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正邪之别 阿含经概说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4:57     标题: 正邪之别 阿含经概说





《增一阿含经》三○八经 白话:

佛陀在只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说道 :「如果有人心中充满了邪见,诸多邪见聚集在他的心里,会变成什么形相呢?」

比丘们回答 :「佛陀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尊。善哉! 世间最尊贵的佛陀! 请您向我们解说其中的奥义,我们听闻之后,必定遵照佛陀的指示,欢喜奉行。」

佛陀说 :「你们专注的聆听,细细的思惟。」

比丘们从佛受教,不约而同的回答 :「是的,佛陀!」

佛陀说 :「有五件事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住在邪见的思想里。

一、应该笑的时候不笑,大家在聚会,所有的人都欢喜谈笑,只有心生邪见的人不笑。

二、所有的人都很欢喜,而邪见的人不欢喜。

三、有人受苦、伤残,遭逢zai 难,应该要以慈悲心去帮助,而邪见的人没有慈悲心。

四、人难免会因做错事而感到惭愧羞耻,但是邪见的人没有羞耻心。

五、闻善言不着意,也是最严重的一种。每当人家讲好话、道德的话、慈悲的话、爱护的话、有益的话,邪见的人都不留心,甚至听不进去。

从这五种迹象可以判定,此人心里隐藏着不正确的思想见解。

佛陀说 :「也有五件事,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住在正确的思想观念里,哪五件事呢?

一、应该笑的时候与大家同欢。

二、所有的人都很欢喜时,要随喜赞叹。

三、有人受苦,遭逢zai 难,感到悲,并以慈悲心去帮助。

四、做错事情感到惭愧羞耻。

五、听到好话、有道德的话、慈悲的话,都能专注、用心的受教,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比丘! 应当舍离邪见,安住于正确的思想见解当中。


启示:

「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是不会谩骂的,但是经典里记载佛陀也会教训许多愚痴的人。譬如「你不知惭愧」「不知苦恼」「愚痴」; 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话就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好比一个气急败坏的人骂另一个人 :「你不是人!」

什么叫做非人呢? 非人就是邪见的人,不正派的人。譬如那些不合群的人、唱反调的人、性格偏激的人、嫉妒的人,都是属于非人


佛陀的遗教

《长阿含游行经》:

佛陀年老体衰,犹如旧的车子终究是要败坏的。

佛陀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座上吉祥卧,很多弟子围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的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说法没有两样,静静的向诸比丘弟子们做最后的遗教 : 「我涅槃以后,所有释迦种族的人民,欲求佛道者,应当允许出家受具足戒; 如果有异学外要来求佛道者,也可以让他出家受具足戒,不过要先让他诵习四个月的佛法经典,观察他是否真心要学道出家。」

这时,阿难合掌长跪向佛陀请示 :「佛陀灭度后,像阐逆这样恶口的人,应该要怎么对待他? 佛陀住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什么安住? 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佛法经典结集如何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的回答道 :「像阐逆这样不顺威仪,不受教诫的人,你们不要和他来往,对要和他共事,应该默摈置之。佛陀涅槃以后,应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应以四念处为安住; 结集经典,应在一切经首安置『如是我闻』。」

佛陀继续说道 :「比丘! 如果你们对佛、法、僧三宝,还有疑问的,应该赶快提出来问,现在正是时候。」诸比丘们一个个默然。

佛陀如是三问,比丘们还是默然无语。只有阿难在这个时候,打破沉默 :「我相信在座的大众,对佛、法、僧三宝,都怀有净信心,没有一个比丘对佛法存有怀疑。」

佛陀很是欣慰的说 :「我也知道,今此大众中,连最小的比丘都已见道,不会堕落恶趣,再经七次投胎转世,就能了尽苦际,进入安稳清净的涅槃境界。比丘! 佛陀就是以不放逸才自致正觉的,你们也应当精勤才是。比丘们! 无量众善,以不放逸而得,一切万物都是无常无我的,这是我对你们的最后说法。」

佛陀为一千二百位比丘一一记别所得道果之后,四周一片寂静,顷刻间佛陀已进入初禅,从初禅起,入二禅。从二禅起,又入三禅......。当佛陀要进入四禅般涅槃时,大地震动,诸天、世人皆大惊怖,佛陀的光芒照遍日月光明所照不到的地方。


启示:

佛陀的遗教像一口洪钟,响彻云霄,警醒世人的迷茫。佛陀最后的遗教,教导我们对佛经法语要有「如是我闻」的亲炙; 对恶人的侵犯要用「默摈置之」来处理; 生活中应严守戒律,「以戒为师」; 身心的安住要有「四念处」的观照。佛陀的遗教历久而弥新,佛陀的遗教不因时空的转换而有改变


图片附件: 1452352108-0.gif (2014-3-15 12:22, 67.9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409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3383



图片附件: 4ae6bd19h7856def078a8&690.gif (2014-4-6 21:35, 30.3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414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3411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4:57

佛陀是人吗?

《杂阿含经》一一六○经 白话:

有一天,佛陀独自走到迦帝聚落和堕鸠罗聚落之间的大树下,席地静坐。

当时,有位香姓婆罗门也随从佛后,走在同一条路上,他走着走着,忽然看到地上印着佛陀的足迹,竟有千辐轮相,他十分惊讶,心想 : 我有生以来,还不曾见过如此庄严的千辐轮相,难道他不是人吗? 我要循着足迹追踪,一探究竟。

婆罗门满心渴望,循路前进,发现足迹的尽头有个人正在静坐。婆罗门好奇地向前问讯,仔细观察佛陀。他发现佛陀容貌庄严,身光巍巍,宛如金山耸立。

婆罗门战战竞竞的问佛说 :「你是天吗?」

佛陀安详地回答 :「我不是天。」

「那你是龙吗?」

「我不是龙。」

「你是夜叉吗?」

「我不是夜叉。」

「你是干达婆吗?」

「我不是干达婆。」

「你是阿修罗吗?」

「我不是阿修罗。」

「那你是迦楼罗? 紧那罗? 摩睺罗伽吗?」

「我都不是。」

婆罗门心慌意乱的说 :「那你是人罗?」

佛陀回答:「我不是人。」

婆罗门满脸狐疑,敲敲脑袋 :「那么......你一定是非人?」

佛陀微笑地回答 :「我也不是非人。」

婆罗门瞪大眼珠 :「那么你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都是烦恼的众生。我已破除一切疑惑,超越生死的轮回,是出离三界的圣人。因此,我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类众生。但是,我也是父母所生的躯体,却不是烦恼的普通人; 宛如白净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经历多劫的勤苦修行,现在己获得究竟的成就,所以我应该被称为佛陀。」


启示:

佛陀是人,但佛陀不是普通的人。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踨,神通广大,本领高强的神仙; 也不是你向他求什么就有什么的万应公。佛陀有出生的时间、地点,更有生养他的父母。他是经过多年的勤苦修行,终于成为一位大智大觉的完人。

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长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佛也在人间,他的人格已经到达圆满的境地。他解脱了世间上一切的束缚烦恼,他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模范


何谓比丘?

《杂阿含经》一一五七经 白话:

有一天清晨,佛陀着衣持钵,由只树给孤独园进入舍卫城乞食。当时,有个年老的婆罗门也摄杖持钵,家家行乞。这个婆罗门远远地就看见佛陀,他心里想 :『佛陀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也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和佛陀都是比丘。』

当佛陀走近婆罗门的时候,佛陀就以偈语劝说 :「所谓比丘,不是剃除须发,也并非沿街托钵就是比丘 ; 不能远离世俗,受持在家法也不能算是比丘。不执着功德,不造作恶业,秉持中道的行持,对于任何事情,内心无所畏惧,才能算是比丘。」

婆罗门听了佛陀的开示,当下就体会佛陀的意思,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出家的真义

《杂阿含经》四九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僧团的比丘起了纷诤,佛陀就责备教训他们。之后,佛陀摄举衣钵,进入安陀林中树下静坐,佛陀一个人静静的思惟 : 方才大众当中有诤论事,我责怪比丘们,但是那些年少的比丘出家未久,没有善知识、大德的教导,万一生起退悔的心,愁忧不乐,可怎么办! 我应该对诸比丘生慈悯心,再回去教化他们。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立刻前往精舍,召集比丘们晋见佛陀,这时,诸比丘们面有愧色的来到佛前礼足之后,退坐一旁。

佛陀告诉比丘们 :「出家人,卑下活命,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就好像被禁锢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要追求胜义,要度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善男子! 你们是因为被王贼驱使才来出家的吗? 是因为背负债务才来出家的吗? 还是因为恐怖,害怕失去性命才来出家呢? 难道你们不是为了要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才来出家吗?

比丘们说 :「是的,佛陀!」

佛陀说 :「既然你自是为求胜义而来出家,为什么这当中有有愚痴凡夫,生起贪欲染着,嗔恚暴燥,懈怠懒惰,失念不定,诸根迷乱的现象呢? 这就好像才从粪坑救出来的人又再次掉入粪坑,以粪洗粪,从暗入暗一样,你们既然已经舍离诸种恶业,怎么能再造恶业呢?」

佛陀继续说道 :「比丘们! 有三种不善觉法,那就是贪欲觉、恚觉、愚痴觉,这三种不善觉由『想』而起。『想』有贪欲想、恚想、愚痴想等无量不善想。要如何灭尽? 应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系心,住无相三昧(对一切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净、妙、离四行相相应的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三有为相之十相),修习再修习,不善法就会从是而灭。」

「善男子! 善女人! 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是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



启示:

出家人是出离家庭生活,剃落须发,穿着坏色衣,求解脱世间忧苦,专心修持净行的修道者。

《遗教经论》云 :「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食。」

《大庄严法门经》说 :「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 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后从师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受持戒法。

《摩诃僧只律》举出太小、太老、负债者、外道等二十六种不被允许出家的条件。

《大宝积经》说明在家与出家之间的得失,譬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 在家束缚,出家无碍; 在家摄恶,出家摄善; 在家怯弱,出家无怯; 在家顺流,出家逆流。

《大智度论》也阐明在家与出家有行道难易的分别,譬如居家欲专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 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

《瑜伽师地论》亦揭示出家功德胜、在家多过患。

星云大师说 :「出家有十二种好处。一、集体成就; 二、助缘很多; 三、多种学习; 四、即刻拥有; 五、世界广阔; 六、少欲知足; 七、心无碍; 八、意不颠倒; 九、远离恶缘; 十、清净自在; 十一、禅悦法喜; 十二、多采多姿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50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0

利养之害

《杂阿含经》一○五二经:

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的神通幻术所诱惑,每天派遣官兵送五百桶美食供养他和他的党羽。不久,提婆达多等人便生起慢的心,并且计划脱离佛陀的僧团,另外再成立一个组织。

佛陀听到弟子们向他报告这件事情,很平静的说 :「提婆达多已经无可救药了。你看! 芭蕉和竹、芦结了果实之后,就会败亡,驴子一旦怀孕,也会死去。人也是如此,人一旦贪着利养,就会自行腐败,离苦难也就不远了。提婆达多再不反悔,自以为乐,就要长夜受大苦难,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一样贪着利养。」

果然,没有多久提婆达多和他的党羽个个都因为贪着利养,心生慢,口出恶言,身行恶事,而受到陷入地狱或身发恶疮而死的现世报。


启示:

恭敬、利养,都是出家修道的障碍,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一再告诫,贪求名声远闻与利养资生之具,会增长贪、嗔、痴三毒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烦恼。

名闻利养是修道者的障碍,是修行人不能证得无上正觉的陷阱。过去的祖师也曾开示僧团大众要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遵、利和同均,这六和敬的思想,就是在破除对名闻利养的执取。

当代高僧星云大师,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的信条里,开示佛光人 :「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藉此保护僧团的大众


沙门以何为生?

《杂阿含经》四九九经 白话:

当佛陀居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佛陀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也在这里。

有一天,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钵,进入王舍城乞食,正当乞食完毕,坐在树下食用托钵而得的食物时,有个名叫净口的外道出家尼,刚好路过。净口外道看到舍利弗尊者坐在树下饮食,就好奇的问道 :「沙门也吃饭吗?」

舍利弗回答 :「是啊,沙门也吃饭。」

净口外道很想了解出家人求食的方法。于是问 :「沙门是自己耕作营生吗?」

舍利弗 :「不是的。大姊!」

净口外道又问 :「那么是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求得衣食而活命吗?」

「不是的。大姊!」

「难道出家人可以曲媚显贵,通使四益,借巧言令色而活命?」净口非常疑惑。

「不是的。大姊!」

「那么是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不是的。大姊!」

净口外道有点不耐烦 :「我方才问沙门饮食吗? 你答我 :『是』我问仰口食吗? 你答 :『不』下口食、方口食、四维口食,你都回答 :『不』如你所说,有什么意义吗?」

舍利弗这时候才说 :「大姊! 所有沙门、婆罗门如果以低少的知识或不正当的手段,来换取信者的布施而生活,这种行为叫做『下口食』; 如果沙门、婆罗门观察星象之吉凶,邪命求食者,叫做『仰口食』; 假如沙门、婆罗门曲媚显贵,通使四方受托办理他人的私事,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这是『方口食』; 如果沙门、婆罗门观察星历以种种咒术、卜算吉凶,或观察男女体相而邪命营生,这叫『四维口食』。大姊! 我从不堕此四种邪命而求饮食。大姊! 我以法求食而生活,所以我说不为这四种邪命而饮食。」

净口外道听了舍利弗一番解说之后,非常欢喜,称谢而去。当净口外道走到王舍城的里巷内时,逢人就赞叹 :「沙门释子以正当的方法营生,以清净的行为谋取生活所需; 你们如果有人想要布施供养,应该要布施给释姓沙门弟子; 如果想要得到福报,可从沙门释子处播种福田。



启示:

佛陀在临入涅槃之前,最后遗教说道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交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沙门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沙门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沙门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35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0

去除恐怖

《杂阿含经》九七二经:

佛陀在跋耆人间游化,沿途走到毗舍离国,住在猕猴池则的重阁讲堂。

当时,毗舍离国有许多商旅要到怛刹尸罗经商旅行,众多商旅听说佛陀已经到了毗舍离国的重阁讲堂,都纷纷前往佛陀居住的地方,他们稽首佛足之后,退座一面,听闻佛陀的开示。

其中一个商人,从座位起来合掌顶礼,他代表大众向佛陀提出请求:“佛陀,我们这些商人,再过不久就要到怛刹尸罗经商,在远行之前,希望佛陀与僧团的大中,明天能接受我等的供养。”

佛陀默然应许,商旅们欢喜感谢佛陀接受他们的邀请,于是他们高兴的离开重阁讲堂,各自还家备办种种清静美妙的饮食以及甘露井水,并为佛陀敷设上好的床座。在晨朝时分,派遣使者前去恭迎佛陀以及僧团的大众蒞临。

佛陀与僧团比丘著衣持钵,来到诸商旅聚集的地方,一一就座完毕。商旅们亲手供养净美饮食给佛陀以及比丘僧众。食毕洗钵讫,诸商旅纷纷拿着小椅子坐到佛陀座前,恭聆佛陀的说法。

佛陀告诉商旅们:“当你们旅行在旷野之中,如果有恐怖,心惊毛竖的现象,要提起正念。一、要念如来事,念佛的正觉功德是世间最尊贵的智慧者、无畏者,心中的恐怖就能消除;二、要念法事,也就是念佛陀所说的正法,是与真理相契得法,是不取不著的法门,是解脱的法门,能离炽然;三、要念僧事,佛陀的弟子勤修善法、正法、解脱法,是世间的大福田。能作如是思想,心中就有依靠,恐怖就能去除。

毗舍离的商旅,听到佛陀对他们讲说心中最为挂碍,急想知道的事情,都非常欢喜,他们认为佛陀是一个善于观机逗教的导师。



启示:

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曾对比丘们说过,如果比丘在空闲的树下、空旷的房舍里面坐禅,如果心中生起恐怖,感到心惊毛竖,也是一样要提起正念,念念佛事、法事、僧事,恐怖就能即时消除


四圣谛的可贵

《杂阿含经》三九四、三九七、四○○经:

佛陀在波罗泰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对比丘们说 :「如果世间没有阳光和月亮,大地就会一片漆黑。如果佛陀不在世间说法,转四谛*轮,世间就会黯淡无光。

如果比丘不能如实认识四圣谛的真实义理,只是随顺他人的讲说,就譬如那棉花球会随着风吹而东飘西散; 反之,如实了知四圣谛的义理,不随他人言说,就如铜墙铁壁般的坚固,任何力量也不可挪动。

假如我们请问年寿百岁的老人 :『你希望听闻佛法吗? 但是要付出代价! 那就是每天早上要忍受百枪刺身的痛苦,中午、傍晚时分也都要各受百枪刺身的痛苦,如是每天要受三百枪之苦,一直活到百岁,你愿意吗?』老人回答愿意为听闻佛法而忍受种种痛苦。为什么? 因为人生在轮回的过程中,有时地狱,有时畜牲,有时饿鬼,无时不在受苦。我们就是万死千生的在三恶道中吃苦受罪,也不定能听闻佛法啊!

所以,比丘! 我们不要以终身受三百枪刺身为痛苦,如果对四圣谛还没有如实了知者,应当精勤方便,生起增上心。」


启示:

四圣谛,指苦、集、灭、道,种正确无误的真理。苦、集、灭、道,是圣者的知见。四圣谛是原始佛教的教义大纲,是佛陀最初的说法。

四圣谛依次称为 :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的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的果与因; 即世间有漏的果为苦谛,世间有漏的因为集谛,出世间的无漏的果为灭谛,出世间无漏的因是道谛。

四圣谛的意义是 :

一、苦 : 指身心受到苦恼逼迫的状态。实实人间的本质都是苦,不论有情、无情,万事万物。

二、集 : 招聚的意思。审实人间一切烦恼惑业,能招集三界生死的苦果。

三、灭 : 寂灭。审实断隐苦的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的境界。

四、道 : 指能通达的道路。审实灭苦之道,就是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依此八正道修行,就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

四圣谛是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轮的说法,是生死解脱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34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1

以何为力?

