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太上感应篇浅释:七种阴恶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6-17 16:04
标题:
太上感应篇浅释:七种阴恶
七种阴恶
太上感应篇浅释
20130307163134_XrwaM.jpg
(48.25 KB)
2020-5-9 14:16
所谓阴恶,就是虽然作恶却不为人知。这样的恶,恶报特别沉重,因此首先应该引起警觉而断除。《感应篇·举恶章》的“分说恶行”部分首先宣说了七种阴恶:“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这段话中的“虚诬诈伪”四个字是对阴恶所具备的外在特点进行概括,“刚强不仁,狠戾自用”则是对阴恶者内心世界的精确描述。
第一种阴恶:阴贼良善。贼,是“陷害”之义;阴,是指“阴暗、隐蔽、不为人知”;阴贼,就是暗中陷害;良善,是指心地善良、德高望重之人。阴贼良善,是指暗中陷害善良有德的人。例如,暗中纵火、制造车祸或溺水等假象杀害他人,指使别人设局阴谋诬陷他人,背后说人坏话等等,都属于暗中陷害他人的例子。暗中陷害他人的特点是,使他人遭到伤害,但被害人乃至公众都不知道或者错误地认知了伤害的真正来源。阴贼良善的人,其伤害他人的恶业因为以下两个原因而变得特别沉重:一是因为所伤害的对境是善良有德之人;二是因为暗中伤害他人,不为人知。
善良有德之人,无论在哪里,都是那里人的希望与福报。在国家任职,是一国之福;在地方做事,是一方之福;在一个家庭,是家庭之福;与人相处,总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陷害这样的人,就等于损害了一群人的福利,使大众失去了依靠,失去了原有的福报;而且会给大众一种错觉——做善人好像也没有好报,这样在无形之中就败坏了大众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的信心,形成一种“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的错觉。所以,伤害善良有德之人,罪莫大焉。
其次,一个人做了坏事,如果大家都知道是此人所为,这是阳恶;但如果做了坏事,没有人知道是此人所为,那就是阴恶。阴恶与阳恶相比较,感受恶报的程度要沉重得多,就像不为人所知的阴善所感受的善报,远比为人所知的阳善所感受的善报绵长永久一样。凡是一种心态,隐藏就会积聚,就会有力量,阴恶所积聚的恶业种子,其力量远远超过了暴露在外的阳恶所积聚的恶业种子力。
一般来说,暗中陷害他人的人,都是比较聪明的人,他们甚至会嘲笑那些公然跳出来与他人搏斗的人,认为他们有勇无谋。然而,在他们未来受恶报时就明白,正是他们的聪明,使得他们所感受的痛苦也悠远绵长。所以,世间真正的聪明就是深信因果而仁慈待人,其它一切为着自私目的伤害他人的所谓“聪明”,实际上都是极大的愚痴。《格言联璧》中说:“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章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章功名适济其奸。”聪明用于利益他人,越聪明越好;聪明用于陷害他人,越聪明越可怕。所以,我们应该在内心深处一次又一次地发愿:“愿我生生世世深信因果,将一切聪明才智用于利益他人、不用于自私自利,愿我一切所作所为于一切众生丝毫无害。”
人为什么会阴贼良善呢?是因为内心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作怪。例如,因为贪爱善良者的财富而陷害,因嗔恚善良者的行为而陷害,因愚痴而随顺他人一起陷害,因傲慢、嫉妒而陷害等等。
第二种阴恶:暗侮君亲。暗,“暗中、人所不见”之义;侮,“因轻慢而欺骗”之义;君,是指国君;亲,是指父母亲。暗侮君亲,是指内心深处看不起君王(现在可以引申为领导)、父母亲,外在以言语行为欺骗他们。
暗侮君亲之人,在上级领导或父母面前表面上比较恭敬随顺,但内心深处却很藐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内心深处的藐视当然不能公然表现出来,所以只能以欺骗他们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例如,外在虽然说着奉承领导的话,内心却看不起领导,甚至转头便说领导的坏话;对领导下达的指令不以为然,表面顺从,内心反对,并用种种方便回避不执行;看不起父母,认为父母迂腐过时、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对他们的请求与劝告等爱理不理,而人前却摆出很孝敬父母的姿态,以博取虚名;常常以谎言蒙骗领导或父母等等。这些都是暗侮君亲的例子。
