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心地功夫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0 18:14     标题: 心地功夫

    『魔』是指内心的烦恼,贪瞋痴慢;

  『怨』是指外面的障碍,冤亲债主。

  对於魔,自己内心里面的,要用定来克服,

  对於怨,外面的障碍,要用慧来应对。

  面对善缘恶缘、顺境逆境,

  自己要有智慧、要有定力,

  用觉悟清楚的心,接受它的磨炼,全是好事,

  用迷惑不觉的心,随著境界而转,就是障碍。

  【无量寿经  (第四集) 1989/4  新加坡  档名:02-003-0004】

  『魔』就是折魔、障碍。这个多半是讲我们内心的烦恼,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使我们修道的道业上不能够精进,不能够延续,这就是魔。『怨』是冤家,是外面的人来找麻烦的。我想读经,他偏偏不让我读,我想念佛,他看到我讨厌,他要找我麻烦,这就是怨,这是冤家。魔是里面的障碍,怨是外面的障碍。用什么方法来克服?对於魔,自己里面的,要用定,对於外面的要用慧。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四集) **/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84】

  「境缘无好丑」,顺境、逆境是一样,缘是人事环境,好人、坏人也是一样。我遇到了,完全看我是什么样的心态来接触。善人对我很好,我感恩,决定不能有贪著,一有就坏了,为什么?把你贪烦恼引起来了。逆缘、恶人,这冤亲债主,找你麻烦的,也是好事情,你能忍辱,没有怨恨心,你的那些怨恨、傲慢、嫉妒都从这个地方磨光、磨平了,好!你得大 利益。你想做些好事,他障碍你,这个无所谓,这小事情,缘不成熟,不必放在心上,自己没有怨恨。顺境没有贪恋,好人往来不生情执,恶人不生冤仇,这个好。所以对修行人都是帮忙,是帮助你、是伤害你不在外头,在自己。自己一念正,得到的是帮助,正面的;自己一念错误,那就是负面。所以,责任要自己负责,不能怪境界,也不能怪别人,这就是「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你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觉悟的心,全是好的;迷惑的心,那就是真的障碍来了。

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学习不跟一切人对立,

  不跟一切事对立,

  不跟一切物对立。

  放下对一切人事物

  控制的念头,

  占有的念头,

  自己没有成见,

  你才能够真正恒顺众生。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四集)  2003/7/13  02-034-0144】

  我们虽然初学,要懂,要认真努力去学,在哪里学?日常生活当中学,这真正叫练功,工作里面去学,处事待人接物。我说得很简单,大家都好懂,学什么?学不跟一切人对立,不跟一切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实际上就是普贤菩萨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去学这个。对立就错了,对立麻烦就大了,法性里面没有对立的,永远找不到对立。你看法性里面没有大小、没有凡圣、没有生死涅盘、没有烦恼菩提,它都是对立的。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九集)  2003/10/1  02-034-0149】

  在佛法里面,佛法完全是道德,普贤行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最明显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是诸佛如来日常生活当中所显示的,诸大菩萨向诸佛如来学习的不过是如此而已。那么这个概念我们稍稍明白了一些,现在我们要学,从哪里下手?这是我在讲席里头常常说,劝勉同学们,从哪里下手?从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你从这下手;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六集)  2011/11/4  02-037-0036】

  随缘妙用就是普贤菩萨的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我执就不容易做到。有我怎么样?总希望别人随顺我。菩萨不用,菩萨我执破了,所以菩萨能恒顺众生,众生难。我执破了才是须陀洹,大乘圆教才是初信位的菩萨,刚起步。无我,跟一切人不对立,没有成见,放弃成见你才能够随顺众生,有这个东西就不能随顺。有贪瞋痴慢疑你怎么能随顺?所以,随缘不是容易。佛门的标准,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痴慢,没有名闻利养,这才能随顺,头一条。

行是行为

  包括身的动作、口的行为、意的造作

  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

  常用自己的意思来想问题

  用错误的思想来看世界

  於是感得痛苦的果报

  修行不是吃素念佛、参禅打坐

  而是依照佛陀的教诲

  把自己身语意中的

  分别执著、自私自利、

  贪瞋痴慢、不平迷惑等

  种种错误的思想见解修正过来

  恢复心地的清净平等觉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一卷)  2008/6/3 12-017-1971】

  何谓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意的行为,言语、饮食是口的行为,身体的动作、造作是身的行为。身语意这三种行为违反了自性,那就是起心动念是烦恼,言语造作是造业,感得来的果报是痛苦、是苦恼。修行就是你要把这个行为修正过来,标准,标准是自性,自性本善,自性本觉,自性圆满成就。佛教我们回归自性,佛教导我们认识万法皆空,我们的身心都不可得,还有什么病痛?还有什么六道三途?没有!你想著有它就有,你不想它就没有,这叫一切法从心想生。它现在真有,为什么真有?因为你天天想它。想阿弥陀佛,真有阿弥陀佛,为什么?自性弥陀,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想极乐世界,真有极乐世界,一点都不假,唯心净土。这是什么?这叫真信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0四卷)  2002/12/3 12-017-0904】

  什么是功夫?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功夫。没有学佛之前,我们接触名闻利养、接触五欲六尘,自自然然会起心动念,会生起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就起分别、起执著、起妄想,自自然然会生。修行,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一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在我面前,我在这里头修正自己的观念,我不起心,我不动念。不起什么?不起贪瞋心。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瞋恚,这叫修行,这是真修!这样一修正过来,我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心。你永远保持的时候,不知不觉你就做了佛,你就成了佛,就成菩萨了。

  佛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达到圆满了,菩萨还没有圆满,决定不失;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决定不会失掉这个心。与一切众生相处,肯定「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菩萨行。不是不接触众生,接触。接触里面,「看破」是明了,对於事实真相,我们在佛法的名词讲的是「性相、事理、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看破。放下是什么?放下从前那些习气烦恼,统统放下!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1/27 02-037-0163】

  什么叫修行。修行不是吃斋念佛,不是每天去参禅打坐,不是这个。真修行就是生活,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佛、法身菩萨来了;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来了。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能搞错了,觉,不迷,就叫佛法;迷,不觉,就叫世法。法没有差别,一样穿衣吃饭,问题在觉、迷,这个道理要懂。一定要用在生活上,活活泼泼,痕迹你都找不到,这是什么?真修行。叫你每天打坐参禅,叫你念佛堂老实念佛,那是什么?初学。离开禅堂、离开念佛堂,心就又乱了,这不管用。无论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心是二乘,平等心是菩萨,觉心是佛。你能够把清净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声闻、缘觉;平等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人是菩萨;觉而不迷,这个人是法身菩萨再来的。完全用上了,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哪个行业,全都是。佛法是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懂,我们不晓得怎么个学法,这一辈子都空过,全搞错了。所以,安住於中道实相,而圆满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为最上菩提心,是为缘理菩提心,就是密宗里面讲的胜义菩提心。

无争无求、知足常乐,是富足之人。

  懂得谦卑、知所进退,是尊贵之人。

  欢喜接受别人的意见,是有福之人。

  生活愈简单,头脑愈简单,愈有福报。

  不善的都要放下,

  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说它,不要放在心上,

  心才能保持清净,才能够自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八三卷)  2003/8/28 12-017-1083】

  最近这一段时期,我写了几把扇子,也写了不少句「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受谏」,这最后就是什么人是最有福报的人?能够接受别人,「谏」就是劝告、就是批评,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劝告,这个人有福报!为什么?接受的时候要懂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定是诚诚恳恳感谢劝告我的人、感谢批评我的人,我才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不听别人劝告、不接受别人批评,这个人无论做世出世间任何事业他不会成就,纵然他有成功,昙花一现,不能长久。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一集)  2011/10/20  02-037-0021】

  苦报,三途苦报受完了,他有享福,会到人天享福,为什么?他过去做的好事。善恶在理上讲,在佛法里面讲是决定不能抵消的,各有各的报。真懂得各有各的报,我们起心动念就会谨慎,决定不敢贪著。所以对於自己生活愈简单愈好,贪求过分都会出问题,营养要是过分了就变成不健康。佛菩萨对於这些事情非常重视,生活愈简单,头脑愈简单,愈有福报。不善的都要放下,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说它,不要放在心上,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心起的作用是智慧,觉就是智慧。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3/10 52-118-0025】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於这些物质的东西,我们当然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够用就好。世间人常说人生在追求富贵,诸位同修,什么是富?以前看书都说要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什么是富?假如是小孩子他会怎么回答?很有钱叫富。什么是贵?地位很高叫贵。这样的认知就有所偏颇。真正的富在知足,知足者富;真正的贵是他人打从心里尊敬你,人敬者贵。当人不知足,纵使他有再多的财富,比方说他有五千万,看到别人有一亿,他内心又不舒服了,《无量寿经》里面有提到「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人不知足的时候时时都觉得自己很穷,就一直在这里追求,所以「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所有追求的东西都带不走,而且在追求的过程又造了一身罪业,相当冤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0 18:14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理复杂的事情要从宽,熟思而缓处,冷静面对

  与难处之人相处要仁厚,有知而无言,避免结怨

  愈紧急的事情愈要能缓,心定而气平,就能生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十三集)  **/7/2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73】

  有一句《格言》对处世的提醒,非常重要,处难处之事,大家要注意看,这些句子本身都是他的仁慈心,是非常柔软的、细腻去体会他人,甚至是体会整个大局的。「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我们在处理一个比较不容易的事情要从宽,你这个时候苛刻,人心会受伤。尤其这个时代,师长常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大家做人做事的基础,都不是很牢固,这个时候你很严苛指责犯错的人,可能大家就很沮丧,积极性就提不起来。这个事确实不好做,可是更重要的是要守住这颗心,我们真的真诚、仁慈,慢慢的很多问题可以化解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感受,曾经在亲戚朋友当中发生误会、冲突,甚至於别人恶意的伤害毁谤,难处之事。你一点都不计较,还为他想,还要在人前说他的好话,从宽,这个事情慢慢就化解了。但是假如对方不对了,你也情绪回应,这个事情就愈来愈复杂。而且我们往往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听一面之词,为什么听一面之词?他跟我交情比较好,这个要慎重。

  这个朋友跟我交情好,代表他讲的话就很公平、公正吗?不一定。其实人要达到公平、公正,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讲话一般还是会偏向自己的感受、认知比较多。实实在在讲他讲得很公平,这个事情就冲突不起来了。一般都是偏在自己的认知,都是觉得对方错,最后就对立起来。所以听话要保持冷静,你不能听一边的,马上就去骂人,事后就更难处理!你看那领导真偏心,明明那个人不对了还袒护他,愈搅愈复杂。处理事情四个字很重要,「熟思缓处」,不只是公家的事,在整个家庭里面处理事情,家人之间有些误会摩擦那是在所难免,你怎么去把它化解很重要。熟思,你不要听一面之言,都要了解清楚,熟思你就很客观了解情况,你就可以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去提起他的理智,他一反省就没事;你责怪错人可能怨就来了,他不能接受。「熟思则得其情」,就是真正的情况,你判断准确;缓处,你不要很急著去下判断,急著去处理,你要了解清楚以后,很柔软的去解决问题。「缓处则得其当」,你用的方法、方式就会比较适当。我们看汉武帝发生巫蛊之祸,他自己杀了自己亲生的骨肉很多很多,那都是听一面之词,之后所产生的恶果,你没有熟思缓处,最后就后悔莫及。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大家想想,这个人性格不好,是他不明理;你读经典的人,是明理之人,去跟不明理的人计较,那我们不是不仁道了,我们不是有点颠倒了!Hello,诸位学长,我们想想这个逻辑对不对?你是读经典的人,跟一个不明理的人计较,那我们白读了,师父老人家不白教我们了。你看人家师父,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看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境界里面,什么都是感恩心,什么都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我们什么事都可以生闷气,就是师父这个法宝,我们没学到、没受用。不讲别人,师父教我们,我们都不好好用,那我们都对不起师父了,还能去说谁?所以学的人不能跟没学的人计较,愈宜厚。而且你想想,不好处的人他都在造业,你要怜悯他,你还跟他生气。可能有朋友要讲,他学得比我久,我学两年,他都学八年了。那你更要可怜他,他学八年还学成这样,那他不是造的业更大?他知法犯法更可怜。所以我们人生不起怜悯心,往往还是自己的瞋恨心作祟。你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你怜悯心就不难提起来的。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事情愈紧急,这个缓是什么?你得先定下神来,不然到时候就愈搅愈乱。自己能定下来才能处理事情,自己都定不下来焉能去帮得了别人?处至大之事愈宜平,你所做的这是正大光明、大公无私的事情,你都要很平心静气,很沉稳去做。这个平当中很重要的,要平等心去做事情,不能偏失、偏爱。处理大事一定是公心,没有公心很可能就有人恃宠而骄,有人心里就难受了,不被爱护重视,所以这平字很重要。不平则鸣,不平则怨,你再大的事最后人事纷争这么多也成就不了。处疑难之际,就是在团体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一些疑惑,可能有些说法某某人怎么样了,这个时候愈宜无意,这无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要对人有成见。你听了这些不确定的言语,你马上心理上就有一些判断,就有一些成见,我们就没有办法真诚去面对人事物。一不真诚,只能让情况愈来愈恶化,因为人都是敏感的,他一看你对他有成见,要不就是跟你对著干。要不就是有修养的人,他就退了:算了,不要强求。你可能就失去一个人才!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八卷)  2001/12/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528】

  我们自己年轻初学的时候,这些毛病都有,有一些人来劝导我们,我们不但不能接受,还怨恨他。谁敢在我面前说我过失?没人敢讲。有智慧的人都学乖了,不与人结冤仇。老师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跟在他身边,时时刻刻你都学到东西,你看他怎么待人?善良的人他怎么对待?恶人他怎么对待?那是大学问。自己学生里面,有乐意接受教诲的,老师怎么对待;有不能接受批评指责的,老师就不同的方式对待。所以难处之人,要格外的宽厚,避免结怨。冤家宜解不宜结,要知道人与人结怨,都是在不知不觉很小事物之间,起那么一点点分别执著。彼此双方都没有留意到,但是什么?这是种子,那个怨结真正的因在这个地方。就像害病肿瘤一样,原来芝麻粒一点点大,慢慢逐渐它长大,麻烦就来了!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观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06/11/5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77-0008】

  「处难处之人」,跟人相处,他心量狭小脾气很大,处难处之人怎么办?「要有知而无言」,话少,尽量不讲,为什么?当讲了以后又被对方听到,这一辈子没完没了了,「话说多,不如少」,「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真是人情练达的功夫。大家有机会,常常像口袋书一样,一天看一句,那有高度的人生智慧。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1 21:32

    根生泥中 不舍众生

  花开水上 离垢清净

  莲花不能离开泥或水

  但也染净二边都不染

  在日常生活当中

  要学习像莲花一样

  不离善恶染净

  但也不放在心上

  用清净平等觉的心待人接物

  用清净平等觉的心生活工作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六集) 2011/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76】

  「莲华出污泥而不染,莲生泥中,表不舍众生」。「出水花开,以喻菩萨离垢清净」,故曰『离染污故』。这是解释如净莲花。莲花在大乘表法用得很多,代表出污泥而不染。莲生在水池泥土里面,这个泥土代表六道,六道是染污,它的茎是生在水中,花开在水上面,茎生在水中代表清净,花开在水上面代表染净二边都不染。以泥,泥底代表六道,水代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这就是代表十法界,它的花开在十法界之上,染净二边都不染,它表这个意思。这个地方讲得也非常好,它这个莲生泥中代表不舍众生,六道苦难众生,出水花开代表菩萨离垢清净,不但离开泥土,也离开了水,它开在水的上面,所以说是离染污故。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染净都能放下,能放下六道,就好比莲花它不会开在泥土当中,它也不会开在水里面,水代表清净,染净都要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善的人就好比是在泥中,善良的人、修学佛道的人就好比是在水中,身心清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像莲花一样不即不离,莲花要是离开它们,花就没有了,但是也不把泥、不把水放在心中,善恶二边都放下。真正修行人绝不舍离境界,为什么?境界在磨炼一个人。能不能成就,全看你接不接受磨炼,接受磨炼没有一个不成功的。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八集)  2013/11/28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518】

  『如净莲华』,这一句是经文。下面念老把这一句经文的意思为我们说出来,「莲华出污泥而不染」,佛经,特别是净宗法门,用莲花来表法,极乐世界也叫做莲花世界。莲,根生在池塘泥土当中,在池底泥的当中,泥代表染污;它的茎是在水里面,水代表净,花开在水面上,代表染净二边都离了,不但泥不能染污它,水也不能染污它,染净都不能染污。这个意思说,善恶、邪正这些都不能染污自性,都不能染污真心,取这个意思。「莲生泥中,表不舍众生」,众生在染污。「出水花开,以喻菩萨离垢清净,故曰离染污故」。如净莲花。我们念佛,常常想到念佛希望得到什么,经题上告诉我们,希望回归「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真心,清净平等觉是自性,回归自性、回归真心。回头了,要用清净平等觉的心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平等觉的心去生活、去工作,这叫菩萨心,这就是菩萨的离垢清净。这是第一个比喻。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六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6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2 18:33

    意是念头 念头是因

  起心动念 身口随之

  修行在心

  心清净了

  心不染了

  身与口自然清净

  日常生活中

  要学习善护自己的念头

  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

  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就是修行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四集)  **/3/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4】

  三业当中当然最重要的是意业,是起心动念,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善护自己的念头,这是正行。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这是功夫,这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做不到。深契中道是什么?二边不著,这心地不但清净而且平等,心在定中。什么叫定中?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外面的境界善,不生贪恋;外面境界不善,不生怨恨,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境界都是在考验的,看看你会不会受它干扰,会不会受它影响,到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心就定了,这叫三昧常寂。所以深契中道是因,这是看破,正定常寂这是果,这是真放下了。

  真正远离生灭,就是对於一切生灭法不放在心上,这真离了。生灭两个字就代表有为法,《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今天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是生灭法,精神现象也是生灭法,自然现象还是个生灭法。不生不灭只有自性,自性没有生灭,只有这是真的,其他的全是梦幻泡影。如果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自然远离,不再想这个东西了,不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这就叫远离生灭。你看,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自自然然把一切烦恼,垢是染污,这些染污统统放下了。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我们的心,意业就是心,心不造业了,清净无染就是不造业。

  「意业清净」,心清净了,「身口随之」,你的身跟口也跟著清净。你看会用功的人抓到要点,只要心清净了,身口不要管它,自然清净;抓不到要点的人在身口上下功夫,心不清净,所以他身口永远也不清净,只可以说程度降低一点,他做得不彻底。彻底一定要在心,心觉悟了,心不染了,再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口清净了。「於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谴责、毁谤,指责别人的过失,这个讥字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我们现在叫批评别人。「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於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你心里头没有别人的过失,你怎么会去指责别人过失?心重要,所以我们要学。

  古人常讲良心、良心,我们的心是非常善良的,善良的心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我们心上;把别人的过失、不是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心就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不是冤枉吗?自己的良心当作别人的垃圾桶,给自己带来一身的罪孽。别人的罪孽放在我心上,我的心就是罪孽。我没有罪业,把别人的罪业统统变成我的罪业,错了,真错了!为什么不把经典放在心上,不把佛菩萨放在心上?我们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错了,大错特错!这一放在心上,你的身也错了、口也错了,三业都麻烦,都不清净。所以会修行的人把念头管住,不容许自己有一个恶念。无论别人怎么样对待我,想让我收集他的垃圾,我清楚,我决定不肯干。这是修行的功夫,这是本事,有这个本事肯定有智慧。为什么?他把事情看穿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永远不当清道夫,不去收集垃圾。所以意业,心里头没有别人的过失,你口里头怎么会说!

  我们在分享教理的时候曾经多次说过,你这一生造的善业,你到人间天上去享福,那是什么?善业要消掉。你造了很多恶业,你到饿鬼、地狱、畜生去消恶业。善业、恶业统统消掉,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业。换句话说,三善道跟三恶道是平等的,都是消业的,好事,不是坏事,你造的业不消掉怎么行!你真正懂得、明白了,善恶业都不能造,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菩萨怎样教我们?教我们修净业。净业是什么?善业不著善业的相,不要著相,你的业叫净业,恶业不著恶业的相,真正做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相是禅定的功夫!念佛也行,心里头确确实实只有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杂念。行善不著相,三轮体空;造恶也不著相,也是三轮体空,事情过了,心里头痕迹都不落。这个道理很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万法平等,善恶平等,邪正平等,众生跟佛平等,没有可讥的。这个道理要真正懂了,你就常生欢喜心,跟诸佛如来一样。与一切众生相处,自己谦卑,礼敬、称赞别人,一定现这种相,这教化众生,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四集)  **/3/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4】

  意是念头,念头是因,身与口都是听命於念头,念善,言善、行善;念不善,言不善、行不善,所以念比什么都重要。

资料摘自: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七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7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3 20:40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

  相有 体无

  缘聚这法就现前

  缘散它就没有了

  缘也不是真的

  缘也是缘生的

  你把它看透了

  你心就自在了

  日常生活中

  要能时时提起观照

  对一切人事物不执著

  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

  才能在里头得大自在

  把真正的我找回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九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19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这一首前面两句是智慧,这是对菩萨说的,菩萨都是明心见性了,这不是普通的菩萨,所以他真正觉悟、真正明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响是山谷里面的回音、回响,就跟《金刚经》上所讲的「梦幻泡影」是一个意思。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相有体无,相有,像我们作梦一样有相,是不是事实?不是事实,这是要真正觉悟,我们眼前所有一切物相就跟梦幻泡影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不要执著、不要认真,假的,不是真的。今天我们在此地聚会这一堂,明年还有这个聚会吗?如果说明年再想到明年再聚会,那就叫作梦。缘聚缘散,绝不做重复的想,我们的心多清净。缘就这一次,开悟不开悟也就在这一次,下一次再遇到那是另一个因缘,这个要懂得。你如果真正明了,你心就自在了,就会得解脱。所以《金刚经》上说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比喻得太好了,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要在这一切幻相里面以为它是真实,这就苦了,这就是迷;你真正能够觉悟,晓得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真正觉悟,这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

  虽然知道一切法是梦幻泡影,我们要不要修行?要修。前面两句不著有,后两句是不落空,空、有二边都不执著,这叫中道。不是说,一切法是梦幻泡影,好了,我今天什么事也不要做,那就错了,完全错了,你落空了,你又执著空。所以他还要『满足诸妙愿』,诸妙愿像四弘誓愿,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菩萨还要发愿,还要认真的修学,一定要把他的大愿统统做到。『必成如是刹』,如是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如果像弥陀一样发愿、修行,将来成就的佛国土也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可见得他是空、有二边都不落。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一集)  **/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1

