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修行之道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26 17:14
标题:
修行之道
恒思得慧根,恭敬得义理,无贪作事成,不悭财物长。
——《宝行王正论》——
一、恒思得慧根
般若是诸佛之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云:「如来则从智慧度无极生。设人观察,推其本末,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谁为母者?则当了知:智慧度无极是其母也。」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智慧。怎么样才能有智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因此,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真理的法海里,多思惟,多考虑。以恒心愿力,锲而不舍地从听闻、思考、修证中求智慧,如经云:「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二、恭敬得义理
恭敬,是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的意思。通于身口意三业。《十住毘婆沙论》说:「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业而言;「恭敬,名尊重礼拜,迎来送去,合掌亲侍。」乃指身业而言;「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名为恭敬。」此以口业之说法教化而名恭敬。
《西方要决》主张净土之行人须修五种恭敬:1、恭敬有缘之圣人;2、恭敬有缘之像教;3、恭敬有缘之善知识;4、恭敬同缘之伴;5、恭敬三宝。《优婆塞戒经》载,听法之人须具十六事,其中之一即是要「恭敬听」。又修行佛道有四种方法,即恭敬修、无馀修、无间修、是时修。此中恭敬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亦不憍慢。所谓「佛法在恭敬中求」,能以虔诚恭敬的心修行,自然能与佛法相应,故云「恭敬得义理」。
三、无贪作事成
无贪,又名不贪、不贪欲。为心所之名。谓于诸境界无爱染,能对治贪烦恼的精神作用。此心所恒与一切善心相应,为十善地法之一。又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与无瞋、无痴共称为三善根。
贪,往往使人味于事理,感情用事,甚至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伤害别人,牺牲大众的利益,使善事不能成就。《萨遮尼揵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无贪,欢欢喜喜帮助他人,没有目的,没有企图,给人利益,广结善缘,因此所作一切事必能圆满完成,所以说「无贪作事成」。
四、不悭财物长
不悭,为无贪之一分。悭是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撮论》说:「悭惜是多财障。」《萨遮尼揵子经》说:「惜财不布施,藏举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苦,饥渴寒热等,忧悲常煎煮。智者不积聚,为破悭贪故。」不悭,是心不贪著,能随人所须,一切结予。如此广结善缘,自然生财有道。《摩诃迦叶度贫母经》说:「施如芥子,获报如山。」又《大庄严论》说:「布施得财富。」所以说「不悭财物长」。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26 17:20
虽然我们现在学佛了,但很多时候还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这都是要改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习惯。我们无始劫以来轮回于六道,对这些已经习惯了,现在要改这个习惯。怎样改变?要听佛的教导,要听上师的教导,依佛法、依智慧去指导自己,去为人处世,这就是学佛、修行,这样才能解脱,才能成佛。
伟大的佛陀之所以说“依智不依识”,就是这个意思。任何时候都要依智慧,不能依识。“识”是我们的思想、概念,是我们的想法、意乐。只有依智慧,才能看透这个世界,才能看清诸法的究竟实相。只有依智慧,才能改变现状,才能转变这一切。
但是人改变习惯是很难的,比如有的人几十年中习惯抽烟了,很难戒掉。想改掉几十年的习气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要改变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啊!所以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尽管如此,我们也要下功夫,要勇敢地去做。
行为也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不如法的,都是造业的,从现在开始就要改了,对这些如法的行为也是要习惯的。比如,现在我们开始吃素,习惯就好了。现在每天打坐,刚开始不习惯的时候,连散盘都很难;若习惯了,几个小时的跏趺坐都不难了。我们刚开始念一个稍长的咒语都费劲,慢慢习惯了就容易了。以前不戴念珠,现在开始要习惯戴念珠。以前嘴里不念佛号、咒语,现在开始就要习惯念佛持咒了。以前一到时间就直接睡了,现在要习惯先磕头、忏悔,然后再睡觉。以前一起床就开始散乱,现在要习惯先做上师瑜伽,发愿,再下床。以前饭端过来就吃,现在要习惯先做供养,然后当加持品享用。以前我们一看见漂亮的衣服就迫不及待地穿上,现在要习惯先做供养,然后当加持品穿,也是庄严坛城。以前说话是大声喧哗,现在说话要寂静调柔。以前走路是蹦蹦跳跳的,现在就要安适稳重。
无论思想还是行为,若下决心去改正,习惯后就不难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