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四无量心如何观修:太桥旦曾堪布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6-4 14:19     标题: 四无量心如何观修:太桥旦曾堪布

如果想让自己的菩提心慢慢生起来,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 我们佛经中经常会看到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既是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方法,又是菩提心的本质,菩提心也是要具备很多的因缘才会产生。《十法经》中说:生起菩提心具有四种方法,四种方法是指:一、见到菩提心的功德。二、对如来生起虔敬之心。三、看到众生的苦难。四、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菩萨地论》中又说有发菩提心的四因:一、因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二、因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而发起菩提心。三、因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起菩提心。四、于远劫的轮回苦痛及菩萨的种种无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还有其它的佛经当中也看到菩提心具有四因;一,佛及化身之所劝请,二,闻菩提心利益功德,三,存心悲悯无怙众生,四,佛功德心生欢喜。

  无论修持四无量心也好,发起菩提心也罢。第一、经常看一看菩提心的功德是极其重要的。虽然大乘的经典中都提到菩提心的内容,但单独具体讲菩提心功德的部分不好找,因为佛法太广,法门太多,所以我们应该看看《入行论》。《入行论》的第一品中讲的都是关于菩提心功德的部分。譬如:菩提心是所有善业当中最殊胜,《入行论》中说:“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诸佛菩萨经过多劫深思,探讨,什么方法是对众生获得成就最有利,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菩提心,《入行论》中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菩提心具有三大功德,能毁灭众生的身体的痛苦,也能去除众生的心中不安,又能给予众生世出世间的永恒快乐,因此应该恒常修持菩提心,《入行论》中说;“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有情,只要生起刹那世俗菩提心,名誉上立刻可以尊称为如来之子,意义上世间的人天应该向他顶礼,《入行论》中又说:“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可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又比喻说明菩提心的六种利益;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二,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三,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长,四,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六,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第二、对如来生起虔敬之心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多看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譬如: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这个世间示现了十二相成道来弘法利生。十二相成道是指化身佛所示现一生经历的十二件大事: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圆满诞生、不年嬉戏、受用刀眷、从家出家、行苦难行、趋金刚座、调伏魔军、成正等觉、转妙****和入大涅槃。

  第三、体会到众生的痛苦特别重要。虽然我们没有神通,看不到地狱及饿鬼道的痛苦,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佛经和论典中有所体会,并且还可以亲眼看到畜生道的痛苦。我们既可以通过看《动物世界》的节目来深深体会动物的痛苦,又可以在屠宰场或海鲜市场上体会到它们的痛苦。在人道中我们更能看到很多痛苦的情境,比如:无有钱财的乞丐、长期受苦的病人、失去手脚的残疾人、无依无靠的老人等等。小时侯我经常看到很多高僧大德们都去医院看望各种各样的病人,现在知道了他们去医院的原因,他们是在医院里从病人的身上修持菩提心。

  第四、依止具德的上师或亲近善知识特别重要,因为只有他们的身上才具备修持菩提心的窍诀。阿底峡尊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老人家在绿度母的授记指导下,为了接受修持菩提心的传承而寻找金州大师。在寻找的过途中,坐了十二个月的船才见到了大师,然后为了修持菩提心在大师身边整整呆了十六年,最后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成就。所以我们为了修持菩提心也更应该去亲近善知识。

  四无量心说起来很容易,念起来也不难,但是真正身体力行时却特别不容易。我们在心中没有生起四无量心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四无量心。实修有实修的次第,念诵有念诵的步骤,慈、悲、喜、舍也有它的顺序,但每个人的根器因缘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从修持慈心开始,一直到能做到舍心的境界;有些人从舍心开始修,然后慢慢达到慈、悲、喜的修持成就。

  那么什么叫做慈心呢?愿一切有情具乐及乐因。当我们看到众生非常快乐,没有痛苦的时候,我们在心里希望一切众生能永远保持这个快乐,希望他的快乐长久或者永恒,不仅愿他们具备快乐,还有愿具备快乐之因,这样一种心态叫做慈无量心。巴楚仁波切曾经说:“慈无量就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即:雌鸟养育小鸟时,首先建造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温暖。在小鸟能飞翔之前,都是以轻柔的举止抚育小鸟。同样,我们应当以身语意慈爱地对待三界的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功德是难以计量的。《月灯经》云:“于亿万刹土,广兴无量供,供养最胜土,比慈心功德,万分难及一”。

  修习慈心的人,在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会获得八种利益。《宝曼论》中说:“天人多以慈心向,时时并为作佑护,心常安逸快乐多,毒药武器难加害,无需动苦诸事成,能生梵天之世界,纵然未能得解脱,慈心能获此八利”。