  说明宇宙诸法的实相,真相。我们要牢牢记在心上,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我们就不会做糊涂事情了。糊涂什么?迷失本性。不要被这些假相迷了,它是假的,可别当真。我们想控制它、想占有它、想支配它,全错了!於一切法上起这些念头就迷了,那叫凡夫。佛怎么样?佛於一切法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受用、享受,没有占有、没有控制、没有支配,绝对没有这些念头。所以,他享受的时候有乐,没有苦。控制很苦,占有很苦,你要想支配也很苦,不叫自找苦吃吗?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要我们认知诸法真相。知道诸法真相,在一切诸法,佛常说的,你可以受用,你自自然然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你能住这个境界,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就是成佛、成法身菩萨了。法身菩萨应现在我们世间就这个样子,你完全得到了。在这个境界里头,你得自在,生死自在,来去自在,变幻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四一集)  2011/6/7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41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尊讲这个讲二十二年,真实智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你能不放下吗?你不放下自己吃亏。吃什么亏?不放下就造孽,这简单给大家说,造孽就要受报,你就得搞轮回。你要彻底放下了,不造业了,不造业你就超越轮回,轮回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世间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首先要搞清楚,真的我们要,假的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可以受用,不能执著、不能分别,不能在这上起心动念,你错了。起心动念你就迷了,分别执著你就造业,你就得受果报。那个果报也是梦幻泡影,冤枉受的,就好像作恶梦一样,梦中叫苦,醒来一身大汗,吓醒来,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一切法属因缘,缘聚这法就现前,缘散它就没有了,所以它不是真的。一切法统统是缘生的,人因缘生法,动物因缘生法,花草树木因缘生法,山河大地,乃至於太空当中的星球,没有一样不是因缘生法。《中观论》上讲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这叫空。空不等於无,空说明什么?它没有实质的本体,没有自体,缘聚缘散而已。缘也不是真的,缘也是缘生的,你把它看透了,你对它就了解、就认识了。了解清楚之后有什么好处?你不执著它,你不分别它,它不碍你的事,你不碍它的事,可以共存共荣。你才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把真正的我找回来了。这个身不是我,真正的我是灵性。世间人讲灵魂,灵魂是在迷的状态,觉悟了叫灵性,迷了叫灵魂。灵魂出不了六道,觉悟了他就超越六道,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八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8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4 17:02


   天地之间 五道分明

  善恶报应 祸福相承

  身自当之 无谁代者

  人的一生

  无论是福是祸

  全是自己过去今生

  造善恶业的果报

  智慧的人受报

  不生烦恼,处之泰然,祸变成福;

  迷惑的人受报

  享福造恶,委屈怨恨,福变成祸。

  日常生活中

  时时回光返照

  常常存著成全别人的心

  过失就能减少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八集)  201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68】

  我们起心动念,老祖宗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应当怎么样?起心动念先想想,当事人是我自己,我怎样承受?我喜不喜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叫善心,就避免过失,避免恶报。我喜欢别人怎么对我,我就应该要怎样去对别人,我才能得到善的果报。我不希望别人这样对我,我千万不要用这些方法对别人,我不喜欢,人家也不喜欢,不能不懂。人能够时时刻刻回光返照,过失就减少了。在造作一切恶业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别人的感受,只满足自己的快意,不行,你跟人结了怨。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眼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要明了无论是善、是灾祸,全是自己过去今生行业的果报。所以纵然遭受苦难,不怨天不尤人。毁谤我的、陷害我的,甚至於杀害我的,像经上讲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割截身体是凌迟处死,没有怨恨。为什么?过去造的这个业,现在应该受报。过去我这样对你,现在你也这样对我,一报还一报,一点怨恨都没有,这个债就了了,就报完了,好事。

  没有一样不是好事,遇到善人这是顺的增上缘,遇到恶人这是逆增上缘,统统都增上,都帮助我们自己提升,都帮助我们消业障。顺境消福报,逆境消恶报,统统是好事,统统是佛事。能帮我们消业障,怎么不是佛事?所以,菩萨满心的欢喜,法喜充满,喜从哪来的?善人替他消福报,恶人替他消灾殃,所以他快乐无比,这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看不到,他遇到善的时候他执著,情执,那造业了;遇到恶的时候他怨恨,又造业了。后面果报无穷,那叫大错特错。有智慧的人到此为止,后面,后面没有了。

  祸当中有福,福当中有祸,完全看什么?如果你觉悟,用觉心,觉心,祸里头有福;你用的是迷,凡夫,福里头有祸,因为他不会享福,他享福在造孽,这就福里头有祸。譬如说他大富大贵,他每天要饮酒吃肉,这是享福,他不知道造的这个业,后面是祸在等著他,福里头有祸。如果他大富大贵,他是学佛的,持斋念佛的,遇到zai 难,zai 难里头有福。他享的清福,再艰苦的生活他不以为然,他很满足,他很欢喜。祸福没有一定的,也是唯心所现,觉悟的心,祸变成福;迷的心,福变成祸。这就是佛法里头为什么把般若摆在第一,般若是智慧,有智慧,那就有福没有祸,遇到祸也是福,他不生烦恼。他在zai 难里头没有委屈相,没有怨恨的念头,处之泰然。

  先乐后苦,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得很多,例子最多。享受太过分,到晚年破产了,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全现前,苦不堪言。苦后面还有苦,这个苦是花报,后面的苦是果报,果报在三途。人决定不能欺负人,人决定不能占人便宜,决定不可以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决定是祸害,眼前得到小利,后头果报有大灾大难。自己再苦也不贪小便宜,这个重要。不夺取别人所拥有的,要常常存著成全别人,不障碍别人,这个心好。这个心后面一定有福报,现在虽然困苦,将来一定发达,为什么?人心善。最怕的是有权有势,利用自己的职权、利用自己的势力欺负别人,压迫别人,这就造罪业了。「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没有人代替,祸福无论大小,都是身自当之。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全摆在眼前,要你能看得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  **/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9

  「祸福自当」。善恶是自己做的,所以果报要自己承当。没有人能代替。这一小段,包括后面,结成这一大段,「总结前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是你造的因,杀盗淫妄酒;五痛是现前的果报,你的病苦、你的zai 难;五烧是来世三途果报。

  『祸福相承』,「承者,受也,继也。盖宿世业因,善恶夹杂。故后世受报,或先乐后苦,或先苦后乐,苦乐相继,祸福相倚,故云祸福相承」。这些事情都在眼前,想想自己,想想周边的人,哪个不是?现在生活得很自在,从积善而来的。现在生活很困难,烦恼很多、业障很多,是从造作不善而来。「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没有人能代替,自己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一定晓得事实真相。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不能违背因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顺著佛陀的教诲决定有好处,违背了它,将来后悔莫及,肯定有后悔那一天,但是那个迟了。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九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9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6 21:57

    我们的身心

  总是向外追求刺激享受

  顺著自己的烦恼习气

  造作种种不善行业

  佛教我们

  以戒调身 以定调心

  断烦恼要从远离一切不善

  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

  不是必要看的,不必去看;

  不是必要听的,不要去听;

  不是必要说的,不必去说,

  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九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99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 我们今天「调伏」,以戒调身,以定调心,这就晓得戒定的重要。一心系念是调心,持戒念佛是调身,「身心柔软」就是身心自在!我们比不上菩萨,原因在哪里?我们不知道诸法的实相。换句话说,不认识自己,也不了解环境。所以我们纵然是很认真的去调,得的结果还是相当有限,比不上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是真正通达明了。其实这些真相,佛并没有秘密,并没有含藏,他给我们说出来了;说出来了,我们也会讲,但是那个意思体会不到。《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穿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后头一句是佛劝我们要把眼前的人生宇宙看作是梦境、幻影。看作梦境、幻影,我们就不执著了;不执著,这个妄想也就没有了,这是大乘修学,这是很巧妙的方法。

  我们今天所有一切痛苦颠倒,是因为把人生宇宙看作是真的,坏就坏在这里,所以在这里面患得患失。你如果看眼前境界都是梦、都是影,你得失心就没有了。得失心没有了,烦恼至少去除百分之八十,你怎么会不自在!现在科学家发现,没有物质,一切物质是人的错觉,事实上他说是光波的震动。这个话,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仁者心动」。科学家知道这一切物质现象是从波动产生的,但是那个波动从哪里来的他不晓得。所以他所认识的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波从哪里来?波从真如本性里面来的。六祖说「仁者心动」。见了性,那是第一义。必须认识第一义,「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才能做到圆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二十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20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这是讲到所断的,所断的是烦恼,四弘誓愿里所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极乐世界菩萨还学这些,我们现在就要很重视,要学。『根』是讲的六根,六根要调和,要把它伏住,『伏』就是我们今天讲要克服,不要让它放逸。我们眼想看,就要限制它,正当的可以看,不正当的不准它看,叫伏,调伏,就把它伏住。耳要听,法音可以听,世间靡靡之音不可以听,要把它伏住。六根里头最重要是意根,意根胡思乱想,意根要伏住了,外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自然就伏住。所以说擒贼先擒王,王是什么?王是意根。

  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修心。修心怎么个修法?你每天去读经,每天念佛,二六时中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的功德,我想这个,想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种种庄严。经念熟了就想,想这个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不胡思乱想了。你要不想经中的境界,你决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的果报是六道三途。你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想阿弥陀佛宏愿功德,决定生西方,要这样的调伏诸根。

  身,我只要有时间我拜佛,我专拜阿弥陀佛,这是调伏身根。口,一天到晚念佛,劝人念佛,不说杂话,为什么?除了念佛这一句佛号是真言,其他的都叫假话,都叫废话,说不说都没有关系,废话。所以真正念佛人,真正想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管人家问你什么问题,你回答「阿弥陀佛」,不管什么人跟你讲话,「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往生西方。为什么?口口是真言,没有一句假话。你想西方极乐世界,念西方极乐世界,这叫正念,就是八正道,正念、正思惟,你没错。所以,调伏诸根要晓得怎么个调伏,从哪里调伏起。

  诸根调伏,身心当然柔软,身心自在,健康长寿。看看人家往生,不生病,预知时至,可以站著走、坐著走,我们念佛往生要是躺下来往生,就很惭愧了。那些人是榜样,我们要向他看齐,他有什么本事?本事都在这个几句,人家能调伏诸根,一天到晚不胡思乱想,不胡作妄为,不胡言乱语,这个重要,非常重要。『深入正慧』,你能够每天读经念佛,思惟经义,自然就入了正慧。深是功夫,功夫一天一天加深。『无复余习』,习是习气,其他的习气慢慢统统断尽了。习气都没有了,当然烦恼是完全没有了,你习气都断了。

  无量寿经  (第十三集)  198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0013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调伏这就是讲的修行,根是指六根,如果不入甚深法藏,我们诸根就不容易调伏。《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向世尊所请教的一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调伏诸根实在上说就是降伏其心。心,实在讲就是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面是意根做主,意根是主宰,其余的五根可以说都是意根的作用,帮助意根起作用。由此可知,调伏诸根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调伏意根,也就是《金刚经》里所强调的「降伏其心」,因为意能调伏了,其余的五根自然不成问题。所以佛法律仪戒是调伏前五根的,眼耳鼻舌身,是调伏这个的,定慧就是调伏意根的,这是戒定慧它的功能。「身心柔软」,这是诸根调伏之后身心柔软了,轻安、解脱,也可以说像经上常讲的大自在,《心经》里讲的观自在,身心柔软就是大自在的意思。「深入正慧」,正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现前,无明烦恼就断不尽,微细的无明烦恼,需要智慧观照它才能够消失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  **/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1

  「调伏者,《探玄记》」,这是贤首国师《六十华严》的注解,「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也」。意思就是「调制三业,令离恶行」,三业是身口意,用什么来调伏?用定慧。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用本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只要求清净平等,果然契入清净平等,智慧自然就开了,身口意三业就远离十恶。身不但不造杀盗淫,口离四种过失,决定没有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乃至於意里面也没有贪瞋痴了。这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统统断干净,连习气都没有了。这『调伏诸根』,得到的是『身心柔软』。「诸根,眼耳等六根。调伏诸根即调制身心,令离尘垢邪恶」。尘垢是染污,远离尘垢得清净,远离邪恶得平等,邪见没有了,恶念没有了。「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於道」,就是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德第三种「柔和质直」。表现在外面柔和,里面,质直就是真诚,内心真诚,外面言态柔和。而随顺於道,与性德完全相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六集)  2011/6/17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56

  调和控制这个方法好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控制自己烦恼习气,不要让它发作;你要调和身口意三业,不让它造恶业。底下讲,「调制三业,令离恶行也」,不能作恶。「诸根者,眼耳等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调伏诸根即调制身心」,身有五,眼耳鼻舌身,心就是意,「令离尘垢邪恶」,尘垢是比喻染污,染污里面第一个就是自私自利。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将我们身心都染污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跟这个起来了。如何去控制它、如何去防范它?今天世间的zai 难怎么起来的?为什么会有zai 难?我们将经典对照一下,为什么极乐世界没有zai 难?极乐世界的人那么样的和睦,他们的生活那么样的美好,幸福自在。为什么这个世间人过得这么痛苦?同样都是人,何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就是一个觉悟、一个迷惑。极乐世界人人觉悟,我们这个世间人人迷惑颠倒。他为什么觉悟?刚才我们讲了,他懂得教育。

  制伏除灭诸恶行,令离恶行,调伏诸根,要修柔软。贤首大师《还源观》里头讲四德,这是修行人,特别是菩萨一定要遵守的。第一个,「随缘妙用」,就是普贤十愿里面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不著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妙了!所有一切的演说,乃至於起心动念,没有一桩是为自己,都是为如何帮助苦难众生,如何帮助正法久住。其他的没有了,就这么两桩事情,我们才真正能把这两桩事情落实。帮助众生、正法久住,都是需要教学。经典上佛常常教戒,不需要记忆的,都很熟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金刚经》上这句话说多少句?说了十几遍。受是信受,我真相信它,我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丢掉,还得做到。具体行法就是为人演说,你做是为人,说也是为人,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就不妙了。为自己,为自己里头就夹杂著名闻利养,不干净,染污了。不能为自己,没有自己,身心清净,一尘不染,都为别人,这叫妙。

  「威仪有则」,这就具体说出来,演怎么个演法?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要遵守戒律、威仪,真干!第三,这个德的第三句,「柔和质直」。心要柔和,心要真诚,质直就是真诚。表现在外面是什么?慈悲和蔼,没有人不欢喜跟你接触。末后一句,「代众生苦」。我们表演这些很辛苦,为什么?为众生,希望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了,有所感悟,这是代众生受苦。《还源观》上讲的四德,跟这里讲的「心柔和而随顺於道」,反过来,「反之则为刚强,刚强则难教化」。决定不能用刚强,决定不能用命令、用强迫,那是失败的。为什么?表面服从你,心里不服;要做到人心服口服,你才真的成功了。「《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你看这一句跟四德里头第三句完全相同。《还源观》上四德第三句「柔和质直」,你看他这里「质直意柔软」,一个意思。质直就是真诚,内心真诚,表现在外面柔和,「即身心柔软之意」。这是什么?这是接引众生的方便。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二集)  2013/11/5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02-040-0502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

  这最健康的身体,最究竟的智慧,前面究竟明了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究竟圆满的身心健康。『调伏』,调是调理,伏是降伏。《探玄记》里头说:「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也。」把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不善的习气完全制伏住,把它灭掉了。表现在外面是调和控御了身口意业,身口意三业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没有过失。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与十善业完全相应。这个人身心是什么?身心是尽善尽美。十善达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

  下面,这几句是念老说的,「盖谓调制三业」,调和、制伏三业,「令离恶行」,恶行就是十恶业,十恶业永远断掉了。「诸根者,眼耳等六根。调伏诸根即调制身心」,前面五根是身,末后意,意根是心。你看,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身体,最后一个是意,意是心,调伏诸根就是调制身心。「令离尘垢邪恶」,尘垢是染污,不为外面境界所染污。外面境界,眼对的是色,耳对的是音声,眼不为色所干扰,这就是眼在色里面得三昧。色相看得清清楚楚,里面如如不动,不因它而生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眼见色起了贪瞋痴,见到欢喜的,贪爱起来了,见到不欢喜的,怨恨起来,这都是被干扰。这是六道凡夫,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接触统统都受干扰。

  修行在哪里修?实在讲就是六根在六尘上修,叫真修行。你不能不见,不见,我心清净,不算清净;接触清净,真清净。眼见色在练什么?练不执著,从这个练起。用什么方法?用忍,忍辱波罗蜜,能忍就能得定,能忍是真精进,精进才得到禅定,不接触不行。这里头有智慧,智慧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善缘是虚妄的,不必起贪恋,贪爱的心不会生起来,所以叫功夫,不生烦恼。逆境、恶缘不生瞋恚,用什么心?平等的爱心,就是慈悲心,看到众生苦,众生还有烦恼,我要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表法,做样子给你看。释迦牟尼佛做了四十九年,他天天接触大众,没有一天回避的,来者不拒,不拒绝,去者不留。用的是清净平等觉待人接物,没有用贪瞋痴慢疑,没有用七情五欲,这些统统远离,他成就了。成就是完全用清净平等觉,这叫真心,这叫菩提心,发菩提心,要用清净平等觉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把它用上。落实在三福、六和,落实在这里,三福、六和又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多圆满!多美好!向上提升,落实在六波罗蜜、落实在普贤十愿,那就是极乐世界的法身大士。

  解门跟行门都要掌握到总纲领、总原则,一点都不罗嗦、都不麻烦。净宗的总原则、总法门就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大总持法门,大陀罗尼。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法喜充满,真的像弥勒菩萨一样的慈祥,心里是阿弥陀佛,对外统统是阿弥陀佛,纯净纯善,没有邪恶。

  「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於道。反之则为刚强,刚强则难教化」。这说谁?说自己,不是说别人。我自己不能够恒顺众生,个性就显得刚强,刚强教人,人不服。所以我教人,人不听,认为那个人刚强难化,错了,反过头来是自己刚强难化。我刚强,我难化众生,不是众生刚强难化。我柔和,我就能感化他,一天不能感化,十天;十天不能感化,一个月;一个月不能感化,一年。很难感化的人,一、二年都被感化,你得有耐心。柔和质直,质直是用真心,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心去学柔和,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能随顺人,不能叫别人随顺我,我要随顺人。初学的时候要忍受,不能忍受的也得忍受,为什么?我修行,我要把我不能忍受的把它修掉,要像佛菩萨一样统统都能忍,这个多好。没有不能忍的,所谓是忍人之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的我能忍,我的成就就比人高,你得三昧的时间比人家快,得到的三昧比别人深,不一样。谁得利益?自己得利益。刚强的人首先不能够度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如何能成就别人?佛菩萨、圣贤人跟我们不一样的,他是首先克服自己,然后再帮助别人。我们把自己忘掉了,完全想克服别人,结果到最后一事无成,跟众生结怨。得到的是什么?生生世世六道轮回的报应,干这个去了,这个才真正叫刚强难化。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56

  一定要万缘放下,非必要的统统舍弃。不是必要看的,不必去看;不是必要听的,不要去听;不是必要要说的,也不必去说,你的心自然就清净。在家同修个人有事业、有家庭,与我事业、家庭有密切关系的,这个我们要看、要听、要说;与我事业、家庭没有太大关系的,我们就可以不闻、不问、不说。换句话说,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让心定下来、心静下来,那才有成绩可言,这才能往生。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0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6 21:58


    忧爱结缚

  无有解时

  思想恩好

  不离情欲

  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 年寿旋尽

  无可奈何

  惑道者众

  悟道者少

  昔日恩爱 今成忧苦

  束缚身心 无法出离

  情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忧爱是身心烦恼的根源

  放下爱欲 苦就没有了

  放下情执 心就解脱了

  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看淡情执爱欲

  用智慧照破梦幻的真相

  就能自在解脱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三集)  1989/4  新加坡  档名:02-003-0023

  『情欲』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说『忧爱』这是烦恼的根源。使我们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在这世间生生世世受这些苦难,你要问第一个因素是什么?这个地方告诉你,你要这样仔细去观察,你能够看到第一个因素。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还上班,没出家,也就是演培法师在台北善导寺作住持的时候,我那时刚刚学佛,也常到他那里听经。我每天看报纸,这报纸看什么?你们都想不到,我也不是看新闻,也不是看报纸的内容,我看讣文,报纸上刊的讣文,哪些人死了,天天看。今天又死了一批,走了,明天看到又一批走了,我看这个。看这个体会什么?无常!慢慢轮流就轮到我了,提高自己的警觉心,看到别人一个一个去了,就想到快要到自己了。

  说老实话,人在世间没有意思,真的经上讲「共争不急之务」。人最努力的、最精进的,一分一秒都不肯休息的,干什么事?往坟墓里头走。你们想想对不对?从生下来就往坟墓里走,一天比一天接近。所以你们做生日、过寿有什么意思?过寿的时候,你到坟墓又接近一年了,想起来悲伤,有什么快乐?你们想想对不对?有什么好庆祝的?这个要庆祝的话,这是闹天大的笑话。庆祝什么?庆祝你与死亡又接近一天,所以世间人迷惑颠倒。什么事情它都会休息,唯独这个事情它不休息,一天比一天老,一天比一天衰,想到这个害怕。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九集)  **/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9

  【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

  『道』是事实真相。请看注解,「昔日恩爱,今成忧苦。而此二者,束缚身心,如绳作结,不令出离,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这里面举出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恩爱,就这两个字。恩爱带给人的是忧苦,爱得愈深,苦就愈重。这两者束缚身心,就好像两条绳索绑住你的身体,动弹不得,如绳作结,你没有办法出离。所以讲『忧爱结缚,无有解时』,解不开。「又结缚即烦恼」,大乘教里头常给我们说的,无明烦恼,无明是迷惑;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多,有多少烦恼?像尘沙那样的;见思烦恼是我们思想、见解错误了,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烦恼无量无边,不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就叫做结缚。

  「《大乘义章》曰:烦恼暗惑」,暗惑就是幽暗、迷惑,「结缚行人」,行人是修行人,它来障碍你,它来扰乱你。我们今天讲念佛,念佛是修行,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杂念很多,就是这个结缚,我们很容易感受。「故名为结」,像绳子打结一样。「又能缚心,亦名为结」,它能够扰乱你的身心,让你的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可是我们知道,智慧、功夫一定要从静定里头才能得到,这是真正学大乘的人必须注意到的。如果我们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那就肯定我的烦恼、习气很重,我修学的功夫不得力。我们读经读不下去,读经不解其义,听经听不懂、听不下去,原因都在此地。所以古人教学,先培什么?先培养你的恭敬心、孝顺心、定静的心,他先培养这些,然后才好教。没有恭敬、没有孝顺、没有宁静的心,心浮气躁,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这就说明,不是老师不教,是你没有接受的条件,你没有能力接受。能力就是诚敬、就是孝顺、就是宁静的心。

  我们往下面看,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一切生死是六道轮回,结集就是烦恼,一切烦恼。「故知缚於情爱,即是结缚於生死,无有解时也。」这个话就是无量劫来生死流转,道理就在此地。「思想恩好,世人所珍,究其根源,实由情欲,而不知欲为苦本」,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说破了,佛说清楚了。「纯情即堕」,这句话是《楞严经》上的。堕在哪里?堕在无间地狱。佛在这个经上讲的,一个是想,一个是情,想是往上升,情是往下坠落。纯是想他就生天,纯是情就到地狱去了;情多於想决定在三途,想多於情在三善道。「若不能於此深思熟计」,这句话重要,要深深去思惟、去观察。「一心修道,以求解脱」,这八个字非常重要,能够了解这八个字、重视这八个字,慢慢觉悟了。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是把六道的情结解开,知道六道事实状况,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心求智慧,用智慧照破梦幻的真相,这样才能解脱。

  「转瞬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你来不及了。这些事情,对於中年人就要开始觉悟了。古人称中年,五十岁以上,就认真要觉悟了,为什么?怕来不及。五、六十岁走的人有多少?你要知道这个比例,你就会肯定佛经说的没错。「人命在呼吸间」,这是佛在大小乘教里头都提出这样的警告,这都是事实真相,一口气不来,这一世就结束了。「故云年寿旋尽」,旋尽是很快,「谓转瞬即尽」。「世人醒悟者少,迷惑正道」,迷惑的人多,醒悟的人少,对正道都迷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一集)  201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11

