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6-18 10:52     标题: 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

—— 净慧法师在河北省佛学院第三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05年7月1日)

今天是我们河北省佛学院第三届学生毕业典礼大喜的日子,刚才教务长对这两年来佛学院的教学工作、学生的修学情况作了报告,老师代表、同学代表都发了言,省民宗厅的张兴堂副厅长给我们作了语重心长、满怀希望的重要讲话。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要把张厅长的讲话牢记在心,使我们的学习有方向,做人有方向,信教有方向。因为张厅长的讲话,既讲到了宗教政策方面的问题,也讲到了我们今天社会的形势,还说到了党和政府对宗教院校的办学方针。每一个在佛学院学习的同学都要很清楚地知道我们佛学院办学的大政方针、大方向,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的、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有渊博宗教学识和宗教修养的、深受广大信教群众拥戴的宗教教职人员。这是个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我们学习毕业以后,还是要以这个方向作为我们弘法利生的毕生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大方向。

我们河北省佛学院办了七、八年,在这里学习过的同学200多人,三届毕业的同学才有112人。这个现实、这个反差在我看来很残酷。为什么呢?入学的人多,不能坚持学下去的人也不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作为这个佛学院的院长对此要深刻地反省。

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花一些时间,要经过一些反复,要多积累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才会对当前佛学院比较普遍存在的学生修学不稳定的现象有实事求是的认识。不过,我觉得总的来说还是管理者和教师对佛学院办学目标的认识不清晰,对培养僧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修持、思想关心不够,对教学、管理、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管理、教学、服务机制不健全,这是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这个方面,我想我们河北省佛学院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力量薄弱,力度疲软,力不从心。我们办学的总的目标、总的方向政府有明确规定的,要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的宗教教职人员,从佛教院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培养目标出发,我曾经提出过“四、八”方针。四就是四个字:信、戒、学、修;八就是八个字:养成僧格,融入僧团。我感觉到这个“四、八”方针在我们佛学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学的精神、六和的原则宣讲不够,落实不力。像这样一些主观上的努力到不了位,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效果。

当然,有些问题是来自佛学院方面的,也有来自同学方面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从学生方面来说有许多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存在。首先,因生源不足,迫使佛学院降低要求吸收学生,致使学生的政治素质、信仰素质、文化素质难以名副其实。其次,因社会环境的某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学院管理的难度,比如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和不适于僧人了解的se 情、武打等内容,一般人视若等闲,但对僧人的修学则是极大的障碍。第三,因僧团情况比较复杂,学僧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也造成管理上难以把握。像这样一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佛学院的管理层。当然,在管理上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远不只此,但是仅仅这些问题要在短时期内求得解决也是非常困难的。

既然如此,办佛学院的出路是什么呢?要办好河北省佛学院的出路,还是要在贯彻政府规定的宗教院校大方向的前提下,在坚持信、戒、学、修的四字纲宗和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八字方针上狠下工夫,狠抓落实。这些原则是实现僧伽教育自始至终的指导思想,这些原则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了从根本上加大贯彻落实“四、八”方针的力度,为僧伽教育创造优良的内部修学环境,我觉得我们寺院内部当前要认真抓好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这个“四化”是思想建设方面的工程,是精神建设方面的工程,是关系到当前我们佛教特别是僧团应当发扬什么、应当坚持什么的大问题。这“四化”就是: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下面我就这“四化”的具体落实讲几点意见。

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是指僧团道风建设的主要任务不能偏离传统丛林的大方向。传统丛林的早晚功课、二时斋供、半月布萨诵戒、结夏安居、禅七净七、讲经传戒等功能要充分重视,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发挥其摄受大众、凝聚人心、传承文化、落实修行、树立形象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防止僧团信仰淡化、修持缺位等消极现象的继续滋生蔓延。

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是指寺院和僧团在落实教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以戒为师的大原则不动摇,依律摄僧,以法摄众。僧团因时因地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循律制,僧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戒律止恶行善、防非离过的精神,在具体的管理运作过程当中落实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大目标。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传统的管理办法是戒律与清规相结合的双轨机制,这也是管理律制化的方向,要认真坚持不动摇。

