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明一法师:不执不废共修证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6-5 18:10     标题: 明一法师:不执不废共修证

  

  我们凡夫可怜,不是执着于修就是废修,不是废修就是执着于修。就像《宗镜录》里面说的:“不观空以遣累,但着空以废善。不达有以兴慈,但取有以起罪。”所以,流浪生死,烦恼不断。这是对于修行人来说的了,可见还有不知道要修行的人,他们会更加的可怜。如何才能脱出生死轮回,步入正确的修证呢?下面看看博山和尚答不执修证不废修证的问题。

  吾宗门下,毋论利钝贤愚,但以信而入;既发起猛利心,如坐在铁壁银山,祇求迸出,诸妄想心,悉不能入,观照功行,安将寄乎?果得一念迸开,如披云见天,如获故物,观照功行,亦何所施?祇贵参究之念甚切,其参究亦涉于功行,但不以功行立名;如看破世缘,切究至道,亦涉于观照,但不以观照立名。如圆觉云:“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若以观照为事,则有能观能照之心,必有所观所照之境,能所对立,非妄而何。所以禅宗云:独蹈大方,心外无境,将十方世界洎父母身心融成一个,坐断两头,始得个入门。

  向上一路,更须自看,不然,尽是鬼家活计,安可以修证同日而语耶。果颟顸不到此地,即名自欺,此辈名为可怜愍者,宁堪齿录也。南岳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即此不染污之修,可谓圆修,还着得个修字么?即此不污染之证,可谓圆证,还着得个证字么?如此则终日修而无修,扫地焚香,悉无量之佛事,又安可废,但不着修证耳。九地尚无功用行,况十地乎,乃至等觉说法如雨如云,犹被南泉呵斥与道全乖,况十地观照,与宗门而较其优劣可乎。

  生活中的确也是也这样,执着于“修”的时候,往往与“修”背道而驰了。不“修”更加可怜,等于完全放弃,更不能这样。所以,要时时刻刻想着“修”这件事,要把“修”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然而却不能执着于某一个“法”。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时时刻刻纠正自己的错误”。


在带人禅修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很多人把意志力与功夫混为一谈了。有一些人生死心切,再加上刚接触佛教,发起了一股子拼命的劲头,表现为好像修行了很长时间一样,忍耐力超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功夫。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信号。这个时候,是因为他的意志力产生作用而表现出色。



在生活中这也是很平常的现象。比如你喜欢某一个工作,那么你在刚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意志力会超强表现出来。在别人眼里,甚至让自己感觉你很擅长于该工作或者说是做这种事情。这是一种错误的信号,因为任何一种工作,对于任何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最后形成功夫)是一样的。

这就和“觉的能力”一样,每一个人适应做任何事情的最终能力(功夫)是一样。表面上的差别不过是每一个人的意志力不同。所以,意志力只是在你的功夫还没有显现出来时候的一种能力,不是最终的能力,最终的能力才是功夫。因为到了功夫显现的时候,一切成为你的本能,成为你不用任何精力就能办到的事情。

我们一开始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功夫是没有的。这个时候做事情完全靠的是我们的意志力,这个时候任何人做事情需要思考,需要花费他很多精力。最麻烦的是表现为他做这件事情会感觉很辛苦和劳累,并且事情不会做得很成功。一旦意志力下降,就会出现很多的错误。

这很明显,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做事情要靠脑力思考和体力的付出。所以,这个时候的工作实际上是付出了双倍的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如果功夫显现出来的时候,一切不要经过思考,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体力劳动了,不要付出脑力劳动,从而省却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

通过不断地重复操作,意志力逐渐消失,功夫就能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可以使用一个名词叫“熟练工种”,当意志力完全丧失,全部依靠功夫来做事情的时候,这种劳累辛苦感觉才会消失,并且这个时候做事情的效率非常高,出现错误的机率降低,表现为很成功,原因大家很清楚。

在这个时候,每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至,每一个人的能力表现为平等。在佛教里面叫做佛性的显现,我自己则把这称为“觉的能力”被开发了出来。在祖师公案里面叫由熟处转生(从熟悉无明烦恼转到功夫,因为意志力还是一种无明烦恼),然后由生处转熟(功夫逐渐代替意志力)。

世间有句话叫“熟能生巧”,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做事情离开意志力。因为如果你是靠意志力做事情是不会熟的,只有离开了意志力做事,才能熟起来,才能发生奇迹,才能出现巧妙。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可修行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我们很熟悉的意志力或者叫无明烦恼转为功夫,然后把我们很生的功夫转熟。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激发我们的佛性或者叫“觉的能力”,因为佛性或者是我们的“觉的能力”是平等的,在圣不多,在凡不减,大家机会均等。我们通过修行锻炼做功夫,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佛性显现出来。这也是一行三昧的体现,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进入三昧,在三昧中我们的功夫自然会发挥出来。


