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如法地发菩提心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9-12 13:28     标题: 如法地发菩提心

 知道了应该取什么,应该舍什么,他才能够如法地发菩提心,不至于昏头昏脑发错了,发了颠倒的心。

  本来想往西方去,他发心到东方去了,而且越精进往东方走,离目标越远。

  现在世间人发心,尤其是碰到个邪师叫你发心,那真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这种事情很多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听大善知识、明眼善知识给我们作出的很好的决择。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这就开示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要知道上面这八种发心的差别形象,各有不同。

  你知道这个,才能对这几种发心,审度考察,去思惟,去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我们知道了怎么去审视、考察,就能知道这八种心,哪种心是好的,哪种心是不好的。

  我们每个众生都有无师智,自然智,广大智,他会有这种辨别的能力。

  只要把这几种心一摆出来,他审视好丑之后,就知道取什么,舍什么,知道去取。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这里他就启问,怎么叫做审察呢?

  我们每个人都得要反省你自己的念头,你如果因地不真,就果遭迂曲呀。

  你若发的一念心不正,那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因为果是从因来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是不能自欺欺人的,你自己要回光返照审察一下:

  我作为一个佛教徒,无论是出家在家,我开始发的心,在这八种当中,是邪的发心还是正的发心;是真实的发心还是虚伪的发心;是大乘的发心还是小乘的发心;是偏执的发心还是圆融的发心。

  你得要问自己,要审察,看看我最初发的这念心,到底属于这八种当中的哪一种。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只有问自己,别人说不出来。

  因为你这一念心,别人又没有他心通,怎么知道。

  而且可能你虚假的发心装得比真的还真。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省庵大师真是很慈悲,给我们最后的指点,怎么样去取舍?

  特别地提出一个问题——云何去取?

  下面就诠释取舍的方法,对于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行人来说,对于那些求名闻利养,求人天福报,求现世五欲的享乐的心,对邪的发心,虚伪的发心,小乘的发心,偏执的发心,要舍弃,要毫无保留地去掉。

  如果原来我们有这四种发心的内涵:邪、伪、小、偏,赶紧把它从内心清除出去。

  就像拔草一样,把它拔掉,毫无保留,毫不吝啬的去掉。

  对于这种真心,正确的发心,真实的发心,大乘的发心,圆教的发心,要毫无条件地把它保留下来。

  唯有这样地去作认真的取舍,在这种基础上发菩提心,才叫真正发菩提心。

  所以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甚深的启示,就是我们学佛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动机一定要有佛教出世的本怀,超越的意向。

  尤其在末法时代,要有这种了生脱死、圆成佛果、度一切众生的超越的本怀,对世俗化的一种逆转。

  由于现在世间众生都很世俗化,接纳宗教也用他世俗化的心理来接纳,于是清净的超越的佛法,也变成了浊染的世俗的东西。

  我们在很多宗教场所都看到了这种状况,实在是太世俗化了。

  所以现在我们每个行人都要从我们当下发的这一念心开始,来把佛教微妙香洁的莲华的品格展示出来,要有大乘菩萨的精神。

  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佛教需要我们去传播。

  面对着很多外道宗教的挑战,如果我们佛教不去传播的话,我们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小。

  如何才能报答佛恩?要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宣扬佛的正知正见,才能报答佛恩。

  所以《华严经》说: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

  你就是作顶戴佛的供养,经过尘点劫那么多;你以身作为床坐的布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功德很大。

  但是如果你不讲经说法去度众生,你还不能真正地报答佛恩。

  所以自信劝人信,劝进行者,让一切众生能够相信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叫真正报答佛恩。

  所以佛教法运的推广、延伸,实际上就系在了每个佛教徒的发心上。

  你大乘菩提心发起来了,你才能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劝进行者,做如来使。

  所以我们才体会到省庵大师为什么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要发菩提心。

  这不仅是为自己利益度脱,也是令佛教长久住在世间的先决前提。

  而这一念发心,是需每个人要真诚地面对自己,解剖自己的。

  看到佛教这种法弱魔强的状态,这种衰弱的状态,是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发心有问题。

