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如居士:停止恶评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2-4 16:08
标题:
明如居士:停止恶评
当面或者背后给他人以恶评,给他人的人品定性、扣帽子,如今已经成了不少人的习惯。
例如,大人会经常这样当着自己小孩的面,给予他们这样的恶评:“你真调皮”、“你真笨”、“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有你这个儿子,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你真是太懒惰了”、“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啊?”等等;老师有时候也会这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恶评一个学生:“你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简直是害群之马”,如此等等。
妻子会经常这样当着丈夫的面,给予这样的恶评:“你太不顾家了”、“你太不体贴人了”、“你太自私了”、“你真懒”、“你真没能耐”、“就那么一点工资,还不够你一个人吃喝呢!你看人家某某某,多能挣钱啊”等等;丈夫则会当着妻子的面,给予这样的恶评:“你真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你的脾气真是坏透了”、“你真蠢”、“你脑袋真够简单的”等等。
领导有时候也会当面给下属以恶评;下属虽然不敢当面给予领导恶评,但背后与同事聚在一起的时候,也会肆无忌惮地谈论领导的种种过失。
总之,恶评如今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家常便饭,遍布于大街小巷,出现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此似乎也见怪不怪了。
其实,恶评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恶习,因为它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会摧毁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任何染上这个恶习的人,都会因此而造下非常沉重的恶业。所以,智者应该认真观察恶评的种种过患,并发愿断除这种恶习。
对他人的恶评到底有哪些害处呢?这里先说说恶评对他人造成的危害。
首先,恶评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当我们对一个孩子说“你真笨”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给这个孩子做不良的心理暗示,在告诉这个孩子“他很笨”。尤其是家长、老师等权威这样说的时候,在孩子心中产生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心力弱小的儿童所无法抗拒的。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周围人的期望和对自己的相信来塑造自己。如果周围的人相信一个小孩很笨,这个小孩就会无法抗拒地按照“笨”的模式来运作。所以,当一个孩子内心深处开始接受家长与老师给予自己的“笨”的评价时,就等于自己毁了自己,因为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需要靠自信才能完成的,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自信心没有了,这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就几乎完全丧失了。当家长和老师说一个孩子笨的时候,就等于摧毁了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没有了学习的自信心,这个孩子就会讨厌学习,甚至从根本上放弃学习。其实,很多孩子未必真的笨,有时候只是方法不当而已,有时候只是兴趣点还没有转移到学习上而已,如果自信心没有丧失,就会有好转的可能;但是,他人的恶评,却从根本上彻底堵死了这种好转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应当知道,摧毁他人自信心的恶评,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不应该有。恶评,对一个人所造成的伤害,在很多时候超过了对一个人身体上的伤害,因为身体上的伤害只是一时的,而自信心的丧失对一个人所造成的伤害却是一世乃至多世的。
我们可以试着想想:如果一个领导或者权威,对我们自己进行恶评时,我们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最有可能的两种情况是:一、心里感到难过伤心,破罐破摔,甚至将对方的恶评真的夸张地表现出来给对方看。例如,当我们被人评价“懒”时,我们很有可能会心里怀着不满和怨恨,真的“懒”给对方看。二、怨恨对方,索性与对方争吵评理。要知道,只有那些修行功底很深的人,才会避免按照上面两种选择行事,他们或者虚心接受但却不伤害自己的自信,或者一笑了之——其实,这样的人一百个当中都很难找到一个。
其次,恶评是制造仇恨的罪魁祸首。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假如你想引起一场令人至死难忘的怨恨,只要发表一点刻薄的评价即可。”这句话,卡耐基其实是通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得出的结论:卡耐基曾经收到过一个人的来信,这封信的最后加了一句附注:“此信乃口授,并未过目。”这句附注给卡耐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这句附注既显示了此人很忙碌,又显示了此人很有身份。”当时,他正想引起美国文坛上的一位名人的注意,于是在给这位名人写的信的最后也加了这句附注,其实当时的卡耐基一点也不忙碌。那位文坛名人收到卡耐基的信之后,非常不高兴,他没有给卡耐基写回信,只是将卡耐基的信原样寄回,并在信后面附加了一句话:“你恶劣的风格,只有更增添原本恶劣的风格。”当时的卡耐基也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弄巧成拙的不合时宜之事,受到那样的恶评其实也不过分。但是,身为具有自尊心的一个人,他看到回信之后还是觉得很恼羞成怒,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钻进去。以至于十年之后,当他听到那位文坛名人去世的消息之后,羞愧和恼怒之心仍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冒了出来。
我们一生中有没有犯傻被他人恶评,并且内心产生过与卡耐基一样的心理感受呢?其实很多人都有过,我想这种滋味真的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应当知道,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恶劣时,即便是自己的眼睛没有出错,对方确实是不合理,也不要轻易地毫不留情地给对方以恶评。我们要知道,对方的恶劣只是一时的念头所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而且成了过去,就不要再提起;如果因此而给予对方恶评,会造成对方心灵的伤害,使他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人前抬不起头,或者内心产生仇恨。此外,我们还应当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一生是不是一点错误都没有犯过呢?我自己是否愿意他人对我所做的错事以恶评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他人对自己的错事有恶评,为什么要去恶评他人而给他人的心灵制造一生的伤痛呢?