  生的时候愈亲爱,这个亲爱是情执,死的时候愈伤心、愈痛苦。世尊在大乘经上教导我们,你要把这桩事情看破。看破是什么意思?这桩事情的真相看清楚,就叫看破。真相真正明白了,可不可以亲爱?可以,没有贪恋。为什么?智慧了解事实真相。没有贪恋,你就没有痛苦,这叫真乐,极乐世界的乐是这个乐,没有情执,没有分别,不但分别执著没有,它不起心不动念,那表现的亲爱,亲爱是性德,是自性里本有的,那是真的亲爱。迷了之后,这个亲爱里又加上情执,就是加上四大烦恼。这亲爱里头有我见,有我爱,有我痴,有我慢,再加了这个东西在里头,变质了。

  「生死之际,存者伤亲人之永别,亡者悲自身之长逝,互恋难舍,如刃刺心」,故云『一死一生,迭相顾恋』。世间文学家、诗人,他们的情执非常重,写出这些文学作品,不但自己那种深重的情执,他把别人的情执都勾引起来,这是好事吗?不是好事。情执是深重的烦恼,你把别人的烦恼都引起来,你要背因果责任!文学作品往往有这种过失。如果是非常严重的话,他堕地狱,什么时候能出来?他的影响力在世间没有了,他才能出来。影响力还在这个世间,他出不来,你说多苦,多冤枉。世间人愚痴,赞叹他,还替他做宣传,给他做广告,他自己在幽冥界苦不堪言,这是事实真相。

  下面说,「昔日恩爱,今成忧苦,而此二者束缚身心,如绳作结,不令出离」,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又结缚即烦恼」。这种情执什么时候能化解?真有,不是假的,几千年当中这个执著放不下。为什么?他没有智慧,虽然偶尔也能接触到圣贤教育,因为烦恼习气太重,回不了头来,听经闻法知道这桩事情,回不了头,那就苦不堪言。《大乘义章》说,「烦恼暗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所谓心有千千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你这个心里的结打不开。这个心结是什么?迷情。最难解的就是情执,情执是我们世间人讲的恩爱,它不是好事,可是世间人都以为这是好事,这是美事。佛告诉我们这桩事究竟是什么事?是轮回的根。你真能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放下了,那恭喜你,你永远脱离轮回了。

  思想,思是思念,『思想恩好』,「世人所珍」,世间人所珍惜的,「究其根源,实由情欲。而不知欲为苦本,纯情即堕」。纯情是什么?一丝毫理智都没有了。纯情堕在哪里?纯情堕阿鼻地狱,所以这不是好事情。「若不能於此深思熟计,一心修道,以求解脱。」假若不能,对於这桩事情你要深思,你要熟计,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於世间法,小乘是出离,所以一般人讲小乘是出世法,大乘是入世法。大乘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为什么?大乘要帮助一切迷惑的众生令他觉悟、令他回头,不舍众生。小乘不然,自己摆脱了,不想再回来。诸佛尊重大乘,喝斥小乘,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大乘比小乘难,小乘把这个境界完全舍掉,清净心容易获得。大乘没有把这些境界舍掉,还在这里面帮助这些情执很深的人,帮助他回头。这个里头最重要的,不被他的情执所感染,那是什么?大乘菩萨有很深的定功,有智慧,你的情执很深,我可以跟你在一起,你的情执不会感染我。如果在一起还会受感染,你赶快离开,为什么?你不离开,又被拉下去继续搞六道。一般人不知道利害,学佛的人知道,这一搞六道,哪一年才会有机会再遇到佛法?这个机缘,古人说得好,「百千万劫难遭遇」。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百千万劫是多少个千古?算不过来了。

  这些开示,这些事实真相,都在我们面前,我们学佛一定要保持最高的警觉,怕染污。我们阿赖耶识里有非常浓厚的这种情执,一接触就被染污。所以净土修行跟密不一样,净土宗跟密宗宗旨、原理原则完全相同,都是修清净心,但是净宗修清净心是远离染污,密教修清净心不离染污,所以密的成就比净土高,但是净土的成就比密教多。为什么?净土远离染污得清净心,虽不是真正清净心,能生凡圣同居土。天天跟这些财色名食睡都在一起,真正做到不染污,这个功夫比净土高,他要往生生哪里?他要往生生实报庄严土,他不在凡圣同居土。问题是那么高的境界有几个人能成就?太少了。黄念老告诉我,建国以来,我第一次跟他见面是六十多年,这六十年当中有多少修密成就的?他告诉我:六个人。中国十几亿人口,只有六个修密成就的。那念佛往生的有多少?六十万人可不可能?有可能,念佛往生的人太多了。这两个一比较,你就晓得净土法门殊胜,带业往生。密要真正清净,在污泥而不染,这个厉害,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念老告诉我,禅跟密的根机现在已经没有了。这话是真话,不是假话。要透过深思熟计,深思是明了事实真相,熟计要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没有别的,保护自己不受染污;像现在的传染病,不受传染。净宗的方法好,稳扎三个根,稳稳当当的决定不违背,决定要求自己严格的依教奉行,一门深入。这一门就是一句佛号,六字洪名,念念不舍。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心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没有杂念渗透进来,你就成功了,这叫「一心修道,以求解脱」。记住不能有二心,有二心、三心你这个道就破坏,解脱就变成有名无实,还是要搞六道轮回。

  底下这句话要记住,「转瞬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来不及了,什么时候无常到来自己要有警觉,随时都可以到来,这无常就是死了。今天人在这个世间,zai 难这么多,谁晓得什么时候会碰到?我们常常看到鸟兽离开它的窝,它出去觅食去了,它能不能够安全回来?靠不住。很可能出去之后,被别的动物吃掉,被人误杀,这就是无常到来,寿命终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又何尝不是?所以我们要想明天,要想明年,太长远了,那叫打妄想。真正成功的人作佛作祖,他不想明天,他不想明年,也不想过去,他就抓住现在。什么人能够掌握到现前,这个人肯定成就。现前念念不舍弥陀,这个念念,一秒钟里头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成佛。要多久的时间?《弥陀经》上讲「若一日」。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一日可不可能?可能。一秒钟里头一千六百兆个念头,一天二十四小时还得了吗?不但他能往生,真正制心一处,他大成就,他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一天,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真相。念念提高警觉,也是此地说的,这是佛门里的老话,「人命在呼吸间」,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里说的,故云『年寿旋尽』,呼吸一停止,这个人就宣布死亡了。「旋尽,谓转瞬即尽」,它太快了。所以,『惑道者众,悟道者少』,「道」是了生死出三界,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太少了。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2013/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48

  【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

  这是佛很感叹的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昔日恩爱」。古时候有,现在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你看结婚没有几天就离婚了,假的。假的什么?这里头没有恩,也没有爱。为什么要结婚?为利害,这个人对我有利,我想搞名闻利养他能帮助我。到发现他没有能力的时候就解散了,散伙了,它不是真的。我在新加坡就遇到,一个女同修很坦白的告诉我:我嫁给我的先生没有爱情。那你为什么嫁给他?我看到他家里有钱,房子很漂亮,住的环境很好,她是这样嫁过去的。新加坡的土地,那真是寸土寸金,他们家里还有个很大的院子,那就晓得这就不是普通人家,普通人家住公寓,她单独的庭院还有很大的院子。所以都是为名去嫁的,为利去嫁的,没有恩爱,这个夫妻怎么能到头?哪一天见到那个名利比这更高的,她就变心了,她又去嫁给那个人了,这现在社会。

  还有现在的儿女,小孩,尤其大陆只有一个儿女,一胎化,把孩子宠坏了。吃饭的时候,他父亲身体不舒服,吃饭的时候桌上有鸡腿,妈妈把鸡腿拿给他父亲,他在旁边瞪著眼睛指著他父亲:这是我的,你怎么可以拿去?平常,父母都给他吃。你就在这里看出来了,问题出来了,以后长大他能孝顺父母吗?父母对他那个好,他认为是应该的。这个麻烦可大了!这才几岁,态度就这么凶,心地就这样的不善,这怎么得了!养儿女真的是冤家,不是养的儿女,养的是冤亲债主。所以真正学佛之后,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生决定不能跟人结冤仇,样样忍、样样让。我不能忍,我不能让,来生纠缠非常麻烦;我这一生能忍能让,不结这个冤仇,就没这些事情。你喜欢的就送给你、让给你,世间一切法是无常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值得可留恋的。

  遇到了阿弥陀佛,遇到了极乐世界,这是大幸!无量劫来遇不到的,怎么这一次被我们碰上了?遇到之后我们要真干。这部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明书,西方世界的好处统统都说到了,说尽了。我们现在读的这段,是回顾我们娑婆世界,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实况是什么样子。两方面搞清楚,我们就有选择,我们选择极乐世界,我们选择阿弥陀佛。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净宗是把它分成两截,第一个阶段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而且决定帮助我们成佛,保证我们成佛。这地方能不去吗?往生到极乐世界,每个人我们一般讲脱胎换骨,真的。无量劫来在这个六道搞轮回,我们的身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心是阿赖耶的见分。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自性里头没有阿赖耶,阿赖耶是一念不觉,迷了自性才发生的。在十法界里面离不开阿赖耶,往生到极乐世界把阿赖耶摆脱了,转八识成四智,得到的身体、居住的环境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这个境界才是真正随心所欲,这个心是真心,没有妄心。

  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昔日恩爱」感触很深,过去一百年前有,二百年前那就更多,真的不是假的。可是这个要不舍,那就变成忧苦。「而此二者,束缚身心,如绳作结」,绳打结了,「不令出离」。恩爱是在六道,这个东西缠结,出不了六道轮回,一定要看破。「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结缚就是烦恼。《大乘义章》里面说,「烦恼暗惑」。这个暗也是黑暗的意思,幽暗,让我们对於一切法的真相完全不明了。本来是明了,现在不明了了,这叫暗,这叫迷惑。「结缚行人」,行人就是众生,像绳子、绳索把我们捆绑起来,不能自由行动。「故名为结。又能缚心」,让心里烦心、操心,这也叫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这个是什么?六道轮回的根本。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从这来的,没有这个东西,六道轮回就不见了。六道轮回不是真的,自性里头没有,这是一个幻相,是一个梦境,我们从梦中醒过来没有了,六道是梦境。真正觉悟了之后,六道不见了,十法界也不见了。觉悟之后能不能再回到六道来?能,那个来是自由的,来去自由,不是生死。众生有感,我们还有很多冤亲债主、有缘的人,他们求解脱,他们求离苦得乐,那个念头才动,我们就知道,知道之后就能现身。现什么样的身是随众生,众生喜欢什么身你就现什么身,喜欢佛身,他求佛,你就能现佛,喜欢菩萨你就能现菩萨,现身是随众生意,为什么?自己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真自在!

  所以底下说,「思想恩好,世人所珍」,世间人喜欢的,特别是恩爱的夫妻,到生死关头难分难舍。「究其根源,实由情欲。而不知欲为苦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欲放下,苦就没有了;这个东西放不下,那就很痛苦。「纯情即堕」,这句话出在《楞严经》上,我们参考资料第三页,《楞严经》上所说的,文在第四面一开端。「情想均等」,这是修行人必须要情想均等,这个人是人道,「生於人间」。情是情执、执著,想是智慧、是聪明。这个文里面说,「不飞不坠」,因为想多情少他就往上升,情多想少他就往下堕落;人在中间,生到人道来,他的情想是均等的。「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想是聪明,情呢?情是很钝,迟钝。「七情三想」,七分情就是执著,七分情执,有三分想,「沉下水轮,生於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这个七情三想说的是什么?饿鬼道,鬼道。要是「九情一想」,情执太深了,聪明只有一点点,他「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这是九情一想,轻的是有间地狱,就是受苦,他有休息的时候,有空闲、空隙;重的无间,无间受苦没有间断,从堕地狱一直受满之后他出来,在地狱里头没有空隙,所以就是有间地狱跟无间地狱。佛在楞严会上用情跟想来形容。那要「纯情」,一想都没有,这个麻烦大了,「入阿鼻狱」,这是地狱里最下的,阿鼻就是无间地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十方什么意思?世界有成住坏空,到坏空的时候,阿鼻地狱也坏了、也空了,那这些受罪的人怎么办?受罪的人会到另外有阿鼻地狱的地方,到那边去,那个世界坏了还有阿鼻地狱之处,他又去了;换句话说,他受苦的时间长。

  纯情即堕,太可怕了!「若不能於此深思熟计」,这个事情要多想想,「一心修道,以求解脱」。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做这个示范,他生在国王家里,父亲是国王,而且他是长子,他继承王位的。他想通了、想明白了,真正看到什么?生老病死。他没有想荣华富贵,想生老病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能不能把它化解?他天天想这个,所以最后出家修道,以求解脱。「转瞬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时候后悔莫及。「人命在呼吸间,故云年寿旋尽」,旋尽,转眼就尽了。世间人真正明白的少,「迷惑正道」。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一集)  2014/11/1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1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7 19:09


    分别执著是烦恼

  烦恼会让心浮动

  看不清事实真相

  得不到自在轻安

  远离分别执著

  就能远离烦恼

  七情五欲看得愈淡

  分别执著就能淡薄

  在日常生活当中

  学习一切随缘 什么都好

  念头起来

  回归一句佛号

  心就能清净自在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三集)  **/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3

  『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两句重要,这两句就是大势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远离分别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诸根寂静这才有净念,用清净心念佛,管用。 经上说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净土真正的道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净下来?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第一个阶段就是把清净心念出来,我只有这一句佛号,有杂念了,赶快佛号提起来。第一个念头是杂念,第二个念头是佛念,把杂念放弃了,这叫真念佛、会念佛。就是用这一句念头取代所有的杂念、妄念,就这么个意思。因为杂念、妄念断不掉,我们没有禅定功夫,断不掉,就用这个方法,用一念除一切念,这是第一步功夫。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叫功夫成片,念佛功夫成一片,里头没有杂念。这是念佛三昧最初的阶段,在佛法里也叫做功夫成片。有这个效果的时候,往生就有把握了,我只有佛念,没有杂念。说实在的话,想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去,还有寿命,我不要了,我想早一点去,真行,阿弥陀佛就来接你,因为他相应。有杂念在里面就不相应,你念,佛不来;没有杂念,你念,佛就来。净与净起感应道交,净与杂它不起感应道交。佛虽然知道,我们不管是杂念、是净念佛都知道,净念他来,杂念不来。为什么?你还有业障、你还有习气、你还有烦恼,你必须在那里还得去折磨。到净念的时候,你的业障烦恼可以放下了,他真帮助你,接引你到极乐世界。这些道理我们都搞清楚,我们一点都不怀疑,才知道这是我们这一生第一桩大事,搞别的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我们搞错了。这么单纯、这么简单,这才是无上的妙法!愿文这两句很重要,我们要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什么都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住的时间长与短根本不相关,心里头没有这种牵挂,明天往生很好,过个十年、二十年也好。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他真照顾你,这个人有信用。现在世间人不见得有信用,最可靠的就是阿弥陀佛,说话算话。我们如理如法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所以老实念就对了,就没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五集)  **/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5

  『寂静』者,「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资持记》曰:寂静即涅盘理也」。我们在前面学到这个地方。接著我们看下面,又《往生要集》上卷:「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寂静」确实是真理,是事实真相,也是大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深,如果一切法确实是不生不灭,说这个话的就没有意义了。一切法有生有灭,可是生灭即是不生灭,生即无生,灭即无灭,这个意思就深了。那我们再说得粗浅一点,相上有生灭,性上没有生灭,事上有生灭,理上没有生灭。但是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能说它有生,也不能说它有灭,这就讲到中道了。凡夫只见事相,不见理性;二乘人见理性,不著事相;菩萨性相圆融,理事不二,有体有用,这是大乘可贵之处。

  从诸法实相来说,《往生要集》这个三句话显示了中道之义。一切诸法,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例外的。世间法包括了十法界,出世间法包括了一切诸佛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就不论了,常寂光里头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这个一切诸法范围非常广大,这个里头依正庄严本来寂静。离烦恼的人、绝苦患的人他才见到事实真相,他才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用在生活上。用在生活上是什么样子?大经上有两句话,「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菩萨境界,这不是凡夫境界。生死、涅盘都不可得,都不是真的,都是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无,明明在你眼前。知道了,於一切境界相不分别不执著,你在一切现象里面得自在。没有起心动念那就是如来的境界,究竟果位的境界,《华严经》上所说的妙觉果位,比等觉还高,确实是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在一切现象里头,分别、计较、执著,这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这都是烦恼。你没有离烦恼,所以你心是动的,浮动的,它不是静的。

  一切法本来寂静,我们的心怎么会浮动?也是本来寂静。寂静乐,寂静没有烦恼,寂静没有忧虑,寂静才法喜充满,寂静起用是无量智慧。佛法修行,关键、枢纽就在禅定,离开禅定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不同,全都是修的禅定。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切诸佛如来都遵循这个规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你就见到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你全看到了,这是开悟人所看到的真相。开悟是什么个等级?在《华严》,圆教初住以上,开悟的人超越十法界,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在哪里?开悟人所住地方就是实报庄严土。今天科学说,我们空间维次不一样,这是真的。三维空间跟四维空间可以住在一起,空间维次从哪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来的。真正开悟的人,空间跟时间都没有了,因为都是假的,他没有拘束了。所以他入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就是没有烦恼、没有妄想,他没有苦患,那叫一真。

  「如《华严经》曰:观寂静法,离诸痴暗。」只要观寂静法,痴暗,痴暗是烦恼、是疑惑,自然就没有了。「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於一切法,可以看,看得清清楚楚,那是什么?智慧。境界里头一切邪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虽清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什么?这是自性本定,这叫功夫。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你不叫迷惑吗?迷就是烦恼。样样清楚,绝不起心动念,定慧等学。《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市廛。古时候称市廛,现在是什么?百货公司,外国人说Mall。他到哪里修禅定?天天逛Mall,天天在那边看,这个修禅定,真禅定。为什么?商场上新产品日新月异,他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动一个念头。不是面壁,面壁那个禅定一点都不管用,定是修到了,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行?盘腿面壁是初级的,刚开始的时候,要那样学法,真学成功了,哪里都去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修禅定,他没有一样不知道,智慧,如如不动,这叫真禅定。

  不在境界里头,境界一现前就乱掉了,那叫什么禅定?所以禅定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都叫禅定。不起心不动念是如来的禅定,是自性本定,不分别不执著是菩萨的禅定,单单不执著是二乘的禅定,声闻缘觉的。凡夫不行,境界现不现前他都分别执著。所以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功夫在哪里用?日常生活,就是饮食起居,我吃东西还挑挑拣拣的,没有禅定。世尊当年每天出去托钵,还能挑拣吗?人家那是禅定,在定中。清净心能转境界,什么样是酸甜苦辣,到自己就是自己最喜欢吃的味道,变了。什么能力变的?是禅定能力把它变的,我们这个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的功夫把它转变的。没有一样不美好,那就真的是极乐世界。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五集)  201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5

  寂静者,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有寂静的意思。什么叫涅盘?清净寂灭就叫做涅盘。换句话说,自性本来是清净寂灭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我,这个我是一个妄念,这个妄念形成一个很严重的执著。所以佛法的修学,头一个关口就是破我执,什么人做这个功夫?小乘初果须陀洹,大乘在《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菩萨初信位,破八十八品见惑才能证到初果。头一个就是要破身见,知道身不是我,不再执著身是我,这叫破身见。我见没破,这是破我见刚刚开始,《金刚经》的前半部破我相,后半部破我见,后半部深,后半部是菩萨,前半部是小乘。「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种都是妄相,都不是真的。我、人、众生、寿者,寿者是讲时间,众生里面包括空间、包括万法,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凡所有相里头包括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所以都不可以执著。真正把执著全放下,证阿罗汉果。再不分别,那就是菩萨,比阿罗汉高一层。所以阿罗汉证偏真涅盘,这个寂静他得到,虽然不是圆满,他真得到了,小乘的涅盘。

  「诸根者」,这是讲「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前面五根,物质;后面意根,这是精神,这是六根。「今此六根,同归寂静」。这六根也是非有非无,也是本来寂静。「如《华严经》曰」,这是《华严经》上讲的,「观寂静法,离诸痴暗」。怎么个离法?「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叫放下,放下贪瞋痴慢,诸根就寂静。意根里头有贪瞋痴慢疑,眼耳鼻舌身都不能够清净。而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在第六意识里头,形成我们身体里面病毒的根源,所以佛叫它做三毒,贪瞋痴三毒。加上慢、加上疑,五毒!五毒在哪里?在意识里头。所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细胞里面就带著病毒,遇到缘它就生病、就发作。缘,内缘是怨恨恼怒烦,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讲的脾气、情绪,就是这些东西;外面有诱惑,外缘,外缘也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三个一集合,病就生了。所以晓得疾病是从哪里来的,不管什么病,总离不开这个原则,这是总原则。那你要懂得,你真的把那个因断掉,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咱们就断掉了。远离外缘,我们不好的情绪也就没有,你就身心健康。我们修行就在这些地方修,把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行为都修正过来。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这里的几句话,「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别当真,全是假的。所以最好在一切诸法上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成佛了。还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是菩萨,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阿罗汉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就没有四圣法界,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才能真正回到如来报土,也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跟如来无二无别,那才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好所在,里面没有障碍。常常亲近诸佛菩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念念回归娑婆若海,娑婆若海就是常寂光净土,就是真如自性。所以自然远离痴暗,功夫纯熟就自然,於一切法学,这叫真功夫,学不执著、不分别。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诸根寂静。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我们用一句佛号,境界现前,我们起心动念,不要想这个念头是正确的,还是邪的,还是错误的,不要想这个,你想这些全都错了,不要想这个,想阿弥陀佛。不管什么念头起来,我都把它用一句阿弥陀佛,全把它包了,让自己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就行了,这就回归净土,这就成佛了。你看这个法门多容易、多简单,多稳当、多可靠,快速,没有比这个更快的。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  2013/2/23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192

  「由於远离分别妄惑,诸根寂静,契入涅盘之理。故续曰: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前面这一段跟我们说「寂静」,离烦恼叫寂,离苦患叫静,这是涅盘的道理,涅盘的原理,跟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意思都是相通的。证得涅盘就叫做成佛,换句话说,成佛就是证得涅盘,涅盘就是寂静。本性是寂静的,真心是寂静的,妄心是动的,动就叫迷惑,所以叫我们远离分别、远离执著。

  今天科学家将宇宙万物分为三大类,三种现象,第一个是物质现象,第二种是精神现象,第三种是自然现象。这三种现象全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它是生灭法。记住,世尊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凡是生灭法都是虚妄的,不生不灭是真实的,动是虚妄的,寂静是真实的。所以佛教导我们用心要静,愈寂静愈好,为什么?愈寂静就愈接近真心,远离妄心。於一切法里头不必执著,为什么?它是假的,它是生灭法,执著它干什么。生灭的现象是属於自然现象,经上给我们讲得好,刹那生灭。弥勒菩萨告诉我们,量子力学家证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一秒钟。科学家知道是假的,这叫看破,但是他不得受用,为什么?他没有放下。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叫看破,知道所有现象是波动产生的,幻相,决定不是事实。放下是什么?不再执著它、不再分别它了,这叫放下。这是说到相当深的境界,不是凡人,至少三贤菩萨,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我们凡夫,起步,看破,了解事实真相,看近代科学家的报告,对我们看破有很大的帮助。