  什么叫做悲心呢?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当我们看到一个众生受苦受难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很希望一切众生离开这个痛苦,不仅仅愿有情离苦,还愿离苦因,这样的一种心态叫做悲无量心。悲心的对境是感受痛苦的众生,看到痛苦的景象才能生起悲心。所以慈心和悲心的对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上也稍微有些差别,慈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悲心是愿众生远离苦痛。

  但是修的时候我觉得从悲心开始修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很快乐的时候,我们心里很希望他的快乐保持永恒,这样的心态是比较难作的。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痛苦的人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很希望他离开这个痛苦,这样的同情心是比较容易生起的,所以还是首先修悲心比较容易一些。悲心修好后,慈心、喜心、舍心自然就会生起,因为这四种是息息相关的。修持大悲心的功德,等于修持一切万法那样大的功德。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知掌矣。”

  什么叫做喜呢?愿一切有情不离无苦之妙乐,当我们看到众生在快乐的时候,希望一切众生不离开所具有的这种快乐的想法,称之为是“喜无量”。这比“慈无量”的境界更高、更胜一些。另外佛法上达到很高的境界,或是好的功德产生的时候我们特别的高兴,这也是喜。

  什么叫做舍呢?愿一切有情离亲疏爱憎,常住大平等舍。看到亲人时不起贪执,看到仇人时也不生嗔恨,亲人和仇人没有任何分别,能够达到一个平等的境界,这就是“舍无量”。有些经典或一些高僧大德们也曾经说过,首先修舍心会比较容易一些。巴楚仁波切说:“舍无量应当是如仙人布施一样。譬如,仙人们宴请宾客时,对于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一切人都无有差别而进行布施。同样,我们应当对遍布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反复修心”。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四种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知道四无量心的功德有多大,然后慢慢让自己做到。

  然而四无量心不是在一两个人身上的生起的,比如在父母身上生起的慈心,或在自己孩子身上生起的慈心,这并不难做到,但这不是四无量心中所讲的慈心。无量的意思是指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身上生起的,而是在很多众生身上生起,才谈得上是无量,就是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修持四无量心具有四种功德:一、今世会获得安乐。二、福报增长到无限。三、对菩提佛果意志坚固。四、为了众生而能承受轮回的苦海。

  我们藏传佛教里面菩提心的修持具有两个传承:一个是按《大树庄严经》义,依《集学论》和《入行论》所说,自他相换法修菩提心;另一个是按《般若经》义,依因果七诀法修菩提心。前者是文殊菩萨传下来的,后者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从文殊菩萨到龙树菩萨传下来的法门叫做胜观派,从弥勒菩萨到无著菩萨传下来的法门叫做广行派。这两种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可以生起菩提心,但是传承不一样,修持的方式也不一样。

  龙树菩萨的传承是:首先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传承又传到寂天菩萨,然后寂天菩萨造了很多比如《入菩萨行论》和《集学论》。这里面主要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以及自轻他重的修持,这些都是龙树菩萨的传承。

  自他平等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不愿感受痛苦,其他的任何众生也都不愿感受痛苦,这个一定要知道。因为有些人不知道这些,只有自己的感受才体会得到,别人的感受就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很丰富的,却把别人当作机器来对待,就是因为他缺乏这个训练。所以首先要知道不但你自己需要快乐,别人也需要快乐,你自己一点点的痛苦都不愿感受,其他众生也一样不愿感受这些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如同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其他众生,这个叫做自他平等。寂天菩萨说:“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乐同,护他护如己”。又说:“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自他平等的修持是要能够慢慢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体会到别人需要快乐,体会到别人也不愿感受痛苦,这样的话你才会考虑到别人,去关怀别人。

  自他平等的修行一旦做到以后,就要进行自他交换的修行。要知道自己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我执、习气都是自己造成的。一点点的快乐,一点点的方便都是别人给予我们的,知道这些以后,自他交换的心态就会产生。因为我是一个人,别人是很多人,那么是我一个人重要,还是很多人重要?当然是很多人更重要的。因此他人的,无明、我执、烦恼、习气及痛苦由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自己的智慧、福报、善业、快乐及幸福无私地奉献给别人。朗日塘巴尊者在《修行八颂》中所说的:“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就要进行这样一个修习,这叫做自他交换的修持。

