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慧律法师:开悟得幸福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7-8 17:20
标题:
慧律法师:开悟得幸福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慧律法师答: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zai 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还很遥远。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的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凭添了自己的烦恼。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7-8 17:20
1、二祖慧可禅师
四大本无我,五蕴也是空。
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慧可禅师(487~593),一名慧可,又名神光,俗姓颐,洛阳虎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中国禅宗二祖。遭迫害时说上偈入涅盘。
2、法眼文益禅师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法眼文益禅师(885-958),俗姓鲁,浙江余杭人,罗汉桂琛禅师法嗣,禅门法眼宗初祖。晚年说上偈于李王,随后圆寂。
3、法常首座
此事楞严尝露布,
梅华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
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
斑斑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
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
嘉兴府报恩寺法常首座,两宋间人,俗姓薛,祖籍开封,公元1125年出家,1180年缘尽,临终说偈盘腿圆寂。
4、道行雪堂禅师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得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道行禅师,号雪堂,南宋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5、高峰原妙禅师
来不入死关,
去不出死关;
铁蛇钻入海,
撞倒须弥山。
高峰原妙禅师(1238~1295),南宋临济宗杨岐派破庵派僧,苏州吴江人,俗姓徐,雪岩祖钦禅师法嗣。
6、白云空中以假禅师
地水火风先佛记,
掘地深埋第一义;
既免檀那几片柴,
又省人言无舍利。
白云空中以假禅师,南宋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高峰原妙禅师法嗣。
7、冲然禅师
余年将七十,况复撒手时;
两袖云曳曳,一身露依依。
红尘飞不到,绿水永相随;
试看横空絮,飘飘不沾泥。
冲然禅师,临济三十二世禅师,清顺治年间于武汉黄陂县说法,临终书偈搁笔坐化。
8、紫柏尊者
一笑由来别有因,
那知大块不容尘;
从兹收拾娘生足,
铁橛花开不待春。
紫柏尊者(1543—1603),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江苏吴江人。因憨山大师被诬陷而毅然弃归宗寺方丈席位,入京解救而反被陷害入狱判死刑,临刑前晚留偈坐化。
9、黄打铁居士
叮叮当当,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黄打铁居士明代初年,湖南潭州黄姓铁匠,终日打铁念佛,昼夜不息。临终说偈,与最后字上一锤立终。
10、虚云老和尚
少小离尘别故乡,
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
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彼岸,
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
水月光中又一场!
虚云老和尚(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近代“一身重续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11、赵朴初居士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著名佛教居士,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7-8 17:21
有人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事实上人是「情绪」的动物。情绪便是我们的「感觉」,人常跟着感觉走,故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的产生。
感觉,绝大部分都是不好的;一般人常误认感觉是自己,所以人生过得不快乐,生活过得不惬意。又为何感觉不是自己呢?因它时好时坏,变化无常,故不真实,应趁早看清此真相,不要再被它愚弄!
我们要如何看清?当感觉生起时,把它当成观察的对象,不要跟它起舞,然后专注感觉的变化,“生起、沸腾、淡化、消失”,此念头灭后,很快又会攀缘其他的情境,心念生灭不息,永无止境…。
透过观察,便能了解外境及心境的关系,以及之间的变化;时间久了,自然就有功夫,便可体会《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境界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