用刀去捅他人身体的时候,他人的身体会非常痛苦。因此,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不能用刀去伤害他人的身体。遗憾的是,对于“恶语会刺伤他人的心”这个事实,世人好像所知甚少,因此就常常口出恶言。佛陀在《法句经·言语品》中说:“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经常用如同斧头一般的恶言去辱骂、轻毁、评价他人,这个人就会遭受大大小小的痛苦,甚至会因此而丧失自己的生命。
第三、恶评不会让对方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而加以改正。有人说:“指出对方的错误,让对方加以改正,这不是一件善事吗?”当然,如果对方能够虚心接受你的指正,而且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当然是一件善事;问题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指出对方错误的时候,对方非但不会接受你的批评,而且会条件反射式地捏紧拳头为自己辩护,说自己这样做是如何如何必要,根本不是什么错误;有些甚至会反唇相讥、倒打一耙,倒过来指出你的种种过失。
我们应当知道,我们整天与之相处的是一群我执深重的人。在我执的支配下,很少有人真正愿意观察并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其让自己深陷与对方的争吵之中,还不如将此精力用于其它更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和他友好而平等地讨论“遇到某类事件如何更加合理地去行动”等等。对于一个反省力还不是很强的人,与他探讨遇事合理行动的法则,对这个人形成的帮助与启发,远比直接指出这个人的过失来得有成效而没有副作用。
你还在不经意之间口中就冒出对他人的恶评吗?如果还有这个坏毛病,一定要静下心来观察这个坏毛病的过患,然后发愿以后再不口出恶评。这样做就是真正地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道路上。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2-4 16:08
观察他人的缺点和过失,在自己心里或者嘴上给予抱怨与恶评,除了会给他人带来痛苦之外,还会给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制造无边的痛苦。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心里的想法是天地间最神奇的东西——这是真正决定你命运的神,是判定你痛苦与快乐的唯一裁判,是你生命体验的唯一描绘者。所以,我们应当对自心的想法或者念头高度关注,即便用全部的热情、智慧与精力去关注与改善,也不为过分。
实际上,一个人要想让自心处在喜乐的状态,让自己外在没有任何违缘和障碍,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彻底清空自己内心的批评,或者说抱怨、指责、不满等负面情绪。
当一颗小小的老鼠屎出现在一锅粥里的时候,它毁坏的不是一丁点粥,而是一整锅粥;同样,当包含着怨恨与不满情绪的批评出现在自己内心的时候,它毁坏的其实是当下我们全部的生命体验。
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不愁吃、不愁穿,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是内心却没有多少喜乐,其实,唯一的原因就是心中还有看不顺眼的人、看不顺眼的物、看不顺眼的事,或者说,还有不能接受的人、不能接受的物、不能接受的事,也可以说,心中还有不能原谅的人、不能原谅的物、不能原谅的事。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意思是,如果一颗心是仁慈的,那么这颗心就不会有看不顺眼的人和事,也没有不能接受或原谅的人和事。也就是说,一颗仁慈的心,她会与世间的一切万物和谐相处,不会有抵触、粗暴和对抗。孟子说的这四个字,绝对值得我们反复思维与观察,因为这四个字揭示了心灵的大奥秘——要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快乐,就应当善待自心;而善待自心的唯一方法就是善待自心所面对的一切人、一切事。这应该就是“仁”字的真谛了!