  这个做到以后就是自轻他重,这在我们佛法里主要是修心七要的修行,或是修行八颂的修持,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呼吸来修行,因为右侧鼻孔是烦恼道或说业道,左侧鼻孔是智慧道。我们可以从业道的鼻孔里面吸进别人的痛苦,别人恶业果报的感受,或别人所有的这些障碍,都化做黑色的光芒或黑色的烟从右鼻孔吸入到我执最大的地方,全部都堆在我执上面。然后停止一下,让别人的痛苦,别人的烦恼,以及众生的这些习气及障碍都堆在自己的我执上面,把我执推FAN,把我执断除,把我执摧毁,让我执受折磨或煎熬。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在受我执的折磨,现在就要反过来了,我们要让它受折磨,受煎熬来要报复它。同时,我们修行的功德、智慧、善业、幸福及快乐等好的方面都化做白色的光芒从左边鼻孔呼出给所有的众生,并遍满到每个众生的身上,愿众生永远快乐与幸福。

  这样来训练的话,首先对你自他交换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你的我执会减少,第三个你在社会上面对任何挑战的时候,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刺激或伤害,因为你已经修得很稳固了,你的修行使你的心变得像菩萨一样的勇敢与包容。不但你能够面对这些小的事情了,而且众生的痛苦你一个人也能够承担了,所以要从这个方面来修行菩提心。

  第二个是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然后无著菩萨传所下来的修持菩提心的法门是因果七诀,就是七支要诀: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这七种。首先我们要从知母开始。世尊曾经说:“诸比丘,譬如,某士夫将此大地之土抟成枣核丸,说‘此为我母,此为我母,此为他母’而丢弃。诸比丘,此大地之土早已穷尽,而转为众人之母却非如是。此乃我说。”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为不及为母数”。然后念恩,关于念恩方面无与伦比的岗波巴大师说:“母亲对我们具有四大恩德,一、施体之恩。二、难行之恩。三、予命之恩。四、教导之恩”。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看一看《解脱庄严宝论》。

  如果我们真的在心中深刻体会到母亲对我们的德恩的话,那不可能不去帮助母亲,更不可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母亲的痛苦之上。我们在体会到今生今世母亲的恩德的同时,也自然而然体会到一切众生的恩德。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的苦海里流转的过程中,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亲,做父母亲的时候就像是今世的父母亲一样恩重如山。再来说报恩,如果父母亲的恩德不是由子女来报达的话,那么由谁来报达呢?子女报达父母的恩德是理所当然的事。连自己亲身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回报,修持大乘佛法或利益众生的事情有点不现实。

  因果七诀中前面三个特别重要,这三个不仅仅是修持菩提心的窍诀,更是做人的重要品德。缺乏做人品德的基础的话,怎能树立起菩提心呢?现在我们作为凡夫,习以为常地将自己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方便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建立在占别人便宜之上,我们的快乐都是这样的。其实这等于是我们将快乐建立在父母亲的身上了,所以静下心来反省自己的话会觉得有点不合理,学佛修行人对于这方面应该多去思考。有时候我们在一些小事上成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既聪明又有本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的快乐与幸福,成功与顺利都来自于他人的支持与帮助,配合与互助,或者提醒与鼓励,因此实际上我们依靠大众的力量而获得有所成就,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不是依靠独立你一个人而所获成就。我们佛教高度重视“缘”这个字,既有深的含义,又是高的境界。所以我们的幸福与成功一切一切都是父母众生给予我们的。

  我们想一想佛陀在因地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中行菩萨道修菩提心的时候,为了别人的快乐付出了多少次自己的生命,譬如:《太子须大怒经》中所说的世尊转为王子直美衮登的时候,生性好施,由于国宝布施于敌人,父王把他放逐远方,途中又把爱妻、二子及自身眼珠都施给婆罗门徒。《月灯三昧经》中记载世尊转为妙花月菩萨的时候,为了度化众多的众生而宣说佛法时受到国王的杀害,付出了生命。《贤愚经》中记载世尊曾经转为一位小太子时,为了救一只饥饿的母虎而付出了生命。可我们却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伤害了多少他人的生命!掠夺了多少别人的利益,所以最后的结果佛陀是光明,我们凡夫是黑暗。《入行论》中所说的:“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世尊为利他,且观此二别”。就像是一个人对天空发了极大的脾气,因而对着空中吐了一口口水,但口水却落到自己的脸上,所以最后受到损失的依然是自己。我们在生存的过程中伤害他人的果报也是如此,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受到巨大的损失与伤害。寂天菩萨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生”。无著菩萨也说:“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如果我们伤害众生的话佛陀不会喜悦的。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当我们知道这些道理以后,就要将方便提供给别人,对别人要宽容,要为了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去付出自己一些渺小的劳累与奉献。也就是要令自己改善,因为这等于是在改善自己的命运。虽然现在让我们为了别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大的付出是不可能的,佛陀也没有要求过初学者这么做。但我们要从小处着手,最起码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对人要真心诚意,尽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劳累上,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佛教的因果角度来讲,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劳累上的话,自己的福报会减少;把别人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付出上的话,自己的福报自然而然就会增长。那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福报减少,谁都愿意让自己的福报增长的,所以我们就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

