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推荐] 尊圣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给予第31届噶举祈愿法会课程教授《大手印了义炬》开示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3:32
标题:
[推荐] 尊圣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给予第31届噶举祈愿法会课程教授《大手印了义炬》开示
时间:2014年1月3日上午8:00-10:00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 祈愿大舞台
在轮回的旷野,三宝是唯一的救护 旷野中的人自己不想躲进去,三宝的房子也是保护不了他的。
(大众顶礼法王三拜,唱颂〈大手印传承祈请文〉)(献曼达)(请转法 lun)
法王开示:
今天是第31届祈愿法会的前行课程的第一天。首先要欢迎以嘉察仁波切、蒋贡康楚仁波切为主的各位祖古、仁波切,暨各寺院的堪布、善知识、僧俗二众们。
尤其在这2014年的新年期间,要先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这次要讲解的是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著作的《大手印了义炬:大手印四加行简要合集及正行教学次第》,去年第三十届时已讲解过共同的前行「四共加行」的部分,今年要从不共加行的部分开始讲解,今年法会中希望能完成「皈依大礼拜」和「金刚萨埵」部分的讲解。
第一加行 皈依大礼拜
(法王口传《了义炬》第一加行,从「四不共加行的一开始」口传到「略述皈依之意义」前。中文法本,妙融法师译,第73-79页。)
四不共加行的一开始,是修持皈依的观修次第:
在步步绵软,踩踏后立刻松弹回来的辽阔清净广大平原上,长满了青青翠绿的草,花朵繁茂盛开。在草坪中间有一池充满八功德水的湖泊,处处是天鸟悦耳的鸣叫,在湖的中央有一株由珍宝形成的如意宝树,树叶茂密、果实累累、花团锦簇。这株如意宝树有如伞一般分为五个部分,有主要的枝干以及四个分枝。
在主要树干的正中央,有八只狮子抬着的宝座,宝座上覆盖着无价的天人绸缎,绸缎上面有一朵千瓣莲花,莲花上有满月座垫。在月垫上坐着根本上师,虽然本质上是自己的根本上师,但是外相示现为金刚总持。上师全身湛蓝有如秋日的天空,一面二臂,右手上拿着黄金的金刚杵,左手握着银质的摇铃,两手交叉放在胸前,眼神平静祥和,佩戴着头冠、耳饰等等寂静本尊的十三种装饰,穿着各种绫罗绸缎缝制而成的上衣以及红色的下裙,双足结跏趺坐。这相好庄严之身,风采照人、光辉灿烂,上师心意欢喜且垂顾。
在上师的头顶由上而上垂直排列着噶举传承祖师:分别是〔第九世大司徒仁波切〕贝玛宁杰旺波、〔第十世夏玛仁波切〕米庞确竹嘉措、〔第十三世噶玛巴〕堆督多杰、〔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确吉炯内、〔第十二世噶玛巴〕蒋秋多杰、〔第八世夏玛仁波切〕确吉敦珠、〔第十一世噶玛巴〕耶谢多杰、〔第七世夏玛仁波切〕耶谢宁波、〔第十世噶玛巴〕确映多杰、〔第六世夏玛仁波切〕确吉旺秋、〔第九世噶玛巴〕旺秋多杰、〔第五世夏玛仁波切〕衮秋衍拉、〔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第一世〕桑杰年巴、〔第七世噶玛巴〕确札嘉措、〔第一世嘉察仁波切〕巴究敦珠、蒋贝桑波、〔第六世噶玛巴〕通瓦敦殿、日佩若吉、〔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第二世夏玛仁波切〕卡觉旺波、〔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雍敦多杰贝、〔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邬金巴仁千贝、〔第二世噶玛巴〕大成就者巴西、彭扎苏南多杰、有情怙主布衣桑杰嘉、〔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无等达波〔冈波巴〕、尊者密勒日巴、大译师马尔巴、梅纪巴、夏瓦日、圣者龙树、萨惹哈、罗卓仁千,以及金刚总持在最顶上。
在上师周围的天空中,围绕有世间的六庄严,以及帝洛巴、那洛巴、直贡、竹巴、采巴、达龙等印、藏所有学修兼备的上师们,有如密布的云朵一般安坐在周围。
在前面东方的树枝中,莲花、日垫、尸体上,有金刚亥母,以及胜乐金刚、喜金刚、密集金刚等三尊,大幻化网、佛顶金刚、四金刚座等三尊,黑敌作怖金刚、六面作怖金刚、大威德金刚等三尊,以及时轮金刚等四部和六部密序的本尊圣众等,有无量本尊圣众围绕在主尊周围。
右边的树枝中,狮子宝座莲花月垫上,有我等教主世尊释迦牟尼佛,周围有贤劫千佛等等十方一切诸佛围绕。
后方的树枝中,有正法十二部经,尤其有着大乘密续的经典,以贝叶经书的形象展现。朝向前方的事经书前端灿烂的金色书标,且经典自己嗡嗡地发出「阿利、噶利」的声音。
左边的树枝中,有三部怙主等等八大菩萨、贤劫的菩萨、二圣、阿难陀、十六罗汉等等无量大小乘的僧伽、菩萨与声闻圣众。
宝树下面的空间中,有着以金刚黑袍护法、自生王母、四臂玛哈嘎拉、六臂玛哈嘎拉为主的不可思议无量智慧护法、勇父、空行。
在圣众前方的大地上是我们自己,和以自己右方的父亲、左方母亲为首的遍虚空际的众生,尤其是〔自己〕嗔恨的仇敌、迫害〔我们〕的非人,以及无始以来等着向我们报仇讨债的一切鬼、非人、魍魉等,有如赶市集一般聚会一处的这一切众生。
由自己带领这些众生,他们全部都跟着一起身体恭敬地双手合十,意念恭敬地虔诚信仰,语言恭敬隆隆震耳地念诵<皈依文>。在信受且专注一心的思维着<皈依文>含意的同时,上百遍、上千遍的念诵<皈依文>。
之后念诵<发菩提心文>,想着从座垫上到宝座上等等整个皈依境都化为光融入自身,圣众的身、语、意,都和我们的身、语、意合而为一,然后自然的让心处在他本来的状态中,之后回向。
(大众休息用茶半小时至9:30)
我们有两个部分要完成,一个是帮助众生得到暂时的利益,一个是得到究竟的利益。因此,一个行者,要精进于达成这两个利益众生的方法。而在修持之前,要先了解修持的本质、次第,总之,要对修持有全面的了解。如此透彻理解的先决条件,是要去听闻这样的方法和口诀。因此弥勒菩萨说:「最先由于听闻而后能如理思维,由于思维而能生起了悟真实义的智慧。」
■生命短暂,只听闻最急需的法
我们平常常说「听闻佛法」,到底什么是「听闻」呢?不是用耳朵听就叫听闻,真正的听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正确取舍「四谛」,这就是听闻的果实。为了要能正确地听闻,我们就要如法地依止具德的善知识,听闻真正的口诀,学习善巧的方法。
要听闻的口诀、方法很多,我们要如何从中作筛选呢?
阿底峡尊者说:“所知类多寿苦短,寿量尚且不能知,故如鹅取水中乳,但取清净己所欲。” 意思是,各种所需要学习、知道的学问很多,但我们的生命却很短暂,因此要去听闻对我们最急需、马上需要的法要。
在佛法的学习上,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轮回、什么是涅盘,它们各自的定义是甚么。为了能够清楚、不紊乱的认识这一点,就要学习经论,譬如说量论,现观、中观的典籍等等,我们透过理性的思辨学习而生起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学习经论是有好处的,但也不能将它视为学问而着迷其中,例如「了义炬」这部道次第典籍,当我们在学习它的时候,要能将过去所有学习过的法教内容,变成为实修的方法,我们会知道,某某法是主要的道法,某个法门是支分的修持,有的法门,是为了消除道上的障碍、增长修持的法门等等,总之,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实修,没有一法不是实修,如果有此理解的话,就算是做到正确的听闻了。
如果能以闻思并进的方式而实修,你在修持上,将会很有勇气和自信。
■这个人身宝,其实是风中烛火…
讲到「四不共加行」,首先讲到「皈依大礼拜」。
为什么一开始要作皈依呢?我们进入佛门学佛,仅仅说「我皈依佛门了」、「我是一个佛弟子了」,光是这样有一个佛弟子的名号是不够的,要尽力去做闻思的学习和修持,使得学佛的意义和成果得以彰显,这才是重要的。
龙树菩萨说:“首先获得胜生法,后能出生决定胜。”这个意思是,我们对自己整个修持的目标要清楚,就是要得到究竟的、佛遍知的解脱果位,那要怎样才能得到佛遍知的果位呢?首先我们就要清楚轮回本质是苦,要对它有一念出离心生起;而要让这样一种出离心生起,首先我们具备胜生的果,也就是具备难得的人身宝,它是具足八有暇、十圆满的珍宝。这样一个人身宝很难得,但它又是易坏的,就像风中的烛火,无常的风一来,就很容易将之吹灭──以上这些,都是「下士道」的修持中要多去思维学习的部分。
以上这一段整个思维次第是这样的:我们想要寻求真正的解脱,就要先思维这个瑕满人身是多么难得,接着要思维这个人身是易坏的、随时会坏灭的,一旦无常来临,会轮回到哪里都不知道,就会生起一种恐怖的感觉,心里会由衷想要找一个皈依处。而真实的皈依处,就是三宝。因此最开始是皈依的修持。
就这样,我们从前面共的思维(四共加行,即转心四思维),接着就要进入不共的加行(四不共加行)的「皈依大礼拜」。
■知道害怕,就有救了
皈依三宝时,首先要知皈依的因是甚么,就是「为什么我要修持皈依?」,原因有两种:
一、恐惧心:首先第一个皈依之因是「恐惧心」。
众生都想要得到快乐、远离痛苦,但我们所做的行为却正好和心中所要的相反,也就是我们想要快乐却不创造快乐的因:善行,不想要痛苦却反而造作痛苦的因:恶业,导致我们沦落到三恶道轮回。这是第一种恐惧之心,就是对三恶道轮回生起深深的恐惧,因为这种心而作皈依。这是「下士道」(下等发心的修行人)的皈依之因。
「中士道」的修行人不只恐惧三恶道的苦,更了解整个轮回的本质都是痛苦,他们因为这种对整体轮回本质是苦的恐惧之心而皈依。
第三种「上士道」(上等发心的修行人)的修行人,觉得自己受苦没关系,但对无始以来对自己有恩的如母有情众生,却一直流转在轮回中受苦,在轮回之中生生死死,觉得这实在太可怜了,实在不能忍受,而生起恐惧之心,为了帮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所以我们要精进修持佛法。这就是「上士道」的皈依之因。
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恐惧,上中下士道哪一种修行人的皈依之因,这些恐惧都是一种动力,驱动行者修持佛法。我们要去观察自己是属于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哪一类修行人的发心,了解我们生起的是三士道的哪一种皈依之因,具备怎么样的恐惧,这是很重要的。也许你会想「我们有学佛就好了」,有的出家人也会想「我有出家就好了」,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其实有时我们不要说无法生起上士道、中士道的恐惧之心,连下士道对于三恶道的恐惧心都生不起来。要知道「三种恐惧」可以成为我们修持的动力泉源,恐惧之心生不起来,修持也会没有力量,诵经修法也只是在打发时间而已。
■不从内心相信,皈依就没有力量
二、信心:皈依三宝的第二种因,是「信心」。
就是我们相信能够救怙我们从轮回的痛苦和恐惧中出离的就是三宝,我们要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不退转的信心。有些人生命中一遇到问题,如生重病,或遇到紧急重大的情况,就忘了三宝,到处去求神问卜,这就等于你皈依了算命的、皈依了神鬼,把他们当成救护,求神问卜本身不是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在心上真正皈依,只是嘴上说说,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如果我们不曾真正从内心相信佛法僧三宝,皈依就不会产生力量。