  读佛经,契入佛境界,就成佛了。佛的境界是寂静,所以我们要用清净心诵经、读经,用清净心听讲。这个地方讲的寂静,寂静比清净意思更深、更圆满,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专心、专注,就这个意思。只管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不理会,不去想它,这叫寂静。听懂了,这个我明白了,听不懂的,这个我不懂,这些念头都不好,为什么?你的心不寂静。听懂了,不动心,心是寂静的,听不懂,也是寂静的,这个好,这听经在修功夫、在修行。这就是修定,你才能够远离分别,分别是虚妄的,是迷惑,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执著也是迷惑,分别还是迷惑,叫妄惑。妄不是真的,唯有离开,诸根就寂静了,这个离开就是放下。读经,这个时候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一直念下去,会得定、会开悟。如果读经、听经,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你能得到些知识,三昧得不到,开悟得不到。遍数多了,你会背,那是念熟了会背,你的心不寂静,这跟世间人念书没有两样,没有戒定慧。戒定慧的方法好,好极了。听经用戒定慧,读经用戒定慧,念经,念是不用看书,背诵,背诵也用戒定慧,这是佛法、这是学佛,这才在佛法上用功夫,利益没有边际。终极的目标,它能够契入涅盘之理,诸根寂静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此地讲的诸根寂静。孟夫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这个意思。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一集)  2013/2/22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191

  愿文中讲到分别,远离分别。「思量识别诸事与理」,这叫分别。我们平常想一桩事,想一个道理,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就是分别,第七是执著,转识成智要从这个地方开始。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不分别,远离分别,不要去想它,不去执著它,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可是一般人做不到,我很想不执著,偏偏又执著;我很想不分别,一天到晚都在分别。为什么?习气断不掉!佛教我们这个方法,用一句佛号代替,念念就是这一句佛号。佛号忘掉了,你的分别执著就起来了,所以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分别,代替一切执著。执著就执著这一句佛号,分别就分别这一句佛号,就在这一句佛号上下功夫。佛号之外统统放下,不要去想了,想来想去全是轮回业。为什么不能离开轮回?就是分别执著放不下。一切法上不执著,这个人就证阿罗汉,就出离六道轮回了;一切法上不分别,你就证得菩萨果位,就节节上升了。分别、执著害我们害得太残酷了,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愿文上教我们远离,远离分别执著。

  「以虚妄之分别为体性,即妄於无分别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故称之为分别之惑」。分别是迷惑,这个一定要知道,它是虚妄的,虚妄在无分别法上,无分别是自性、真心。真心没有分别,大乘经上常常读到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所以有念都是妄念。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妄念?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可以到极乐世界,别的妄念是搞六道轮回,只有这一个妄念到极乐世界。所以,这一个妄念跟正念是同等的,我们可以用平等心来对待。换句话说,一切念里头,只有念阿弥陀佛是正念,其他的都叫妄念。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成佛,所以它是正念。其他所有一切念法到不了极乐世界,最高生天,生天最高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些事理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要真正知道轮回苦,真正知道做人苦。天上虽好,不究竟,寿命到了还要往下堕落,是因为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无量恶业种子,这个种子除不掉。现在善的力量大,在三善道享福,福享完了,怎么办?福总有享完的那一天,自己心理上要有准备,福享完了就往下堕落了,这是必然的。

  所以分别执著是迷惑,是烦恼。「断此分别之惑」,就叫「无分别智」。「《唯识述记七》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有漏,漏代表烦恼。三界是六道轮回,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叫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三界的心就是轮回心。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有漏的三界心法、心所法,它是以妄想、分别为自体,它没有自体,它的体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愿文中远离分别,即舍除分别之妄惑,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这两句话对我们放下烦恼有大作用,让我们知道一切法是同一个本体、同一个法性。一切法统统是自性当中流出的,到最后还回归自性。到什么时候回归?我们证得大般涅盘,一切法就回归了。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是一体,就没有办法同圆种智。所以了达真如跟万法是一不是二,真如从体上说的,万法从相上说的,体相是一不是二。

  底下一句,诸根寂静,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前五根,它们起的作用很单纯,只是照见。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意知,各有各所缘的境界。要知道这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六根要离分别执著,它就寂静了。「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涅盘能不能证得?从理上讲,你决定可以证得,为什么?你本来是涅盘的,涅盘不是从外头来的。也就是说,你的六根根性是寂静的,本来寂静,现在因为有烦恼,它不静了。《资持记》里头说,「寂静即涅盘理也」,涅盘的道理在此。又《往生要集》上卷有这么三句话,「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这一切诸法里头,包括六根、六识。「诸根」,下面给我们写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今此六根,同归寂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生灭法,它是无常的,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幻相存在,就好像人作梦,梦中境界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你真发梦了,清清楚楚。醒过来那梦在哪里?找不到了。

  我们再往下看,今此六根,同归寂静。「如《华严经》曰:观寂静法,离诸痴暗」。这个痴暗就是愚痴,就是无明。你能常常观寂静法,贪瞋痴那个痴的烦恼慢慢就断掉了,智慧就生起来了。智慧生了,什么都知道了。这个道理原理,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寂静是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在佛教修学里头毕业了,学位就拿到了,这个学位叫佛陀,你成佛了。成佛确实,《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你虽不能圆满得到,你确确实实得到了几分,这个几分在你一生当中有大受用。得到这是少分,这个少分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少分跟阿弥陀佛那边就通了,现在讲热线电话,就接通了。

  对於七情五欲看淡了,分别执著逐渐淡化了,是还有,很淡薄,愈淡薄跟极乐世界就愈接近,可以跟阿弥陀佛订约,请他早一天来接我走,我想什么时候都行。你说你多自在!一丝毫痛苦都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生成佛,没有经过第二世,就在这一生。你看到佛来接引你,你看到佛手上拿的莲花,看到自己上了莲花,坐在莲蓬当中,花合起来。你整个身心起变化了,阿赖耶的性相两分不见了,换成法性身、法性土,跟阿弥陀佛体质相同,不是肉身,血肉之身没有了,念头没有了,在花里面就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用俗话来讲,超凡入圣。把我们阿赖耶的身心转变为法性身,所以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就成了阿惟越致菩萨,不可思议!这个成就要感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第二十愿加持的。第二十愿里头说,「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把我们一个凡夫变成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

  《华严经》上这两句话说得好。三毒烦恼里头,最难断的是愚痴,转愚痴成智慧,「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这不是理论,这是事实,只要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在这个里头修清净心、平等心,不分别、不执著,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智慧生起来了。智慧能照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你就见到诸法实相,见诸法实相就叫做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见诸法真相。真相是什么?非有非无。你见到了,你对於一切法里头不会起贪瞋痴慢疑,这烦恼就断了。会起贪瞋痴慢疑,对於诸法不知道,你见到是假相,不是真相。见到真相,决定不会有。

  这些我们读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了会起心动念,会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叫生烦恼,受是什么?接受,接受了马上就有妄想,心就不清净。这个时候记住,把佛号提出来,把你的感受,受想行识,取而代之,一句佛号提起来,受想行识远离了。不要叫受想行识相续,要让佛号相续,把受想行识赶走,这叫真功夫,念佛功夫得力了。古大德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念起,为什么?是你的习性,无始劫以来你已经养成习惯了,所以念头起来是正常的。要没有念头,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人。凡人哪有没有念头的道理?所以不怕念头起来,就怕佛号忘掉了,随著你烦恼,一个接一个,这麻烦大了,就造业了。念头才起来,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换过来了。不起念头不要紧,起念头马上换成佛号。功夫进一步,知道起念头是烦恼,不起念头是无明,也不是好事。不起念头,我们也要把佛号提起来,破无明,这句佛号既破无明,又破烦恼。佛号要念念相续,这大成就,这是真正弥陀弟子,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二集)  2014/11/1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2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7 19:10


    佛告诉我们

  永恒不变是为真

  有生有灭是为妄

  我们的念头

  念念不同 有生有灭 是虚妄

  外在的境界

  生住异灭 成住坏空 是虚妄

  虚妄的现相

  可以欣赏 可以受用

  无法控制 不能占有

  面对一切境缘

  随其自然 泰然接受

  不去强求 不去排斥

  就能安住一切 得大自在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五集)  2011/2/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5

  佛法里面对於真妄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永恒不变,这称真的;如果它有变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动物,像人,他有生老病死,所以他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是一般的解释。所以佛告诉我们,没有一法是真实的,包括自己的身体。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六集)  2011/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可以欣赏,不可以占有,不可以控制。如果你想控制它,错了,你控制不了。你想据有它,没有这个话,它立刻就灭了。告诉我们,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之后,在一切现象里可以受用,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分别执著,这就是完全随顺自性,随顺性德,这是最健康的,这是最幸福的、最圆满的。你要起心动念,要想占有,要想控制,那你叫自找烦恼,这叫造业。起心动念就造业,分别执著就造极重的罪业。那是什么?把这个现象变坏了,本来是非常美好的现象,像极乐世界一样,变成像我们现在的地球,zai 难频繁。这从哪里来的?是我们想执著它、想控制它、想占有它,变成这个样子,把画面扭曲了。这个现象是佛在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心所现是自然的,「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你的念头。你起了不善的念头,你想占有、想控制,产生变化,变得非常凌乱。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0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02

  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的相有没有变动?没有。虚妄相跟真实相从哪个地方区别?从我们心念。我们用真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真实相,是实相;我们用妄想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虚妄相,就是这么个道理。真心里面没有念头,《大乘起信论》上说得很清楚,「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所以我们没有念头的这个心是真心,没有念头这个心,见一切万物,那就是诸法实相,给诸位说,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你里头没有分别,你没有分别就没有好丑,就平等的;没有执著,你就没有好恶。没有好丑、没有好恶,没有喜欢、没有讨厌的,一切法是平等的,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

  大乘无量寿经(当生成就第一法门)  (第九集)  1990/7  香港  档名:02-008-0009

  『虚妄』,所有一切念头是虚妄的,叫妄想!这个要远离,所有一切境界相也是虚妄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什么?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只有最后六个是无为法,前面九十四个都是有为法,九十四个法包括心法、色法。可以说是起心动念,所有一切境界它的真相是什么?梦幻泡影,都不是真的。不要在这里面起心动念,不要去计较,不要去分别执著,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你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他人心就定了,於是乎在生活当中,随缘而不攀缘。

  所谓随缘是什么?不将不迎,一切随其自然,我也不求,我也不排斥。有求的心是个妄念,有排斥的心还是妄念,一切随顺,随顺就得自在!随顺的心,心是清净的,心是如如不动,就是前面讲「行寂静行」。寂静行不是没有作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都是寂静行,他能够『远离虚妄,依真谛门』。这个「依真谛门」就是依观照的功夫,他心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像明镜一样,对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个功夫在禅家讲也是三等,最初的观照,再深一层的照住,照住就得定了,再深一层的就照见。《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上层功夫。其实禅家这三层功夫,跟我们净土宗的这三个是同样境界,只是说法不一样。它的观照相当於我们的功夫成片,它的照住相当於事一心不乱,它的照见就等於理一心不乱。可见得境界相同,讲法不一样。

  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九集)  2011/10/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9

  明白是看破,不动就是放下。顺境善缘不生贪恋,平常心对待;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不但不生瞋恚,还感恩。有人问,你怎么会感恩?感什么恩?真的要感恩,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天天在考我,考试。戒定慧怎么成就的?考成就的,没人来考试你的话,你怎么会有戒定慧?考你的人愈多愈好,为什么?进步快,我们感恩。凡是一考就不及格,就完了;顺境善缘起了贪恋,就完了,逆境恶缘就怨恨,就完了。永远要记住,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虚妄里头断我的虚妄。我们的贪瞋痴慢疑、喜怒哀乐全都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慢慢契入境界,这个生活就很有味道。不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有味道,都在不断提升,全是华严境界。你看看善财五十三参,那就是华严境界!五十三参在哪里?就在现实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你会了,这就是住如来报土;不会的,这是三途地狱。关键与境界不相干,关键在迷悟。悟了,过佛菩萨的生活;迷了,过六道轮回的生活,都在心上转,外面境界全不相干。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八集)  2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8

  佛教是什么?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科学跟哲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原来就是佛法。真能解决问题,对我们个人来讲,解决我们生死、病痛的问题。你要是搞清楚,你全明白了,病痛不可得,生死不可得,这个人问题。终极的目标告诉你,原来这个芸芸世界,无有穷尽、没有边际的宇宙,是自性变现出来,是自己心想生的。与别人不相干,原来全是自家的事情,这叫解。下面持,「持谓住持,不舍自相,一切诸法,各有其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不要破坏这个相?不需要,随其自然,就自在幸福,就样样圆满。一切诸法各有其相,相有差别,性没有差别,事有差别,理没有差别,你都明了、都清楚了,才能够安住一切。「《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你在一切万事万物面前,你的心不动,也就是说,他有波动现象,你没有,这个不可思议。他在波动状态之下,他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你这个心在不动状况之下,你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万事万物你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迷惑。「无德不具,故云一切」,这个德是什么?「施物为功,归己曰德」。这个施物可大了,你的意念遍法界虚空界,法界虚空界从你意念生的,这施物之功;归己曰德,没有离开自性。再给你说,没有离开那一念,这一念就是当下。没有前后,没有大小,没有方圆,一念具足法界,法界尽在一念中,所以叫安住。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五集)  2011/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5

  不执著自己的见解,我的看法,不执著这个东西,你就证须陀洹果。不执著自己的想法,想法是思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是见惑,我的想法是思惑,全错了。为什么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都错了?因为头一个没有我,第二个没有法,六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想法?给诸位说,菩萨没有看法、没有想法,佛也没有看法、也没有想法。我们就是有看法、就是有想法,而且还要坚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是标准的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这么来的,自己造的。还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看法,你说你麻不麻烦!我们读了佛经,坚持经上的看法,对不对?不对。那你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只不过是世间善法而已,怎么修也都修的是天上人间。学错了,学错了就到三恶道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知道,怎么肯做错事?怎么肯修三恶道的因?都是自己不知道,迷惑颠倒。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六集)  2011/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6

  我们今天如何把魔境转变成佛境,我们就成功了。怎么转法?不从外头转,从自己内心转,外面转是做不到的,从内心转很容易。把一切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看成自己最殊胜的增上缘,善人是阿弥陀佛,恶人也是阿弥陀佛,你的境界就转过来了。你的心完全定在阿弥陀佛上,顺境善缘是阿弥陀佛,逆境恶缘也是阿弥陀佛。他们的示现为什么?替我消业障的,顺境善缘消我善业,善业也是障碍,逆境恶缘消我的恶业,你看善恶业全消掉,清净心现前了。怎样才消掉?如如不动就消掉了,顺境善缘不生贪恋,这就消掉了;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恶业消掉了。好事,不是坏事,要没有这些境界,你到哪里去消!外面环境是中立的,没好坏,好坏都是自己念头所感应的。自己以为它好,自己以为它不好,全错了,根本就没有自己,哪有外面的环境!大乘教里面教我们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善缘是虚妄,逆境恶缘也是虚妄,一般大乘教里头教我们这样去做。我们修净土的人,把所有境界全看成阿弥陀佛,我们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才能念好。顺境里头,贪恋心才起来,阿弥陀佛;逆境恶缘,怨恨心才生起来,阿弥陀佛,都归阿弥陀佛,好!心里头、口里面、行里头,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别的杂念,这叫一心称念,这叫一向念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觉而不迷是菩提心,心里头有阿弥陀佛是觉,口里头有阿弥陀佛是觉,阿弥陀佛没有了就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境界一现前阿弥陀佛就没有了?我们这一关没有守住,没有把好,所以功夫不得力;这一关要把稳了、把好了,功夫就得力了。我们相信一年的时间足够了,取西方极乐世界非常有把握,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中峰国师说得好,「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禅宗大德说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三集)  **/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3

  一切诸佛如来的刹土是粗、是妙?粗,像我们现在居住的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这个粗;妙,极乐世界也有凡圣同居土,妙。粗妙怎么分?粗是无常的,刹那在变化;妙是永恒的,不变。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也是法性土,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所现出来的。娑婆世界的六道是善恶业所现出来的,善业现的三善道,恶业现的三恶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怎么想,环境就怎么变,因为境是随心转的。你要记住,永远记住,我们身体是随著我们念头转的,我们的念头是正念,身体自然健康,长寿。我们心里头有邪念、有杂念,身体肯定有毛病,你身心不快乐,这是决定道理。贪瞋痴慢疑是邪念,自私自利、是非人我,无论是善是恶全是杂念。佛教导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的心太杂、太乱了。所以,一切问题,老祖宗说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跟一切人事的关系,跟人的关系、跟事的关系、跟天地万物的关系,都不在外头,都在自己。就在自己的念头,自己念头如果正,所有关系都好,没有问题,不在外头,在自己,自己念头不正,关系全坏了。不知道向自己内里面去反省、去找解决,而且起心动念是怨天尤人,这桩事情害我怎么样,那个人害我怎么样,全错了。

  念头转了,境界真转了,为什么?譬如遇到一个害你的人,你境界没有转,你看到他会生气,你会很难受。你念头一转,他是佛,你看到他会笑,你不会生气,你自己多舒畅。不管那边人表现的是什么喜怒哀乐,你看到那是一尊佛,不一样,味道完全不一样,转凡成圣秘诀在此地。在世间,行事跟世间人一样,用心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有名闻利养、有利害得失,你一样也没有,这就不一样。一样都没有,你念念跟真如相应,念念跟实相相应,这就现身作大权示现,这还得了吗?这就转凡成圣了。还有身体在,有余依涅盘,世间人所说的,我还留这个身体。留这个身体好,给大家表法,来教化众生,帮助大家各个回头,不是好事情吗?身留在世间多久,意思就说,你活得多久与自己毫不相关,为什么?自己没有生死了!活多久是众生的福报,众生有福这个身体会多住几天,众生没有福,不就马上就走了,没有生死。众生看到有zai 难,回头的人没有zai 难,哪来的zai 难?所以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示现一个老实念佛就好,不晓得度多少人,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放在心上。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三集)  2014/11/1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3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7 20:49


    世间人追求富贵荣华

  贪图名闻利养

  沉迷爱欲情缘却不知道...

  欲是苦本

  不可常保 不是真乐

  得到了会失去

  缘聚后会离散

  真正的快乐

  不在外面的刺激

  不在物质的享受

  而是时常保持

  一颗清净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降低欲望

  凡事随缘

  就能身心自在

  净定安乐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九集)  2013/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49

  要看破,爱欲不要放在心上,荣华富贵的生活里面有多少不善的业因,有没有想到?再往深处想,将来一定有果报,想通了,自然你就放下。「《会疏》曰: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会是聚会,缘聚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决定有散的时候,一定有离散的时候,常常想到离散。「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世间人确实颠倒妄乐,认为七情五欲是真的,拼命在追求,无止境的在享受,确实寿命还没有到,冤亲债主要他的命,天地鬼神夺他的算,苦因必招苦果,乐在哪里?「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这个世间乐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欲望,他的乐就是他的欲望,不知道欲是苦本。「智者观之」,有智慧的人他看到的,「唯苦无乐。所以者何」,为什么?「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人要懂得有无,有无都不执著,就解脱了。懂得恒顺众生,不为自己想,我以为是乐,他认为是苦,我要顺从他、随顺他,提高自己的警觉。什么警觉?离苦得乐的心,离开六道轮回,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念头加强了。这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人要吃苦,他才能发愤。人要在享乐,忘掉了,把求生极乐世界给忘掉、疏忽了,不认真了。天天有痛苦,天天有高度的警觉心,这好事,不是坏事。我们不高度提高警觉心,怕来不及了。

  「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什么叫得?你那个乐的因失掉就苦了。跟前面有无这一对,不知道有者是无所因,有,把有的因丢掉了,就变成无。「以聚为乐」,聚会快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你的因聚因散,因聚,感觉得很快乐,散,悲伤就来了。「以生为乐,灭即是苦」,生,以为生是快乐,灭就是死,死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是把你生的因灭掉。一切法全是相对的,这就是五种见惑里头的第二种。第一种是身见,身见是执著身,以为身是自己,错了。第二种就是对立,边见,就二边,你看生死是二边,得失是二边,聚散是二边,生灭是二边,边见,六道轮回的因。「盖谓众生所乐正是苦因。从兹苦因,必生苦果」,所以总结是「无可乐者」。你在这一生当中所谓的乐,假的,这个乐就是将来六道轮回的苦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0集)  **/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0

  世间人为什么造作罪业,还不就这四个字!迷在其中,不了解这事实真相。『爱欲荣华』是真有,世间人搞错了,错解了其义。「《会疏》曰: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会是聚会,聚会一定有散会的时候。「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看历史就非常明显,盛极一时到最后还是被毁灭,衰灭了,所以盛者必衰。「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你才能把这些假相,假的幸福你才能放下。这种世间人所谓幸福,不知道那是在苦中作乐,不是真乐,是在麻醉自己,真正的乐他不知道。《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真乐,世间人不懂。大乘有至乐,不但是真乐,是最高的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阿弥陀佛的世界称为极乐,这都是真实的,这种真乐是永恒不会失去的,会失去的不是真乐。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这一句话讲破了,欲是苦不是乐。「智者观之,唯苦无乐」,真正一个有智慧人,在他心目当中,这些人只是在受苦,他哪来的乐?「所以者何」,这下面略略加以解释,「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你的地位不能永远保持,你的财富也不能永远保持。在现前的社会里实实在在说,你的那些欲念完全没有保障,哪里会有乐!「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举这几个例子,说明「众生所乐正是苦因」。你在造苦因,「必生苦果,故云无可乐者」,你乐从哪里来?

