Board logo

标题: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17世噶玛巴开示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8 13:35     标题: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17世噶玛巴开示

原文:

敬礼至尊诸上师

1.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2.  于三有乐不贪着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缘者静意听

3.  无出离心无息灭 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贪有乐缚众生 故先寻求出离心?

4.  暇满难得寿无常 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 思维能除后世欲?

5.  修已于轮回盛事 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出离心生

6.  出离若无菩提心 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 智者应发菩提心?

7.  四瀑流冲难阻止 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 无明大暗所蒙蔽?

8.  无边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状思已发大心

9.  不具通达实际慧 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 应勤通达缘起法?

10.  见世出世一切法 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11.  现相缘起不虚妄 性空不执二了解 何时见为相违者 尚未通达佛密意?

12.  不拘一面而同时 在见缘起不虚妄 即灭实执所执境 尔时见观察圆满?

13.  又由现相除有边 及由性空离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14.  如此三主道扼要 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 为究竟事速修持



今天接受主办单位的邀请,来讲授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让我非常紧张,当然有时比较不紧张、有勇气时,也会稍微做一些开示。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佛法知识,提到传授佛学知识时,自己需要具足一些功德知识,因此今天改以一种佛法座谈方式,来跟大家谈谈佛法。



佛法中说「依法不依人」,就是讲法者或许有诸多过失,但讲法内容是传承祖师的教言,因此若听法者能依照对传承者的信心、以此心态去听闻法教的话,虽然传法者有过失,但传下的法却是非常清净,因此起码听者会有一些了悟,会得到一些利益、收获。



很抱歉在今、明两天就在这里耽误大家时间,为大家讲解[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师是十四、十五世纪间的大德,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格鲁派的创始人。透过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他是具有高深的佛法造诣的佛法大师,且对藏传佛教有巨大贡献,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的具体改变,有两个主要部分:首先是整顿了正法的戒律、其次是让藏地传承了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解。



在宗喀巴大师之前,藏地并未有明确的中观传承,是因为宗喀巴大师他本身的深入研究及传授,而让中观在藏地得到广泛的弘扬,让中观独特的见解,变得显明易懂。另外是戒律上的贡献,宗喀巴大师在戒律上的严谨和对戒律贡献,受到一切藏传佛教肯定。



藏传佛教重大贡献:三乘循序渐进的学习法



以此书而言,「三主要道」是在藏传佛教举足轻重的经典,传承自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而归纳、创新出来新的新译派格鲁派教法,所谓「道次第」,是说每个士夫都可具备三种乘,这是藏传佛教非常重要的标志和典范,也是比起其他教派殊胜之处,因此不要把显教和藏传佛教作区分,因为藏传佛教的理论包括显教教理。



藏传佛教修行以此概论而言,三士夫的修学方法,可以依照初学者开始,从小乘、大乘、密乘而次第出现,都可以在同一行者身上展现出来,且相互观照,这就是藏传佛教殊胜之处,展现这种殊胜之处的「道次第」也因此在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宗喀巴大师也被藏传佛教尊为佛教的宗师。



宗喀巴大师之前已出现达波噶举传承,达波噶举的主要上师是冈波巴大师,冈波巴大师虽然主要修持大手印法门,但前行的修持都是依照噶当派修持,因此又称为「噶、印合一」即噶当派和大手印合二为一的修持。



因此总归来说,「道次第」教法对佛教有巨大贡献,是因为这三乘都可毫不抵触的展现在同一人身上。其他传承中,或许会有声闻乘不承认大乘,有时大乘不承认密乘等,有诸多说法,但「三士夫的修持」是不分大小乘或金刚乘,都可以相互依存。



从小乘到金刚乘、互相不抵触、无有纷争、循序渐进的修持,是藏传佛教的重大贡献,因此宗喀巴大师将三士夫修持无余的展现,让「三主要道」成为非常壮观的巨作、含蕴高深造诣和见解。



宗喀巴大师的贡献无须我多说,大家从传记中都可感受到,直到现今**尊者也秉持宗喀巴大师的风范,传承宗喀巴大师的言行,完整表现出宗喀巴大师的言行及高尚的传承,显现出经久不衰的清净传承。



今天要讲的三主要道,主要在讲「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



此法分为初义、中义和后义三种,首先念诵礼赞文、立誓造论及鼓励听闻,正文便是中义,分为三种:「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



「出离心」分为三种,包括「出离的理由」、「出离的方法」和「出离的界限」,这三种,最初讲出离之理由,在佛教之中,以人为主的众生,我们所希求的都是快乐,我们共同避之唯恐不及的是痛苦。



接着讲到出离之量,也就是出离的界线:



「修已于轮回盛事 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出离心生」



也就是说,要先了解一切痛苦本性为何,因此心向真理的去了解真实的境界。



以希求快乐、不求痛苦为基础,但我们所希求的快乐常无踪影,但痛苦偏偏降临在身上,也就是「求不得苦」及「不欲临苦」等,虽然我们一直在为消除痛苦而努力,但至今仍未得到真正的快乐。



有时我们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混淆了快乐的因和痛苦的因,现在我们是物质至上,觉得若有了钱,什么都可买到,包括快乐,但世间万物并非都可用金钱买得到。外在物质有限,但人类欲求无穷,因此不要把希望放在无意义的物质希求上,也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