一如我们要做出一个好的产品,就要先选定好的素材、好的质料;我们如果要有好的皈依,就要认真努力地去具备「恐惧心」和「信心」。
■自己不溺水,才能救溺水的人
接下来要说皈依的对象是谁?是佛法僧三宝。
印度有一首很有名的赞佛文提到:一个知道取舍、利弊的聪明人,他不会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趋向佛法,他也不会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趋避其它宗教,他是依靠自己的智力去分辨应该皈依的对象。如果询问这样聪慧的人,他应该皈依的对象是谁?他会回答三宝。
为什么皈依的对象是三宝呢?首先是佛,因为佛远离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过患,就连一丝毫过患的习气都没有,同时,佛恒时具备一切功德,不会时有时无。皈依佛之后,附带的也会皈依佛子,也就是僧伽。之后会皈依法,法是指「教法」和「证法」,他会带着「法是究竟皈依处」的心态而皈依法。以上是有关皈依的对象,接下来谈到为何三宝是值得我们皈依的对象。
为什么三宝值得我们皈依呢?原因有很多:
一、离一切怖畏
首先三宝本身就远离各种恐惧。这是一个很清楚的原因。一个自己还具备恐惧的人,不仅说无法对他人产生利益,自己甚至也需要人救护。就像一个自己快被水冲走的人,无法去救怙另一个被水冲走的人;但圆满断证功德的佛,已经远离了一切轮回的怖畏与伤害,因此佛是可以真正救怙我们的人。
二、具足利他的善巧方便
第二个是因为佛具备各种利他的善巧方便。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恐惧和痛苦,佛知道众生的苦在哪里、恐惧在哪里,而能够给予众生所需要的,帮助他们解脱痛苦和畏惧。这是第二个具备的功德。
三、平等的大悲心
第三个是具备平等对待一切的大悲心,没有任何分别心。如果一个人分别心很大,就会有时候帮你,有时候不帮。三宝不会这样,他的大悲心是没有亲疏之分而平等看顾一切、救怙一切的。还有些人决定帮不帮别人,是取决于「这对我有没有好处」、「他会不会赞叹我?」但三宝不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全心全意帮助你,而且无论对自己好坏都平等看待,不会因为对方的礼敬或赞叹,就给对方多一点帮助,三宝不会这样。
以上说的,主要是佛宝堪能成为我们皈依处所需要具备的功德。因为佛宝值得皈依,所以自然而然的,佛所说的正法也会成为我们的皈依处,法宝也值得皈依。
■众生业力成熟时,只能自作自受
以上谈了这么多三宝功德,也许你会想,我知道三宝很殊胜、很重要,但他们如何能真正帮助到我呢?我不是还在轮回里飘流吗?因此,我们要知道三宝是如何救护我们的。
陈那论师的一部赞佛偈中提到:三宝要能救怙我们,要具备两个因缘。一个是外在的缘,一个是内在的因,缺一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救护。
第一个外在的缘,佛陀从最初的发心到中间积聚资粮到最后成佛,都是为了利益我们众生而做的努力,所以佛陀具备了所有能救怙的功德,是我们完全可以信赖的皈依处,佛陀就是外在的缘,这个因是早就具备了;
第二个是内在的因,是指我们的心能不能完全的托付三宝、交给三宝,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当我们具备这种完全托付、绝对信任的条件,内在的因就圆满了。
什么叫做「百分之百」的信心?不是带着讨好的心说「我感恩您呀」,不是口中念念有词说「我皈依您呀」,或是也不是看起来很恭敬的合掌,甚至念着念着都哭了;真正百分之百的信心,是把佛的教言放进心里、放进生命里,百分之百地去实修佛法、实践佛的教法,这才是重要的。
过去噶当派的大师说,佛陀圆满了两种资粮,因此能在一剎那间救度无量众生。也许有些人因此会问:佛陀既然具备了利益众生的功德,那今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在轮回里受苦?是不是佛陀没有悲心呢?
经典说有四种不可思议,例如众生不可思议,佛境界不可思议等。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是佛和众生是平等的,佛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他并不是造物主、不是一个BigBoss,想怎样就怎样,因为众生也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众生还是有自己的因果业力在,当众生业果成熟,还是必须为自己造作的业力承担后果,遭受痛苦,这是自作自受的,并不是连佛陀所给予的。
■在轮回的旷野,遇到无常的冰雹…
还有,如果众生不相信三宝,就算有着不可思议功德的三宝,也是救怙不了他的。就好像有个人在旷野,旁边有个帐篷,这时忽然下起了冰雹,最好的选择是跑进这栋房子里,就不会被冰雹打到,但他却在旷野东跑西跑,硬是不肯躲进房子,那这个房子也无法保护他不受冰雹的伤害。
这个旷野就是轮回,可以遮风避雨的帐篷就是三宝,有力量可以保护他,但是如果旷野中的人自己不想躲进去,三宝的帐篷也是保护不了他的,也是没有用处的。
(回向)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3:33
让皈依,成为每日的修持 真正重要是对皈依的感受、感动,而不是表面上的观想。
(大众顶礼法王三拜,唱颂〈大手印传承祈请文〉)(七支供养)(献曼达)(请转法 lun)
法王开示:■皈依的四种标准
首先跟大家说午安,接着继续讲解「皈依」。皈依的标准是什么?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知功德而皈依
能够认知到三宝的功德。佛的功德有身、语、意、事业等等功德,这每一功德在此不多细述。
经典说:“所有佛行事业当中,最殊胜的就是『语言』的功德」,「语言」是最直接能够利益到众生的功德。”
「法」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法分为教法、证法,以及道谛和灭谛等。总之,我们所有能证得的果位,包括暂时的人天果位和究竟的佛果等,可说都是法的功德或利益。
讲到「僧宝功德」时,有大乘菩萨、以及声闻、缘觉等圣僧的功德等。
第二种:知差别而皈依
佛法僧三者有什么不同,差别在哪里,就是知差别。三宝在本质上、事业上都有差别,这次不多细讲,希望大家日后多去学习。
第三种:具备承诺而皈依
承诺视佛陀如导师而皈依,对于法,承诺这是正道而皈依,第三种,承诺视僧宝为修行伴侣而皈依。
第四种:不对他语而皈依
这个意思是,不依其它神祇之语,在皈依佛之后,就不再皈依外道天神,也就是说不依止佛法僧三宝以外的其它世间诸神。
在平时我们会提到一些世间神,例如一尊印度很重要的世间神:大自在天,在佛教续典当中也曾被提及,他虽是外道神,但若将其视为是观音菩萨而皈依祂的话,则是不违背皈依戒的。因此此处的根本在于,我们的基础是以三宝为唯一皈依处,在不毁坏此基础之上,在现实情况之下,例如遇到疾病等情况,而去向世间神做供养的话,也是开许的。
■自己真正修持,才有百分之百救护
至于「皈依」的修持正行部分,就是早上已经谈过的观想。
(法王口传《了义炬》,中文版P79)
略述皈依的意义
我们因为担心有权势者的伤害等等,于是会去寻求保护和投靠的地方,此生之后,在中阴的所有阶段中,由于被无量的各种恐惧所伤害,以致于沦陷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父母、亲友、天人、龙族、有威势者,谁都救不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也无法转圜,我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个救怙的依靠。能够引导我们出离轮回的,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它,为了要救助他人,自己必须先获得自在,于是才有能力去救助别人。
在梵文当中,「皈依」称为「嘎恰米」,意思就是「去」,「去」哪里呢?我们寻求皈依者,就如同重病者遇到良医者就会赶去一样,会抓着他的手脚说:「请您救救我的命吧!」,你会去那里、去这样做,这就是「去」的意思。「皈依」还有另外一个字「厦惹那」,也就是「救护、依靠、靠山」的意思,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位有力的、正确的靠山,来帮助我们出离一切恐惧。
话说回来,最重要还是「嘎恰米」的意思,这「去」字之意,不只是暂时依靠一个外在的三宝,还有一层深意是「达到」,也就是「自己也要『达到』远离一切恐惧的果位」之意,很多时候,只是依靠外在无法让我们百分之百得到救护,唯有真正自己修持,并百分之百得到解脱,才可能真正得到救护、远离一切怖畏。
(法王口传《了义炬》,中文版P79下方)
[三宝]
所谓的三宝,就是佛陀、正法、僧伽。在密乘的传统中,还要加上三根本,也就是加持的根本──上师,成就的根本──本尊,事业的根本──空行、护法。密乘中说,这三根本也包含在三宝当中,而三宝、三根本这一切,又都包含在一位根本上师身上。■培养「视上师如佛」的信心
在印度传统中会谈到「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也有一种说法是「皈依五宝」,就是皈依三宝外,在加上皈依本尊和护法」,这样就是五个皈依,因此有「三皈依」和「五皈依」。
为何「皈依五宝」中没有「上师」呢?最主要有一种说法,往昔印度人的智慧高超、根器敏锐、很善于动脑寻思,因此当他们皈依佛时,已经体悟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佛,一切佛也因上师而得成」,因此「上师」与「佛」没有分别,因此不用特别提到「皈依佛、皈依上师」。
然而到何时要加上「上师」,成为六种皈依呢?当佛法传到藏地后,从「信心」和「智慧」来说,藏人可说是信心比较强烈,但智慧比较微弱,根器比较愚钝,因此较难了解到「上师和佛无二无别」,因此皈依时,会特别将「皈依上师」区分出来。以印度和西藏的佛教来说,会有产生这两种情况,当然随地方不同有不同的情况,无论如何,加上「上师」后,「三宝」就成为「四宝」,「五宝」就成为「六宝」。
这样就可了解到,为何有时藏传佛教会被称为「la ma教」、「上师教」,就是因为他们很重视上师,有了这样的了解,就可避免把藏传佛教说成非佛教的错误或偏颇的认知。
「上师」在梵文来是称「咕噜guru」,意义是「重量、重要」的意思,但并不是说上师的体重很重。
记得过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次侍着带着一位小祖古来请求尊者剃度,尊者就问说:“前世的祖古是怎么样的一位仁波切呢?他过去世有什么特殊的功德呢?”侍者误会了,以为在问体重,就回答说:“是的,是的,他可重呢!就连西宁的强壮的马都载不动他呢!”尊者很惊讶地说:“我不是在问你体重,是问断证的功德有多少啊!”因此,不是指体重是一百或两百公斤,重点是上师的功德、恩德很重时,他就是上师。
■放下幻想,亲近当下的上师
另外是我个人体会,对于「要将上师视为佛」的原因,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平时谈到所谓「佛」时都会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佛好像是个神话角色,完全不可思议、超乎人类的一个人物。但是,我们要真正了解到他并不是一个神话,而是在两千五百年前,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王子,诞生在印度,并在菩提迦耶,成就了佛果。
因此有时想想,如果佛还在,会是什么样子?其实他会跟我们长相类似,当然功德是天壤之别,祂是两足尊,但外貌仍会是个人的,就跟我们一样,有时我们真的要反思一下,我们心中认为的佛,是否太过幻想、抽象、神话了?那样抽象的佛,我们真的见得到吗?
