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净界法师』『菩提心述要』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9-17 13:51
标题:
『净界法师』『菩提心述要』
云何应住?有情众生四种的安住方式!
净界法师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啊,佛陀的慈悲开了很多很多的法门,我们一般说是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在这么多的法门当中,其实我们是可以把他归纳成两个修学重点,所有的修行人主要是两个重点:一个是属于业力的修学,一个是属于心念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们是先偏重在业力的修学,所谓的事修,比方说你会去拜忏,拜八十八佛,大悲忏;比方说,我们会去持咒,乃至于做慈善事业。我们刚开始,总是希望我们身口意的罪业慢慢的减少,我们的善业慢慢的增长,所以我们刚开始先调整我们生命中的业力,刚开始是这样子的。
那么,业力调整以后,我们的生命也会从痛苦慢慢转向安乐,这是一个事修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我们要处理我们无始劫来的根本问题,就是思想的问题。思想问题就必须靠经典的学习,闻思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所以《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安住,安住就是根本法门,你以什么为住,你的思想是以什么为标准;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你用什么方法来做一些身口恶业的调伏。那么当然这个调伏和安住是有关系了,但是,我们这次的主题在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住才是最好的方式。
智者大师把人、有情众生,他分成四种的安住方式,他说人有四种:
第一个呢,他以增上恶念为住。就是说他的心发动出来,他根本的安住的标准是邪恶的念头。有些人他习惯性起恶念,习惯性贪欲,习惯性跟人家对立,习惯性。那么智者大师说,这个人在他生命当中,不管过去,不管未来,绝大部份都在三恶道,即便得到人身也不会持久,就是说这叫三涂种性,你已经养成这个种性,你开出来的结果自然是三恶道的结果,这是一个最低层次的人。
第二种人,是以增上的善念为住。就是这个人,当然他偶而也起烦恼,但是,他一天当中呢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很自然的起善念,没有人去教导他,他习惯性起善念,以善念为住。这种人,他的生命当中,绝大部分不是做人,就是在天上,偶尔堕落三恶道,但是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心地善良。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堕到狗道的时侯,他很快的跳出来,因为他的种性不是三涂种性;但是,有些人堕三恶道就很难出来了,因为他的种性和果报相随顺,他三涂种性嘛,那么这个是讲到第二种人,他是人天种性的众生。
第三种人是以出离心为住,这个人平常身口意很清净,个性也特别清高,不太喜欢跟人家往来,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就是说,他也不去干扰别人,但他对帮助别人兴趣也不大,这种人多分会离开都市走入山林,不喜欢跟人家往来,这种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会先证阿罗汉果,然后再回小向大,他不可能直趋大乘,他的习惯性动作一定先证小果,然后遇到佛陀,再回小向大,这种人声闻种性。
第四种人是最好的,安住菩提心,以菩提心为住。他很容易生起自我要求,上求佛道,他很容易生起悲悯众生的心,所以,他偶尔失去正念,但是你稍微点破他一下,他就醒过来,因为他的种性如此。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9-17 13:55
目标是成佛,我们的种性非常的重要!
净界法师
所以当我们的目标是成佛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种性,就是说你现在的目标想要种一个苹果,当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这都是枝末,这个加行的对治都是枝末,重点是你要得到苹果,你要先找到苹果的种子,葡萄的种子是种不出苹果。
就是说,你要训练你的思考模式跟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一致的,我们先不谈行为,就好像印光大师说,发了菩提心有什么好处呢?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要做国王,你第一件事情你要投生在国王的家族嘛,你投生在宰相的家庭,你一辈子不可能做国王,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因为你不是王种嘛。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当你要成佛的时侯,你要先走在成佛的跑道上,不管你跑得快或者走得慢,起码这个跑道是上路了嘛。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说到底成佛,他的思考模式是什么?他的种性、他的根本思想是什么?我们先不谈六波罗蜜的这些加行,先谈种性,就是你必须具足什么样的思考模式,你才有可能成佛,先谈这件事情,先谈根本,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重点,这叫做菩提心修学述要,就是我现在是一个凡夫的心,我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我的心灵层次的水平提升而变成菩提心,有没有这种方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9-17 13:56
《菩提心修学述要》要义
净界法师
我们这个地方总共有六大科,将述此义,大科分六。
首先,第一个我们先看生命的主导者。为什么有些人会堕三恶道,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生天,为什么有些人到极乐世界去,事出必有因,我们生命到底是谁在主导我们?是我们的业力吗?还是我们的思想呢?这个值得先探讨一下,因为你要改变你的生命,你要先知道到底从哪一个地方下手,到底我们生命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个主导者,如果有的话我们要先把他认清楚,就好像说那么多的电灯,它是不是有一个开关,如果你要把电灯关掉,是不是先找到开关。我们的这个生命亦复如是,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有一个开关,它主导着我们到三恶道,它也主导着我们生天,它也主导我们成佛。那么,那个主导我们生命的是谁?这是第一个思想,这是第一个主题。
第二个,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当我们找到我们生命的主导者以后,我们来看看,这个主导者,他主导我们的生命有哪些差别的相貌?我们是属于哪一个相貌?
第三个,当我们确定我们相貌以后,我们怎么来调整?我们是不是透过什么样的修学,把我们这些比较不好的相貌、级别比较低的相貌把它提升到比较高级别的相貌,怎么来真实的发起菩提心?
第四个,菩提心的退失。当我们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东西?哪些东西的过失不会伤菩提心,哪些东西的过失是你一次都不能犯,你犯到以后障碍你菩提心,你菩提心的愿望会失掉的,就是我们要如何避免菩提心的退失?
第五个,有没有什么样的加行让我的菩提心生起以后增长广大?
第六个,当我们生起菩提心以后,我们会在生命当中有什么殊胜的功德跟大家劝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9-17 13:58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
净界法师
我们这次的课总共六个主题,先看第一个主题,生命的主导者。到底是谁在主导着我们的生命,看第一个主题。这个地方分两段,第一个,心为业主;第二个,五蕴主人。
我们在这个地方,心为业主先做一个总说,那么第二段就细说,详细的说明到底是谁。第一段是一个纲要的说明,第二段是微细的说明。好,我们先看第一段,心为业主,请大家先合掌,我们把蕅祖的这段开示念一遍: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一生,有些人他修学成功了,他是成佛或者做一代的祖师,也就是说他这一生并没有白来一趟,他积集了广大功德,他今生是满载而归啊!那么有一种人,他也在修学,但是他是堕坑落堑,他带着满身的罪业离开了娑婆世界。那么同样一期生命,怎么有些人是满载而归,有些人是造了这么多罪业呢?这怎么回事呢?
所争只一念间!
就是你的心念,它的安住问题,你用什么心念来安住,来当作你一个生命的一个标准。
这个心念的安住,在《楞严经》它分成两块:第一个,善恶的问题。以善念为住,以恶念为住,这个是影响到生命的快乐的问题;第二个是真妄的问题。这个水平就更高了,你以真心为住,还是以妄心为住?真心是向内安住的,妄心是向外攀缘的。
以《楞严经》来说,善念恶念都是虚妄的,都是向外攀缘,但是起码呢,善念起码是安乐道,但是如果你要走上解脱道的时候,那就不是善念了,那你要提升到正念,真实的心念——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种大乘的善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9-17 13:58
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的!
净界法师
那么也就是说,从佛法的角度,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的,最后的关键就是你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另外,你隔壁的人他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两个人死亡的时候,到底这两个人要去哪里?就是你最后你造了很多事情留下那个心念的痕迹,最后那个功能。这个念头从你出生以后开始给你熏习的是什么善念,你熏习的善念多,熏习的恶念多,也就是说你这辈子到底给你的内心世界塞进去什么东西?
如果我们假设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间,假设以孔夫子的标准——人之初,性本善,假设我们每一个人来的话,大家都是归零,假设今生开始归零的话,你今生造了很多事情,每件事情都熏习你的内心,你给你的内心是一个正念的力量、还是邪恶的力量,到临终的时候算总帐。所以临终的时候,古人说没办法做假的,你平常可以虚伪,你平常可以掩饰你的念头,但是临终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的念头是善是恶你要完全的释放出来了。
所以《楞严经》上说,一个造恶业的人,他的心念是沉重的,往下坠的;一个造善业的人,他的心念是轻飘的。所以你看,如果你的生命你感到好像经常心很沉重,这就不太好了,真的不太好,你要忏悔,真的!你忏悔以后你会觉得很轻松。你那心里面那个业哦,因为罪业你看,你造的罪业,你觉得好像很奇怪,整天闷闷不乐,因为业力进入到你心中的时候,业力本身是沉重的;但是你试试看,你造了善业以后,你整个人很轻松,也没人知道,也没人赞美你,你觉得很轻松,因为它善业进入你心中的时候是轻飘的。
那你平常可以掩饰,到临终的时候你没办法的,你如果是造了罪业,到临终的时候,你觉得心很沉重很沉重,它自然就——啪,堕下去了;造善业的人,他心很轻飘,他就浮上去了,这个一点都骗不了人的。当然,临命终的念头是你平常的造作留下的痕迹了。所以,我们生命很公平,当你出生的时候,我们都给你一个婴儿的心念,但是你用了一辈子以后,临终结果就不一样了,是吧?你怎么去操作?你经常用这个心去造恶业,这个念头就留下很多罪业下来;你用这个心念去造善业,这个念头就留下很多善业下来,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算帐,就是这样子的,这叫成佛作祖、坠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刚开始是公平的一个心念,最后回收的时候,这个念头就是千差万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9-17 14:00
人不能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造恶了!
净界法师
那么这个是佛教的说法,其实,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它讲得不圆满而已。我们这个第一段是引用佛法,第二段是引用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他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那么蕅益大师引用儒家思想,他说这个圣贤之道其实有些思想是相通的,只是浅深不同而已。
儒家他也提出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个人心是指的是私欲,个人有些欲望,人是有欲望的;第二个,人有道心,人也有一些所谓的道念,正念,人还是有点惭愧心。那么人心惟危,第一个危是比较危殆难安,它的势力是强大的,第一个危是危险的危,是势力强大;第二个道心惟微,微弱的微就是微弱难明。
那么从儒家思想来看,他是说明什么事?他认为人的心有善恶两面,但是呢,邪恶的力量是超过善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学习,透过礼教来作调整,人不能顺其自然,因为你顺其自然就造恶了啊!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造恶业了,那为什么呢?因为你恶念的势力强过善念的势力。所以你一旦不受教育,一个人不接受圣贤的教育,你就很可能造恶业。
你说,我没有接受善法的教育,我可也没接受恶法的教育。你不用受恶法的教育你就很自然地造恶了,因为恶的力量本来就比较强,这个是第一个思想。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先天,第二个是讲后天。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9-17 14:01
我们都有善恶念,我们怎么去控制它呢?
净界法师
所以,一个圣贤他如果是放纵自己的心念,他就变成一个狂妄的恶人;一个狂妄的恶人他能克制心念,他就变成圣人。
所以,人都有善念跟恶念,那么什么是好人呢?从儒家的标准说,好人不是没有恶念,这个好人他都没有恶念,不是!他会克制恶念,所以他变成好人。那什么是坏人呢?坏人也不是说他都没有善念,他放纵自己的恶念,所以善念的力量减低了,就变成坏人了,是这样子的。好人他知道去调伏他的恶念,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儒家他就唱诗歌了,礼教了,他想办法把恶念降低了,把善念增长了,这个就是善人了。
所以,我们知道舜跟跖,蕅益大师作一个引证说,舜这个是世间的好皇帝,勤政爱民,造福很多老百姓;这个跖,也不简单了,他是一个邪恶的霸王,他在山上聚集了九千多人,一个盗贼王,到处的去杀人放火。那么这两个人能力都很强,为什么舜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善的功能,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邪恶的功能呢?因为他们内心所安住的那种力量,一个是为了个人,他把私欲,因为这个跖啊,他把他生命邪恶的部份表现出来;这个舜呢,他把善的一部分表现出来。换句话说舜他也不是没有恶念,他之所以行善,是善于调治他的恶念;那么这个跖,他也不是没有善念,他只是不会把他的善念表现出来,他变成恶人,如此而已。
所以,这是什么意思呢?人要有一个内功,既然我们都有善恶念,你怎么去控制它而已。修行就是你要有一个控制的方法,想办法把你的善念的势力增长,想办法把你的恶念势力减低,这就是修行,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看书能得到这个效果也可以,拜忏得到这个效果也可以。
那么这段是一个总说,总而言之,人要能够善调心念,这个是一个关键。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9-17 14:02
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就看你的发心!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下一段。前面讲的是理论,这一段就把它会归到实际的修学。
在佛门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修学法门,你是持戒,受戒学律,你喜欢持戒,你就往持戒下手;你喜欢研究教理,听教看经,修止观也非常好;或者你喜欢参禅,参祖师禅,看话头也可以。也就是说,佛法提供很多法门,但是,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就看你的发心。
看下一段: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只要你持戒,你听经或者讲经或者参禅,你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那么你造的业就是三涂的业力;那么执着取相,你对于善业很执着,人天魔外种子。这个讲堂是谁建的呢?是我建的?我要把我的名字写到上面去,你对你自己善业特别执着,人天种性;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这种人比较偏空,二乘人是好乐空性,忘失大悲;但具真实自觉觉他之心,便是菩萨种子。他本身有智慧的观照,善调其心来自我提升,他也有很多的慈悲心想要帮助别人,觉他,这种人自利利他,菩萨种子;那么最后第五个是最圆满的,自觉圣趣光明发辉。自觉圣趣简单的讲就是回光返照,他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然后,从一念的清净心里面升起菩提心,从空入假,光明发辉。
自觉圣趣是从假入空摄用归体,光明发辉是依体启用生起大悲心,那么彻其源底,通达心性的根本,所谓的真如,然后以真如来发起菩提心,那么来念佛乃至修波罗蜜,把功德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最圆满,圆教的菩萨,从真如出发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4:54
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净界法师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你现在修了很多法门,法门不能保证你是不是成功,因为它是工具,关键在于你那个心的调整。
你看我们以拜佛来说,印光大师说一个人不能只强调事修。你看有些人拜佛,越拜对立心越重,你拜五百拜我拜一千拜,你拜佛是跟人家比较,阿修罗,阿修罗法界。就是说你又变成一个大福报的阿修罗,因为你的事修,事相是枝末嘛,你这个心念要变成什么是完全看你的善恶、看你的真妄嘛,你所造的业力,它只是你这个果报出现旁边的那个枝叶而已,你那个树根是你心念的调整。所以你如果不善调心念,你拜佛拜一辈子,那顶多就是有善业,但是不表示说你生命的水平会改变,不表示!
所以当你的心念是正的时候,一切法正;当你心念是邪的时候,这一切法就加持到你邪恶的力量去了。
比方说魔王,印光大师最喜欢举魔王跟佛陀作比喻,印光大师说为什么心念调整这么重要呢?他说你看魔王,魔王也不简单,他为什么做魔王?看佛陀怎么说:他受持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不简单,然后他行无遮大会供养三宝,出家人任何人都可以来,那么他以持戒修福,他为什么堕魔王呢?因为他贪求名利,他的根本是邪恶,所以他所加行都是邪恶。那么佛陀因地的时候衪也持八关斋戒啊,佛陀因地的时候也有做无遮大会啊,那怎么这些业力进入衪的心中变成佛陀?因为衪的心发菩提心了,所以业力本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心念、心理素质是关键。
印光大师还讲一个譬喻,他说这个水它没有好也没有坏,对不对?它没有太多营养,但是这个水你给毒蛇吃,它变成毒液,因为它瞋心重;你把这个水给牛吃,它变成牛奶滋养色身。那怎么一杯水你给牛吃以后它转成牛奶,因为牛有善心,所以它把水转化成牛奶,滋养我们的色身,对不对?你把水给毒蛇吃,它喝了以后变成毒液伤害我们,这个水有没有好坏?
没有好坏!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做多少功课不是重点,你经常起什么念头要注意了,尤其是我们下堂课要讲到数数现行都无惭愧,就是你一天当中起了很多念头,但是有些念头是偶尔人家刺激你一下,你才起的,这个不算,偶一为之不算。经常性的起念头,你起这个念头的比率很高,这是第一个,数数现行。
第二个见是功德,深深好乐。你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你非常的得意,这就是我,什么是我呢?这就是我,你把它当做你的功德相,不管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第一个你经常性的起,第二个你根本不想改变它,这个念头你就要小心了,它已经在主导你生命的来生了。其实你不要等到你临命终,就是说你看你一天当中起的念头次数最多,而且你充满了好乐,你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你根本不想对治,你也没有惭愧心,你特喜欢这个念头,两个条件具足,这个念头已经在主导你了,你已经被它主导了。
你一个人我认为你到五十岁你来生差不多决定了,当然还可以改变,我的意思是说还是可以改变的,你赶快读经典,调整心态,但是不容易了,因为你这个心已经被人用了五十年了,已经快要定形了,所以你到了五十岁,你好好地反省你一天大部份都起什么念头,起这个念头的时候特欢喜,你差不多了差不多了。你要经常起净土的念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起了以后特别高兴,差不多了,净土种性已成就。所以,当然如果你觉得你现在起的念头不太好,在你死亡之前你都还有机会调整,如果你肯用功的话,赶紧思维这个念头的过失,诃责它,然后转一个目标,发愿创造一个新的念头,勉强自己把它转过去,要勉强,转不过去就完了!