外在物质并非幸福的源头,有或没有都无所谓。但我们暂时的希求和自己的所作所为常相互错乱,譬如我们要去商店想买个表,逛着逛着却眼花缭乱,觉得自己真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需要,有时我们就是被千奇百怪的广告吸引,不辨好坏的去盲目跟从,也不想想自己是否真正有此需要。



因此,我们不管所做何事,都不要落在片面上,而是要了解事物真实的本质,要体察、洞悉自己真正的需求,什么才是幸福的根本、什么才是幸福真正的因,因此对轮回出离,就需要先铲除不切实际的需求和想象。



若有人问「你需求什么」的话,一般人会很容易回答说「我要什么、什么」,但若继续被追问,「你所需要的是基于什么的因?」「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你所希求的?」那么就难以回答了,也无法确定,我们一直迷惑在因上,因此也无法获得快乐,因此,快乐需要何种因才能产生呢?



「出离心」:「暇满难得、人生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



出离的转心四思维中,「暇满难得、人生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中,前两者是为让行者出离今生,后两者是为让行者出离来世。



前两者提到「人身难得」,也就是「暇满难得」,即能够得到修法之身的八种闲暇与十种圆满人生。所谓「暇满」分开来解释,就是「闲暇」和「圆满」,「闲暇」代表有闲暇去修持佛法,「圆满」则是具备一切内外修法的因缘,因此称为暇满人身,而这就是真正殊胜的人身,也是具备修法基础根器的人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8 13:36

「法」即是「善业」、「福德」



所谓佛法、修法的「法」,有诸多意义,很多人一谈起「法」,就是佛所宣说的教义,把「法」视为一种宗教,但所谓的「法」,其实并非仅限于佛法,「法」表达的意思,是所有一切,因此现阶段,要将「法」解释为「善」。



也有人会觉得,「你们佛教中讲到「暇满难得」、「暇满人身」,但我对这些名词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是你们佛教内部必须具足的根器,与我无关」,有些人会这样想,但现在我们讲的「法」,是指一种「善业」,是福德的行为、福德的善业。



所谓「思维暇满难得」,是要去思维善业,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们今生已获得人生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可称是已具备了行持非常伟大事业的基础,我们既已获得如此珍稀顺缘,因此希望大家不要浪费,要体认到,自己已经有一份责任,该去行持八闲暇和十圆满,这是我们该尽的义务,这非常重要,并非说是仅限于佛教或佛陀追随者该去做。



我们所有世间生存的众生都应该如此,在生存上都必须彼此依靠、相互依存,不论是自己的衣服、食物、物质,甚至自己的身体,都需要外在因缘才能获得,因此我们平常都习惯区分「自己」和「他人」,但事实上,自他也是相互依存的,自己是他众的一部份,他众也是自己的一部份。



因此,我们不应依照平常习惯所想的,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因为自己的苦乐与别人息息相关,彼此的苦乐是唇齿相依,因此这个「自他相互依存」是非常重要的,「他人」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履行这个责任,落实到行动上,应该化为实际作为,而不是仅仅思维而已。



「暇满人身」是一种行善的责任



所谓的「暇满」不是说自己有多厉害,有具备多大功德,所谓「闲暇」就是有了机会、有具备利益众生的因缘,因此,我们有这样闲暇因缘,就应该承担众生的责任、承担众生的苦乐,这才是真正的「闲暇」意义。



以我为例,我七岁时就得到「噶玛巴」的名号,因此也得到众人的尊崇、很多人顶礼我,我觉得这是给我一个利益别人、帮助人的机会,因此相对责任就重了。而并不是去想,因为众人都对我顶礼、敬重我,就代表我一个大智者,就不会犯什么过错,我从未这样想过,而是在别人的敬重之后,感知到自己责任重大,我一定要去利益他人,不然我对不起他们。



这种责任大家都有,但我的状态看起来更为鲜明而已,因为大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大家责任也是同等重大,只是看起来明显或不明显而已。



不是说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很厉害、很聪明或功德很大、万事具足,而是因为有这样暇满人身,就有了可用来利益他人、服务他人的机会,这才是「暇满人身」的真实意义。



「无常」才有「选择的机会」



何谓「死亡无常」?并不是说我们一直想着「明天会死去」「明天就要死了,该怎么办?」,这样不断去担心、去恐惧,这并不称做「观修死亡无常」,因为这种自然的、恐惧死亡的心态,谁都具备,即便是动物畜生都会有。



「死亡无常」想表达的意旨,是既然获得暇满难得人身,就应当把握机会、把握每一时刻,让人生具足意义,就去利益他人。



因为我们现在的人生具足所有顺缘,获得暇满难得,极其珍贵,不应当浪费这样人身,不该在虚掷之中度过,这样也对死亡毫无帮助,而是应当把握每一分钟,善用自己的一生而去行事、行善、去服务大众。



所谓「死亡无常」,并不是让我们以否决、消极的姿态去面对死亡、去思考无常,而是应该思维:因为有死亡、因为有无常,我们才会有机会、我们才会有选择。



譬如以吹奏音乐为例,当我们演奏时,因为有无常,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若是恒常,就永远只存在一个声音,就不会有下一个音调,就无法吹出美妙的曲子,因为无常,这一秒的音符才能接续下一秒的音符,各种美妙的声调才相继会出现。