同样,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听到的具德「上师」,可能跟的确跟我们幻想当中的佛的形象,是有一些些差别,但是无论如何,从实际面来说,如果真的见到佛陀的话,就跟现在见到的上师,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而且以我们的善恶业力来讲,我们现在具缘能见到上师,已经足堪殊胜。因此,希望大家可以回到当下现实面,不要沈浸在无谓的幻想和期待中,现在就该在我们能够见到、听到的活生生的上师面前,试着培养信心,视上师如佛,就像是对佛的恭敬一般,也对具德的上师,以恭敬之心,身口意如法地去依止修持,就能够容易得到共同与殊胜的成就。我们常会幻想「会有一个更好的佛」,但这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妄念。
举个例子,就好像说太阳有巨大的能量,其中日光是我们感受得到、且对我们有利益的一种能量。但是阳光中,仅有五种是我们人类能感受的,太强和太弱都感受不到。这些光的确存在,但我们感受不到。
这是一种比喻,就是说对于我们现在依止的上师,我们应当满足于我们现有的,同时完全交付我们的信心,而去依止、皈依和修持,当然可能是有超越我们的感知之外的上师,但那些现在很难依止。首先要让自己进步,才有可能知道是否真的有更殊胜的上师,如果现在能够依止的却不把握去依止,然后冀望更殊胜的上师又不出现,就有可能在这两头都不着的情况下,空过一生,白白浪费了难得的人身。
(中间休息半小时)
(法王口传《了义炬》,中文版P79至P81)
佛陀:是如其所有及尽其所有晓悟[一切]的法身、是具有五种决定的报身、以及事业化身、受生化身、殊胜化身等三种化身,佛陀包含了这三身。
正法:经典、名相、文句、文字,以及语言都是属于「教法」。基础的法界真如,结果的灭谛、菩提心等方面的道谛,这些属于「证法」。「法」就包含在教法和证法当中。
僧伽:真正的僧伽指的是获得不退转位的菩萨,以及暂时的声闻圣众。
指引我们知道如何取舍的是「佛」,所以要将佛陀看成是导师,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去实践的道理是「法」,所以要将法视为道路,就像走在陌生的道路上需要指路人一样,我们需要胜者们留下的诀窍与修行事迹,所以要将「僧伽」看做是亲近的友伴。
当完全圆满这道途之后,就不再需要正法与僧伽了,由于已经与诸佛的意趣融成一味,于是最究竟的皈依对象,就只有佛陀。
各种哲学宗派在认皈依这个部分,对于如何认定皈依境,以及是不是皈依的对象等等方面有很多说法,但是对实际修行的人,以及为了建立良善习气的人来说,只要带着虔诚信解的心就可以了。
[至于]现阶段能帮助我们生起信心的所缘缘者,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前方供奉的佛陀」。就是将佛像、佛塔等看成是佛。这句话也附带[包含了]正法的显密经书典籍,以及具有戒律的的凡夫僧伽,透过将这一切想象为真正的三宝,而去皈依与信解。
「皈依」的理论,大乘、小乘或有所不同,不同宗派在讲解皈依时也有些许差异,但如同文中所提,对于实际修行者和为了建立良善习气者来说,只要带着虔诚、信解的心就已经足够,这就是皈依的精髓。同时对于代表三宝的所依,将佛像、佛塔视为佛、将经典典籍看成是法,将一切具备戒律的凡夫僧伽视为僧宝,透过这一切,去皈依、信解。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3:33
■将「皈依」视为每日重要修持
很多时候心中并没有真正对「皈依」有一种感觉,或真正了解的皈依意义,却努力想要将皈依境观想清楚,闭着眼睛刻意地观想等等,其实真正重要的,是首先要尽力去了解皈依的意义,并且努力生起信心,这才是重要的,之后才去试着观想皈依境,想得清楚稳定,才是有意义的,不然若对皈依没有信心,即使观想得很清楚,也并无用处。
尤其每日当中,要将「皈依」当成日行的重要修持。
举例来说,我们都会念诵皈依文,例如「皈依法、离欲尊。」是指皈依一切法,这当中包括了一切断、证的法门。当你真的在修持的时候,要观察自己是否做到所持诵的内容,例如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修持道谛、灭谛的法,如果只是口中说说,是不够的,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法。
■面对自他不圆满时,要转心向内、正面思考
举例来说,像我们现在这么多人前来参加祈愿法会,因为人多嘴杂,也会到处传播许多闲话,例如「这人如何、做了什么、那人不好、做了什么」等等批评别人的闲话,又比如有人说:「那些人能坐在好地方,是因为他们有钱,我没有钱只能坐这里」等等抱怨的话,总之各种不如法的、负面的话容易传来传去,但在每个话语当中,在听和说的同时,要知道这都是不如法的,你必须带着正面的心态去观察,这是很重要的。
祈愿法会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心更加成熟,让我们的善更加增长,若不这样做到,反而让我们的心越来越堕落,恶越来越增长,我们不是为了看别人的负面、说别人过患而来的。无论是现在的课程也好,之后的法会时也好,接下来希望大家每一天在来之前,在每天清晨,都要好好审视、计划一下,今天我要如何想、我要怎么说、我要怎么做?不论想法和行动,都要在善的上面,并在每天达成善的动机,唯有这样,我们的祈愿才是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说,任何一人只要是凡夫,都会有很多过患、问题、错误,没有人是完人,但是对我们身为修行者来说,我们真正要达到的是,当我们面对其它人和自己的不圆满时,都要试着从正面思考,而不是负面思考,这是一个修行人的根本要素。
显密经典当中都会提及一点说,要找到、依止一位完全没有过患的善知识,是很困难的,若能找到过患较少、功德较大的善知识,就足矣。因此有个比喻说,依止上师需要像是蜜蜂采蜜一样,牠不会乱采一通,焦点只有花蜜。但我们常有的状况是:要的没有去找寻,不要的却累积一堆,这是毫无益处的。这不仅是对于上师,对于其它众生也要有这样的正面心态。只要自己没有过患,别人也没法将过患加诸到自己身上,因此完全不用担心,我们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身口意,都没有用在有利益的善的事情上,这是我们要尽力去努力行持的。要尽力去生起净观、恭敬、慈悲心,这才是重要的。
■不懂欣赏他人美好,「皈依」只是口头禅
祖师们说,即使一人仅有一丝丝的善功德,例如只会念一句六字大明咒,我们仍要视他为佛一般而珍惜敬重。
我们口中念着「皈依法」的同时,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去省思自己是否有尊重他人、是否看到他人的好与善,不然就仅流于口上之言。而且他人心中的善,是活生生的,不是死板板的文字形容,而是这样的活生生的善呈现在眼前,我们是否看得到,或根本不在意?