所以我们的生命其实已经有一个念头在带动我们,这个念头不是偶一为之的,你这个人偶尔刚好闻到咖啡很香,去喝一杯没关系了,偶一为之是没关系了,偶尔发发脾气,偶一为之也没关系,但是要忏悔。但是你经常性的念头就要注意了,经常性的念头,就是很自然就会升起来的这个就要注意了,它已经在主导你的生命趋向某一个跑道,可能我们不知道,但是它已经在主导我们了。
好,我们基于这个理由我们来看第二段就更清楚了,到底是谁在主导我们?不是我们的行为,是我们的行为所留下的心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4:55
我们生命的五蕴当中真的有一个主导者!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二个五蕴主人。在我们生命的五蕴当中真的有一个主导者。佛陀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个是色蕴,就是我们的外境,一切的物质世界;第二个是受想行识,它是一个精神层次的内心世界,我们先从外到内,从外层先看起。
第一个色蕴,一个人的色身跟你造的业没有太多关系,绝大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变现出来的,当然你去整型例外,你的业绝大部分是过去生你造了什么业变现出来的,所以色身不怪你了,不怪今生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它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所以色身、物质世界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你修行很难改变很难改变。你说你是一个女众,你有本事修到转成男众,不可能嘛,这个色身是业报身。
受,这个感受也受业力的影响,就是我们的心跟外界接触的第一刹那是苦受乐受,快乐的人,当然福报大的人快乐的时间多了,罪业重的人痛苦的感受多。
第三个是最厉害的想,当你产生感受的时候,你起什么样的想像。所以现在很强调做正面的思考,因为我们改变不了过去的业力嘛,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说这个是人生的历练,你就产生激发;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自暴自弃,你说上天对我这么不公平啊,你也可以自暴自弃,所以这个痛苦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状?因为感受没有相状,相状是你安立的,你可以安立它一个相状,这个相状可能会伤害我们,这个相状也可能帮助我们。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诸位知道吗?提升我们的想像力,真的是这样,想蕴是很厉害的。
你看我们为什么愿意布施,因为我们知道布施有功德,我们产生功德想像,所以想蕴于境取相安立名言,你要能够去学习圣人是怎么想像的。所以学佛陀的经典就是学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当外道骂祂的时候,当外道刺激佛陀的时候,佛陀祂是怎么想的,祂怎么想这件事情的,所以我们讲佛陀住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什么?祂为什么成为佛陀?祂有正确的思考嘛。
但想蕴有一个问题,它是生灭的,它想完就没了,最可怕的告诉大家:行蕴,这个是我们最严重的。行蕴是想像想久成性,就是讲习性,就是你的行蕴,想蕴是一种造作,但是它想久以后这个想蕴结束以后它转成行蕴,行蕴是很多很多想像的累积,就是你的习性,等流习惯,你习惯性的思考就是行蕴,也正是它在主导我们的生命,但是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想蕴而来的,行蕴本身没有调整自我的力量。所以当这个行蕴错的时候你也要靠想像来修正它,但是行蕴是想蕴的数数造作留下的一种功能,强大的功能。
那么识蕴就是把前面的功能全部保存下来,识它没有造业功能,它只负责保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4:58
生命的主导者是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
净界法师
所以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个先检查自己的行蕴,你活了这么多年,到底你的等流性在十法界里面你是属于哪一个?稍微对一下,先把行蕴找出来。第二个用想蕴来调整行蕴,就做两件事情,先了解自己,你大部分的思考模式,你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外界接触的时候,假设都没有对治,你第一个念头习惯性会起什么念头,第一个念头。行蕴当然你可以调整,用你的《楞严经》的想,用《法华经》的想来调整这个行蕴,慢慢地调。
我们一般人都很难像六祖大师一下子顿悟,这个车子转一百八十度,我们先慢慢调。一个人只要了解自己,然后有正确的方法,你就有救,即便每天调整一度,都没关系,至少你在进步当中,只要你知道用功的方法,知道你的修行的关键在哪里。人最怕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天过一天,这最可怕,你只要知道了,你只要开始努力了,你就有希望。因为你今天比昨天好,你充满了潜力嘛。你现在不够好,但是你的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
修行最怕就是说你到现在还没有上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你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调整它,就糟了!你昨天跟今天差不多,不是差不多,可能更糟糕,因为你不调整,它会相续,它会等流性,你习惯性起什么,你如果不调整,种子起现行,你这个滚雪球越来越大。如果你不调整它,你往那个道路越走越厉害。
所以我们再重复一次,生命的主导者是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习惯性的,你习惯性起善念,你已经走上人天果报,如果你突然间死亡,你一定到人天去;如果你习惯性起恶念,你已经走上了三恶道的果报,你要小心。如果你习惯性是出离心的,你已经走上了二乘的涅槃的偏空的跑道;如果你习惯性升起净土的思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不管什么时候死亡,你一定往生。
当然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有调整的空间。所以你要先知道,修行先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倾向,你现在那个足球已经往哪个方向跑了?当然你中间你还可以补一脚,但是你先找到你一生当中你的等流习性是往哪一道跑,先第一知道,然后找佛法里面相关的法来对治调整它。
从佛法的角度,当然我们往下看色蕴是苦乐参杂,这部分安乐解脱,色蕴是由业力来主导的,如果你刚开始觉得病痛很多,障碍很大,佛法是有道前基础,在调整心念之前,你可以拜忏消业障,你可以放蒙山超度冤亲债主,你可以做慈善事业,你可以把你的生命先调整在安乐解脱这一点,可以身安道隆,所以你刚开始偏重业力的修学,可以理解。
我修行要靠这个身体的工具,我把车子先功能调整一下,对不对?它变成一个法器。所以刚开始先调整色蕴,可以理解,但是你上路以后开始要注意智慧的观照,当然智慧观照很多了,你是属于那种邪恶的,你就用善念来对治;有些人他是属于比较偏空的,有些人真的偏空,尤其出家众很多,他就是习惯性,他也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什么都没有,无念这个也不好,你要无住,但要生心,但这种人要出来不容易,要大善知识,因为一个人一旦偏空以后,你要改变他很困难的,因为他着有的时候他们会自己知道痛苦,但偏空要转成菩提心这一块比较困难,比较困难。那也就是说佛法有很多很多的方法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拿去试一试吧,人生有限,所以你要知道说你可以分阶段,我现阶段需要什么养分、我需要什么法来进来调整我,所以智慧的观照就是调整你的心、你的习惯性的思考最后目标菩提心。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4:59
流转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
净界法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
我们讲到五蕴的主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他曾经对我们修行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先知道一个事情,流转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流转者谁?这个很重要!到底谁在流转?我在流转,我们一般讲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不对呀!这个色身死亡以后就消失了,你的来生又换了一个新的色身,所以不是色身在流转,色身每一期生命都不同,它是片段的,一块一块的,那到底谁在流转?
对了!一念的思想在流转!
当你色身消失的时候,你今生的思想会贯穿到来生去,思想会通过死亡让你来生继续受用。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有很多事情是不断的在重复的,除非你用佛法来调整你的思想,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今生很可能继续的造,因为他思想贯穿。你看有些小孩子,他也没人教,他很喜欢布施,你给他一个苹果,他看到你来,他很自然切一半分给你,你说他有接受教育吗?他那么小,哪有接受什么圣贤教育,习惯性的思考,我们看这个动作,这个人福报很大,布施的思想,富贵从布施中来;小孩子经常跟人争吵,这个人生命当中很可能会丑陋,嗔恚丑陋,你看庄严从忍辱中来;如果小孩子把东西都藏起来不与人分享,这个人贫穷下贱,贫穷从悭贪中来。小孩子他不会掩饰自己,他最纯真,三十岁看不准了,他的行为都修饰的很好了。
所以我们的思想其实继承了过去,当然我们也可以做调整,让今生重新改变,我一定要改变!总而言之,整个流转当中,主导我们的是思想,而思想当中,最可怕的是思而不是想,想是一时的,思就是我们心中坚定的一种意志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4:59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生命可以改变的理由!
净界法师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参考。佛陀的弟子有一个叫舍利佛尊者,大家都很清楚,他曾经五百世变成毒蛇,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说明一下:
在过去婆罗蔓国,有一个做买卖的生意人,这个人很会做买卖,他做了买卖以后,他挣到了钱,除了他日常开销以外,他干什么去呢?他也不是去买房子,也不是买车子,他买黄金,他特喜欢黄金。所以,他把他所赚的钱,大概日常开销以后,就赶快去买黄金,慢慢慢慢他黄金多了,他觉得黄金虽然颜色光泽很不错,但是没有造型,他就把他所挣的黄金打造了一个花瓶,他更喜欢了,除了光泽还有造型。他拿一个盒子装起来,藏在他家里面地洞里去,他一天工作回来把黄金打开一看,噢,一天的疲劳就消除了,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深好乐,贪爱黄金,他那个贪烦恼是恶念,当然,他也没有遇到佛法,也不知道怎么调整,他看到黄金这个金瓶以后,他更喜欢了,他赚了钱都把它弄成金瓶。他一辈子做了七个金瓶,但是人的精神体力有限,他后来就死掉了。
死掉以后我们知道,色身的死亡,他的思想还在,贯穿到来生变成一只大蟒蛇,守在黄金洞穴旁边,谁靠近,它就出来警告你,你再不识相,它就伤害你了。后来做了五百世,死了以后,又变成毒蛇,死了以后,又变成毒蛇,第五百世的时候,它突然间找食物的时候,它三天都找不到食物,觉得很痛苦。一个有善根的人对苦境的刺激,一个人接受痛苦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自暴自弃,这个人没有善根;第二种有善根的人,他有善根,痛苦一刺激他,他启发他的正念,他开始反省,一个人只要他的心开始向内反省,这个人就有救了,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向外攀缘,你就没有办法自我调整了,自觉、自审、自调。它开始回光返照,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次的毒蛇,到底怎么回事?它就知道它贪爱这个黄金,造成了它五百世毒蛇的身,它非常惭愧。
它是很累了,它拖着疲惫的身体跑到马路上找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看到这个毒蛇很怕:你不要过来,不要过来。它说你放心,我不伤害你,我求你帮我做一件事情,它说我为了我这七个金瓶,我付出了五百世毒蛇的这种痛苦的果报,我想把其中一个金瓶供养给寺庙,由此请佛来超度我这毒蛇之身。这个年轻人被它感动了:好,可以!他就用扁担一边坐毒蛇另外一边放金瓶,两个就挑着到寺庙去。这个寺庙欢喜地接受它的金瓶,也为它说法,说法以后,这个毒蛇是有善根的,听了满心的欢喜,它说,我干脆七个金瓶全部捐出去了。它本来只带一个,它回光返照,只想舍一个而已,它又带这个法师又到它的山洞,把六个金瓶全部挖出来,全部供养出家人,后来它就绝食不吃饭了,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升到忉利天去了。
诸法因缘生!为什么它从毒蛇转成忉利天,是谁在主导它的生命?
对,它的思想!它的思想改变了,它从一种贪欲悭贪的思想转成一个布施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忏悔,你怎么知道你罪消了没有?怎么知道?我遇到同样的环境,我没有想要再造第二次的念头,心若灭时,你这个业就不可能得果报,因为业后面那个动力,那个马达被关掉了,这个业就变成什么?唯识学上说不增长业,你只要不刺激它,它不可能得果报,它业种还在,但是它这个种子已经枯黄了,它没有生长功能了,业要得果报一定要不断的造作,今天做,明天做,要增长,要增长这个业才有力,才有气势。
所以,忏悔所对治的业在唯识学上说,我曾经造了杀盗淫妄,但是我真实地忏悔了,我从今以后也没有再起现行,这个业也没有消掉哦,它潜伏在阿赖耶识的大海的深处的某一个角落,你只要不要再刺激它,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那么这个业等到成佛,等到成就初地菩萨再来处理它,带业往生就是这样,带业种,不能带现行,你不能再起现行了,这个业只要还有现行的滋润,只要你还在造现行的业,这个业就不能带。我们讲带业往生,只带业种,不带现行,如果你现在还在造一个罪业,这临终会障碍。
所以持戒是很重要,因为你这个业已经不造了,变成业种,叫不增长业,可以带,但是这个业你还在造,那你临终你要小心了,你临终是两种力量:一个是念佛的力量,一个是造业的力量,可能造业的势力会强过你往生的势力,因为它是你习惯动作,它是你熟境界啊。所以我们往生的人,除了持戒以外,要忏悔,就是让你的业要经过你的忏悔后,那个私心所要断掉,你断相续心。舍利佛尊者他就是断了相续心了,他本来是一个毒蛇的一个思考模式,悭贪,不舍,又贪爱执着,后来转成一个布施的心、慈善的心,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生命可以改变的理由。
所以,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就是你一念的思想在流转,你这个色身,它只是一个果报而已,就像一个房子而已,你用完就丢了,房子里面那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房子坏了以后,那个人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那个人不调整,就没有救了,你的思想,如果你的思想不改变,你的生命就历史不断的重演,如果你今生贫穷,你来生还是贫穷;如果你今生丑陋,你来生还是丑陋,因为你的思想没有变,所以它的业感没有改变,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想要成佛,当我们想要往生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要从我们的思想改变了,因为它主导,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它是一个主导者,其它的业力只是一个枝末而已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0
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净界法师
好,我们有这个观念以后,我们就来看一看,到底我们的思考模式是什么?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对一对我们目前是属于哪一种,再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那么既然我们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导我们,那么我们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我们看甲二、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先讲八种发心,再讲四种差别。先看八种发心的第一和第二,请合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好,我们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两种的差别。那么第一种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这个人他也受了三皈依,他也是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么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观察他内心的活动,他的内心习惯性往哪个方向活动,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当然他也就没办法去调整。
那么这个人干什么呢,但知外务,攀缘人、攀缘事,总是向外攀缘。那么这一下讲出了四种攀缘:第一个,或求利养,他心中追求物质的享受;或好名闻,他攀缘美好的名声,博取别人的赞美;或贪现世欲乐,今生五欲的安乐或望来生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那么这种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听经,那当然他也不能用教理来观心、来调整自己,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那么这种人就是邪恶了。这种邪恶的人,以印光大师说即便他来生不堕落,他福报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了,今生造业,第二生的时候享受快乐,第三生就堕落到恶道去了,三世怨!因为他的种性已经形成了三涂种性了,那么即便他不马上堕落,也是迟早的问题了,因为他的因种已经种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那么这个人对物质的享受淡薄,对名闻利养、别人的赞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对五欲的快乐,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这方面跑,那么他的心是调整到为了了生死,为了圆证菩提,他的心尽量往这两个方向去经营,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1
修行一定要用智慧来引导,强迫是不会持久的!
净界法师
其实这个啊,这就是考验你的智慧水平,我们一般人追求名闻利养,你怎么把它调成正呢?这不是勉强,我现在开始要走向正了,没有用了!你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从佛法来说,修行就是要自我沟通,你要跟自己沟通,你一定有盲点,所以为什么佛法是觉,佛者觉也,因为他觉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觉悟了,你自然造善;他不觉悟,你打他也没有用。所以,当你的心都是邪的时候,你自暴自弃也没有用,你怎么办呢?你跟自己沟通,要先说服自己,你说,世间上人追求快乐可以理解,人性本来就喜欢快乐嘛,连蚂蚁也希望快乐,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吗?五欲的快乐是有过失的了!
我们今天早上说过,你追求今生的快乐,无常败坏的过失——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还忧恼,一切无乐时。你追求的过程很辛苦,得到的时候,弟子心不安,担忧,失掉的时候,你又开始抱怨,你根本没有真正的快乐嘛。所以五欲快乐是有过失的,佛陀说,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欢刀锋上的蜂蜜,你舔那蜂蜜,虽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头被割伤了,我们一个人喜欢吃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吃瓶子里的蜂蜜啊,对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极乐世界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圣道乐没有过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欲望转到极乐世界来嘛。
所以,佛法它怎么样?它转,它疏导。小乘人他喜欢用断,就是把善恶念断了,菩提心善念也断了;大乘佛法是疏导,这个水,你有本事黄河泛滥,没关系,我把你疏导为灌溉。所以,念头没有错,它是因为被一种错觉误导了,你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把它导过来,用智慧跟自己沟通,把思想导过来就好了。修行一定要用行为、用智慧来引导你,你用强迫都不会持久的。你看有些人他不用智慧,他只是持戒,造恶——不可以,他只知道他不可以造恶,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造恶,他不知道,强压式的修行没有用,因为你还是想造恶啊,你只是怎么样,你不敢造恶而已了,你不敢造恶,但是你的思想没有改变,你本质没有改变,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恶,这才是重点,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还停留在你不敢造恶,那你的水平就不高了,出世间的解脱都没你的份了,因为你没有形成这种性嘛,你没有葡萄的种子,怎么种出葡萄,你必须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你要把它转识成智,转成我真的不想造恶了,因为没有意义嘛!我造恶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就想追求快乐吗?但这个快乐值得吗?你得到这个快乐你付出惨重的代价,来生到地狱去,值得吗?