所以每一分钟都是改变和改造的机会。例如我们前半生或许已经被浪费掉,没有好好行善、没有精进改变自身或服务大众,但余生也有机会去改变,去变成一个善人;或者这个上午的作为不大好、可能作错事情、说错话了,但到了下午,仍有机会去改变,去转变成一个好人,这样每一分钟都会慢慢转变,都会视为非常珍贵,不会浪费每一分钟,这样你的人生才会具足意义。



时间也过得有点慢,还有好久啊,我们在中午十二点休息好吗?他们说到要直到下午一点,但我觉得好像讲了很久一样。



来世的出离心,根本偈子是「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断后世欲」,这两句子就是在阐述厌离来世、出离来世,因此一切世间万事万物及有为法,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生,外器世间和内情众生都是依缘而生,我们这个世间,当初也是从最初的一粒微尘慢慢积累、壮大,成为这样广阔的世界。



「世界」依靠众人的行为而生



因此所谓这个世界,分为「因士夫行为所生的世界」及「无需士夫行为所生的世界」。



首先是「因士夫的行为所生」的世界,就是依靠「业」的因果而所生的;换句话说,世间是依靠士夫的行为而产生。



所谓「业之因果」不是单指一人的行为,而是与众生息息相关,譬如我们所生的二十一世纪,是讯息的世纪,因为讯息传播的快速及无远弗届,让大众距离拉近、连结更紧密,因此也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有个理论是「蝴蝶效应」,就是研究发现,一个蝴蝶煽动翅膀足以引起台风,这也表达出,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世界。



特别是现今社会,个人的选择也会成为社会的最终选择,譬如说现在是经济、物质时代,彼此的物质交易就成为大众利益,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虽然现在人的行为有机械辅助、有工厂,有机器为我们人类做事,让我们能更轻便、更轻盈的做出更多伟大工程。但另一方面来说,也因此更容易毁坏我们的世界,不论是世界、环境或众生,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我们要谨言慎行,言行源自于心态、动机,因此我们要谨慎面对心态,好好调伏自己的心性,才有可能把世界改变的更好,所以个人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改变每天行为,就是保护地球



谈到「个人行为可以改变世界」,就会谈到环境,「环境」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议题,环境不仅是依循自然规律而行,也会因为人类的行为而产生巨大改变,因此我们要展开保护环境的行动。



有时我们会把「环境保护」和每天的日常生活区分开来,觉得那是另一种行为、另一种保护,但其实环境的变化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若我们不改变每天的生活型态,而额外花时间去开一开环保会议、做什么环保活动,则两者根本是南辕北辙。要从个人每天行为和心态去改变,让世界大家庭变得越来越好,这才会对环保更有利益。



因为外在物质有限,但人类内心却是无限,人总是永不满足的去追求、或人云亦云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希望,所谓环境改变,是去改变自己每天的生存方式,和每天的生活心态。



说是要讲到一点,时间走的太慢了,没有什么好讲的,继续讲下去只会让心脏更痛,就此打住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8 13:37

首先祝大家午安,同时下午的课程也进行到「出离来世」的阶段,「出离来世」的阶段分为「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上午讲过,所谓「轮回过患」就是顺着业与烦恼,而流转在轮回当中。



我们在此处讨论的「痛苦」,并非平日「苦果的感知」,不是仅论述痛苦的感知,而是要更为深刻、细微的找出痛苦的根源,要懂得痛苦的概念。



譬如佛教将「痛苦」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也就是越来越细微的痛苦,因此现阶段论述,若想「从痛苦中获得解脱」,首先要了解「痛苦」的本质,了解苦苦、坏苦、行苦的本质。



譬如说「坏苦」,是说我们虽然暂时获得人天善道、身心获得暂时快乐,但这些看似快乐的幸福,却会转变为痛苦,这并非是由「快乐」转变为「痛苦」,而是这些我们误认为快乐的人事物,本质就是痛苦,转变让痛苦变得更加明显,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有漏的快乐」、这些看似快乐的痛苦,并非快乐,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痛苦。



譬如在我们右肩压上一个极度沉重之物,久了就会痛苦难忍,若此时将重物换到左肩上,刚开始会觉得有些放松、有点快乐,但一压久了,快乐感觉也会消逝,而相形之下更觉痛苦。

痛苦与痛苦之间就是暂时的变相痛苦



因此所谓的快乐,就是从右肩换到左肩的瞬间,当时前面的痛苦逐渐消失,后面的痛苦还未来,有片刻喘息的状态,此时虽然看似快乐,但只是一种隐隐的痛苦。



身体感受到细微痛苦的状态下,在前苦已灭、后苦未来之前,会有短暂休息状态。这即是一种变相的痛苦,因此其实我们无法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快乐,而总是觉得,这种变相的痛苦才是快乐。在此也不多说谈痛苦,不然若着重于讲说痛苦,会被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宗教」,「怎么总是讨论痛苦、让人担心啊?」