  现在就要根据省庵大师的开示,把我们的发心放在正的发心,真实的发心,广大的发心,圆教的发心上。

  这样,我们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才能够成就。

 学佛修行就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不能虚伪啊!如果虚伪了,你无论修多少、念多少,都是白修白念,有什么用?很多人修行了那么多年,最终连人天的福报都得不到。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断十种恶业、行十种善业,才能得到人天福报。

  如果没有皈依三宝,没有断除十种恶业,没有行持十种善业,你做布施、做供养做得再大,你帮助的人再多,也得不到人身。这是怎么回事呢?你布施了、供养了,肯定有功德、有善报,你会得到权势、钱财和名声,但是这些福报在三恶道里也有。很多傍生都特别有权有势有财富,名气也特别的大。比如说龙王,它有特别显赫的名声和权力,三界里都知道它,三界里谁的财产都比不过它。但是,它不是人也不是天,它就是傍生,它是属于傍生道的!我们讲六道轮回的过患时也讲过,傍生分很多种,有的傍生名气特别的大,权力也特别的大,但就是愚痴,不能学佛不能修行,连解脱的机会都没有。

  饿鬼也是。虽然大部分饿鬼都在感受饥饿的痛苦,但是也有例外。饿鬼里有一种是空游饿鬼,有的空游饿鬼特别富有,他们有的是财产,名气和权力也特别大。无数人的生命都掌控在一个鬼神的手里,想让谁死就让谁死。虽然他们有这么大的权势,很多人跟他们相比都不算什么,但他们终究只是饿鬼道的众生。

  很多人认为,“现在我修的是人天福报么!”像你这样的修行,得不到人天福报!你爱听也好,不爱听也好,事实就是这样。想要得到人天福报,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要断除十种恶业,行持十种善业。这仅仅是得到人天福报的因,还要有种种的缘,因缘聚合才能得到人身,不是那么容易的。人身也有很多种:一般的人身,珍宝般的人身,暇满的人身。你连一般的人身都得不到,学佛修行对于你来说有什么用?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9-12 13:29

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你什么都来了,要干这个事业,要得那个享乐,贪欲乃生。

  特别对比丘来说,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

  古人说:比丘常带三分病。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道心又上不来,那就麻烦了。

  下面就是“贪欲生必破戒退道”。这个贪欲心上来了,他降伏不了,他就会破戒。

  一破戒,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就会被抛弃,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

  所以,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病的性是空的,知病性空,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

  不产生恼害,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以病苦为良药”。

  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有点病是好事啊!

  “处世不求无难”。

  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没有厄难。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你骄傲的心,奢侈的心就会起来。

  太顺利了,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象骄傲的公主一样,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你就会欺负人,居高临下,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欺压一切。

  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叫作“体难本妄”。

  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

  你知道它是虚妄的,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

  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你知道水火zai 难很痛苦,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zai 难,也不会伤害到你。

  “难亦奚伤”。所以以患难为解脱,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

  你在这种患难里面,正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在患难当中修行,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谋事不求易成”。

  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

  轻慢的心上来,你必定会想“我多有能耐,多有能力”,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

  我们要用智慧观照,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是成功还是失败,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

  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为什么他做不成。

  赚钱的人都想赚钱,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所以事情成功,不是因你的能耐。

  所以“以事难为安乐”。这个事情很难,你把它看成是安乐的事情。这是“谋事不求易成”。

  “被抑不求申明”。

  就是被别人冤枉了,诬陷了,这时候常常是:哎呀,我被冤枉了,我要到处来洗清自己的冤屈。

  但一个学佛人,你不要到处去申明自己是如何的清白。

  如果你被冤枉就到处去申明的话,你就人我没有忘掉,人我是非就来了。

  你存人我是非,这时相互之间的怨恨会更加增长滋生出来。

  所以你在被冤枉的时候,你能忍得下来,忍下来,谦卑下来,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时间会说明问题。

  佛经上讲,一个人诬赖别人,就好像吐痰,吐向虚空,最后这个痰落下来,还是污了吐痰人自己的脸。

  过一段时间知道了他是那个诽谤的人,他有什么意思呢?