暗侮君亲之恶之所以沉重,一方面因为是不为人知的阴恶,另一方面是因为作恶的对境是恩德之田——领导与父母。佛经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其中“四重恩”是指君王之恩、父母之恩、佛陀之恩、众生之恩,由此可见,“君亲”这二者是极其重要的念恩与报恩之对境。国王乃至领导对自己的恩德非常深厚,没有他们的摄受与接纳,自己连生计都要犯愁;父母的恩德也无与伦比,没有他们的辛勤养育、咽苦吐甘,自己怎么能够长大成人、接受教育呢?对于这两个殊胜的恩德之田,不但不去念恩与报恩,反而内心藐视,言语与行为上欺骗,这是断失善根的颠倒之举,久久这样下去,内心必然会越来越邪恶,以致会堕落至痛苦的三恶道。
我们应当知道,念恩是一切善法的前导,是上升善趣的唯一路径;而忘恩念怨是一切恶法的前导,是堕入恶趣的基本原理。念恩者心中装着的是他人的好处,于是内心就会越来越快乐,外在也会越来越好;而念怨者心中装着的都是他人的不好,因此内心会越来越痛苦,外在也会越来越衰败。这就是无欺的因果之道,想离苦得乐者不可不知。
培养念恩习气要从忆念父母的恩德开始。我们要经常思惟父母对自己的辛苦养育之恩:十月怀胎,母亲就为我吃了很多苦头,走路不便,忍受种种难忍的妊娠反应;刚生下来,虽然我十分丑陋,母亲却不嫌弃,抱着我用肢体安慰,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我;我稍有不适而啼哭,母亲就竭尽全力地护卫,去除痛苦;每次大小便,都要麻烦父母擦洗;稍稍长大,就要想到教育我知识,为我寻找好的学校与老师;好的食物,自己舍不得吃,先给我吃;好的衣服,自己舍不得穿,先尽量满足我;外出在外,母亲内心常常挂念;即便长大,母亲仍将我当作孩子照顾;甚至生下子女,还要麻烦父母照料……,总之,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无量无边,今生今世都无法报尽,因此应当生起报恩之心,这样不断思惟,就能尊敬父母,对父母真诚相待。同样的道理,我们应当经常思惟上级领导对自己的恩德,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与摄受,我们很难获得生活资具,因此应该心怀感恩,尽力将他们吩咐的事情做好。
第三种阴恶:慢其先生。慢,就是藐视、看不起的意思;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慢其先生,就是内心看不起自己的老师。一个人往往表面上会尊敬自己的老师,但内心深处却藐视,所以,慢其先生往往也是一种阴恶。当然,也有理智失控而出言不逊、行为怠慢的情况。
传授世间与出世间道理的老师,也是重要的恩德之田。父母养育了我们的身体,老师则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没有世间老师的辛勤培育,我们很难掌握世间的知识与道理;没有出世间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也很难明白出世间的道理。所以,从对自己获得安乐贡献大小的角度来讲,老师的恩德甚至更加超胜父母养育身体的恩德。对于这样的恩德之田,不生感激之心,而生藐视之心,实属颠倒。
此外,内心一旦对老师生起藐视与傲慢,就关闭了自己的进步之门。因为傲慢者的眼中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就很难再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知识与道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三个人走在一起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更何况已经成为我们老师的人呢?我们应当眼睛看着老师的长处与优点而学习,而不是盯着老师的缺点而生起傲慢,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图片附件:
20130307163134_XrwaM.jpg
(2020-5-9 14:16, 48.2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93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6127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6-29 19:33
第四种阴恶:叛其所事。事,是指承事、为他人办事;所事,是指所承事的人,例如,上级是下级的所事,父母是子女的所事,主人是仆人的所事,老板是员工的所事。叛,就是“背叛”之义。因此,“叛其所事”的意思就是,背叛他所承事的人。这里所说的“背叛”,未必是行为上很明显的违逆与对抗,由于是阴恶,所以主要是指内心对上级的违逆与不忠诚,以及行为上对上级所吩咐的事情消极应对。例如,对于上级很着急要完成的事情,嘴上不说不办,但行为上却磨磨蹭蹭,故意拖延;对于那些根本不用着急承办的事情,却迅速加以承办;或者,上级关照完成此事,却去完成另一件根本不相干的事情;或者,在背后暗中拆台;或者,在上级遇到危难的事情时公然背叛。
“叛其所事”之人,虽然维持着承事他人的外相,而内在的心相却是希望所承事之人衰败、倒霉、遭遇痛苦,由于顾虑到自己的福德势力远远小于所承事之人,所以只能暗中使坏,耍心眼背叛主人的意愿。这样的人会遭遇什么恶报呢?