其实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也可以常得到快乐啊!这个快乐是圣道的快乐。所以你现在就是说,当你有一个错误思想的时候,你不要责怪自己,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沟通,你把道理说明,你用现在的你来说服过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沟通,因为过去的你留下很多。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感谢过去的你;也留下很多负面的思考,你要调整这些负面的思考,就是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这叫转识成智,它是可以转,但是你不能强压。有些人他是用强压式修行,就一直诃责自己:你看你什么事都干不好,你这个人就是不行!到最后这个人会没有用了,没有用了,他恶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愤世嫉俗的厌离心态,他极度厌离,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罗汉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沟通,不要诃责它。这个讲邪正。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2
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净界法师
那么我们看第二段,伪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伪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前面的邪正是比较纯的,这个人邪就是邪,这个人正就是正,但是这个伪,你说它邪它又带点正,你说它正它又带点邪,就是参杂了,这种人比例蛮多的。
我们看伪,这个人他也曾经发好心来修行,他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的功课做得不多,他平常没有自我反省,有罪不忏,也没好好持戒,有过失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忏悔,去诃责,去改变,去调整。有过不除,这个过失,比方说,他有不好的习惯,贪睡了、贪吃了等等不好的过失。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内心污浊,但表面看起来很正常,刚开始还勇猛精进,但是福报现前以后就懈怠、放逸,这个人不持久,虽有好心,刚开始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名利现前又夹杂着名利心,所以有善法又夹杂着罪业,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善恶参杂,善恶参杂一般来说,罪业会先得果报,因为一般来说罪业的势力会造得比较重。你看,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慈善事业做得很多,但临终的时候相貌不好看,那你说因果何在呢?他做这样多的慈善事业,你看他的相貌不是好的相貌,你别紧张!他的善业可能第三世才出来,因为他强者先牵,你所做的每个业都跑不掉的,但是得果报的时候,他要排个次序。就是说如果这个人造了很多善业而没表现出来,合理的推论就是他造的罪业比较重,这个人可能两个都造,罪业先表现出来,但是他所造的善业也没跑掉,以后再说了。所以这个伪要注意,因为伪的情况,大部分罪业都会先出来。
那么真这个是难得,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他的心已经被佛法的思想慢慢的调整,慢慢的教育,已经是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地方跑,虽然他的行为偶尔还有一些过失,但是他的大方向已经是调整成上求下化了,那么剩下就是时间的问题,他已经慢慢慢慢在改变,一个人思想在改变以后,至少他是在进步了,这个人是保持在increasing,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对他来说,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种人绝对不是只有一种行力而已,应该有智慧的层次在自我调整。这种人心里素质都非常好,他对经论的学习,他心中有很多法宝,自动随时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他沉闷的时候,他就颂《法华经》来启发他的心;当他攀缘的时候,他颂《楞严经》《金刚经》来调伏自己的攀缘,他用空假二观善调其心,所以他永远保持中道。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这个人就是他的理想抱负已经成就了。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3
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
净界法师
一个人心态调整以后,他的行为可能不一定马上跟得上,他可能还有一些习惯性的行为,但至少这个人他有自我调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很强,他做了错事,他在很短的时间会自我调整,他里面有一个系统,就是自我反省的系统会启动,他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我们一般人造了罪业,造了就造了呗,他不是啊,他造了以后他很快就会检查出来,然后自我调整,他会找到适当的药让下一次的过失就降低了。也就是说他的心中已经有一种自我调整的系统出现了,不简单,他已经安住菩提心,而且他也善调其心了,这种人,生命对他来说非常有益,这种人要活得长寿才好,因为他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天对他意义都重大,这种人,我们一般来说修行上路了,上高速公路了!我们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那么就是说,安住跟不安住,人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因为你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当你还没有真正找到菩提心的时候,你的心就起伏很大。
一个人最怕没有安顿,因为他有时起恶念,有时起善念,这个人没有根,我说这个人只有善念没有善根,因为你不知道他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它好的时候有发心,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做,这个人用情绪化在修行的了。
用情绪化不好,因为你没有根,你的生命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变数啊!你还没有上高速公路,没有上路!
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因为后面小跟大有很多话要说了。小乘跟大乘,这个,我们一般走向修行以后,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入小乘,你走入小乘以后,你再走出来就会耽误很长时间啊。所以这个大小要分清楚,当你发心觉得世间的痛苦,觉悟以后你最好一开始就走对啊,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你不要说我先在小乘修习一下,然后再回小向大,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你跟自己过不去,我们一定要直去大乘,你要修就一次走向正确的道路,什么东西一次把它做好,不要没有做好再修修补补的,不要这样。
好,我们到这个地方。今天有没有问题?
菩提心述要--17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4
空观和忏悔两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处?
净界法师
问:学佛的人应该如何将生命归零?归零和忏悔两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处?
答,当然刚开始你会觉得有矛盾,因为你归零是空观嘛,离一切相,但是佛陀他是这样,我们调心之道是两个方法,两个操作:第一是从假入空,这个心中没有相,没有恶的相,没有善的相,但是空观也不能待太久,待太久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妄识一大堆,第二个,不要修善。但是空观对你初学者很重要,因为他必须要破执,那你忏悔的时候,忏悔的时候不能修空观,修空观怎么忏悔,你要起惭愧心啊!忏悔的时候修假观,你思维你造了很多罪业。
所以你修什么法门,你的心态要跟这个法门相应啊!我再讲一次,忏悔的时候要修假观,你观想你业障深重,你忏悔的时候,你不能想我造了很多善业,造了善业怎么会忏悔?你不是在开玩笑,对不对?忏悔要思维自身的罪业,善业这块先不要去想,虽然你造了很多,先不要想,想你不好的这部分,你才有办法改变嘛!
所以忏悔的心态是思维今生已经造的罪业,但是临终的时候,要想你好的那一面,真的,对你有好处!临终的时候要思维你自己不简单啊,这一路走来造了不少善事,一路走来也发了菩提心,我现在要到净土去,临终的时候要鼓励自己,注意啊,临终的时候不要想到你过去做了什么错事,这个要放掉,临终要起善念,那平常忏悔的时候,你可以思维你不好的部分,把它发露出来,在佛前发露出来,一个东西一发露,一见光就像那个水沟一打开,它的细菌就消失掉了,你要覆藏,它的细菌就滋生。
所以你看我们造善要盖起来,你跑去洗厕所,出来的时候都不要让别人知道,对啊!阴德天报之,阳德享盛名。你看你扫厕所出来,扫得很辛苦,人家拍拍手,福报就没了,因为享盛名了嘛。但是出来时稍为躲躲看,看没人,赶快跑出来,阴德天报之,上天要报答你了,要做阴德,阳德的时候,你一散发,一曝光就散掉了,可惜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5
若念佛人患有痴呆,临终时有何方便来补救?
净界法师
问:若念佛人患有痴呆,临终时请人助念,他有何方便来补救?
答:哦,这个很麻烦,因为痴呆症,第六意识,最重要是第六意识,你没办法跟他沟通。第六意识,一个人痴呆以后,他第六意识的门几乎关掉了,完全靠自己了,看他自己的善根了,沟通无门,因为你跟他讲什么,他听不懂啊!所以痴是很麻烦的,你看一个人他造很大的恶业,他烦恼很重,只要这个人还有办法跟他沟通,佛法就有办法救他。
央掘摩罗,今生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本来要杀一千个人,最后想杀佛陀,佛陀跟他讲几句话,他就证得初果了,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证得初果了,我们没有杀人,我们没有证得初果,因为他遇到佛陀,当然这个人肯定善根深厚。
所以,这个痴呆不好啊!其实我们一个人,你平常修行,你要发愿你要么身体健康,要么早点走,临终的时候,病不要拖太久,真的!因为病痛拖久,你的心念会慢慢失去意志力,色身会影响心。
我看过有几个老和尚,平常很用功,但他病痛拖的太久,在床上躺得太久,后来他都没什么念头了,散掉了,病痛比死亡更可怕,从往生的角度更可怕。要么就健健康康地活着,要么就早点走,在这拖着,把你的正念都拖没了,因为第一个,他不可能再听经了,第二个,他也没办法做功课了。所以,他的正念,一个人的正念不是进步就退步,他就不断的退失当中,退失当中,正念不断的退!如果拖到三年以上就不好了,不好了!
所以,我们平常修点福报很重要,愿我临终无障碍,其实最大的障碍就是病痛,病痛的折磨。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6
六斋日可以补受吗?
净界法师
问:那么受了菩萨戒的弟子,时间上不可能方便,如受六斋日,其他的六斋日补救可以吗?
答,可以,我们曾经问过海公,说在家居士菩萨戒受六斋日,如果六斋日是上班时间怎么办呢?海公说,调到礼拜六、礼拜天,找一个最近的礼拜六、礼拜天去受就可以了。海公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佛陀让你六天主要是让你体验出家的生活嘛,既然是这个精神,你礼拜一体会跟礼拜六体会有没有一样,差不多!我今天体会,我改成明天也可以吧,对不对?所以海公说可以,你可以一个月选择六天就可以了,选择你方便的时候受,海公说是可以的。好,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6
拜忏一年没有见好相,菩萨戒可以重受吗?
净界法师
问:请问法师,弟子受菩萨戒,但因邪见……
答:邪见很严重啊,因为你因烦恼还有救,邪见很严重啊!
问:邪见破了,邪淫的重罪,经法师的指道,拜忏一年可忏罪,然后可以重受菩萨戒,弟子以后天天拜佛,一个小时忏悔,不敢稍为放松,但没有见好相,如此受戒可以重受吗?
答:拜完一年可以重受,但是一年不能断啊,每天都要拜,你应该不会一直邪见吧?一直妄想吧?邪见所造的罪是比较重的,但是佛弟子不太可能一直邪见,你不可能说造这个没有因果,你可能是一时的烦恼,邪见造的罪是很重的,所以你看外道造罪特重。外道说鸡鸭鱼肉本来就是天下的一道菜啊,这种人杀业就很难忏悔了!所以你看我们今生的时候,有些人病痛,他拜个三个月八十八佛就好了,他的果报没有很坚固;有些人他病痛的时候,他拜了一年都还没好,这个业特别重,特别坚固。
不要一直邪见,所以,你看,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明知故犯比较重还是比较轻啊?
对!比较轻,正知正见!明知故犯比较轻,你学了佛你还造恶业,学了佛造了恶业比你没有学佛还轻,因为他多少会有忏悔惭愧心,就算他造的时候没有忏悔惭愧心,他方便时可能没有,正造的时候没有,他造了以后,几天以内一定会起忏悔心,除非这个人都没有学教理的,只要他知道道理,他造了以后,几天以内一定起忏悔心,这个忏悔心升起的时候他就折损罪业的力量,那么外道在造业是尽情的造业。
所以,在唯识学上说,贪瞋痴,我杀一只鸡,佛法讲,诸法因缘生,过程很重要,你看,我喜欢吃它的肉而杀它,这是第一,依止贪欲;第二个依止瞋心,我看这只鸡不顺眼把它杀了,瞋心;第三个,愚痴,我为了要祭祀,这个鸡本来就要杀的,杀掉。哪一个最重?从大乘角度,愚痴最重;第二个,瞋心,在菩萨戒里,贪欲是最轻的,痴是最重的,第二个是瞋,第三个是贪。
声闻戒,贪欲比瞋恚还重,因为声闻戒它重出离,贪欲正好障碍出离,菩萨戒重菩提心,瞋心伤害菩提心,贪心还不伤害菩提心。你说,我受了菩萨戒,我很喜欢喝咖啡,没事,轻微的贪欲它不障碍菩提心的,他大悲心嘛。
那么你造了重罪以后,你如法的忏悔,最重要的你要断相续心,就是你没有想要造第二次的念头了,那你忏满一年,既便没有见好相,弘一大师说可以重受,重新再受一次,从今以后你就不要再犯了!那么那一次的业变成让它自己沉淀下来,沉到阿赖耶识的大海深处的某一个角落,不要动它了,那就变成不增长业了,临终它也不可能障碍你了,除非你后来又做。所以,你一旦做了以后,除忏悔以外,记得,你要断相续心,你后面不能再做了,下面再做,又会把过去的加起来,你又把那个业又调动起来了,是这个意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7
什么叫内、外因缘呢?
净界法师
第三卷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讲到乙一、八种发心。
佛法在解读人生,佛陀主要是讲到一种观念,就是诸法因缘生,佛陀是用因缘的角度来解读这错综复杂的人生。那么因缘,我们看经典里面佛陀讲因缘的时候,祂是分成两部分来说明的:第一个从空间上来说,因缘有内外的差别。什么叫外因缘呢?就是我们多生多劫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比方说你会长得什么样子,比方说你会从事什么工作,比方说你的家庭有什么样的成员,那么这个果报,它是很多生、很多生的业力的成熟表现出来的,这个外在的因缘是无解的。所以你看佛陀只有讲一句话就讲完了,我们对于外在的因缘,佛陀是怎么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地方只有一个方法有解,就是放下、认命,其它都无解,因为它不是一生,它错综复杂,但是我们众生最大的盲点就是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在于没有答案的地方,然后纠缠不清,结果把今生都浪费掉了。我们凡夫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太重视外在因缘,其实这是树的水果,你要吃就吃,不吃走就好了,你可以不受,你可以轻轻地走过去,你要吃下去,问题就复杂了。所以佛陀对于外在的因缘,佛陀劝我们的,你看佛陀的态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认命了。
那么另外一块是内在的因缘,它不是水果,它是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个要小心了。就是我们内心的心念,我们的思想,这一块是我们该经营的。其实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必须把精神体力放在经营内因缘,而不是经营外因缘。因为外因缘我刚刚讲过,是无解的,无解;那么内因缘,我们看我们一念的思想,佛陀在解释内因缘,祂解释得很详细,大方向它分成三块:第一个,过去的因缘;第二个现在的因缘;第三个未来的因缘。
所谓的现在,当然跟过去有关,它也就跟未来有关,所以佛陀祂讲这个内因缘,祂用水流思想,说什么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呢?人生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祂从水流的思想,我们得到了两个观察:第一个我们把这个水流切开来,我们往过去看,你要知道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往未来看,你将往哪里而去?
所以佛教主要是处理两件事情:第一个处理你的过去所留下来的痕迹,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从第一谛来看,从根本义来看,我们从空性而来,人生没有开始,如果有开始的话,你就不能改变,因为它缘生嘛,它怎么会有开始呢?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开始,那这一块我们不谈第一谛的问题。
我们从世俗谛来看,从世俗谛来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可以从现在的结果来推论你从什么地方来。比方说你今生富贵,你过去生从布施心而来,你今生富贵,我们可以推论你过去生的心经常生起布施的念头,佛法是这个意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在的世界创造出来的,所以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是你的心念创造出来;如果你今生很庄严,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你前生的心态,你忍辱的心活动力很强,庄严从忍辱中来。
所以我们从你今生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知道你前生大部份的时间都在打什么妄想,因为你的妄想都是一种强大的能量。所以我们今生除了去承受果报外,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从果报当中会得到反省,因为你既然是现在我们一定要面对我们的过去,不管你是不是喜欢你的过去,但是你要承当你过去所留下来的功能,我们对过去只有概括承受了,所以我们现在无量劫来在三界里面,一直打转,一直打转,我们心中留下了两种东西,第一个是无穷的宝藏,第二个是很多很多的地雷,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现在都是这样,现在你怎么办?
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殊胜的功能,会创造很多的珍宝快乐,比方说,你有布施的思想,比方说你有持戒的思想,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弱点都有盲点,比方说你脾气不好,比方说你没有耐性等等,那我们现在要承当过去生命当中的经验所留下的思想。所以这个思想有好的,比方说宝藏,也有地雷,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从现在我们可以推论我们过去大概都做些什么事打些什么妄想,你如果你平时在观照你的心,你大概知道你过去是怎么回事儿,大概也就知道了,这是我们可以从现在进入到内心的世界看到我们的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大概八九不离十了。
当然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将往哪里而去?我们继承过去的思想,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选择保持原状,反正人生就这么回事,一天过一天,那你来生还是这样,因为你没有创造改变的因缘,它就不可能改变,就像水流,这水流它走到现在,你不改变它就继续走下去呗;第二个你选择改变,你相信过去不等于未来,那你今生将对你的生命做出重大的贡献。所以在我们生命当中,你也只有得到人身你才有机会改变,如果你是三恶道,你变成一只蚂蚁,你想改变都没有机会了,因为你条件不具足。
所以我们从无量的生命当中,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现在是我们改变的时候,是改变的时候到了,问题是你是不是得到正确的方法,不是说你一直拜佛就可以改变的,不是的,拜佛那是消业障,但是思想的调整那是智慧的层次了,思想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不能替你改变了,佛陀可以帮我们消业障增福报,但是思想的工作只有自己做。所以当你觉得说,过去生的你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思想,你对过去的你觉得不是很满意,你想改变的时候,那么这个就是你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了,你应该怎么去改变、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的你,你必须从思想上去改变,你外在的因缘,我再讲一次人生无解,人生无解,人生如果有解的话,佛陀不会叫我们厌离娑婆了,如果人生有解的话,那留在娑婆世界解答就好了,所以人生是无解,这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它这个大火燃烧了,你没有一个地方是安稳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真正的人生的答案在哪里呢?在里面,里面有很多的宝藏,有很多的地雷,但是如果你有正确的方法,你是可以把地雷拔掉的,你是可以把宝藏开展出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是学习这个方法。
在整个菩提心当中,我们前面先了解自己,就是说你现在继承的过去的你,我们要去改变自己之前先了解自己,你过去生到底留下了什么东西给你,你现在学佛你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来学佛这很重要,你用邪恶的心,你用正确的心,你用虚伪的心,你用真实的心,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改变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务实的了解自己,你现在的心态是什么?当然这个心态是过去的你留下来的痕迹,至于要怎么改变,我们下一个章节再说。
菩提心述要--22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8
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净界法师
那么从经典上经论上的记载,我们每一个人在修学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课,持咒拜佛,我们用八种思想在修学,前面讲到的四种,现在我们看小跟大,我们先把这一段文念一遍,请合掌: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这个小跟大这两个都不简单,他们的思想水平,都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五欲的思想,他们都相对清净了,这种人虽然烦恼没有断,但是他的觉悟的程度,已经看到三界的过失,他也看到了涅槃的功德,所以说这两种人都是相当清净的,但是这个小是什么?这小乘人是怎么回事?
小乘人他在观真理的时候,佛法的真理有四个:苦集灭道。他对苦谛有很深刻的体验,这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的生命经验给他很多痛苦,这第一种可能,他从小到大受尽了折磨,他对苦谛有深刻的体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所亲近的善知识给他苦谛很深刻的教化,他整天熏习苦谛的思想,养成一种相对悲观的思想,不管他是从生命经验中得来也好,他从教理学来也好,总之他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所以声闻人是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大乘佛法是认为人生是不决定的,诸法无自性,如果你操作错误,人生充满了障碍,如果你操作成功,人生充满了宝藏。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是认为不决定的,但是声闻人认为人生是完全没有价值的,理由是他深深地被苦谛所影响。
我们来看看他是什么心态?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认为三界啊,只要你待在三界,即便你生到天上你都不得自在,只要有生死轮回,就像怨家一样的可恶、可怕!所以他只有一种心情,想办法早一天离开三界,但是他呢也就顾不得别人了,他不是不发心,他实在是被苦谛、对痛苦有太深刻的认知,所以他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此发心,名之为小。这种人有极度的厌离心,在他的生命当中他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价值可言的。
大乘人,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大乘人他是有理想抱负的,他不像凡夫那么乐观。凡夫的乐观是盲目的乐观,凡夫认为娑婆世界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就跳进去追求弄得伤痕累累;小乘人是完全的排斥;大乘人对人生是相对中道,他心中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大小乘,我们先不谈出离心或大悲心这一块,我们来谈空正见这一块,就是见地这一块,先不谈发心先谈见地。
你看小乘人,在《法华经》上说,他观一切法空,大乘人他也观一切法空,这没有什么两样,每一个人要解脱,三乘共坐解脱床,你要从三界跳出去你只有观一切法空,你只有无住才跳得出去,人生你要执取你就被抓住了。那么观一切法空,为什么两个都观一切法空,怎么结果不一样呢?