  这时候你不去申明自己,人家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很了不起。

  所以“以受抑为行门”。受到别人诬陷的时候,你不去辩白,这就是你修忍辱波罗蜜最好的行门,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

  所以一个修行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会碰到如上等等这些逆境的。

  生病、苦难、事情很难办成、被人冤枉……,但是在这些逆境当中,你如果能够把它作为修道的逆增上缘,明了世间这些真相的苦空无常,你就不是具有佛的知见,具有智慧了吗?

  如果你不这样去做,反而一天到晚念佛,就一定要身体健康,一定要做事没有障碍,一定要考上什么博士学位,都把学佛念佛用于追求世间的东西去了。

  这是不正确的。大陆很多念佛人都停留在这个观念当中,突破不了。

  所以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省庵大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都是邪的范围。

  我们看到很多的人学佛都为求人天福报,都摆脱不了这些名闻利养,世间五欲的快乐,来世的人天福报。

  这都是很可怜的,都离开了学佛正确的轨道和正确的目标。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跟上面正好相反,一个大乘的行人,他不求名闻利养。

  名利是世间的动力机制,是轮回的根本,我们要离开这些东西。也不求现世五欲的快乐,这些五欲的快乐全体都是苦,没有什么乐可言。

  来世的福报也是三世怨。

  你以今生持戒、念佛、修善的福德感得下世人天福报,但得人天福报的时候,你就迷惑颠倒,又去造恶业,第三世就堕下地狱了,这不是三世怨吗?

  所以这些都要放下。发心只为了生脱死发心,为成就无上菩提发心,这样的发心就叫“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先看这一段,发真心的相状。上面谈到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大核心内涵。

  那么当我们发起了上求下化的心之后,要心心念念不间断、不忘记、不丢失。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念念谨记,就能把那种自我的观念放下。

  所以这种发心也能自然而然的破除我执。

  当这种发心在我们的每个念头当中都能把持住之后,它就会因这种念力的熏习,产生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能够使我们具有甚深的智慧。

  所以闻到佛道长远也不生退怯。

  我们知道成就佛果可是要动经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无量劫。

  所以佛道成就的过程非常久远,这过程中就有可能使那些怯懦的众生一听就害怕了,他就不敢走在修行的道上,目标太遥远。

  在《法华经》里面,化城喻就谈这个问题:

  一个善知识很聪明练达,他带了一批人要到一个大的宝所去,宝所就是成就佛果的目标,他们距离宝所有五百由旬。

  走到中途的时候,这批人就对这位善知识说:我们已疲劳之极,走不动啦。就想回去,退转。已经走了这么长的路,往前走,他们又不肯走;退回去,也没有终结。

  所以这位善知识就以方便之力,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变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里也有宫殿楼阁,种种庄严,男女充满。

  他就指着化城说:哎呀,你看看,前面的大城已不远了。

  一到这座城里就能得到安稳,得到休息了。

  这些想退转的人一看,前面不远的地方的大城还真的看得见了,看得见就增强了他们的希望、力量,他们都鼓足余勇向前走,就到了这个化城。

  一到化城,这批人就以为到家了,生安乐想、安稳想了。

  这位善知识这时候就告诉他们:你到这里是第一阶段,也能得到涅槃,但那是偏真涅槃,有余涅槃。

  要成就佛果,还要向前走,在五百由旬的地方才是目标。

  这批人已经到了化城,他在走的过程当中,他的脚力也练出来了,心量也大了一点,在化城他已能够回小向大,进一步地向前走,走向成佛的目标。

  所以《法华经》里面讲,如果众生开始就闻到一佛乘,就是成佛的话,他马上就不想见佛了,就不想亲近佛了。为什么呢?