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是指寺院弘法利生的理念要时刻关注普通信众,要关注平民百姓,要关注寺院周边的群众,要关注来寺游览参观的每一个人。这四个方面的人是寺院的无尽宝藏,是整个佛教的资源优势,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深厚基础。面对这些人,面对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理念是:感恩、分享、结缘。出家人既不能成为以清高自命的学者,更不能成为像腰缠万贯的大款,当然也不能有官气。出家人要学习菩萨的精神,作众生的不请之友,作众生的仆人。坚持大众化就是想问题,做事情一切为大众着想,为大众作奉献,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精神落到实处。

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是指僧团或者寺院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四依”的精神,“四依”才是比丘的生活方式,戒律上规定比丘依“四依”而住。“四依”就是:著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住、用陈弃药。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修行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人依此四法而住得成圣道,故此四法又名“四圣种”,四种成就出世圣贤的种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当然中国和印度国情民俗不同,古今生活方式各异,但“四依”的精神不能丢。每一个出家人在受比丘戒之前,都要先受“四依法”,目的就是要告诉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依“四依”而住才是出家人的本色。我们今天的寺院虽然说不能照搬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要提倡节俭的生活作风,要提倡清贫的生活作风,要提倡劳作与修学并重的生活作风,要提倡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作风。我们要力戒浮华奢侈之风,要力戒讲排场、摆阔气之风,要力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风,要力戒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之风。总之,出家人是修道之士,是传道之士,要摆脱一切有碍清修、有碍道风建设的追求享受、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作风,防止僧团学德的滑坡、素质的下降、形象的矮化。出家人生活的平民化是个大问题,我们的一切设施是为大众准备的,要与大众共享,不要有占有的欲望。佛法是大众的,佛教是大众的,寺院是大众的。离开了大众的参与和成就,我们一无所有。这就是因缘法,我们要懂得随缘而住,随缘而作,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万事随缘,轻安自在。

这“四个坚持”的提出,“四化工程”的提出,的确是有感而发。去年以来,我南北东西走了一些地方,大小活动参加了不少,也接触了不少人,有许多有益的见闻。闲坐山庵,每有所思。当前我们佛教有很好的机遇,也潜伏着相当严重的危机。作为一个老人,走了许多路,经历了许多事,居安而思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僧人默守清贫、修德讲学之风盛行的时代,就是佛教兴旺发展的时代;每当僧源失控,僧人素质低落,僧人生活腐化,不务正业、戒律松弛、管理力度疲软的时代,就是佛教走下坡路的时代,就是“法难”即将到来的时代。一部中国佛教史,一部世界佛教史,有相当篇幅是描写佛教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我希望我们这一代出家人要成为续佛慧命、光大法门的佛门龙象,不要成为玷污法门、埋葬佛教的一代罪人。

今天是河北省佛学院第三届学生毕业典礼喜庆的日子,张厅长给我们讲了许多鼓励的话,是对我们的鞭策,我非常感谢。但是我看到佛教繁荣的背后存在着很严重的危机,面临着来自教内外的严重挑战,所以讲了以上的一些意见,一则自勉,一则共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有危机感,时刻有临深履薄的自觉性,在落实生活禅和建设平民佛教的理念上狠下功夫,才能化险为夷,使僧团立于不败之地。我讲的以上这些话是我近来思考最多的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庄严隆重的集会上把它提出来,希望与我们在座的法师、老师、同学们共勉,希望得到各位领导的指教,如果有可取的地方,请大家好好的记取。好!谢谢各位,阿弥陀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6-18 11:09

当代僧伽的职志

净 慧

(1991年10月29日讲于广东丹霞山别传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这次我为了给本焕老和尚祝寿,有机会第三次来到丹霞山。每一次到丹霞山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从1951年来云门寺受戒参学,到今年整整四十年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仁化有一个丹霞山。但是由于当时这里交通不便,也没有高僧住持弘法,所以我在1987年以前没到这边来过。我在云门时听说这里只有几间很简陋、破旧的房子,住有一二位僧人,生活非常艰苦。“文化大革命”以后,本老来这里复兴这座禅宗道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可以说是平地起楼台,殿阁庄严,法相生辉,使这座古刹焕然一新。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欢喜赞叹的大事因缘。修一个庙很不容易,但是最不容易的是有众多的法师和信众云集在这里弘扬佛法,修行办道。今天的丹霞山别传寺为佛教的弘扬,为接引广大的信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各地输送僧伽人才。

我到这里来,主要是来参学的,今天晚上承蒙常住各位班首师父的慈悲,要我同大家见见面,讲几句话。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缘,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浅见贡献给各位,并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的加持。今晚讲的题目是《当代僧伽的职志》。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我觉得当代的僧伽特别是青年僧伽应有当代僧伽的职志。所谓当代,可想而知它不是清朝末年,不是民国时期,也不是“文ge”以前。所谓当代,前几年说是八十年代,现在说是九十年代,因为时间总是在不断地向前推移,我们佛教的fa 轮也随着时代向前移动。当代青年僧伽应有的职志是什么呢?