小乘人的空他不带相,他真是空了,偏空了;大乘佛法的空是带相观空,这个地方不一样,他不否定相。
不否定相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智增上的菩萨,带佛陀的相状来观空,他对佛陀的功德深深好乐,这种人大部份时间会做很多的定课,他观一切法空但是它不障碍对佛道的追求,他带着佛道的功德相来观空,所以他有好乐,他会拜八十八佛,放蒙山,持戒庄严,他会把很多相做得很好,他得果报的时候特别庄严。
你看忏公师父就是这样的,贵气,他特别庄严,他老人家依正二报特别庄严,这个事出必有因了。你看阿罗汉他成就解脱以后,他的身心世界看起来就很平凡,菩萨祂肯定是挂璎珞,各种珍宝庄严,因为祂因地带有庄严的相,祂得果报的时候祂有这个庄严,这个是智增上菩萨,带着佛菩萨的功德相来观空;第二个是观众生的苦恼相来观空,悲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来生受的福报很大,而且人缘非常好,他广泛的放生、布施广结善缘,来生谁看到他都欢喜,所以小乘人他的空他不带相,所以他这个解脱是素法身。
所以你看阿罗汉尊者,你看他到法华会上的时候,佛陀开始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小乘人就觉得很奇怪,舍利弗尊者就问佛陀,就大胆的问佛陀说:佛陀,你老人家当初叫我们观空,在般若会上你也叫大乘的菩萨观空,我们都听到了,我们遵守你的教法观空,但是我们现在我们什么波罗蜜都没有,就只能够静静的待在深山,观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但是你看文殊普贤,祂也观一切法空,祂得到解脱的时候,祂为什么能够坐千叶宝莲、千百亿化身形成种种的妙乐呢?为什么我们两个,既然佛陀你说空是一空无二空,三乘共坐解脱床,为什么我们的遭遇是如此的不堪?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最后是万德庄严?他问佛陀为什么?佛陀说这不能怪我,佛陀说因为你们的根机就这样子了,佛陀说你这个山草,这个草太小了,我给你的水再多你也吸收不了。佛陀说我的目的我也希望把圆满的思想给你,但是你的根机太差,你吸收不了,所以我只好一佛乘分别说三,后来讲到阿罗汉都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忏悔,回小向大。
所以你要注意你的因地,你等到了你成功以后,你再来羡慕说,唉呀,我隔壁那个当初听经的时候,他在我隔壁也不怎么样,为什么我们成就以后我什么都没有,他那么庄严?是你的因地没有准备好,所以你读完《法华经》你会觉得,既然你想改变,很多事情你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搞成阿罗汉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然后你羡慕别人说,为什么他有我没有,然后再来回小向大,这不是这样子,你今天你学错了东西。所以阿罗汉回小向大是很痛苦的,因为他养成了很长时间的习惯,所以你看,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钢琴大师他钢琴教得非常好,有两个学生来跟他学,第一个说你学过钢琴没有?说没有,收你一百块;第二个说你学过钢琴没有?说学过,收你二百块。因为我要花加倍的时间来调整你的错误,你养成习惯了呗。
你阿罗汉,你如果说:唉呀,我先成就解脱我再来发菩提心,我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来完成,你以后会后悔,你肯定后悔,你把《法华经》读完你就知道了,你宁可走得慢,你最好高速公路一次就走对,一上去就是直趋大乘了,你可以慢慢走,你不要在那个小路走了半天,又弄过来,你跟自己障碍,所以我们观一切法空,让自己减少很多的烦恼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忘了,要带相观空。所以菩萨要无住生心,所以你看《金刚经》警告菩萨,观一切法空不能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我在台湾看到很多人他的苦恼很严重,他用空观来调伏烦恼,我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能否定相状,你极度的否定佛的功德相,你极度的否定众生相,你以后成就解脱的时候你就什么都没有了,素法身,没有庄严。所以在因地发心的时候就是说,我们可以量力而为,我们可以不要马上采取行动,我们先把自己的痛苦解决,这个都可以理解,修行是可以次第的,但是你不能把相状完全拿掉,不可以这样子,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大小乘的发心,小乘的观一切法空他不带相,所以他到最后在庄严这一块就相对薄弱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8
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净界法师
我们看下一段的偏跟圆,这两个都是大乘,请合掌: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那么偏跟圆,这两个人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都带相,都带有相状,都带有佛道的相状,都带有众生的相状,所以他才能够产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个菩提愿,但是这两个愿还不太一样,一个是心外求法,心外有众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那么所修的功德念念执着不忘,我执法执也是没有消除,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这个偏的发心一般来说,悲心重,但智慧的观照相对薄弱。一个人会攀缘外相的话就表示你智慧薄弱、情感重,这个地方当然它后面会讲到,一个人喜欢攀缘外相,你就容易受伤,你的菩提心相对容易受到伤害,你就比较容易退转。你看两个人修大乘佛法,遇到同样的境界,有些人可以冲过去,有些人冲不过去,这不是忍耐的问题,修行到最后都不是忍耐的问题。你看菩萨到最后都是智慧的水平,考验你的心理素质,你喜欢执着相你就通不过去了,人生的相状是无解,因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无量劫来跟众生结的很多的善缘、你无量劫跟众生结的很多的恶缘,你今生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阿赖耶识跳出个什么相状出来,你要执着那也没办法了。
所以我再讲一次,人生无解!你不可能用几十年去解决无量的问题。你看人类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多少有智慧的人定了多少的制度,想要让人生得到快乐,提出很多的看法,人要怎么活,你看到现在有没有答案?没有答案!现在痛苦指数不断增加。理论上来说,我们人应该越活越快乐,因为很多哲学家都提出建言,人要怎么样,要吃什么东西要怎么样过活,几点睡觉比较好,人类的经验累积这么多年,你快乐吗?没有,不见得,所以人生无解,你看到现在那么多有智慧的人出世,那么多的博士也提不出一个解决人类痛苦的问题,其实人生答案是无解!
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这样子而已了。
其实佛法是创造来生,你看佛陀的意思,我们是为来生而活的。有人说佛教很消极,说对一半,佛教对今生是很消极,它对来生很主动积极。现代人刚好相反,现代人对今生很积极,对来生完全放弃,你不经营来生,你就等于放弃了,随业流转。
那么这个偏的人他相对是对相状的执取比较重,所以他的功德就不容易圆满。我们再看圆: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
这种人是不简单,他知道《楞严经》,一切法不离开现前一念心性,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现的假相,所以一切法都在一念心中,以无所得的心,以毕竟空的心来发愿,以毕竟空的心来修行,以毕竟空的心来证果,亦无毕竟空的相可执着,如此发心,名之为圆。
那么一个是心外求法,一个是向内安住。这个相状跟心性,就是说你是不是会把相会归到心性,这怎么说?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认为人生是在受用,你以受来面对人生,那你今生的痛苦的时间会比较多,不管你福报多大;如果你把人生当作历练,我不是来受用的,我不受,你可以选择不受,阿赖耶识你有本事把东西丢出来,我第六识我可以选择不受,丢不丢归你,受不受归我,你选择不受,你人生就变成怎样?借假修真,完全不同的心态。
所以,你的心态决定你的生命的整个相貌,如果你觉得人生是来受用的,那你的人生就是很不自在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就被业力catch,你跑不掉了。如果你认为人生的果报不管是怎么样的,像《楞严经》说的,顺逆皆方便,人生只是我借事修心的,我借布施的行为来培养我布施的心,我借逆境来培养我的忍辱,我借别人对我的赞美来给我鼓励,那么你这样子讲你只是把人生的顺逆的因缘当做你成就你的一种方便。也就是说人生是自求你内心的提升,自我完善,所谓的借假修真,那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圆教了。
所以我们大家都发了菩提心,我怎么知道我的菩提心是属于偏的,偏向外的,还是向内的圆呢?你现在活在感受当中,你就是偏了;你的人生活在你的愿力、智慧,你认为人生只是一个历练,不管外境是顺或逆,人生酸甜苦辣都要去尝,营养才均衡。对啊!你一天到晚都在顺境当中你就没有办法培养忍辱,人生也不能太苦,你一天到晚都在逆境当中,你很难发慈悲心,真的,人生不要太痛苦了,太痛苦不利于修学大乘。所以你看《八大人觉经》警告菩萨不能堕入贫穷,贫穷多怨,横结恶缘。这菩萨有菩萨道,你太痛苦的话,谁都看不起你,人家都看不起你,时间久了你也看不起别人,那你就很难修慈悲心。人生最好是一半快乐一半痛苦,最好!修大乘,从站在大乘角度刚好,太痛苦了会让你太偏激,你可能会过度的厌恶,有可能逼你走上小乘;太快乐了,你可能落入人天乘,当然你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外境给你的顺逆你要把它收起来以后转化成你的道念,你有本事释放你的能量给我,但是我接收以后,释放归你,收了以后我怎么去消化这个相状归我,就是业力我做不了主,但是你业力释放东西以后呢,我要怎么转化成我的道心,这块是我说了算,这是圆教,它能够法法消归心性。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我们的过去,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造了什么,也不可能回到过去跟过去的你沟通说:你不要这样子做,你会害死我,来不及了,对不对?你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但是你有方法就是说,你有本事释放出来,我怎么去转化它,转逆缘成菩提道,这就是你的本事了,要不然你看经典干什么?增长你的化解障碍的这种能力!
修行不是改变外境,不是说你学佛以后你就没有障碍,不是这个意思。你看释迦牟尼佛功德圆不圆满?祂的家族,你知道释迦牟尼佛家族是什么命运,你知道吗?佛陀在世的时候被整个灭掉,一个家族,释迦族是佛陀在世的时候眼睁睁看着被琉璃王灭掉,杀了七天七夜,杀到整条河流全部是血水,佛陀一点办法都没有,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目犍连尊者还不服气,他拿钵去救,他想说留一点种下来,救几个释迦族送到天上去,等到杀完,这些钵全部变成血水。
你说佛陀啊,你连你的家族都保护不了。不能这样讲,不能这样讲,人生无解,佛陀不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佛陀是觉悟到因缘果报的真理,这个道理不是祂定出来的,是祂觉悟出来的。
所以人生的外在因缘是无解,人生的内心的世界要把握,你只要方向正确了,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你现在还在注意外境,你就是修行还没有上路。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到八种发心,我们等于是先了解自己,到底我过去的我留下什么东西给我,我们再作调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09
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的差别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再把这八种发心、菩提心再作一个细分,从它的本质跟作用再作细分,先看四种差别。
菩提心有本质上的差别跟作用上的差别,在本质上的差别就是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那么世俗菩提心是缘事相而发心,胜义菩提心是缘理性而发心。
事相发心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缘人,一个是缘法。缘人是念众生苦而发心,菩萨看到众生痛苦他发心成佛来度化众生;第二个是缘法,念圣教衰,看到佛法的势力慢慢降低了,能够宣扬正法的愈来愈少了,所以菩萨发心。一个是不忍众生苦一个是不愿圣教衰,那么这是事相的发心。
第二个是从理性从真如本性来发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心。我们刚开始是会从事相发心,但是你要把事相会归到心性,后面我们讲到菩提心的退失,会讲到如果你是缘事相发心的,不管你是什么理由——我要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但是你的法住持都是在外相,你就很容易受伤,因为相状是很容易破坏的,尤其到末法时代。
这是从事相发心的一种悲愿,但是到胜义谛的发心就是智慧的层次了。所以我们发心是两块,一个是愿力的问题,你是不是有发愿要做一件事情,第二个智慧的问题,你怎么化解你心中的障碍,面对这么多的业力的考验,菩萨有没有什么功力能够把它消化掉,最好是消化以后要转成你的一种动力,转逆缘成菩提道,这个就是胜义菩提心了。
所以,菩提心的发起有两个因缘,第一是你的愿力的问题,你是不是有承当力,你是不是有理想抱负,第二个是你的智慧水平了,所以菩提心是你的愿力跟智慧的结合,誓愿力、观照力两个结合,这个是从本质上来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0
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别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个作用,作用有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基础,四弘誓愿;行菩提心是六度万行。菩提心它是一种善根,我们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差别,就是这个善根它多了一份愿力的支持,还有一种智慧的观照。比方说布施,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受了菩萨戒你去救助慈善事业,你拿一百美金出来布施,外道或一般的凡夫他也拿出一百块出来布施,你知道会有什么不同的差别吗?
同样的行为,外道的布施,他这个善念是情感性的,他突然间看到众生苦恼,触动他的恻隐之心,他是一时的情绪,所以他布施了,这是善业,那么这种布施呢,他能够在天上可能经过几劫或多少时间,他福报享尽以后他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善念的布施,当他的善念变成福报的时候,他受用完里面都没有留下痕迹了,就是这个能量释放完了就没有了。
一个菩萨的布施,他也生到天上去,但是福报享尽以后他还有相续的功能,他那个善根、那个布施的心在增长,所以这个想跟思不一样,想是一时的,思是一种愿力。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的妇女,她有一天中午在煮饭,她把这个饭煮好以后,要把这个饭添到客厅的时候,刚好看到佛陀从窗前走过去,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便这个婆罗门女也是信外道,但是她看到佛陀,她也是有善根,看到佛陀生起恭敬心:这个修行人太庄严了,我一定要布施祂,我一定要供养祂。但是当她用碗盛一碗饭要走出客厅,要到外面去供养佛陀的时候,她看到她先生在客厅坐着,她想这样出去肯定被骂,那怎么办呢?这个人很有智慧,她没有放弃,她把这米饭泡水,泡完水以后,用布把它榨成汁,米汁,她跟他先生说,这米汁昨天剩下,我拿去倒掉,她就走出客厅,那倒掉就倒呗,她刚拿出去倒,佛陀当然知道她的用意,就把钵伸出去,她就很虔诚的跪下供养佛陀。供养佛陀以后,佛陀跟她咒愿,佛陀说你这个布施,你未来有三十小劫的时间在人间天上享受快乐,最后遇到佛法而证得初果。那么佛陀讲完以后,她的先生在客厅里面听到了,跑出来,他说你这个出家人,你也不能为了这个贪求别人的布施,讲这么大的谎话,她供养你一杯米汁,你就说三十小劫的这么大的福报,福报享完还有剩余的势力遇到佛法还证得初果,谁相信呢?
佛陀就跟那个婆罗门先生说,你看到前面有棵大树,印度以前有很多尼拘陀树,很大,那个树你一个人抱都抱不起来。祂说这棵树是不是很大,佛陀说是不是很大,那个婆罗门说是很大,祂说你知不知道这棵树是怎么来的吗?它的种子啊就像芝麻这么大,它这个种子在泥土里面不断的酝酿,它一开始种子这么小,它的结果这么大,你看到种子的时候你会想像它的结果结得这么大吗?想不出来!那么佛陀就说,她是以愿力来布施的。
大家注意,布施有两种,一种是一时的兴趣,一种是坚定的愿力,这个就不一样。什么叫诸法因缘生,诸位知道吗?就是你做这件事,什么叫因缘?你的过程很重要,你用什么心态来做事很重要,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做这件事可做可不做,以一时的情感去做,这是一种情况,这种能量带你到了西方去一下就用完了。你做这件事情,我非做不可,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有一种坚定的愿力,它不一样了。所以宗教士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慈善家是一念的好心,宗教却是把它当作使命,结果不一样。你看我们花很多时间来讲菩提心,讲发愿,就是这个过程太重要,你用什么过程来完成这件事情,影响你后面很重要的结果。
好,那么我们讲到愿菩提心,也就是说这个菩提心一定要先发愿,然后才有行动。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0
你完全成佛的心态都没有准备,你不可能往生!
净界法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甲三、如何真正发心。
我们前面讲到发心的差别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恶的,有些是正确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圆,还有发菩提心的次第。
那么一般来说我们的菩提心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刚开始先求愿菩提心。我们一般来说净土宗的人比较不强调付出太多的行动,行菩提心,净土宗这一块相对保守,因为你一旦行菩提心开出去,你都没有时间念佛了。所以,相对来说,在净土宗,一般人来说,先做好心态准备而已,心态准备。
藏系的佛教很强调行动,因为他求增上生,他不重视处理生死轮回,因为他准备要轮回了,所以他什么都不怕,所以他偏重在积集资粮。但是净土宗他今生要处理生死轮回的问题,他必须相对保守。那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说谁对谁错,这个只是人生他自己的选择而已,也就是说一个偏重在智增上,一个偏重在悲增上,如此而已。
所以净土宗的人他是这样,净土宗的人他是把往生净土放在短期目标,他把圆成佛道放在后面这一块。但是,净土宗你要知道,我们可以把实际的行动放在后面,但是你不能没有这种心态准备,你完全成佛的心态都没有准备,你不可能往生。
净土的法门,我们讲过,净土他这个国土,他一开始的设计,是为佛道设计的,他不是让你离苦得乐而已。如果净土法门是离苦得乐,如为了离苦得乐跟圣道没有关系,那会惊动六方诸佛赞叹吗?只是为了快乐,阿弥陀佛有需要思维五劫吗?那么简单的结构,难就难在你在快乐当中又要产生圣道的力量,所以他才困难。那你因果要相符合啊,他是为成佛而设计的,你根本没有做好成佛的准备,你这两个因果怎么符合呢?你就不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为了享受快乐而求生净土,你的心态不对了。
所以,我们净土宗这一块呢,实际的行动可以暂缓,但是心态的准备不能没有,这个大家要知道,你至少这个种性要有,你到了净土你才能够华开见佛悟无生。所以在这个地方愿菩提心,我们偏重在愿这一块。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1
思惟生死过患、死殁无常而发出离心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三的如何真正发心。
那么当我们已经知道内心的相貌的时候,我们怎么作自我调整?