首先,此人一生当中很难有升迁的机遇,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升迁都必须依赖于贵人的提拔。所事之人是自己生命中所遇到的最直接的贵人,应该好好恭敬与珍惜,忠心耿耿地加以承事;现在对身边最直接的贵人,不但不恭敬,反而内心疏远、背叛,行为上暗中抵触,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被提拔的机会。
其次,会使得内心的傲慢增上,从而目空一切,惹祸上身。背叛领导的人,是极其傲慢的人,他们长期只会观察别人的过失与错误,很少观察他人的恩德与功德,因此内心会增长傲慢、蔑视与怨恨,不愿意从他人那里学习他人的长处。有了傲慢、蔑视与怨恨的心理基础,就会有背叛与抵触的想法。一个人如果内心充满傲慢,并有背叛与抵触他人之心,迟早都会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
再次,以对领导不忠诚的心,会吸引周围的眷属、朋友等对自己不忠诚,从而增上内心的不安全感。人生所遭遇的事情,都是内心世界在外面的投射。自己对他人不忠,就会在内心积聚“不忠”的业力,业力成熟之后,就会上演眷属、朋友背叛自己的事件。所以,要想他人对自己忠诚,就必须先做到自己对他人忠诚。
三国时代,吕布原来是丁原的部下,丁原对他非常信任,但后来为了投奔董卓,他却杀了丁原。承事董卓之后,做了董卓的义子。但后来,又为了投奔王允而杀了董卓。最后,吕布被曹操所擒,曹操想收降吕布,刘备对曹操说:“您难道不知道吕布当初承事丁原、董卓,却又亲手杀掉二人之事吗?”曹操听了这话,顿时悟到吕布是一个善于背叛的不可靠之人,于是命人将其吊死。就这样,吕布因为“叛其所事”的恶业而丧失了性命。
民国年间,诗人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富人家,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端庄善良,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持家务,与徐志摩育有一子,深得徐志摩父母的喜爱。但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却看上了另外一位女留学生林徽音。为了追求林徽因,他昧着良心强行与张幼仪离了婚,但林徽因并没有答应徐志摩的追求,而是与另外一个男人结了婚。徐志摩留学结束回到北京之后,不久又看上了朋友王庚的妻子陆小曼,两人交往过密,致使陆小曼与丈夫王庚离了婚,与他成了婚,当时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事遭到了双方父母、师长以及朋友的指责与反对。实际上陆小曼是一个追求享乐的人,这使得徐志摩与她结婚之后并不感到幸福。在徐志摩三十五岁那年,他听说林徽因要在北京举行一场演讲会,为了听林徽因的演讲,他买了从上海赶去北京的飞机票,结果飞机在中途失事坠毁,徐志摩也因此命丧黄泉。当时不少人都认为,这是徐志摩背叛结发妻子、朋友、父母的恶报。
从以上两则公案可以看出,为人不忠,必然会遭到惨痛报应。实际上,忠诚是获得人生快乐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只有忠诚才能心安,只有忠诚才能问心无愧,只有忠诚才能有安全感,只有忠诚才能有和谐的夫妻关系乃至家庭的幸福,只有忠诚才能有蒸蒸日上的团队。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一定要培养忠诚的秉性,远离背叛与抵触之心。
第五种阴恶:诳诸无识。无识,是指没有智慧与辨别能力而容易受他人欺骗的人。诳诸无识,就是欺骗那些没有智慧的无识之人。
我们知道,人生的一切失败与痛苦都是源于错误的取舍,而错误的取舍又源于认知上的错误。隐藏在人内心的谬见,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它可以把一个人害得很悲惨,却不为被害人所知。用刀杀害人的身体,只是夺走了此人一生的幸福,而用错误的见解毒害人,则会害他生生世世。所以,人生最阴毒邪恶之事就是用谬见来欺骗他人,尤其是欺骗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本来,对于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应该心生怜悯,想法设法帮助他们,让他们离苦得乐。但现在,不但不去帮助他们,却反而用不真实的妄语来欺骗他们,使他们相信这些妄语,然后饱受妄语的危害,这是内在没有慈悲心的表现,罪莫大焉。
例如,对于那些愚昧的人说:“人没有前世后世,人是偶然而生的,死后就如油灯熄灭一样,不会有后世的;没有前后世的缘故,就不会有天堂地狱;没有天堂地狱之故,人作恶也不会有恶报,行善不会有什么善报。”愚痴的人听了这样的妄语之后就会信以为真,信以为真之后就会滋生“今生要捞一票,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邪恶人生观。在这种邪恶人生观的支配下,就会无恶不作。但是因果定律是永远不会失坏的宇宙间的第一定律,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持这种邪恶人生观的人,要么今世就会遭受恶报,要么来世堕入三恶趣饱受各种难忍的痛苦。这都是被最初的妄语者所害。