  那真正的乐?真正乐不在外面,与外头境界不相干,自性里面有乐。自性乐的什么?自性乐的是智慧,智慧开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这乐。德能现前,这里头有真乐,永恒之乐。乐在什么地方?乐在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乐事;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世间乐事没有能跟这个相比,所以这是永恒的,它是不断的。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二集)  201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12

  底下《会疏》讲的,「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纵然他知道这回事情,他也不会放弃,有一天享受,他得好好享受一天,明天,明天还没到,还没想到。所以这非常难,要人家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荣华富贵,这个在今天比什么都困难。如果真正放下,他尝到法味,那就不一样,真的明白法味超过世味,法味里头有真乐,与性德相应;世间法与烦恼相应,与不善的心行相应。法乐不是如此,法乐确实与性德相应,这是圣者之乐,应当去追求的。佛在这里讲得好,儒跟道亦如是,荣华保不住,时间很短。世间荣华富贵至极无过於帝王,我们看看历史,历代的帝王他们能享受多少年?享受二十年的就不多。你看他在位多少年?少的二、三年,他寿命到了,多的也不过是二、三十年,很难得了。五、六十年,在位五、六十年的不多,很稀少,清朝康熙不错,那福报是真大,做六十年皇帝。可是雍正只有十三年,乾隆也做了六十年,往后时间就不长,二、三十年,十几年,像康熙、像乾隆真正是太少了。乾隆自称为古稀天子,自古以来稀有的,真是稀有,他活到八十多岁。寿命到了,再一转世,福报享尽了,福享尽一转世那个不善的业报就现前,到哪里去?没有多大的过失,一般人道、畜生道,能够到天道的很少。这些只有真正学佛的人他知道,真正入佛境界,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表演的是一个真正超脱的人的生活,他自在、安乐,经上前面给我们讲四个字的标准,「净定安乐」,释迦牟尼佛全有了,跟释迦牟尼佛学的这些弟子各个也都得到。净定安乐是真乐,比荣华富贵高得太多!为什么?他这个享受,他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自在无碍,这世间法里头找不到的。净定安乐可以常保,永远不衰,愈修愈快乐,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它不一样!所以称世间叫颠倒妄乐。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这个欲是财色名食睡,叫五欲,以这个为乐,「不知是苦」。这五样东西不是真乐,能够有节制可以得它的乐,不受它的苦;如果不节制的话,贪而无厌,五种都是害,确确实实会把你的寿命减损。极其纵欲享受,你付出的代价是寿命,你有八十年的寿命,可能六十年就享完,六十岁死了,你付出二十年寿命的代价,不值得。还有更早的,四十几岁就走,三、四十岁就走,他那个享受不过十几年而已。所以「智者观之,唯苦无乐」,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他看到了,没有乐。「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有为的乐,佛法讲的是无为之乐,净定安乐是无为的。这是有为的,有所作为,每天歌舞游宴,乐!但是如果没有,没有他就觉得很痛苦,所以这种乐是刺激。「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你所有者无所因。「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上面的无所因跟此地失所因是一个意思,你把你那个乐的因失掉,你就感觉得很苦,得到财富是乐,财富丢掉你就觉得苦。所以佛他是无为的,他不要财富,他每天生活很简单,出去托钵,三衣一钵,衣食方面他永远没有苦,他真的是快乐自在,知足常乐。大概世间法主要的痛苦就来自不知足,所谓欲海难填,欲望像大海一样永远填不满,换句话说,永远觉得不够,永远痛苦。不如知足常乐,知足这是无为之乐。「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有聚就会有散「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  (第二集)  1994/11  新加坡  档名:02-027-0002

  我们讲修行,讲功夫,或者讲享受,试问问你们世间人讲的享受,到底享受了什么?都含糊笼统,迷惑颠倒!你们所享受的是什么?佛的眼睛很清楚、很明亮,你们享受的是苦,除了苦之外,你还享受什么?你们自己冷静想想,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是不是受的苦?无论你做的什么工作,佛法讲的造业,你造的什么业?善业、恶业、无记业,总而言之一句话,你所受的都是苦,没有乐!那个乐是什么?乐是打麻醉针,哪里是乐?这是苦海无边,所以回头是岸,没有乐。真正的乐是什么?寂灭,心地清净,那才是真乐,你们没有法子体会,为什么?从来没有享受过,你怎么会体会得到?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真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这就乐在其中,真乐。所以是清净寂灭是最高的享受,的确是一尘不染,无所不知。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四集)  2014/11/14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4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7 20:50


   佛陀说

  爱不重 不生娑婆

  因为爱欲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

  因为爱欲

  我们流转於轮回之中

  在六道生死轮回里

  每个人都是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纵使眷属满堂

  於生死之际也是

  无人相随

  无人替代

  佛教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淡化情执

  转爱缘为法缘

  以清净心待人

  用随缘心度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二十二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22

  此地给我们讲的完全是事实,这就是说的六道轮回。人确实是生在『爱欲之中』,佛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你会到娑婆世界来投生,为什么原因来的?你情爱太深了,你就会到这个世间来投生,情愈重愈往下堕落。大家读过《楞严经》就晓得,《楞严经》里说了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想,想多情少就往上升,情多想少就往下堕落。地狱里头是纯情没有想,那个情就太深太深了,就堕地狱去了,这个要知道,确确实实生在爱欲之中。西方极乐世界常讲,「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这个爱欲还要不要?要,那就得搞三恶道了;如果要想往生西方世界,这个要看淡,要把它看破,绝对不是好东西。

  六道轮回真的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就是苦。眼前的家亲眷属,死了之后,这个关系就没有了,再要碰头,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遇到。遇到怎么样?遇到还是冤家债主,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所以,六道里面实在讲是苦多乐少,我们在生活当中能体会得到。想得一点乐,不晓得要付多少苦的代价,不值得!这是警惕我们,没有人能够代替的。佛菩萨虽然很慈悲,没有办法代替,为什么?自作自受。不能说佛菩萨不慈悲,佛菩萨劝我们不要作,你就不会受了。

  『善恶』是念头,前面我们看过佛所讲的三聚,定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说了这三种,这三种把所有一切众生都包括了。「正定聚」,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人学不坏,他有主宰。「邪定聚」,这种人再好的环境他也学不好,我们常讲劣根性太重了。「不定聚」的人占绝对大多数,他遇到善知识,他就学好,遇到恶知识,他就学坏了。所谓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是一类不定聚的人,因此变化就太大了。这是一定要有个良好的环境。

  『强健』,强是指你有能力、你有财力,你能做善事,你不要把这个机会放掉。健是健康,自己有健康的身体,又有能力来行善,这个时候要努力,不要把这个机缘失掉了,这很重要。这一段是劝我们断恶修善。

  无量寿经  (第四十五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45

  这是这一品经里面的第三段。第一段佛为我们说明这个世间众生普遍都有贪毒,招来「忧苦万端」。第二段主要是讲瞋恚,劝勉我们应当要和睦相处。这个地方是第三段,第三段劝我们要断恶修善,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六道众生不可能没有『爱欲』,如果没有「爱欲」,他就不会在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为什么有六道轮回?是爱欲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古人讲「爱不重不生娑婆」,生到娑婆世界就是爱欲太重;「念不一不生净土」,西方净土的条件是要专一,叫「一心称念」,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才能往生。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六道里面决定是『独生独死』,谁在支配?我们自己的业力在支配,自己一生造作的善恶业,而业里面决定不能够轻忽了念头。这个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念念在造业。一念善,果报在三善道;一念恶,果报在三恶道,这个念头刹那不断。所以我们讲造这个六道生死之业,这一天造多少?何况一年,何况这一生,何况过去生生世世,真的是不得了。这个业力在牵引你到哪一道去投胎,去受报,不是其他的力量。即使家亲眷属再恩爱,两个人的念头不相同,两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在六道里面受的果报也不相同,所以还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苦乐自当』,你的善业成熟,那就是乐果;恶业成熟了,就是恶报,这是自己承当,自己要受,自作自受,『无有代者』。佛菩萨大慈大悲,没有办法代我们受苦。普贤菩萨这个十大愿王里面虽然有代众生苦,这是讲供养里头有代众生苦。这有这个愿,实际上代得了吗?代不了。我有这个愿,实际上还是没有办法代,这个是一定要知道的,谁都没有办法代,决定是自作自受。

  『善恶变化』,就是念头,这个念头变化太多了、太快了。『追逐所生』,追什么?外面的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一会儿念头善,一会儿念头恶,善恶交杂,转变非常快。

  『道路不同』,大分,这是六道,六道每一道里面又可以分为无数道,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譬如说我们今天到人间来了,这得了个人身,在六道里是人道,人道不要讲他方世界,单讲我们这个地球,我们地球上的人,每个人命运不相同,苦乐不一样,造业也不相同,即使地球上这四十多亿人,也分成无数道。

  『会见无期』,这是特别给我们说明我们家亲眷属一转世就不认识了,纵然遇到也没有办法记得过去世的事情,纵然是亲人也变成陌生人了,何况这一种机会非常非常的渺茫。人间寿命短,其他的几道寿命都长,恶道寿命长,天上寿命也长,所以即使再碰头,生到一道也非常非常的不容易,这个机会很少,这都是事实的状况。

  下面佛劝我们,『何不於强健时』,修行一定要身体健康强壮,这才行。千万不要错了念头,「我现在还年轻,等我老的时候再来修行」,这个想法就大错特错了。年老想修行,体力不够,譬如说我们打个佛七,佛七是七天七夜不睡觉,这一句佛号念到底,我们这个身体行吗?一天一夜都支持不住了,哪里能支持到七天七夜?所以我们看看中国佛教过去这些高僧大德,这个大藏经里头有《高僧传》、有《居士传》,你们仔细去看看,过去人修行开悟证果都是年轻人,他才能办得到。六祖大师开悟,五祖传法给他的时候,他二十四岁,二十四岁就接五祖的衣钵,就是第六代祖,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定要身体强壮。我们现在身体还没有衰退的时候应当要努力,「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你还等什么?不要再等待了,真正要修,现在就要做。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  (第二十集)  1994/11  新加坡  档名:02-027-0020

  这是事实真相,必须要明白。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在六道里面,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受报;可以说是无论我们这一生当中是很幸福,或者是很苦恼,都是自作自受,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不可以。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在受报,所以『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怎样恩爱夫妻,命终的时候都分别了,再也不认识了,再也不会见面了。这是事实,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他两个人造的业不同,他怎么会跑到一道去?所以『苦乐自当』。这个自当就是自己受,自作自受,没有人能够代替。

  这是讲一个人死了之后去轮回,每个人,各人随各人的业,『善恶变化』,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追逐』。这个业力在支配你,让你到哪个地方去投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所以你明白这个事实,你才晓得西方世界之可贵。西方世界的的确确,我们家亲好友、同参过去生中念佛已经往生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常常聚会在一起。如果不生到西方世界,想将来来生再聚在一起,那是你的妄想,不是事实,事实是会见无期,这才是事实。

  佛在这里劝我们,现在我们身体很健康、很强壮,为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努力念佛求生净土?此地讲的『修善』,就是指念佛求生净土。遵守佛的教诫,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净宗同修,特别提出平常修善的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就好记。第一个是三福,三福是大根大本。「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三福,第一个科目。第二个科目六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这基本的戒条,一定要遵守。从这个基础上再修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再学菩萨的处世待人的守则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再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必须遵循的教训,这就是努力修善。然后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那你这个善就圆满了,你的善就不会退转,那才叫真善。假如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个善将来可以得人天大福报,来生是人天大福报,福报享尽了,又要堕落,所以那个善就不究竟。我们一定要修真实究竟圆满之善,决定要求生净土。

  『欲何待乎』。就是不可以再等待!你还等什么时候?现在就要干,不可以再等。有一些人,我过去出家没多久,我有一个长辈,在台湾,我去见他,他那个时候已经退休了,跟他讲佛法的好处,他也赞成,对我出家,他也很赞成,他说你这个路走的正确,不错!我劝他念佛,他说我还要等几年,现在还有些事情要做,还不行,我再等几年。才过了两年,他死了,又去搞轮回去了,不能等,等不得的!不要以为我现在还年轻,我还有事业,家里还要照顾,再等几年,等几年修。你跟阎罗王立了合同吗?你知道你还能住世多少年?要晓得一口气不来就是来世!不可以说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我们看看那个公墓,看看超度牌位,多少年轻人!所以决定不能等待。我们听到了,明白了,马上就要去干,就要认真努力去修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  **/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7

  这句句都是真话。「爱欲指情爱与贪欲」,一般人讲情执,对於情爱的执著非常严重。这四个字,情爱、贪欲,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古人说「爱不重不堕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你怎么会到六道轮回来?就是爱、贪太重。还有一句话,是「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要一心、要专注,不可以有妄念,不可以有杂念,一心专注他决定生净土。爱不重不堕娑婆,那就是说,爱我们一定把它淡化,情执要淡化。学佛要转爱缘为法缘,亲爱的人变成我们同参道友、变成同学,这样子好。我们在一起共修,目的地是同生极乐国,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完全正确了。在这个世间互相照顾、互相勉励,要不断提升自己境界,决定要避免堕落。世间的东西应该要放下,生活所需一切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好,不要计较,不要放在心上,不要留恋这个世界,心心向往极乐世界。两个世界的比较,佛在这部经里头介绍得很清楚、很明白。

  「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这个话说得不过分,「於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我们从一些寺院有些放生的畜生,细心去观察,寺院放生这些畜生,多半都是寺院里头的修行人,他的爱欲没断,临终的时候堕到畜生道。前世毕竟还有一点念佛功夫,有这一点佛缘,这个畜生被寺院出家人收养。如果灵性高的,跟著出家人在一起修行。像谛闲法师所说的,他在年轻时,住在一个小庙,头陀寺。庙里头有一只公鸡,应该是个修行人,每天早晨起来报晓,叫醒大家上早课。那个时候寺庙没有钟,没有时钟,完全靠鸡叫,它来担任这个工作。大众念佛的时候,这个公鸡跟在后头,跟著大家一起绕佛念佛。有一天它寿命终了,它在大殿站在当中,眼睛看著佛,叫了三声,死了,站著死的。谛闲老法师把它处理的时候,当做出家人一样,把它火化。它修得不错,它那叫了三声,也许就是它念阿弥陀佛,它有灵性。古籍里头记这些事情记得很多,真的,不是假的。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我们用爱心来对待,可以跟这些畜生沟通。最近十几年我们这个事情做得很多,感应不可思议,确实有六道轮回。

  「纵使眷属满堂,於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像这些话我们最好把它写出来,贴在很显著的地方,早晚都看看,提高我们的警觉,帮助我们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想破。真想破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放下就在眼前,不要等明天、不要等后天。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得自在。真正放下了,清净心念佛,平等心念佛,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感应不可思议。我们看到念佛功夫成就,自在往生的,决定是真,不是假的。这些人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亲眼看见,亲耳所闻,这些都是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示现,增长我们的信心、愿心,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相。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无论我们生活什么环境,都要有感恩的心,以报恩的心、感恩的心来对待一切万物。

  每个人业力不一样。憬兴师说:「善变化即善趣报」,三善道,恶的变化就是三恶道。「《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现在虽然是恶报,可是所造的业因善,我们后生就化享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这解释都解释得好。这一生我们得的善果,我们在人间享受富贵,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财富,这是今生现前享的善,这个善,善果,是过去生中修的。古人有言,四十岁之前,业因果报是受前世行业;四十岁之后,是自己这一生所造作的善恶果报,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说法,勉励我们自己,断恶修善,改造命运。《了凡四训》就是非常明显改造成功的典范,为什么?因为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没有掌握在别人手中,完全掌握在自己。过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生得富贵的果报。可是我们享福的时候,造的是什么因,这很重要。如果我们享福,造的是善因,来生善中之善,比这一生果报还要殊胜;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所造的因是恶的、不善的,这一生的福享尽了,来生就要受苦。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把它想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於是我们就能够掌握来生来世。

  现在我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无比殊胜的果报是成佛,成佛是智慧、福报的圆满。你看我们常常念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一个智慧,一个福报。足是满足。智慧圆满,福报圆满,这个人称作佛。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就是智慧跟福德,我别的不求,就求这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就是两种享受,智慧是精神的享受,福德是物质的享受,两样都圆满,真正是福慧双修,没有缺陷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0八集)  2011/7/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08

  念老的注解,「右段劝谕世人,舍恶修善」,这是这两行经文所说的宗旨。『爱欲』,「指情爱与贪欲」,现在所谓的情执,这个很难断。「爱不重不堕娑婆」,这是古大德讲的,「念不一不生净土」。「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这句话是现前可以说是全世界社会的写照,这不是一个地区,全球性的都沉溺在爱欲之中。情爱、欲望,这个情里头真有爱吗?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说永恒不变是真的,见异思迁是假的,今天这个社会上真有爱情吗?真正有爱情还情有可原。都是虚情假意,大家互相欺骗,一丝毫真诚都没有,今天这个社会不像人间,有人说人间地狱,这个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地狱在哪里?今天人间是地狱,人伦基本的道德观念都丧失,完全丧失。我们讲五常,确实今天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中国过去社会这五常是底线,任何人都得要有的,没有你怎么立足於社会?不能不讲究这五个字。仁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就要想别人,从哪里想起?先从父母想起,然后想妻子儿女,然后想兄弟姐妹,一层一层扩大。要尽自己的本分,要爱护这些人,要关怀这些人,要照顾这些人,要帮助这些人。现在没有了,现在人只想到自己,除自己之外都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什么?欲望,情欲。夫妻之间恋爱结婚,你要问这结婚的两个人,你们两个当中互相真的相信吗?他会摇摇头:走著瞧吧!这个态度是真的不是假的,观望,不能长保。几天分手的有,几个月分手的有,一、二年分手的很多很多,都在造罪业。给谁结了怨?如果他生了小孩,跟这个小孩结了怨,你们不和,他受罪,他的怨恨这一生一世都洗不掉,来生后世有意无意遇到能不报复吗?

  我们看念老这个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这就古人讲的「爱不重不堕娑婆」,这个世间人完全沉溺在其中,这讲六道轮回。「於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六道从哪来?就从这来,佛法讲的贪瞋痴。「纵使眷属满堂,於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故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你一生遇到善缘行善积德,你去的地方好,好也只是人天两道。如果心行不善,你去的地方就不好,这个不好是指三恶道,苦乐自当,自作自受。「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善恶变化』,「善变化」,就是善道,「即善趣报」,三善道的果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人变成畜生,变成饿鬼,变成地狱,变化。「《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过是过失,天灾人祸都是自己造作不善的业因所感召的。现在我们虽然是恶报很苦,但是所做的善,来生的时候它就变成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都能讲得通,也都是事实真相。总之,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真理、是事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谨慎。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五集)  2013/12/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45

  念老在注解上说,『爱欲』,爱是情爱,欲是贪欲,实实在在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六道轮回的由来。这个世间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无有一物,也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是由自性所生所现,是由妄心产生无量无数无尽的变化。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稍稍有些概念了,这个概念是正确的。那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净土,真正的净土,这是真的,我们称它作一真法界。自性没有现象,一真法界有现象,有依报,有正报,实报土。自性清净心,在净宗四土里头说,就是常寂光。常寂光里头没有依正的现象,实报土有。实报土是心现的,一切诸佛如来方便土、同居土是识变的。识是什么?我们的念头,一切法从心想生。同居土是六道轮回,方便土是四圣法界,换句话说,十法界跟六道轮回是我们心里头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就没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

  我们今天堕落在十法界里头,而且非常不幸,堕落在六道轮回里面,十法界里头最差的地方、最不善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你要问为什么,我们的念头不善,我们没有一个念头是真正帮助别人的,无条件帮助别人的,希望别人离苦得乐,我们没这个念头。我们帮助别人都是有条件的,令别人离苦得乐,我自己先有一分,我没有得到,你也别想,是这种念头,有念无念都不出这个范围。这是什么?这是习气,这是烦恼,烦恼习气太深、太重,扭转不过来,纵然遇到佛法,听不懂,不开悟。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做障碍,道理在此地。

  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情爱最难断,贪欲,无始劫来的烦恼,这是生死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六道轮回从这来的。这两个要不能放下,极乐世界去不了。这就是李老师常说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五个。什么原因?那三五个人把情爱、贪欲放下了,他平平安安的去了。如果还有丝毫贪恋不能放下,那对不起,就去不了。佛门常说,「爱不重不堕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两句话重要,念要专一,不能夹杂情爱,不能夹杂贪欲。真正想往生的人,一定要跟阿弥陀佛一样,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成佛。什么佛?阿弥陀佛。我们敢轻慢阿弥陀佛吗?我们敢得罪阿弥陀佛吗?这都是障碍你往生的,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特别是现代人,哪一个不如是。沉溺在爱欲之中,他就造无量罪业,起心动念意在造业,言语在造业,行为在造业。造的什么业?全是轮回业,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於是死此生彼」,这一生寿命到了,死了,生彼是什么?依照你的业力去轮回去了。「流转无穷」,流转指六道,不定是哪一道。经上给我们说得清楚,贪爱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这三种贪瞋痴我们全有,而且没有中止,时时刻刻起现行。起现行就是造业,造贪瞋痴,这怎么办?

  下面举例给我们看,「纵使眷属满堂」,你的家大、业大,你的眷属多,到生死关头,「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这个时候没有人跟著你,也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所以经文上,『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完全业力在支配你,你自己做不了主,你有真心,真心不管用,妄心、业力在做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你的心善、言行善,你得的是乐。这个乐是什么?三善道。人道是三善道之一,我们现在在人道,其他道的状况我们不知道,人道的状况我们应该非常理解。人道好不好?有小小的乐享受,但是享受的时候无不造业,这个事情可麻烦!特别是人事环境,有意无意得罪人,自己不知道。古人所谓的言者无意,说话的人无意,聊天,但是听者有心,听的人以为你在骂我,你在讽刺我,你在损我,他是这样听法的,他心里就有怨恨。你是无心,无心说话的时候让别人产生怨恨,这就是造业,这个业要自己受,没有人能代。

  所以到这个世间来,离开这个世间,真的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这是指苦乐的果报,统统是自作自受,与别人毫不相关。我们把自作自受受得不甘心,去责怪别人,罪加一等,不但你的罪没有消,你的罪增加了。这都是自然的现象,这都是自然的规律,一般人讲叫真理。「憬兴云」,自当就是自受,要甘心自受,不怪别人。对别人要有敬意,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别人不满,充满了怨恨,还要想方法整人,这个罪就重了。一定要想到,来生别人用这个手段来对付我,一定是超过我今天所做的。它是报应,报应总是有添加,生生世世这两个人报来报去,以后就会有大zai 难,这个大zai 难就叫你堕无间地狱。这个例子,《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一段,他说明他过去十七世的业因果报,就是跟这个冤亲债主斗,一世一世遇到,一世比一世厉害。还伤及无辜,不知道有多少人,真叫后悔莫及。以后遇到佛法明白了,这才把心中的怨恨一起放下。

  亲爱的人『会见无期』,有怨恨的人常常碰头,怨憎会,爱别离,这是六道里头的真相。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善恶变化』,憬兴大师说,善变化就是善趣报,你造的善因,善果现前,这就变化了;「恶变化」,造作的恶因,恶报现前,三恶道现前。这就是善恶变化,从因变成果。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五集)  2014/12/11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5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19 16:50


    佛陀说

  一切法从心想生

  外在境界

  是中立的 是幻化的

  没有好坏 没有善恶

  会随著我们心的变化

  而起变化

  我们用什么样的心

  就见到什么样的境界

  用错了心 顺境就变成阻力

  用对了心 逆境也成为助力

  在日常生活中

  时时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用心念去转境界

  顺境逆境 都是好境

  善人恶人 都是好人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九集)  1986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1-006-0009

  所以什么叫做魔?什么叫做佛?你以智慧心看外面境界,魔都成了佛;以分别执著妄想心看外面,佛也变成魔,所以外面的境界无佛也无魔,佛与魔都是你自心如何对外面境界的交感。你以智慧为外面境界交感,外面境境统统是佛;你以愚痴对外面交感,外面境界统统是魔,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道理,要晓得这个事实,你往后修行,一帆风顺。遇到冤家对头来骂你、侮辱你,这个时候正是考验自己的忍辱波罗蜜,考验自己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大风大浪现前,心地果然清凉自在,如如不动,知道我成功了。那个人是什么人?老师,来考试的,我一考,及格了。假如一看到那个现象,瞋恚心生起来,一考,不及格,失败了。成就的人是怎么成就的?禁得起考验,天天在考,从早到晚,处处考,时时考,每碰到一个人都来考你一下,看看你行不行?来考你的当然都是老师,不是老师谁要考你?所以善财遇到的全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统统是老师。顺境来考我,逆境来考我,奇奇怪怪的境界来考我,我自己怎么样?一定要对外头境界了了分明,就增长智慧;如如不动,就增长一心不乱,增长你的菩提心。所以无论待什么样的人,待人接物一定要用真诚之心。

  无量寿经玄义  (第四集)  1989/11  新加坡  档名:02-004-0004

  什么叫发菩提心?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得很好,他老人家说,发真诚之心。我们用真诚的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不难,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要发一个真心,对於这个世界不要留恋。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随缘,即使弘法利生也要随缘,不要攀缘。有缘,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做,功德就圆满;没有缘,不要去强求。强求怎么样?我们心不清净;强求心不清净,随缘心是清净的。