但虽然我们逃避痛苦、希求快乐,却不知如何造作快乐之因、该如何断绝痛苦之因,因此佛教所主张精进修持,是追求不因业而产生的快乐,而不是满足于暂时没有痛苦的状态中,后者并非真实的快乐,所谓的「快乐」并非仅是一种感知,这种依靠外缘所能产生的快乐,绝非究竟的快乐。



因此我们一定要达到某种境界,产生无须因缘产生的快乐,慢慢抛弃细微的痛苦,藉由了知痛苦而能从中解脱出来,因此请大家不要满足于现状,或将希望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因为外在物质是很难解决痛苦的本质的,一定要从自己内心出发。



一般来说并非说暂时快乐不好、要挡住快乐、我不需要暂时快乐,我不喜欢暂时快乐等,有暂时快乐并非不好,但不要沈溺其中,而是依靠这种暂时的快乐,进一步去探究更殊胜、更究竟的快乐,让暂时快乐能成为我们寻求究竟快乐的阶梯,让我们能一步一步向前迈。



痛苦也有暂时痛苦,有时我们受痛苦所逼,而被困在其中,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们要去想,所谓的「痛苦」,其实只是痛苦的感受,要去依此了知痛苦的本性,因为痛苦的「本性」才是我们无法解脱的阻碍,才是大问题,因此要透过小痛苦的感知,去了解痛苦的本性而去解决的话,就很容易摆脱当前的痛苦。



虽然所有人都希求快乐,但我们不知如何取舍因果,不知因,因此无法取舍果,对于因果的迷惑让我们不能获得快乐之因,所有辛苦都注定一无所成。



解决究竟的痛苦才有真快乐



就如同藏传佛教中的大师、密勒日巴大师在无人山中修持苦行时,他的妹妹前往探望,很担心密勒日巴大师无吃无穿,很挂念他的生活起居,妹妹觉得,世间上,哪有比无吃无穿更痛苦的事情呢?



妹妹说,「你不应该这样修行,没有人像你这样修行的,你连果腹都做不到,怎么帮助他人?怎么去修法呢?」



密勒日巴大师说,「虽然我没有衣食,虽然我有时会有饥饿之苦,虽然我身体如动物一样,我吃的连猪狗都不如,就算是敌人看到我的面貌,都会悲伤流泪,虽然别人看着我是如此遭遇,但这都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真实本性,这才是真正痛苦」。



要解决大苦、面对痛苦的本性,这些衣食之苦相较都是小苦,这些小苦都被密勒日巴大师宽大的心胸所盖住,变成微不足道,且成为鞭策密勒日巴大师更精进努力修行的助缘,因此让密勒日巴大师更有勇气、更有出离的去修持法。



密勒日巴大师曾说,他「心如佛陀、身如乞丐」,「如果佛陀和菩萨等看到我的心,都会非常欢喜,但若看到我的身,也会升起悲悯之心」,因此首先要从究竟的快乐出发,去解决根本的痛苦,如此一来,才能获得究竟的、真正的快乐。



虽然密勒日巴大师所作如此高尚,但我们也没有这么大勇气去模仿,因为密勒日巴大师并非是解决饥渴才去山上,是为了修行,解决饥渴并非他追寻的最终目的,因此根本不会对他造成丝毫影响。



反而是我们,我们只要稍微衣食堪虑,就会造成影响,我们被衣食痛苦所折磨时,就会像是显微镜下的细菌一样,会将很小痛苦放大再放大,把它当成天大的折磨,然后沈溺其中无法自拔。



因此不要老是迷惑于暂时的坏苦上,而是要去解决究竟的痛苦。



三主要道第二部分,也就是「菩提心」,也分为升起菩提心的「理由」和升起菩提心的「方法」,偈文为:

「出离若无菩提心 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 智者应发菩提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8 13:37

因此,若缺乏出离心的摄持,以及发愿救度普天底下如母众生、不生广大菩提心的话,无论你修什么法,都只会成为一己解脱之因,无法成就自他众生获得解脱或全知佛的果位。



因此佛教在大乘中讲到,要成佛仅需修持一法,就是菩提心,因此菩提心是成佛的主因,也是成佛的根本。



有很多人说「我成不成佛无所谓」,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佛陀的果位,因此会觉得成佛未必是一件好事,或者他们会问「成佛会怎么样呢?相貌会变吗?会不会没朋友,很孤独?」等等,我觉得这都是无谓的担心。



如果你成佛后,你还需要担心这些吗?因此,自己虽然获得解脱、获得快乐,这还不是究竟,正如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因此自他所有众生都希望获得解脱,因此我们自己获得解脱,也要帮助别人,等到帮助别人、自己获得佛果后,安立什么名称,就都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成为圆满自他二利的佛陀。



因此既然自己已获得解脱,既然已经证得如此高的智慧,在这样高层次、高阶段下,为何还不能为他人着想、还不想为他人服务,空有智慧却不利益他人呢?缺乏的是悲心和菩提心。



如果没有悲心和菩提心,再有多高深智慧,都不会想去帮助他人、去利他;但若你有利他之心,没有太高智慧,也能帮助到很大众生,有很大利益事业,因此要想任运成就圆满二利得佛果,就必须去修学菩提心。