又如,有人著书立说鼓吹:“性是人类的本能,所以不应该加以约束,而应该顺其自然、及时行乐。”在这种邪见的蛊惑下,不少没有智慧的青少年踏上了不知廉耻的邪淫之道,不仅今世饱受其害,也摧毁了自己的来世。又如,有人立论说:“马穷被人骑,人穷被人欺,所以人不能善良。”在这种邪见的影响下,很多人变得好似猛兽般凶残,并将行善者看作是十足的傻瓜。但实际上“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律从来就没有失效过,作恶的结果必然使自己和他人遭遇诸多痛苦。在当今这个时代,特别是很多文艺工作者,不去弘扬正能量的因果正见,在他们的所谓文学作品中,却到处充斥着“杀盗淫妄”的教唆。在其作品的影响下,很多青少年都丧失了因果正见而步入歧途。
对于“诳诸无识”这条恶业,能写会说但却没有因果正见的人很容易违犯,而且一旦违犯,其所遭受的恶报也是非常惨痛的。《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书中写了许多助长邪淫、偷盗和杀生的情节,使得很多没有智慧的人看了之后心生杀盗淫之念,结果施耐庵的儿子、孙子、曾孙,生下来全都是哑巴。《牡丹亭》一书描写男女私奔,且用词华丽,使人看了之后顿生淫念,受其影响,不少人把追逐情爱、私奔之事误认为风雅,该书作者汤显祖死后,曾有死而复苏之人说,见到他被关在阴间的暗室中,备受蒸心热骨、肤裂肉开之痛苦。《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善于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使得许多人看了之后心起邪思,因而备受阴谴。书未写完,忽然无故昏倒,嚼舌而死。所以,一个善良正直之人,切莫用谎言去欺骗与迷惑他人,使他人饱受谎言欺骗之苦。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6-30 18:30
第六种阴恶:谤诸同学。谤,就是诽谤、诋毁、背后说坏话;同学,就是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这里泛指与自己地位均等的同学、同事等等。谤诸同学,就是背后说自己同学或同事的坏话。
我们知道,世间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名声和利益苦心经营,为了得到一点点的名声与利益,往往要付出很多心血与劳作,有些甚至是几十年的辛苦,现在我们用言语轻易地就摧毁了别人的名声与利益,这是非常不慈悲的事情,会造下深重的恶业。恶业成熟以后,那些曾经说出去的诽谤之词就会反弹到自己身上,让自己痛苦不堪。不仅如此,诽谤他人者,还会遭遇众叛亲离的痛苦。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都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道理,也就是说,白天自己习惯于思维什么内容,晚上的梦境就会出现相应的内容。有人梦见痛苦的事情,这是因为白天想着痛苦的事情;有人梦见快乐的事情,这是因为白天想着快乐的事情。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所思所想都是美好的,那么这个人就会遇到各种美好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所思所想大多都是不美好的,那么这个人就会遭遇诸多不美好的事情。这是因为,现实生活就是埋藏在自心之中的思想的种子变现的——心中思想的种子若美好,那么变现的现实自然就美好;心中思想的种子若痛苦,那么变现的现实自然就痛苦。
在“谤诸同学”之人的眼中,同学是“百孔千疮、满目疮痍”的,而且他们内心深处根本不希望他人得到安乐。既然内心存留的都是不美好,那么他们的嘴里也只能说出不美好的诽谤之词;若真心看到同学的诸多长处,真心希望他人离苦得乐,心中存留的也是这样,自然就会口吐莲花,出言赞叹他人。所以,出言诽谤者内心所思所想都是别人的缺点、阴暗面以及希望他人衰败的恶愿,时间一长,内心就会积聚大量负面思想的种子,这些种子萌发之后,就会让此人遭遇当初那些负面思想所描绘的种种痛苦之事。
所以,对待同学或同事,不应出言诽谤,而应赞叹对方的长处。佛陀教诫“人处朋友,彼此皆有五事:一者,彼此若作恶业,当递相劝止;二者,彼此若有难疾,当看顾调治;三者,彼此家有坏语,不得为外人说;四者,当各相敬叹,不断往来,不得记怨;五者,彼此贫富不等,当用扶济,不得互相诽谤。”