要有信心,信有生死可了这件事,信有这么一法可行,信佛佛祖祖已了,这样方才有些样子,才有禅可参,才有生死可了。所以,祖师说:“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这样功夫才能上路,否则不过是徘徊在门外之汉。下面我们看看博山和尚是怎么说信与做功夫的关系的。

  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纵一一领略得过,与自己没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何况坐卧其中耶?更于其间分大分小、论上论下,不丧身失命者几希?此事不与教乘合,故久修习大乘业者,不知不识,何况声闻缘觉诸小乘耶。三贤十圣岂不通教说,此一事三乘胆战,十地魂惊,等觉菩萨说法如云如雨,度不可思议众生,入无生法忍,尚唤作所知愚,与道全乖,又何况其余耶。盖此事从凡夫地,顿同佛体,人所难信,信者器,不信非器。诸行人欲入斯宗乘者,悉从信而入。信之一字,有浅有深,有邪有正,不可不辨。浅者:凡入法门,谁云不信,但信法门,非信自心;深者:诸大乘菩萨,尚不具信。如华严疏云:见有能说法者,有所听法众,尚未入乎信门;如云即心即佛,谁云不信,及乎问汝是佛耶?则支吾排遣,承当不下;法华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何以有尽思度量之心,盖信不具耳。邪正者: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即佛要究明自心,亲履实践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如颟顸儱侗猜三谜相似,但云心即佛,实不识自心,即名邪信。古人摘桃便定去,锄地便定去,作务时亦定。岂是坐久遏捺,令心不起,然后为定耶?若如此即名邪定,非禅者正意。六祖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然须彻见本体,方与此定相应。释迦老子下兜率、降皇宫、入雪山、睹明星、开幻众,未出此定。不然,则被动境漂溺,孰名为定。动境中求起处不可得,静境中亦求起处不可得;动静既无起处,将何为境耶?会得此意,总是一个定体,充塞弥亘,无余蕴也。


我们的修行是否有所成就?那就要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或者说,要看我们是如何折腾的了。

我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我们是不是能够所行皆是十善?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三业(身、口、意)勤为佛事,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了?我们的胡作非为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作非为改成做礼敬诸佛、广修供养、请转(佛)法(之)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等佛事了;我们的胡说八道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说八道改成称赞如来、忏悔业障等等佛事了;我们的胡思乱想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思乱想改成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等佛事了。换句话说就是净化我们的身、口、意,将他们由行恶净化为行善。去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望,使自己的觉悟慢慢达到究竟,直至成佛。



安住在折腾中 身口意显功夫(图片来源:资料图)

要了生脱死实现觉悟,必须心空荡荡的,一切不住。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们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着,潇洒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恼依旧,纵然五通齐发也不是成就。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着。真正潇洒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义,才算是成就。我们生时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着,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也自然不着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了。

这时候再来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说的:“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已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好惨!忙了半天那有什么生死要了!一切不过是自己的贪、嗔、痴带动身、口、意造业然后自作自受。明白了佛菩萨祖师的教诲后我们就会自由自在地守戒、就会一心不乱地入定、就会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大做佛事,真正做到三业勤为佛事,四仪皆是道场。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当您对佛教有所了解,这时您再去看看《永嘉大师证道歌》或其它的经典、文集等书籍的时候就会发现,佛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就会乐此不疲,也就是佛教里说的游戏神通自在了。

智慧是佛教目的,有了智慧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烦恼,有了智慧我们可以了生脱死,有了智慧我们可以帮助别人。所以修行不外乎是修福与修慧。《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修行结果阿罗汉是证到一切智;菩萨是证到一切相智;佛是证到一切智智。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修持戒、定、慧。如何修行要看各人的因缘,每一个人的用功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但产生的结果会是一样——智慧。所谓八万四千种法门,因八万四千种根性而设。

  这里向大家介绍禅宗第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本书上把修行的方式和结果都讲得非常清楚。比如书中解说:‘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经道:众生心性,比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现。’我们要怎么才能开悟,才能了达事物的真相?前面这段修行的方法和结果祖师全给我们说出来了。

  再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的:‘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不名菩萨。度众生如度空,何曾有来去。《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所以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一切不空,即无分别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萨修学空为证。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義。学有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这里就把我们修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出来了,让我们能够轻松入道,少走弯路。

  还有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的:‘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这又把五种用功方式也详细地告诉我们,就看我们怎么去做了。

  又比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修行的结果:‘真得心者,自识分明,久后法眼自开,善别虚之与伪。或复有人计身空无,心性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计心是不灭,此是常见人,亦与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所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如此等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实在是一本很好的修行指导书。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本书老和尚在2003年四祖寺禅七期间作过详细的解释,全部的文章在《双峰禅话》里面可以找到。各种修行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要看各人的因缘,关键是要对准自己的情况认准一个法门,真正做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讲的:‘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或者禅宗祖师讲的:‘老鼠啃棺材’。知道了修行的方式以后,精进不断,如救头燃将来总有一天大开智慧得大成就。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