现今社会上有很多人精打细算,而成为大富翁;也有人受过高等教育,对他们自身来说,一切条件都很圆满俱足,但却无法升起帮助和利益他人的心,因此他们的财富、智慧和文化,只会成为他们自私的一部份,因为没有菩提心,所以觉得一切事不关己,以此姿态袖手旁观。



「无悲心」是苦难众生的杀手



世界上若有悲心、菩提心、慈爱之心、有彼此关爱之心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太多人遭受痛苦。正因为我们欠缺这种心态,所以现今世界仍哀鸿遍野,因此最大的杀手就是「无慈爱、无悲心」的状态,就算你知识再渊博,没有悲心也是枉然,即便你有善心、有智慧,若不落实在行动上,也只会成为解脱的逆境、障碍。



其下谈升起菩提心的方法:就是原偈文中的:



「四瀑流冲难阻止 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 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状思已发大心」



就像刚刚所提到,慈悲心有多大,利他的事业就会随之有多广大,讲到出离心与悲心之间,是有非常密切的关连,他们的关联是,比方说朝内称之为「出离心」,朝外是「悲心」,可以说出离心和悲心是一体两面,本质上是一样的。



首先从自身出发,修持出离心,然后朝外想,所有众生也都想要离苦得乐,也跟自己一样,有时候也会看到很多众生比我们还要可怜,会觉得「若他们不获得解脱,谁还该获得解脱呢?」



众生苦乐感知都相同,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人苦乐的感知,以此发心,自己修持出离心后,将对境朝向外,以悲心来帮助、解救和自己一样想要离苦得乐的众生。



「悲心从根生、轮回如火坑」



因此,若你懂得修行的话,自利和利他并无太大区别,而且非常容易,出离心和悲心两者本质相同,彼此成为相互的帮助修法,众生的痛苦就如同自己切身体会、感同身受一般,就像是将自己的身心都装入他人之中,自己成为他人的一部份一样,对于他众的苦乐,自己可以切身体会得到、感受得到。



就如同密勒日巴大师一样,「悲心从根生、轮回如火坑」,如果你从根本升起悲心的话,并不是说「悲心」就代表要给予或施舍一样,而是如同自己深处火坑中一样,遭受完全无法忍受的痛苦,如此感受下,才会真实的想要从轮回中解脱,才会真正的想帮助他人,这才是真实的悲心。



在世间很多痛苦都是由人类所造成,譬如彼此的杀业,和百般折磨、奴役着动物,虽然外在世间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我们人类却总是制造zai 难、自比为王,滥杀生命和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只是大家庭中的一员而已,只是一员,并没有主控权,应该共同守护,而非破坏及杀虐其他众生。



以上这些道理,并非是因为佛陀所说或上师所说,是对信众的指令,而是真实能体会到的道理,必须要去做,这并非是为依靠上师或佛陀教言,而是这是人类在这世界的真实处境。



接下来就是正见,分为两个部分,「证得正见的理由」和「所要证得的见解」,也是在偈文中所讲:

「不具通达实际慧 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 应勤通达缘起法」



所以如同前述所提修持的「道」是否真实烙印在心中,就要看是否心中升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大乘教法是否深植于自身心相续中,要观待是否升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是否真实能从痛苦中解脱、从轮回中解脱,要观待自己是否证得「人无我」及「法无我」这无我二法。



接下来正见的见解,就很困难了,大家有得受了。



「正见」分为「正见的真实正解」以及「正见的量」、也就是正见的界线,如果你证得显空不二,那诸佛欢喜,若你仍将「显」「空」区分开来,彼此分离,则尚未证得真实的见解。



其后偈文是:



「见世出世一切法 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我们从无始以来就与生有「我执」,或以为有不需要依靠他者的「我」,但真实状况上并非如此,一切事物都并非自主成立,讲到我执,讲到「何谓是我」,大多数人都会指着自己身体说「这是我」,但这身体也是源于其他众生,若以一个细胞一个细胞或器官去区分,根本无法找到「我」在哪里。



若往下探询,只能找到因缘和合下的、由各种物质结合的、外在的一个身体,而将「我」的名相安立于上,才能说这是「我」,但如果不满足于名相的安立,往更究竟去洞察,是将永远找寻不到「我」的状态的。



因此所谓「要点」,就是一切都是不具实义的,仅是在缘起、显现上的安立。



法王用康巴语说,「如果说法遇到困难,就要讲康巴语」。



这里讲镜子和镜中影像的差别。镜中的影像、镜中映照的言行举止,是不是自己的行为呢?不是,但又可以看得到,因此可以说镜子本身不具备这些动作,但因缘聚合之下,我们就会看到镜中的行为,



我们可以看见镜中的表情或行为,但镜子本身并不具足这些表情、行为和颜色,这些映象也不会一直留在镜子上,最初不存在、中间不留驻,之后也不会去到其他地方,但我们也不能说他不存在,因为因缘和合,而让我们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举止。然而镜中之物并非真实存在,不如我们所见一样的具足实义。



因此本质上,镜中影像、表情、动作等,本质都是不成立的,不像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视为的真实状态,但因缘和合下我们可以看得到,因此我们也不能说这些映相根本不存在。



因为我们并未断除迷惑,因此也无法阻止自己看到镜中之物及言行,而会一直看到镜中虚幻的影像,但即便看着镜中物和动作时,若能了知其本质为空性,那在了知其为空性,现见空性时,又能了知其所见及镜中物并无实义,此时,才会升起很好的正见。