第一,要有求学的志向。因为佛教修行的过程分开来讲是四个方面,即信、解、行、证;合起来讲是两个方面,即解与行,也可以说是学与修。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僧人,一定要树立一种求学的志向。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佛教的经律论三藏。虽然我们这里是禅宗的道场,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尽管是“教外别传”,但它还是有一个“传”字。任何真理固然不是语言文字表达得清楚的,但是,离开了语言文字,要向别人描述真理,要想使别人懂得佛法,那也是不可能的。禅宗自己说不立文字,但是禅宗的语录比任何一个宗派的著作都多。禅宗从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他一方面强调以心传心,另外一方面也以四卷《楞伽经》作为教证。有教证,有经教作为证明,才能说明其传授是正确的。所以佛教里经常讲有行无解是盲修瞎练,有解无行是说食不饱;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解行并进,或解行相应,才是学佛者应取的态度。我们当代的青年僧伽,一定要把求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佛陀教导我们要难学能学,尽一切学;我们每天发四弘誓愿,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佛教是非常重视学的。禅宗说不立文字,《六祖坛经》有一段话可能各位都记得。六祖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用文字。“立文字”和“用文字”意思是不同的。所谓立文字,就是一种障,一种执着,就是把文字当做真理本身。或者象禅宗讲的用手指月,是叫你因指见月,如果你执指为月那就错了,那就是一种障。“指”是什么昵?可以理解为教义或方法;“月”是什么呢?“月”可以理解为真理、真如、佛性,所谓见月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因指见月,由解起行,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用“是什么呢?禅宗讲不立文字,但要用文字,“用”就是方便,就是智慧。“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有方便才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成就广大佛事。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注意求学,要精通经教。

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佛的人求学最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通过对经论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因为我们都是出家人,都有正信,所以才出家。但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的正信不断地得到巩固。二是要通过对经论的学习树立我们的正见。正见是什么呢?正见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般若,离开了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八正道第一个正道就是“正见”。六度中般若度虽是在最后,但它是统帅。通过学习经教,可以坚定、巩固我们的正信和正见。我们能正信三宝,正信因果,正信业果轮回,这就是正见。求学的目的就是要坚定正信,树立正见。