《杂阿含经》七○四、七○五经: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这世间有八种人展现八种力量。所谓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结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訾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计数多闻力。」

「身为万人之上的君主国王,以权贵为力量,表现出来的是豪势的态度,所以势大威严就是国王的力量;

大臣以办事的才能展现他的力量;

女人想要表达一件事情之前,会以娇的态度,引起他人的注目,进而取得她的诉求。另一方面,女人为爱欲烦恼系缚,一旦所求不能顺遂,便转爱为恨,以结恨为力;

孩童想要获得玩具或父母的疼爱时,会以啼哭吵闹博取大人的同情。婴儿仰赖父母的呵护,当父母不在身边时,顿时失去依怙,所以,啼哭吵闹就是婴儿的力量;

愚笨的人碰到事情没有能力解决,便以破坏毁谤他人为力量;

智慧的人以观前顾后,审谛因缘果报为力量;

有宗教修养,行持佛道的比丘们,对人恭敬,以谦下心与人沟通,忍辱精进就是他们的力量;

而多闻的人,则常常展现思惟算计的能力。」



启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基本官能和力量,这个能力,因我们性向发展的不同而有差异。

法藏菩萨在因位时,以大慈悲心发起四十八大愿为誓愿力,所以成佛后,能摄受称念弥陀圣号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而证悟宇宙真理,圆满万行的大觉佛陀世尊,是以大智慧、大慈悲为饶益有情的力量。因此我们想要成就什么,就必须培养正确正当的能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7

依自性光明

《杂阿含经》六五二经:

尊者舍利弗在摩竭提那罗聚落因病涅槃,这期间由均陀沙弥瞻视供养。

有一天,均陀沙弥担持衣钵,捧着舍利弗尊者的舍利,来到王舍城找阿难尊者,他禀白阿难 :「尊者! 我的亲教师舍利弗尊者已经涅槃,我捧着舍利以及衣钵前来......。」

阿难听到尊者舍利弗涅槃的消息,非常的难过,顿时感到四方黯淡,失去了光明,由于悲伤过度,阿难的身体几乎失去平衡,也失却了往日的辩才。他神情黯淡的来到佛前,向佛陀禀告内心的悲痛。

肃穆的佛陀慈悲地问道 :「阿难! 那舍利弗是持所受戒身而涅槃的吗? 是持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而涅槃的吗?」

「不是的。佛陀! 圣者平日修持的功德不会随着他的涅槃而消失。」阿难回答。

佛陀又问 :「舍利弗会随着我成等正觉之后所说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而涅槃的吗?」

「不会的。佛陀! 虽然舍利弗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不会随着舍利弗的涅槃而消失,但是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能视、能教、能照、能喜舍、能赞叹,时常为众说法。所以,我为珍惜佛法的原因,为听受佛法者,感到忧愁而苦恼。」

「阿难! 你不要愁忧苦恼,因为一切法的生起、作用、转换和消失,都是败坏之法。要让一切法不坏,那是不可能的。一切所爱念的东西,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譬如一棵大树,根、茎、枝、叶、花、果茂盛,大的枝干先折断; 又譬如大宝山,大山岩先崩落。如来大众眷属,大声闻众,先般涅槃。阿难! 你不要愁忧苦恼,再过不久佛陀也要涅槃。你应当依靠自性灯的光明、依靠法灯的光明、不要依靠其他灯的光明啊!」佛陀殷殷咐嘱。

「什么叫做叫依自灯明? 依法灯明? 莫依异灯明?」阿难擦干脸上的泪水,正念聆听佛陀的教诲。

佛陀说 :「比丘作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爱,就是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启示:

佛陀在涅槃会上教诫弟子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明示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身心的当体,即是正法涅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7

善知识

《增一阿含经》三九九经 白话:

一时,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阿难心有所感的对佛陀说 :「所谓善知识,就是已经具备一半的梵行了,他将随顺善法,走向正道以到达清净无为的解脱境界。」

佛陀说 :「阿难! 你不能这样说。善知识不仅具备一半梵行,善知识应该是一个全梵行的人。因为与善知识学习,将可一起走上正道。我过去也是因善知识的引导,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道果。

还有,阿难! 与善知识亲近共事,可以增益信仰、多闻、喜舍、智慧。譬如天上的月亮在接近满月的时候,光明渐增,倍于平常。因为善知识有种种的方便可以说是全梵行人。

假如我过去世不跟随善知识学习,也不会为燃灯佛所授记。阿难! 世间如果没有善知识,就没有尊卑,没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的伦理。没有伦理,就与猪、狗之类的畜牲是同一类。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容易造诸恶缘,种地狱罪。所以说,善知识是我们最需要亲近、尊敬的人。」


启示:

《大般涅槃经》云:「善知识者,有善法故 。何等为善法? 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求安乐; 见他有过,不说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事; 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即如《华严经》云 :「善知识教,让诸佛世尊悉皆欢喜,随善知识语,得近于一切智地,值遇一切善友,常不离善知识语,得具足一切义利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8

勿散心杂话

《杂阿含经》四一○经:

有一天,比丘们集聚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的斋内闲论聊天,他们从国家政事开端讨论一直讲到最近村落发生盗贼的事,托钵乞食的事,谁人衣服好坏,男女性别等世间种种的杂事闲话。

当时佛陀在禅定中,以天耳听到比丘们的散心杂话时,就从座位站起来走到斋堂。佛陀询问比丘们聚集斋堂,究竟在讨论些什么事? 比丘们不敢欺瞒佛陀,一一据实禀告。

佛陀于是向比丘们劝勉开示 :「比丘! 你们不要讨论那些对你们解脱烦恼没有帮助的事。如果真想论说,应多多研究世间真实苦的实相、苦集烦恼的实相、苦灭寂静的真理、趣向解脱修道的真理。论说四圣谛对你们才有意义、才有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不知四圣谛者沉沦生死,其深险甚于深岩; 不知四圣谛而导致老病死忧悲恼苦,其苦甚于大热地狱。于四圣谛如实知者,譬如登殿堂,由初阶拾级而上,渐次修学无间,这才是一个聪明的智慧人。因此,你们应当精勤方便,起增上欲,如实修学四圣谛法门。」


启示:

学道的人不能安住身心,最大的过失就是「掉举」,比如心思妄想杂念,身体游走攀,口舌谈说议论,这些行为使修行者不能得角。尤其是议论是非好坏,评断时事政局,不但于己无益,有些时候,因逞口舌之能,说些不当说的话,还会招致杀身之祸,我们学道者不能不慎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45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8

五蕴譬喻

《杂阿含经》四二经:

一时,佛陀在中印度阿陀国恒河边行化。佛陀看到恒河的水暴涨,有感而发,向诸比丘们讲说五蕴譬喻 :「恒河水暴涨,贤明的人应当谛观分别构成我人身心的五种元素 (色、受、想、行、识)是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因五蕴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假法,没有实在的自性。

譬如四大和合而有的『色』,就如同水流形成的泡沫,没有坚实性。我们对于世间苦乐的感『受』,也像是大雨水泡,刹那破灭,没有坚实。『想』譬如阳焰,在烈日炽盛的时候,不论看到什么东西都是幻影,譬如那海市蜃楼。如果有人求坚固材,执持利斧,进入山林,看见大芭蕉树,庸直俊拔,就以为是很好的材料,而砍伐其根,斩截其峰,但是在叶叶剥落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坚实,所以贤明的人应当谛观思惟分别,各种心思作用的『行』,如同芭蕉的心,空无一物。好像魔术师在四衢。变幻象、马、车乘等,贤明智慧的人应该谛观,我人的心『识』就是那个擅于变化多端的魔术师。

因此,比丘应当谛观思惟分别构成我人身心的五元素(色、受、想、行、识)无所有、无、无实、无有坚固。不论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是内、是外、是粗、是细,是远、是近,譬如病、痈、刺,无常、苦、空、无我。因五蕴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假法,没有实在的自性。」

佛陀又说 :「如果对五蕴不知、不明、不离,心不解脱,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怖畏。观色(五蕴等)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对五蕴生起厌离、离欲、灭尽,就能在现实生活当中得到解脱,见法涅槃。」


启示:

尸罗比丘尼在大树下禅坐,魔罗波旬心生邪念,化作一个容貌端正的少年,来到尸罗比丘尼的座前,想要来挠乱她的修行。魔罗说道 :「众生是如何生起啊? 谁是当中的主宰者呢? 众生要往哪里去啊? 你在这里坐禅究竟是图个什么啊?」

尸罗比丘尼在禅定中正念思惟 :「这个人是谁? 是人? 非人? 奸狡人? 竟然敢来恐怖我! 当她正念观照时,觉悟心即刻生起,她知道这是魔罗波旬前来捣乱。

于是她大声对魔罗说 :「你说有众生,这是魔罗的见解,我认为只有空阴聚,没有所谓的众生。譬如车轴、辐、辕、舆等众多材料组合起来,才有所谓的一辆车子; 构成我人身心的五阴,「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 「色」(身)与「名」(空)和合而生「识」,色身与外境六尘接触生成「受、想、行」。色、受、想、行、识,本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五种元素,由于因缘积聚,才假名为众生。

人从出生就注定会有痛苦,住世的老、病、死都是苦,若能舍一切爱苦,就能离一切暗冥。我已证悟清净的寂灭,安住在漏尽解脱之中,并知道你是个恶魔,专门挠乱修行的人,你应该要自我消灭!」

魔罗波旬听到这一席话,内心十分忧戚,不久,即消失无踪。

所以这里譬喻五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真是非常贴切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9

一心一意

《增一阿含经》 三四○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修行摄心,专注一念,时时刻刻用心于自己的每一个举止行为。你们可以用心观照自己在行走时,前进、退后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手足屈伸时的动作、身体俯仰时的动作,乃至在着衣持钵、睡眠或醒觉的时候、谈话或静默的时候,让每一分每一秒,心意都能清清楚楚。如果比丘能心意专注,就不会生起欲漏烦恼; 纵使生起,也会很快的消灭。如果比丘清楚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变化,能把握摄持,就从不会堕落三恶道中。

为什么六根是进入恶道的根源呢? 因为眼睛欢喜分别,看到亮丽的颜色就欢喜,见丑恶的颜色就不欢喜; 听到柔美的声音就欢喜,听到粗鄙的恶声就不欢喜; 鼻子、口舌、身体、心意,也都是这样的情形。六根的习性,犹如六种动物的性情: 野狗喜欢游走村落、狐狸早晚都在冢间、猕猴在山林野树间跳跃、鳝鱼悠游在水里、毒蛇总是躲在漆黑的洞穴、飞鸟要翱翔在天空之中一样。

假如拿一条绳子,把这六种动物都捆绑起来,不让它东西南北的四散奔驰,就算它再怎么动转,也不至于退出视线。我们的六根也是的,如果比丘,能专念一心,将六根系着一处,使心不散乱,诸意识不纷扰,则弊魔波旬永远无法乘虚而入。比丘专念不乱,诸善功德就能生起。

因此,比丘! 你们应当守护六根,制之不乱。六根清净,就能在现法中证得阿那含果,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启示:

佛陀曾对比丘说过一个譬喻 :「美丽的女人是不是很诱惑世间的人聚集观看呢? 如果女人不但美丽,还能歌舞妓乐,是不是更能吸引众人的围观呢?

但是,如果是一个头顶满钵油的罪犯,经国王的指示,在抽赴刑场之前没有掉落一滴,就赦免其死罪。你想这个罪犯,还有其他杂念观看戏欢乐的歌舞妓乐吗?」

比丘回答 :「不会的。因为这个头顶油钵的人,看到身后有人持刀跟随,他会一心一意照顾油钵,深怕掉落一滴,而被后面的狱卒拔刀砍杀。所以他对世间的美色,及经过身边的歌舞妓药,都不敢回顾环视。」

我们修行就是要像这个头顶油钵的罪犯一样,战战兢兢,专心一意,如临大敌,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为外面的声色娱乐诱惑,修行才能有成就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09

何事最奇特?

《杂阿含经》四○四经:

一时,佛陀在毗舍离国猕猴池旁的重阁讲堂。

清晨,阿难者衣持钵,在将要进入毗舍离城乞食的时候,他看到许多离车族的童子正好从城里出来,他们手持弓箭,来到僧众居住的精舍门口,彼此竞赛射击精舍旁门的小孔,他们技艺高超,箭箭命中,没有任何人有丝毫的失误。

阿难亲眼看见他们射击的技艺,大感佩服,并且认为那离车族的童子能做到如此困难的事,真是非常奇特。

阿难于毗舍离城乞食后,返回重阁讲堂,用过午斋,收整衣钵,洗濯双足,然后来到佛陀的座前。他顶礼合掌之后,对佛陀说 :「佛陀! 我今日入城乞食,看见离车族的童子在精舍门口,竞赛射击精舍旁门的小孔,他们的技艺高超,箭箭命中,毫无失误。佛陀! 他们的技艺能达到这样的程度,真是非常的奇特难得。」

佛陀问 :「阿难! 离车族的童子,箭箭命中门孔的事困难? 还是把一根毛发,破碎为百分,箭箭都射中百分之一分的细毛来得困难呢?」

阿难回答 :「当然是把一毛破碎为百分,箭箭中百分之一分的细毛来得困难了。」

佛陀告诉阿难 :「箭箭都命中百分之一分的细毛,还比不上对苦圣让生起如实知见来得困难。对于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能如实知、如实见,这才是非常的困难。」

佛陀以偈说道 :「一毛为百分,射一分甚难; 观一一苦阴,非我难亦然。」


启示:

世间人,学习射击、开车、计算机......等世谷技术性的技艺,一年半载,也能有成。而学习佛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光是一个「苦」,就不容易体会,纵使已经感受到生活中的种种不适、苦难,但是想要从「苦」的里面,证悟真理,又有一段距离,怎么能不难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0

地狱现象

《增一阿含经》三七一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园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有八大地狱。一、还活地狱; 二、黑绳地狱; 三、等害地狱; 四、涕哭地狱; 五、大涕哭地狱; 六、阿鼻地狱; 七、炎热地狱; 八、大炎热地狱。这八大地狱由十六个小地狱围绕,周围有四城四门户,以铁为城墙,顶为铁板覆盖。众生身处地狱,犹如脚踏铁床,常床下有极为炙热的火焰燃烧。

地狱的形成是众生造作罪恶因缘的根本果报,罪人在地狱之中受尽无量无边的痛苦,他们肉血消尽,皮骨相连,而每一个地狱的形成因缘与受报各不相等。

还活地狱的众生,形体挺直但身无血肉,他们为痛苦所逼恼也无法移动身体一下,经常痛苦的死去,又再还活过来,因为这里的众生口里常常呐喊着 :『众生还活,还活!』所以叫做还活地狱。如果众生没有正见,毁谤正法,命终之后就会堕落到还活地狱之中。

又是什么因缘而有黑绳地狱呢? 这里的众生形体筋脉都化为绳,以刀锯锯身,痛苦非常,所以叫做黑绳地狱。而喜好杀生的人,将来业报就会感生黑绳地狱。

等害地狱里的众生,因业力召感,每当彼此聚集一处时,就是打架和争吵,不是你扭断我的手,就是我削断你的头,直到把对方凌虐致死方肯罢休,如此死而复生,周而复始,所以叫做等害地狱。譬如屠杀牛、羊等生灵的人,将来命终之后就会堕落等害地狱受报。

涕哭地狱的众生,因善根断灭,身形枯朽,毛发散乱。此类众生在地狱中,受恼无尽,天天称怨唤呼,泣声不绝,所以叫做涕哭地狱。犯窃盗罪的人,死后就会到涕哭地狱。

大涕哭地狱的众生,天天呼唤、哭泣、胸、自掴,他们承受的痛苦,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常喜淫、犯妄语戒的众生,命终之后就会到大涕哭地狱中。

阿鼻地狱的众生,是杀害父母,破坏佛寺塔,斗乱比丘僧团,思想偏激,信仰邪见等不可疗救的众生受报的地方。

炎热地狱的众生,形体燥热异常,身体上的热烟会把自己都烧得烂坏。这是因为前世绮语斗乱彼此的缘故。

大焰地狱的众生,在地狱里受极大的痛苦,但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形体,也看不到其他罪人的遗余,只是一片灰烟弥漫,炙热难当的痛苦。这是因为此类众生贪着他物,悭贪嫉妒,心意常怀犹豫的业报。

这八大地狱,四周围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名称是优玻地狱、玻头地狱、拘牟头地狱、分陀利地狱、未曾有地狱、永无地狱、愚惑地狱、缩聚地狱、刀山地狱、汤火地狱、火山地狱、灰河地狱、荆地狱、沸屎地狱、剑树地狱、热铁丸地狱。这十六地狱的环境、颜色,以及处罚罪人的刑具各有不同,因众生造业不等,受报地狱的苦楚也不尽相同。

十六地狱中有狱卒官吏杂役众生,苦痛难量,或断罪人手脚,或截鼻割耳。或拿木棍压覆罪人、以火草伤罪人肚腹、竖起长发将整个人身悬挂在木梁上、或剥皮割肉二分身体,然后再缝合、以火炙烧、溶铁喷洒、五马分尸、以锋利的斧头砍首,死死生生,周而复始,直到罪恶业报消尽,才能再生。

有时,狱卒会拿大椎捣碎罪人形体,剥取罪人脊脉。或驱逐罪人爬上剑树刀山,刺死罪人。或以火山攻夹罪人,以地壳震裂夹死罪人。或是五花大绑,使罪人不得动弹。有时候把罪人丢到镬汤锅里,以铁叉翻叉身体。这个时候,地狱里的铁嘴鸟看到了会飞过来咂食碎肉。历经折磨的罪人身首四散,看似死去,但业风一吹,又活了过来,直到罪业报尽,才能再生。

当罪人无法承受这些痛苦的时候,一心欲求脱离地狱的痛苦,但不久又会堕入热灰地狱之中。从热灰地狱出,旋又进入逆刺地狱。逆刺地狱出,又进入热尿地狱中。热尿地狱中有软细虫,食罪人的骨肉,使罪人痛苦难当,于是又转移到剑树地狱,伤坏形体,痛不可忍。

狱卒问罪人 :『你从哪里来?』

罪人不知所以,回答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

狱卒再问 :『你要往哪里去?』

罪人 :『我也不知道我要往哪里去?』

狱卒 :『你有什么需求吗?』

罪人 :『我非常的饥饿口渴!』

狱卒一听,就把烧红的热铁丸塞进罪人的口中,使罪人烧烂身体,痛不欲生.....。罪人必须经历许多的地狱,受千万岁的痛苦,直到业报受尽,才得以出离。

比丘们! 阎罗王曾说过,如果众生身、口、意行恶业,就要承受以上种种的痛苦业报。反之,众生身、口、意行善,得生光音天。因此,愚痴的人常欢喜,譬如彼光音天人; 智慧的人时刻检视身口意,常怀忧惧堕落地狱之中。

在地狱中主宰一切事务的阎罗王常教导罪人,如何消灭往昔所造的罪业,让此生命终,可以得受人形,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与善知识共会,投生笃信佛法的家庭,将来值佛出世,可以出家学道,于当生了断有漏烦恼,成就无漏解脱。阎罗王说 :「要勤加用心,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圣道 。」

比丘! 若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远离八大地狱以及十六隔子地狱,应修学八正道。比丘! 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地狱在哪里? 其实并没有一个地狱等着我们去投胎,地狱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营造出来的。

《五苦章句经》云 :「心取地狱,心取恶鬼,心取畜牲,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所以造恶业受恶报,修善业得解脱是必然的道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0

对治恶人

《增一阿含经》200经:

有一天清晨,佛陀与阿难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迦兰陀竹园托钵乞食,这个时候,提婆达多也进入城中乞食。佛陀在巷到转角处看到了提婆达多,就立刻停止脚步,并且指示阿难后退,一同转往另一条路。

跟在佛陀身后的阿难十分疑惑地说:“佛陀,为什么您要离开这个巷道呢?”

佛陀告诉阿难:“因为提婆达多在巷道里面,所以我要避开他。”

阿难很不以为然地问:“佛陀,您怕提婆达多吗?”

佛陀回答:“我不是害怕提婆达多,只是不想和他碰面。”

阿难:“既然如此,那佛陀可以请提婆达多到其他的地方托钵啊!”

佛陀:“不!阿难。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心思,提婆达多所造作的一切,自然会有他应有的果报。”

阿难:“可是现在提婆达多拥有的东西,总是比佛陀还要好。”

佛陀慈悲地开示道:“那并不是真正的拥有。碰到愚痴的人,不应与他相见或与他共事,更不要和他言谈,或说一些颠倒是非的事情。”

阿难:“佛陀!愚痴的人有什么能力吗?如果和他交谈,会有什么过失呢?”

佛陀回答:“愚痴者造作恶业,所作的都是非法的行为,不但没有正确的看法,并且邪知邪见日日增长。因此,阿难,不要与恶人共事!与恶人共事,没有信用、没有戒法、没有正见、没有智慧;要与善知识共事,才能增益功德,成就戒行。阿难!你应该要这样学习啊!”

启示:

佛陀在弘法的生涯里,遇到了不少的麻烦,譬如跟他出家的堂弟提婆达多,所想尽种种方法要来陷害佛陀,一再地攻击佛陀并且想推FAN佛陀的领导,自立为领袖。

当佛陀路过山丘的时候,提婆达多从山上推下许多石块,想把佛陀砸死,甚至于用酒灌醉大象,想让疯狂的大象践踏佛陀。更派人拿刀剑棍棒到僧团里面来闹事,想置佛陀于死地。弟子们为了保护佛陀,也准备了刀剑棍棒以备抗争到底。佛陀说,成了佛陀的人,还要靠棍棒来保护吗?世间哪里有这种事呢?