尤其对于我们本来不喜欢的人,我们可能连想都不想,就觉得他不好、是个坏人,完全拒绝了他,完全不看他的内心之善,若你对任何人有这样的心态,还说自己在修持皈依,那就真的只是口上说说,并未做到皈依了。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向内,遇到缘时,向内看看自己,带着善心看他人的善与好,这是重要的。
(法王口传《了义炬》,中文版P83)
[真正的皈依]
此外,若作的是小乘与世间的皈依,就无法成为真正的真正的皈依,因此要想着「如同无边需空的一切有情众生,在今时起直到证悟菩提之前,都要皈依」带着这种思想是非常正要的,这也就是大乘的皈依。
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道理,若具备了四个特别的条件,就是真正的皈依。
• 透过了解去认识三宝的功德
• 认识到佛法僧比起外师、外道、邪道还要殊胜
• 因为知道以上种种原因,因此发自内心地承诺永远皈依三宝
• 面临危及性命的关头也不会皈依外道
就像之前所说的,什么是「标准的皈依」?就是要达到这四个标准。
(法王口传《了义炬》,中文版P85)
皈依不能只是跟着念诵或是流于文字而已,应该要发自内心的信任三宝。只要相信三宝,没有什么是三宝的慈悲救护不了的,在面临此生必定要成熟的恶业时,虽然觉得三宝的大悲似乎也无能为力,但若是能保持着信心,三宝必能在未来世中救度我们。
[有些人]在遇到一点不顺心时就会抱怨三宝不慈悲,然后把希望放在占卜、驱邪、医疗上面,这真是愚昧的表现。如果眼前没有出现三宝的慈悲,那要怪自己没有好好去祈请,三宝是不可能没有加持的。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透过想着三宝的功德而修持信心,并且努力祈请三宝,不要再去造作说废话以及毁谤别人等等的恶业了。看到所有代表佛陀身、语、意的圣物,以及穿着黄袍的僧人,都要将其视为真正的三宝而去敬奉和信仰。
要修缮坏的佛像等三所依,修塑新的所依。不要把这些圣物直接放在地上,藉由贩卖和抵押佛像圣物等等行为来换取食物,这是想都不能想的。即使是擦擦(编注:泥塑小佛像)的一小块碎片,或佛经的一个字母虚词,都不能践踏或跨过。
(以下中文版P87)
想着三宝的恩德,用身语意趣做到敬奉、赞美等虔诚的行为。带着慈悲的心鼓励他人都皈依,并且宣说三宝伟大的功德。想着皈依的利益,昼夜六时都修持皈依。想着轮回的过患,就算遇到性命交关的时候,也不舍弃皈依的对象。想着胜解的信心。不论发生痛苦、快乐、显赫或卑微等任何情况,仍然只坚信三宝,绝不灰心。
这里谈到透过四种觉知而守护皈依。
(以下中文版P87)
总之皈依佛之后,就不再依靠其它世间神,皈依正法之后,就要舍弃伤害众生的思想与行为,皈依僧伽之后,不与外道及外道同类者为伍,若能达到以上这些标准,这样的皈依,大概就算是包括一切显密的道次第了。
自己若没有一点皈依的修持,就算能把「空」讲得头头是道,也只是步入歧途的险处。
皈依三宝后有许多学处,有应当做的学处,应该断除的学处和随顺的学处等,尤其是「不该做」的学处,我们应当放在心上。
■永不离皈依的修持,才算是佛教徒
(以下中文版P87)
因此,若能永远不离皈依的修持,才算得上是佛教徒。由此,微小的罪业能够净化,大的罪业会减轻削弱,不会受到人与非人的障碍侵扰,一切持戒和念诵等善根,都将不断增长。对三宝带着纯正的心怀,纵使受到三恶道的催逼也不会堕落。
《妙法莲华经》说,「信仰我教义的居士,或是装作像是僧伽的人,都会无一遗漏的在此贤劫无余界中,毕竟涅盘。」此处佛陀的意旨是指所有皈依的人。
以上略示皈依的广大利益。
■「皈依大礼拜」重点在信心,而非动作
许多人在做四不共加行的的第一个,也就是「皈依大礼拜」时,都以为重要的是大礼拜十万遍,其实,重要的是皈依文的十万遍念诵,而不是大礼拜,但慢慢会变成说,十万遍的大礼拜比较重要,皈依文反而相形不重要,也就是本来重要的变得不重要,支分的礼拜反而成为重要的事情。
本来一次礼拜就念一次皈依文,礼拜顺了之后,可能念一次皈依文,就可以拜五、六次,无论如何,而若是身体不便者,若能好好念诵十万遍皈依文,也算是做到了四加行的第一加行「皈依大礼拜」。因为如同之前所提,礼拜只是一个支分,是附带的,真正重要是皈依、是生起信心、知道三宝的功德、知道皈依三宝的原因、知道三宝的差别,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内容。
因此真正重要是对皈依的感受、感动,而不是表面上的观想。在藏地有位藏人朋友有次就说,他也努力去观想皈依境,很努力去想,他家乡前面有一座山,他就用这个山的高度来做观想,观想上师一位迭着一位的排列,按照这样高度想下去,他发现四大天王放不下了,这样排下去会沉到河水里了,会有这样问题出现。
这就是花太多心力想要试着去观想,但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在清晰观想前,对「皈依」有深刻认识且有强烈感受,当具备这种强烈对三宝的信心、感受时,慢慢自然就能将一切皈依境观想清楚,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只做表面工作,这是很难对大家有利益的,希望大家将此点放在心上。
■让众生欢喜,就是最大善行
这次第31届祈愿法会的主题,可以说是「莲师」、莲花生大士,因此在三天课程之后,紧接着会举办莲师初十法会,这主要目的是忆念莲师的恩德,之后十号会有莲师金刚舞活动,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整个莲师初十法会的日期,是从1月6日到10日,本来规划是说,在法会活动当中,主要祈愿大舞台的会场内是僧众,除了一些特别贵宾之外,在家众都会安排坐在会场外的帐篷区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原因是莲师法会按照传统的修法来安排座位,按照这样的座位安排,祈愿大舞台区是真的坐不下僧俗二众,只有僧众能坐进去。但是很多人请求说,还是希望能够进到会场,尤其是十号那天的金刚舞修持。
我也想了一下,当然工作人员会要辛苦一些,但我也觉得,有一句话说:“让众生欢喜,就是最大善行” 因此我希望,6日到9日大家(在家众)要坐进来的话,真的会比较困难(还是在会场外的帐篷),但10日金刚舞当天,一定会尽量安排大家坐进来,可能会挤一些,但会让大家都能够看到金刚舞。
(回向)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3:34
让自己成为完整的法器
听闻佛法时,要避免三种逆缘,就是三种听法的过错,还要具备六种顺缘。
(大众顶礼法王三拜,唱颂〈大手印传承祈请文〉)
(七支供养)(献曼达)(请转法 lun)
法王开示:
今天是前行课程的第二天,首先向各位说声早安。
当我们讲说佛法或听闻佛法时,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听闻,要如何讲说,还有,在听闻或讲说时有什么共同需要注意的事,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当我们说到听闻佛法时,其中第一个要注意的就是,什么是听闻法教的功德利益?要如何去想闻法的功德呢?也就是我们在得到暇满的人身之后,在死神尚未找上我们时,我们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听闻、思维甚深的佛法,这代表我们一定能够证得无上的菩提果位,是没有任何疑惑的,所以要生起这样的欢喜心与信心来听闻。
■听闻佛法的利益
「噶当六书」的《集法句经》,是一部能帮助我们生起信心的典籍,当中提到:“听闻而能知诸法,听闻而能遮诸恶,听闻而能证涅盘。” 第一句提到,听闻佛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法义,知道什么应该取舍,这是听闻佛法一般性的利益。
之后二句,是从所断面及所证面来告诉我们,听闻佛法的利益是什么。从听闻佛法的所证面来说,这说明了戒定慧三增上学的利益。听闻律典的时候,讲说的主要是戒律,这能够帮助我们生起「戒」。经典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定」,可以帮助我们闻思后生起定。那么透过论典时,讲述的重点是智慧,所以能够透过听闻论典帮助我们生起「慧」。
从所断面来讲,能够帮助我们消除各种染污烦恼。《佛本生传》中提到:“就算为了求得一句法义,都要广大地布施自己的头目手足。”由此可知,佛法是极为珍贵难得,并且具有很大利益的。
■礼敬说法者,代表对法的尊重
再来,第二个就是,对于法及说法者必须生起恭敬之心,《佛本生传》中提到:“坐于低下位,调伏的殊胜即能生起。” 听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具备热忱欢喜之心,而且随时要保持正念而不散乱,避免漏听任何一个字。同样对于说法者,我们也要带着一念心,视他如佛、菩萨一般,并且帮他准备一个高的法座,让他在高的法座上说法,向他做礼拜,向他献供曼达等,这一切的作为都代表法的重要,也代表我们对法的尊重之心。
虽然在「八关斋戒」及其它戒法当中,都提到一个戒条:「不坐卧高广大床」,意思是不可坐卧在贵重的,和超过一个手肘高度的座位之上。但是如果他身为一个说法者,无论他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是可以允许坐在这样高广的法座上的,这都是象征对于法的尊重。因为说法者心中的法和他本身是无法分离的,因此我们为了求得这个法,敬重这个法的同时,也要尊重说法者,因此就必须为他准备这样的法座。
■听闻佛法的三种过患
接着,在听闻佛法时,很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地来听闻,这时候要避免三种器皿般的过失,就是三种听法的逆缘,同时还要具备六种想的顺缘来听闻。譬如佛陀在经典当中,不断提醒弟子:“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善思念之。”这都是要告诉听法者,要断除像三种容器般的过错。
一、覆器:首先第一个「谛听」,也就是说要好好听闻。这里的「好好听闻」,意思是对法有兴趣、有热诚、欢喜的来听闻,这样的心态,帮助我们消除如同覆器(容器倒过来)一般的过错。听闻佛法时要有强烈的渴求之心,就是要像一个非常饥饿的人,非常渴求食物般地来听闻。
二、垢器:第二个「极善思惟」,意思是能够正确地明辨取舍,由此断除了垢器(容器污秽)的过失。
三、漏器:最后一个是「善思念之」,意思是不轻忽、浪费跟随上师所听闻到的法教,随时忆持那些教言,念兹在兹,这样可以避免「漏器」(器皿底部有破洞)的过失。
以上就是三种器皿般的过失。我再详细解说一次,首先「覆器」是形容像倒过来的容器。这里说倒过来的容器的意思,就是水啊、各种饮料都无法倒进去一样。如果一个人坐在这样一个法会的现场,但是没有专注听闻的话,就像倒过来的容器,一点法甘露都无法进入心里。这里讲的不是传法者的过错,而是听闻者弟子们要注意的部分。
「漏器」是形容像容器有破洞时的过错。有破洞的容器,无论添加任何东西,是一滴也无法留住。所以很多人在听法时,身体在现场,也很专注地在听,但是却没有试着记住这些教法,这样的情况就会变成全部的内容都忘掉了。因此之后想要去修持时,会发现一点也想不起来。这个也是我们要避免的一种过失。