第七种阴恶:攻讦jié宗亲。说他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叫做“攻讦”;宗亲,是指同宗的亲属。对于同宗的亲属,应该相互帮助,隐匿对方的过失,现在不但不帮助、不隐匿过失,反而家丑外扬,说对方的过失与隐私,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要知道,一个家族的兴旺依赖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家族成员失去和睦,彼此攻讦,说对方的过失或隐私,家族自然就会衰败下去,最后销声匿迹。《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曹操去世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对弟弟曹植心怀嫉恨,遂借曹植在父亲亡故时未来吊唁为由而问罪,经过众人求情,答应给曹植一个机会,让其在七步之内作一首情景诗,否则还是要问罪。曹植当时在七步之内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听了这首《七步诗》,曹丕心生惭愧,于是放了曹植。曹植的这首《七步诗》喻意深刻,后来被流传很广。诗中说,豆子与豆萁都是同根而生,豆萁燃烧完自己,煮熟了豆子,豆子也就会被人吃掉。曹植巧妙地用“豆萁燃烧自己、煮熟豆子”,比喻同宗兄弟之间的斗争,最终的结果就是双双消亡。
攻讦宗亲与谤诸同学一样,大都是口恶,内在恶劣的心态也基本一致,只是所诽谤的对象不同,因而对自他的危害这里就不再重复观察。总之,一个家族内部成员之间,要像佛陀教诫的那样,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不得彼此诤斗。
以上观察了七种阴恶。其中,“良善、君亲、先生、所事”是超过自己的上等者,“无识”是低于自己的下等者,“同学、宗亲”是与自己地位均等的同等者。一个善良的人,对待超过自己的上等者应该恭敬有加,对不如自己的下等者应该慈悯爱护,而对与自己地位均等的人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但邪恶者却不是这样,他们对上者阳奉阴违,对下者欺骗愚弄,对均等者竞争嫉妒,“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即是对上者的阳奉阴违,“诳诸无识”就是对下者的欺骗愚弄,“谤诸同学、攻讦宗亲”就是对平辈者的竞争嫉妒。
《感应篇》在例举七种阴恶时,还一语道破了阴恶者的外在特征与内在心相。具体来说,阴恶者的外在特征就是“虚诬诈伪”,内在心相就是“刚强不仁,狠戾lì自用。”
阴恶者的外在特征:虚诬诈伪。虚,就是说话不根据任何事实来说,随意编造,随口乱说;诬,就是污蔑,将别人没有的过失说成有;诈,就是狡诈,也即用阴谋诡计欺骗别人;伪,即是表面伪装善良,以盗qu名声。
“虚诬诈伪”这四者是阴恶者的外在特征,因为要暗暗作恶,让自己所作之恶不为人知,所以需要借助于这四种手段,这四种手段的本质都是不诚实。《楞严经》中说,虚诬之人将来业报成熟会感得石碾niǎn子碾压、硬器锤击或巨浪漂击的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狡诈之人将来业报成熟会感得绳索捆绑、枷锁禁锢、鞭杖加身之事,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假装伪善之人业报成熟会投生秽污不净、充满屎尿之处感受痛苦,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huī。”
阴恶者的内在心相:刚强不仁,狠戾自用。刚强,是指对内心一贯执持害人的人生理念,且已成为内心的坚固习气,无法通过外缘加以改变;不仁,在中医里面是指身体失去知觉,这里引申为伤害他人时,对他人的痛苦没有丝毫观察,更谈不到心生怜悯。狠戾,是指内心凶狠残暴;自用,就是自己觉得自己的见解与做法很殊胜,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说与忠告。狠戾自用,就是觉得自己一贯采取的对人凶狠残暴的做法及见解很殊胜。
综合起来,“刚强不仁”是指阴恶者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而“狠劣自用”则是阴恶者内心所执持的邪见,这两者相辅相成。有了“人活着就应该残忍”的邪见,行为上自然就会毫不犹豫地伤害他人,而且对他人所受到的伤害丝毫不会生起怜悯心;反过来,常常刚强不仁,内心体验到的就是危机与斗争,因此“心肠不狠,地位不稳”的邪见就会更加坚固。
下面对七种阴恶做一个归纳。阴恶,就是暗地里作的恶——有些隐藏在心里,有些则在人后,有些虽然当面利人,实则害人。阴恶不易为人所知,因而罪恶尤其沉重。这七种阴恶是:对待上者的阳奉阴违,也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对待下者的欺骗愚弄,也即——诳诸无识;对待与己平等者的竞争嫉妒,也即——谤诸同学、攻讦宗亲。此外,七种阴恶的外在特征就是“虚诬诈伪”,内在心相就是“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观察完这七种阴恶之后,就应该对照自心,看看自己有没有沾上这七种阴恶的影子。如果沾上了,就必须生大惭愧心,痛下决心改掉;如果没有,就应当自我随喜,并发愿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即便大地上遍满各种恶人,自己也绝不沾染丝毫的恶习。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