第一个,发出离心;第二个,发菩提心。
菩提心先从出离心作基础,有三个:第一个,思惟生死过患;第二个,思惟死殁无常;第三个,思惟暇满难得。前面两个都是在思惟这个苦谛,思维苦谛。我们先看第二个。
这个思惟死殁无常,它所对治的是对今生生命的五欲的爱取,今生爱取的对治。身世无常,幻缘虚假,人世间很多的快乐都是不安稳的。那么不安稳开出三个条件:
第一个,多诸辛劳,不得闲暇。诸欲求时苦,在追求的过程,你付出了辛苦,得到以后,多诸怖畏,不得安稳;失去以后,多诸忧恼,不得自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今生的快乐不是我们的皈依处,不是皈依处,因为它有这种辛劳、怖畏、忧恼的过失,有这么多的过失。你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你所得到的快乐,这个得不偿失。
第二个,我们思惟未来生命的这种痛苦。就是说,有些人他把今生的修学,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来生,这个也有问题了。因为你来生的快乐,它有惑业苦的问题,你福报很大,变成大国王,你的福报会刺激你的烦恼起惑,带动你造业,到了第三生,你就痛苦了。所以,这个惑业苦在你的福报当中,福报夹带着惑业苦,惑业苦也夹带着福报,互相牵引,到最后,增长你的生死业力。所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那么来生的快乐也是不足以期待的,所以,在佛法的角度,人生无解,人生无解。不管今生来生,无解。人生只有赶快离开三界才有把握有解,你只要说在三界里面找到快乐的答案,其实没有答案。你看古人从五千年找到现在都没有答案,你怎么可能找到答案。
所以,佛陀一句话就说出来了,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房子起火了,无解了,无解了,没办法救了。
你看,佛陀他在《智度论》里讲一个譬喻说:他说,有一个人很有钱,他房子盖得很大,结果起火了,起火以后呢?有两个人,一个人啊,一个是愚痴的众生,就拿水去泼那个火,结果,他把这个水泼火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救火,他怎么救得了呢?结果他反而被烧死了;这个有智慧的人,把这个房子放弃了,他把里面的珍宝救出来了,他用这个珍宝又盖了个房子。这个譬喻诸位听得懂吗?
对!就是说人生无解。
但是你里面的珍宝,你内心的世界,你如果善于运用,我们这样讲好了,人生你只要向外攀缘就无解了,向外攀缘,三界火宅;向内心中去找,功德庄严,就有解了。所以人生有没有解,答案是不一定了。你选择向外攀缘,追求快乐的感受,你的人生目标只要设定在我要享受人生,你就完了,真的你就完了,你今生的痛苦就很难避免了,因为你向外攀缘了。如果你说,我要把人生拿来历练,向内,有解,人生有解。
所以就是说,你只要向外攀缘,那就是三界火宅。三界火宅就是说,这个房子已经没有救了,这个破坏太厉害了,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所以,通过这两个观察,从这个死殁无常跟生死过患当中,我们产生了出离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2
自我激励,思惟暇满难得!
净界法师
其实出离心这两个是够了,第三个是干什么呢?第三个是一种自我激励,思惟暇满难得。暇满有哪两个暇满呢?
第一个,人道的暇满。就是说,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当中流转,大部份的时间都在三恶道待过,我们都没有时间来做一个生命的改变,就一天过一天的过着。现在得到了人身,我们有人道的智慧,是改变的时候到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佛乘难闻。那么,你有这个心态,你要有方法了。修学不是意气用事就可以成办,你有这个想法,你还得有方法。佛乘难遇,你遇到了大乘佛法的住世,你遇到了净土法门的住世,就更为殊胜。
第三个,暇满难得。这个暇满就是人身没有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法说两个障碍:第一个,外在的色身障碍,你没有重大的病痛,比方说,盲聋瘖哑。这个修行人你的六根里面,耳根很重要,你眼睛看不到东西比较没关系,因为佛法很多的传递都靠音声,你耳根听不到,那产生障碍了,因为佛法的宣说都靠音声。在蕅益大师说两个根很重要:第一个眼根,第二个耳根。你说我舌头都尝不到东西,没关系,这个可以修行不影响。但是眼根,尤其是耳根更为重要。因为你跟善知识之间的学习,你要听佛号的声音,完全靠耳根。
所以你没有这种八难,第一个色身没有太大的障碍,第二个内心当中没有起邪见,起烦恼没关系,不能起邪见,你没有遇到外道的误导产生颠倒的知见,那么你就是暇满,没有内外的障碍。
所以,我们无量劫的生命当中经过这么多的流转,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就是说,你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这个地方跳出去的机会到了。假设我们没有把握,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3
调整心态比你佛号数目更重要!
净界法师
净土宗,净土宗一般人的盲点在哪里?在第一个。我相信净土宗的人多少对今生的痛苦都有所体会。所以你说这个人会追求今生的五欲快乐,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觉得相对不多。但是净土宗很多人对来生还是有期待。也就是说,净土宗的人,假设你没有好好去处理,一般来说,你的心中是两道力量,不是一道力量,你知道吗?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有一道力量是要求生净土,有一道力量就是说,来生做个国王也不错,真的,两道力量。我们很多人对来生还是有所期待,所以这个要注意,临终的时候两个力量,那当然你这样栽培,临终的时候,两道力量现前,你说哪个力量强?
对!因为这个是熟境界。所以很多人,在修行净土的人,他不运用智慧,我不是说大部分人不用智慧,就是说,你有这个盲点,你也不想吃药,不吃药它不会消失掉,你不用智慧化解问题,你的盲点就永远在,你不是嘴巴念佛就可以往生,你临终的时候要正念分明,你要保证你往生的力量是你生命当中最强大的力量,所以你要调整心态。
净土宗,调整心态比你佛号数目更重要。善导大师讲,顺从本愿,那你说,那我对来生还有期待怎么办?这也不能勉强,你要思维。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难陀尊者,诸位知道吧?人长得很庄严,福报很大,他是八王子里面最后一个出家的,他出家是佛陀亲自度化出家,你看他福报多大。他出家之前跟他老婆,他老婆是第一美女,国家第一美女,跟她梳头发,梳一梳,他看到他哥哥来了,他亲哥哥,佛陀是他亲哥哥,他跟老婆说你等一下,我去厨房添一碗饭供养我哥哥,回来再帮你继续梳,他就拿一碗饭,去供养佛陀。佛陀看他弟弟难陀跑过来,就越走越快,难陀尊者就去追赶佛陀,他要赶快回去跟他太太梳头发,就追得很快,但是佛陀就跑得更快,结果就把他带到僧团去了。
带到僧团去以后,叫那个舍利弗尊者就把他给剃了。难陀尊者说,哥哥,我是拿饭给你,你怎么把我给剃了呢?没办法就待在僧团。待在僧团大概他的发心不是真的想修行了,但没办法了,已经被这样子了。所以他待在僧团里面,一方面也随大家修行,一方面也想着他家里面的老婆,也是跟我们一样,两种力量。
后来发生什么事情呢?后来有一天,佛陀就用神通力说,难陀尊者来,我带你去看两个地方。他用神通力先把难陀尊者带到忉利天去,看到很多美女。佛陀就问难陀尊者,你看这些美女跟你老婆比起来怎么样?他说跟我老婆比起来,我老婆就像猕猴一样,像猴子。你说这天人,她世间上第一美女,跟天人比起来,跟猴子一样。他说,你看,难陀,你看那个宫殿,这样的美丽庄严,那么多美女在那个地方布置宫殿,你问问看她们在忙什么事情?他就跑过去,他说,你们在干什么?她说:你不知道?难陀尊者出家以后如法地持戒修行,他死了以后当我们的主子,当我们的主人,我们来侍奉他的。难陀尊者说:我就是了。她说,不行不行,你现在是人的果报,你死了以后才可以过来。至少他心中有所希望了。
佛陀就把这满心欢喜的难陀尊者又带到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叫做地狱。那个地狱的狱卒啊,准备要生火,把那个油啊,把它烧热。佛陀说,你问问看,这到底怎么回事?难陀尊者说,你们干什么呢?他说,我们准备要起火了,这个难陀尊者如法持戒又打妄想,他到天上享受快乐,享受完了以后就到我们这个地方,刀山油锅侍候。难陀尊者看到这两种未来的果报以后,回去就老实了。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他就不再产生贪爱的心,所以这个刀山油锅就消失掉了。改变我们的心态,我讲过,只有跟自己沟通,你要用智慧跟自己沟通,勉强没有用,完全没有用。但事实上,我们一般人要真正达到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心归命,不容易。我们一般都是夹带妄想来皈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禅净双修的理由。要把妄想处理掉,就是你吃一帖药不够,多一个复方、助行。
如果你善根深厚,如果你烦恼相对淡薄,你本来早就该往生了,你今生是有点冤枉,那你一帖药可能够了。如果你正常人的话,大概是两帖药,你本身生长在末法时代就是烦恼重。所以,现在就是说,你现在你看你的内心世界,哪一个势力强大,你大概知道来生去哪里了,真的,你看看你的内心世界,一切唯心造,外境是内心变现出来的。
我们现在有两块因缘:第一个是篱笆以外的,充满了水果,这个水果不吃也罢,外在的因缘;第二个是篱笆以内的很多田地、很多种子,你要注意哪些种子即将要发芽了,要注意了,你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改变,想办法让那些会引生痛苦的种子让它枯萎掉,想办法让那些往生的种子增长广大。
调整心态,用什么方法调整?如理思维。你看佛陀告诉我们怎么思维:你看难陀尊者,他好乐诸天的果报,佛陀也没有反对,但是佛陀带他把诸天看完以后,马上带他到刀山油锅,他马上就不要了。所以,当你想到来生快乐的时候,请你把第三生也想进去,这样懂吗?
我举个例子。
如果要征一个义工,我明天给你很大的快乐,给你做一个宫殿,第三天让你在油锅里面炸一下,同意的举手。
你们都没有人同意,但事实上,我们心中有这个期待。你看,人是矛盾的,你问他说同意吗,他不同意,但是他心中照打这个妄想,人还是往这个方向在走,这就是盲点嘛。把话讲清楚,看有没有人自愿,没有人要自愿。但是如果不把话讲清楚,你一定打这个妄想,你还是往这个方向在走,第二生快乐,第三生痛苦。
所以,你对治你的心你要有方法,我们的心就像小孩一样,你要有方法去跟他沟通,就是说,好,你喜欢第二生的快乐,那请你也想一想,快乐以后呢?第三生呢?当你把第二生、第三生加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不敢打妄想了,自然消失掉了。用智慧化解问题,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净土宗特别要注意第一块,思惟生死的过患,就是你一旦尝受快乐,你势必要付出代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4
什么是悲增上菩萨、智增上菩萨呢?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下一段。那么,发菩提心有总相发心跟别相发心,这两个部分。先看总相,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众生无边誓愿度,依苦谛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集谛而发,悲增上菩萨;法门无量誓愿学,依道谛而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依灭谛而发,智增上菩萨。
发菩提心,他所缘的真理是根据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的配对正好是苦集道灭。那么,一般来说,依止众生来发心的,他是属于悲增上菩萨,依止佛道的功德而发的,就是说你为什么发菩提心呢?因为我好乐佛道的功德,这种人偏重在智增上菩萨。
悲增上菩萨,如果他是因为众生的苦而发心的人,他会花很多时间去跟众生接触,做义工了,帮助众生了,但是他相对呢,在佛堂做的功课相对少,因为他对佛道的所缘境相对好乐心薄弱。那么这种人一般来说,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但是这种人有一个问题,容易退转。佛陀说容易退转就是讲悲增上菩萨,容易退转,他生命容易出现问题。那么,智增上菩萨是相对理智,他是在生命当中,他认为要先完成上求佛道,然后有本事了,再度化众生。智增上菩萨他会在生命当中先花很多时间在佛堂用功,跟佛道结缘,他会把度化众生放在后半段。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不说谁好谁坏,这个是人生的选择。
不过净土宗是智增上菩萨,你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先到净土去成就佛道,再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你看看净土宗的祖师你会发觉,尤其是越后面的祖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省庵大师乃至于印光大师,他们都告诉净土宗人四个字——少管闲事,有没有?因为你智增上菩萨你管闲事你就没有时间,悲增上菩萨他会比较入世,因为他的目的就是求增上生。悲增上菩萨很重视环保,你别把我地球搞脏了,我来生还要用的了,对不对?你们净土宗的人都要走了,我们还要留下来打拼。所以,这个没有对错,没有对错。但是净土宗人的确比较少事,因为他要处理生死问题,他相对摄心。你不能说他不发心,他把度化众生安排在下一个阶段,也没有错嘛!你先度化众生再成就佛道也是你的选择嘛。
我认为佛教徒,悲增上菩萨、智增上菩萨,都要互相尊重,因为这难道不是你的选择,你自己选择的吗?那么净土宗也是我们选择的嘛。这两个都是佛说的了,你先完成上求佛道再度化众生,还是你先下化众生再圆成佛道,这个没有对错嘛,是不是?但是你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摄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就好像说,你看,有些人他读完大学就想入社会,他慈悲心太重;有些人说不着急,我把博士拿到以后,我虽然这段时间去读书没有度化众生,但是我以后的功能更大。
所以,这个就是菩提心,如果你的所缘境是以众生相为所缘境的,你是属于悲增上,你是以佛道为所缘境的,就是智增上,就如此而已。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4
依止慈悲心产生一种增上意乐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个,别相发心,前面是总相,缘众生、缘佛道,这是一个大纲,那么细节,我们看这个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换,这两个都是从悲增上开出来的,我们也应该随学,我们心态上要随学。
依阿底峡尊者七重因果,那么这个菩萨的菩提心是有七个次第:
第一个,知母。如实的了知一切的有情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所以我们跟众生的定位是母子的关系。那么我们忆念这个众生过去做我母亲的时候给我种种的恩惠,等同我现在的母亲,我现在有这个资粮我应该有报恩的心理,那我怎么报恩呢?
我应该与乐拔苦。
我以慈心来给她种种的安乐,包括五欲乐,还有涅槃乐。那么悲心拔一切的色身跟内心的痛苦,依止这个慈悲心产生一种增上意乐,这个增上意乐就是一种坚定的使命感。那么为了完成我所有的帮助众生的使命,我必须要为利有情愿成佛。
那么这个七重因果里面最为关键的、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个增上意乐了。就是说,很多人对众生都有慈悲心,很多慈善机构都有慈悲心,但是,你菩萨呢,你必须把它当作一种使命感,舍我其谁,这是坚定的一种愿力。
我们说过,慈善机构它不一定有愿力,它不一定有一种智慧的引导,但是菩萨道他是一定要有愿力的,因为他求增上意乐,他有一种坚定的决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5
他之求乐亦如我,自他等视求加持。
净界法师
我们看丁二的自他交换。自他交换就理观的成份多了,七重因果比较偏重事相的,感性的,自他交换就比较理性了,就把自己的心跟众生的心两个对调一下。
我们这个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小段: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他之求乐亦如我,自他等视求加持。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在修慈悲心之前,首先要消除一个重大的盲点,就是我们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我们一般人总是觉得我是与众不同的,一般人。你看你,你跟人家合照的时候,你第一个会看谁?先看自己,对不对?这就是盲点了。所以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其实,你跟众生没有什么差别的,你是众生,他也是众生啊。所以自他与苦皆不欲,就是说我们自己不喜欢痛苦,由此类推,众生也不喜欢痛苦。所以每一个有情众生,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想要追求安乐,这个是相同的。所以他想追求快乐的心情,跟我是一样的,这个首先我们要得到第一个认识,一切有情都想离苦得乐,不管他是现出什么样的相状,心情没有差别。这第一个,再看第二个。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6
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
净界法师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
好,这个地方说明我们开始这个是关键了,我们改变我们过去的想法。
前面是平等观,这个地方就不平等了,我们生命会有很多的付出,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选择为我自己付出,我把精神体力用来让自己快乐,因为我想追求快乐嘛;第二个,我让无量无边的有情快乐,这是第二个选择。就是说,我想快乐,每一个有情都想快乐,每一个人对快乐的需求是没有差别的。那身为一个菩萨呢,我有两个选择,我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所有的付出是追求自己的快乐呢,还是为了追求众生的快乐?
这个地方就做出选择了,我们看:假设我们今天把所有的生命的付出用来追求自己的快乐,就创造了一切的痛苦,因为这个就是增长我执,我们会把自己的自我意识抬高了。那么假设我们把生命的付出,我们用来利益有情,那么这样子呢,就创造了无量无边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种种的善根。所以身为一个有情众生跟佛陀,最大的差别就是从这个地方差别出来了,所以自他交换求加持。也就是说,无量劫来我们曾经做了很多的善事,我们也曾经布施,也曾经持戒,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这副德性,那么佛陀也曾经布施,也曾经持戒,他成佛了,那么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心态跟我们的心态不一样,他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布施,他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持戒,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们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结果我们真的受益吗?也没有啊,对不对?你看我们,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保护自己,对不对?当你变成一只蚂蚁的时候,你也保护自己。当我们变成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也保护自己,但是,结果我们真的保护自己了吗?没有,我们把自己弄得越来越卑贱,越来越痛苦,这个概念很重要。我们越保护自己,把我们弄得越痛苦。如果我们改变一个心态,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向佛陀学习?佛陀为了保护一切有情去做事情,结果他变成了大自在的万德庄严的佛陀。
所以我们过去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出错了?