曾有许多弟子问佛陀,如何对付现世的许多恶人?佛陀提出的答案就是默摈置之。如同疯狗咬你,咬过之后就没事了,假如你打疯狗,越打,疯狗越是要咬。中国唐代的寒山大师教我们对付坏人,只有:忍他、让他、避开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2

修行如战斗

《增一阿含经》二九○经: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说五种战斗人譬如五种比丘 :「第一种战斗人,着铠持杖,在踏入军阵战场的时候,遥见战马奔腾,风尘滚滚,飞沙走石,就已经心怀恐怖,手脚发软了。譬如比丘着衣持钵进入村落乞食,舍戒俗而做在家人。

第二种战斗人,遥见战马奔腾,风尘飞沙,不会感到恐怖,但是见到敌军高幢扬起,便心怀恐怖,不敢前进。譬如比丘着衣持钵进入村落乞食,看到妇女容貌端正,内心不起欲想,但是如果与女人言语往来时,因言语调戏的因缘,就舍去法服,而还俗为白衣。

第三种战斗人,入军阵中,遥见风尘、高幢,不会恐怖,但是看到弓箭时,就害怕恐怖,无法作战了。譬如比丘着衣持钵入村乞食,看到妇女容貌端正,乃至与女人言语往来时,内心都不生起欲想,候是如果与女人的手接触时,心中的欲望就会生起而卸下三衣钵具,还俗习于家业。

第四种战斗人,入军阵中,遥见风尘、高幢、弓箭,不会害怕恐惧,但是才刚要与敌军厮杀时,就被俘虏,或被砍杀而亡。譬如比丘着衣持钵入村乞食,看到村落中有妇女容貌端正,乃至与女人言语往来时,心中都不起欲想,但却在与妇女的身体接触时,心中的欲望就生成了,然后这种比丘不舍法服,习于家业,就好像入阵被捉,不得逃脱。

第五种战斗人,入军阵中,遥见风尘、高幢、弓箭,不会害怕恐,与敌军厮杀时,纵使被俘,也不心生恐惧,甚至还能深入敌军境内,领导人民作战。譬如比丘着衣持钵入村乞食,看到村落中有妇女容貌端正,心中不起欲想,如果必要时非得要与女人谈话或接触时,心中也不起欲想,反而能引度妇女。

因为比丘的警觉性很高,他仔细观察到自己和美丽女人的身体,都是由秽恶不净的三十六物所组合而成的。是谁在贪着这个身体? 欲望是从何生起的? 难道欲望从头顶生出的吗? 还是从形体生出的呢? 仔细观察此身了无一物,从头到脚都是一样。五脏所属,无有想像,没有来处。再观此身缘本,不知所从来处,皆是因缘而生。

比丘作此观想,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从此不再来人间投胎受生。这就好像第五种战斗人,不但能降伏敌人,还能自在游化。所以,我说这种修道的比丘能舍于爱欲,进入无所恐惧安稳的涅槃城。

诸比丘! 你们应当观察此身充满秽恶不净,除去色欲。比丘们,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处于二十一世纪快速多变的社会,人间比丘所要面对的修行境界又更加复杂了。比丘降伏欲念不仅要有不净观,更要扩大心胸,视一切老者为慈母,一切年少者为姊妹,以大乘佛教的慈悲平等,才能发挥菩萨道的精神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2

思报父母恩

《增一阿含经》一七一、一七二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有两种法门,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功德和果报。第一是供养父母; 第二是供养一生补处的菩萨。」

「比丘! 如果有人以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以衣服、饭食、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直到百千万岁,甚至照顾父母的屎尿等排泄物,都无法报答父母对我们养育、教导以及保护的恩德。

因此,比丘! 我们应该深刻了解父母对我们养育的恩德是难以报答的,我们应该要供养父母、孝顺父母。如果父母没有信仰,应该要劝导父母具足正信。如果父母悭吝,要劝导父母欢喜施舍。如果父母邪见没有智慧,要引导父母具足正见智慧。至少要能做到这样,才算是对父母尽了赡养的责任。比丘! 你们应该这样学习。


启示:

《佛说孝子经》云 : 「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若不能以三宝之道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 : 初品的孝顺,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中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也就是引导父母具足道德、慈悲、宗教信仰,不但此生可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的去处,这才是最上品的孝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3

命终去向

《杂阿含经》九二二经:

上了年纪的迦毗罗卫国国主摩诃男,慢慢地担忧起自己百年后老死的问题。有一天,他来到尼拘律园中拜见佛陀,请教有关临命终时的问题。

摩诃男问 :「佛陀! 我所领导的迦毗罗卫国,安稳丰乐,人民昌盛。每当我进出王宫,都有许多大臣仆从跟随,有时张狂的大象、斗狠的狂人也会随从在后。我实在有点怕,每天和这些人、事、物纠缠,如果在临命终时,忘了念佛、念法、念僧,不知将会投生到哪里去?」

佛陀告诉摩诃男 :「这个你不必担忧,你命终之后,不会投生恶道。譬如砍截大树,大树会顺下、顺势,朝较重的地方落下。你平时修习念佛、念法、念僧,纵使命终,身体被大火炙烧,或是被抛弃冢间,风吹日晒,乃至化为尘末,心识久远以来为正信所薰习,为持戒、布施、多闻、智慧所薰习,神识会向上升,会向安乐处,会往生天道。」



启示: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免除不了的生命历程,死往何处去,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佛陀教示,人死了之后,会随个人的业力,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死后究竟轮回在五趣六道的哪一处? 这完全要看自己平生所作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人死后所依凭的业力有三种 :

一、随重业受生。

二、随习惯受生。

三、随意念受生。

所以修习善业,培养好习惯,时时存善念,都能使人临终时,去向光明的地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3

拂尘除垢

《增一阿含经》一七三经:

佛陀的弟子盘特,告诉弟弟周利盘陀伽 :「如果你不能记熟戒条、不能持戒,不如还俗作个在家人吧!」

周利盘陀伽听了哥哥的这番话,非常难过的走向只园精舍,他边走边掉眼泪。

当时,佛陀以天眼观察,知道周利盘陀伽正站在只园精舍的门口,悲伤哭泣不已。于是佛陀从禅定起,走到周利盘陀伽的面前。佛陀问道 :「比丘! 你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

周利盘陀伽哽咽地说道 : 「佛....陀! 我....哥哥......驱逐我......。他说 :『如果我不能记熟戒条、不能持戒,就还俗作个在家人。』所以,我悲伤的在这里哭泣。」

佛陀安慰他说 :「比丘! 你不要害怕恐惧。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依从你的哥哥而得道。」

佛陀牵着周利盘陀伽的手,走到一间静室,教他安心的坐着。并且拿一只扫帚给他,教他认识「扫帚」。佛陀说 :「你念诵它的名字,并且思惟它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周利盘陀伽得到佛陀的教导,每天都很专心修持。但是,他总是背得「扫」,就忘了「帚」; 不然就是背得「帚」,忘了「扫」。背了很久,才把「扫帚」两个字背得完整。

周利盘陀伽专心念诵「扫帚」,经过数日。他想,这「扫帚」的作用是「除垢」。接着,他又思惟「什么是除?」「什么是垢呢?」垢,是灰土瓦石; 除,是清洁的意思。他又继续思索,为什么佛陀要这样教导我? 我应该要思惟这其中的奥义。

周利盘陀伽思惟其中妙义之后,心中豁然开通 : 今天我身上也有尘垢,我可以拿自己来作比喻,什么是除? 什么是垢? 喔! 烦恼缚结是垢,菩提智慧是除。我应该以智慧来扫除烦恼。因此,周利盘陀伽开端思惟五蕴的聚集和五蕴的败坏,不久,欲望的有漏烦恼得到解脱,无明烦恼得到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已经证果的周利盘陀伽,即刻从座位站起,前往佛陀的处所,他向佛陀顶礼后,在一旁坐下来,他向佛陀禀告 :「佛陀! 我现在已经打开智慧,我已经了解『扫帚』的意义了。」

佛陀问 :「比丘! 你是如何解释『扫帚』呢?」

周利盘陀伽回答 :「『扫帚』的作用是除垢。除是智慧的意思,垢是烦恼的意思,以智慧才能去除烦恼。」

佛陀说 :「善哉! 比丘。如你所说,『扫帚』的作用是除垢,除是智慧的意思,垢是烦恼的意思,以智慧才能去除烦恼。」

周利盘陀伽得到佛陀的印证,以偈语说出自己的心得 :「今诵此已足,佛陀之所说; 智慧能除结,不由其余行。」

佛陀说 :「比丘! 诚如你所说的,要以智慧去除恼,不由其他的门径。」


启示: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无非要擦除我们内心的污秽,因众生根器有别,所以修行方法也有不同。

扫地,看起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如果能将身心投入,于根、境、识和合的当下,就是修行开悟的契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7

佛陀耕种吗?

《杂阿含经》一一五七经

佛陀在拘萨罗人间游化,并且在一那罗丛林中暂时居住。

有一天清晨,佛陀着衣持钵走进一那罗聚落乞食。佛陀心想 :「距离中午时分还有一段时间,我应该先往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的耕地那去度化他。

那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正在使用五百犁具辛勤的耕耘。他看到佛陀容止安详地走过来,暂时停止耕耘,擦擦满脸的汗珠,迎向佛陀说 :「佛陀! 我每天努力耕田下种,以此来供给自己饮食所需,不必向人乞食。佛陀! 您也应该耕田下种,来供给自己的饮食所需才对啊!」

佛陀回答 :「我也在耕田下种啊!」

婆罗门满心狐疑地想着 : 我向来就不曾见过佛陀使用犁、轭、鞅、、鞭等种种耕作用具,而佛陀却大言不惭的说「我也在耕田下种。」

婆罗门兴起问难 :「佛陀,您自称耕田下种,我却没有看到您的耕具,是否可以请佛陀为我详述说您是如何耕作,好让我增广见闻,了解真正的耕作方法呢?」

佛陀注视着婆罗门,不疾不徐的说道 :「我以信心为种子,善法是我耕作的良田,智慧是犁轭,惭愧心为车辕,持戒是我的马鞅,苦行就是及时雨。我的正念是善于耕耘的农人,守护着每一寸土地。我保藏身、语业,譬如谷仓适量的存放许多食物。我不懈怠的耕除烦恼的杂草,使田稼不至于荒废,菩提禾苗日渐茁壮,因迅速的进行工作,而收成丰盛的道果。我以勇往直前的精进,到达无忧的境地。这样一个耕作的人,能够超越三界,不再承受一切烦恼。婆罗门!你认为如何呢」

这时,婆罗门才露出心悦诚服的眼神,赞叹说 :「佛陀真是一个善于耕作的人。」

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原本傲慢的心,当下转为恭敬的信念,他捧着香美的饮食要来供养佛陀。但是,佛陀不肯接受供养。

佛陀说 :「我不由于为人说法的缘故,而接受饮食供养。我说法只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贪图供养。既然我已经为你说法,就不应再接受你的饮食供养。」


启示:

民国三十八年,星云大师从大陆来到台湾,那时社会普遍的经济条件都很差,每次大师在读书写作时,就会有老人家对他说 :「法师啊! 你要工作啊! 不工作没有饭吃喔!」

这是一般人把工作认定是劳动耕作,以谋取生活资生所需的观念。其实,读书明理也是工作,并且是很重要的工作,因为有智慧才能运用世间的一切,而不会为世间万法所箝制拘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7

阿难的美德

《长阿含游行经》 白话:

佛陀最后前往拘尸那迦罗城的途中,告诉僧团的比丘大众 :「过去诸佛的侍者就像阿难,未来诸佛的侍者也像阿难。只是过去诸佛的侍者要佛的语言吩咐才知道,而我的侍者阿难善于用心,佛的语默动静,他都能察知,这是阿难奇特不可思议的地方,你们应该要向阿难学习。」

转轮圣王在行走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欢喜前来奉迎,瞻仰国王的威颜,聆听国王的开示而不生疲厌; 不论转轮圣王是住、是坐或是卧,国内臣民都会欢喜到宫殿瞻仰国王的威颜。

阿难也有四种奇特不可思议的地方,只要阿难静静的进入比丘众中,见到阿难仪容端庄的人就会生起欢喜心; 而且阿难为大众说法,听闻者不会生起疲厌。阿难进入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中,皆人人欢喜,起而奉迎。」

站在身旁的阿难,听到佛陀这样的赞美,脸上现出腼覥的神情,他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向佛陀禀白 :「佛陀! 现在四方比丘以及耆旧多智,明解经律的大德长者都来晋见佛陀,我因为做侍者的因缘,可以有机会向他们亲近礼敬。一旦佛陀般涅槃后,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就不再来了,我要怎么办才好呢?」

佛陀回答阿难的问话 :「这个你不用担心! 佛陀般涅槃后,诸贤圣弟子,会常常思慕佛陀出生的地方、佛陀悟道的地方、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涅槃的地方。不论你们游行到哪里,都可礼敬佛陀的舍利塔寺。最重要的还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其他可以不必挂心。」


启示:

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的常随弟子。他善于记忆,对于佛陀的说法多能记诵,所以被称誉为多闻第一。

阿难天生容貌端正,佛经形容 :「面如秋满月,眼似青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的身体光明清净,虽然已经出家,却屡遭妇女诱惑,幸得阿难志操坚固,才得以保全梵行。

阿难在佛陀生前并没有开悟,佛陀入灭的时候,他悲伤恸哭,后来受摩诃迦叶教诫而发愤用功,很快的开悟。阿难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的传承贡献很大。当初佛陀的姨母摩诃波波提要加入教团出家,也是阿难从中斡旋,才得以蒙佛陀许可。所以阿难对比丘尼教团的成立,功劳也很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7

持戒的意义

《中阿含经》四二经 白话:

阿难在黄昏的时候,从禅坐起,来到佛前,他稽首礼足,退坐一旁,请问佛陀 :「佛陀 ! 持戒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阿难 ! 持戒有无悔恨的意义。因为持戒,所以心中坦然没有悔恨。」

阿难又问 :「无悔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阿难 ! 无悔恨可令人欢悦。」

阿难再问 :「欢悦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心中有欢悦便得喜悦心。」

阿难 :「喜悦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心中有喜悦才能得到轻安。」

阿难 :「轻安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有轻安才能感到安稳快乐。」

阿难 :「安稳快乐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安稳快乐才能得到定心。」

阿难 :「定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有定心才能如实知见一切法。」

阿难 :「如实知见一切法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如实知见一切法就会生起厌离。」

阿难 :「厌离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厌离就能离欲。」

阿难 :「离欲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佛陀说 :「离欲就能得到解脱。阿难! 因为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轻安,因轻安便得安稳快乐,因安稳快乐便得定。阿难! 多闻圣弟子因定心便得如实知见,因如实知见便得厌离,因厌离便得离欲,因无欲便得解脱。所谓法法相益,法法相因,所以持戒可以让我们此岸得度到彼岸。」


启示: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云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避畏。」《大智度论》云 :「花香、木香不能远闻; 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爱敬,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 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佛遗教经》云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 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足见持戒的功德意义


犯戒的后患

《增一阿含经》一○○—一○八经 白话:

佛陀驻锡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如果有人出生在世间,然而寿命短促,这是杀生害命的果报。

如果有人在世间讨生活,极为贫匮,衣不蔽体,食不充口,这是犯了盗qu他财的窃盗罪。

有人居家邪淫,身口意没有清净的行为,常为街坊邻居讥笑毁谤,这是淫无度,犯他妻妾的邪淫果报。

如果口气臭恶,为旁人厌憎,是犯妄言、绮语、斗乱是非的果报。

做人狂愚痴惑,不辨是非,不识真伪,所生之处,常怀愚痴,这是因为常常饮酒的果报。

因此,不要有杀生的行为,不要有杀生的念头,不侵扰众生性命,就能延年益寿。

不可悭心偷盗,进而广行布施,就能在现世中得到富足饱满,威德普遍十方,食福无量。

经常保持正念,不作淫欲想,便可得到身体香洁,受生天上人间的果报。

对人至诚不妄言,就能口气氛芳,名德远闻。不饮酒、不吸毒,就能常保清晰的头脑,意念不错乱,自然常生智慧。」


启示:

佛陀曾说过 :「宁以利剑断手足,不以无戒受人供养; 宁以热铁碟缠身,不以无戒受人衣裳; 吞热铁丸,不以无戒受人信施; 宁卧热铁床,不以无戒受人床敷; 宁受须臾痛苦,不以此罪入地狱中,受无量苦。」因此,受持戒法,是多么的重要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47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9

信根深浅

《杂阿含经》八九一经 白话:

有一天,大迦叶从东园鹿子母讲堂来到只园精舍。佛陀说 :「我常为诸比丘教诫说法,你也应当像我一样,为诸比丘教诫说法啊!」

大迦叶很无奈的说 :「今日僧团的比丘,实在很难教化,如果我为他们说法,一定会有某些比丘不欢喜。」

佛陀问 :「你是根据什么而这样说呢?」

大迦叶说 :「佛陀! 如果比丘对善法没有信敬心、没有惭愧、智慧,听我讲说佛法之后,不久就会离开教团。若人有贪欲、恚、睡眠、掉悔、疑惑,或性格傲暴、忿恨失念、心性不定、缺乏智慧,听我说法之后也会离开。所以,佛陀! 那些没有善根的人,不能心住善法,怎么能进步呢? 只有对善法有信敬心、惭愧、智慧、不贪、不、不痴,身行谦恭、定心正念的人听闻佛法,才能使善法日夜增长,永不退减。」

「是的。迦叶! 你说的很对!」佛陀微笑默然。

启示:

就像装满其他饮料的杯子,怎么有可能再倒进清净的法水? 所以中国禅宗祖师磨练学人的方法就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只有让习气消磨一分,法身才能增加一分。重要的是要先用忏悔的法水,洗去累劫的无明,才能增加信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19

待我断烦恼

《杂阿含经》一三五二经:

有一个比丘在拘萨罗的树林中禅坐。

就在林中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瓜田,当时有个盗贼乘着夜晚时分,准备要来偷摘瓜果,不料,那天晚上的月色分外明亮,盗贼叹气道 :「明月汝莫出,待我断其瓜; 我持瓜去已,任汝现不现。」意思是说,月亮你不要出来,等我偷了这些瓜果,随便月亮你出不出来都没事。

比丘听到竟然也口出偈言,不禁莞尔,同时以偈语勉励自己持戒修身,比丘说 :「恶魔汝莫出,待我断烦恼; 断彼烦恼已,任汝出不出。」意思是说,恼人的欲望恶魔,你不要出来扰乱我的修行,等我精勤持戒,除了所有的烦恼,随你要出来不出来。说完话后,比丘就静默的进入禅定当中。


启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譬喻。三只手盗窃,不希望月亮看到; 比丘修行,不希望烦恼的恶魔来干扰。其实,三只手不窃盗,管它月亮出不出来; 比丘只管打坐,管他烦恼恶魔出不出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20

佛陀分半座

《杂阿含经》八九四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无数大众围绕听闻。在寂静阿兰若处头陀苦行的大迦叶,也前来听佛开示。

诸比丘看到大迦叶须发长垢,穿着被舍弃于粪尘中,以破衣碎布所拼凑而成的袈裟时,都表现出轻慢的表情 :『衣服粗陋,容貌威仪不整,这是哪里来的比丘?』

佛陀察觉到比丘的心念,立刻向大迦叶招手 :「来! 迦叶! 我这里还有半个位子,请你过来坐下。」

佛陀又问大迦叶 :「是你先出家呢? 还是我先出家?」

此刻,在座的比丘们都鸦雀无声,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彼此窃窃私语的说 :「怪哉! 这个迦叶是什么人,有什么大功德? 佛陀竟然分半个座位给他?」