  由此可知,在这个世间,第一要紧的事情是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决定不让任何的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决定不能让外缘干扰了清净心,这条重要;你只要保持清净心就决定往生,这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古人常教给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无事心才清净!这个决定不是消极,这是教我们不要攀缘,随缘。随缘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攀缘纵然利他,对自己伤害很大。而且利益众生,自己要有把握往生,再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才是对的。自己往生没有把握,天天去修福,修到来生,来生到这个世间做总统、做国王,福报大!可是总统、国王死了之后,还是要入三途,还是要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了。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二十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20

  境随心转,外面境界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境界没有好丑、没有善恶。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讲的很多,说明事实真相,外面境界确实没有善恶、没有真妄、没有好丑,这些差别都是自己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你起心动念自然就谨慎,晓得外境都是中立的。我们面对,我们觉得好,是我们的善心所起现行,就是起作用与外境相感;觉得外面不好,是我们自己的恶心所起现行、起作用。外面境界哪有什么好不好?同样一个境界,甲看到好,乙看到不好,你就了解,境界里头没有好恶,看的人有好恶。人好恶从哪里来的?阿赖耶里含藏的种子,无量劫来习气种子起作用,自己做不了主宰。做的了主宰是自己有定功,不会随外面境界转,自己能做的了主宰。凡是自己做不了主宰,就是没有功夫,还会被外头境界转。能够从这里提高警觉,这是觉悟,我们佛门讲开悟了,他常常警觉到自己。能把毛病、习气转过来,那就是修行的功夫,功夫是不随外境转,这是功夫。这两句是清凉大师所讲的,入了境界之后,所现的就是这样的现象。『触目』,你六根所接触的皆是道,道就是真性,就是诸法实相。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一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1

  「恒顺」这一愿,跟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孝」字是有密切的关系,孝就是讲顺,孝顺。由此可知,顺就是孝的实践,就是孝道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一切人事当中,要知道顺从,不要有自己的意思,你就成就了。要加一点自己意思在里面,就不是顺从,那是叫别人要顺从我,而不是我顺从别人。别人顺从我有什么好处?诸位要知道,增长我执。要不超越世间,这好像是好事,但是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这是大障碍。一切众生修行,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就是有我执,破我执才能超越六道。但是一切众生对於我执是非常坚固的执著,很不容易打破。佛法里面教导真的是高尚的智慧,极其善巧方便帮助我们破我执。破我执,首先就要把成见放下,这是世间常讲的,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执著,坚固的执著,这个东西妨碍道业,不但妨碍证果,而且妨碍开智慧,我们常常讲开悟。人为什么不开悟?也就是有这个执著。甚至於连往生都被它障碍,这是在一切法门里面讲的易行道,易行道都不能成就,可见得我执是我们修行人的致命伤,不可以不知道。「恒顺众生」,你的心就清净了,你的心也平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

  说实在的,讲真实话,世间一切众生都是被命运所转,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有什么能力能改变因果?连诸佛菩萨都不能改变,诸佛菩萨随顺。我们起心动念想改变因果,无非是造业而已,实在讲不可能改变的。所以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会随顺,你就不会再想我要怎样怎样做,不会;一切随顺、一切听其自然,我自己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就是佛菩萨。众生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就是样样要把自己意思放在里头,执著我见、我相,这是凡夫、这是烦恼。所以要懂得顺,随顺就没有障碍,不顺,障碍重重,你障碍别人,别人障碍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所以菩萨修行,菩萨,连阿罗汉都知道,他遇到逆境、遇到恶人他能随顺,恶人污辱他、伤害他,他也能忍受,为什么能忍受?因为他知道前因后果。那个恶人为什么要伤害我,他不伤害别人,这里头有因果的。总是我过去伤害他,今天他伤害我,一报还一报,所以心甘情愿的接受,这笔帐就到此地就结了、没了,不再有丝毫的怨恨心。起丝毫的怨恨心,你没有接受,将来你又再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才叫真正可怜。而且果报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残酷。所以,觉悟的人不再干这个事情,受再大的委屈也若无其事,也一笔勾消了。这是你真正在佛法里头觉悟了,了解事实真相。学佛的人纵然是遇到冤家债主,心里再怎么样怨恨,听了佛的教诲也一笔勾消,不再去算旧帐,这样才能得清净心。所以佛法的修学,《无量寿经》的标准非常之好,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但是,若不能随顺众生,你就决定做不到,晓得随喜、恒顺的重要。

  对於佛菩萨我们要随学,对小果声闻我们也随学,对一切众生也随学,你才真正能有成就,能够快速的成就。所以一个会学的人,这个世间没有恶人,世间没有恶事,世间无限的美好。世间,同样是一个境界,为什么人家生活在这样圆满的环境当中,我们生活在苦恼的世界当中?世界一样的,都没有变,为什么他感受无限的美好?他没有分别执著,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烦恼苦难的世界?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境缘里头没有好丑、没有善恶,好丑、善恶从哪里来的?是从自己分别执著里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世界境跟缘,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是平等的。所以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发生在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与外境实在没关系。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七集)  **/3/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7

  「如《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像法,世尊灭度之后第二个一千年,禅定成就。这个时候佛教传到中国来,佛教传到中国是像法,不是正法。今日坐中无央数众,这是像法时候,坐中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或见此处山林、地土、砂砾」,这是见到什么?普通的我们肉眼所见的。「或见七宝」,这不是肉眼所见的,天眼所见的、法眼所见的。「或见是诸佛行处」,这是慧眼所见的。「或见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这是佛眼所见的。你看,「皆随机异见也」,与会大众根机不相同,大家同在一会、同在一处,每个人所见的境界不一样。这说出一桩什么事情?境随心转,你是什么样的心,你见的是什么境界。我们是凡夫的心,凡夫里头境界也不同。凡夫境界,烦恼、习气很深的人,他看到什么都会生烦恼,境随心转!他要是个很达观的人、很快乐的人,一切能大而化之,他看到目前这个境界很快乐,他生欢喜心。不一样!所以境界是幻化的,不是真常的。我们在《还源观》上读到,「出生无尽」,为什么会出生无尽?众生的众生心是无尽的,真正是随心应量。佛在《楞严》上说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无一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没有一样是真的。真的,那要到实报土,实报土是真的。为什么?你用真心,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叫真心,有这些东西都叫妄心。妄心见不到真相,真心就见到真相,所以实报庄严土也叫做一真法界,真心所见。上面所说的皆随机异见。两个人同在一起游览,看到山山水水,有人心情非常愉快,有人感到很悲哀。面对著环境是一个环境,为什么感触不一样?用心不一样。心地清净的人、心地善良的人觉得山河大地多美,心情烦躁的人、心情怨恨的人,看到什么他都埋怨。我们在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确实境随心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五集)  **/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5

  修.蓝博士来访问的时候我们也谈到这个共识,他完全承认。无论是善的境界、不善的境界,於别人不相干,於外在不相干,全是自心变现。如果是不善的境界,只要把自己回过头来,自己的意念调整了,外面境界自然就会转变。我们的善心现前,我们自己境界转了,但是实际外面境界没办法转,那是什么?共业所感。虽是共业,我这个共业转过来了,我的共业转过来,就是我就不受这共业之报,这叫自度。帮助别人转,还是别人自己转,他自己不转,我们帮助他是有限的,帮助他个人是有限的。你看修.蓝他这个做法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帮助一个人从病态的身体转过来,要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帮助他,清理自己,我看他的报告,半小时,这个半小时的时间当中一定要一念专注,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换句话说,完全在禅定境界里头。自他是一,观想这个病患跟自己是一体,他这些病况就是我的病。我用这半个小时把这个状况清理,就是这些不善的念头统统清理出去,要连续三十天。我这里病好了、没有了,他的也好了。

  经上说「三界无别法」,三界是六道轮回,欲界、色界、无色界,「唯是一心作」,这句话重要!三界是一心。这个心在哪里?「即众生日用现前」,就是我们现在面对著的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这一触境界产生了苦乐忧喜舍,产生了七情五欲。顺自己意思的起贪心、贪恋,不顺自己意思的起瞋恚,总是起这个心,这全是妄心。真心?真心没有念头,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那真心。真跟妄合在一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要炼,在哪里炼?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炼功夫。炼什么?炼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多自在,没烦恼,不造业。用妄心?起心动念有贪瞋痴慢疑、有怨恨恼怒烦,这个东西麻烦透了,搞得我们身心不自在。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就是叫我们练习用真心,修行总的原则、总的基础。会用了,这一观就成就,不必后头九观。这一观观不成功,用后面的方法来帮助我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2

  「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励其心,故名安忍」,你看这多重要!内,让自己不生烦恼,清净平等心不受外头境界影响,无论是别人赞叹。荣,不起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烦恼、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来看待。策励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顺境、逆境都帮助你长成、都帮助你成就。不是帮你成就,就是帮你堕落,境界就是这样的。所以境界是个中立的,没有善恶,善恶都在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用得正,提升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堕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轮回,搞冤冤相报。所以我们要记住,外面境界永远没有善恶。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他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我们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缘,境是物质境界,缘是人事境界,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这不就是说境随心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六集)  **/4/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6

  大乘经教里佛常说,境随心转;说到我们自己身上,也讲到相随心转,相是我们个人,是自己的业力。外面环境是共业,虽然是共业,自己的业力主导,带动其他的业力,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共业不好,我们要好,希望我们能转它,不要被它转。如果我们的力量很薄弱,随著外头境界转,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心随境转没有不堕落的,前途可悲,那三恶道去了。如果我们的能量强,我们能转境界,转境界第一步是不被它所转,能够在境界里如如不动;更进一步,我们就能影响它,它不影响我们,我们可以影响它,这是好事。用什么方法、什么样的手段?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但告诉我们,他老人家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的一生不受环境转,他能在任何境界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保持清净平等,觉而不迷,不为外境所动摇。然后用自己的行持,用自己的教学,用这个方法帮助别人转,他起到作用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三集)  **/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3

  这个愈来愈清楚好!有利於我们放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日子就好过了,知道烦恼全是从迷惑颠倒里头错用了心。因为错,才有zai 难,才有这么多苦果;悟了之后,真的离苦得乐,zai 难化解了。在这个世间,我们的zai 难化解了,众生zai 难没化解;这就是说别业没有问题了,共业。共业,我们要学阿弥陀佛,发大慈悲心,帮助他们,尽心尽力。真正有效的帮助就是教学,把这些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而且我们已经做给他看,我们做的什么?放下。做给他看,他相信了。大家都能把恶念放下,恶的行为放下,zai 难真的没有了。真的要相信境随心转,环境,物质环境,物质是心变的,念头变的,念头能够控制心,念头能够让物质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本能。因为物质是从念头生的,好念头生好物质,恶念头生恶物质,恶物质就是贪瞋痴慢,好的物质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这好的物质,这是最健康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二集)  **/6/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2

  因缘聚合产生识,因缘果,果就是六识。要知道这个东西不可得,诸法因缘生,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相就不见了。如果能够在缘聚的时候就能看破,这叫功夫。不是等缘散才知道空,缘聚的时候就知道这是空的,这不可得,这就得大受用。这受用是什么?不贪著,不生烦恼,烦恼是贪瞋痴慢疑,你不会生起。你知道这一切法当体即空,不等它分散,现前就知道。我们住的这间房子,不是等到将来房子消失、倒塌掉了,才知道它空。看到这座房子,相有性空,它没有自体。这个相是从哪里来的?现在讲的钢筋、水泥、砖瓦这些材料,再加上工人依照图样把它组合起来,房子成了。把它拆开,一堆一堆的,那是建筑材料。看到这个房子,就晓得那是一堆建筑材料,暂时摆起来的,它是无常的,它不是永恒的,所以你可以使用它,你不能占有它。使用它是对的,你要占有它、控制它是错误的,你没有办法占有它,它刹那刹那在变,你怎么能占有?

  身体也是如此,知道身体四大五蕴组合,缘生的;四大五蕴一分解,身体没有了。四大五蕴,色是物质这部分,地水火风;精神方面,这个思想是受想行识,精神这一方面也不是真的。身是一合相,精神也是一合相。物质现象容易懂,看得见、听得到、摸得著,精神现象比较难懂,自己知道,别人不容易知道。但是放下的人都知道,放下的人没有障碍了,由此可知,障碍就是妄念。受想行识没放下,变成了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色法,色里头没有,心法里头有。但是物质受心法控制,随著念头起变化,念头善,物质现象好,美好;念头不善,物质现象就丑陋,所以境随心转。一定要知道,身是最贴近的一个境界,起心动念会影响身体健康。善心善念,自然身心健康,如果忧虑、悲伤,这个对於健康有极大的妨害,中医都有报告、都有说明,情绪、妄想伤身体。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六集)  2014/12/11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6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21 11:55


    黑暗与光明

  是一体的两面

  明来 暗就不见

  暗来 明就不显

  烦恼与菩提

  也是一体的两面

  迷了 菩提变成烦恼

  觉了 烦恼化作菩提

  迷与觉

  烦恼与菩提

  都在一念之间

  在自己心念的转换

  不在外面境界的改变

  日常生活中

  要学习转念

  常常提醒自己

  烦恼是假的

  随它来 随它去

  不执著 不迷惑

  自性本具的

  菩提智慧就能现前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2

  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性德,烦恼还是性德。烦恼多,不要怕,问题在哪里?一转过来就变成菩提,菩提是智慧。烦恼要不要断?不要断。烦恼要是断了,菩提不就没有了?烦恼怎么可以断?实在讲,烦恼断了是烦恼转变,把烦恼变成菩提,那以后就不叫做烦恼。怎么变?从迷变成觉悟,觉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迷的时候烦恼重重,觉的时候智慧无量,把烦恼变成智慧了。可见得是迷悟之间,佛法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无论你是在悟、在迷,乃至於细说每个妄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层次、程序,都不会乱的。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79

  『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换句话说,不觉就迷,不迷就觉,一体的两面而已。所以说迷悟不二,烦恼即菩提,是这么个意思。体是一,可是用就不一样,作用不相同。觉的用是正常的,迷的用是错误的,觉的作用就是诸佛菩萨在九界里面普度众生,迷的作用就是三途六道受这些生死轮回的果报。这一句也说明凡圣的不同,觉悟是圣人,不觉是凡夫,所以有烦恼是凡夫。转烦恼为菩提,那叫转凡成圣,就是我们常讲破迷开悟。

  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十七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57

  这个地方说,「於顺情境上,起诸贪爱,不能看破,不了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这个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对於一切法里头没有贪爱,这个心多自在,一切法自在受用,像诸佛菩萨游戏神通,好自在。只有自在的受用,没有苦恼,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常生智慧,他在一切享受境界当中就生智慧,念念生智慧。你贪心一起来的时候,把智慧就变成烦恼;不起贪心的时候,烦恼就变成智慧,所谓烦恼即菩提,是一不是二。起了贪心,你本来的菩提变成烦恼;不起贪心,烦恼就化为菩提,就看你自己怎么个转变。这种转变是属於自己,不是别人,别人不能代你变。别人要能代你变,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统统都把我们变过来,要自己变,所谓自作自受,这个一点都不假。诸佛菩萨把这些事实真相、原理原则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会变、会享受,我们自己成佛了,是自悟、自修、自证,与佛菩萨不相干,他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因为我们过去迷惑不晓得,他一下把我们点醒了。路是自己走的,转变是自己的智慧德能,所以要相信自己。

  「瞋心,於违情境上」,就是自己种种不如意,不适合自己的心理,不是自己的愿望,在这些境界里面起了瞋恚,忍不住了,「不能含忍,不了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瞋心可怕!瞋恚一起来之后,谁受害?自己受害。别人有没有受害?别人决定不受害。你要觉悟,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你就是发个狠心把对方杀掉,他受害没有?他没有受害。他明明死了,怎么没受害?他死了马上去投胎,还到善道不到恶道,为什么?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杀人的人有罪,被人杀的有什么罪?他没有罪。被人杀,消了业障,当然往上升。只有杀人,这个生气的人,他才到地狱,他将来才堕落,要晓得这个道理。你把事情看清楚了,老天爷真公平,不会不公平的。

  所以在逆境里头千万不能生气,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要生气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反而成全了别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才是愚痴,所以这个事情决定干不得。佛门里常说,「火烧功德林」,那个功德不容易修,积功累德,一发脾气就烧光,就没有了。所以你要问问,你有多少功德?你要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发了脾气?发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所修的就那么一点功德,因为前面所修的都烧光了。只有忍辱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功德。所以要晓得,魔厉害,魔看到你积功累德,他就不高兴,他就嫉妒了。他总希望你,因为他不能破坏,只有希望你自己去烧,他在旁边劝你,劝你发脾气,用种种方法来诱惑你,使你发脾气,那就是劝你,把你自己的功德赶快烧掉。你也很听话,一看到这个境界马上发脾气,就把自己的功德烧掉了。魔就哈哈大笑,这个人,你看很听话,叫他烧,他就烧掉了。所以,不能上当。那个逆境现前的时候,自己要觉悟,是魔境现前要把我功德破坏,你要是一下发觉了,我偏不上当,那你成就了,你功德保全了。

  那个逆境是什么?是逆增上缘,那是佛菩萨。所以佛与魔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能够破坏你功德的就叫魔,成就你功德的就叫佛。他故意惹你生气,你不生气,那是佛,为什么?你的功德更增上,更增长。魔、佛就是一念觉迷变现的境界,你一念觉,外面统统是佛;一念迷,外头统统是魔。说穿了,真正外境无佛亦无魔,佛与魔就是你自己一心在那里转变。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别动肝火,决不生气。也有人说,如果不生气,人家来欺负我,得寸进尺呢?这个情形有的,可以装著生气,假生气别真生气。一生气事情就办好,办成了,那叫善巧方便,那是智慧的运用,不是真生气,真生气那就是火烧功德林。演演戏,表演一下,那无伤大雅,那个没关系。这是我们一定要善於运用,善於运用都是智慧。

  大乘无量寿经  (第九十六集)  2000/8/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96

  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功?没有智慧。智慧到哪里去了?智慧变成了烦恼,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同学不能不懂。智慧跟烦恼是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真实慧。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了,烦恼就变成菩提。菩提跟烦恼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样,它是一体,明来暗就去,暗来明就不显了。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昼,都有夜,我们经历每一天的昼夜,有没有警觉?昼,白天是智慧,晚上是烦恼;白天是觉悟,晚上是迷惑,这一种转变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哪一法不是佛法?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四集)  2003/7/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44

  大乘经上佛也常说「烦恼即菩提」。体是一,心动了,起心动念,心动了就生烦恼,心不动就生菩提,菩提是智慧,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人要懂!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境,念头才起,自己立刻就觉察到,宗门大德常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就是起心动念,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如果境界现前,你不起心、不动念,那你是佛再来的,你不是凡人!凡夫起心动念这正常现象,要紧的是要立刻觉悟,你常常能够记住《止观》上所说的这个话:境界现前,我起心动念,烦恼现前了,迷而不觉了;我不起心动念,智慧现前了。怎么样转烦恼为菩提,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而不迷,烦恼就变成菩提,生死就变成涅盘,一转一切转,要转得快。

  我们虽然初学,要懂,要认真努力去学,在哪里学?日常生活当中学,这真正叫练功,工作里面去学,处事待人接物。我说得很简单,大家都好懂,学什么?学不跟一切人对立,不跟一切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实际上就是普贤菩萨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去学这个。对立就错了,对立麻烦就大了,法性里面没有对立的,永远找不到对立。你看法性里面没有大小、没有凡圣、没有生死涅盘、没有烦恼菩提,它都是对立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二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2

  大乘凡圣的标准是以用心,用真心、用自性那就是圣,用阿赖耶就是凡。六道统统是用阿赖耶。阿赖耶最明显的就是记忆,昨天我做的事情,过去我做的事情,一想就想出来,这是阿赖耶。阿赖耶,资料库一样,我一想,那个昨天的、前天的资料就调出来,阿赖耶是管这个。第七?第七是染污,就是我,执著我,是第七意识,我就带著贪瞋痴。所以第七意识是四个东西组成的,我见,见是见解,就是认为有个我;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傲慢是瞋恨。所以贪瞋痴三毒烦恼跟我见同时起来,这构成了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什么时候有的?一念不觉那个时候就有。第六意识比较单纯,它分别,当然也有执著,执著很轻,分别很重;末那,执著特别重,分别比较轻。所以转识成智要从这两个识下手。转末那识,就是转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转第六意识,那就是转所知,破所知障。第七是烦恼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这两样东西都障道,障碍我们明心见性,巩固阿赖耶,我们转不动它,原因在此地。所以看破就重要,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放下的,它不是真的,我坚决要放下,就真的把它放下了。所以《合赞》里面讲「济凡秘术」,救济凡夫秘密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今天佛要给我们讲这桩事情。

  如来果德是一切众生统统有,一点都不稀奇。那为什么称为奇特?我们迷了自己的果德,果德上的大圆满我们现在一点都没有了。我们得要问,它在哪里?它在,变质了,自性果德里头的般若智慧变成现在的烦恼。大乘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正觉,迷了的时候叫烦恼,悟了的时候叫正觉,它是一不是二,这个事情总要知道。诸佛如来在果地,无量智慧;我们现在当凡夫,无量烦恼。迷的念头一转过来觉悟了,烦恼立刻就变成智慧。烦恼多不怕,说明就是智慧多、智慧大。怎么能够把烦恼转成菩提?转迷为悟,把迷放下就行了,就觉悟了。什么是迷?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一放下就觉悟了。我们得真干,放下帮助觉悟,觉悟帮助放下,觉悟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觉悟,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别的办法。你了解得愈多,你放下就愈多。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所以放不下。真明了、真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三集)  **/6/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3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平等的,没有人专利的,一切众生各各都有。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智慧没有了?我们的智慧不是没有,完全存在,只是现前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大类的障碍障住了。障住了,智慧就扭曲了,我们讲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烦恼。大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说明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烦恼,它是一个东西。所以烦恼不能断,烦恼断了,智慧就断掉了。应该怎么说?转烦恼为菩提。我们今天是转智慧成了烦恼,我们不会转,转错了;佛菩萨会转,转得很正确,把烦恼全部转变成菩提,就这么回事情。学佛就是学得要会转,像佛菩萨这样转过来。这个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一切众生平等,绝不是佛的专利。所以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第一个,「大圆镜智」。大圆镜是比喻,镜能照见,能照见外头的万事万物,这个智慧像一面镜子一样。这个智慧对於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没有一样不明了,过去现在、此界他方统统明了通达,比喻作大圆镜。现在迷了,迷了就叫它做阿赖耶识,大圆镜智迷失了的现象就变成这个东西。「在於因位,含藏染净之种子」。阿赖耶识就像个仓库,像个资料室,我们自己以及一切众生,无始劫来起心动念,不管是善不善、净不净,这个种子全在这里头。我们不叫种子,种子大家不好懂,我们叫资料,现在说资料大家就有概念。你所造的业,善的、不善的,清净的、不清净的,这些资料全在这个档案室里头,在这个仓库里头。我们也记不起来了,大概这一生干的能记得到,前世记不得了。如果有这个缘分,你能知道过去世,也能知道未来世。未来世怎么知道?未来世,你今天所做所为的这些资料,这是因,有这个因将来会结果。所以今天看到将来的果,要记住,是今天的果,非常准确。明天,明天可能有变化,因跟果刹那刹那在变化。今天我恶念,看到的果报是什么?是地狱。现在我又一个善心出来,我想救度苦难众生,这个念头一转的时候,那个恶念没有了,看将来什么?将来是天堂。所以因跟果都是刹那刹那之间在转变的,不能说他看错了,不能说它没有。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四集)  **/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4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把一切法分作三大类,智慧是一类,德能是一类,相好是一类,用这三大类把一切法全部包括。这一切法都不离开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地方讲金刚般若,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可是我们今天迷了,迷了自性,那我们的智慧德相在不在?在,变质了,智慧变成烦恼。大乘经不是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烦恼跟智慧是一个体,觉悟了它就是智慧,迷了它就叫烦恼。所以烦恼不能断,烦恼断,智慧就没有了。怎么叫断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这就对了。转烦恼,烦恼不见了,菩提现前了。转生死为涅盘,生死跟涅盘是一不是二,涅盘是不生不灭。你看,生死是个生灭,生灭就是不生灭,怎么样转生灭成为不生不灭,这就成佛了,证得大般涅盘。