  如今多数人都是反过来的,包括我自己在内,虽然每天都在念四无量心或是发菩提心,但对实际行动上的帮助却是不大。因为我们只是嘴巴在念而已,心里还在想着如何占别人的便宜,如何争名夺利,斤斤计较等等的事情。我们凡夫是非常可怕的,嘴巴和心总是在自相矛盾,所以在观想四无量心的时候行为也总是跟不上,因而表面上做出一些利他的行为,内在的自私心却总是不断的涌现。我们所修的四无量心和所做的行为这两个却很难融合,就像飘浮的油和水一样难于结合。

  虽然能够做到身体力行是相当不容易的,但首先从理论上知道也不错,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还要立下菩提心的四种誓愿:愿令一切有情永离苦难,愿令一切有情解脱轮回,愿令一切有情现证菩提,愿令一切有情同般涅槃。还有经常要念一念四宏誓愿,这样慢慢训练修行的话,最终心中一定会生起名副其实的四无量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6-5 13:04

在无数的生生世世当中,每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家亲眷属,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怨敌仇人;都曾经伤害过我们,也都曾经帮助过我们。所以无法说是应该恨还是应该爱。这样思惟,我们的平等心就修出来了。我们把对亲朋好友的贪恋和对怨敌仇人的怨恨这两个分别念统统舍掉,这叫舍无量心。为什么说是无量心呢?因为发心的对境——众生是无量的,所以我们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平等是前提条件,然后要发慈悲心就容易了。如果没有平等心,要发慈悲心是很难的,所以对每一个众生都要平等对待。都会说慈悲心,时时刻刻将慈悲心挂在嘴边,我慈悲,他慈悲;这个慈悲,那个慈悲。但都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因为这些不是平等的心。

  现在很多人发慈悲心是这样的。对穷人发慈悲心,对富人不发慈悲心;对恩人发慈悲心,对仇人不发慈悲心;对有困难的人发慈悲心,对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不发慈悲心;对无权无势的,平凡的人发慈悲心;对有权有势的人不发慈悲心。看见有人缺吃少穿能发慈悲心;但是看见有人有吃有穿就想不起来慈悲心了。看见有人有病,或者是没人照顾了,会发慈悲心;但是对比较健康的,有人关心的人,就想不起来慈悲心了。这些说明我们的慈悲心是有分别的,而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无分别的。我们现在不知道应该慈悲众生什么,也不知道众生最可怜的地方。没吃、没穿、没住、没人管,这都是暂时的困难。穷也不可能永远穷,富也不可能永远富。身体差也不可能永远差;身体好也不可能永远好。有人管,没人管也不是恒常的,都在刹那刹那当中变。

  众生最可怜的地方是什么?就是无明愚痴颠倒,这也是众生痛苦的根源。其实众生一点点也不懂得诸法的真相和真理,迷而不觉。把苦当成乐,把无我当成有我,把不净当成是干净。无论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无论是有权的还是无势的,无论是健康的还是残疾的,不管是有家的还是没家的,不管是有人关爱的还是孤独的,都在无明愚痴颠倒中,都一样可怜。

  我们的所思所想与所做所行是背道而驰的。都想得到快乐,得到幸福,但是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乐幸福的因。所以每个众生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的烦恼,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的痛苦。这样思惟,我们才会发出平等的慈悲心。

  我们真明白了众生痛苦的根源,慈悲心就很容易修出来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明白这些,所以我们发的慈悲心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有分别的。我们看看自己发的慈悲心是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对那些高官,有权有势、贪污受贿的人,肯定发不出来慈悲心,甚至还会说“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对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对比较贡高傲慢的人,你肯定发不出来慈悲心,而且还会谩骂他们。这不是佛法里讲的慈悲心。

  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对每一个众生都平等地对待。你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亲生儿女有什么样的慈心和悲心,就应该对每一个众生也有这样的慈心和悲心,这才是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是佛法里讲的慈悲心,而是一种同情心。然而很多人连同情心都没有,更谈不上慈悲心了。

不善业能产生各种痛苦,若是你行不善业、造恶业的话,将来要遭受痛苦的。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不善业,因此我理当日日夜夜恒时一心思考如何才能脱离痛苦,这就是断不善业,断恶业。

  因为痛苦的因是不善业、恶业,所以你要断恶业。若能消除恶业,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不会痛苦,面对来世的时候也不会痛苦。往昔我们造过很多恶业,统统要消除,不要再去造恶业,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永远摆脱痛苦,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若是真的想摆脱痛苦、烦恼,就要行善断恶,将来就能获得永恒的快乐,得到永远的解脱,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佛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