大迦叶合掌谦恭的说 :「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佛陀的弟子。」

「是的! 既然我是老师,你是弟子,那么你就听我的话,随顺因缘安心的坐下来吧。」大迦叶这才依教奉行,稽首佛足,退坐一旁。

佛陀为了要警悟比丘,同时要让大家知道,大迦叶与自己所证得的殊胜广大功德是一样的,他告诉比丘们说 :「我离开欲界的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进入初禅,不论日夜都能具足安住,摩诃迦叶也像我一样。我得二禅、三禅、四禅具足,摩诃迦叶也是一样。我随所欲,不论日夜都能具足安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进入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神通境界,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智具足住,摩诃迦叶也都像我一样。」

佛陀在无量大众当中,称赞大迦叶如同自己一样,具有广大胜妙功德。诸比丘闻佛所说,大感不可思议,一改对大迦叶的态度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24

去忧除恼

《增一阿含经》二八二经:

居住在波罗黎国者竹林中的那罗陀比丘,修行的功夫已经到达能断已生烦恼,并且能降伏龙神等以威势恼害人类的鬼道众生。

在仲夏之夜,文荼国王的第一夫人突然暴毙而亡,国王伤痛欲绝。跟随在国王身旁的大臣,看在眼里,也感到非常难过,他们纷纷前来安慰国王。

但是群臣的安慰并没有让国王心开意解,反而因无常变幻的人生而怀忧丧志,国王天天不饮不食、不治理国家政事,也不将皇后的遗骸下葬,每天只是呆呆地看着全身满麻油的皇后。

有一位大臣,名叫善念,很担心国王日日沉迷,伤害身体,致使国家逐渐衰败,于是上前规劝,恳请国王前往听闻博识多闻,辩才勇慧,有大神足,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沙门那罗陀的开导。

国王烧高香善念的好意,说 :「善哉! 善念,很感谢你对我的关心。那么,就请你代我前去请法吧!」

「是的,国王!」善念领受国王的教示,前往波罗黎国长者竹林中。

见到那罗陀比丘时,善念恭敬虔诚的顶礼问讯,并详说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礼请那罗陀比丘,为失去爱妃终日苦恼的国王开示佛法,让国王从此不再忧愁。

那罗陀比丘说 :「你今天来请教佛法正是时候,我非常乐意为国王说法。」

善念得到那陀罗比丘的回覆后,立刻回报国王。国王就命人准备宝羽马车出城,请比丘为其开示。当国王来到那罗陀比丘的座前时,立刻卸下披戴在身上的宝剑、华盖、花幔、珠柄、高挑亮丽的鞋屣,恭敬虔诚的顶礼后,退坐一面。

那罗陀放光的面容,如满月的慈辉,他慈悲地向国王说 :「一切如梦如幻的现象,都是起于心念的忧愁; 刹那破灭的泡沫,以及用手揣起的白茸茸的雪花,都是心识乍现无常的幻象。所以,不可因患眼疾,见了空中花,而误以为是真的有花而起忧愁。

国王! 佛陀曾说过世间有五事最不可得 :

第一、因缘应该要离散的东西,想要让它不离散是不可能的;

第二、应该要败坏的东西,想要让它不坏是不可能的;

第三、年少的青春,历经时节的变化就会衰老,不老是不可能的;

第四、年老就会生病,不生病也是不可能的;

第五、生了病就会死,不死也是不可能的。

这是佛陀亲口说的,最不可掌握的五件事。

国王啊! 不要以忧悲苦恼而想获得福佑,假如心中怀有忧愁,外面的境界就会乘虚而入,有智慧的人不会作这样的思惟。大王,你应该威仪礼节,庄严心志,以布施无吝悔心获大利益。」

那罗比丘再次开示 :「大王! 你应当知道,失去的东西既然已经失去,生起忧愁苦恼,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最大的悲恼,就是染着心意。凡夫一但心有染着,就不能清楚明了生老病死的根源。

大王应当学习贤圣佛弟子,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不贪恋,况且这世间并非唯独你失去心爱的妻妾,别人也有这样的遭遇啊! 如果因为自己的执着造成食不消化,身体烦热、卧病在床、亲族友人愁苦,最后身坏命终,而让怨家仇敌欢喜,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大王! 我现在为您讲说的是去除忧愁的法门!」

国王泪流满面的感谢那罗陀比丘的开示 :「尊贵的那罗陀比丘,如您所说,这个法门确实是去除忧愁的法门。听闻您的开示,心中舒坦许多,我誓愿奉行教导,皈依尊者那罗陀。同时礼请比丘能到我的皇宫,接受国家的供养,使我国人民都能够受福无穷,四众佛弟子都能长夜安稳。」

那罗陀比丘回答说 :「大王,切莫皈依我,你应当皈依大觉的佛陀。

「佛陀今在何处啊?」国王问。

那罗陀说 :「迦毗罗卫大国,转轮圣王种出于释姓,彼王有子,名曰悉达,出家学道,今自致成佛,号释迦文,大王应当皈依于他。

这时,国王即刻起身,长跪叉手,而作是言 :「我自皈依佛、法、僧,尽形寿为优婆塞,受持善戒法。」

文荼国王皈依三宝之后,向那罗陀比丘顶礼,围绕三匝,返回王宫处理国家政事。


启示:

世间最大的苦恼,就是染着的意念。凡夫一旦有了染着,就不能清楚明了生老病死的根源,可见爱染执着对我们的危害有多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25

勇敢的布教师

《杂阿含经》二八九经 白话:

当时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大众说法。

有一天,富楼那来到佛陀的座前,稽首礼足后,退坐一旁,祈请佛陀为他说法 :「佛陀! 我听闻妙法之后,将独坐静处,专精思惟佛法义理。」

佛陀告诉富楼那 :「善哉! 谛听! 用心思惟。有将为你宣说妙义。如果比丘眼睛看见会长养欲念的可爱形色; 欢喜之后,便心生乐着; 乐着之后,心生贪爱; 贪爱之后,生成障碍。由于欢喜、乐着、贪爱、障碍的缘故,距离涅槃解脱就非常遥远了。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也都是相同的道理。」

佛陀又说 :「富楼那! 如果比丘眼睛看见会长养欲念的形色,心中不欣悦,就不会生成欢喜; 由于不欢喜,就不会执着; 不执着,就不会有贪爱; 因为不贪爱,就不会有障碍。由于不欢喜、不执着、不贪爱、无障碍,就能渐渐接近涅槃解脱。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都是相同的道理。」

佛陀问 :「我已经大略为你说法完毕,你想到哪里去呢?」

富楼那回答 :「佛陀,我想到西方的输卢那国游化布教。」

佛陀又问 :「输卢那国的人民凶恶、轻躁、戾骂,你听到他们这样的情形,要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即使输卢那国的人民对我轻躁诃骂,但他们总不会用手打我,或用石头丢掷我吧!」

佛陀又问 :「如果也们真的用手打你,用石头扔你,你会怎么办呢?」

富楼那 :「如果输卢那国的人民真的用手打我,用石头扔我,这并不要紧,因为他们总不会用刀杖来伤害我吧!」

佛陀 :「如果他们真的用刀杖伤害你,你又要怎么办呢?」

富楼那 :「既使输卢那国的人民真的以刀杖杀我,我仍然心无畏惧。因为这个时候,正好可以让我将这个老朽败坏的身体布施出去,让我的身心藉此方便修行得到解脱。」

佛陀 :「善哉! 富楼那! 你善学忍辱法门,现在你可以胜任愉快的前往输卢那国游化布教。去度化那些尚未得度的人民,安稳那些尚未安心的人,使那些还没获得解脱的人获得解脱。」

富楼那听闻佛陀开示后,欢喜作礼而去。

隔天清晨,富楼那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斋罢,他将自己的卧具交代给别人,携带简单的衣钵前往西方输卢那国游化。在输卢那,他结夏安居,为五百位优婆塞说法,又建立五百座佛寺精舍,绳床、卧具、被褥等物品一应俱全。过了三个月后,他具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不久,就在当地进入了无余涅槃。


启示:

一个布教师必须具备大无畏的精神,以天下众生的苦难为修行的道场。像富楼那尊者离乡背井,舍去尊荣,在蛮荒地区传播佛教,他不畏艰难,最后在当地进入无余涅槃,给我们佛教的弘法者,一个学习的典范。

时至今日,则有现代勇敢的布教师深入第三世界、黑暗大陆、原始、落后、贫穷、疾病、战乱的非洲弘法。例如 : 慧礼法师于一九九二年到南非创建南华寺,才短短八年,已深入非洲波扎那、辛巴威等十八个国家。他到衣索比亚救济,在马达加斯加、赖比瑞亚捐赠轮椅,深入兵荒马乱的安格拉、刚果招收留学生。在艾滋病肆虐猖狂的非洲大陆开办农场、收容孤儿、救济贫穷、兴办佛教学院,度僧办道。以「埋骨非洲」的誓愿,显示弘法的决心,并且要以五世黑人的形态,让佛法在非洲开花结果。其慈心悲愿,堪称为杰出勇敢的现代人间布教师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25

度人如种田

《杂阿含经》九○七经:

佛陀在摩竭提国人间游化,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一千优婆塞、五百乞丐,他们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从这个聚落到那个聚落,浩浩荡荡来到那罗聚落好衣庵罗园。

有一位刀师氏,前来拜见他主张苦行的老师尼犍子。

尼犍子告诉他 :「你能到佛陀那里问一些问题,让他无法回答吗?」

刀师氏问 :「要怎样问,才能让佛陀无法回答呢?」

尼犍子说 :「我来教你,你到了佛陀那里,就问 :『你有没有经常安慰赞叹一切众生?』如果佛陀说 :『没有』,你就问他 :『那你和一般的凡夫俗子有什么两样?』如果佛陀说 :『有』,你就问 :『既然有,为什么你有时候和某些人说法,对另一种人就不说法呢?』你这样问,就能让佛陀为之语塞。」

刀师氏受老师的差遣,来到佛陀居住的地方,照着老师的话问佛陀 :「佛陀!你有没有经常安慰赞叹一切众生?」

佛陀回答 :「是的,诸佛如来常经安慰赞叹一切众生。」

刀师氏问 :「那么你为什么有时候和某些人说法,但是对另一些人就不为他们说法呢?」

佛陀反问他 :「如果有三块田,一块肥沃,一块中等,一块贫瘠,你会先挑哪一块来耕种呢?」

刀师氏回答 :「当然是挑选最肥沃的田地来耕种啊!」

佛陀又问 :「其次呢?」

「挑中等的田来耕种。」

「最后呢?」

「最后才耕种那块贫瘠的田地。」

「为什么?」

「我要留下好的种子,不愿意荒废田地。」

佛陀这时才告诉他 :「我也是一样啊! 先种肥沃的田地,好比先为出家弟子们说法,让他们闻法后,都能如法安住,法喜充满。其次,我要耕种中等的田地,就是对那些在家弟子们演说正法,让他们能如法生活,欢喜和乐。最后,我才耕种贫瘠的田地,也就是对那些外道异学,演说正法,如果他们能从我的一句话当中获得法益,那他们就能安稳生活了。」


启示:

人的一期生命很有限,能完成的工作也很有限,不能不衡量轻重缓急,必须将重要的事情先做,影响深远的事情先办好。因此,度一个有菩萨根器的人,总比度五百个自了汉,更能发挥弘扬佛法的成效。

刀师氏向佛陀问难,反而被佛陀的教化所摄受,可见得「有佛法,就有办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25

利钝根机

《杂阿含经》九一四经:

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告诉弟子们 :「人的根机利钝不同,就好像世间的四种马。

第一种人,是听说乡里中有人疾病困苦,乃至舍报往生,就生起警惕,正心思惟。这好比是第一种马,看到皮鞭的影子,就知道要赶快向前跑。

第二种人,是听说乡里中有人疾病困苦,乃至舍报往生,并没有什么感觉,直到亲眼看见邻居疾病困苦,舍报往生,才生起警惕心,开始思惟法义理。这好比第二种马,必须皮鞭触及鬃毛,才知道赶快往前跑。

第三种人,是听说乡里中有人疾病困苦,乃至舍报往生,也没有什么感觉,直到看见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疾病困苦,甚至舍报往生,才生起警惕心,开始思稚佛法义理。这好比第三种马,要等到皮鞭触及肌肤,感到疼痛了,才知道要赶快往前跑。

第四种人,是听到、看到乡人、亲友、师长疾病困苦,甚至舍报往生时,都没有什么感觉,直到自己面对无常,体会疾病困苦,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才开始生起恐惧而思惟法义。这好比是第四种马,要铁锥刺身,痛彻心肺,才会牵着车,赶快往前跑。


启示:

人的根机有利有钝。利根的人不必听人讲说什么,他自己披阅经典就能悟道,所以称为随法行人。钝根的人理解力迟屯,并不能自己披阅经教,而是要依靠他人讲说劝解才能悟道,所以又称作随信行人。不论是何种根器的人,只要精进用功,持之以恒,一定都能修行成就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27

系念道品

《杂阿含经》二五四经:

优波先那比丘住在寒林冢间蛇头岩下修行,当他坐禅的时候,忽然间从石壁上方坠落一条毒蛇,优波先那冷静的呼唤在岩外的舍利弗尊者 :「尊者! 我被毒蛇咬了,你快进来,扶我出去!」

舍利弗当时正在树下静坐,思惟法义,听到优波先那的叫唤,立刻赶去探视优波先那。却见他气度从容,面色和雅,一点都不像是被毒蛇咬噬的样子,舍利弗不解地问 :「我看你面色如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优波先那说 :「如果我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我或我所有; 认为形成物质条件的地、水、火、风,为我或我所有; 乃至认为色、受、想、行、识五蕴,为我或我所有。那么我今天被毒蛇咬到,面貌容色就会惊慌恐怖,只因为我已经如实了知蕴、处、界,无我、无我所,所以面色诸根无有变异。」

舍利弗赞叹说 :「的确如此,你每日都在修行空观,念念远离我、我所、我慢执着,你已经断除根本我执,就像多罗树截去根部,永远也不会再生长了。」


启示:

佛陀告诉比丘们 :「如果比丘成就诸根寂静、饮食节制、不失经行三法,那么就可以在现法中得到快乐,若能勇猛精进就可以解脱有漏的烦恼,证得道果。

什么是诸根寂静? 一个修行人眼睛看到灯红酒绿、幻惑人心的五颜六色,不生起执着的意念,那么眼根就可以得到清净; 修行的人为了解脱烦恼,要时时护念眼根。乃至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都能护念,不生起执着的识心,那么六根就能得到清净。

如何饮食节制? 修行的人对于饮求,不求精致,只是为了调养四大所成的色身,让身体有力气用来修行办道。好像一个人的身上长了恶疮,必须用药膏涂抹,让恶疮法除。

何谓不失经行? 修行的人在傍晚六时到时这段时间、午夜二时到清晨六时的时刻,都要用来经行系念三七助道品。如果是在白天,不管是经行还是坐禅,都要思惟佛法以去除五阴烦恼。即使是深夜卧眠,也要右胁而卧,思惟系念光明。

如果六丘能诸根寂静、饮食节制、不失经行,常念蛑意佛法道品,就能在现法中证得阿那含果。就好像善骑,在平正的道路上,驾着四轮马车,没有滞碍,很快的就能到达目的地。」这也正是优波先那比丘的写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27

牢靠之法

《增一阿含经》一八四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世间有三不牢靠。所谓身体不牢靠,性命不牢靠,财产不牢靠。比丘们,你们要在无常的三不牢靠当中,求取三种牢靠。

如何使不牢靠的身体,得到牢靠? 五蕴色身,历经老病折磨,必归消灭; 谦敬礼拜,随时服务,才能使不牢靠的身体,增益活动的机能。

如何使不牢靠的性命,得到牢靠? 做人处世知惭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尽形寿受持不杀生,而能护生; 尽形寿不悭吝偷盗,而能布施行善; 尽行寿不邪淫,而能教他人不邪淫; 尽形寿不妄语,而能善言鼓励; 尽形寿不饮酒类毒品,而能护人护己,就能使不牢靠的性命,转换为慧命的延长。

如何使不牢靠的财产,得到牢靠?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经常布施沙门、婆罗门、贫匮者,当他们需要食物给予食物,需浆给浆,需要衣服、卧具、医药、舍宅,凡是有所需求,都能满足对方的愿望。就能使有限的资财,滋生无穷的福利果报。


启示:

《杂阿含经》记载,有一位天神请问佛陀 :「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人一生到老善终?人生如何建立良善的模范? 什么是人生的至宝? 哪些东西是盗贼断无法偷去的?」

佛陀说 :「守持戒法,可以使人一生平安到老善终; 清净的信仰可以建立良善的人生模范; 人生的至宝就是智慧; 修行的功德是盗贼所无法偷去的。」

所以,只有修行五戒、六度、十善,才能使身体、性命、财富得到牢靠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27

五种欢喜

《杂阿含经》八六九经:

在僧团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之后,许多比丘们都齐聚在只园的斋堂内缝制佛陀的袈裟,因为不久之后,佛陀就要披着这件袈裟外出游化。

难提比丘心中非常欢喜能亲手缝制佛陀的袈裟,但另一方面又感到非常不舍,因为佛陀就要远离。难提心中很是慌乱,缝好衣服之后,他默默地走到佛陀的跟前,请求佛陀的开示。

「佛陀! 听到您即将远游的消息,使我心生苦闷,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佛陀以及我所认识的一些长老比丘呢? 我一时之间,感到顿失依靠,先前从佛陀那里听闻的法义,也都迷失遗忘,请佛陀慈悲为我开示。」

佛陀慈悲的望着难提,安慰他道 :「难提! 不论你有没有见到佛陀,有没有看到善知识,你都要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何等为五?

一者,你应该常念佛陀的行事,以及佛的清净功德。

二者,念法事,深刻理解缘起性空的真理才能获得究竟的解脱。

三者,念僧事,念僧具足戒定慧,念僧团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四者,念念受持清净的戒律,因为戒行有很大的势力,能去除众生的恶业烦恼。

五者,念念广行布施,布施有很大功德,能令众生远离悭贪。

难提! 不论你是行、住、坐、卧,或者与什么人在一起,作什么事情,都要系心于五种欢喜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将心定下来,获得三昧。」


启示:

一般人都是向外追求感官刺激的欢喜,然而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身心所接触的,都是分别和染污的,它不能真正带给我们欢喜。只有念佛的功德念佛行佛法的轨则、念清净的僧众、念持戒止恶、布施兴福,才能生长善果,利益一切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31

自作自受

《杂阿含经》一一三七经:

佛陀在清晨的时候,从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在路上与外道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相遇,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看见佛陀,心中很是不悦,立刻以粗恶不善语言骂佛陀,同时抓地上的尘土,往佛陀的脸上洒去。

不料,这时在虚空中竟吹起一阵逆风,将这把尘土吹他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的眼睛里去,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不知如何是好,脸上一阵青、一阵灰,满是羞恼的表情。

这时,佛陀才对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开示道 :「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恨,他人却以辱骂加害,这个辱骂的恶报,还是骂人者要自己承受,譬如在逆风的时候,对人扬洒尘土,最后还是会坌回自己的身上。」

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羞愧的低下头来,他惭愧的向佛陀忏悔 :「佛陀! 有愚痴昏昧,不辨是非善恶,竟然在佛陀的面前骂呵责,说些不善的语言,请佛陀原谅我。」


启示:

《四十二章经》载 : 外道风闻佛陀有道德、很慈悲,就故意前来刁难,责骂佛陀,佛陀默而不答。直到对方骂完了,佛陀才问道 :「如果你送礼物给别人,对方却不愿意接受,最后这个礼物应当归还谁呢?」外道说 :「当然是归我自己!」

佛陀说 :「这就对了! 你今天骂我我不接受,这个呵骂,只好归还你自己了。譬如敲打就会有声响,影子是跟随形体而有,这是无法避免的。」

佛陀以偈语继续说道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所以,为人处事千万不可为恶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32

众生意欲不同

《增一阿含经》三三○经 白话:

有一天,生漏梵志来到祗园,向佛陀问讯之后,请教佛陀 : 「佛陀! 众生根基各不相同,意欲志向千差万别,佛陀都是如何知道的呢? 譬如作为一个武士刹帝利,他的希望是什么? 他都做些什么事? 婆罗门、国王、盗贼、女人,他们都意欲何求?」

佛陀不厌其烦的为生漏梵志一一详加说明众生的意欲志向 :「刹帝利种姓的武士,身怀多种技能,性格喜好斗讼,做诸事业。他们的欲求没有满足,他们不会感到自己需要休息。」

梵志问 :「梵志意欲何求?」

佛陀说 :「梵志喜欢居家咒术,因此心意投生在梵天。」

梵志问 :「如果是一个国王呢? 他意欲何在?」

佛陀说 :「做为一个国王,他的希望是能全权处理国家政务,心意在兵杖胜利,一生总是贪着众多的财宝。」

梵志问 :「盗贼的希望是什么?」

佛陀答 :「贼意盗窃,心意奸邪,所作所为希望人类不知。」

梵志问 :「身为一个女人的希望又是什么呢?」

佛陀答 :「女人的心意在男子,贪着感情财宝,放纵身心。」

梵志与佛陀经过一番问答之后,心有所感 :「真是奇特! 佛陀完全知道众生的心念意欲。

梵志再次请教佛陀 :「如果是一个出尘的比丘,他内心的意向又是什么呢?」

佛陀面露庄严的神色 :「比丘意欲戒德具足,心游道法,最大的希望是澈悟四圣谛理,进入解脱的涅槃境界。」

梵志颔首点头 :「是的! 如佛所言,比丘所行意不可转,涅槃境界是最大的快乐。佛陀! 您智慧的开示,能让眼盲者看见,聋者得到听闻,哑口的人开口说话。真是感谢佛陀为我慈悲开示。」



启示:

人人都希望,希望就是「欲」。「欲」有清净的净法欲,也有不好的染污欲。譬如希望读书进步、希望开智慧、成佛作祖,就是善法欲。假如是贪图不义之财,或是侵占他人的便宜,那就是染污欲了。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希望。我们跟随星云大师的脚步提倡人间佛教,因为人间佛教是一个整体的佛教,是缘起的法界,目的就是希望人人现证法喜安乐,当下发掘自我般若本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32

佛陀会生气吗?

