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蔡礼旭:教育能达到好效果主要的还是要言行一致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9 10:32     标题: 蔡礼旭:教育能达到好效果主要的还是要言行一致

我们时时都要不忘初心,我们的目的是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能陷到人情的这些是是非非当中去。而真正要利众,一定要把好恶的心放下来,要把贪求的心放下,人才客观,人才有智慧。刚刚是讲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因为他们有欲求。其实现在这个时代,外面的诱惑很多,每一个年龄层,其实都有人生的挑战。最近刚好听到一个朋友讲到,他说他的同事(女同事)谈到这个婚姻、男女问题,都说只要他对我好就好了。诸位学长,您的女儿她以后找对象就是一个想法,只要他对我好就好了。你看讲得有没有道理?大家冷静!现在的人,那都二、三十岁的人,看事情多远、多深?值得我们忧心!都二、三十岁的人,到底我们教给他什么人生的判断力?但是“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她的欲是什么?就是一个对我好的感觉就好了,就可以让她把一生交给对方,幸福交给对方。难怪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因为你判断力不足,都没有慎于开始。缘分不谨慎,哪有可能缘分会好的,慎始才能慎终。遇到这样的年轻人,她说只要对我好就好了,那我们当长辈有没有责任引导她,让她提升对婚姻的认知、男女关系的认知?

但是告诉大家,现在年轻人听道理听太多,一听到道理,还没考虑对不对,先好了好了,别啰嗦了。你别怪年轻人,怪我们,为什么?他成长过程当中父母、老师都太啰嗦,啰嗦到他已经下意识一听到道理就排斥。我成长过程当中从没排斥过道理,我交的朋友大部分都比我大,喜欢听年长的人给我们谈人生经验,很有收获。包含我们这个态度,到教育界去,还没教书,只是在念师范学院,赶紧请教教三十几年、四十几年的长者,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而自己成长过程当中一些重要的决定,一定脑海里就是爸爸、妈妈。父母话少,但讲的话有智慧,都让我们去验证,爸爸讲得对、妈妈讲得对,不是啰嗦,渐渐的我们有事就会觉得一定要请父母指导。这个习惯延伸到社会去,有事要请老师指导、请领导指导、请年长有经验的人指导。讲到嫌啰嗦,一来自己可能做得不好,二来讲的时候没有针对孩子的情况去讲,他觉得讲一大堆他都用不上,最后他就烦了。所以在六十四卦当中,有一卦叫“家人卦”。周文王慈悲,六十四卦里面就有一卦是专门指导家庭的。里面提到“言有物,行有恒”,讲出来的话都跟道理相应,让人听了就很受启发,言语都跟仁义道德相应。言语不跟仁义道德相应,那个言语本身就是自暴自弃。假如一个父母不开口则已,一开口都是切中要害,你的孩子会觉得功夫高深莫测。卢叔叔的孩子来请教他都要排队的,因为他收了很多学生。愈难求的道,孩子愈珍惜。而行有恒,他的这些德行、行为,很有恒心,很有毅力。而且这个恒当中,言行一致,好的习惯,终身保持。爱整洁,做事很有条理,对人很恭敬,孩子从小看到大,我爸爸的人就是这样,他就佩服了。大家不要看一些小动作,那种节俭的动作,那种尽心尽力把自己本分做好的态度,无微不至对自己爷爷奶奶的照顾,那个都会印在下一代的心里面。而且“言有物,行有恒”,这里也提醒我们,让人感佩在言行一致。教育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主要的还是言行一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9 10:3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己真的有学问,就可以跟人家切磋,可以利益他人,可以觉悟他人。真正有修养的人,慈悲、仁爱,别人能得利,他比别人更高兴;别人能闻圣贤教诲,他比别人更高兴。所以能跟人切磋,能跟人介绍经典,他快乐、高兴。那就是仁爱之心了。