第二,要有求道的决心。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道,为了求解脱。求道就是实践或者修行。因为佛陀说的法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它对我们佛教徒来讲,佛法是修行的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当前最流行的有三个法门:一禅宗,二净土,三密宗;还有律宗。作为戒律,不管你修行哪一个法门,戒律是基础。虽然有一个律宗,那仅仅是就研究的重点而言。每一个宗派都要以戒为基础,每一个宗派修学的内容都不外戒定慧三学。丹霞山别传寺是禅宗道场。关于禅宗的修持方法,本老和各位班首师父一定开示过很多,我由于长年从事于佛教文化工作,接触文字比较多,真正静下来修行坐禅的时间不多,所以有关参禅的具体方法我就不讲了。修行求道,首先要有一个正行,没有正行就会是盲修瞎炼。什么是正行呢?在正见的指导之下修行才是正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佛法的正确理解,才会有正确的实践。所谓正行既是方法问题,也是修行的过程。修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要发长远心。我们在发四弘誓愿时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显教讲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可见修行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接受时间的考验,永远向道,以正确的修行方法来达到我们成佛的目的。有了正行,有了正确的修行方法,就会产生正受。正受是我们修行的实际体验。这种体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昨天,我在这里给各位讲过“赵州茶”的公案。学人请赵州禅师开示佛法,赵州就叫他“喫茶去”。因为佛法的真实受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要得到佛法的受用,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验。赵州茶就是讲的这种正受。正受是我们修行的实际成果,也是正行的结果。没有正行就不可能有正受。修行得不到正受,修行不能安住正受,就有可能走火入魔。正受的感受可以用“轻安明净”四个字来概括。有了正受才能进入层层增进的禅定境界。我1951年在云门寺参加禅七,看到个别人修行不得法,走火入魔,而且有很多变态的行为,那就不是正受,是一种入魔的境界。正受,怎样才能获得呢?靠正行。有一点需要说明:在修行中会出现各种境界,比如见光见花,见到佛菩萨的形象;也可能看到不好的境界。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正受呢?这就要靠我们用正见来观照,也就是禅宗讲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不要着相。这是禅宗的立场,禅宗的方法。净土宗与此不同。《阿弥陀经》等说要见到好相,才是修行得益的证明。我觉得不管是修净土也好,修禅宗也好,见到好相要有法忍,没有法忍就可能会走火入魔。因为好相有时是我们修行的感应,佛菩萨的加持;有时可能是魔王的干扰。魔王也会变作佛菩萨的形象来干扰修行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一人修行得解脱,就少了一个魔子魔孙。那就是说,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有这些境界出现,都要以般若正见一眼觑破,不为其所转。如何看待修行中出现的境界,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现在练气功的人极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见到了一点好的境界就高兴,见到了不好的境界又害怕,结果走火入魔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因为境界这一关突不破。真正修行的人突破了这一关以后,真实的正受就会现前。当然,即使是像这样一些稀松平常的小境界,也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只有真正勇猛精进用功的人才会遇到。学佛的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法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修行是否得法、用功是否对路呢?我觉得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轻安明净”四个字来衡量。“轻安”:我们的身体是粗重还是轻安?“明净”:我们心地是明净还是昏沉?如果我们的身心达到了“轻安明净”的境界,而且这种境界、这种层次在不断地增胜,那就说明我们的修行方法对路了。

作为我们当代的青年僧伽应该有求学的志向,应该有求道的志向。这两方面都是侧重于自利的;而我们出家修行、出家学佛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第三,要在求学、求道的基础上弘法利生,因为出家人的职责就是要弘法利生。这里经常放《焰口》,《焰口》上的僧宝赞说僧伽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弘法利生是僧人的天职。假使没有人弘法的话,我们怎么会知道学佛、知道出家!佛法有人弘扬,大家才有接触佛法的机会和因缘。我们有机会出家学佛,得到了佛法的好处,得到了佛法的受用,就不能忘记那些还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更重要的是佛法要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不能让佛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了,或者减弱了佛法的生命力。我们要不断地增强佛法的生命力,要推动这个fa 轮不断地向前,让falun 常转。所谓falun 常转,不是它自己转,要靠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用弘扬佛法的实际行动来推动这个fa 轮向前转动。怎样弘法呢?我想讲三点。

一是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个优良传统包括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优良的传统我们都要继承下来。照这样说,是不是佛教也有不优良的东西呢?应该说佛法本身是至善至美的,没有不优良的东西;但是佛法是在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过来的,它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留下不同时空的烙印,难免有一些附着的东西,附着的成份。对于那些附着在佛法身上的东西,我们应该用正见、用般若去鉴别;用佛法的“法印”、“观机逗教”、“契理契机”这样一些原则来加以鉴别;把“契理契机”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有些东西则可存而不论。

二是要适应时代。只讲继承传统,不考虑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法不当机,佛法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将佛法来回馈我们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所谓适应包括对根基的了解和弘法方式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弘法中往往因为法不当机,而影响到佛法传播的效果,如果有好的方法,说法当机,那么听法的人就喜欢听,喜欢接近你。当然,所谓适应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还应包括弘法的内容。佛法既是超时空的,也是不离时空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弘扬佛法,必须根据不同时空的具体情况,对弘法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对弘法的手段作精心的选择,这样才能使佛日增辉,falun 常转。这个问题我今天不能展开来讲。总之,在我们这个时代弘法必须适应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用佛法的话来说,所谓继承传统和适应时代,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一个弘法者只有做到了这两条,才算具备了弘法的基本条件。