你看我们无量劫来哪一个生命我们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活,结果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佛陀牺牲了自己,成就了众生,结果他成佛了。所以我们的思考模式出错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个善业进入到我们的心中转化成一种痛苦的果报,为什么佛陀的善业进入心中变成万德庄严,这就是所谓的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希望佛菩萨给我加持,让我改变我的心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6
如风去来行取舍,由此发心求加持。
净界法师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由此发心求加持。
那么我希望把我的善业跟我的快乐,种种的因,善业是因,快乐是果,把我这种可爱的因果使令一切众生的痛苦消失,那么我接受众生的痛苦,我释放我的快乐,就好像风来取舍,我们取众生的苦,来自己承当,那么让众生得到快乐,由此发心求加持。
所以他这个菩提心的思想正如忏公师父一再强调的,就是这个菩提心的修学,他说出了一个下手处,就是学吃亏。
这个是很重要的思想。我们一般人都喜欢占便宜,我希望付出得少,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说我今生我的工作量越少越好,但是我得到的快乐是很多的。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说,你想想看,如果你今生付出很少,你快乐很多,那这快乐从哪里来?
你前生修来的。所以你今生是在耗损你的福报,你今生一路走来是在耗损福报。那么学吃亏就不同了,你在集积福报,你付出的很多,你得到的很少,你人生是在进步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为什么是自他交换呢?就是培养一种学吃亏的心态。我们付出很多,那么我们得到的少,那么这个落差呢,就把它保存起来了,我们的功德增上就在这里增上了。
好,那么这个地方当然是偏重在悲增上菩萨,他缘众生的苦,那么产生一种交换,讲究一种珍惜的心情。所以,他的菩提心,他是先处理我们的地雷,先观察苦谛,拔出我们对三界的贪爱。所以,他菩提心先修出离心,拔出我们无量劫来对三界生死的贪爱,这是第一件事情,然后把这种烦恼调伏以后再生大悲心。
这两个工作,一个出离心,一个大悲心,结合起来就是菩提心。好,我们课程先上到这,回答几个问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7
这样的念佛方法是否正确?
净界法师
问:在念佛的时候一直用法师所教授的方法,创造念佛的音声再听回去,但是我每一句佛号都必须要观想阿弥陀佛的容貌,观想佛陀的眼睛、鼻子、嘴巴,这样我才能专注,否则的话我的心就会想别的事情,请法师开示这样念佛方法是否正确?
答:这方法不正确!你要听声音,而不是观想。你刚开始你不要怕妄想,你不要因为妄想多,而改变你的方法,你应该面对妄想。当然你最好有点理观了,你观想妄想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啊,它势力很大,你先把它那个根拔掉。诸位你们知道妄想为什么那么大的势力,你知道吗?为什么它告诉你说,你要去吃什么东西,你就一定要听它的,你知道妄想势力为什么那么大,诸位知道吗?
对啊!因为你给它力量,对啊!
妄想是没有根的,妄想的力量是你给它的呢,你说了算,你现在搞得自己很被动啊。你看看,你不随顺它,你看它一次两次就没有势力了,你试试看。我们现在本来是主人,弄到自己变成好像是快要被妄想赶出去一样,我们现在被妄想逼得都走投无路了。其实你现在就站稳脚步,我真如本性说了算,我不随它转。
所以妄想,你要观想,妄想最怕你回光返照,它只会用假相来欺骗我们。妄想在《楞严经》里面,你只要问一句话就好: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它没有根嘛,要不然怎么叫虚妄的想象呢,它是一种虚妄的想象啊。所以,你对治妄想你要用正确的方法,你不要自已创造一个不正确的方法去对治妄想,这样不对哦。
你观想佛陀的嘴巴,你就创造一个妄想出来,不对哦。听声音就只有声音,如果你觉得听声音不够,你可以做理观。你可以观想一下:我本来没有妄想,我干嘛跟着你走,然后,妄想的势力就慢慢薄弱了,然后,你再坚持佛号,观想我是业障凡夫,我离开这个佛号我就完了,假想你跟他皈依,慢慢慢慢的,妄想就凋零了。
妄想它最怕的是第一个理观的思惟,第二个你的坚持。你坚持佛号,你一定要坚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所以你的方法要正确。
问:怎样去控制打坐时候的气动?
答:你要告诉你自己,不要动,不要太随顺它。这个你如果说,你能控制得住就控制,控制不住就别管它,别管它,让它自己去动,它会自我调整。它这个气脉啊,在调整你的身体。
问:弟子已经念佛多年,已能无念而念。犹有人对我说,他梦见我生在天道里,弟子很害怕,因为弟子只想求生净土而不是天道,怎么办?
答:其实你不用害怕了,你看你的心情啊,他梦到什么是他的事情,人生是你说的算呀。那他如果梦到你到净土去,你就到净土去了?你如果有生天的想法,你就自己调整了;如果你没有生天的想法,别人梦到什么跟你没关系了。所以你自己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问:请问师父,修净土的行者做禅修以佛号对所观境以外,是否有也应该以身、受、心、法当所缘境?如果可以,那么跟小乘的四念处的行者有什么区别?
答:小乘修四念处,他是以它为究竟,我们是拿它当作工具,一时的对治。这样讲好了,目标不一样。他修四念处他是要趋向偏空涅槃,我们修四念处我们是想往生净土,动机不同,结果不同。同样的方法,那么因为心态、目标的不同,操作起来结果就不一样。
问:弟子刚受了菩萨戒,不小心在无意中说了妄语,请师父给我作重受或者忏悔。
答:如果你讲的是小妄语,那就不一定要重受了,忏悔就好,应该有忏悔方法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8
印光大师他把吃素当作根本重戒!
净界法师
问:又食物当中常常不自觉吃了鸡蛋,又吃肉边菜。
答:哦,吃肉边菜不好喔,吃久了,吃菜就变成肉。吃肉是很严重的,这个要小心哦。所有的业,净土宗,杀业最可怕,它不会放过你的。你看印光大师说,他说你不管有没有受菩萨戒,吃素,他把吃素当作根本重戒。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不要太多人来障碍你,我建议你真的吃素,如果你真的愿我临终无障碍。尤其咱们中国人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四只脚的,都吃。这个吃素更重要,我觉得中国人吃素更重要。所以你不吃素,你吃众生的肉,在《楞严经》说,它觉得你吃众生肉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
你会说不是我杀的,如果是你杀的,那你两个问题:命债、肉债,两个都有。如果不是你杀的,你欠它肉债。即便它不是因你而死,它也没有说把肉给你吃了,对不对?所以你杀它,再吃它的肉,你欠它两个东西,命债、肉债,你就很难跑掉了。那么你如果没有杀它,你起码欠它肉债。
为什么吃素那么重要?
因为你一天要吃三餐,这个累积的业力太强,这个业一天要造三次。所以我希望你想一想,你有需要把自己临终弄得这么多复杂的障碍吗?所以这个众生肉不能吃啊,不能吃喔。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18
这样算自杀行为吗?
净界法师
问:如果已知道身体已经败坏严重,虽不是立即会死亡,但想求往生,开始不进食,不看医生,算自杀行为吗?
答:这个不构成自杀。当然有一个条件,就是说,医生判定已经医疗无效了。你可以选择不吃东西,你也可以选择不插管,因为我可以不救拔我自己,但是这个不算杀生,这个叫做顺其自然。杀生就是说你用一个外力,比方说你吃药,比方说你打什么针,让身体提前结束,这叫做杀生,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做,这个不能讲杀生,而净土宗本来也是这样子,你本来也就不能够。当然你要看情况了,你得小病就在那个地方等死也不行了。就是说医生的判定,已经医疗无效了,这个要做好准备了,医生说的,不是我们说的,医生说医疗无效了。
问:请问师父,忏悔不要在临终那一刻,那么阿阇世王的忏悔在临终之前的那一刻,怎么解释?
答:阿阇世王是在临终之前忏悔,但不是在临终那一剎那。他在死亡之前来忏悔的。因为阿阇世王不是跟那个提婆达多吗,两个结合起来嘛。阿阇世王谋害父亲做新王,提婆达多谋害佛陀做新佛,两个人都造了五逆罪。临终的时候,临终关怀是这样,如果你是修净土的,那我们就让你忆念佛陀;如果他不是修净土的,就忆念善业,随善业往生善处。让他把他的善的这一块调动起来,因为他忆念他的善业,他就容易产生善念。
所以临终开导就是说,他如果修净土的,那你二话不说,让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把佛号提起来;如果他根本不想求生净土,那你就把他过去所造的善事,重复告诉他一下,让他忆念善业也可以。但临终的时候,不能忆念自己的罪业,这样子容易堕落。所以临终的时候,要做正面的思考,很重要哦。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21
观察因缘的时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内外的差别!
净界法师
第五卷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2面,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佛法的修学啊,当我们开始从教理的学习而生起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你在观察因缘的时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内外的差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一个人内外的因缘混淆不清,你今生就不可能成就了,因为内外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外在的因缘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这一部分能够改造的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外在的因缘,佛陀只有讲一句话而已: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所以我们对于已经成就的果报,比方说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比方说我们的金钱是不是富足,比方说我们人际关系如何,这个地方能够改变的相当有限了,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一个果实。所以外在的因缘你能够不碰最好是不碰,轻轻的走过去就好,因为你浪费时间是没有用的。
第二个是你内在的因缘,就是无穷无尽的土地跟无穷无尽的种子。这个是我们应该花很多时间去经营的,因为它影响我们未来生命的方向。那么,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当中,我们内心当中,从唯识学的解释啊,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杂染的种子,也有很多清净的种子。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地雷,也有无量无边的宝藏。所以你的修行,就是改变你的内心的思想,就是内因缘。所以佛教都是讲内观,观心法门。这个观呢,其实它有观照义,也有调整的意思,你要自己调整自己,跟自己沟通。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21
我们心态的调整有三个方向!
净界法师
那么从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调整啊,有三个方向:
第一个是出离心。我们开始修学大乘佛法的时候,第一个要调整我们的贪恋娑婆的心态,这个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我们在三界当中,流转已久,我们跟每一个人每一块土地非常熟悉,所以,首先我们一定要透过无常的思想,诸行无常,人生是变化的,我们是没办法去掌控的,慢慢的调伏我们对三界的爱取,一个人一旦贪恋三界的果报,你的格局就不大了,你就成不了大功德了,就像《楞严经》说的,你贪恋一个小水泡,你就得不到大海了。
所以这个出离心,主要的切入点就是无常,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贪世间的财富?我们为什么不贪人天的果报?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会变化,它会让我们失望。我们一个人,如果从来都没有,我们可以接受。你看,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拥有过,我可以接受,但是得到以后的失去,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们无量劫来,都是在这种无常当中得到很大的伤害,不管是感情的伤害,或者物质的伤害。所以我们睁开我们眼睛以后,看到我们生命当中,没有一个安稳的东西,没有一个常态的东西,所以你慢慢慢慢的从无常观,我们开始产生对三界的出离,这第一个善根先种下去,出离心。
第二个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两块,一个是上求佛道,一个是下化众生。一个思惟佛道的功德庄严,生起好乐;一个思惟众生的苦,生起悲悯。当然每一个人有所偏重。那么这个就是先从出离心当中生起菩提心。
第三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空正见,太重要了。当我们建立出离心、菩提心善根的时候,我们要避免妄想的干扰,这个就是空正见啊。观照我们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妄想。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在大乘佛法当中的三种根本,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三个柱子先种下去,然后再修其它的波罗蜜。这个是大乘佛法主要的根本,三种根本。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23
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甲四的菩提心之退失。
那么当我们生起菩提心以后,我们要注意那些因缘会退失的,这个是整个修菩提心的禁忌。我们分成两段:第一个,约本质明退失;第二个,约作用明退失。
什么叫约本质呢?就是你这个菩提心,刚开始种的时候呀,就种的不好,这个种子本身就不坚固,怎么回事呢?我们看这段的论文: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以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好,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就是说啊,他这个人发了菩提心啊,但是他本身的内在的善根薄弱,内因力薄弱,怎么说呢?有一类众生善根微少。这个菩萨有两种,一种是钝根菩萨,一个是利根菩萨。
什么叫钝根菩萨呢?就是这个人偏重修福报,智慧薄弱,就是钝根菩萨;那么利根菩萨呢?就是他花很多时间去修智慧,福报相对薄弱。一个人如果智慧太差,有什么缺点呢?我们解释一下: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必须要靠自己的自觉自省自调来不断进步。如果你智慧够,你会创造一个自我调整的能力,这个很重要。现在的人很难劝谏你了,就是说,现在人跟人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人都很喜欢保护自己,所以,没有一个人会冒死劝谏,向你劝谏,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他冒着跟你绝交的危险跟你劝谏,因为人,现在的人谁讲的听,你想。
所以当正法时代过去,像法时代过去,大善知识、大威德善知识时代过去以后,末法时代最难的就是说,我的过失谁来告诉我,几乎没有了。你看你儿子不听话,你讲他听吗?他不听,你再讲下去,可能子女的关系就被破坏了。所以只好呢,只好怎么呢?佛陀说的合掌令欢喜,这个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互相合掌令欢喜,有什么缺点呢?
就是说,就是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就糟糕了,因为本来当局者迷嘛,所以这个时代只好靠自觉,就是你的智慧水平不能太差,因为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你如果不看经典,你会有什么问题,诸位知道吗?就像佛陀说的,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在照镜子了,你脸上有黑点、有什么,你都不知道了。你不能自我反省自我调整,那就很糟糕了。
你看,一个人,他的方向错了以后,他已经不知道怎么调整自己的方向,他一定错到底。所以这种人就是善根薄弱。善根薄弱,他一定要到罪业满盈,到业成熟了得果报了,他看到果报了,才知道怕了。
一个利根人他犯错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一时的糊涂,但他随时会醒过来,而那个醒过来的力量,调整的力量,就是他平常智慧够,他观照力强,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就是说,这个人智慧薄弱,而且呢,烦恼又深重,那么他曾经在三宝当中,虽然值遇佛法,也曾经供养三宝,也跟三宝结缘,但是呢,他生起人天的种子,就是贪求人天的果报,或者呢,生起二乘的种子,欢喜偏空的涅槃,都是偏一边,一个偏于有相,一个偏于无相。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24
缘外境而发心,这种善根是靠不住的!
净界法师
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其实说实在,大乘的根器是很难栽培的,真的。你看佛陀度大乘很难,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佛陀要你无住,又要你生心,要生心又要无住。我们一般人就是,你要么要我追求,要么我就完全放弃。我们一般凡夫是比较偏激的。说实在,末法时代,真正能够掌握大乘中道思想的这种根机的,就非常少了。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人因为智慧不够,所以他就很难去掌握到这种中道的思想,他可能会采取比较偏激的,就是说要嘛我就贪求,要么我就完全放弃。那么这个是讲这个人大乘的佛法熏习不够,所以他会产生一种偏激的思想。
若有供养诸佛,但是时间太短没有达到一万劫,那么遇到恶因缘的刺激呀,遇到恶因缘也可能有发心的情况,这以下讲出四种:
第一个,见佛色相而发心。阿难尊者就是这样,见佛相好。佛陀说你为什么出家呢?我看到佛陀相好而发心。佛陀呵责他,他说你看我相好而出家,哪一天我变老了、变丑了,你的道心是不是没了呢?所以这个缘相发心是有问题的。或者,缘众生而发心。说你为什么学佛呢?我看到僧宝的相状庄严而学佛。这个发心也不对,那么要是僧团腐败了,你的道心也就受到伤害。或因二乘人的教授而发心,二乘人当然就是比较偏重在苦谛呀,无常的思想,比较悲观。或者是随他人而发心,随顺众生而发心。如是等发心呢,因为他本身不是发自内心对真理的觉悟,悉皆不定,遇到恶因缘的刺激,就退失大乘而堕落二乘之地。
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啊,发了菩提心以后它的坚固的问题。《楞严经》讲到生灭跟不生灭心,就是说啊,如果你建立一个心态,或者说一个善根,这个善根是外相的刺激,你开始修行,这种善根临终的时候都靠不住。就是《楞严经》说啊,说我一生当中,我在三宝当中栽培很多的善根,我怎么知道哪些善根我临终的时候用得到?我怎么知道我临终的时候,那些善根是不现前的?
我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比方说,你来参加佛七,要有人打电话,跟你说某某人啊,这个佛七很重要啊,你一定要来参加,你不好意思,只好来参加,那么你的发心是缘朋友的感情而发心,你这个力量是外面给你的,这个临终就不算了,因为《楞严经》说,你是借来的,那个善知识跟他借的,借来的要怎么样?对!要还,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25
佛陀说借来的东西为什么要还呢?
净界法师
佛陀说借来的东西为什么要还呢?