对他人仁慈,就是对自心仁慈;对他人不仁慈,就是对自心不仁慈。看不顺眼外面的人,就是虐待自己的心;看不顺眼外面的事,也是虐待自己的心;反过来,柔和地对待外面的人,就是柔和地对待自己的心;柔和地对待外面的事物,就是柔和地对待自己的心。
所以,古今中外的智者异口同声地说:“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对待外境,心如何付出就如何得到——这就是铁的事实,也是千古不移的法则。
ji 督耶稣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如果我们抛弃宗派门户之见,将这句话中的“你们的天父”理解成“心如何付出就如何得到”的因果法则,这句话就是一句值得我们关注的至理名言。
我们知道,孔子十五岁的时候“有志于学”——也即开始了修炼自心的人生之旅,到了六十岁时,终于修到了“耳顺”的境界。什么是“耳顺”的境界呢?就是耳朵听到他人的一切言论,心里都能理解、接受、原谅,并且没有任何抵触了;不仅是耳朵听到他人的话语心里“顺”,眼睛看到各种事情,鼻子、舌头、身体等触碰到任何对境,心里都“顺”。
想想看,体验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是一种内心极其柔和的境界,一种内心彻底放下、全然释放的境界,一种最大限度地善待自心的境界,一种最大限度地善待他人、善待世间万物的境界;此时的心,像虚空一样,没有不能包容和接纳的人和事,没有一丝不满和怨恨,这就是古人说的“仁者”的境界。
其实,学习佛法不为别的,就是学会让自心柔和地与外境相处。当我们的心能够与外境柔和相处的时候,不要忘了,此时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外面的人和事,还有自己的心——这是最大的受益者。
柔和地对待外面的人和事——这就是善待自心的唯一方法。迄今为止,所有具有大智慧的人尚未发现除此之外的另外一种真正善待自心的方法了。所以,我们应当像避免一锅粥被一粒老鼠屎染污一样,避免以批评抱怨为主的与外境对抗的负面思想在心中生起。
批评抱怨不仅毁坏自己当下内心的美好,还能真的吸引更多的让你认为值得批评抱怨的事情出现在你的心前。所以,批评与抱怨实际上就是一个可怕的深不见底的泥坑,如果不知道迅速从里面爬出来,而是在里面挣扎,那么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直到自己被痛苦彻底埋葬。
愚昧的凡夫都以为外面的人和事等外境脱离自心而有,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而已。《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境的真实面貌实际上就是“唯心所造”,就像梦心创造梦境一样。粗暴的心做梦时所创造的梦境也一定是粗暴的,柔和的心做梦时所创造的梦境也一定是柔和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梦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梦境。
古人说:“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得失。”意思说,用镜子自照,就可以见到自己的长相和面目,用“外面的人”自照就可以照见自己内心上面的功德与过失。如果内心具有某种优点或功德,就会经常见到具有这种优点和功德的人,而且他们也会以这种优点来对待自己;如果内心有某种过失,就会见到具有同样过失的人,他们也会以这种过失来对待自己。
俗语也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很显然,以杀猪为生的人,当然会遇到很多以杀生来谋生的人;喜爱抽烟的人,就会遇到很多烟友;若是流氓,当然也就喜欢和其他流氓聚在一起。相反,学佛的人就会遇到很多佛友;善人,当然会和其他善人聚集在一起;爱学习的人,当然会遇到很多其他爱学习的人。
所以,外境就是自己内心的一面镜子。如果你的内心具有粗暴的习气,你会发现你的家人,甚至你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的人,都会时不时地粗暴地对待你;如果你虚伪,实际上你周围会有很多人都对你很虚伪;如果你背后抱怨批评,也一定会有人在背后抱怨批评你;如果你敢当面抱怨和批评,你会发现对方当场就会以牙还牙,也来抱怨和批评你。
相反,如果你的内心彻底释放掉了对他人的不满与挑剔,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对你也是很柔和与包容的;如果你的内心对每个人都很真诚,你会发现对方对你也是真诚的;如果你经常真诚地赞美他人,你会发现赞美你的人也多了起来。
要知道,我们内心释放出的一切,最终都会没有任何走样地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个人的祸福,都不是无缘无故偶然来到面前的,都是自己内心的状态所招感的。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招感什么样的事,这个规律一点也不会出现偏差,犹如有什么样的身相就会有什么样的身影跟随一样。
所以,我们应当静下心来,仔细反躬自省:“我心中还有不能原谅的人和事吗?我心中还有不能接受或者看不顺眼的人和事吗?我还在挑别人的毛病去批评抱怨吗?我的心中还有不满的情绪吗?”如果有,彻底释放掉,并且发愿:“从今以后,不再找他人的毛病,不再批评与抱怨;要心如虚空,包容一切;善待自心,善待他人!”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