弘法的第三点就是要做与社会沟通的工作。为什么要做沟通的工作呢?因为近四十多年来,佛教和社会的隔膜太深了。人们对于佛教感到陌生,对佛法的了解,有的是等于零,有的是绝对的误解或绝对的歪曲。要纠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和歪曲,就是要靠我们不断地来做各种沟通的工作。怎样沟通?一是用语言,二是用文字,三是靠我们的行动。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讲佛法;文字,要用现代人看得懂的文字写佛教文章;行动,僧人要以身作则地体现佛教济世救人的精神。光是文言文,光是照佛经来念,人家照样不懂,照样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即使语言文字的沟通过了关,佛教徒自己只说不行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所以要善巧说法,把佛教原来的语言文字通过自己的修行体验加以消化,再用大众能够了解的话说出来,这样,弘法才有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初进佛门的时候,听到老法师用很古老的语言讲很深奥的道理,简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所以,沟通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讲究方式方法就沟通不了。我们要同哪些方面进行沟通呢?一是佛教如何与社会来沟通,让社会上的人士能够比较正确地理解佛教;第二是与政府的有关部门沟通,主要是宗教部门、统战部门等。要与这些部门沟通,要求他们按照佛教固有的规律和特色来进行管理。我们要耐心地向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部介绍、解释佛教的教义,说明佛法对社会、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佛法能够起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对佛教进行行政管理,一定要根据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精神把佛教的特色突出出来;不顾佛教自身的规律和特色的管理,就可能适得其反。我们还要同其他的有关机关团体进行沟通。像丹霞山别传寺这样的寺院虽然位于山区,但是每天要接触成千上万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士。如果佛法的精神,戒定慧的精神在我们每个出家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就会给人一种庄严的印象,这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沟通。如果戒定慧在我们身上体现得不充分,或者由于某一个僧人一时的失检,佛教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体现不出来,就会使世人对佛教进一步产生误解,甚至使佛教受到更大歪曲、受到玷污,那我们就要背因果了。这是用我们的行动来进行沟通,叫做以身作则;这种沟通是没有语言的。总之,我们弘扬佛法要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要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沟通。这样,我们的弘法利生工作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想附带地讲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寺庙的形象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我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从我们国家的体制来说,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也好,信息时代也好,都说明我们所处的不是封闭型的时代,而是开放型的时代,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寺庙的形象,寺庙的形象如何,它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形象,也直接影响到佛教是否能够发挥其正面作用。佛教的作用就是要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祥和社会。要使寺庙发挥这种正面的作用,就要注意寺庙的气氛。什么气氛呢?一是宗教气氛,可以叫做“道风”;一是文化气氛,可以叫做“学风”现在人们提到佛教,动不动就批评佛教是“封建迷信”。这顶封建迷信的帽子固然是社会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有偏见所造成的,但是不是也与寺庙的形象不庄严有关呢?我想这种责任我们是无法推卸的。我们的寺庙有不少不符合佛教精神的设施和活动,我们的寺庙大多缺少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没有形成稳定、扎实的学风和道风,这就难怪人家批评我们。如果把社会对我们的批评作为鞭策我们进步的一种力量,认真把寺庙管理好,使我们的寺庙既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又保持清净高雅的文化气氛,而且使两者很好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那么我们寺庙的形象就能改善,就能使其对社会、对人心发挥陶冶和净化的作用,从而改变人们对佛教的观感,走出歪曲佛教的误区。宗教气氛与文化气氛的结合,学风和道风的统一,不是平白无故或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要从我们出家人,特别是主持寺庙、管理寺庙的出家人重视教义的研究、重视佛教文化的发扬做起。假使我们的寺庙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我们僧人具有较好的学风和道风,这样就能够改变世人对我们佛教的误解,就能使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个寺庙有道风就能满足人们求道的需要,有学风就能满足人们求学的需要,这样就能使佛教的fa 轮不断地向前转动。寺庙要做到有学风、有道风,我曾经有这么一个设想:丛林要学院化,学院要丛林化。丛林和佛学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修道场所,要使他们在互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是说丛林本身是以修行为主的场所,要养成重视学习的风气,把佛学院的学风引进到丛林里来,使丛林学院化;佛学院是以学习为主的场所,往往容易忽视修持的重要性,应该把丛林的道风引进到佛学院里来,使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再加上一上僧尼知识化,那么我们当代的僧伽的职志就能比较完整的体现出来,整个佛教的形象也将随之而大大改观。

总的来讲,我觉得我们当代青年僧伽应在求学中坚定正信,树立正见;在求道中坚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弘法利生中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沟通社会,服务人群,住持正法。

谢谢各位。

(何明乾、黄明彦根据录音整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