  他心里会起这种念头:佛道太遥远了,在走的过程当中太辛苦了。

  “久修勤苦,乃可得成。”所以他就怕了,怕了他就不想走了。

  因此佛知道众生有这个狭劣的心,怯弱狭劣,就以方便力在中途变幻一个化城,给他中途休息,所以就说两种涅槃。

  这是对那些中下根机的人说的。

  如果对于一个上根利器的人,他闻到佛道长远,他不仅不生退怯之心,而且生稀有难遭之想,他会勇猛精进地去修行。闻佛道长远而不生退怯,这是要发菩提心的人才能做得到。

  菩提心发不出来的人,他一定会害怕。

  这是“上求佛道,不生退怯”。

  然后再以智慧“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

  一个菩萨要度众生,但众生是刚强难化的。对刚强难化的众生,你不能去厌倦他。

  一般人的心理是对自己投缘的、喜好的,就对他很关爱。

  对一些对着干的、不听话的、非常桀骜不驯的,心里就很讨厌。

  世间有很多做父母的,对子女总是很关爱,如果这个子女老是不听话,不听话,最后他都厌倦了:啊,你给我出去,你不是我的儿子,我跟你划清父子关系。

  他都会生厌倦。所以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对刚强难化的众生,无量劫以来跟随他,教化他。而无量劫他都不回心,不受教化。

  这位菩萨都不生一念的弃舍之心。要有这样的发心。

  “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这两个目标怎么去做?一定要有波罗密的种性,一定要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就好像一个爬山运动员登万仞之山,仞是八尺为一仞,那万仞就是八万尺高的山,登这么高的山,一定要登到山顶。

  必穷山顶,才肯终止。

  不能在半山腰里面就不爬,半山腰就是中止化城。

  一定要穷极山顶。就像上九层的佛塔,一定要上到最高的顶层。

  所以一个发大乘心的人,他的种性一定要到达目标而后已,不到达目标一定是不屈不饶。这样的发心就叫发“真”心。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修行人开始学佛的时候,他每天都非常地用功。再过几个月过几年去看他,整个地就回到了没有学佛前的样子。

  “始勤终怠”,退转到了没有边际的程度。

  上次听一个大和尚说:有一个比丘,他开始修行非常精进勇猛,一定要开悟,结果修了两三年没有开悟,他就整个地对佛法丧失了信心,最后还俗了。始勤终怠。

  那么,他虽然也有些好的发心,但是夹杂着名利在里面。一个人能够把名利的心除掉是很不容易的。

  开始他也发心想修清净的佛法,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因夹杂着名利的念头、毒素在里面,虽然他也修种种的善法,比如持戒、禅定,以及修桥补路,慈善事业等等,他都在做。

  但是这些善法被他的罪业烦恼所污染,是有漏的东西,不能成为清净无漏的功德。

  这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真诚,虚伪。

  虚伪是凡夫众生都具有的。所以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

  修行人直心是道场,而他整个的就是用机心,用机心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他多么厉害,多么会玩手段,奸诈百端啊!

  这种贪瞋邪伪的恶心,你还很难去化解他。刚愎自用。

  所表现的就是虽能修点善法,但里面却夹杂着贪瞋邪伪的毒,这就叫“杂毒之善”。

  杂毒之善是不能有效果的,甚至会产生很负面的作用。

  就好像这一杯饮料,本来是很好,但掺杂着一些敌敌畏在里面,你还敢喝吗?

  所以这杂毒之善又叫虚假之心,跟真实之心就离得很远了,不真实。

  如果他不真实,他用这杂毒之善的心去修行,纵然他修行非常精进,日夜十二个时辰都如救头燃的修行,他能不能生到净土呢?