第三种是「垢器」或有毒的容器一般的过失。一个容器如果是肮脏的、有毒的话,这时任何放进去的东西,也都会被染污而不能食用。像很多人身体在这个法会现场听闻,同时也很专注地听,也能忆持,或甚至也跟别人分享,但如果我们带着三毒烦恼,总之是一颗不清净的心,负面的心态来听闻的话,不仅对于自心没有帮助,甚至会伤害到自他,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所以第三种听闻佛法,就是要有一个清静的动机,避免像是容器被有毒的东西染污一般的过患。
透过了解了以上几种比喻,还有所要阐述的意义之后,就知道听法的时候会有这三种过失,要将它断除。接着,就要想如何来对治它,这是很重要的。对治的方法如下:
一、以专注对治「覆器」的过患:这时候对治的方法,就是要专注地听闻,耳朵仔细地听,心也不散乱。
二、以忆持对治「漏器」的过患:这时候不仅是要专注,而且试着去记住、忆持这样的教法。
许多外国人,无论东方或西方的弟子们都会有这样的习惯,就是说法者一说完后,马上就记录在笔记本上,我觉得这非常好。但光是写下来、记在本子上还不够,这里所谓「忆持」的重点是,你的每一笔、每一划在记录时,你的心也要将这每一字、每一句的口诀或法义,都写到心里面去,你要真正忆持它,才是重要的。否则写在纸上,也不是天天都带着笔记本在身边,尤其当你遇到危急的情况时,你没法说:“等一下,让我拿出来看一看,再看怎么办。” 是没有这样的时间的。大家能够记下来是件好事,但同时心也要能够忆持它,让这个法入心,那么当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做取舍决定的情况时,才能用得上。
三、以好动机对治「垢器」或「毒器」的过患:意思是要避免自己带着贪心、瞋心或愚痴的心去听闻佛法。
以上我们了解了闻法时的三种违缘是什么,也知道了对治的方法。相对来说,第一个比较容易去对治,第二个稍微难一些,第三个就更难了。总之,我们知道之后,就去思维它,并且尽力去断除这样的过失。虽然很难一开始就马上断除这三种过失,但是就随自己的力量,尽力去试着断除。
我们很难把上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记在心里,这是很困难的。就算你只记住一两个文义,但你心中想:“虽然我只能记住这一两个句子或法义,但当我面临死亡的时候,我要能够记起来而作修持。” 如果你能这样想的话,这个利益也是非常的大。
尤其每一次当你要开始听法之前,都要先提起一个有力的心念,告诉自己:“我今天要好好听闻教法,而且在这座法当中,我要试着去记住当中的重点。”所以你随时都要保持正念跟觉知去观察,这是很重要的。然后在每天听完一座法之后,不要马上就想散乱地去跟别人讲话,你应该静下来,不断地回想一下这位上师在这堂课中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试着去回忆它。如果你发现哪一段好像不太清楚或者忘了,这时你可以再问其它人,就会了解第一天原来讲了些什么。接着,第二天又会听到新的内容,同样也在课程结束之后,好好回忆今天讲了什么。总之,这样第一天、第二天慢慢地不断训练,你就会养成忆持的习惯,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记起教法的内容了。
■六种想法
这六种想法,能够避免有垢容器一般的过患,所以接下来也会讲一下这些内容。
一、生起「自己是病人」的想法:第一个想法,是要想象和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病人。平常我们一谈到生病,就会联想到头痛、脚痛或者感冒等等。但是如果和轮回的大苦,或者所有众生的苦痛相比较,那些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病痛。
藏医典籍中提到,疾病主要分为风疾、胆热、涎病和三者综合等四种。而最主要生病的病因,可以分为长因与短因。以长远的因来讲,就是自己的三毒烦恼,这心中的贪瞋痴三毒,可以说是一切疾病的根本因。
虽然透过药品、食物,或者一些作息、运动,能够帮助我们暂时消除病痛,但病根其实还留在那里。因此,真正想要长远从病苦中出离的话,就必须从长远的因,也就是对治三毒烦恼下手了。只要根本烦恼还未尽除之前,我们可以说都在生病。就像噶当派祖师形容,我们就像是「无法康复的病人,无有出期的囚犯」一样。
世间上任何的疾病、病痛,一段时间后都可能会治愈,但就算真的没办法治愈的,也会有终结、死亡的一天。但是,像轮回这样的一场大病,是无始以来就一直不断地轮转,要死不活地纠缠着我们。
二、生起「说法者是医生」的想法:在生起自己是无法康复的病人一般的想法后,接着就好像遇到一位良医时,我们绝对会依照他所说的按时服药,同样,我们遇到一位具德上师的时候,我们会非常欢喜,而且不管他怎么说,我们都会欢喜地依教奉行。
三、生起「法教像良药」的想法:这就好像我们光是有好的医生还不够,我们必须按照他所说的,按时去服药。同样地,我们接受了教法之后,我们也要真正如实去行持,这是很重要的。
四、生起「修持像是治疗」的想法:就像是得了重病的人,如果只是几天或几个星期服药、治疗是不够的,而要直到康复为止,都要持续接受治疗一样,修行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上师所教示的许多取舍的要点,要像是毫无断续的水流一样地去修持它。
五、生起「传法者就像如来菩萨」的想法:由于传法者具有如来菩萨等等无谬的教示,因此要想着传法者就如同佛菩萨一般,并且带着感恩的心而恭敬。
六、生起「愿正法良药久住世」的想法:正法是消除一切痛苦,还有痛苦的原因,也就是消除痛苦和烦恼最好的方法,因此发愿正法良药能够长久住世,消除众生所有的痛苦,而使众生的福乐增长,佛教长久兴盛。
针对这六种想法,可以配合不同的情况去想,举例来说,上师在说法的时候,对于说法的上师要具备这六想。同样在讲到暇满的教法时,对于暇满人身难得这样的教法,也要具备六项来思维。举例来说,由于自己虚掷浪费暇满的人身,因此自己就像是病人一般。讲说能够让我们的暇满人身具义口诀的说法者,就如同医生一般。暇满的法,要想成是药。
总之,以上的内容包含了所有我们在听闻佛法时要注意的事项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时我觉得,不只是在佛法上面的讲说需要注意,需要具备这样断除三种如同覆器一般的过失,以及具备六项思维,在一般的学校中的学生,也应该具备这样的了解,当然在佛学院中也需要具备的,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闻法方式,这是很重要、也具备利益的一件事情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3:35
■三宝的意义
一般在给予皈依的时候,我会把它分为一般的皈依,还有皈依戒两种。一般的皈依,是依止三宝。就是在特别困难时,我们会想到上师啊,您知道我。三宝啊,您听到我呀。这个跟有没有领受戒律是无关的。第二种,是指领受了皈依戒。这是在第一种依止之上,还有一个我要持守皈依的戒条,并且在未证菩提前,不舍弃这样的戒法。
而这个皈依境里会有三宝,这三宝的数字是不多也不少,刚好有三个。过去有个故事,是出自萨迦班智达。这个故事讲到有一天有个小偷跑到一户人家偷东西,被主人发现之后,就拿着棍子要打他,而且一边打一边要他念诵三皈依文,打完后也就放了他。后来这个小偷心中就想着,佛陀真是慈悲啊,真是有智慧啊,还好他只制定了三皈依,如果有四皈依,我可能就被打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每念一遍皈依佛,就被打一下,还好只挨了三棍。如果再多一个皈依,就被打死了。总之,这个故事是说,皈依三宝就是有三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固定的数字,不多也不少。
一、佛:消除昏闇,开显光明首先,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思是觉者。但是在梵文当中有一种说法叫做buddhu,就是笨蛋。你可以看到buddha与buddhu,只有一个音的差别,就是元音「u」的差别。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就算是笨蛋,也有佛性,但就差一个音而已。总之,佛代表两种意思。第一个是消除昏闇,第二个是开显光明。
佛在藏文中,有两个音节,叫桑杰,分别代表刚刚的两种意义。桑的意思,就是消除各种的逆缘,包括二障与习气都消除。杰的意思,就是证得各种的顺缘,包括圆满二种资粮及开显智慧的光明。在藏文中,这两种意思,无法把它单独变成两个字,如果变成桑巴及杰巴的话,这样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两个意思需要合在一起说,就称为桑杰。
二、法:改变习性,调柔自心再来,法的梵文是dharma(达玛),意思是护持。
在这里的护持,从消除逆缘的角度而说,意思是透过清净地修持皈依等法门,而能救护我们从三恶道等等逆缘当中出离,从成就顺缘的角度来说,佛法能护持我们如法地行持取舍,注重业因果,如法地圆满两种资粮。在藏文中,法称为「却」,有改变的意思,包括让我们歪曲的心变直,粗重的心调柔,让我们本来烦恼的心,变成是慈悲。这「却」就是法,有改变的意思。
三、僧:正确清净,如宝聚集僧伽,在梵文中称为桑嘎。首先第一字「桑」,代表的是正确清净。嘎,代表的是宝藏,它代表僧人具备了例如三增上学等等功德,因此如宝藏一般。
在藏文来说,僧伽称为给敦。给,指的是各种的善。敦的意思是聚合在一起,常常说有六种和合,譬如说目标和合,戒律和合、清净等等。因此僧人的特点,就是指一群人的目标都是善,这代表他们的心意和合及戒律清净。
这里提到的心意和合,是在律典当中是一直被强调的部分,无论僧团当中的任何作业,都强调和合。当然现在民主的国家,是以服从多数为主,少数的力量就会变得比较弱,但是在律典当中却不是这么说,律典中提到,例如四众僧伽讨论时,所有的人的心意都要和合,如有一人不认同,都不能通过某项决定,所以,和合是僧团建立的根本。
三皈依接下来要给予三皈依。这是只针对在家众,而不是对于出家众。过去得到皈依戒的人,也可以不用再领受了。最开始前要三拜,但之前大家已经三拜过了。所以要受戒的弟子,现在要合掌跪下来,就是右膝着地合掌。
然后,请跟着念皈依戒:戒师鉴知我。我某甲,从今日起,尽形寿——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自皈依佛,不皈依外道。自皈依法,不伤害众生。自皈依僧,不结交恶友。
在得到皈依之后,还要实践皈依的学处。学处的实践,包括了消除逆缘,具备顺缘等等,这包括了遮止三学处、成就三学处和同分三学处等。
一、皈依后,三种不该做的事遮止三学处的第一个,皈依佛之后,不皈依外道、天神。皈依法之后,不伤害其它生命。皈依僧之后,不结交恶友。