太阳带给我们光明,虚空的光明是跟太阳借来的,当太阳走的时候,它把光明带走了。佛陀说,树上的叶子在动,这个动态是什么来的呢?是跟风借来的,当风走了以后,它就把动相带走了。所以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出家的十二年,你想想看,你内心当中,哪些是真实的功德,哪些是借来的,你一定要借这个相,你的心才生起?你看有些人他一定要把佛堂弄得很庄严,冷气打开,再泡一杯咖啡,他才可以拜佛。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万一这个地方刚好没有冷气怎么办?你就完了,佛号提不起来了。因为你这个佛号的生起,要跟三个东西借:第一个跟冷气借来;第二个跟一个庄严的道场借;第三个跟一杯咖啡借。所以你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具足,你的佛号就提不起来。
所以诸位你要知道,你心中的佛号是借来的还是你的东西。借来的,是要还的,临终的时候,是要还的。你看我们色身跟四大借来的,临终的时候它讨回去了。只要你这个东西是要外境的刺激,你这个心才生起的,叫诸法因缘生,那临终的时候它就逃走了,你会发现,哎呀,我平常可以念佛,我临终佛号提不起来呢?因为你的佛号是借来的,借来的。
有人问印光大师说:大师啊,你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你到底有没有真的看到人家往生呢?印光大师回答得很妙,他说,就算所有人都没有往生,我照样往生。他这个往生的心不是借来的。换句话说,外境跟我没有关系,我往生,我是从佛法的真理体会出来的,我往生,是我明白这个因缘的道理。
你的心是从真理的思惟从内而外的,只要你的心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刚开始的缘起很重要,由内而外,你悟到真理以后,你发心求生净土了。所以我不太愿意用感应的故事来启发你,因为你用这样子的话,万一你看到哪一天都没有人往生,你就不要往生了。所以你要注意,如果你的东西是借来的,你要调整一下,否则临终是要还的,你可能会产生错觉。
那么这个地方的发心就是说,这个人发心都是借来的。他假借佛陀的相好而发心,假借僧宝的庄严而发心,但是相状是变化的,所以他就觉得他的心不断在变,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一开始就是借来的。你假借它而生,你就受它的干扰。
所以他的发心为什么会退呢?他一开始不是依止真理的体会而发心,是依止外相而发心。这个本身就错误,这本身就脆弱,你的一开始因地就是生灭心嘛,所以你不可能产生不生灭的力量。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提醒我们注意,就是我们的善根,最好是不要借来的,是你自己思惟法义,然后从你的内心发动出来的善根,这才是你的东西。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5:25
菩提心成就了以后,要注意三个禁忌!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个,约作用明退失。
前面是讲到本质,这个讲作用,我们看这一段的论文,再加以解释,请合掌!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瞋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三法有一,牵入恶道,忘失信心。
那么我们菩提心成就了以后,要注意三个禁忌,这个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第一个,瞋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贪爱不障碍菩提心,你喜欢吃面包,你喜欢吃面条,这个跟菩提心都没有关系,这个只是浪费你的福报而已。但是你经常发脾气,你经常跟众生产生对立,横于自他,而生恼害,你就要小心了。你的瞋心很重,对立心很强,你的菩提心就守不住了。菩提心是我们生命一个最重要的引导者,如果以佛陀的教法来说,这是三个马车啊。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引导,你所修的善法,到底是一个人天果报,还是成佛的资粮,还是往生的资粮,完全靠菩提心在引导。你菩提心破坏的时候,就好像你这个车子,已经没有这个方向盘,没有方向盘,没有方向引导。
所以这个瞋心在菩萨戒里面是首戒,当然它不是说偶尔发一次,是经常发脾气,就要小心了。这个瞋心在菩萨戒,你打开菩萨戒,他是制得很重,很重哦。重到什么程度呢?你看佛陀讲瞋心,瞋心是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你说啊,我是维持正义,不行,维持正义也不要发脾气,很多方法的。就是瞋心,在菩萨戒你打开看看,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你都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替代的。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二个,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这个僧宝特别指的是他能够教化你的善知识。因为你今天高慢心,你就很难接受教化,所以你就很难成长。这个善知识,宗喀巴大师他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他要能够不犯四重。到末法时代,我们很难要求善知识是整个身口意清净的,就像那个智者大师说的,他说正法时代我们追求珍宝,珍宝都是在干净的地方,但是末法时代,这个善知识,往往有一些身口意的微细过失,那么这个珍宝往往是在有些带有垃圾的地方。所以我们为了要追求珍宝,我们必须忍受善知识的某些的过失,当然这个过失不能犯到四重。四重是判断善知识的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他犯了四重,这个善知识就不能依止了,根本重戒不能犯,这第一个。
第二具足大悲。这善知识有大悲心。
第三善巧方便。他能够开方便门来摄受你。
那么只要这个善知识具足不犯四重、具足大悲、善巧方便,这个人就可以依止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对善知识应该见德不见失,见他的功德,少看善知识的过失。他既然可以给我们增上,我们就应该要如法的依止。
第三个,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那么这个就会创造愚痴。
其实这三个当中,最严重就是懈怠。因为你一懈怠,你就不能够自我反省,不能自我觉察,那么我们就很难进步,没有进步就容易退步。这个是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的三个重大的过失。不但是会破坏菩提的信心,而且会产生恶道的果报。这个是讲到作用明退失。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1 14:11
我们应该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真如门故!
净界法师
我们再往下看,菩提心之增上。
那么前面是讲到菩提心的退失,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其它的加行,让菩提心增长广大。
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个,深观实相;第二个,广修方便;第三个,历事练心。
那么,第一个是一种智慧,深观实相。深观实相当中又分成空观跟假观:空观,如实空义;假观,如实不空。先看空观,我们先看这段论文,请合掌: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好,这个观很重要。这个空观,影响到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坚固跟增长。那么我们一个人要学会怎么从生灭门而进入到真如门。什么叫生灭门?只要这个东西带有相状,就是生灭门,凡所有相都是生灭,不管它的相是凡夫的杂染相,或者佛菩萨的清净庄严相,只要它是一个相状都是生灭门;那么真如门它是没有相状的,它离一切相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念的清净的心体。那么怎么从生灭门进入真如门呢?
你要去观察我们的五蕴身心,不管是色法心法,乃至于外在的六尘境界毕竟无念。毕竟无念就是它没有真实的体性,你一念心性本来没有形相,所以从十方去追求,终不可得,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真实的体性,都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就好像一个人,迷失了方向,把东方当作西方。但是你把东方当作西方的时候,西方还是西方,东方还是东方啊。即便你自己这样认为,并不可能改变东西方的事实。众生亦尔,我们无量劫来把一念心,执着有一个自我的相状,但是事实上,内心还是清净本然的。
所以我们应该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真如门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2 11:31
知心无念这个概念很重要!
净界法师
这个地方重点在这四个字,知心无念。我们一念心,每个人都很复杂,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妄想都是不真实的,这个很重要,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对治妄想。我们无始劫来,在我们的每一个生命经验当中,会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这有什么缺点,带个相状有什么不好?
带个相状,就把你限制住了,自我设限。过去有一个猎人,他养了一只老鹰,他为了贪方便,他也没有个别养,他把老鹰放在他鸡笼子里面养,从小就跟鸡养在一起,这样比较方便嘛。这老鹰跟鸡整天搞在一起,它长大以后,因为它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鸡,它认为它就是一只鸡,因为它心中已经捏造这个鸡的相状了,虽然它有强壮的手臂,它有广大翅膀的力量,但是它心中认为它就是一只鸡。
那么后来,它长大以后,猎人用所有的方式来训练它,都失败了。后来这个猎人非常失望,就带着这只老鹰,跑到山上,就想要把它自由落体,让它自生自灭。所以他把这个老鹰带到山上,把它放下去的时候,老鹰遇到死亡的威胁的时候,快要着地的时候,它的潜能发挥出来,展起它广大的翅膀,一跃飞上去了。它有这个功能,但是它为什么不表现出来呢?因为它被这个我相,这种自我的相状限制住了,自我设限。
你看那个马戏团,他们也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马戏团发生了火灾,那个管理员赶快把这个笼子打开,让这个野兽跑出来。后来发觉,只要这个野兽被关超过三年,这只野兽就跑不出来了。新抓到的野兽、那个鸟马上都出去了。那么只要这个鸟跟动物,被关在这个笼子里面超过三年,它已经认为说,我的范围就是这样子了,自我设限。
我们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相状,我们现在变成物化了,就是说,被物质同化。我们经常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怎么样,其实人生不决定。
你看菩萨戒,菩萨戒有个很重要的思想,菩萨戒他那个菩提心跟空观是很要求的,也就是说,菩萨戒不能自我设限。你要受了菩萨戒,你就没有资格说我做不到,不能这样讲,你可以说,我慢慢做,可以,但是你不能说我做不到,因为你做不到,那表示你自我设限,违背我们本性是清净的这个真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知心无念这个概念很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2 11:33
本来没有妄想你就很好对治了!
净界法师
诸位你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他烦恼很重,但是他很快能够突破?为什么有些人学佛三十几年,你三十几年前看他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副德行?就是你这个思考模式错误。你坚固的执着你的妄想,你就很难去改变它了。你要改变妄想,第一件事情请你把它放掉,你要放掉妄想,才有办法对治它。
我再讲一次,妄想本来是不存在的,它本来是没有力量的,它本来只是个客人,但是你赐给它太多力量了。妄想力量是你给它的,你还记得吗?你要把它放掉,你才有办法对治它,你一天到晚对治它,一方面给它力量,你怎么对治得了它呢?所以你要观空,本来没有妄想你就很好对治了,它就不是你的对手了。
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到,你不要老是觉得你业障深重,这很重要。你老是觉得业障深重,你结果果然业障深重,因为你自己老是这样想。所以,大乘佛法是认为说,我的内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业障,你很快就从业障里面跳出来了。这个知心无念,这个道理会影响到你这个人,是不是进步快。同样两个人,学佛的时候烦恼都很重,有一个人他进步很快,有一个人进步很慢,这个跟你的智慧有关。
什么叫智慧呢?就是这四个字,知心无念。这个是甚深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你如果没有弄清楚,你后面你就很难修学了,你就好像骑脚踏车,人家开车一样,你这个乘太差了,你是人天乘啊,你从有相的修行,你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
这个金刚般若是很重要的,知心无念。你告诉你自己,你生命当中所有的想法都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因为本来无一物,凭的就是这个真理。所以这个思考会影响到你的平时的进步,也会影响到你临终的正念这一块,一个人成功失败跟这四个字有极密切的关系,这四个字。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2 11:33
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如实不空义,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前面如实空义,是讲它的一个清净的本体,这个地方讲,这个清净的本体,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它有这个不空的能量。
复次,自性清净的本体,一切凡夫、一切的声闻、缘觉、一切的菩萨,乃至于十方诸佛,从清净的本体来看,是没有增减之相,没有前后之相,毕竟恒常不变。这个地方是怎么说啊?
就是说,佛是万德庄严的,凡夫是业障深重,但是这个只是因缘所生法,那是后来的修学而成。那么如果把这种缘起的相状拿掉以后,我们发觉,佛陀万德庄严的背后是清净本然的,凡夫的业障深重的因缘相拿掉以后,也是清净本然的,本体都是一个,这个所谓真如自体相,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起跑点都是一样的。当每一个人把生命归零的时候,十法界的因缘果报都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交集,就是清净的本体。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知道,一切众生合理的推论,都有可能成佛。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内心本来清净。
这个地方是把前面的再复习一次,他要讲的是下面这一段。那么这个清净本性它不是只是象虚空的顽空,它满足一切的功德,这以下讲出六种功德:
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这个是约般若智慧,般若德。真实识知义故,这个也是般若德,三个般若德。那么解脱德呢,自性清净心义故,这个是解脱德。前面是说它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烦恼——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本来没有烦恼。自性清净心义故,是本来没有业障。常乐我净义故,是法身德,本来没有生死。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这个是总说,做个总结。
所以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的佛法,乃至满足无有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2 11:34
我们的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
净界法师
那么这段是说我们不但是清净的,其实我们内心是具足法身、般若、解脱,这种功德的。这说明什么事情呢?
我一念心性,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我现在为什么变成烦恼障、业障、报障,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操作错误。就是说,这台机器,它正常运转的时候不应该这样子。那么这个地方说什么事呢?
说啊,起烦恼是不正常的。这句话我们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够接受。我们一般人,我起烦恼正常啊,这是我的个性啊。可是为什么我脾气很大呢?
我个性就是这样子的。
其实你错误,你错解了,你的个性,你本来的个性,是清净庄严的。我从佛陀的角度来告诉大家,起烦恼是不正常的,你清净才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把不正常当正常。这一念心性本来是让你操作万德庄严,就是你看啊,我们看经典,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本性具足烦恼,没有。我们在清净心当中,我们看不到本性具足业障,也没有看到本性具足生死。那有人就问,我的本性没有生死,那怎么就有生死呢?我内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进入到我内心的深处来看,我找不到这种变现生死的种子,我里面没有生死这个因种,那怎么有生死呢?
对!你自己捏造出来的,生死是自己去操作错误捏造出来的。
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了我们起烦恼违背本性,我们造恶业违背本性,我们内心的设计,本来是让你设计修善的,你可以从这个地方体验,你看你造善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很安稳,有没有?不一定别人赞美你,让你很安稳是怎么样?表示本性在给你鼓掌,你终于有一天顺我意思了,顺从本性嘛。你看,如果我们本性是邪恶的,我们造恶的时候应该心安理得,因为我本性本来就邪恶啊,对不对?你本性本来设计就是邪恶的,你去造恶,你本性不会呵责你嘛,对不对?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对哦。诸位你还记得吗?你造了恶了以后你内心不安,有没有觉得?但是没有人知道,你为什么不安呢?
因为你违背本性。你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说,造善是正常的,造恶是不正常的,我们现在是不正常的。我们正常应该成佛,就是这个心,这台机器的心,本来设计是让你成佛的。结果我们把它操作成生死流转了,我们对不起我们的本性啊。
所以这个地方,如实不空义,就是说,我们从现在开始要给自己一个观念,我的本性本来清净,我的本性本来具足。我的内心的世界本来应该布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本来就具足布施的善根;我本来就应该持戒的,因为我的内心,本来就具足持戒的善根。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本来就正常。
其实这个地方都在跟大家做止观,做心理建设。你这两个思考建立起来,你大概成佛之路,你这个车子,就走得很稳。第一个,你相信你本来清净;第二个,你相信你本来具足无量的善根。那么这个是两大观照的方法。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3 15:26
你要修两个观照,善根会增长烦恼会淡薄!
净界法师
我们佛教的生命观,它讲到我们有无始的生命,也就是说,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生命的经验,所以说佛教的因果思想,是建立在无量生命的概念。那么我们现在要去继承过去有无量无边的生命经验所留下的功能,所以我们的思想很复杂。那么在这么多虚妄颠倒妄想当中,佛陀的意思,就是你先不要管妄想,先在妄想中建立三道的光明,你一开始管妄想,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先把自己的功力先栽培起来。所以对治妄想是比较后面的,刚开始先栽培善根。
你看它四悉檀,欢喜、生善,生善不是生起善法,是生起善根,然后再破恶,欢喜、生善、破恶,最后入第一谛理。所以修行人你一开始跟妄想宣战,你就完了,你不能跟它宣战,你不是它的对手,所以刚开始的修学次第,先栽培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先不要跟敌人宣战,先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好了。
所以刚开始都是带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来听听课,也来打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后,回去继续打妄想,对啊,就刚开始就是这样带妄修真,带有妄想修真,但是没关系,佛法有的是方法。就是你这个善根带动起来以后,佛陀告诉你要修两个观照,这两个观照,这两帖药很重要,你吃下去你这个善根会增长,烦恼会淡薄,哪两帖药呢?
第一个,你要经常告诉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本来没有妄想,这个太重要了,你本来没有妄想,你本来清净的,妄想是因缘和合的一种虚妄的假象。你看这个镜子,虽然很多灰尘,但这个镜子本来是光明的,它可以恢复原状的,这个灰尘没有真实的把镜子给染污,第一个,知心无念,这是第一个思考。
第二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要告诉你自己,我成佛是正常,我去修学善根是正常。因为我的内心当中本来就具足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知义故,我的内心当中本来就具足善根,我做众生是不正常的。佛陀说,你本来是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你本来应该要居住王家的,结果你自己跑出去流浪,变成乞丐了,做乞丐是不正常的。
在日本,有一个小女孩,她肝脏很不好。这个母亲就带她去找日本一个最高明治肝病的医生,这个医生就给她开了很多治肝病的药,后来发觉吃了一个疗程以后,都没什么效果,这医生就找原因了,怎么回事呢?
说你有按时给她吃药吗?她说有。那个禁忌的东西什么不能吃你知道吗?她说我知道。那怎么会这样子呢?他就详细问她的整个生活情况。原来这个母亲,她每次要送她去学校上课的时候就说:小华,你要小心啊,你肝脏不好。然后,她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是:小华你要注意一点,你肝脏不好呀。你就给她自我暗示啊。一个业障,一个烦恼障,最怕你执着,我们要知道,烦恼本来是没有自性的,但是你给它力量。后来那医生说,你要换一个说法:小华,你肝好很多了。果然她这样改变口气以后,她那个肝病的药就发挥效果了。
所以我们的心是需要鼓励的,你不要老是呵责你自己。你看大乘佛法第一个是什么?信心啊,信解行证,你一定要先信。修行人,你面对无量的妄想,你要给自己激励,说我一定做的到,为什么呢?因为我内心本来清净,我本来具足善根,我只是假借佛法把它启发出来而已。你要自我激励,你要给自己能量。
所以,即便我们面对无始劫来我们感觉到强大的妄想,不要怕,你激励你自己,知心无念,知道你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潜能,你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知义故,遍照法界义故。我们现在尽量,从现在开始不要老是用你的思考模式,你看看佛陀是怎么教我们去思考事情的。
这两帖药你吃下去,保证你进步很快,你翻转得很快。所以这个是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去观察我们内心的真实相:第一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严格来说受菩萨戒,这两种思想没有建立起来,没有资格受菩萨戒,这两个。这个是大乘的信心的基本,大乘佛法的起步,这个是信仰的起步而已。
信,然后才解、行、证,这是第一个,两个信仰基础。那么这两个基础以后,我们开始再讲广修方便,这个讲定课的问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4 15:41
我们修行是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
净界法师
前面两个是一个思考模式,这个是讲到修行的方便,就是讲到事相的修学。修学的方便有四种,就是透过什么样的方便来增长我们菩提心的善根、大乘的善根呢?先看第一个:
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那么这个地方,前面是有说过,我们再把它重复一下。
第一个,从假入空观,这个是根本方便。我们看到一切法都告诉自己,这个是自性无生,无生就是毕竟空。其实我们的身心世界,它本来是没有的,所以就不会产生一种我执,才不会产生自我设限,我们老是觉得自己做不到。其实我们本来就没有这些烦恼,本来没有这些业障,本来没有生死,这个是空观。
第二个,假观。假观我们前面说过,借相观心。
空观让我们离一切相,假观呢,再把这个相怎么样?再借回来,因为你要借相修心,但是你这个时候借你不会执着。比方说,你借佛陀的相状来修皈依;比方说,你借众生的相来修布施,你必须有布施的相,才能够启发你布施的善根。所以空观让我们离一切相,假观让我们成就一切法,即一切相,成就一切法。那么这个法,包括布施的法、持戒的法、忍辱的法,那么这个功德法是怎么来的呢?