因此所谓「空性」,就如同科学家或科学家理论中的「零」。就像是零到十,他们说数字之中,「零」占据最重要地位,因为有「零」才会有其他数字。正如「零」一般,正是因为有空性才有其他显像。



所谓「空性」并非「空无一物」的片面的空,因为是空性,才会照见世间万物,与一般的「空空」是不同的,「空」并非「有」,也并非「无」,空性的「有」和「无」都是无法被安立,因此我们迷惑于空性的「有」和「无」的概念,因此产生了很多错误。



接下来我也累了、你们也累了,大家都已经很累了,真的是该苦笑的时刻了,虽然说要讲到五点,但我现在已经像车子一样没油了,因此今天就到这里,明天会把余下的法讲完。



昨天有些人说需要灌顶,但我觉得,灌顶者并非像我这样资格的人可以给予,求灌顶者也并非像你们这样的根器可以求受,也不是洒一洒水加持加持,就可以圆满灌顶,因此我现在不敢对大家做保证,我今晚会想一想,明天再跟大家做个答复,很高兴大家能来到这边,也很抱歉耽误了大家时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8 13:38

11.  现相缘起不虚妄 性空不执二了解 何时见为相违者 尚未通达佛密意?

12.  不拘一面而同时 在见缘起不虚妄 即灭实执所执境 尔时见观察圆满

13.  又由现相除有边 及由性空离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14.  如此三主道扼要 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 为究竟事速修持



以上所言,是多闻比丘吉祥善慧,称为侄察科语自在称所作教诫。



首先向大家说早安!今明两天是印度的排灯节(Diwali、又称光明节)假日,在此先跟印度的朋友们说声过节快乐!



紧接着昨天课程,昨天讲到「显空无别」,偈文中是:



「见世出世一切法 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现相缘起不虚妄 性空不执二了解 何时见为相违者 尚未通达佛密意 」?



所以若从镜子上出发去观察,发现找不到事物的实相;既然找不到的话,就知道显空不相违背,因此若行者总是把「显」和「空」视为两者完全相对,就没有了解龙树菩萨的真实意义。



中观前代者在宗喀巴大师之前称为前传承,之后经过宗大师的教导之后,称为中观后传承,以中观见解论说天底下有或无的道理中,「显」、「空」是不相违背的,但落入八边的或仅停于名词理解上的修行者,就会认为「显」、「空」就是截然不同的、如同水火不兼容两个对立面。



所以经过我们洞察和仔细观察,是否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外在的「显」?或其他任何物质?这里所提的现象是「找不到」或是「没有」?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是不是本来有一个显像,然后经过我们找寻后,变成没有?并非如此,或根本不存在呢?



中观见解是远离一切承许,也就是远离一切戏论和八边,在登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中,一切世俗境相都已经幻灭,都已经断除了对一切外在显现的、「是」「否」「有」「无」、这些边的疑惑,因此这两前后传承的共同承许者,就是远离一切承许,因此没有世俗谛的执着。



对于「显」、「空」是否仅止于名词上的执着呢?了悟真理,远离一切承许,称为「胜义谛」,当疑虑都消灭后,才会不再执着外在所境,但对我们而言,是挡不住真实感受、无法遮盖住眼前所见的,例如有点燃的香碰到身体时,会自然感到疼痛。



所以「一切都是空性」的道理,并非因此让「因果」也消逝,认为因果法则不存在,将因果见断除,这是不对的。总之,在现阶段,外境仍是我们能真实感受到的。



所以说持中观见解、远离二取、「能执」和「所执」,也远离了一切戏论和对名词的执着,即已远离八边,但我们学习佛法者的心续中,却未生起如此真实境界,如中观提到的菩萨境界中的所显现,现在因为对名相仍存在执着,因此往往和真实状况及真理万法背道而驰。



即便还未了悟,但我们仍要经过中观义理,来了知真实见解,也就是万物的义理,来日希望能证得如此见解;也就是说,若照前述所讲去修持,既然有因就会必定生果,有朝一日我们终可将一切世俗谛视为幻境,知晓世间万物都并非自生,了悟一切是因缘和合而成,将万事万物视为如同梦境般虚幻而了无实义。



因此显空不二的境界中,如果你证得「显」的见解的话,在「显」见之后,「空」见就会顺势了解;相对的,如果你了悟到空性的话,「显」见也会自然了悟,因此最后透过次第修持,同时了悟显空,懂得「显」和「空」并无任何分别,真正见解才会如实生起。



接下来讲到正见,偈文是:



「又由现相除有边 及由性空离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此三主道扼要 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 为究竟事速修持」



「缘起」就是因为因缘和合的因素,让我们知道万物并非自然而生,也并非自主能存,而是因为所有因缘所具成而生,因此人若能了知道万物并非自然而生、也非自然而住,通过了解此缘起之理,就会了知道万物皆无自生的本性,也就可以断除对于「显」的「有执」。



所以说所谓的「无有自性」,万事万物无有自性的道理,了解一切法也都是无自性。虽说「法无自性」,但不能承认他是无成,因为毕竟仍有相、我们可以真实显见。因此无自性的空性,也就是自性为空,了悟到一切法都具足自性空,因此会断除对万法的执着。