• 自皈依佛,不皈依外道:那么在皈依佛之后,不皈依外道、天神,这里最主要的意思是,我们在皈依佛之后,不该带着像对某个电影明星或歌手那样,如同粉丝的心去皈依佛。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皈依。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最主要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皈依世间神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解脱,而是为了眼前的事,譬如自己的生意,或者为了消除疾病,或者变得有名等等小事情。皈依佛的目的完全不是这样,皈依佛是为了解脱。如果目的是为了生意、疾病、健康、有名,那还不如去皈依世间天神比较好。所以我们要清楚皈依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脱。为什么皈依佛,因为佛陀他已经证悟,获得解脱,他还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在这里,皈依佛之后,不皈依外道天神的目的,并不是说世间天神不好,而是因为皈依佛与皈依世间天神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佛的目的是为了要得到解脱,皈依世间天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世间的短暂利益而已。这是我们要分清楚的。
• 自皈依法,不伤害众生:接着,不伤害众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不伤害众生,甚至在心中意念上的伤害也不应该有的。平时我们说造恶的时候,会提到两个词,就是「不善业」及「不善道」这两种。什么叫做不善业,它指的就是直接伤害到众生,也就是透过身体的行为,包括杀、盗、淫等等身体的三种恶业,还有语言的四种恶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等,透过这些来伤害他人。不善道是指恶的行为。是不善业的来源,指的就是我们自心上的三种恶,也就是贪心、瞋心,还有邪见等等。上面身语意十种恶业都是我们应该要断除的。虽然说心是属于恶道,就是指那些恶的泉源,虽然它并没有直接伤害到他人,但是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很多时候,虽然身体上、语言上没有伤害他人,但如果心中的恶心不断地生起的话,就算现在没有伤害别人的心,但之后遇到可能的缘,这种恶心就又出现了。所以真正皈依法之后不伤害众生,不只是身体上、语言上不伤害众生,更重要的是,要去看看自己的贪心、瞋心、邪见等,而且也要将它断除。
• 自皈依僧,不结交恶友:皈依僧之后,要不结交恶友。在这里何谓恶友,先要知道什么叫做善友。其实善友叫做善知识,或者我们叫做老师也可以。老师在藏文中称为「给间」,给的意思就是善,间就是比较有经验的、长老的、资深的。换句话说,「给间」在藏文中的意思,就是在于善的方面是资深的,是更加了解的人。
所以我们常说依止僧人,是依止一位在善的方面资历比较多的人。我们不会说老师是知恶者嘛。所以他是一个知善的人,了解善的人。依止一位善友(即皈依僧)与依止一位恶友,这两者是相违背的。在讲到恶友时,英文有一个词是满好的形容,叫做extreme,中文可以说是极端份子。换句话说,这里的恶友,指的是非常极端的人,他的分别心非常强烈,具备很大的烦恼,且情绪极端暴烈。我们如果常跟他在一起,很难不受到影响。所以这里要皈依僧,就是依止清净的善友。我们依止善知识之后,不要去依止恶友,这是很重要的。
二、皈依后,三种该做的事
这三种该做的要点是:
(一) 自皈依佛,应生信心:我们可能知道或讲说了很多不管是大乘角度,或其它宗派角度的三宝,而且可能都滚瓜烂熟了。但是如果对于三宝还是没有信心,换句话说,实际行为上无法做到恭敬的话,那也是没有用的。当所说的和所实践行持的无法相融,是很奇怪的。按照蒋贡仁波切说,道理可以说很多,但是在皈依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信心,这是我们要不断去做到的。为了达到具备信心的目的,因此要礼供具信的所依,也就是佛像等等。
(二) 自皈依法,于一切佛经不轻慢:同时,也要恭敬法,虽然法没有形象,但是对于任何佛经的字母及字词,都不能践踏或踏过等等。
(三) 自皈依僧,于一切僧伽皆礼敬:对于所有僧人,虽然他们不见得都是圣僧,但是也要恭敬,藉此尽力培养信心。不然太多的道理、论述,却连一点信心都没有的话,那是不行的。
香巴噶举的莫就巴大师曾说:“大悲观音衪白就白,净尊母衪红就红,嘿金刚祂蓝就蓝,我呢,在哪儿都不离上师的显相,所以,一生成佛是随时能得来的。”从这段话,就能知道他是真的有修持的人,而那些满嘴大道理,例如详细地解释为什么这个本尊是这个颜色,那个本尊是那个颜色,就证明是法跟人相违背的人,没有真正在做修持。事实上,听闻到的理论和各种解释,是要对你的修持有所帮助,而透过修持也能帮助你的理论,闻思修是合而为一的。不然人跟法相距太远是不行的。
三、皈依后,共同应做的修持最后,「同分的三学处」指的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共同的学处,随时都要供养三宝,早晚都要念诵皈依文,要跟随具德上师尽力学习佛法,并且付诸实修,尽力让自心跟法合而为一。
(念诵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所著〈了义大手印祈愿文〉)(回向)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3:35
只要悲心还在,世界就有希望!我们以为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地震、水灾等zai 难,其实悲心消失才是最大的悲剧。
(大众顶礼法王三拜,唱颂〈大手印传承祈请文〉)
(七支供养)
(献曼达)
(请转法 lun)
法王开示:
首先跟大家说午安。接续早上「皈依」的内容,接着讲「发心」。
(法王口传《了义炬》,中文版P89-97)
[发心]
皈依之后是发起菩提心: 一般而言,即便心能向法,但法是否能入道,就要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菩提心。再者,做任何的大、小善业,若是能成为成佛的方法,可以说就是法入道了,如果怀着菩提心,不用说是善行了,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作为,都会成为成佛的方法。佛经中说:“想要圆满成就正等觉,不需要学习很多法门,只要学一个法就好。那一个法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以及胜义菩提心两种。这两种菩提心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想要扼要地讲说是很困难的,在安住修的这个阶段也不需要说太多,若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去学习《噶当六书》等书籍。总归来说,世俗菩提心的本质是悲心,胜义菩提心的本质是了悟实相的智慧,这两种菩提心也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帕当巴大师所说:“鱼会到有水的地方,不会到干枯的地方。没有生起悲心就不会生起证悟。”依于世俗菩提心,才能不颠倒地了悟胜义实相,那时将会对没有了悟实相的众生,自然地生起无造作的悲心,并会尽力运用身、语、意三门去利益他人。
首先,所谓有没有带着菩提心,指的就是世俗菩提心。所以,一开始要有能够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法。在世俗菩提心中,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都要藉由仪轨而生起。
有些上根器的人,在佛像圣物前,由衷地念诵三遍受持菩提心戒的文句,就能生起菩提心。一般的人,则要从戒律传承没有中断的善知识尊前领受菩萨戒。
总归而言,最好的情况,是昼夜六时都能忏戒,中等的是在四座修法的前后忏戒,最差的也必须要日夜修两次忏戒。此外,愿菩提心的修持是一再观修「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志求遍知一切的佛果」,这就好像是想要前往某地一样。
[要想着:]「为了成就遍知的佛果,我要修持俱生大手印的教导。」然后真正去实践奉行承诺过要做的善行,这就是行菩提心,就好像是已经走在路途上一样。这里,在还没有收摄皈依境之前,要念三遍〈菩提愿文〉,在殊胜的皈依境面前想着:“过去的诸佛菩萨发起了愿菩提心后,修学行菩提心的学处。我要向他们效仿看齐,为了利益如父、如母的一切有情众生,要发起菩提心,并且次第学习六度波罗蜜的学处。”对自己能这样的去发心感到欢喜,他人也会赞叹。由衷地祈愿,最后观想皈依境化为光芒融入自身。
平时在重新受菩提心戒的时候,可观想在自己前方天空,莲花月垫狮子宝座上,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旁边围绕着八大菩萨以及十六罗汉等菩萨圣众和声闻僧伽众。在圣众前领受菩萨戒,之后处在无所缘的禅修中。
[愿菩提心的学处] 一切法的行为与修持都是发心的学处,因此它是非常广泛的。归纳起来,以愿菩提心的学处来说,「舍弃众生」以及「生起不合乎菩提心的想法」这两种心态会完全毁犯菩萨戒,所以在领受菩萨戒之后,最重要的是断除这两种想法。
[舍弃众生] 不论众生的数量多寡,好像都跟自己有仇一样,心里想着:“就算有机会能帮助你,我也不干!”这些想法多是带着瞋恨与嫉妒的心态,这样心胸狭隘和瞋怒他人,就是犯下了舍弃众生的堕罪。
[生起不合乎菩提心的想法] 同样地,认为当个世间凡夫还比较好,所以不做任何自利或利他的事;认为成佛很困难,所以觉得发不发心都一样;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利益众生,所以着意在自利上,当个自了汉,只有声闻的发心;认为菩提心没有那么大的利益,所以轻忽菩萨戒等等,这些都是不合乎菩提心的想法。
若不能完全对治以上两种错误思想,就会毁犯菩萨戒。为了一开始就不要发生这种情况,所以要持续地保持正念。一旦做不了主,失控了,就要赶紧去忏戒。
总之,无论任何时候,即便是对伤害我们的仇人、非人,都不要失去想要对方成佛的热忱意愿。即使毁犯了声闻四根本重戒这样大的罪行,也无法摧毁菩提心,现在趁着菩提心能够直接利益我们的时候,要尽力去修持,就算做不到,也要保持着「菩提心是有长远利益」的思想。
[不忘记菩提心的因] 要舍弃生生世世会遗忘菩提心的因素──四个黑法,并且要学习不忘记菩提心的因素──四个白法。
今年可能只能讲到皈依发心的部分,第二个加行应该讲不到了,因此可能要请金刚萨埵等一等,等到明年才能讲了。但明年说法者还在不在,就不知道了,如果在才能讲。
■ 发愿承担众生苦,即是大乘
以上讲很多发心的方式,冈波切巴大师讲说了「愿心向法,愿法向道,愿道断惑,愿惑显智」的四法,这里包含「三士夫」的完整道次第。