  “此必不可也”。善导大师给他一个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因为我们念的这个名号,以及要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全体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行菩萨行的时候,从他真实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

  法藏菩萨在他无量劫的修行当中,他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行持,乃至一念一刹那之间,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

  所以他所施设的净土、建立的名号、给予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

  所以一定要真实。这一点确实也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修行佛法得不到利益,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机心、奸诈。这也是娑婆世界众生的常态。

  所以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得那么辛苦,那么矛盾无常。

  你看一个个都戴着虚假的人格面具,有几个能够真心交流的呢?

  十句话都很难相信他其中的一两句话,你看人就活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颠倒里面。

  所以我们中国文化现在才体会到孔子为什么特别强调“诚”,就是对我们的虚假而施设的一个药方啊。

  一定要真诚,你有真诚才有智慧。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遥想当年菩萨戒在开始的时候,昙无谶尊者过来,他是一位戒律非常通达的大德。

  当时有一位道进比丘想向昙无谶尊者求菩萨戒,昙无谶尊者就说了句话:你们这个地方的人,心多谄曲,又无刚节,难道还有求菩萨戒的人吗?就这样说。

  道进比丘听到这话当下生起大惭愧心,他自己就忏悔,向弥勒菩萨求忏悔,最后他真的感得了菩萨戒戒体。

  一感得之后他就去找昙无谶尊者,昙无谶尊者一看到他,马上起身去迎候他了,说:你不简单啊,你已经得菩萨戒戒体了。

  由此可以看到,这样的毛病是很深重的,以至于真谛三藏想把菩萨戒的律藏传到中国都传不过来,律藏一上船,船就往下沉。

  所以如果我们修行人不能扭转这种虚伪的心,修行就永远得不到利益。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9-12 13:31

物质越发达,人越享受,但种种问题也出现。

  对修行来讲,还是很大障碍。

  比如,你去朝山,很简单,上飞机,一下子就到了。

  古人那种跋山涉水,艰苦卓绝的精神就没了。

  而修行是在路上,是个过程。

  要请佛像,也很简单,甚至可以批量生产,佛像是越来越多,人的恭敬心却越来越少了。要印经也很快,几块钱基本,对经书的稀有难得之心,却也少了。

  那我们修行要修什么?法华经给我们启示,就是要六根清净见天真。

  但现在媒体太发达了,每天都有许多无关紧要的新闻,尤其是负面的干扰着人。

  其实这些新闻,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只要你一看,他马上就污染了你的意根,尤其是负面新闻。

  人看多了,对世界都产生悲观。

  这并不是好事。那些新闻,都是人们解读世界的方式。

  你看这些新闻来了解世界,很容易受到扭曲。

  法华经讲到眼耳鼻舌身意根都要清净。

  最明显的,是身根。就是这个色身不清净。身根不清净,来自饮食上,以及周围环境。

  比如在饮食上,现在水有问题,粮食有问题。

  城市里的人,每天煮的饭,都是用煤气煮的,不如山里用柴火煮的好吃。

  水也没有山里的水干净。

  城市人火气大,这和煮饭的火也有很大关系。

  在禅宗丛林,非常注重厨房。

  我们去支提山时,感觉山上饭菜特别好吃,原来是和柴火煮饭有关。

  除了饮食,城市里很急躁。

  在支提山上,晚上吃过饭,天就差不多黑了,人就困了,才七八点而已。

  周围很安静。

  这个是地球大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城市里,有一股燥气,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还不想睡觉的,多大是,这就是燥气。