  所以怎么个转法,那首先要晓得我们怎么迷的?什么是迷?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执著是迷,分别是迷,起心动念是迷。执著,在一般经论里面叫见思烦恼,《华严经》上叫执著,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一般大乘里面叫尘沙烦恼,那是分别,《华严经》讲的分别。一般经教里头讲的无明烦恼,《华严经》上叫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错了。一乘佛法,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叫不可思议,不但不能说,想都不能想。不思议的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那是什么?那真正见到了,跟惠能大师一样,见到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我们晓得,我们的迷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这样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变质了。

  那学佛,学佛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些错误放下,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恢复,这叫学佛。这种成就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我们皈依的时候,念「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二就是福、慧。福慧都圆满了,这叫成佛。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能吗?能。为什么?你本来圆满,你本来没有欠缺,是你迷了之后你不知道,它还是起作用。起作用,变质了,让你受苦,让你受难;觉悟就回头了,苦就没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学只是一个悟而已,教我们怎么觉悟。具体的方法是放下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说得很多,可是我们不容易体会,总认为这个境界是真的。《金刚经》上虽然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教我们有个正确的看法,别看错了。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为是有作为的,也就是有生灭的。你看,哪一法没有生灭?所有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连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那就是说明,整个宇宙里头,你找不到一法是不生不灭的,所有一切法全是生灭法。

  佛说生灭法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那不生不灭是什么?不生不灭就是你的灵性。灵性在哪里?灵性就在现前,但是你不认识它,你不知道它在现前。《楞严经》上告诉我们,你能看的那个能是你的本性,你能听这个能是你的本性,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你灵性起作用。可是我们很麻烦,在迷,我们眼睛看,第一念是见性,见色性,那是佛知佛见,但是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怎么?有分别、有执著了。六根对六尘起作用,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叫佛知佛见,就不能保持,到第二念就变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不行,他分别了,那就用分别心了。你看立刻就把我们的见性变成了眼识,就转变成眼识,那么快马上就变成识,识就迷了。所以真正功夫就保持第一念不要变,那就成佛了。保持怎么样?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你才能看到真相。一有分别,一有执著,你看的是假相。我们迷是这么迷的,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自己怎么会知道!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七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7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21 11:56


    佛说

  一切法 无所有

  毕竟空 不可得

  我们所见所闻

  所接触的境界

  是无数生灭相

  聚集产生的妄相

  不能当真 不能占有

  不能控制 不能执著

  然而我们总是

  把眼看到的

  耳听到的

  放在心上

  心就乱了

  见不到事实真相

  佛教我们

  对人对事

  要用心如镜

  来不著相 去不留恋

  好的丑的 都不分别

  顺境逆境 毫不动心

  心不染著

  智慧就能现前

  生活就得自在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四集)  **/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4

  佛说生灭法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那不生不灭是什么?不生不灭就是你的灵性。灵性在哪里?灵性就在现前,但是你不认识它,你不知道它在现前。《楞严经》上告诉我们,你能看的那个能是你的本性,你能听这个能是你的本性,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你灵性起作用。可是我们很麻烦,在迷,我们眼睛看,第一念是见性,见色性,那是佛知佛见,但是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怎么?有分别、有执著了。六根对六尘起作用,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叫佛知佛见,就不能保持,到第二念就变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不行,他分别了,那就用分别心了。你看立刻就把我们的见性变成了眼识,就转变成眼识,那么快马上就变成识,识就迷了。所以真正功夫就保持第一念不要变,那就成佛了。保持怎么样?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你才能看到真相。一有分别,一有执著,你看的是假相。我们迷是这么迷的,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自己怎么会知道!

  诸佛菩萨厉害,他不落到阿赖耶里头,他永远保持住,那就叫成佛。能保持什么?如如不动,六根在六尘境界如如不动,就像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所以古人常常勉励我们,学佛用心如镜,不染污。用心要像镜子一样,正在照的时候也不染污,这叫功夫,不染污,不落印象。我们凡夫怎么办?染污,落印象。落印象,这个印象就是阿赖耶里头的种子。阿赖耶好像是个资料库,我们六根起的这些作用统统储藏在这个资料库里头,所以我们有记忆,昨天的事情,我们都想得起来,前天也想得起来。这个东西资料在哪?资料在阿赖耶里头。我们一想,资料调出来了,印象就清楚了,昨天干些什么,前天干些什么,去年干些什么,前年干些什么,资料在里头。不落印象,资料库里头什么东西都没有,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是什么都不知道?不是的,干干净净,你一照,它就清楚,不照它没有,一照它现前,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照见,不是情见。情就是带著妄想分别执著的见,这叫情见,情见是凡夫,照见是佛菩萨。我们学佛就学这个本事,能真正把这个世间看破。看破,就是弥勒菩萨这一句话能帮助我们看破,这说明一个什么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这些万事万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们统统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头产生的波动现象。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四集)  **/9/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4

  所以经上讲,「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真平等、真清净。清净就是没有污染,在染中而不染,为什么不染?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染是什么回事情?你的念头在里头,只要你有念头你就染污。念头是假的,自性本定。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才动、才摇就坏了,就堕落了。不动、不摇那是自性本定,《楞严经》上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净土经典里面所说的常寂光净土,常就是不动,不生不灭。动是妄心,不是真心,动是阿赖耶,一念不觉就动了,觉就不动。那惠能大师开悟是怎么回事情?就是从动回归到不动,这就叫明心见性。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起心、没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性见,见性见色性,叫明心见性。见性是性,色性也是性,性与性之间没有妨碍,《华严》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得契入境界才行。於是我们就晓得什么叫罪、什么叫业?起心动念是业,分别执著是罪。为什么?因为这法是假的,它存在的时间,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真正存在的时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钟它生灭已经一千六百兆次,这里头的一次你能捕捉到吗?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能执著、不能分别,来不及。

  我们所见所闻、所接触的境界,是无量无边无数生灭幻相聚集在一起产生的妄相,相似相续相。我们用电影的屏幕比较容易体会,现在用数码式的不太容易体会到,过去的电影是幻灯片做成的,幻灯片一张一张,我们就很容易体会。我这是电影的底片,这个影片,一张一张的幻灯片,张张独立,张张不一样,没有两张完全相同。在放映机里面,它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张,所以我们看到银幕上的相是假的,是这些幻灯片的影像,不是真的。而且是重叠在一起的影像,不是一个单独的,单独的你见不到,它速度太快了,你感觉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存在了。这叫业相,这种波动频率叫业相,我们误会了,把这东西当真,当作真有,所以在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还在计较,起了贪心,占有的念头、控制的念头、支配的念头,起了这些,统统是假的,这叫罪业。

  你要问诸佛菩萨,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他看、听,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为什么?他知道全是空的,能见所见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一点妨碍都没有,这些妄相不妨碍真性,真性也不妨碍幻相,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真相!所以修行人在这个现相里头,他心是定的。明心见性了,他的心如如不动,外面清清楚楚,像镜子照外头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用心如镜,这佛菩萨。凡夫跟著外面境界转,生什么?生喜怒哀乐,七情五欲生起来了。七情五欲也是假的,也是了不可得,一定要晓得都是跟著波动频率在产生变化,这个频率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样的速度在波动。没有一样是真的,你把它当真,错了。这里面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有没有苦乐?没有苦乐;有没有祸福?没有祸福。什么都没有,完全是常寂光。所以说「当相即道」,道就是寂光,所有现相全是寂光,「即事而真」,所有一切事相都是真如、都是自性。自性有没有变?没有。所以有本事从现相上见到自性,从一切现相里面看到真性,这个人是菩萨、是佛。菩萨里头是大菩萨,小菩萨见不到,大菩萨见到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七集)  2011/6/5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37

  「了胜义空,是名智慧」,这是对於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能知诸法,是名神通」,诸法是从事相上说的,这些现象你全部通达明了,这是神通,神通起作用叫善巧方便,帮助众生觉悟。「了俗如幻」,俗是世俗,六道轮回梦幻泡影,这是「智慧」。「如上之殊胜神通智慧,悉皆究竟通达,故曰究达神通慧。」这是第一首的第三句,说明自性本具的智慧,诸佛如来证得,我们都有,只是我们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我们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立刻就证得。妄想是什么?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妄想就没有了。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著,所以,不起心、不动念,全都断了。你要是断执著,还有妄想分别在;断分别,分别断了,执著就没有了,但是还有妄想在,所以妄想一断是全都断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要起心、不要动念。所以古人有个比喻,教我们用心如镜,像镜子一样,心像镜子,照到外面清清楚楚,里头没有起心动念。诸佛如来是用心如镜,我们现在用心是什么?用心像照相机底片一样,照一下录个影子、照一下录个影子,所以心就脏了,就被染污,就这么个意思。我们今天这个照相机、录影机就是凡夫,六道凡夫,那一面镜子那是如来,它照得很清楚,它不著痕迹。每天早晚我们洗脸去照照镜子,那就是照照自性,我们心像不像镜子?不像,心真的像照相机、像录像机,那就坏了。有许多地方供佛像,佛像后面一个圆光,用一面镜子代表圆光,很有意思,代表大圆镜智,这表法的。我们供佛,供佛里头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其他的什么都可以不要,一杯水不能不要,这是最简的、最重要的供具。水代表什么?代表清净心,没有染污,没有波浪,表这个意思。看到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不动,干净。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它没有染污,平等它没有动摇,觉它能照,觉是照的意思。所以这一杯水的作用不得了!不是供给佛喝的,错了,佛不要喝水,它是表法的。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一集)  2013/8/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411

  我们的经题后半段有「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修学净土的人,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清净心。得清净心,生凡圣同居土;得平等心,生方便有余土;后面是觉,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生实报庄严土,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净土无比殊胜,是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的,没有带业的,一定要消业,业障统统消掉你才会有成就。净宗法门不需要,业障在没有关系,只要你把念头集中,所谓「念不一不生净土」,一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我心里没有杂念,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就行了,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没有第二桩东西,这个人决定生净土。生到净土之后,决证极果。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一定得搞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这是我们主要要办的一桩大事,其他是附带的。附带的,可以做,可以不做,不失慈悲心。我现在不做,专心念佛,行不行?行。为什么不做?没有缘。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我们去找,那就错了。这个缘现成摆在面前,缘成熟了,也就是他来找我,我会帮助他;他不找我,我不找他。别找事,找事就是找烦恼,随缘没有烦恼。要掌握这个原则,我们这一生极乐世界才去得成。好事很多,天天去找这些好事,忙得不亦乐乎,将来往生到哪里?人天福报。为什么?你一生所修的,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干。往生极乐世界要清净平等觉,起码的,要有清净心才真能往生。攀缘,清净心没有,修来生的人天福报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凡所有相包括佛法。佛法是真的、是假的?佛法是因缘而生的。佛是觉,觉怎么生的?因为众生不觉,所以跟众生对面有个觉。众生不觉是假的,佛这个觉也不是真的。不要认为觉悟就欢喜了,错了。什么是正常的享受,佛的享受?如如不动。这是正常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自己的真心,清净平等,如同大海一样。它起的作用,遍照法界,遍法界虚空界它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他自己如如不动。像一面镜子一样,用心如镜,照得很清楚,一丝毫都不染著。镜子,妙极了,清净不染著。染就错了,染是什么?动念就错了,动念就染了,清净心里头没有一个念头,有念就错。有阿弥陀佛呢?有阿弥陀佛可以到极乐世界,不能证无上菩提。怎么办?到极乐世界去,再把阿弥陀佛放下,一尘不染,就证无上菩提。在我们这个世界,你没有本事证无上菩提,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你必须一尘不染,就证得极果。

  理要清楚、要明了,对於一切法就没有贪爱,叫贪染。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随缘,随缘就是没有贪染,饮食没有贪染,穿著没有贪染,随缘,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才真正快乐,真正自在!一定要讲究什么,那个不行,你著相了。世间人要著相,为什么?不著相,他乱了。统治世间这些帝王、领导人,他们要立法,让大家遵守,法也是相。佛不要这个东西;但是佛教学生,没有成就的,也要立法。你看,他有戒律,他有教学的理论、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全都叫方便法。到时候呢?到时候全部要舍掉。《金刚经》上有明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净土也在内。净土是到极乐世界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再放下。我们现在把一切法统统放下,世出世间法都要放下,只留一个阿弥陀佛,保证我们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连这个也放下,你就证得极果。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九集)  2013/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419

  「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参考资料第二页,不可思议功德。「《净土大经科注》(第六二三页):据《梵语名义大集》及《宗镜录》四十八,有五种力」。第一种「定力」,定是三昧,梵语称三昧。他有禅定,有定功,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是定力。我们在修学当中,这个是非常重要。修定,诸位不要误会盘腿面壁那叫修定,那是禅宗初学。真正修定在哪里?眼见色,在见上修定;耳闻声,在闻上修定。也就是说,你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怎么样?如如不动,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定。你看到、听到都放在心上,你的心就乱了,你受它干扰了。看到、听到不放在心上,见如同不见,听如同没听,这叫定。实际上,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叫慧;如如不动,这就是定。我要受它干扰,看到喜欢的想占有,这就坏了。不但你受它干扰,而且你生烦恼了,这个占有是烦恼。所以要学菩萨,菩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叫定慧等修,定慧同时修。

  《华严经》上那些菩萨修定,在哪里修?用现在的话来说,超级市场、百货公司,到那里面去散步,在那个里头修定。你看琳琅满目,样样清楚,什么新的花样出来你都知道,这是什么?这慧。慧是清楚明了,里面如如不动,绝不动个念头,我想拥有它,那就错了,这是真正修定。你要禁不起诱惑,定也没有,慧也没有,那就是凡夫了。你就晓得菩萨修定,跟我们逛百货公司没有两样,但是我们在那里逛的时候生烦恼,他逛的时候生智慧,又得定,定慧统统得到。

  於是你就明白了,早晨起来穿衣吃饭都是修定修慧,随缘。我想吃什么,想吃那个,你就被外面诱惑了,你就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境界里,统统如如不动,清清楚楚,叫定慧等修。修到不起心不动念,恭喜你,你成佛了;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你是菩萨。不是不接触,不接触怎么修法?一定要接触。宗门有句话说得很好,比喻说,「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百花是比喻花花世界,你在这个里头走,身上干干净净,一片叶子都没沾到。菩萨哪里都去,什么地方都去,去修行,去考验,如如不动,清清楚楚,这叫修定,修慧。定慧等学,这叫禅。

  现在很多人搞错了,以为禅是盘腿面壁那是禅,那不是的,那是修定不是修禅。等到他大彻大悟,那叫禅;没有大彻大悟,它是定,它不是禅。禅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定慧一如,这是真的定、真的慧。定就是不动心,慧就是照得清清楚楚,心起作用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里面痕迹都不著。凡夫的心像照相机,落印象,一照就落下去了;菩萨的心像镜子,不落印象,照得清楚,印象不落。我们每天早晚照镜子,就要想到用心如镜,从早到晚接触一切人事物,心像一面镜子,这一天痕迹也没著到,干干净净,这叫佛。处理一切事情你用清净心,那是智慧处理,一丝毫没有错误。你要想怎么处理、怎么处理,那是用的知识,知识处理问题有局限性,而且有后遗症。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二集)  2013/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52

  「都摄六根」,摄受,就是把六根收回来。六根是往外跑的,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的觉触,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分别执著,都是往外跑。佛教给我们把六根收回来,都摄六根是收回来,不要缘外面,缘里面,里面是自性。自性是有,自性不是形相,所以自性是无一物。无一物能生万法,虽生万法,万法是虚幻,不是真的。都摄六根,就是六根要守住自己的本位,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是它的本能,绝不放在心上,绝不为外面境界所干扰,这就对了。所以要常常想到,古德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用心如镜」。我们用心就是用六根,要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有没有染污?没有。不是不照的时候没有染污,正在照的时候它也没有染污。诸佛与法身菩萨,他们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眼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耳听得清楚也是智慧,决定不染污,决定不受干扰,那就是不放在心上。见色,不把色放在心上,能见所见都不放在心上,能闻所闻也不放在心上,六根对六尘境界决定不会把六根六尘放在心上,这就叫法身菩萨,这就是诸佛如来,这就是三业敬奉。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四集)  201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64

  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认知非常重要,你真正知道、真正认识,自自然然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自然放下。能放下的人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於一切法不执著,你的心多清净;执著是染污,心不清净。什么都不计较、不执著,清净心出现,清净心是真心。再提升一级是菩萨境界,菩萨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真正做到六根对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对著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成佛,平等心现前。起心动念就不平等,像水一样它起了波浪;不起心不动念,它水平,它是平等的,所以平等心是法身菩萨证得的。《华严经》说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个境界,他们真正是大乘经上佛教导我们的叫「用心如镜」。这佛常说,大小乘经里都说,用心像镜子一样,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没有染污,没有分别,没有动摇,像镜子一样。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染污了。我们照相,照相机照染污了,镜子不染污。每天我们早晚都照照镜子,镜子是菩萨,很多人不知道。照镜子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用心就是用我这面镜子,我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里头不染著、不分别,那是什么?生智慧。只要有染著,它就生烦恼,生什么?生贪瞋痴慢,生名闻利养,它生这个东西,那就叫造业。这个业是轮回业,我们想超越轮回,但是天天不断造轮回业,他怎么能够超越?往生是超越,换句话说,它决定障碍我们往生。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十二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32

  清净心在什么地方显现?在日用平常生活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在这个里面看看你是不是生清净心。清净心不是找一个山洞里头打坐面壁生清净心,那个不管用,那个佛不许的。清净心应该在广大社会人群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叫真清净,这就符合《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这是佛心,这是菩萨行。「生者,任运而生。」任运就是自自然然,没有一丝毫勉强,有一丝毫勉强,就是攀缘,就是执著,自自然然的。「无住,无妨随缘而住,虽住而实无所住。」这个境界很深、很难懂,我们可以举个比喻来说,来看无住的样子。譬如我们在外面旅行,旅行每天都要找个旅馆来住宿,这就是随缘而住。虽住而无所住,旅馆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明天就走了,这就对了。我们要办事,办事心里头要不要放这个事?要,就像住旅馆一样的。事情办完了,心里头干干净净的,一点牵挂都没有,要把它放得干干净净。事情来的时候要办事,事情去的时候就很干净。古人在这里还有个比喻教给我们,教我们像照镜子,我们的心,用心就要像镜子一样。镜子有用吗?我们照它的时候,里面就现相;我们离开,里头就没有了,它就不住。其实我们正照它的时候,它住不住?不住,诸位体会这个意思。我在生活当中不住相,工作上不住相,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不住相,像照镜子一样。一切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地清净没有染著,所以是用的清净心。凡夫不会用清净心,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就执著,他有分别、有执著,於是心里面起贪瞋痴慢,这个他喜欢的,那个他讨厌的,他起这个东西。如果是清净心,面对这个绝对没有这些七情五欲,六根接触六尘不会生七情五欲,不会生妄想分别执著,不会。这就是你用心如镜,像一面镜子一样,这个就对了。

  成圣之道《了凡四训印光大师序文》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7/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4-0001

  这都是印祖教导我们用功的方法,这是对利根人讲的,在心上去用功,让我们的真心、让我们的心地『虚明洞彻』,这个心要虚,虚,不能有一物,明是明白,不能有迷惑。什么东西会让我们迷惑?只要我们内心里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这虚明就难以做到了,所以这是让我们心地要空,不存一物。为什么要不存一物?那个物本身是虚妄的,《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凡是这些事相统统是虚妄的,只有我们自性是真实的。虚妄的东西你为什么还要执著?把这些虚妄的东西执著起来,障碍了自己的本性,这个就是愚痴,所以要把它放下。要放下,首先不要执著,先放下执著,对一切人、一切事不要勉强,要懂得随缘,随顺众生就放下执著了;然后再放下分别,对一切善恶、美丑、是非我们不要放在心上,这是放下我们的分别,让我们的心能够做到虚明洞彻。

  这里印祖举的比喻,像镜子一样,这个镜子它能『随境映现』,人来了,它就把人照得清清楚楚,人走了之后,它绝不留任何的痕迹。而且『但照前境,不随境转』,镜前的这些事情、这些人事物,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但又不随著外境所转,它不会因为照镜子的人高兴镜子就高兴,或者是照镜的人哭镜子也跟著哭,绝对不会。你笑它给你照出笑的样子,它还是不动,你哭它能够把你的哭照出来,但是它自己如如不动。所谓『妍媸自彼,於我何干』,这是照镜子那些人的表情千种万种,但是任由他怎么照,於我何干?所以镜子本身能够做到如如不动。

  而且它是什么?『来不豫计,去不留恋』,镜子绝对不会起心动念,说我还要去照那个某某某,去分别、去执著,它绝对不会起这些念头,没有那种豫计,没有攀缘;照的人走了,镜子也绝对不会留恋,镜子里干干净净,还是一尘不染。这是用镜子的比喻来教导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如何用心,要学镜子,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绝对不会被外境牵著走。假如我们遇到顺心的境界就高兴,贪染了;遇到那些瞋恚、令人生气的境界,他来骂我、他来冒犯我,我就发脾气,瞋恚了,那就被牵著鼻子走了。所以,顺境、逆境都不动心,好的、丑的都不分别。妍媸这两个字,妍就是美好,媸是丑陋,妍媸自彼,这是任他怎么样子美丑跟我没有关系,不分别。这是讲到不执著、不分别,甚至连妄想都没有,不攀缘。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八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8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5-21 11:57


    这个世间

  苦多乐少 苦长乐短

  世间人以为有乐

  拚命追求

  於是造业 受报

  流转於六道之中

  无法出离

  佛告诉我们

  三界统苦 没有真乐

  乐是假的

  是短暂的 是无常的

  纵使享有人天福报

  享尽之后

  依然随业退堕

  苦不堪言

  明了事实真相

  晓得

  没有一样东西可得

  没有一样东西可有

  一切随缘 无争无求

  就能常保喜乐

  无烦无忧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二十八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5-0028

  疏【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火』是代表烦恼,代表著苦。佛在《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三界火宅」,这个三界就是六道,三界都不安。譬如这个房子烧起来了,虽然还没有烧到你,已经很快了,是这个意思。欲界三种苦具足,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具足;色界天虽然没有苦苦,他有坏苦、有行苦;到无色界天,这是我们凡夫最高级的,这个高级凡夫连身体都不要了,我们世俗人讲的灵界。这个灵界没有身体的,只有神识存在,我们俗话叫灵魂,神识存在的。他当然没有身体就没有坏苦,可是免不了行苦,这个东西麻烦。所谓行苦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他还是会失掉的,这就是他的定功长短的问题。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这八万大劫实际上就是他的定功,他的定功入定能够支持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但是定功失掉了,他就又要随业流转,这就很可怕了。