《杂阿含经》一一三五经:

有一天,只园门口来了一个少年婆罗门,名叫宾耆迦。他昂首傲慢地走到佛陀的面前,便开口大声骂诃责,还讲了许多粗恶不堪入耳的话。

佛陀闻言,非但不以为意,还诚恳地问道 :「如果在一个良辰吉日,你会准备饮食与宗亲眷属聚会吗?」

宾耆迦傲慢的说 :「会啊!」

佛陀问 :「如果你的宗亲眷属不接受你的饮食供养,你会怎么办呢?」

宾耆迦回答 :「如果我以饮食奉献他们,他们不接受,我会自己拿回来。」

佛陀说 :「这就是了! 你在我的面前作粗恶不善语,我不接受,这个恶骂应当归属于谁呢?」

宾耆迦 :「虽然你不接受,但是我已经送出去,这就是属于你的了。」

佛陀 :「这不叫做互相赠送,更不算是互相给予。」

宾耆迦 :「什么叫互相赠送? 什么叫做不互相赠送?」

佛陀 :「如果你恨我,我回报你恨; 你骂我,我回骂你; 你打我,我回打你,这叫做互相赠送。假如你恨我,我不回报你恨; 你骂我,我不回骂; 你打我,我不回打,这就是不互相赠送。」

宾耆迦心境渐渐调伏,他若有所悟地说 :「佛陀! 我过去曾听到一些有德望的长老婆罗门说佛陀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有些人在面前辱骂、恨诃责,佛陀都不不怒,如今,佛陀你会生气吗?」

佛陀容貌放大光明,慈悲的说道:「身语行为没有暴怒的人怎么会有心? 有智慧的人会以正当的思惟调伏心性。以恨心回报恨心是恶人的行为,对待怨敌的态度要以慈悲心,自然能感化对方。布施可使人降伏悭贪,真实的语言使妄语无所遁形。能调会内心的恚,更胜于驾驭疯狂的马车。」

宾耆迦听了佛陀的这番道理之后,很惭愧的低下头来说 :「佛陀! 我愚痴昏昧,没有辨别是非善恶,在佛陀的面前诃骂毁辱,我真挚诚恳的向佛陀忏悔。」

启示:

佛陀会生气吗? 佛陀曾说 :「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 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 忍为大铠,众兵不加; 忍为良乐,能除恶毒; 忍为善胜,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 忍为大藏,施贫善人无极大宝; 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佛陀教导弟子们修习生忍,而达无生法忍,这是忍的最高境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32

佛陀怕鬼吗?

《杂阿含经》一三一七经 白话:

佛陀在摩鸠罗山(灵鹫山)弘化,由那伽波罗比丘担任侍者。

一天,在夜幕低垂微微细雨的天空下,大地显得更为寂静,不时地,虚空中还会闪烁着银白、青光色的闪电,佛陀在精舍外的空地上经行。

忉利天主释提桓因,以神通力得知佛陀的行踪,立刻在虚空中变化成一座琉璃重阁,他执持琉璃重阁,跟随着佛陀经行。

传说在摩鸠罗山有许多鬼怪出现,他们会在太阳下山之后,开始发出恐怖的声音,当时的人们都非常害怕。如果有小孩在夜晚啼哭不止,只要用摩鸠罗鬼来吓唬他,孩子们就会立刻停止吵闹。

佛陀在空地上经行很久,而跟随佛陀身边的侍者,必须等到佛陀休息以后,才能够睡觉。因此,那伽比丘心中嘀咕 : 都这么晚了,佛陀竟然不休息,还在外面继续经行,我好困哦! 怎么办呢?

那伽波罗突然异想天开 : 耶! 我可以装扮成摩鸠罗鬼的模样来吓唬佛陀,好让佛陀早一点回去休息。

那伽波罗兴高采烈,志得意满,他到处寻找装扮成鬼怪的道具,终于找到野蚕丝做成的被套,他把被套反倒过来披在身上,让毛茸茸的黑毛露在外面,一蹦一跳到佛陀经行的路上。

装扮成鬼的那伽波罗蹦跳着说道 :「沙.....门! 摩鸠罗鬼来了! 沙.....门! 摩鸠罗鬼来了!」

佛陀气定神闲的说道 :「那伽波罗! 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装扮成摩鸠罗鬼的模样,是想要来吓唬佛陀吗? 难道你不知道佛陀久远以来己经去除恐怖了吗? 你是无法惊吓佛陀的一根汗毛。」

释提桓因看到那伽波罗的胡闹,不禁感叹 : 「佛陀! 想不到在您的圣法调教之下,也有这样的比丘。」

佛陀慈祥的说 :「释提桓因! 佛门之中非常宽广辽阔,能包容万象,像那伽波罗这样的人,不久也会获得清净妙法的。」


启示:

真正的鬼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虚伪和欺骗。对于鬼神,我们应该建立起正确的观念。

世间有好人和坏人的分别,也有好鬼、坏鬼的不同 ; 鬼道中虽有恶鬼,但善鬼终究比恶鬼多。有时候,人和鬼比起来,人比鬼邪恶。俗语说 :「平生不作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外面的鬼不可怕,内心的鬼怪才是恐怖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33

人身难得

《杂阿含经》四○五经:

佛陀在猕猴池畔的重阁讲堂,对比丘们说 :「譬如大地都变成了海洋,有一只瞎了眼的乌龟,每过一百年才从龟壳里伸出它的头。大海中有一根漂浮的木头,只有一个小洞口,这根木头在海浪中随风四处漂流。当瞎了眼的乌龟一百年后从龟壳里伸出头时,能够碰上这根浮木的洞口吗?」

阿难回答 :「佛陀! 不能,这种机缘是很小的。因为这只瞎了眼的乌龟如果在大海的东面,浮木则可能随漂流到大海的西面、南面、北面,也有可能环绕在盲龟的四周而不得相遇。」

佛陀告诉阿难 :「瞎了眼的乌龟与浮木即使是向不同的方向漂流,还是有机会可以相遇的 ; 而世间上愚昧无知的凡夫,如果流转在天、人、畜牲、饿鬼、地狱五趣当中,想要再恢复人身,比那瞎了眼的乌龟遇到浮木还要困难。因为愚痴的众生不遵行正义,不遵行道法,不行善事、所言所行都不真实,互相残杀,弱肉强食,造下无数的恶业。

所以,比丘! 如果你们对四圣谛不理解,就应该要努力修行,追求上进,断除烦恼,不要被无明烦恼阻断了解脱的道路。」


启示:

佛经说 :「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众生因贪痴而招感三界六道的轮回,恰如车轮的回转,永无停止,比盲龟穿木孔的机率还要渺茫。所以,我们既得人身,怎能不好好把握此生,做一些有利于人间的事呢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35

优婆塞之道

《杂阿含经》九一九经 白话:

佛陀居住在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国中的时候,迦毗罗卫国的国王摩诃男前来拜望佛陀,他向佛陀请示 :「什么叫做优婆塞?」

佛陀说 :「居家清白,修习善法的在家男众,自愿皈依佛、法、僧三宝,因为皈依三宝的缘故,叫做优婆塞。」

摩诃男继续问道 :「佛陀! 什么又是优婆塞信心具足呢?」

「对佛陀所说的正法,信心坚固,不论任何人都无法动摇,这就是优婆塞信心具足。」佛陀回答。

摩诃男点点头,若有所思地继续问道 :「那么什么又是优婆塞戒行具足呢?」

「优婆塞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叫做优婆塞戒行具足。」佛陀回答。

摩诃男再问 :「什么是优婆塞听闻具足呢?」

「优婆塞听闻佛法之后能受持,能积集于心中酝酿,叫做优婆塞听闻具足。」佛陀说。

「什么是优婆塞舍具足呢?」

「优婆塞内心远离悭垢,虽然处于居家,但经常修持可获致解脱的布施,就是优婆塞舍具足。」

「什么是优婆塞智慧具足呢?」

「优婆塞如实知世间是苦、知苦是烦恼业集、知苦灭寂静是涅槃的安乐境界,知修习道品可获得寂静,这是优婆塞智慧具足。」

由于摩诃男是释迦族的国王,本身信佛虔诚,又代表全国优婆塞请示佛法,所问的问题非常中肯,所以佛陀赞叹摩诃男,常以慈悲心护念一切众生,是佛教中的第一优婆塞。

启示:

优婆塞意译为近事男、清信士。是在家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与优婆夷(在家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女居士)同系在家信仰佛法者。依《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二载,佛陀成道后,至差梨尼迦树林结跏趺坐,当时,来自北天竺的提谓与波利两个商人以酪、蜜抟合的食物供养佛陀,进而受三皈依,这是最初的优婆塞。

又依《优婆塞戒经》卷三载,如果受三皈依并受持一戒者,称一分优婆塞 ; 受持二戒者,称少分优婆塞; 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称为无分优婆塞; 受持三、四戒者,称多分优婆塞; 受持五戒者,则称满分优婆塞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36

先苦后乐

《增一阿含经》二五○经 白话:

有一天清晨,波斯匿王聚集四种兵马,乘骑宝羽马车,来到舍卫国只树当孤独园佛陀的座前,波斯匿王卸下王冠,头面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佛陀问波斯匿王 :「大王! 你从哪里来? 全身沾满尘土,又集合四种兵马,有什么要事吗?」

波斯匿王回答 :「昨晚半夜,有一群盗贼在城郊外作乱,我带领军队前往擒获,虽然清晨时分已经感到身体非常的疲倦,想返回皇宫,但是到了中途,觉得自己还是应该要先来拜见佛陀。因为擒贼有功,所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同时感到睡觉并不是那么重要。假如昨晚我听到群贼作乱的消息不立刻兴兵,就不能马上擒获盗贼,也就不能有此刻欢喜的感觉了。」

佛陀说 :「是的。大王! 世间人行四事因缘,可以得到先苦后乐的果报。

一、清晨早起,先苦而后乐。

二、服食油酥,先苦而后乐。

三、有病服乐,先苦而后乐。

四、家业聘娶,先苦而后乐。

波斯匿王听闻佛陀讲说微妙法义后,非常欢喜,但因为国家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办,就先行告退返回皇宫。

佛陀告诉比丘们 :「僧团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后乐。例如 :

一、修持梵行,先苦而后乐。

二、诵习经文,先苦而后乐。

三、坐禅念定,先苦而后乐。

四、数出入息,先苦而后乐。

所以,比丘行持这四件事,可以得到先苦而后乐的果报。



启示:

擒贼很苦,但是若不擒贼,怎能享有和平的生活 ? 约束身心的修行很苦,但是不修行,不能降伏魔障,也不能去除烦恼,更不能获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妙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36

四小不可轻

《杂阿含经》一一一三经:

佛陀在拘萨罗人间游化,来到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波斯匿王听说佛陀到拘萨罗人间游行,带着怀疑的心态前来拜见佛陀,他向佛陀顶礼问讯之后,请示佛陀 :「我听说佛陀自己作证,说自己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且大家都这样说,这是真的吗? 」

佛陀说 :「波斯匿王! 这是真实的,并非虚妄,我确实是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波斯匿王还是怀疑的说 :「虽然佛陀这么说,我还是不相信。因为在我的国家里,有许多德高望重的沙门、婆罗门,譬如像富楼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他们学问好、年纪大,却从来不说自己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会有这样的事吗?」

佛陀耐心的开示道 :「这世间有四种『小』不可轻视。譬如..

一、刹帝利王子年幼不可轻视,因为小王子学习各种技艺,长大后继承王位,将来国家兴衰全仰仗于他;

二、龙子年幼不可轻视,小龙具有变化的神力,能大能小,兴云作雨;

三、小火虽微,能把满山遍野焚烧殆尽;

四、年幼沙弥悄进学道,将来修行证果,得以弘化十方,广度众生。」

波斯匿王听到佛陀此番开示之后,顿时收起怀疑的心态,欢喜作礼而去。

启示:

佛典中有「须弥纳芥子,毛孔收刹海」的譬喻,就是在说明「小,不可轻视」,例如 : 一张小小的计算机软盘,可以储藏无数的资料; 一件小小的纪念品,可以让人永远的怀念。所以说「小」却有很大威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0

同类相聚

《增一阿含经》四三六经 白话:

一时,佛陀在只树给孤独园。许多比丘前后围绕着佛陀,虔诚恭敬地聆听佛陀开示。而在另一颗大树下,舍利弗尊者也正引导着众多比丘经行; 目犍连及大迦叶、阿那律、优婆离、迦旃延、须菩提、罗睺罗.....等比丘们,也都各自与僧团中的比丘们在一起禅坐或读诵经典。提婆达多这个时候也带领许多弟子们在另一个地方经行。

佛陀看到这个情形,说 :「人的根基、性情都有相似之处。善人会与善人相聚; 恶人会与恶人相聚。譬如乳与乳相应,酥与酥相应,粪与尿各自相应。你们看到舍利弗带领比丘们经行了吗?

比丘们回答 :「是的! 我们都看到了。」

佛陀说 :「这些人都是有智慧的人。」

佛陀又问 :「你们见到目犍连与诸比丘禅坐吗?」

比丘们说 :「看到了!」

佛陀说 :「他们都是有神通的人。」

佛陀又继续问道 :「你们见到大迦叶与诸比丘经行吗? 他们都是头陀苦行的人.....。」佛陀一一详说,阿那律与周围的比丘都是证得天眼的人; 优婆离、迦旃延、须菩提、罗睺罗,以及周围的比丘都是持戒第一、分别义理第一、解空第一、密行第一的比丘.....。最后佛陀看到提婆达多,不禁感叹提婆达多等人是造恶多端,没有善根,诸恶之首的人。

佛陀叹了口气说 :「勿随恶知识,莫与愚共从事; 当随善知识,与智者而交通。若人本无恶,亲近于恶人,后必成恶因,恶名遍天下。」提婆达多弟子三十余人听到佛陀的这番话,纷纷走到佛前礼足,请求忏悔重罪。

于是,佛陀对诸比丘说 :「比丘当知,众生根源皆自相类,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过去将来众生根源也是这样。譬如清净与清净相应,污秽与污秽相应。比丘! 你们应当学习清净,舍去不不清净。」


启示:

俗话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史记》载 :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中国儒家的学子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也会告诫自己 :「近朱者亦,近墨者黑 」所以,人必择善而交。

宋人许说 :「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 与端方人处,如碳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颜之推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寻求善知识的导引,是很重要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48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0

中道的修行

《杂阿含经》二五六经:

二十亿耳比丘在耆崛山,非常精进的修持三十七道品的法门。他日夜独静禅思,来回经行,自我策励,勤修正法,但由于太过执着自我修行的这一件事,致使他始终无法断惑证果。

二十亿耳对于修行这件事情,已经到了万念灰的地步,有一天,他竟然动了这样的念头 :「佛弟子当中,我是属于上流阶级出生的男子,我的父母家业富足,多饶财宝,我不如舍去法服,还俗作个在家人,还能以广行布施,求得福业。出家修行,实在很不容易!」

佛陀以他心通得知二十亿耳的心念,就请一个比丘去把二十耳亿耳找来。

当二十耳比丘意志消沉地来到佛前,向佛顶礼。佛陀就问 :「二十亿耳! 你是不是曾经动念,佛弟子当中,你是属于上流阶级的男子,而且父母家业富足,多饶财宝,既然修行不易,不如舍去法服,还俗作个在家人,以广行布施,求得福业?」

二十耳满脸通红,惊怖毛竖,顿时感到羞听惭愧,他合掌向佛说 :「是的! 佛陀。」

佛陀说 :「我现在问你,你真实的回答我。从前你在俗家的时候,善于弹琴吗?」

二十亿耳回答 :「是的! 佛陀。」

佛陀问 :「当你弹琴的时候,如果把琴弦调得太紧,能弹出微妙和雅的音乐吗?」

二十亿耳回答 :「不能啊! 佛陀。」

佛陀又问 :「如果把琴弦调得太松,能弹出微妙和雅的音乐吗?」

十亿耳回答 :「这也不能啊!」

佛陀继续问道 :「如果琴弦调得不紧不松,恰到好处,能弹出微妙和雅的音乐吗?」

二十亿耳回答 :「是的! 佛陀。」

佛陀告诉二十亿耳 :「修行和调琴弦的道理一样。如果太过精进,将增长掉悔; 如果太过放逸,又会堕于邪见。因此,处于中道的修行,才是正确的方法。」

二十亿耳听了佛陀为他开示的妙法之后,欢喜信受,作礼而去。从此,他经常思惟佛陀所说的中道修行方法以及弹琴的譬喻,也经常独自在闲静处,心无放逸的精进修行,不久,他终于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启示: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伽耶山修头陀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把身体弄得目陷鼻高,颅骨显露,身形消瘦,面目全非,但是仍旧无法断除烦恼和妄想。最后终于体悟,修行的方法如果专门重视形式,而无关心理的清净,这样的修行,是不会有很大效果的。

二十亿耳比丘也是一样,一旦心中有强烈执着的「我」在修行、「我所」修行的法门、以及预期获证果报,所有的「对待」就会生成,内心更不能得到平静,这些执着都是学道的障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1

不可救药的人

《增一阿含经》三○四经: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对比丘们说道 :「世间有五种人不可救药,

第一是,谀谄的人;

第二是,奸邪的人;

第三是,恶口的人;

第四是,嫉妒的人;

第五是,没有感恩心的人。

这五种人行为是智者所厌离舍弃。

因此,比丘! 你们应当学习正当的思想观念,去除嫉妒,修行威仪,言谈举止如法。你们应当知道感恩图报,即使是小小的恩德都不应该忘记,更何况是大恩大德。不要心怀悭贪,不可自赞毁他。比丘,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 :「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故牛马驼驴,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可见谀谄、奸邪、恶口、嫉妒、不知感恩的业报有多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1

如何供养如来?