  以前人修行,都在风水宝地修行。

  人不借天力,修行不得力。

  尤其是打坐,或者念佛,静心时,就会发现。

  现在人福报从饮食上看,就知道越来越小了。

  佛在世时,水都特别甘甜,比牛奶还好喝。

  人的身根就越来越不具足,智慧也小了。

  像三藏十二部,玄奘大师翻译过来的经典中,许多大家都藏在了藏经阁。

  第一,静不下心来看,第二,估计也看的迷迷糊糊。

  所以佛法到最后,会越传越简单。

  人普遍的智慧减少了许多。

  现在讲的,叫失传了。

  这就是意根不清净。

  意根不清净,你怎么能深入经藏呢。

  在从耳根上,现在人听音乐,越听越浮躁,流行音乐,或者越来越口味重,比如黄调子。

  再高雅的音乐,就听不了了。

  各位,音乐也是人类最大的遗产。

  你要修行,要懂得音乐,就比较好调心。

  天龙八部有个是香神,对应人的鼻根,还有是乐神,对应人的耳根。

  人的品味,可以通过音乐,或者人的声音就知道了。

  佛教的音乐叫做梵音,梵呗,这是用来修行的。

  如果你身根不清净,你就喜欢世俗男女的音乐。

  如果你身根很清净,就喜欢融入自然的,甚至来自更高生命境界的音乐,这就是佛教的梵呗。

  他是祖师大德创造的,他们以禅定力,功德力创造了梵呗给人修行。

  没有一定的功夫,你要创造好听音乐很难。

  修行要修六根清净,这不容易。

  一定要少看世俗的,少听世俗的,然后多念佛。

  六根清净,这才是功德。

  我们用钱财布施,这都是修福德资粮。

  和功德不一样。

  功德是用来庄严和清净六根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9-13 20:09

、缘众生的大悲

我们先要明白: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其实,六道众生都当过父母,这在佛经中也有记载:《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有一天,佛陀带领众弟子往南方行走,见到路边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对这些骨骸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阿难不解地问:“您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为众人所皈依敬仰,为何要礼拜这堆骨骸呢?”佛陀说:“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遗骸,由于这个缘故,我今天理应对它顶礼。”佛陀在《梵网经》中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只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加上胎障所蔽,众生认识不到罢了。

然而,修持菩提心的圣者,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阿底峡尊者在聂塘时,有天看见一匹马将脖子卡在树中,拼命地在那里嘶叫挣扎。尊者忙对旁边的人说:“我的老母亲正在受苦,请快救救她!”所以真正修过菩提心的人,无论看见什么众生,上至梵天帝释,下至蝼蚁昆虫,都会生起与父母无别的想法,绝不会产生杀害之心。法王在《怀业时语》中也说:“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

三界众生既然都当过父母,我们就不能只孝顺今生父母,而对其他的众生,尤其是关系不好的怨敌、人类以外的动物不管不顾,甚至肆意残杀,否则,这是修行人的一种耻辱,不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现。其实,修行最难的就在这里。很多人口头上说要发菩提心,高僧大德讲经时也再再强调发菩提心,可是你这种心生起来了没有?你能否将一切众生与今生父母平等对待?这还是值得观察。倘若你所学的理论并没有付诸实践,从没有生起过一刹那的菩提心,那你说得再漂亮,也只不过是重复前人的话而已,对自己没有多大利益,想真正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经常思维: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时候,始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就像堪布阿琼所说,即使父母没经济条件而当乞丐,他们乞讨的食物中,哪怕有一点油脂或一团肉块,也舍不得自己吃,马上会给我;在垃圾堆里找到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也会把稍微干净、结实的地方,给我做成衣服或补丁。除了极个别父母因特殊业力不疼爱子女以外,一般来讲,不管是有钱人、没钱人,他们对孩子的关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每个人都当过孩子,你们可以想一想:父母对自己付出多少?自己又对父母付出多少?有些人长大后虽然很孝顺,但一个月中连半个小时也抽不出来陪父母,好好对他们嘘寒问暖,所以父母非常可怜。当然,若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仅陪他们聊天是不够的,关键要让他们学习佛法。现在提倡最多的报恩方法,就是给父母洗洗脚,其实这不是很重要,脚脏也可以、脚干净也可以,脚怎么样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应该给父母“洗洗心”。父母无始以来相续中遍满了贪嗔痴,今生中若没有办法以自力洗掉,也应让他们借助于佛法的力量消除,这才是最好的报恩方法。