  天生到顶点,一流转当然就往下堕落。诸位要读《楞严经》,你就明白这个事实,堕落得很可怕。为什么?我们俗话常讲「爬得高摔得重」。他这一堕落就是堕落到地狱,从最高的地方落到底谷。为什么会堕落得这么深?其实这种修行人产生了严重的误会,他误会四空天就是大涅盘的境界,他自己认为他成佛了,这在佛门里面叫「增上慢」,倒不是真正有一种骄慢之心,是他错认了,把这个境界当作如来涅盘的境界,误会以为自己成佛了。成佛,不生不灭了,到定功失掉了又要堕落了,於是乎他就怀疑一切诸佛所讲的话是假话,「我已经入大涅盘了,佛说不生不灭,我现在还有生灭」,这个念头一起,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罪业在阿鼻地狱,是这样子堕落下来的。所以三界都苦,三界之中决定没有乐。世间人以为有乐,其实是那个苦暂时停止一下就以为乐了,其实这个乐的时间非常短暂,真的苦多乐少,苦长乐短,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这是我们现前生活的环境。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05

  什么叫「业」?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业是在『苦之先』,苦是讲的果报,三界之果报。诸位要晓得,三界统苦,不要以为有乐。如果你以为三界里头有乐,那是你看错了;三界里面没有乐,只有苦。在欲界里面,有三苦、有八苦;在色界天里面,有行苦、有坏苦。纵然生到无色界天,身形都没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灵界,灵界连这个色相都没有了,他还有行苦。所以说三界统苦,这是事实的真相。如果认为三界有乐,那是迷惑。三界的果报叫苦报,这个苦是指三界六道的果报。业在果报之先,造业才会有果报。经里面一再告诉我们,造作善业,有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有三恶道的果报,不管是善是恶都是苦。三善道也苦,我们现在人道,人苦不苦?我们今天作人,尝到人的滋味,人苦!诸天,佛经里面讲,欲界天有五衰之苦,色界、无色界天有死堕之苦,死了之后要堕落。

  这是讲它在果报的苦报之先,而在烦恼之后。没有烦恼就不造业了,烦恼是迷惑。惑、业、苦,业在当中,说了一个业,前面这个惑、后面的苦都包括在其中。佛法并不是单单只讲一个业,说业就是说的惑业苦,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烦恼有很多种类,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类烦恼,特别是见思烦恼,是我们六道轮回造业受报的因缘,我们要特别留意。见思烦恼要是断了,就能够超越轮回。《要解》讲到「五浊恶世」,特别将见浊、烦恼浊这两条深入的来讨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见思烦恼。

  为什么造业?十界众生所迷的不相同。所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迷於事,一种是迷於理;一种是理事都迷,一种是理事都不迷。佛理事都不迷,我们凡夫理事都迷。所造之业,把它归纳成纲领原则来说:地狱道是以瞋恚心所造的业,感受地狱的苦报;饿鬼道是以悭贪心所造之业,招来饿鬼道的不自在;畜生道是以愚痴的心所造的罪业。三恶道的业因,不外贪瞋痴。什么叫愚痴?简单的说,对於一切事理的真相不明白就是愚痴。所谓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辨别不清楚,把它搞颠倒,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是非颠倒,真妄莫辨,这就是愚痴。愚痴的人自己晓不晓得?不晓得。如果愚痴的人自己晓得他愚痴,他就不愚痴,他就开悟了。所以他自己决定不知道,往往有坚固的执著,这是畜生道的业因。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37

  我们要晓得,在娑婆世界苦!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地位,你有多大的财富,穷人有穷人的苦处,富人有富人的苦处;做了国王他也不自在,他还有他的苦处;到天上做了天王,还有阿修罗找他麻烦,要跟他打战,天王都不自在。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只要在三界里面,找不到一个乐土,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所以莲池大师苦口婆心,在此地是劝勉我们、教诫我们,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而不念佛这个损失太大太大,无比的损失。这话对谁说的?是对修学其他法门人说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他不念佛去学其他的法门。其他法门,说个老实话,不能成就,学不成的。末法时期要想成就,只有这个法门。这是莲池大师要注解这部经,作这个《疏钞》,他的用意就是如此,提倡念佛法门,推崇也就是提倡的意思。

  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  (第四集)  1991  新加坡  档名:01-008-0004

  我们这个世间苦难太多了,佛在教学的时候,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叫三苦,三大类,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这个三类。苦苦里面又分为八类,我们通常称八苦。这个八苦、三苦,实在讲三苦的范围比八苦大,八苦是三苦里面的一条。所以,不要被这个数目字搞迷惑了,认为八苦多,三苦少,那就错了,三大类第一类里面分为八个小类。这些苦可以说是六道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的,人人都得要受。

  苦苦里面第一个有「生苦」。这个生苦,我在此地都不能细说,细说两个钟点这八个字讲不完的,你们诸位要好好去读经。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分析的,你看了之后,是不能不佩服。从哪里讲起?从你投胎讲起,你一投胎,住在哪里?住在母亲肚子里面,所以佛把这一段期间(这十个月)形容为地狱。在母亲肚子里面,就等於在地狱里,母亲喝一杯热水,就好像在八热地狱,难过、痛苦;喝一杯冰水,就像在八寒地狱,苦不堪言。出生的时候那是更苦了,出生刚刚接触到外界,皮肤嫩肉接触到外面这个外界,受到空气,佛形容有如利刀割我们的皮肤一样,所谓风刀解体,那样的痛苦。所以小孩一生下来就苦!苦!就苦一辈子,你们哪里看到一个小孩生下来笑咪咪的,是很快乐的?没有。我们每个人都经过,经过怎么样?忘掉了,这个痛苦忘掉了。真苦,你想想真苦,想想这个状况真苦。所以,不能再来,再来不得了,真是不得了,想通了真可怕,真是不能再来了。

  第二个「老苦」,老人多半被人嫌弃,人家都讨厌老人。在从前中国社会里面还好,由於古来儒家的教育,敬老尊贤,所以人老了在社会上还会被大家尊重,还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现在世风变了,固有的道德文化全被推FAN了。老人,从前是西洋人的老人是坟墓,人生的坟墓,现在中国的老人也是坟墓,很可怜。儿女不孝养父母,社会不尊重老人,嫌弃老人,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如果你不想老苦,那只有短命,要想长命的话,那你非受老苦不可。你看看这个人生多难过!你要长命,就要忍受老苦、病苦。

  第三,「病苦」。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奇奇怪怪的病比从前多了很多倍。原因在哪里?说老实话,是受了染污的关系。染污不但物质的染污,更严重的是心理染污、精神染污、情绪染污、生理的染污,这能不生病吗?所以奇奇怪怪的病就多了。病苦,我相信每个同修都生过病的,知道病的滋味,要想远离一切病苦,要从根本上治疗,根本上去讲求。根本是什么?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清净身心决定减少一切病苦。饮食要注意,饮食要简单,不要吃得很复杂,够营养就好,千万不要吃那些补的东西。你本来身体很好,这一补就补坏了,那实在讲不是补,那是染污。你看很多名贵的那些补药,实在讲,统统是染污,不是好东西。

  底下是「死苦」,死是真苦,可是我们现在没有死过,不晓得死是什么滋味。佛在经上形容死之苦,讲我们的神识(俗话讲灵魂)离开这个身体,那个痛苦就像生龟脱壳。乌龟,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剥下来,佛是用这个来形容,那个痛苦就像这样。所以临命终时,那一口气不好咽,不容易断,非常非常痛苦。但是,念佛往生的人不死,他是活著看到阿弥陀佛来了,欢欢喜喜跟阿弥陀佛去了,身体不要了,跟阿弥陀佛去了。所以那不是死,那没有死,活著去的,清清楚楚去的。生老病死是内苦,本身的,统统不能避免,古人常说,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人人都逃不了的,生老病死。

  另外几种是身外的,身外第一个,「求不得苦」。众生都有欲望,都有希求,求怎么样?求不得,求不得就感觉到很痛苦,求不得苦。求得了怎么样?求得了还是苦,苦什么?怕丢掉;患得患失,没有不苦的。实实在在你真把这个事情搞明白了,你有没有得失?没有得失。为什么?实在讲,讲老实话,一样也得不到,既然得不到,哪里会有失掉!没有失。所以,我们要能够把得失心舍掉,你人生的烦恼至少去掉百分之七十,绝大多数的烦恼是患得患失来的。得失是个妄念,绝对不是事实,没有事实,愚痴、颠倒,佛说可怜悯者。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你能得到的,一切摆在面前,看看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据为己有?据为己有是不是真的有?还是没有。

  下面一条是「爱别离苦」,就是你所喜欢的,无论是你喜欢的人、你喜欢的物,要常常告别,不能常常聚会,这个很痛苦。这都是人之常情,愈是亲爱的愈要别离。「怨憎会苦」,愈是讨厌的,不喜欢见到的人,天天看到;不喜欢的环境,想离也离不开,怨憎会苦。所以想想佛所给我们讲的,仔细想想,真的,没有一条是假的。这个七种是苦果。底下「五阴炽盛」这是苦的因。五阴炽盛是什么?是你里面的烦恼,你的妄想、你的烦恼、你的忧虑、你的牵挂,在里面就像火烧一样。人生是什么?人生真正的面目无非如此而已,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个总要认识清楚,认识自己。

  第二种,「坏苦,乐是坏苦,不久住故」,我们人生实在讲苦多乐少,有时候偶尔那个苦中断了一段时期,就觉得很乐。其实那不是乐,是苦暂停,你就感觉到乐,这是迷惑颠倒,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譬如说怎么说乐是苦?佛法里面通常讲真妄,它的标准,真是永远不变,这是真的,凡是会变的是假的。譬如讲苦,我一天不吃饭很苦,两天不吃饭更苦,三天不吃饭还苦,绝对不会说四天不吃饭会快乐起来,没有这个事情,对不对?所以这是真的,不会变的。乐,譬如饮食,喜欢吃的东西,吃一碗好吃,吃得很快乐,再吃一碗还可以,叫你连续吃个十碗、二十碗,苦了。它会变苦的,乐会变苦,乐就不是真的,是假的。你们跳舞很乐,叫你连著跳七天七夜,那苦不堪言,苦死了,它会变成苦。乐会变成苦,苦不会变成乐,所以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要搞清楚。乐是坏苦,所以乐是暂时的,是片刻的,苦就在后面,乐极就生悲,苦在后面。不久住故,不会长久的,这个总得要觉悟。

  第三类叫「行苦」。「行苦是非苦非乐」,这个境界很好,如果能够常远保持,这就叫定,不能常远保持就是行苦。常远保持这是定,心地清净,没有苦乐,这个境界非常的好。为什么叫行苦?因为不能永远保持,道理在此地。「性迁流故」,迁流是什么?刹那刹那在变化。譬如我们在人生里面来说,我们的青春不能永驻,这是行苦。一天一天生理都在起变化,虽起变化我们不能够觉察,这一类就是叫做行苦。行就是不住,不能够停止在那个地方,我十八岁不能永远停止十八岁,永远停止十八岁,好,很好。停不住,它毕竟是一年一年要去衰老,所以这叫做行苦。

  欲界众生,这三类的苦统统要受,像我们一个人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类统统具足,谁都不能够避免。色界天人,色界天这是四禅,真正从禅里面得到禅定,真正得到禅定生到四禅天,超越了欲界。欲是什么?欲是有男女、饮食之欲,就是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你还有欲望。人心在定中,没有欲望,所以他生到色界。色界天人前面八种苦没有,苦苦没有,但是他有坏苦、他有行苦,他还要受这两类的苦。所以,色界天人比我们快乐多了。境界更高的是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连身体都不要了,我们今天称之谓灵界,精神的世界。因为他没有身体,他就没有坏苦,但是他有行苦;换句话说,他不能永远保持这个境界。无色界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他会往下退堕;换句话说,他不是永恒的,他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就是佛在经典里面常讲,「三界统苦」,三界六道里面统统都是苦,只有苦没有乐,所有一切乐是坏苦,这是把真相给我们说清楚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  2011/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7

  所有一切苦难从哪里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现在一般人都觉得是从外头来的,错误了,外面没有,外面是真没有。所有一切苦难是从自己错误观念当中产生的,外面真没有。如果外头真有苦难,诸位想想颜回,贫困到极处,居陋巷,住的是非常简陋的小棚,不叫房子。吃饭没有饭碗,用竹子编个篓子,「箪食」,喝水用葫芦瓢,「瓢饮」。孔夫子非常感叹,一般人过他那个生活受不了,谁能忍受那样清苦的生活?可是颜回没觉得苦,颜回很快乐,孔子弟子当中这是最快乐的一个人,法喜充满。他乐从哪来?这就说明苦乐跟外头境界不相干,完全是从念头产生,不善的念头带给你痛苦,善好的念头带给你快乐。这个事情佛知道,所以佛有本事帮助人离苦得乐,你开悟就乐了,你迷惑的时候苦!迷的人心外求法,那真苦;悟的人晓得,真法、正法不在外头,在哪里?在自性里头。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求智慧、求德能、求相好,应该从自性里头求,不在外头,外头求不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九集)  **/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9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我们要认真学习,什么样的苦能够忍受,不要计较,自己在生活方面要『少欲知足』,这才能成就。我们看注解。「计者,计较执著也」,善於计较执著,这种人修行很困难,为什么?他放不下。「苦者」,《佛地经》第五卷曰:「逼恼身心名苦。」这个逼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压力,精神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在这个社会上人情世故的压力,压力多了,身心两方面都有。恼是烦恼,让你身心都不自在,这叫苦。「众苦者」,苦很多,「如二苦」,二苦是「内苦、外苦」。

  我们这里有一份参考资料,这是从《佛学大辞典》来的。「内苦,此有二种: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等为心苦,合此二者,谓之内苦」。我们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这是烦恼。佛法通常讲四种,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讲四种。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忧、愁、嫉妒这是心苦。有这种心的人,心不自在,心有障碍,听闻佛法不会解佛的真实义。为什么?这是障碍。我们讲听经,听多年听不懂,为什么不懂?心里头有这四个字,你听不懂,你看经看不懂。这个烦恼习气每天都起现行,看到比我好的,心里就很难过,他为什么比我好?我为什么不如他?不服气!第二,「外苦」。外苦也有两种,第一个是「恶贼虎狼」,这会伤害你,第二「风雨寒热」这些zai 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底下告诉我们,《智度论》第十九卷有详细解释。你看你内有忧愁、嫉妒,又有一些病痛,病痛都是从不善念头上生的,贪瞋痴慢疑应对我们的五脏六腑,容易感染疾病。

  底下讲「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苦苦,实际上底下说的八苦,八苦就是属於苦苦,从苦苦里头开出来的。这三个苦,下面这个苦字是名词,上面苦是个动词,是个形容词,所以称之为苦苦。这一条,人没有办法离开生老病死,这四种苦,这是属於我们的身,身心有生老病死;之外,有求不得苦,有爱别离苦,有怨憎会苦,还有五阴炽盛苦,叫八苦交煎。这三苦。我们看底下这个参考资料,《涅盘经》上讲的八苦,因为这就是苦苦的细说。第一个是「生苦,生苦有五种」。第一个是「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亲腹中,居处不干净,住在母亲的子宫里面,这是讲投胎,神识去投胎。第二个,「种子」。种子是「识」,识是神识,我们一般讲灵魂,灵魂你看「托父母遗体」,所谓父精母血,这是他身体的来由,这个肉身。他的神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第三「增长」。他在母亲子宫里面,要经历十个月,这十个月在母亲子宫里面,佛在经典上有形容,受的苦难跟地狱差不多。所以叫胎狱,这十个月就等於在地狱里头,说明他痛苦。「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生脏就是小肠,「之下,熟脏(大肠)之上」,子宫就在这个地方,「间夹如狱」,就像在地狱里头一样。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在里面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口热汤,就像在八热地狱;母亲的情绪要不稳定,他的苦难就多了。

  第四「出胎」。出胎是讲初生下来,离开母体,「有冷风、热风」,这就是讲温度,冬天出生的有冷风,夏天出生的有热风。然后还有衣服等,这些东西触到他身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这些东西他穿到身上为什么会哭?是他刚刚接触,从来没接触过,第一次接触,就好像刺一样,刺在身体,他感到痛苦。「五者,种类。谓人品有贵富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生苦。」这个时候他自己还不知道,长大之后慢慢就有比较了,统统是属於业报。所以小孩出生,佛经上有比喻,譬喻过夹山地狱,两座山密密的,你从里头钻过去,你说多辛苦。所以他出生,苦到极处他就哭,你们有没有看那个小孩出生,生下来嘻嘻哈哈笑起来,有没有?没有一个。为什么会哭?太痛苦了。听他的哭声,痛苦,要苦一辈子,很不容易觉悟。真正过去生中有福德因缘,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有觉悟的可能。这个生苦我们都忘掉了,到这个世间来的时候受这个大苦。如果神识他要知道这么苦,他不敢投胎了,这个关不好过,他也是迷惑颠倒投胎的。

  第二是「老苦,老苦有两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这我们都看到,年岁大了,体力衰了,行动不方便。有福报的有人照顾,这还好一点,没有福报的很可怜,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方便。出门去散散步,都拄个拐杖,要不小心就有跌倒的可能,这一跌倒,能不能爬起来都是问题。人必定要经过,要不想老,那就短命,不愿意短命就得受老苦,不能避免的事情。「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老朽,老苦。老苦我们最容易感受到,为什么?就在面前,你都能看到。

  「病苦」也有两种,一种是身病,这个四大不调。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中国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饮食起居不小心,得病。现在这个时代,饮食不是享受,现在是一种威胁,饮食里头多半都有化学品在里头,到哪里去找干净的食物!这些生化、化学、农药、肥料、种子,全都有问题。种子经过基因改变,所以吃这些东西,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症,人要到医院,麻烦就大了。农产品不敢吃,为什么?农耕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我们到农村去访问过,种的这些稻米,他自己吃的是另外一块,没有农药化肥的,他自己吃的;出去卖的,都用农药化肥,长得漂亮,米又白又干净。蔬菜亦如是。那个卖的东西他们敢不敢吃?不敢吃。这是什么行为?明摆著在面前的,叫谋财害命。他卖给你,赚你的钱,东西给你,要你的命,你看多恐怖。

  第二「心病」。现在人心病多,普遍的,贪瞋痴慢疑,怨恨恼怒烦;不好的心情,不好的情绪,当然就做不善的业,不善的业,杀盗淫妄。哪个人不做?哪一天不做?有意无意伤害这些小动物,蜎飞蠕动、蚊虫蚂蚁。家里面像苍蝇、蟑螂、老鼠,我们想想有没有杀害。盗,占便宜的念头就是盗心,贪一点小便宜,错了,不应该。淫,淫欲是其中的一条,第二个意思,凡是过分都叫淫。我们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有没有过分?分,是本分。中国古人,是什么样的身分就保持什么样的生活,没有贪心。富贵过富贵人的生活,贫贱守住贫贱人的生活,安贫乐道。所以对於物质生活懂得节俭,一点都不浪费。勤俭持家,这个家庭会慢慢的兴旺;如果奢侈浪费,这个家庭容易衰败。古圣先贤给我们讲得很多。

  第四「死苦」。「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这都是死苦。死了以后,如果这一生心行不善,那就更苦了,他堕到恶道。所以我们知道死苦后面还有问题。要是真正了解,我们存心要善良,宁愿吃亏,不占人便宜。一定要懂得行善积德,我们来生比这一生更好,这就是聪明人,这叫有智慧的人。来生最好是到极乐世界去学佛,实际上,到极乐世界决定成佛,那是好到究竟圆满了。

  第五种,「爱别离苦」,谓所爱的人,亲爱的人,「乖违离散」,不能常常住在一起,这是爱别离苦。你所喜爱的物,譬如说你爱你的居住的环境,非常喜欢,偏偏你要到外地去工作,你不能在这个地方长住,这都叫爱别离。你所喜欢的工作,你所喜欢的物品,都不能常常伴随著你,你都得常常跟它们别离。第六个是「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喜欢的人偏偏常常要见面,常常要在一起,怨憎会。不喜欢的东西,你常常会遇到,你没有办法把它舍弃,这都是人间的苦事。第七个是「求不得苦」。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古时候读圣贤书,欲望还有个标准,不能太离谱、不能太过分。现在标准没有了,圣贤书不念了,佛法也不要了,标准完全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欲望没有止境,这就太苦了。天天望著别人,跟别人去相比,总想比别人高一点,比别人更好一点,大家都比赛。住在高楼上,一百层以上的高楼,很风光;如果zai 难来了,电没有了,那就苦不堪言,天天要爬山。电没有,水没有,你怎么生活?这些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时时刻刻给我们身体、精神带来的威胁,都是我们现在人的处境。

  后面还有一个,最后「五阴盛苦」,五阴炽盛。「五阴者,色受想行识」,这个阴是盖覆的意思,它能够「盖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不令显发」,我们的真心生不起来。这个五阴是妄心,色是我们物质的身体,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心理现象。受是感受,想是妄念,行是相续相,前念灭后念就生。我们读过弥勒菩萨跟世尊的对话,就很清楚、很明白,那个念头不断就是行。识,识就是阿赖耶,我们世间人叫它做灵魂,在佛法里叫它做神识。「来先去后作主公」,到这个世间来,它第一个来,它来投胎;走的时候它最后走,阿赖耶识最后走。五根是最先走,眼看不见了,耳听不见了,鼻也不能嗅了,五根先失去作用,阿赖耶最后。

  除了苦苦之外,还有坏苦。什么叫坏?身体有变坏的时候,死亡身体变坏了;我们居住的环境会变,房子会变坏,环境会变,古人所谓是盛极必衰。一般人讲,人一生这个运气五年一转运,一生当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不好的五年。最好的五年你很得意的时候,你很自在。可是好运走完了,年岁大了,地位失掉了,坏苦就现前。富有的人,现在富有的人很多一生保不住,到晚年的时候破产了,坏苦马上就看见了。做官的人,在位,他感到很荣耀,可是一退休,一切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这个人间,三种苦都具足。行苦就是你不能永远保持不变,人一天比一天衰老,这就是行苦,青春不能常保,这叫行苦。

  欲界,这三种苦统统要受,到色界天就不一样了。色界天人是化生,不是胎生,化生。化生是什么?没有生老病死的苦,生老病死他没有,他是变化而生。他有生有灭,当中没苦,没有老死苦,没有老病苦,生也不苦,化生。求不得、怨憎会,他都没有。所以他没有苦苦,他有坏苦。他的寿命很长,到寿命终了的前七天他才感到苦。感到什么?不对劲了,衰了,但是七天他就要走了。色界天人,他有行苦,他有坏苦,没有苦苦。到无色界天人,他连身体都不要了,我们称它作灵界。因为他没有身体,所以他没有坏苦。他也不要居住的环境,他只有行苦,这样很自在。他不能永远保持,他还是有寿命的,寿命到了他还要堕落,所以叫爬得高摔得重。这是哪些人?四禅天的、四空天的。这个四禅是第四禅,第四禅跟四空天,这都寿命很长。

  真正永远脱离三苦,我们常讲三苦、八苦,实际上三苦的范围比八苦大,八苦只是三苦里面的苦苦,就是一种。三界统统要受,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三界统苦,欲界三种全有;色界没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有行苦,苦苦、坏苦都没有。总而言之,三界全是苦,哪里有乐?乐是假的,苦是真的。你要真的得乐,那就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真乐,这三种苦都没有。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九集)  2015/3/2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9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