《长阿含游行经》 白话:

佛陀进入拘尸那迦罗城之后,吩咐阿难 :「你去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设床座,头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当在北方弘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佛陀如狮子王右脇而卧在四牒僧伽黎之上,内心寂静犹如满月的光辉。

这时候,娑罗双树间有虔诚信仰佛教的鬼神,以不是该季节开花的紫金花布散于虚空之间。佛陀对随侍身旁的阿难说道 :「这双树神以非时花供养于我,不是真正的供养佛陀。」

阿难不解的问 :「那么要怎样才是真正供养佛陀呢?」

佛陀回答 :「一个人能接受佛法,能行持佛法,能觉悟佛法,通达五阴、六界、十二处,以及无我的根本教理,是为第一法供养佛陀。散播如巨大车轮的紫金花来供养佛陀,不是真正的供养佛陀。」


启示:

佛教里的「供养」,有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十种。还有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然而,最殊胜的是「法供养」。如《华严经》云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供养。唯有法供养才能如实了知第一义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2

佛如善导

《增一阿含经》三八五经:

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陀国恒河边。

佛陀比喻说 :「就好像一个愚笨的牧牛人,要把牛群从恒河的此岸过渡到对面的彼岸,但是却不懂得观察河流的深浅,轻易地就把牛群驱入河中,并且让瘦小的乳牛先走,而这些小乳牛极为羸弱,他们在水中摇摇晃晃,不是被河水冲走,就是溺毙,根本无法到达彼岸。其实,牧牛人将不瘦不肥的中等牛群驱入河中,也因不谙深浅无法过河而生苦恼。最后才将大牛驱入河中,但仍会被困在河流当中。

我僧团的比丘也是一样,心意暗钝,没有智慧分别生死轮回的根本,不能认识佛魔的分界,一心要越渡生死的河流。比丘不坚守禁戒,就会被魔罗波旬乘机打败; 跟从邪道,却希望以求得涅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造罪又牵引他人堕落罪业之中,就譬如那愚笨的牧牛人。

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牧牛人,要帮助牛群渡过恒河,他一定会观察河流的深浅置,让大牛先过河,以利分辨寻找最有利的轨迹,之后再渡中等的牛,最后才让小牛随从其后,如此,牛群才能全部安全的渡过恒河。

比丘! 成就正觉的佛陀也是的,佛陀善于观察今世、后世,能知生死大海、佛魔的路径,能以八正道越过生死之难,譬如牧牛人善于引导牛群,只要让一头大牛走上正道,其他的牛就知道如何跟随。我的弟子也是如此,能尽有漏烦恼,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以身作证而自游化,度魔境界至无为解脱,譬如有力的大牛,越渡恒河到达彼岸。

我声闻弟子断五下结,成阿那含,度魔境界至无为处,譬如不肥不瘦的中等牛,得渡恒河而无阻碍。我斯陀含弟子断三结使,薄贪痴,来此世间,尽苦际,断魔境界直至无为,譬如瘦牛渡彼恒河水。我弟子须陀洹,断三结使,度魔境界、生死之离,譬如小乳牛随从母后而得渡。

因此,比丘! 你们应当专心一意,以不放逸的精进行,成就贤圣八正道,依圣贤道,就能渡过生死大海。

那个愚笨的牧牛人就好像外道梵志,自己溺在生死之流,又再牵引他人一起堕落。恒河水就好像生死的大海,智慧的牧牛人就是佛陀; 想要渡过生死zai 难的办法,就是修行八正道。唯有八正道,才能自度度人,正如善牧之人。

比丘!你们应当寻求方便,成就贤圣八正道。诸比丘! 你们当作如是学。



启示:

佛如善导,导人善路,我们要接受真实的、有智慧、有能力、有经验的佛陀引导,以八正道为修行,才能越生死之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2

灾祸的因果

《增一阿含经》三○七经 白话:

有一天,生漏梵志到只树给孤独园,向佛陀请教心中的疑惑 :「是什么宿世因缘,使国土人民有尽、有灭? 繁华的城市、人民,今日败坏变成荒丘?」

佛陀回答 :「梵志! 因为世间人民所作非法,所以使人们赖以居住的城市或因大自然灾害的淹埋,或被人为的力量破坏而变成今日的荒丘坟冢。又因为人民生性悭贪,结习烦恼炽盛,爱欲习气纷扰,所以导至风雨不调,田苗栽种不得生长,满街满谷皆是饥饿横死的人。梵志! 就是这样的因缘,使国家毁坏,使人民贫乏痛苦。」

佛陀继续说道 :「梵志! 人类不怀慈悯,所作非法,就会遭遇大自然雷电霹雳的感应,上天会降暴雨败坏生苗,使人民死伤难计,让人民遭逢饥馑等天灾,人类赖以居住的村庄就会遭逢大自然灾害的淹埋,过去繁华的城市也会变成今日的荒丘坟冢。其他还有互相争斗,拳脚相加,瓦石相击,自伤伤他,各丧其命等事件的发生。因为人民彼此争斗,不安其所,致使国土不得安宁,引起其他国家部落的攻击讨伐,人民或被刀杀,或被箭射,死伤无数,这样一来,人民也会减少。

人类罔顾道德,使护法神只不愿意保卫护佑,鬼魔就会乘虚而来干扰,使人类遭遇厄难,染疾卧床,因瘟疫疾病而死亡者不计其数,这样一来人民也会减少不再昌盛。」

生漏梵志听了佛陀的这席话,心有所感的说 :「是的。佛陀! 您解说人民减少的因缘,实在很有意义。因为人类罔顾道德,以悭贪嫉妒造作不正当的邪业,所以天雨不时,五谷不熟,民不聊生。世间不道德的邪业流行,就会天降灾变,败坏生苗。因为人民所行非法,就会使国家不得安宁,各地兴兵讨伐,共相攻伐。国土流失荒废,人民四处逃窜四散,遭致天灾人祸。

佛陀! 您今日的说法,就好像使残障的人得到了拐杖,使瞎眼盲目的人得到光明。佛陀今日以无数方便为众生说法,我今日将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戒法成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再杀生。

生漏梵志继续说道 :「佛陀! 您看我乘象骑马,是因为我受到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等国王的福禄赏赐,我由于恭敬佛陀,恐怕失去我的福德,所以...请允许我偏袒右肩,向佛陀恭敬礼拜。假如我在路上行走时遇见佛陀,我也会自动脱下鞋履,虔诚恭敬的礼拜佛陀。」

佛陀听了生漏梵志的诚挚表白,点头默然应许。佛陀赞许的表情,让生漏梵志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梵志很感动的说 :「我今发心自愿皈依沙门瞿昙,惟愿佛陀允许我为优婆塞!」


启示:

《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所谓 :「人类不怀慈悯,所作非法,上天会降暴雨败坏生苗,使人民死伤无数。......」

上天是谁 ? 上天指的就是「因果」,佛教的因果报应是自作自受。所以,天雨不时,五谷不熟,民不聊生,只有自己奋发起来,勤修忏悔,才能改往修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3

清净说法

《杂阿含经》八八八、八八九经 白话:

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告诉比丘们 :「譬如月亮住于虚空,却不染着于虚空,就像那刚加入佛陀教团的新学比丘,应具备惭愧柔软,摄心敛行,持钵次第乞食。」

佛陀问比丘们,比丘应该以什么相貌进入檀越家说法? 比丘们表示,佛陀具足法根、法眼、法依,大众愿依佛教示,如法奉行。

于是佛陀说道 :「如果有比丘进入信徒家,心不染着贪乐,对于他人获得的功德利益,不生嫉妒,就好像自己获得一样; 不自我贡高,不卑下他人,这种人才有资格进入信徒家。」

佛陀做出以右手触摸虚空的姿势,问比丘们 :「我这个手有染着虚空,系缚虚空吗?」

「没有!」比丘答。

「学习比丘之道也是一样。如果有比丘为人说法,心中却希望得到衣被、饮食、卧具、汤药等四事供养,这是不清净的说法; 假如比丘为人说法,念念弘扬佛教正法、戒律,善观时节因缘,以慈心、悲心、怜悯心、希望正法久住而为人说法,这才是清净的说法。」

佛陀继续说道 :「假如比丘入信徒家说法,认为信徒应该布施,而且要一次布施而不是渐渐布施; 希求布施很多而不是布施很少; 希求布施的物品必须很殊胜而不是很简陋; 希求很快速的布施而不是很慢的布施。如果比丘认为信徒没有按照自己的希求来布施,就心生屈辱,就会退没自己的信心,也会自生障碍,这是非常不如法不清净的。诸比丘! 你们应当以清净心,以无所得心,入檀越家而为说法。」


启示:

在《贤者五福德经》里记载,贤者以清净心说法,可以获得五种福德 :

一、长寿,贤者宣说善法要义,令好杀之人闻法而止杀,故得长寿;

二、大富,贤者宣说善法要义,令盗窃者闻法止盗而行布施,故得大富;

三、端正无比,贤者宣说善法要义,令闻法者和气安心、颜色愉悦而生光泽,故得端正无比;

四、名誉远闻,贤者宣说善法要义,令闻法者恭敬佛、法、僧三宝,故得名誉远闻;

五、聪明大智,贤者宣说善法要义,令闻法者开解妙慧,故得聪明大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3

洗浴身心

《杂阿含经》一一六九经 白话:

佛陀在拘萨罗国游化,住在孙陀利河旁的丛林中。有一婆罗门前来探望佛陀,问讯之后,退坐一旁。婆罗门请问佛陀 :「佛陀! 你曾到孙陀利河中洗浴身体吗?」

佛陀反问 :「为什么要到孙陀利河中洗浴身体呢?」

婆罗门说 :「孙陀利河是济度众生的河流,是吉祥之河,是清净之河,如果在河中洗浴身体,能除去众生所造的一切诸恶。」

佛陀于是说道 :「不是孙陀利河,也不是婆修多河更不是伽耶河、萨罗河等印度四大河川可以清净众生的诸恶不善。愚痴造罪的人,就是天天泡在河中央也不能灭去种种的恶业障碍啊! 假如是一个清净的人,哪里需要泡在孙陀利河中洗浴身体呢? 人格清净,哪里需要布萨呢?

要去除我们的诸恶业障,必须要自我更新,奉行不杀生、不偷盗、不**、不妄语,常怀慈悲心,以布施去除悭垢,这才是真正洗浴身心的方法。否则以井水洗浴和在孙陀利河洗浴又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内心清净了,外在自然也就清净了。如果是一个烦恼业重的人,纵使以天上落下的琼浆玉液,也不能清净内心的尘垢。」

启示:

印度三大河流之一的恒河,河岸两旁建筑无数的寺庙,各教徒常到这个地方巡礼,恒河至今仍被视为神圣的河流。古印度人认为以恒河水洗浴身体,可以去除罪垢然而佛陀却认为必须以奉行实践佛法才能消除我们的业障。

身体外在的尘垢,必须以河水洗浴使之清洁; 而内心贪痴等烦恼恶业,就必须要仰赖佛法的甘露才能净化心灵了。所以,罪由心造,也是要由心才能洗涤罪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44

正见的种子

《增一阿含经》一三四、一三五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 :「邪见众生身口意所作、所说、所念的一切行为,没有一样是可贵的,是世间的人所厌恶的。譬如苦果、苦参子、毕地盘特子等苦种子,虽种植于良田,只有使苦果更加的苦,因为种子本身是苦,怎能长出甜美的果实呢 ? 而邪见的人就是这样。」

正见众生身口意所作、所说、所念的一切行为,是尊贵而可敬,为世间的人所欢喜,这是因为正见的关系。譬如甜果、甘蔗、葡萄等一切甘美的东西,植种于良田,会使果实更加甘美,因为种子本身是甜,出生的果实当然会更甜; 正见的众生也是如此,身口意的行为,为世间人民所喜欢。所以,比丘! 你们应该修习正见。」


启示:

华严经说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犯罪。」

同样是水,为什么牛与蛇饮用后,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同样的法门,智者学了成为菩提,愚者运用之后反而成为犯罪的方法,这就是正见与邪见差别的地方。即所谓 :「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 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成邪。」因此,正见与否,是决定圣与凡的重要关键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0

比丘的希望

《杂阿含经》一三五五经 白话:

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人间游化,夜晚居住在村落旁的树林里。

有一天,一个贫穷的人踉踉跄跄地走进树林,他思惟着,想要完成一个希望,忽然他以偈语说道:「若得猪一头,美酒满一瓶,盛持瓯一枚,人数数持与; 若得如是者,当复何所忧?」意思是说,如果有猪肉,加上一瓶满满的美酒,而且能够经常的拥有,那么世间的生活,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这个时候,比丘听到穷人念念有词的偈语,不禁心有所感 : 我也以偈语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希望吧!

于是比丘说道 :「若得佛法僧,比丘善说法; 我不病常闻,不畏众魔怨!」意思是说,如果我能具足佛法僧三宝的信念,能善说佛法,身体健朗,那么我就不用惧怕众魔来扰乱修行了。


启示:

每一个人的希望,根据他的身份、根器,而有不同。穷人只希望拥有一头猪和一瓶美酒,人生也就满足了。然而,得以满愿后,果真满足了吗? 这是个人生大问号。而比丘希望自己信仰深入,能讲说佛法,无所畏惧,这虽然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却是可以达到的事。

「希望」是人生的原动力,有希望才有前途,只是希望有善的希望和恶的希望,因此,果报也必定不同。

比丘七法

《增一阿含经》三四五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诸比丘们开示 :「如果比丘能成就七种法门,就能在现法中获得无穷的快乐,断尽有漏的烦恼。所谓知法、知义、知时、自知、知足、知大众、善观众人。

一、知法 : 比丘对众生说法前须了解,佛法有契经、重颂、记别、讽颂、自说、譬 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因缘与论议等十二部经,因为比丘能理解,就能了知法理。

二、知义 : 比丘知道佛陀说法的机趣对象,了解甚深义理,能善巧分别,没有怀疑。

三、知时 : 比丘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应该修持止观,什么时候应该要讲话,什么时候应该要静默。比丘在应该修止的时候修止,在应该修观的时候修观; 语默动静、应对进退,比丘都能掌握时宜。

四、自知 : 比丘时时摄持正念,行步进止,恒随正法。如果比丘不能知道自我、不能修行智慧,那就不是真正的比丘。

五、知足 : 比丘能自我衡量睡眠、觉寤、坐卧、经行、进止,如法如宜。

六、知入大众 : 比丘进入大众当中,能知道每一个人的个别身份、家境、职业,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能以适当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和大众交谈。

七、知众根机 : 比丘善于观察众生的根机,知道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坏人,哪些人乐于听闻佛法,哪些人欢喜修行,哪些人虽然闻法,却不能深入理解佛法。

假如比丘能成就以上七法,就能于现法中获得快乐,想要断尽有漏烦恼也能达成目标。所以,比丘! 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并非剃了头,就能成为出家比丘或比丘尼。从佛陀的开示当中,我们不难了解,做一个出家修行者有多么不容易。三皈依文说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即说明比丘、比丘尼是弘扬佛法的导师,身负度众生法身慧命的责任。

《佛说诸德福田经》说 :「众僧之中有五净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何谓为五? 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 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 四者委弃躯命,尊众善故; 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由此可知,出家成为比丘、比丘尼的难能可贵。

比丘九德

《增一阿含经》三九三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高贵的孔雀有颜貌端正、音响清澈、行步庠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于睡眠、知足感恩等九种德行。而贤善比丘也有上述九种德行。何以说贤善比丘有九种德行?

比丘出入行来,进止得宜,不失礼节分寸,是为贤善比丘颜貌端正。

比丘善别义理,从不错乱,是为比丘音响清澈。

比丘,可诵知诵、可习知习、可默知默、可起知起,不失次第,是为比丘行步庠序,知于时节。

比丘应往即往,应住即住,随顺听法,是为比丘知时而行。

比丘所得供养,与人共分共享,不惜所有,是为比丘饮食知节。

比丘初夜习于警寤,恒以经行、卧觉而净其意。中夜思惟佛法奥义。后夜脚脚相累,右脇而卧,作光明想,复起经行而净其意,是为比丘少于睡眠。

比丘承事三宝,敬奉师长,是为比丘少欲,知足感恩。

以上是贤善比丘所成就的九种功德,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学习佛法的成年男子,是佛教五众弟子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有五种意义: 一、乞士; 二、破烦恼; 三、出家; 四、持净戒; 五、怖魔。

比丘、比丘尼所受持的戒条,依律仪而有差别。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可见得做一个比丘实在很不容易,岂只是前面的九种德行?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全部都要一一增长学习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1

如法的祭典

《杂阿含经》一一四八经 白话:

有一个叫作优波迦的年少婆罗门,到只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请求指点心中的疑惑 :「许多婆罗门大德都称赞祭祀大典,佛陀! 您也称赞祭祀大典吗?」

佛陀回答优波迦 :「我不是所有的祭祀大典都会称赞,因为有些祭祀大典可称赞,有些祭祀大典不可称赞。」

「喔! 有哪些祭祀大典是可称赞的呢? 又有哪些祭祀大典是不可称赞的呢?」优波迦问。

「如果在祭祀大典中,捆绑一群少壮的公牛、公水牛、母水牛、宰杀牛、羊,杀生烹煮,乃至杀害微细的虫类,或逼迫他人捐款布施,奴役仆吏,使众人劳苦的种种行为,都是不正当的祭祀方式,是我所不称赞的,因为杀生将制造更大的苦难。

如果在祭祀大典中,能以清净心布施供养饮食、衣服、卧具、良药; 乃至以慈悲心亲手布施给鳏寡孤独者,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受施者是守持戒律的修行者,这才是优良的福田,这才是罗汉的聚会,这样可以得到很大的果报,并且使诸天欢喜。有智慧的人如是布施,信心具足,当得解脱。」佛陀慈悲开示道。


启示:

波斯匿王尚未学佛前,时常普设供养大会,因此他宰杀生禽,将一千多只的牛羊绑在行列的柱子上,以种种供具,供养四方而来的外道异学。

当时僧团的比丘外出托钵,看到这种情况,都回来向佛陀禀告。于是佛陀向比丘们开示道 :「纵使天天设供养大会,乃至百千数,不如正信佛教的十六分之一,如是信仰佛法僧三宝,慈念一切众生的功德,是设供养大会所得的福报所不能及。如果有人在世间,天天设大供养,不如直心敬礼三宝的四分之一。」

一般人为升官发财、富贵融通、长命百岁而祭祀求神,却不知在祈求神明的过程当中宰杀生灵,已经造下穷途潦倒、短命夭寿的恶业了。也许一时之间感觉到祭祀的灵验,但过后杀生的恶业,还是要受到报应,这是一般人所难以觉察的。因为以错误的观念,对着神明供养血腥秽浊的牲礼,不但不能得到福佑,还可能招致祸害,我们不能不建立起正确的知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1

在家与出家

《杂阿含经》一一六三经 白话:

有一天,居住在毗黎耶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一大清早进城购买牛只,但是他买了牛以后,钱都还没有付清,当天牛就走失了,婆罗门找了六天,都找不到牛。

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为了找牛找到大林精舍,他远远的看见佛陀坐在树下,仪容殊特,诸根清净,内心寂默,成就止观,全身金色,放大光明,不禁一步步的走上前去。婆罗门充满疑惑的问道 :「佛陀,你为什么独自一人在寂静空闲的树林下禅坐呢? 难道你一无所求吗? 什么是你心中最感到快乐的呢?」

佛陀面露微笑,容貌放大光明 :「婆罗门! 世间万事万物有得就有失,如果一心计较得失,心灵必定不能得到自在,而佛陀的内心不会为得失所扰乱。婆罗门! 你此刻的心境是不如我的。」

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似乎心有所悟,他对佛陀真实的说道 :「最殊胜的梵行处,就如同佛陀所说的。沙门不像我,晨朝失牛,六日求不得,所以能安乐住; 沙门不种植胡麻田,不忧虑被荒草淹没,所以能安乐住; 沙门不养子,不爱念子,所以能安乐住; 沙门不娶妻,不必天天听闻赤眼黄发妇,昼夜恶骂声,所以能安乐住; 沙门不必担心债主守其门,求索长息财,所以能安乐住; 沙门没有空仓群鼠戏,忧虑长赢乏,所以能安乐住。」