   那我们要来勘验一下。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能有几年了,一开始接受圣贤教诲的时候,别人假如有兴趣,哪怕已经十一二点,我们都以最快的速度,高高兴兴地把经典送给他。他能得利益,太好了,他的孩子能教得好,我们比他更高兴。可是过了三年五年了,我们这一份热情还有没有保持?“你那里有没有《弟子规》?”“有啊,以后拿给你。”这种人家高兴,我们比他更高兴的心态退了,那就愈学愈油条,愈学愈麻木哦。

   所以有一句话叫“发心容易,恒心难”,一开始接触的时候非常勇猛,巴不得每个人都好,学着学着没有依教奉行,烦恼伏不住了,烦恼做主,就只想自己不想别人了。所以真正心胸宽阔了,要掌握每一个机会给人家介绍经典,让他开智慧,利益他的家庭、后代。

   所以修道修这一颗心,看真诚心有没有提升,利人的心有没有提升,谦卑的心、恭敬的心有没有提升。提升了,我们才有进步。假如不耐烦了,有情绪了,哪怕我们学十年二十年,实质上还是退步了。所以一个人修学,首先一定要打破第一关——不自欺。到底我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不能欺骗自己,时时守好这一颗心,“时习之”。而且修身以慈悲、仁爱为本,不断扩宽自己的心量,“赶紧去掉习气,让我的学生早一点得利,让我的孩子早一点得利”,那就有动力去对治自己的习气。

“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不是跟你说过了,瞽叟有个儿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他侍奉父亲,“索而使之”这个索就是找,找他来干什么呢?来使唤、来服务的时候,“未尝不在侧”,一定在旁边等着父亲使唤,很恭敬、很体恤父母的需要。“求而杀之”,如果刚好起了不好的念头很生气,父母想要加害于他,“未尝可得”,就找不到他了。这个孝心里面有智慧,很机灵的。“小棰则待”,父亲生气了拿着小棍子,乖乖的接受责罚。“大棰则走”,棍子太大了超过几厘米,赶紧跑啊,这叫权变。“以逃暴怒也”,逃什么?父亲那个时候刚好生气,有时候控制不了情绪,这个时候就要权变赶紧离开了,不能还在那老老实实的被打。“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你今天屈着身就等着你爸拿这么大的棍子打你。“立体而不去”,你马上身体立在那里被打了、倒下来了,你都没有走开逃走。“杀身以陷父不义”,你命假如没了,不是陷你父亲不义吗?而且你父亲一辈子有伤子之痛,还要背杀儿子的名。“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吗?你这个行为让你自己死了,不是杀天子之民吗?“罪奚如”,你这个罪就很大了。“以曾子之材”,曾子是很用功的,很善良的。“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矣!”就是处理事情能到恰到好处,合乎义理。这个是要功夫的,要不断提升的。

从这一段我们就看到,为什么“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有很多道理它有更高的境界,你要深入你就能理解、就能权变。权变在哪?对于当下的因缘很冷静的可以分析清楚。不然我们听这个课程,我们跟大家讲到,第六是“不画地自限”。第七呢?“慕贤当慕其心”。为什么我要问大家呢?因为我本来列好的,一讲了就变了,所以我也得要确认一下。但是我都列出来了,可是刚好讲到那个理,有些排在第十位的它就到第七了,是吧。第八呢?“只有自己是学生”,这是第八。第九,“要善学”。而善学当中要用心,要有悟性。其实悟性就是还是要用真心去感悟,善学,就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个都是善学。而且要“依义不依语”,听了这些道理要依它的义理、精神,不是依它字面上的一些表相而已,不然就会学的很呆板。比方《弟子规》说,“财物轻,怨何生”,那表相上就是钱财不要跟兄弟计较,这是不是表相?有人听完,好,不跟兄弟计较,回去之后拿一大笔钱给他弟弟,结果他弟弟拿去赌博。那他不就是依语了吗?义在哪?义在不跟兄弟计较,兄弟有什么困难尽力帮他,这才是义,又不是鹦鹉学舌。而且所有的义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就是真正能利益对方。这个精神抓住了,权变就不难,不然统统死在文字上。而且愈学愈不自在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