遍智贝玛嘠波说:冈波巴大师为了讲说三士夫道次第而撰写《宝鬘集》,为了讲说上士夫道次第,也就是大乘行者的修道次第而撰写了《解脱庄严宝论》。而宝鬘集的主要内容就是「冈波巴四法」,其中讲述的是三士夫的道次第。「愿心向法」是下士夫的修持,「愿法向道」是上士夫的修持。法是否向道,这个道指的是大乘之道,就是能够带领我们到达究竟的佛遍知的果位的道。
内外道(佛教与非佛教)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皈依」,大小乘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发心」,依发心大小的不同而有大小乘之分,一个法本身到底属于大乘或小乘,其实并不是从法本身去判断,重点是取决于修持此法的人,他本身的发心是甚么,它本身的承担力有多大。以前有一个人问他的上师说:“大日如来法是大乘或小乘呢?”上师答:“那要看发心,大乘发心的人修持即是大乘仪轨,小乘发心的人修持即是小乘仪轨,像你我来修,就什么都不是,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这个法是大乘法或密乘法,而觉得自己也变了不起了,其实很难说某一个法是大乘或小乘,要看修持这个法的人发心如何,他能够作怎样的承担,重点不是「法是不是大乘」,而是「人是不是大乘」。因为「乘」有「承担」的意思,就像大象能承担的重物,交给驴或马是不行的。大乘的发心是「承担众生痛苦」的大愿。但我们常常不是看自己是不是具备大乘的发心、能不能承担众生苦,只在乎这个法是不是有名,是不是大乘特殊的法,这样是不行的。
当我们想发菩提心、领受菩萨戒,按照律典来说,当行者心中生起想要领受的心,而外在又有和合的因缘,你就可以得受这个戒。而大乘的菩萨戒,重要的是发心,如果没有发心,就算上师想要给你这个戒,菩萨戒是没办从外在得到的,最重要的是你内在有没有生起一念「为了利益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我愿精进修持,成就遍知的佛果位」,如果没有真正从内在发起这样热腾腾的菩提心,是很难真正得到世俗菩提心戒的。
■ 悲心消失,是最可怕的事情
讲到生起菩提心的方法,一般来说方法是很多的,根据噶当派的说法,要生起菩提心,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思维「七重因果教授」,一是修持「自他交换法」。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这种大悲心不是在那里等着希望众生出离痛苦,而是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热忱,想着:“我要帮助众生离开各种痛苦。”要有这种稳固热诚的发心。
对于二乘行者、就是声闻缘觉等行者有没有悲心,在论典上和不同智者都有不同说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就算二乘行者有大悲心,但积极主动、热忱承担众生苦的这种大悲心是没有的。
可能有些人有些疑问,觉得悲心好是很好,但它似乎没什么实际作用;这是不对的想法,因为大悲心不就是一念善心而已,在我们一生当中,或者在世界上,大悲心都是必须的。放眼望去,今天世界上很多人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医疗,生活在疾病、战争、四大不调的极大恐惧中,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如果我们愿意去关怀付出,他们是有机会从这种困境和痛苦中解脱的。
因此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悲心消失了。我们以为最可怕的是地震、水灾、流感等,因为这些会危害到众多有情的性命,但其实悲心的消失才会是最可怕的。
悲心的消失是慢慢发生的,它一点一点崩坏、消失,慢慢的人与人不再互相关心,如果那一天来临,世界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温度的冰冷世界。如果我们还有爱心、悲心,发生再大的zai 难,还有爱和关怀,就还有恢复的希望,不只是人,其它的众生也不用再受苦了,因为有情会互相照顾,这样痛苦的苦海就会干枯了。
■ 你的悲心,营养不良?
有人也许会问:悲心既然这么好,那为什么我们却生不起悲心呢?是我们从小就没有这种善种子吗?还是这种悲心的种子被火烧尽了、已经焦坏无法再生了?
其实每个生命一出生自然就有这种关爱他人、保护他人、利益他人的本能,科学家说我们脑子本来就有这个区块。这是一个好消息,听起来的确人欢喜,但坏消息是,这种悲心的门却被关上了,就像电关掉、灯灭了一样。我们要观察:我们是怎么关上了我们的悲心之门,什么时候关上了我们的悲心之门?为什么我们本具的悲心没有开展、被掩盖到不见了呢?可能从小开始,我们用「漠不关心」、「这不干我的事」、「我何必管闲事」的心态慢慢慢慢关上了心中的悲心之门,真的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了。
悲心是俱生的力量和功德,但我们没有让它生起来,却让它灭却了,为什么呢?我们从小的悲心是很微弱的、是还没有发育完成、没有善巧方便的悲心,因此很容易受到挫折,这时会觉得悲心没用,因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失望,觉得它真麻烦,对于悲心慢慢没有任何欢喜之心。由于我们的悲心还未成熟,而且和自利之心混杂时,就很容易受到挫折。如何才能让未成熟的悲心成熟、善巧,让它更有力、更成熟呢?就要让障碍它成熟的因素消除,这是我们要思维的。我们并不是去刻意增长一个我们不具备的心,而是悲心是我们本具的,我们应该想尽办法让它生起增长。
就好像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会成长,会知道身体的岁数,同样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悲心的年龄是几岁了。譬如我二十八、九岁了,但我的悲心应该只有五、六岁吧,其实还没有长成为一个有力量的年轻人。因此,我们应该看看自己本具的悲心,现在发展的如何?几岁了?有多少力量了?能够承担多少?然而我们的悲心,现在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小孩,因为我们从未好好给它吃喝,这样下去,它怎么会长得好呢?如果我们一直不给悲心营养,它就会一直营养不良。因此,我们要给悲心营养,让它茁壮成为一个发育良好,具备力量,众人见到就欢喜的的菩萨、大丈夫,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休息半小时)
(法王口传《了义炬》,中文版P97-102)
[四个黑法与相对应的白法]
一、为了欺骗上师和值得敬奉的对象而故意说谎,不论是否骗到了,不论说多少谎言,都是一样的,就算是开玩笑也不能说一点微细的谎言。
二、虽然必须让别人对于他自己做错的事感到后悔,但是让别人对于不该后悔的善行生起后悔之心的话,不论对方是否真的感到丝毫后悔,我们都已经产生了过失。所以我们要尽力让一切众生去做与三乘,尤其是与大乘有关的善行,让一切众生都祈愿证得殊胜菩提。
三、任何一个众生,就算只是曾经念过发菩提心的文句,不论是谁,他都算是菩萨。对于这样的众生,不论当面或背后,连说一点有如发梢[ 大小]的坏话都不行,更不用说不能辱骂普通的众生,应该要去赞叹众生才是。
四、经典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和佛陀一样是积聚功德、净除罪障的对象。不论在身、语、意哪一方面,都不能为了自利而对他人狡诈、谄诳、欺瞒,甚至拿秤子去欺骗他人。我们要承担起让一切众生此生来世获得利乐幸福的利他之行,或者至少在言语上,要像父子一般地说正直的话语。
总之,「所有利益和胜利都归于他人,所有吃亏和损失都自己承担」这一句包含了一切。菩提心戒,主要都是看心态思想,不论身、语上的行为如何,任何时候都要守护自心。让菩提心越来越增长的因素,就是学习广为积聚二资粮。
在《大方等大集经》中说:「菩萨有十事:一、以信心为根本来依止善知识。二、勇猛、精进、无偏颇地寻求正法。三、带着强烈的意乐努力行善,绝不放弃。四、谨慎做事,避免浪费的行为与事务。五、成熟众生道业,且不贪着此善业。六、不惜身体性命持守正法。七、在积聚福德资粮上,总是都觉得不够。八、努力培养智慧资粮。九、永远不离真实义。十、善巧地寻求任何可行的办法。」对以上十项要尽量努力。
[行菩提心的学处]
光是播种就期待丰收是不够的,还要努力耕耘。同样地,光是有要成佛的想法也是不行的,还要竭尽所能地去实践各种大小的菩提行,好好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智慧等六度波罗蜜。总之,就像「没有什么是菩萨不学的」所说的,要修持所有的善根,随喜别人的成就。
[四无量心]
[ 慈心:] 想让一切众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并且令众生做到获得快乐的良善因素,这是慈心。
[ 悲心:] 想让众生远离眼前的痛苦,并且断除造成未来痛苦的不善因素,这是悲心。
[ 喜心:] 对于他人身心的喜乐心生随喜,这是喜心。
[ 舍心:] 我和如母的任何一个众生,没有谁重要或谁不重要的差别,都是平等的,而这个众生和一切众生也没有亲疏的分别,所以不去贪着一人,也不去瞋恨一人,一切都是一味的,这就是平等舍。 若能没有冤亲以及介于此二者之间的人的分别,对遍满尽虚空际的无量众生都可以这样去观修,这就是四无量心的修持。进入大乘瑜伽之后,需要修持的重心就是这四无量心,也是法的精华。
明天早上的《三宝总集》」灌顶前,我会先给菩萨戒,虽然我会传戒,但能否得戒,还是要看各自的发心。
一生之中我们会有一些特别重要的日子,例如我们的生日,或如18岁或20岁的成年礼,毕业典礼或结婚纪念日等。发菩提心更是一件大事,能为我们今生的生命带来重大的利益,而且不仅今生而已,发菩提心那天,更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大日子,值得好好庆祝。然而我们常不该庆祝的庆祝,该庆祝的却忘了。在圣地菩提迦叶,又在大家一心向善的殊胜因缘下,我相信生起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广大的。
■ 如果父母又老又病,我们又被关…
就像之前提到,悲心非常重要。悲心就是关心众生的痛苦,当我们谈到悲心时,会说到悲心的对象,对喜欢的人我们比较容易生起悲心,对不喜欢的人就很难。甚至当讨厌的人遭遇不幸,还会幸灾乐祸的说:“这个大坏蛋活该,护法真是有力量,三宝真是有加持呀。”
所以想要修持悲心,首先是让自己对「每一个人」都生起欢喜心。但光是这一点就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都有很大的分别心,对喜欢的人很容易生起悲心,对陌生人就有点难,对讨厌的人就太难了。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无分别的对待每一个人,欢喜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