「如是! 如是! 善哉,婆罗门!」佛陀为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一一次第说法,所谓布施、持戒、精进......,示教利喜。

善根发露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从座位上站起来,他合掌向佛陀请求 :「我今天能于佛陀的正法教诫下出家学道,修行梵行,成为比丘的一份子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 :「你很有善根,你能在佛陀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行梵行,......乃至证得阿罗汉果位,心善解脱。」

不久,精进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证得阿罗汉果,缘自觉知,得解脱乐,而说偈言 :「我今甚欣乐,大仙法之上,得离贪欲乐,不空见于佛。」


启示:

在家人与出家人各有各的困难面。要一个在家人生活在无人的山林寂静处,减少衣食床卧等资生众具,这是非常困难的; 假如让一个比丘处于俗家,却要断除贪爱,这也是很难的。

刘玉英老奶奶(星云大师的母亲)说了一首赞女僧十修歌,即道尽了对出家修行的无上欣羡 :

「一修不受公婆气; 二修不受丈夫嫌; 三修没有厨房苦; 四修没有家事忙; 五修怀中不抱子; 六修没有闺房冷; 七修不愁柴米贵; 八修不受妯娌嫌; 九修成为丈夫相; 十修善果功行圆。人人若是能十修,必定快乐又欢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2

心意安住的地方

《增一阿含经》一七八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对比丘们说道 :「如果有人发起慈心,以诚笃的信念,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宗庭、朋友、知识,应该要将心意安住在三个地方。」

第一是皈依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在佛陀座前,发起欢喜心、净信心,不怀疑佛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第二是诚心正意于真理,净信如来善说法理,极为微妙,由善说法,证悟法性,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要有这样的认知。

第三是恭敬承顺于圣众僧团。佛陀的圣弟子,奉行六和敬,没有错乱,他们持戒完具,修习禅定、智慧、心解脱、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所谓,圣众是指四双八辈和十二贤圣的佛弟子。他们可敬可贵,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比丘若能依止佛法僧三处,就会获得很大的果报。比丘! 你们应该要这样学习。


启示:

《成实论》卷一说 :「佛者,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自相差别,离一切不善,集一切善,常求利益一切众生,故名为佛; 法者,佛陀教化所说的真理,是名为法; 僧者,出家奉行佛法真理者,名之为僧。」我们简单的说,三宝就是三种可以帮助我们得救的良方 : 一、佛是医师; 二、法是药方; 三、僧是医护者。一个信奉三宝的人,必能虔诚奉事父母、兄弟、宗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7

勿怀胜负心

《增一阿含经》二七五经 白话: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约同声赞颂经呗,看谁唱诵最好、最妙、最胜。

这件事情被其他比丘看到,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佛陀,佛陀就叫另一位比丘,去把这两个人请到讲堂来。

当两人来到佛前,向佛陀礼座之后,佛陀就问 :「你们是不是彼讨论要共诵经呗,比赛什么人最胜最妙?」

二人同声回答 :「是的,佛陀!」

佛陀开示道 :「难道你们不曾听我说过吗? 如果比丘怀有胜负心、竞争心,与外道梵志有什么不同呢? 佛陀的法有降伏、有教化,诸比丘在受法的时候,一切言行要与经、律相应。否则自己都起了竞争心,又如何化导群生呢?」

佛陀进一步开示道 :「读诵许多经呗不一定就是最好,譬如算牛头数,自无半分毫,实在不是比丘应该要学习的。学道最重要的是对于所诵习的法义,要奉行和实践。所以说,虽诵千章经卷,不懂意义何在,不如听闻一句,而能奉行得道; 虽诵千言义理,不能通达,不如确实奉行一句好话,而可得到解脱。所以说,百千鄙夫为敌,一个有智慧的大丈夫就能战胜。如果想战胜自己,今后要以正见为修行。

因此,比丘! 从今以后,不要有诤讼胜负心,当念降伏自性一切众生。如果比丘有诤讼、胜负心,应该要以佛法、律仪来对治。比丘! 你们应当这样修行。」

比丘二人听了佛陀的开示后,立刻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并请求悔过,发愿 :「自今以后,决不犯过,惟愿佛陀慈悲,接受忏悔。」

佛陀说道 :「在我佛法中,最尊贵的法就是忏悔改过,我接受你二人的悔过。」

佛陀转身对诸比丘们说 :「这件事例,可作为大家学习的依据,你们要谨记在心。


启示:

无诤,是修行者最高美德。修行无诤能让我们不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并且无诤的智慧止息他人烦恼,是唯有佛陀以及阿罗汉才有的修行功夫,这也是其他有情所不能及的殊胜功德力。

《金刚经》云 :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指的就是佛弟子当中,最能通达空性义理的须菩提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7

不受忏悔之过

《杂阿含经》一○九六经 白话:

有一天清晨,佛陀从舍卫城乞食回只园精舍之后,手持尼师坛,来到安陀树林中禅坐。

当时,精舍外有两个比丘起争执,其中一个起恨心向对方厉骂,而另外一个人只是默然的承受。后来,这个厉骂的比丘,反省过后,心生悔意,前来向默然比丘忏悔。可是先前被骂的比丘,虽然当时默然,却怀恨在心,不肯接受忏悔。此举引起精舍的众多比丘共相劝谏,高声愦闹。

这时,正在禅坐中的佛陀,以天耳通听到只园精舍的高声杂闹,就从禅坐中起来走到精舍。佛陀于大众中敷坐而坐,问道 :「方才是谁? 为了什么事在精舍里高声争论呢?」

比丘就将刚才大家劝谏默然比丘,接受骂比丘忏悔的事,重述一遍。佛陀于是对默然比丘开示 :「他人虽然犯下错误,但真心反省之后,向你忏悔,而你不接受,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

我们做人,不仅不可以对人有伤害的心,更不可心怀结,就算真的很生气,也不可以说出粗恶的语言,更不可以揭发别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短处。要常常自我反省,以佛法义理自我省察,不怒不害,才能与圣贤长相左右。恨心生起的时候,要像驾驭马车一样,善于调驭。

过去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时,就是因为常行忍辱,赞叹忍辱法,才得以享受富贵荣华。比丘是正信的佛子,远离俗家,精进学道,更应该修行忍辱法赞叹行忍辱法!」


启示:

默然比丘虽然当时不回应,事后却不肯接受骂比丘的忏悔,可见得这个忍辱并不彻底。忍辱要有力量,必须要有慈悲来支持,心量才能大得起来。

忍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大智度论》卷三十云 :「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 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 忍为大铠,众兵不加; 感为大藏,施贫善人无极大宝; 忍为大舟,能度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缁门警训》说 :「低心似地,缄口如库,摧挫人我,消停意气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7

十恶业报

《增一阿含经》四一九、四二八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点孤独园时,教导比丘们 :「由身口意所造作的十种恶行,会致使外财衰耗,何况是内心的善法。这十种恶业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嫉妒、恚害、邪见。

一、由于杀生,迫害他命,如果生在人中,寿命短促。

二、因为不予而取,偷盗他物,如果生在人中,恒遭贫匮,食不充口,衣不蔽体。

三、众生喜好淫,未来必堕三恶道中,如果生在人中,果报是家亲眷属不贞良。

四、妄语使众生口气臭秽,如果出生人中,为人轻贱,言不信受。

五、绮语使人多诸怨憎,亲友离散,果报致使众生居住的土地不平整。

六、恶口使人相貌丑陋,常喜呼骂,这是因为言不专正所致。

七、两舌斗乱彼此的果报是,如果生在人中,心恒不定,常怀愁忧,居住土地多生荆棘。

八、嫉妒使人缺乏衣裳,谷米不丰熟。

九、由于害众生,如果出生人中,心乱虚妄,不能了解真理,假使能有所得,物品都是秽恶不堪。

十、心怀邪见的人,如果生在人中,将会出生在没有佛法的边地,因不知三宝道法义理,所以常受报于盲聋哑或身形不正此皆因不解善法与恶趣果报之故。

因众生造作十恶业,所以外财衰耗,内心的染污更加严重。所以,你们应当舍离十恶法,修行十善法。比丘! 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古人云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又说 :「福祸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造恶因必得恶果,做善因必得善报,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十种恶业的果报,就要赶快远离,进一步修持十种善业。比如,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 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 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 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获得善名美誉; 不嫉妒、不嗔恚、不邪见,自然人缘好,有智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8

入流

《杂阿含经》一三五一经 白话:

佛陀居住在迦兰陀竹园的时候,另一个比丘居住在恒河旁的树林中。

就在比丘经行的时候,恒河附近村落有一妇女,因为被夫家舅姑责备,就默默的走到河岸边,准备投河自尽。良家女面对滔滔恒河,哀伤的说道 :「恒河我今欲,随流徐入海,不复令舅姑,数数见嫌责!」意思是说,恒河是我的怀抱,随着恒河水,我可以随流入解脱的大海,再也不必忍受舅姑等人的挑剔指责。

比丘听到妇女哀叹的偈言,心想 :「我何不也以偈言来规劝她呢?」于是比丘以偈语说道 :「净信我今欲,随彼八圣水,徐流入涅槃,不见魔自在!」意思是劝良家妇女,不要为一时的因缘而想不开,要向往清净的信仰,进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圣道的支流,才能进入涅槃的圣流。

比丘说完这段话之后,即静默的进入禅定当中。

启示:

天下没有不能解决的事情。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 自杀不但不能求得解脱,反而「死更不如生」。因为自杀也是杀生,犯了杀业就要受杀生的业报。世间有许多解决问题的管道,譬如奉行八正道,就能解脱烦恼,获得自在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8

人间的佛陀

《增一阿含经》三○○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当天人享尽了他的福报,会有五种情况出现 : 一、天人头上顶戴的璎珞华冠,会自然萎缩凋谢 ; 二、身体穿着的衣裳会由华美亮丽变成垢坌污秽; 三、身体的气味由香转臭,汗流不止 ; 四、不乐本座,常常感到坐不安稳 ; 五、围绕在身边歌舞欢笑的天女,一个个的四散奔离。」

当时有一位夫人,听到佛陀这番话,内心非常忧愁恐怖,他胸叫唤,来到诸天人的面前,告诉其他的天人们 :「你们大家要赶快找寻将来投生的安稳住处,才能获得善利,否则天福享尽,就要堕落恶道了。」天人们感到惊慌,大家都生起警惕的心。

这时候,有一比丘请问佛陀 :「三十三天的人要怎样才能得生善处? 怎样得到善利? 又怎样的安住善业呢?」

佛陀说 :「人间对天人来说是一个善处。想要得到善利,必须投生在人间具有正见的家庭,亲近良友、善知识,于佛法中增长信根,才能得到善利。至于如何安稳善业? 则必须要剃除须发,以坚固的信仰心,出家学道 ; 学道还要六根具足,持戒清净,在生活中奉行佛法,并且要常常经行、闻法、禅坐,才有可能。」

佛陀继续说道 :「比丘! 三十三大的天人耽着五欲的享乐,他们当以人间为善趣。如果能依佛法出家,达到无学位,尽除愚暗,就能通达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无碍智慧。比丘!诸佛世尊都是在人间成佛,并不是在天上。不论是过去世、现在世,还是未来世都一样。所以,比丘们! 假如你们寿终命尽,应以人间为善处。」

又有比丘问道 :「佛陀! 比丘应该要去向于哪一个善道呢?」

佛陀说 :「息灭贪嗔痴烦恼的寂静涅槃处,是比丘的善道。你们应当寻求方便,得至涅槃。比丘! 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释迦牟尼佛初成佛道的时候,帝释天请问佛陀 : 「我应该以哪一种饭食来供养佛陀呢 ? 是用人间粗糙的饭食,还是用天上精美的自然之食呢?」

佛陀说 :「可用人间的饭食。因为我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修行在人间,在人间成就佛道。」又说 :「人是福田,能生一切善果,所有一切贤圣道果,都是依于人而能修证。」

佛经中说,人有三种特性胜过天人 : 一、勇猛胜 : 诸天耽嗜欲乐,人类则能耐苦 ; 二、忆念胜 : 诸天不肯用心思惟创作,人类则能思惟分别一切法,使智慧累积增胜; 三、梵行胜 : 诸天耽于逸乐,不复增进善业,人类居于凡圣、苦乐之间,容易起自觉而向善。可见得出生在人间,是多么的殊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9

小恶不可轻

《杂阿含经》一三三五经 白话:

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僧团中有一比丘罹患眼疾,有人建议这位比丘可以用鼻子嗅闻红莲花的香气,眼疾很快就会痊愈。于是比丘前往莲花池畔,迎风而坠,随风嗅香。

这时,池神出现,喝斥他说 :「你怎么可以偷盗我的花香?」

比丘很无辜的说 :「我既没有破坏莲花,也没有摘走莲花,我只是迎风而坐嗅闻莲花的香气,这能算是偷盗的行为吗?」

池神说 :「不予而取就是偷盗的行为,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便擅自闻香,怎么说不是盗香贼呢?」

就在他们对话的同时,来了一个俗人,这个人不仅把莲花摘下,还撷取好多的藕根,把莲花池践踏得泥泞四溅,然后扬长而去。比丘看傻了眼,不禁对池神说道 :「你看! 那个人不仅采摘莲花,还把莲花的根部掘走,你为什么不去阻止他,却偏偏要来指责我的不是?」

池神这才说道 :「你没有看到吗? 那狂乱的恶人,譬如一块黑布,在黑布上面沾一点墨汁,也不会觉得它脏。如果是一匹白布,即使是一小点的污秽都会看得清清楚楚。譬如珂贝有了一个小黑点,是非大明显的。一个修行的人要自求清净,才能远离烦恼的系缚。修行人如毛发之恶,在一般人看来,有如高山的巨大。」

比丘闻言不禁惭愧 :「善哉! 善哉! 感谢池神以道义劝告,请您今后常常为我讲说佛法真义。」

池神笑说 :「我又不是你买的奴才,为什么要常常跟随在你的身旁? 只因为你是一个清净的修行人,所以我才特意贡献一些对你有帮助的良言。」

此时,比丘闻其所说,心生欢喜。于是离开莲花池,独坐静处,专精思惟。不久,断诸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


启示:

般人对修行人的要求会比较多。反观世俗之人,每天吃喝玩乐,抽烟喝酒,在街上大呼小叫,也不见得有人会去注意。但是身为佛教徒或是修行者,人们就不是这样的看法了,只要你稍微讲话大声一点,旁人或许就会指指点点 :「你是个持斋的人,怎么可以讲话这么大声? 」、「你是个拜佛的人,怎么还抽烟喝酒?」、「你是个修行人,怎么可以发脾气?」所以,估为一个佛教徒,唯有时时省察自己的身心行为,才可以成为大众的榜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9

人中第一

《杂阿含经》一二一八经 白话:

有一天,容色美妙的天子,在清晨乍现鱼肚白光的时候,来到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拜望佛陀,他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全身放大光明,遍照祗园。

天子请问佛陀 :「什么是人的基本拥有? 什么是人的第一伴侣? 要以什么养活生命? 众生以什么为依靠?」

佛陀回答说 :「人的第一需要就是土地和房屋; 最重要的伴侣就是贤慧的妻子; 饭食是生活离不开的资养; 业力则是众生永久的依靠。」

天子听了佛陀的开示,非常的欢喜,感到每次见到佛陀,都有一种喜获涅槃的觉受,让他远离一切惊怖,超脱世间的恩爱。


启示:

所有花卉当中以牡丹花最美丽; 鸟雀当中以孔雀下最为炫丽; 人类最忠实的动物是狗。而人以什么为第一呢?

世间有人以夫妻情爱为第一,有人以父母的言教为第一,或有穿上美丽的衣服才是最好,或是能住在窗明几净的舒适房子最重要。有的人则认为饮食美味最重要,也有人只要有一部性能优良的车子,让他觉得很神气才重要。可以说每一个人心中的第一价值各有不同。

人以什么为第一? 因喜好不同,就有许多的差别,而唯一不变的依靠就是业力。人生就好像一串念珠,一颗颗念珠,代表着众生一期一期的生命,就是这个线(业),把所有流转轮回的生灭圈在一起,因为有业力才有我们整个的生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5:59

难遭难遇

《增一阿含经》一六○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 :「有两种人出现世间为一般人难以得遇。一种是懂得佛法,能讲说佛法的人; 另一种是听闻佛法之后,能受持的人。所以,比丘! 你们应当学习说法,应当随时听闻佛法。」

启示:

生活在边地的人,不曾听闻过佛法,即使有缘听闻,也不一定能够相信接受,因为他们身处蛮荒,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再加上本身善根福德因缘不具备,学道可以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佛经记载 : 不得遇佛,不能听闻正法者有八种障难。

一、地狱难。

二、饿鬼难。

三、畜牲难。

四、长寿天难。

五、边地难。

六、盲聋瘖哑难。

七、世智辨聪难。

八、生在佛前佛后难。

因此,我们能听闻佛法,这是多么稀有尊贵。我们听闻佛法,受持佛法,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能讲说佛法。

怎样才能算是法师? 说法的人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这是有一定资格限制的。能引导众生修行的人称作说法师,关于法师的资格,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载,必须具备十种德行,即 : 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等十法,才能成就众相圆满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6:00

饭食观想

《杂阿含经》1208经 白话翻译:

有一天深夜,通体光明,容色绝妙的天子,来到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天子在佛前顶礼之后,请问佛陀:“比丘离群独居在山窟、林树下的寂静处,一心修行清静戒行,他们过着简单清贫的头陀生活,而且一天当中只吃一餐,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身相庄严,容貌颜色鲜明呢?”

佛陀回答:“因为他们不愁念过去,不求索未来,在饭食的当下正念正知。因为他们在吃饭的时候筹量而食,做观想的心地功夫,所以他们的容貌颜色鲜泽,精神饱满。

假如他们对未来尚未发生的事,著心驰想,对过去已发生的事,心生忧悔,就譬如那新生的茅苇,剪下来于日中曝晒,不久就会被愚痴的火自我煎熬焦干。”

天子听了佛陀的开示,非常欢喜,感到每次见到佛陀,都有一种喜获涅磐的觉受,让他远离一切的惊怖,超脱世间的恩爱。

启示:

《佛医经》记载:“食有五过: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典;五者多着世间。”所以,饭食观想,不仅是修行,或者只在佛堂恭敬礼拜。修行在饭食间,在行住坐卧间,在日用生活当中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4

女人的希望

《增一阿含经》三一二经:

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生为一个女人,天生有五种欲念和希望。第一是希望自己能出生在豪华富贵的家庭;第二是希望自己能嫁给有钱有势的望族;第三是希望丈夫能听从遵照自己的意念;第四是希望自己有很多子女儿媳;第五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有身份,掌握权力和地位。

比丘!不仅女人有这五种希望之想,你们作为一个佛弟子的出家比丘,也有五个希望想要达成。

一、守持出家的戒法律义;二、经常听闻经教佛法;三、心能远离掉举、昏沉,安住于平等安详的禅定当中;四、明见一切事物的理则,澈见缘起的高深智慧;五、由无漏智断除烦恼而得解脱,证悟阿罗汉果。所以比丘有这五种增上善法的希望。”

佛陀再次开示:“女人要生长在豪贵的种族家庭、或希望嫁给财势具足的家庭、希望丈夫言听计从,没有福德因缘是不能得到的。虽然希翼子媳儿女成群,有绮丽的香华自我严饰,没有福德因缘也是不能获报的。

出家的比丘因信仰戒法、守持律义而成就三昧正定,心不动荡;或是明见一切法,智慧成就,必须要精进不懈怠才可能达到。比丘修行要得到果,想由生死烦恼的大海越度至涅磐的彼岸,也是要精进不懈怠才可以成就。”

因此,比丘!你们应当寻求方便,精进修行善法,除去各种恶法,渐渐前进修习,还要善心护心念,心无退悔才能成功。比丘!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启示:

女人不仅希望嫁给有地位的丈夫,还要丈夫有幽默感,并且希望有社交活动,有自主的权利。

过去的女人以嫁给豪贵的丈夫为光荣,现代的女性不一定这样认为,她或许以自己的美貌为光荣、以有学问为光荣、以有才能为光荣,此外还希望组织小家庭、儿女孝顺、丈夫不要有外遇;不仅洋房、汽车要样样齐全,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有公婆来管......。可以说妇女的希望是很多很多的。

假如现代的妇女都能希望学佛,每天读一卷《阿含经》,将自己融入佛法之中。只要有了佛法,不但拥有了丈夫、儿女、现代化的生活,心中的世界也会更广阔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5

圣药七觉意

《增一阿含经》350经:

均头比丘罹患重病,躺卧在床榻上,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办法处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了。均头比丘为身体病苦的逼迫,间接影响心灵思绪的不安,他不禁自怨自哀:我病得这么久,医药罔效,命如悬丝。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一人不得度,他永远也不会舍离,为了么到今天还不见垂愍?为何佛陀唯独遗弃于我?我实在好苦啊!