所以在中观自续派中,承认的理论是以「显」去断除「无」的执着;以「空」来断除「有」的执着,因此承许的究竟观点,是「万事万物无有自性」;而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恰恰相反,是以「空」来断除「无」的执着,以「显」来断除「有」的执着,这是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区别之处。



中观应成派虽承许自性不成立,又能依靠因而能产生果,并不排除空性与因果的关联,这就是中观应成派的殊胜之处。



正见之后,其下要讲「透过闻思的方式去实修」,以及「备注后文」两者。



这两点是比较容易懂的,首先是「透过闻思而进行实修」,经过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等,修持菩提的主要道路和方式,透过我们的闻思了解,然后经过自己无惑的去思维、得到了知,最后经过这样了知,而进而远离喧闹城市,静住到山间寺院去修持。



此处所提的寺院并不是指城中的寺院,而是远离城市一百闻距的寺院,在此偏僻寂静地中,不寻求此生福德,以无常去鞭策自己,透过自己的修持及无常的鞭励,最终获得任运成就的圆满遍知佛果。



最后是备注后文,说明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师洛桑札巴为自己的侄子查阔所做的教诫。



这备注比较容易懂,查阔是宗喀巴大师主要弟子,在安多地方创建一百多寺院,下一世恭千雷巴敦珠是一位佛教大师,通过精进圆满修持,最终成就圆满双运佛果。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师对这位智者所做的教诫。



最后讲一下( 法王本身)三主要道的传承,从蒋贡康楚仁波切罗卓泰耶的传承,以及得自**尊者的传承,自己也在**la ma者处求得多次,因此若要讲大话的话,这个传承可是所有传承的总集,讲更大话的话,还可以说我是一切三世的总集。(众笑)



因此不论修持何法,都要把握要点,不论是大乘小乘,都要先了解及抓住什么是重点,而不是舍本逐末,把重点搁在一旁,去修持外在的习俗和传统等,而忘却了真实的法教意义,这样就很难成就任何事情。



因此就如同竹巴噶举的一位大德曾说:很多人追求见解高高,什么都要求至高、最高深的无上密法,但往往把其他重点视为是低等浅法。



当然佛法的力量是非常殊胜、伟大,但虽然佛法力量无边,但若行者把佛法放在一边,仍是无法成就自己的自相续的。



譬如至高无上的大手印法门、大圆满法门,很多人自以为已经求了大圆满法,自以为求到了,就代表自己的见解透彻、证量也很高了,但根本没有去修,光是求了就觉得自己修为很高。但其实法再高,也代表不了人。



因为要真正去修法、让法能融入到自己的相续,自己的证量才会提高,否则外在的法固然殊胜多高深,但对自己的心却毫无帮助。



譬如藏地的马非常昂贵,现今有些人讲法如藏地的马一样高价,但讲法者的功德和见解,却还不如一条狗来的低下,当然现在也有一些狗是身价不斐。



因此首先我们就要去修持加行和前行,打好修法坚实的基础,就如同盖高楼时需要打下坚实的地基一般。法是深奥的、他一直存在着,不需由你去评价他孰深孰浅,但我们所谓的「深浅」,是要法等融入心中时,才能看出是否深奥。



因此所谓密法是否深奥,要看在自己心续中是否深奥,因此重点是要好好去修前行,若能好好修前行,自然能了悟深奥的佛法,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修持程度,因为一切高深的法,都是源自于前行的基础而来的。



有位高僧曾言:有了对死亡无常的体悟,密集金刚也不再是深奥的法,如果有死亡无常的观修,就不需其他深奥的法,仅是念三皈依就可以了。所有法的基础就是前行的「转心四思维」。



因此如同之前所提,外在的法甚深,对我们心续无任何帮助,佛陀的心智无比高深、智慧无人能及,但即使佛陀有高深证量,但帮不了我们。



刚刚英文翻译将「帮不了我们」翻成说是「没有任何的帮助」,法王说,翻错了,但即使讲错,也是个美丽的错误。(众笑)



佛陀就算有再高的证量,若我们不去修法的话,佛陀或佛陀的教法也不能直接对我们有帮助。因此要想对我们有益,就要让甚深法教融入到心相续中、去修持佛法,从而渐渐压制烦恼、断除烦恼,让佛陀深奥的密法能融入到自心当中,这样才会有益。



譬如有时我会这样去想,也觉得这种想法还挺有帮助的,以我为例,我出生于佛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诚佛教徒,且七岁就被认证为噶玛巴,被迎请到寺院,在僧人环绕、佛法熏陶中慢慢成长,也同时有机会去闻思修,自然而然就觉得自己是个佛教徒、是个修法者。



当然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自称修法者,但总是毫无造作的、理所当然的自认是个佛教徒,甚至有时候会想,「如果我都不算佛教徒,那还有谁还算是佛教徒呢?」如果噶玛巴都不算佛教徒的话,还有谁会是佛教徒呢?有时会这样想。



因此,每每被问及是不是佛教徒时,我们都会会趾高气昂的立即回答,「我是佛教徒!」,但被问到「是不是好人」时?却有点迟疑,自己想想好像有时是好人,但有时好像又不是,但却坚信自己是佛教徒,这样有点行不通,不太合理。