我们可以试着理性地来看这件事,我们要问:对于亲人、朋友,为什么会特别觉得亲切?原因可能是因为对方有恩于我,所以会一看到就觉得亲切。同样的这个原因,其实可以适用于所有众生,因为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想,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对我们有恩,我们也应该对所有对我们有恩的众生生起亲切的感觉。
就像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说「困于我执铁网内」,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有一个五蕴和合的「我」,因为有「我」,就有「我的」父母、「我的」亲友,有了「我」和「我的」,我们就被捆绑在「我执」的牢笼、铁网中了,其实仔细看看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狭隘封闭的自我世界里,只贪爱牢笼中的「我的」亲友,对牢笼外的人漠不关心,被限制在狭小的铁网中,还自以为不错呢。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想坐牢吗?”当然没有人愿意,但如果你告诉他:“其实你已经在牢里了!”他会不会吓一跳呢?我们现在就像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已经被关很久了,我们都是囚犯,而且是很老的囚犯,我们的心被我执的枷锁而被困在轮回的牢笼关很久了,我们要能生起一念出离的心,想办法让自己从轮回的牢狱中获得自由,试着跟别人见见面、谈谈话,让自己有机会到另一个世界去,和他人交流,想从这个我执的牢笼中出来,和别人交流,认识他人,进而关怀他人。
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个家庭,父母年迈重病在家,而唯一的孩子因为犯罪被关在监狱里。父母因为担心而让病情更加严重。三界众生就像那又老又病的父母,我们就像被关的独子,我们要想办法赶快从牢里逃出来,救护照顾年老重病、无依无靠的父母。菩提心的生起就是这样,我们要尽量想办法尽快从我执的枷锁、轮回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才有能力救护如父母般在受苦的三界一切众生。
(回向) (发菩提心文)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3:36
[七重因果教授]
此处,噶当派的口诀是透过思维因果的关系之后,让慈悲等四无量心在心中生起:
一、 我第一要务是成就佛道。
二、 生起成就佛道的因素──菩提心。
三、 生起菩提心的因素──悲心。
四、 生起悲心的因素──慈心。
五、 慈心的因素是知恩而报恩。
六、 知恩的心来自认识到一切众生如父、如母。
七、 知道众生如父母后,首先思维今生母亲的恩德。
如此思维而观修慈心。同样地,也扩大至有生命的所有众生做观修。
为了希望被别人视为好修行人,希望得到衣食、名声等等,希望自己比别人好而假装有菩提心;装模作样,给自己冠上了证悟者、成就者的名称,以上是毁坏自他的根本,这时就要用思维人身难得以及无常的道理来对治。
[自他交换法]
虽然有一点善行和法行,但之后只是回向得到人、天的快乐,就是违背了菩提心。所以,这时应该要思维轮回过患以及业、因、果。如果只有自利的想法而没有利他之心,就会毁坏一切的根本,因此要作自他交换的修持。这点是尤其重要的。自己和一切众生想要获得快乐的心是一样的,不喜欢痛苦的心是一样的,法性本无自性的状也是一样的。由于我们自己只有一个人,众生却有很多,所以我和众生不只是平等一样的,而是众生比我们还更重要。因此,不要只有知识上的了解,要在心上把握且坚定地想着:“自己成佛之后,必定要让一切众生都成佛。”为了更能发挥修持的效力,要做到不要太过珍爱自己,要把任何一个众生看作远比自己还要珍贵,为了让他人获得快乐,就算自己承受着剧烈的痛苦也欢喜愿意,让自己的心意或行为都只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点点善行,都是对自己有好处才去做,就算嘱托别人做的事,也是对嘱托者自己本身有好处。所以,再也不要这样了,这怎么算是佛法的行为呢?应该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候,只带着利益他人的心。
当自己遇到被疾病、非人迫害,被流言蜚语中伤,烦恼越来越强等等的时候,要想着将众生不希望遇到的一切状况,都收集堆积到自己身上。在苦难的时候,要知道这是过去的业力,心里不要悲苦,反而要将他人的痛苦也承担起来。当自己快乐的时候,要将寿命、财富、权势等等往善的方面去使用,不要懈怠懒惰,要让自己的身、语尽力行善并且祈愿一切众生获得福乐。
总之,不论做什么都不要自私自利,要以对治我执的程度,来衡量自己的佛法修持。在向内吸气的同时,想着一切众生的痛苦、一切罪障,都聚拢成黑色,从鼻孔处吸入进到心间,将自己从无始以来所积聚的善业以及一切快乐,从鼻孔以白色[的样貌] 呼出去,分享给到每一位众生,想着所有众生都成佛,并因此感到欢喜。
嘴上要时常念诵:“喜乐的时候,愿善业回向众生,愿利乐遍满整个虚空。痛苦的时候,愿我代替众生苦,愿痛苦的海水竭尽干枯。”
临死的时候,就算已经做不了其它的修持,也要能够配合着呼吸,修持一座施受法。身体的病痛、心里的苦楚、争吵诉讼、吃亏损失,任何不喜欢的事情发生,都不要去怨恨他人。要想着:“都怪自己太珍爱自己。”将所有过错都归咎于自己。所有仇人、亲人,以及介于这两者间的人,都是修心的对象,是净除罪障的友伴,要想到:“一切众生都对我有着大恩。”
不要为了让别人以为自己没有我执,而说些什么或是做些什么,所有一言一行都要遵照戒律而干干净净。不要说别人的坏话,就算见到别人的过错,也要知道那是自己不清净的投射,不要揭发别人,以粗言恶语或用凶恶的咒术来对付非人,该自己去做的困难工作不推卸给别人,不把自己的罪责诬赖到别人身上。与自己这方不合的若是失败了就很高兴,仇人死了心里就想着:「真好!」别人生病时,还想着要对方来服侍我们,这是想都不能想的。我们应该不论身体是好、是坏,或者别人是否唾骂中伤,就只是修持菩提心,并且对仇人和障碍等难以生起悲心的对象,更专注地去观修慈悲。
不要对法没有确信,时而修持、时而不修,修持佛法是自己的事,不要吃一点苦,就夸大地卖弄炫耀。别人对我们作出揭发、羞辱、殴打、瞋恨等行为时,不要去响应,只要继续修持悲心,对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要表现出高兴或不高兴的样子。如果不能忍受一点对自己的微小伤害,也一点都不能利益到他人,那就表示忘失了菩提心的道理。自他交换是非常善巧、了不起的方法,要扎实彻底地去修持。仅只是发起菩提心,就能净除无量的罪障,让善业无尽增长。仅只是一剎那生起菩提心的福德,也比用铺满有如恒河沙数珍宝的国土,一一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还要更大。发菩提心的利益当然是无量无边,因为它是万法的精华。
六度波罗蜜等一切菩萨的行持,完全是从悲心而生起的,所以不要说:“我已经修了几个月、几天了。”或者只是说着:“某一个受苦的众生好可怜呀!”应该要无分别地对所有的有情众生,去练习生起永恒普遍的大悲之心。
[需做到的两种戒律]
一、为了成熟自心,自己要修学一切善的方面,这是积聚善法的戒律。
二、为了成熟众生,要对众生做适合对方的善行,这是利益众生的戒律。 以上这两个戒律,包含了所有菩萨戒。
佛经说:“对于这两条戒律,明明能够依其所宜地去做到,但是却不做的话,就是毁犯了菩萨戒。”所以无论对任何的善根、善行,遇到了就该去完成,并且鼓励别人也去行善。有些人认为善法只要修一种就可以,执着无法忍受逆境的模糊体验,这种过失是因为缺乏听闻和阅读佛经以及圣贤的传记而发生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3:38
发心菩萨的使命是什么?
所谓的「发心菩萨」,意思就是「承侍上师」。
菩提迦耶对佛教来说是很重要的圣地,也是每个佛弟子心中的梦土,一生一定要来到这里朝圣,也因此三乘的佛弟子,尤其许多藏传佛弟子会到菩提迦耶祈愿、修持,所以有很多人在这里举办像这样的祈愿活动,而噶举祈愿法会今年在这里也进入了第三十一个年头。
这一年一年的噶举大祈愿法会愈来愈有规模,愈来愈多不分东方西方、老幼、尊卑,而且僧俗二众都来参加,大家只有一个目的,为了世界的喜乐,也为了佛教的兴盛,聚在一起发愿。
祈愿法会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祈愿。那什么叫做祈愿?是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就算祈愿呢?这还不够。或是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念诵,就是祈愿呢,这也还不够。祈愿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我们在心上的一种作用,也是你心中的一种意乐、一种发心,能让你的心向善。当你能够做到带着希望,带着欢喜的心,而且也让你的心向善的时候,这就是祈愿。
真正的利他工具是什么?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到利益他人时,便想到好像一定要很有钱、很有权势,才能去利益别人,但并不是这样的,以我自己为例,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权力,所以不用等着哪天我们有了钱再去帮助别人,或者哪天我们有了权力再去利益他人;我们现在就有最好的东西可以去利益别人,那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语言,还有我们的心,其实只要把握住这些,就可以做到利益他人。
有些人即使有钱有权,却没有心在利他,这样身语意不一也是没有用。现在我有身体,我有语言,我也有心,但好像起不了太大作用;所以重点是,要透过祈愿,透过修持,让我们身体的善功德生起,让语言的善功德生起,还有我们心的善功德能够生起,当这些善功德能够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身口意就会成为真正利他最好、最好的工具了。
「心灵工作」做了什么?
这次来到菩提迦耶为了这个法会奉献、帮忙的发心菩萨们,希望大家把这件事看作是一个机会,就是让我们身口意的善功德可以生起,成为真正利益别人的一个机会。这真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平日大家为了赚钱而努力工作,为了养家生活而辛苦打拼;但在圣地这个发心工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身口意功德生起。我给这样的工作一个名字,就是「心灵的工作」,希望大家在做每一个工作的时候,都能想到这是一个心灵上的工作,让自己身口意的功德生起而利他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