当佛陀准备与众比丘来到均头比丘的房门外时,均头缓慢地从床上爬起,准备向佛陀顶礼,为佛陀铺设座位。如慈父般的佛陀上前双手挽住了均头比丘说:“均头!你罹患疾病,不需要下床,应该要好好休息,佛陀自然会有座位。”

所有比丘都很热心地协助均头比丘,让他舒舒服服地躺卧在床榻上。佛陀慰问道:“均头!你现在感觉怎样?病痛好一点了吗?您能听从我给予你的指导和教授吗?”

“佛陀!我接受了很多医师的指示,也服用了许许多多的医药,但是病况就是不见起色,弟子请求佛陀慈悲为我开示。”均头说。

佛陀问:“这些前来探病的人是谁呢?”

均头答:“他们都是修持清静戒行的圣贤僧。”

佛陀:“均头!你能当着这些圣贤大德的面前,讲说我曾开示过的七觉意吗?”

均头三次的讲说,自己能在佛及圣弟子前讲说七觉意。他说:“七觉意是七种觉悟之道:

一、是用智慧选择诸法的真伪,不谬取信解虚妄的‘择法觉意’。

二、在修行善法的同时,能善于印证佛法真理,不作没有意义的修持。对八正道等善法用心专一,没有间歇,这就是‘精进觉意’。

三、在修行契悟佛法时产生欢喜,此时证悟这个喜悦不是从颠倒法生,这就是‘善觉意’。

四、当修行者透过禅坐、止观、念佛等佛法修持时,就能断除粗重的身心烦恼,使身心感到轻利安通的‘轻安觉意’。

五、修行者精神集中、意志统一时,就能善于觉了,心住一境而不散乱,这就是‘定觉意’。

六、修行者修诸法时善能觉了,守护诸根,使定慧均等,这就是‘念觉意’。

七、修行者善于觉了,舍离日常生活中或修诸善法时的种种执著,使心境平等无住,这就是‘舍觉意’。”

由于均头比丘非常专注一心讲说七觉意,在讲说的过程当中,均头面色红润,全身出汗,一时之间,所有的病苦都消失了!均头比丘感到身心轻利、安详自在。他开颜欢喜地说道:“所有治病的医药当中,以七觉意为药中之圣,七觉意能作大光明,能作众生的眼目,能增长智慧,至证正觉,转趣涅磐。我今天承佛陀教敕,所有病苦得到痊愈解脱。”

佛陀很欢喜,均头比丘行解并重、定慧等持,也借此机缘告诉所有的比丘们:“比丘!你们也应当受持七觉意法,善加思维讽诵,切莫怀疑。若众生能修持七觉意法,一切疾病都可除愈,这是修持七觉意法的甚深功德。修持七觉意法,一切法都能如实了知,就像良药能治疗一切众生的疾病一样,譬如甘露食无厌足。如果众生不修持七觉意,将永远流转生死。诸比丘,你们应当寻求方便,修持七觉意法。”


启示:

大小病痛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免不了的,智慧聪明的人们,在遭遇病魔侵蚀的时候,是否能及时打开佛法的药箱,汲取对症的良方呢?这则经文给修行人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不要因为肉体的病苦,而一味沉溺于痛苦的思绪中,应该赶快拿出智慧,以般若智慧来对治病魔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5

莫以貌取人

《杂阿含经》1051经:

佛弟子当中以拔提比丘的容貌最为难看丑陋,向来都为诸比丘轻视怠慢。有一天四众弟子围绕在祗园讲堂,准备恭敬聆听佛陀的说法,当大众看到拔提比丘走进讲堂的时候,顿时生起轻慢心,纷纷窃窃私语:“这是哪里来的比丘,长得这么难看?”

佛陀立刻觉察比丘们的心念,他不急不徐的说道:“你们各位因看到形貌不扬的拔提比丘走进来,就生起轻慢心吗?

你们不可以有这样的心态!拔提比丘已经断除诸结有漏烦恼,成就比丘应有的戒行威仪,并且已经证得智慧。所以,比丘!你们不要以貌取人,只有成就佛陀的人才有能力衡量他人。”同时,佛陀还要诸比丘们向拔提比丘问讯作礼。比丘们无不讶然,恭敬肃然的敛心正住。

于是佛陀借此机会教育诸比丘,说:“所有的飞鸟集走兽,无不畏惧狮子。因为狮子有勇猛力,故称为百兽之王。有些人的相貌虽然丑陋,但是有智慧,就能得到解脱,否则光有硕大的身躯却愚痴无明,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们应该善用此身,精进修持,摧伏魔军,断诸烦恼,达到涅磐解脱的境地。


启示:

以貌取人,是一般人衡量他人贵贱高低的第一印象,但是这种很不客观的妄见,常常使人失去先见之明。

中国《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曾说过:“君子虽有盛德,容貌看似愚夫。”意思是说,有贤德的君子虽然有出众的才能,但他能韬光养晦,让你乍看之下与愚夫没有什么两样。这时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有慧眼,得以认识真正贤能的人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6

可敬之人

《增一阿含经》358经 白话解释:

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向比丘们说:“有七种人值得世人侍奉、尊敬,这七种人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这七种人就是慈祥柔和的人、具有悲悯同情心的人、欢喜布施的人、保护佛法正道的人、行持空性智慧的人、入灭尽定的人、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得人。

如果人类能够奉行慈、悲、喜、舍、护、空、无想、无愿七法,将于现法中获得无上的果报。”

阿难听到佛陀的这番开示,问道:“佛陀何以不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果位境界的人,是值得世人侍奉尊敬,而说行持以上七法的人值得世间大众的尊敬呢?”

佛陀回答:“尊敬供养佛、阿罗汉,和修行慈、悲、喜、舍、护、空、无想、无愿等七法的功德不同。前者,不一定立即于现世获得果报;后者,欲能于现世立即获得安乐。所以,阿难!你们应当勤加勇猛,成办慈、悲、喜、舍、护、空、无想、无愿等七法。”


启示:

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软化僵硬的心,扩大自我狭窄的心胸,“四无量心”是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的重要桥梁。

而空、无想、无愿,又称作三种获得解脱涅磐的法门。一、空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如果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想门,又称无相门。既然知道一切法空,男女、一异等相实皆不可得,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就能离差别而得自在;三、无愿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6

女人之法

《增一阿含经》一九三经:

佛陀在舍卫国时,告诉比丘们:“就好像风和日丽的春天,竟然下起大雨一样,假如佛陀不出现在世间,众生犹如进入黑暗的地狱。

比丘,你们应当知道,女人堕落地狱的机缘多于男人。为什么呢?众生大多喜好以贪欲、睡眠、调戏三件事情,缠着心意,所以身坏命终就会堕入三恶道中。

女人也是的,从早晨起床之后,心灵就被嫉妒的烦恼缠绕。到了日政党中,昏昏欲睡,又以睡眠而自缠。乃至到了夜晚十分,又以贪欲调戏而自娱了。女人竟日习嫉妒、睡眠、贪欲调戏,将来身坏命终,必定堕入三恶道。

所以,比丘!你们应当舍离嫉妒、睡眠、贪欲调戏三恶法。”

启示:

《玉耶女经》云:“女人之法,不当倚端正而生骄慢,形象端正,非真端正也;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是实端正也。”《法句经》亦云:“所谓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源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7

医疗得法

《增一阿含经》二八四经:

佛陀在舍卫国时,向比丘们说道:“担任看护工作的医护人员,有五种情况无法让病患痊愈,得到身体健康。一、医护人员无法拣择那一种医药为良药;二、医护人员懈怠,喜好睡眠,不以精进勤劳照顾病人;三、医护人员没有耐心;四、医护人员看护病人的时候,不给病人最好的饮食,反而贪吃病人的良好食物;五、医护人员不仅对病人欠缺照顾问候,也不懂得以佛法引导病人放宽身心。

比丘!照顾病人的医护人员不注意这五件事情,病人的疾病就不容易痊愈。

另一方面,如果医护人员能够做到以下五点,病人就会很快痊愈:一、医护人员善于分别什么为良药,什么为劣等的医药,并且给予病人最好的医药;二、医护人员照顾病人勤劳不懈怠,总是在病人睡着之后,他才卧眠,在病人醒来之前,他就已经准备好了医护的工作;三、在病人情绪低落时,给予病人问候安慰;四、病人精神良好的时候,为病人讲说佛法;五、不贪饮食,并且将每位营养的东西供养病人。

假如担任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能够舍弃前面五种不当行为,成就应有的道德,就能使病人早日痊愈。诸比丘!你们应当要这样学习,这样的实践。


启示:

佛陀重视医护,鼓励大众看护病人,并且说道:“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佛陀还亲自照顾比丘,为病比丘洗涤身体,以佛法为良药,为病患开示,令得解脱忧苦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7

良医四德

《杂阿含经》三八八经:

佛陀居住在波罗倷国鹿野苑的时候,告诉比丘们:“有四德成就,名为大医王,何等为四?一、善知病:善知道众生种种病况;二、善知病源:良医善知众生生病是因风而起,或是痰而起,还是众冷而起,或现事而起、或时节而起;三、善知对症下药:良医知道那些病应该要涂药,那些病要烟熏或是灌鼻、取汉、呕吐;四、善知病已:一个好的医师善于治疗种种的病,使病根究竟断除,不再发生相同的病症。

乘如实之道而来,堪为人天供养、成就正等正觉得佛陀,成就四德,医疗一切众生疾病,正是大医王。佛陀成就的四德是: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圣谛如实知。

诸比丘!世间的良医对疾病的根本对治不一定能如实掌握,对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对治不一定能了知;而佛陀为大医王,对疾病的根本对治如实了知,对对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对治能如实了知。”


启示:

苦是世间众生的病;病源于烦恼业集;对治烦恼疾病的方法是道;疾病痊愈是寂灭。佛为大医王,四圣谛是良药,我们要遵照医王的教导,按时服药,才能离苦得乐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8

扫地的学问

《增一阿含经》二九二、二九三经

佛陀在舍卫国时,向比丘们说到:“扫地也是有学问的。扫地的时候,如果不注意五件事情,也是徒劳无功。扫地的人不知逆风,不知顺风,不知把垃圾聚集在一起,看到肮脏及臭的粪尘不去除,打扫的方法不对,以致最后总是事倍功半。

另外,比丘们!如果扫地的人当下知道逆风、顺风的道理,也知道在哪里将垃圾聚集,知道除去粪尘,不留遗余,让环境清静美好,这样的扫地就有功德了。所以,诸比丘!应当去除前面五种不如法的扫地,学习后面五种如法的扫地。”

一天,佛若再次对比丘们讲说扫地的五种方法。佛陀说:“如果有人洒扫佛塔,没有用水洒地、不除去瓦石、不平整地面、不用心嫂、不除去污垢,这样也是不能得到功德利益的。”

佛陀继续说道:“比丘!你们应该知道,打扫佛塔的时候,要以少许的水洒地,让灰尘不至于扬起;除去瓦石,让地面平整;要端心正意的打扫,以去除污垢。比丘们!这样的扫地才有功德。

因此,扫地要灵巧,更要讲求正确的方法,才有功德”



启示

过去的大德说:“有志无志就看扫地!”日本佛教出家人大都是大学毕业。出家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扫地和擦地板。

扫地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扫地的风向如何,从哪个地方把垃圾集中。洒水太多也不好,不洒水让灰尘四处飞扬也不行,尤其是在佛塔,更要讲究。

佛陀曾教导愚笨的周利盘陀伽扫地,周利盘陀伽以扫地为修行,终于开悟。心外的污垢要扫除,内心的三毒与烦恼也要勤修三学来净化。既然扫地能成为修行的法门,当然生活里的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开悟的契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8

去除昏沉

《中阿含经》八三经白话:

尊者目犍连在摩竭陀国游化的时候,每天在善知识村的寂静处禅坐思维,可是他每次坐禅不是昏沉,就是瞌睡连连。

当时在跋祗国鹿野苑中的佛陀,知道了这个情形就进入禅定,于曲伸臂膀的刹那时间,佛陀就从鹿野苑消失,来到目犍连的座前。佛陀从禅定起,叫醒目犍连:“目犍连!你不要贪著睡眠。”

目犍连这么一叫,如昏似醒的说:“哦,是的。佛陀!”

佛陀说:“目犍连!你不要在坐禅思维的时候,一直昏沉睡眠,也不要老是想着‘我好困、我好像睡觉。’应该提起精神来。

如果不能提起精神,你就要用第二种方法,反复地读诵你所闻过、诵习过的经典,

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三个方法,也就是为人讲说你所听闻过以及读诵了解的经典。

如果仍然不能振作,再来用第四个方法,以如理思维所诵习、所听闻过的法义。

假如仍然不能离睡,那你就用双手去搓拉双耳,因为耳朵是神经最细微,疼痛最敏感的地方。

再不能离睡,还有第六个方法,就是以冷水灌洗眼睛或是身体,这样就可以消除睡意。

如果仍然昏昏欲睡,那只有走出讲堂,到户外观看四方,瞻视星宿,睡眠就可消除。

再不然,还有第八个方法,这个方法必须摄护诸根,走到空旷的地方经行。

假使还不能离睡,那你就用第九个方法,把坐具铺好,在床座上结跏趺坐。

如果仍然不行,最后一个方法就是再进入室内,把僧衣折好放在床头,两足相叠,以吉祥卧右臂躺下的方式来睡眠了。但是躺下来之后,仍然要心不散乱的作光明想。”目犍连听闻佛陀对他的开示、教导,非常欢喜地依教奉行!



启示:

处于忙碌的现代社会,有些人常感到疲惫不堪,昏沉不已,佛陀的十点教导,就是去除昏沉的最好方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09

五时不应礼

《增一阿含经》三一三经:

佛陀在祗树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有五个时间、空间不应该向人礼拜:一、礼拜的对象在高显的塔庙处;二、礼拜的对象在大众聚会的时候;三、礼拜的对象正在道路上行走;四、礼拜的对象,正生病躺卧在床榻上;五、礼拜的对象正在饮食用餐的时候。比丘!如果有人在这个时间、空间之内向人礼拜,是没有礼仪和规矩的。”

启示:

过去中国人有所谓的“礼多人不怪”的习俗,但时至今日,许多不当的礼拜,不但不能达到恭敬的效果,反而破坏佛教的形象,让第三者觉得反感。

比方说,信徒见到一位法师,要向法师顶礼三拜,法师说一拜就好,信徒不肯听话,坚持要三拜,既然是恭敬三宝,又为什么不肯依教奉行,听从法师的指导呢?如果不听从指导,就算礼拜又有什么意义呢?

信徒带亲朋好友到寺院来,不知亲朋的信仰如何,坚持在亲友的面前顶礼膜拜,给不了解的人认为,原来信徒到寺院都是趴在地上的,可能从此让亲友们断了信仰佛教的意愿。所以要谨慎,如礼如仪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何时何地才是礼拜的恰当时空?佛陀教导我们,除了佛殿以外,其他地方不适合师长法师礼拜。每逢新年要拜年或为人祝寿、顶礼长老,都要请到佛殿里,才可如法的礼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 19:10

修行八事

《增一阿含经》三八二经:

一时,佛陀与五百大比丘浩浩荡荡地进入摩竭陀国的江河边,佛陀看到滔滔江河里漂浮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木材,于是借机说法,他问比丘们:“你们大家都看看到木材在江河里漂浮吗?”

比丘们回答:“是的,我们都看到了。”

佛陀:“假如这些木材不被此岸暗礁阻碍、不为彼岸杂物污泥滞留、漂浮到江河中心不沉于水底、不放置在岸上、不被渔夫拿取、不为漩涡回转、不自我腐败,这些木材就可以流进江河根源的大海里。比丘的修行过程也是的,要不着此岸,又不中没,非在岸上,不为人捉,非人所捉,不为水所回转,亦不腐败,就可以渐趣涅磐。”

佛陀说话时,刚好有个牧牛人难陀经过,他不禁驻足聆听,并且向佛前,向佛陀说:“佛陀,我此刻正是那个不着彼岸,又不中没,非在岸上,不为人捉,非人所捉,不为水所回转,亦不腐败,就可以渐趣涅磐处的人。惟愿佛陀允许,度我出家为比丘。”

佛陀说:“你要出家可以,只是你先要将这些牛只交还给主人,我才能允许你出家啊!”

牧牛人秉佛陀的教诲,把牛群交还给主人后,立刻回到佛陀的僧团:“佛陀!惟愿所许,度我为僧。”佛陀即刻允许难陀出家入道,并为其受具足戒。

这时,有另一个比丘对佛陀的教诲譬喻还有迷惑,他提出疑问:“云何为此岸?云何为彼岸?云何不中没?云何在岸上?云何不为人捉?云何不为非人所捉?云何不为水所回转?云何不腐败?”

于是佛陀再次为弟子解除心中的疑惑:“所谓此岸者,就是执身说有;彼岸者,执身为灭;中没者,为欲爱灭顶;在岸上者,就是被五欲所系缚的人;为人捉者,譬如有人誓以此修行功德,祈请福佑,作大国王,或做大臣;非人所捉者,譬如比丘以修行梵行功德,发愿求生四大天王;为水所回转者,是邪疑心;腐败者,是八邪道;涅磐处者,是八正道。”

比丘们闻佛渐次开示,心生欢喜。新出家的难陀比丘,在闲静处依教奉行,不久座上成阿罗汉果。因此,如有善男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更不复受,应当精勤修学。 启示:

这部经告诉我们,修行的人,要如何修行才能顺利达到目标。如《四十二章经》云:“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祥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意思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要:

1.不为左右环境所影响。比方说:我们本来在一个道场里安心的修行,岂知这里面的某一些人不安心,每天是是非非吵闹不休,顿时让你也失去道心。

2.不为五欲所淹没。有部分学道的人,修行到某个阶段,因为放不下一念情欲的执著,而在学道的路上流失,非常可惜。

3.不为鬼神邪说遮蔽而看不到路。末法时期,邪说横行,许多附佛外道,假借佛教名义招摇撞骗,但愿我们学道者,不要好奇神tong 灵异,不要希求即刻开悟,更不要相信两性双修,以免人才两失,后悔莫及。

4.要直心正念,精进修持,不要多心疑虑。为洄流所转。有些出家人千里迢迢,寻寻觅觅,要跟善知识求法,可惜在生活中与人产生摩擦,或者见到某些人的习气,就怨怪寺院、怨怪佛门,伤心失望之际,退失道心,这就是为洄流所转。

5.不要自我腐败。譬如小乘的修行人,只求自我解脱,不能体解深广究竟的佛法大义,最后堕落空寂,成为焦芽败种,只是冤哉枉哉。所以,修行要有中道的行持,也就是超越有无、真妄、增减、善恶。爱憎等一切极端对待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10-11 15:43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