借相修真,或者借假修真。所以我们面对相状,是两个态度:先全盘否定,因为我们前面的相状都带有执着。佛法是先破坏再建设哦。这个房子盖起来,这个材料本身有问题,很多的蛀虫,这个房子不能用,你怎么修都没有用,那个房子这个柱子,每一根柱子都长虫。就是我们无始劫来建立的妄想,这个相状都带有情感,你现在所有相状都不能用,统统不能用。
所以修行第一件事先归零,把心带回家。所以从假入空观是第一个工作,先把心中的相状全部把它归零。佛陀是先大死一番,然后再重新建设。然后,第二件事情呢?重新盖房子。前面你把相状消掉了,再借回来,你借佛陀的相状来修皈依,你借众生的相状来修慈悲,你虽然有无量的善根,但是要借相来启发你的法。
所以第二个记得,不要在空观里面待太久,待太久变二乘了,就偏空了。所以你把空观的智慧操作以后,离相以后,第二件事情,请把你消掉的相再借回来,这就所谓的因果丝毫不爽。先把相状拿掉,然后再把它假借回来,因为你没有相状,没办法修行。
你看,你要假借佛号的音声,才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嘛,对不对?你都要相状啊。你要假借佛像,你才可以拜佛;你要假借众生的相状,你可以布施,要不然你要布施给谁?
所以,相状把它消掉以后,你第二件事情,假观,从空出假再借回来。你看,要假借众生的相,你才能够放蒙山,所以你必须要把相状,把众生相、佛相再借回来,那么这个时候开始积集广大的资粮,这个就是以随顺法性无住故,在无住当中而生心,生心的时候,又开始借相。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5 14:46
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他造了恶他自己不知道!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二个。
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好,那么前面是一个根本,是总说了,这个地方讲止恶。
经常保持惭愧悔过,使令一切恶法不令增长。这个自我反省,我建议大家每天拜一点忏,尤其是初学者,如果你时间不多的话,我建议你拜三十五佛,二十分钟。我们这边前面讲过借相修心,如果你不拜忏,一天当中一般人很难生惭愧心,几乎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生惭愧心,你没有时间生惭愧心,你每天拜二十拜,你就会知道。
你每天拜三十五佛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有些人身口意出现了恶法,它会不断的出现,不断的出现,像滚雪球一样,直到这个恶贯满盈为止。有些人身口意出现恶法,他有一个stop,他有一个刹车系统,它自然会停止,就是他有在拜忏。拜忏的人他很快发现自己的过失,很快哦,如果你一天都不做功课,有一个缺点,当你身口意出现过失的时候,都没有人告诉你,你不会知道哦,但等到你知道的时候,很严重了,很严重了,没有救了,来不及了。
所以你不拜忏,你没有办法在身口意产生一个警告系统。就是说我生病了,这个红灯会亮,哦,这个地方出状况了,它有一个警告的机制啊。如果你一天都不做功课,你等到你年纪大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严重的时候,来不及了,很严重了。所以你功课可以做的少,我觉得做的少没关系,但是你完全不做,我觉得非常不好,因为你都没有产生一个自我检查的系统。你说,我在听经呀,生善跟灭恶是两码子事。听经是增长善根,拜忏是灭恶,这两个都要做。你如果只有听经没有在拜忏,你的生命当中善法在增长,恶法也在增长。每天拜忏太重要,你可以拜的少,你八十八佛分两次拜,分三次拜,分四次拜都没关系,就算你拜十五分钟也没关系,只要你那个心态到了,因为那个惭愧心开始自我反省的时候,你很快发觉你今天的身业口业意业哪里出差错了,你马上把那个问题关掉。
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他造了恶他自己不知道,这个最可怕了,等到你知道的时候,来不及了,太晚了,这个业太重了,很难忏了。所以我们要及时发现过失,只有一个方法,勤求忏悔,没有其他方法。要不然就是说,你有一个善知识在旁边经常提醒你,但是这个机会不太可能,不太可能。就是一个止恶的方便,勤修忏悔,离诸过患。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6 15:55
发愿要圆满,行动要取舍!
净界法师
再看第三,这个讲善根增长方便,前面是灭恶这个地方讲增善。
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前面是讲忏悔,这个地方是讲增长善根,包括了供养、礼拜、赞叹、随喜、劝请,这个七支供养这个待会儿我们会再加以说明。
那么以爱敬三宝,以恭敬三宝的心,使令我们对修行的善根,大乘的善根,特别是前面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两个善根,来激励自己趋向无上菩提。在三宝的加持之下,消除业障,菩提的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开愚痴障碍的缘故,用智慧的光明来破除愚痴。
看第四:
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好,那么最后是发愿,我们要数数的发愿。发愿尽未来际化度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了脱生死,无有余就是没有生死的果报,皆令究竟无余涅槃,圆满的大般若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这个发愿我们要注意一下。我们的实际行动是有限量的,你拜了八十八佛,你就不可能拜大悲忏;你布施给A,你就不可能布施给B。行动是要借相,但是发愿要平等,发愿不能有穷尽。你说我发愿要度一百个众生,不可以哦,发愿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发愿要圆满,行动要取舍。行动要量力而为,看你多少时间就做多少事情。
所以观照力跟发愿是圆满的,那个理观都是圆满的,事修你要取舍,你多少时间就做多少事情。所以这个地方,平等的意思就是说,不能带有相状,无相才平等,时空无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9 13:32
七支供养,是快速的积集资粮的七个方法!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七支供养。那么七支供养,是前面我们讲增长善根这一块,我们开出七支供养,我们把它简单的说一下。
善根的增长,有七个方向,那么分成四个部分:
修皈依: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修学皈依,这个属于皈依的这一块。所以拜忏,其实拜忏除了忏悔业障,还有修皈依的意思,这两个都有,具足都有。
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这个是净除罪障积集资粮,净罪集资。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个是智慧跟大悲。
最后普皆回向是把前面的功德,把它回归到圆满菩提。
这个礼敬诸佛、广修供养,这个广修供养它本意是偏重在供养佛陀这一块。拜佛,拜佛跟拜忏都是同一个意思。拜佛,它是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你跟三宝结缘,皈依。你跟三宝结缘,你就得到诸佛的护念摄受。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参考一下: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在精舍的时候,在罽宾国,就是在隔壁国,有五百个阿罗汉在那边修学。那么结夏安居快到了,这五百阿罗汉就想说,我们这次也不能去见佛陀,这样远,然而我们希望能够建一个塔,让我们这三个月当中,能够每天绕塔礼拜,来经行,来赞美佛陀,来表达我们对佛陀的皈依感恩之心。所以这五百个阿罗汉就派了一个有神通的人,阿罗汉,就飞到佛陀的精舍,来表明此意。佛陀表示嘉许。佛陀就用他的指甲,跟些许的头发,用布包起来让他带回去。
阿罗汉把这个佛陀的指甲跟头发拿回来以后,就盖了一个金字塔形的佛塔,就把佛陀的这个色身的东西就供在里面,每天就礼拜经行,表示皈依。
后来在这个森林当中修学,隔壁的森林住了五百只猴子。猴子要去找水果,这个猴王就带着这个猴子,就从佛塔这个地方经过。今天经过,明天也经过,就看这些阿罗汉整天绕塔在那边礼拜经行,就觉得很奇怪。但是它看这些阿罗汉,面目相貌都很祥和,这个猴王就如此思惟,说这个可能是个好事儿。回去以后,猴王下令,我们也应该盖一个塔,就叫这个猴子到海边拿那个湿的泥土,也盖了一个塔。那么这个猴王就要求大家,每天出去之前,也是绕这个塔三圈,向塔礼拜才出去。
那么这样子做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有一天,这个猴子出去的时候,突然间,天气产生变化了,山洪暴发,五百个猴子就全部死亡了,被那个洪流都冲走了。冲走以后,因为他们曾经对三宝产生一种皈依恭敬之心的善根,生到忉利天去了。生到忉利天以后,我们知道生天的人,他是很放逸的,但是他刚刚生天,他一定会知道一件事情,他怎么生天的,多分都会对前身感恩。所以这五百个天人,他们同时就飞到人世间,那个山谷之下,找到那五百只猴子的尸体,就撒花。那么这个时候有外道经过,外道婆罗门就说,哎呀,你们天人这样尊贵,你为什么对这个尸体撒这个花呢?天人说,你不知道,这五百个猴子是我们的前身,有它才有我们的现在,我们对这五百个猴子产生感恩。那么这个婆罗门听到以后,哎呀,这个佛陀功德太大,你看,它只是心念想佛陀而已,还没有真正用佛陀的舍利供养,它只是忆念佛陀就生天,那我如果一辈子跟佛陀修学,那是什么境界啊?
这五百个婆罗门就去精舍找佛陀,佛陀看到这五百个婆罗门以后讲:善来比丘。这五百个婆罗门当下就须发自落,证得初果。当然我们相信身为佛陀,这个都是他的布局。他把头发拿过去的时候,佛陀他一定知道,阿罗汉会盖一个塔庙。,佛陀也一定知道,这五百个猴子会看到这个事情,佛陀也一定知道,这五百个婆罗门会来找他。但这里有个问题了:森林中的猴子这么多,为什么我们当猴子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看到佛陀?这个是一个问题了?
因为他过去生结缘,叫诸法因缘生啊。诸位,跟佛陀结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不跟佛陀结缘,佛陀救拔你有困难。所以他拜佛,从消极的角度,他忏悔业障,但积极义呢,对你未来先铺下一个解脱的道路。这个道路先把它开起来,什么时候走不知道,绝对功不唐捐。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就很奇怪遇到障碍的时候,他就遇到佛陀,很自然,那我们遇到障碍的时候,佛陀就没有出来,我们没有结这个缘。
所以这个修学皈依,礼敬诸佛,从凡夫的角度特别重要,因为你一定要跟佛陀先搭上一个桥梁,让他有办法透过这个桥梁来度化我们。
那么这个七支供养修下来,在佛法说,是快速的积集资粮的七个方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9 13:33
生活的历练,转逆缘成菩提道!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乙三的历事练心。
前面是讲到静中修,这个地方讲到生活的历练,转逆缘成菩提道。先看两段,先把这两段念一遍:
因缘观:一、当随缘消旧业想;二、当善知识想。真如观:三、梦幻观身,空护为上。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当我们除了在佛堂用功,我们遇到人事的逆恶因缘刺激的时候,我们怎么要让自己不生瞋心,而保护菩提心呢?
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个一定是我过去的业障起现行。事出必有因,当我在行菩萨道的时候,遇到恶因缘的刺激,这个是把我过去的业重报轻受,这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是更积极的,把它当做一种历练,当善知识想。因为有善知识的刺激,我们能够快速成长。
那么在真如实观当中,观察这个色身是如梦如幻,观察这个人身的色身世界是本来不存在的,只是因缘所生的梦幻泡影,这个念头要转过来,对你本来是一个负面的伤害,就变成一个正面的养分,所以这个观想是很重要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9 13:34
发菩提心的功德!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甲六的菩提心的功德,做一个总结。有两段,我们一次把它念完: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好,我们看佛陀对于发起菩提心的功德。说大乘的菩提心,假设我们的内心当中如实生起菩提心,那么就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是怎么回事呢?
就跟一切大乘佛法的功德相等。也就是说,你现在发了菩提心,你已经走上了成佛的道路,就这个人上路了,你未来的功德,就是因为你一念的菩提心才开始累积。也就是说,你发了菩提心,你现在正式的在累积成佛的资粮。何以故?
因菩提心而出生一切诸菩萨行,那么三世诸佛从菩提心而生起故。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佛陀的功德。所以善男子若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者,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受一切的菩提的道法。
佛陀曾经在经典把菩提心比喻作大地。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水果,所有的房子,都要有大地,才能够生起。所以佛陀说你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你的心就像虚空一样,你没有根。你看虚空它不能让一个东西增长广大。你看你一根树根,丢到虚空里面,枯萎了,但是你这个树根丢到大地里面,它就可以长出水果。
就是说,为什么我学佛这样久,我做这么多功课,我都没有进步,我的功德都不能累积?因为你没有大地了。你拿回来很多的树,苹果树水果树,但是你家里面没有土地,都是水泥地。所以你做这样久的功课,你还是这样子呀,你不能产生一种增长广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你不能把昨天的善根跟今天的善根把它累积起来。
你看一棵树,你每天浇水,它会把昨天的能量跟今天的能量累积起来。所以,你没有发菩提心,你的功德就散掉了,就被妄想打散了。这就是你为什么进步这样慢的原因了。你心态里面没有根,没有大地,你就知道菩提心有多重要了。
如果以佛法严格的标准,你的菩提心,你这个愿力没有生起,你修这些功课全部都不算,跟成佛都没有关系,完全不算,都是人天福报,而且是带有烦恼障、业障、报障,带业的福报,跟解脱都没有关系。你一定是先把这个大地整平了,这个树进来才能算。如果我们把成佛当做一棵树的话呢,菩提树的话,你一定先有泥土,才产生枝叶,才有水果可以吃。你连泥土都没有,这棵树不知道要种哪里。所以我们花很多时间来跟大家讲菩提心的修法,它怎么观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建立你的根本。那么你接触这种根本以后,你以后往生到净土,你快速成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9 13:37
发心功德不可量!
净界法师
我们看最后的这个偈颂,发心功德不可量。
你一个发起菩提心的人,就算你心中只是一个愿菩提心,你都没有采取行动就不可思议了,因为佛陀说,假设整个九法界的众生,除了佛陀以外,用他的智慧来宣说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都没办法讲清楚,何况是你发了菩提心,你又付诸行动,做种种的六度的妙行。你从愿菩提心要产生行菩提心,就更不可思议了,你光是把心中的泥土整平,就不简单了,何况去种树呢,就这个意思。好,我们最后看引用菩萨戒讲到发菩提心的五种功德,跟大家互勉。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好,这五种功德就是你发了菩提心就有这种功德,还没有开始行动哦。前面两个是讲今生的功德,后面三个是讲来世的功德。
先看第一个,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虽然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但是佛陀对每一个众生的加持的确有差别,这个是事实。我们可以知道,有些人真的特别得到佛陀的眷顾,这是事实。有些人他念佛他很快就感应,有些人念佛念了很久好像也没什么感觉,这也是事实。那么为什么呢?
他发了菩提心,他准备好了。蕅益大师说为什么发了菩提心经常得到佛陀的加持护念呢?因为他跟佛陀同一种性,这叫身在佛家,他跟佛陀是同一个气氛,要以禅宗的说法,同一个鼻孔出气,他是佛陀的儿子啊。
诸位你是不是有吃的东西,先拿给你儿子吃,对不对?还有剩下的再拿给隔壁的吃,对不对?你也是这样子,佛陀也是这样子。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因为你是佛陀的同一种性,你是佛陀真实的儿子啊,所以,这个是我们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
第二个,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你菩提心真实坚固的人,你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当然这个地方,应该加上空正见,还有智慧的观照。那么你临终的时候,容易保持正念,有这个菩提心的摄持。这个是讲今生的利益,后面三个是讲未来的利益。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你发了菩提心,你就很容易生长在有善知识的地方,得到善知识的摄受。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你发了菩提心,你未来的持戒波罗蜜也容易圆满,你就很容易防非止恶。你看有些人他遇到恶法,他今生也没有学佛,还没有学佛,他遇到过失,他就很自然会排斥,这种人是有大乘善根,他自然会防非止恶,他很自然知道这件事不好,那这种人再学佛就更不得了。就是戒度悉成就,就是说他那个持戒的善根,特别的强。
还有一点我再补充一下,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便造了过失,造了过失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人真的发了他的菩提心,善根建立了以后,虽堕恶趣,终不久留。这个人他如果一时的胡涂造了恶业,堕落到畜生道,变了一只狗,他很快弹出来,他不会待太久。你看有些人做狗,就做很久,真的呢,你看有的狗特别聪明,这种狗都是刚做的,真的,你看有些狗懂得人性。你说,哎,这只狗好像懂人性哦,呵呵,他刚做的呗。但是他如果做很久狗的时候,他就很糟糕了,就傻傻的,傻傻的,做久了,因为畜生道会产出遮障,但是他刚做狗的时候呢,你跟他讲什么话他好像还听得懂。
所以说,你如果说发了菩提心的人,你即便是一时的糊涂,虽堕恶道终不久留,就是说,你很快弹出来,你不一定要把业报受尽。因为他遇到痛苦,有善根的人他马上产生增上惭愧,然后他的惭愧心就把业消灭掉了,他就弹出来,这个是他的好处。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在未来当中,他的福慧很快的成就。他同样的修行,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拜一部八十八佛,跟没有发菩提心的拜八十八佛的功德不一样,不一样。因为他的心态跟你的心态不一样,性戒福慧满,他的福慧很快成就。
好,那么这个是五大功德跟诸位互勉。
我们希望一个净土宗的学者,我们希望我们除了往生的善根,往生的善根就是顺从本愿,深信切愿,顺从本愿以外,你最好把菩提心的善根也加上去,为什么呢?
因为你到了净土绝对用得到,而且你临终的时候,菩提心会帮助你调伏妄想,那么加强你的正念。从临终的角度,它会帮助你的净土的善根;从往生的角度,你会发觉你平常花的时间,培养菩提心功不唐捐,人家证得初地,你直趋八地,因为你准备好了。所以净土宗很多事情,你不要等到最后再来后悔,我觉得我们修行人,不要等到结果再羡慕说,哎呀,我早知道我前生就多修一点。对呀,你与其今生来羡慕别人,比如说,我早知道我前生的时候我多修一点布施该多好,对不对?那你为什么既然我们已经错过了前生,为什么我们今生不好好做,让来生别人来羡慕我们呢?
所以你做好净土的善根跟菩提心的善根,对我们永远是有最大的好处的。
那么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这个菩提心的课程就到这里。
好,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