因为佛教是非常高深的、法也是非常殊胜的,佛教徒的心的功德也应该是更高的,才配称为「佛教徒」,法要尽力去修,心的功德也是非常高深,若以此来自我逐一检查的话,这些功德一点都没有,因此会觉得,自己长久以来被欺骗了呀。



长久以来,自己一直被外在的环境、顺缘所欺骗了,因为外在的环境让自己自然的自认为佛教徒,但其实自己是否是佛法的追随者,都不太确定,因此在还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资格自称佛教徒之前,还是先做个好人,会更为重要。



成为好人后,就要去修持自心,转变思维,让菩提心的思维更好融入自心,让人性更往善良方向的迈步,更容易在相续中升起菩提心、升起菩萨戒,因此改变自心思维更为重要,否则自认佛教徒的话,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俗话说,高处不胜寒,总是老想着求高法争高位,但其实要往高的地方走,必须要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般,由低处出发、打好基础,才是重要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8 13:39

讲完{三主要道}后,现在接下来就是灌顶。



虽然觉得灌顶还是有点困难,但最终决定给予。就如同昨日所言,灌顶上师不是像我等资格者,而求灌顶者的根器呢,也不是有头就可以去求受,因此今天只能算是一种特殊的开许。



因为我们所讲,若有加行思维者,利用灌顶去成熟他的自相续,才会有益,但有时密法注重信受,因此我只有特许这样的灌顶,也许将来可以种下一个善的习气、成熟的种子,经过循序渐进去修持,而慢慢可能得到利益。



很多人分属不同种性、不同根器,我无法判断在众谁才是具足根器,因此就当做做样子好了。因为今天不是密法的无上灌顶,而是属于大众灌顶,往昔传承祖师有开许,若要在大众中灌顶,无法逐一观察受灌者根器的话,那举行无量佛、阿弥陀佛的灌顶是可以的,这些都是往昔上师的开许,因此接下来会给予无量光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灌顶。



灌顶最初要修驱魔法,来驱除一切对佛法制造障碍的魔障,有时想想,如果真的要驱魔的话,灌顶上师也应该被驱走了,因为现在这些上师都被世间八风所蒙蔽,所以在修驱魔法时,传法上师也乖乖的跟着施食食子一起走出去了。



此处要祈请一切诸佛菩萨给予灌顶,首先是皈依发心。



皈依发心非常重要,佛教和外道的区别就是皈依,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就是发心,以戒律来讲,如果没有准备,最好不要受戒律,受了再犯就会有过失。发起皈依之心来皈依三宝,不论有否受菩萨戒和皈依三宝,希望利益普天底下众生,以此发心来求受灌顶。



接着传授传承及功德。依照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西方极乐世界,比起其他净土有几大殊胜之处,是因为其他净土例如兜率天,都需要八地菩萨以上的修为,要去除二障、证得人无我及法无我才能往生,而以带业的凡夫之身想要投生净土,几乎不可能。但西方极乐净土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之故,而能让带业凡夫往生净土,因此可以说特别殊胜。



且凡夫一旦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时,心中所愿皆可成就,且烦恼障、所知障都因此净除,还可随时前往其他净土求法、并如法修为、依次快速成就佛果,因此对于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及殊胜净土,我们要具足强大的信心去发愿往生。



连释迦摩尼佛的{阿弥陀佛经}中也宣说,只要有人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极乐净土,都可以如愿往生,也再也不会堕落轮回,并不再闻痛苦、迅速成就佛果,因此可以说是一条快捷方式。



此法是由伏藏师 明珠多杰亲见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三圣尊后,由无量光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亲自给予的仪轨,功德利益不可言喻,修持者只要以菩提心念来持诵弥陀名号,临终都可依照阿弥陀佛愿力而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灌顶过程下略)



要发愿一切众生都可往生极乐净土,都可亲见无量光佛的尊容,这是发愿的愿望。为了感谢上师传法,因此献上感谢曼达,接着回向。



感谢大家今天在此可共享佛法甘露,我十三岁要来印度时,为了大家壮胆之故,我们这去是为了佛法事业,就算被抓了也不要后悔,因为我们的发心是纯净清净的,以这样壮胆方式顺利来到印度。



虽然来到印度后,仍遇到一些困难,无法很自在的在此国土待着,但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享佛法,之前也有很多机会面见印度朋友,这次可以这样坐下来和大家谈谈心,我觉得非常好。



因此虽然有一些困难,我也不会觉得有任何后悔,因为我最初来印度的发心是很清净的,因此我不会觉得有任何错误。



虽然我无法如佛陀般的广大发心,但我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去发愿,所以我依然不会后悔来到印度,也希望可以因此回报给很多众生。如果我没来到印度,今朝也不会聚集在此地,因此今天在此也算是非常好的因缘,所以很开心。



只想说谢谢大家,能有这样聚会,我觉得非常开心,很幸运。虽然有时候我不知道我所讲的是对还是错,但能在此相聚,我感觉到很开心、很幸运,我就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错误。因此最后谢谢大家,非常感谢,也感谢la ma伊喜嘉措(英文翻译),这次好像没有机会刁难你,这样也挺好的,谢谢!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