当然,这是对今生父母而言的。同样,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当过我们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恩深似海。但遗憾的是,他们因为愚昧无知,再加上没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的引导,虽然拼命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为了发财去偷盗、为了长寿去杀生,将乐因当成仇敌一样毁灭掉,如寂天菩萨所言:“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他们虽不愿遭受任何痛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业,反而为了快乐而邪淫或赌博,以至于“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最终得不到丝毫快乐。

放眼整个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类造恶业的手段层出不穷,造善业的手段微乎其微、极其鲜少。很多人糊里糊涂地步入歧途,对世间法的智慧完全成了造业的手段,善恶报应自己一窍不通,等在前方的唯有迷茫、黑暗、恐怖,就像双目失明的盲人徘徊在无边无垠的旷野中一样,根本不知方向。

很多人确实非常可怜,一旦沦为地狱、饿鬼、旁生的众生,何时才能了知取舍因果啊?有时候我们应想一想,自己会不会堕入三恶趣?一旦堕入三恶趣中,解脱的机会极其渺茫,可以说几乎没有。我们现在获得了人身,一定要抓住机遇,否则,以一念之差而造下弥天大罪,到时想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现在拥有人身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时缘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二、缘佛果的智慧

再进一步观想:要想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别的方法无济于事,如今我遇到大乘善知识和大乘佛法,自己也有幸堪为法器,这种殊胜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定要听受能斩断轮回根本的大乘佛法,同时不断地认真思维、修持。此举并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或得到名声,而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摆脱各自业和烦恼的束缚,获得遍知佛陀的果位。这就是缘佛果的智慧。

简而言之,所谓的菩提心,正如弥勒菩萨所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利益一切有情(缘众生的大悲),愿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缘佛果的智慧),就是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智悲光尊者也说过:“所谓的菩提心,断除了自私自利,为众生希求佛果之心犹如饥饿者寻找食物、口干者寻找水一样强烈。”这样的殊胜发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具足。

……

其实本论内容越学习越难,就拿“发菩提心”来说,谁都能口若悬河地讲上半天,我也讲了二十多年了,可每次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没有时时以菩提心摄持,有时候讲课处于无记的状态中,好像完成任务一样,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众生,反正这一堂课不能缺,说是为了一切众生,但为众生的念头没有生起,这是很可怕的!

所以,每个人在闻法之前,当听到“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时,自己的意识要当下转变,若能转变,一刹那就可以摄持闻法功德,这是非常关键的。当然,这也跟自己平时串习有关,若从来没有这样串习过,听了多少年法也不一定发菩提心。但如果你每次不管做什么善法,首先都想到利益众生,那么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

因此,无论在上师或光盘、MP3、MP4面前闻法,还是放生、念咒、做慈善、当义工等修法(原注:修法:“修”有串习之义,“法”有善法之义,从广义上讲,在自相续中串习任何善法都称为修法。),发菩提心都相当重要。不管你行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大至放生几千头牦牛、建造几层楼的佛堂,小至持一句观音心咒、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最初都应以菩提心摄持,这称为“加行发心殊胜”。中间善根不被违缘损害,称为“正行无缘殊胜”。(倘若你有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的境界,则应安住于此,这是上等正行无缘殊胜;倘若没有这种能力,做善法时从始至终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要三心二意,也是一种正行无缘殊胜。有些道友听课的时候,刚开始有点专注,后来就心不在焉了,这不叫正行无缘。)最后为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来印持,这叫做“结行回向殊胜”,就像钱存在银行里被印持了,它的利息会越来越增上,但若没有存进去,随时都会被偷走或乱花掉。因此,藏地很多老修行人对回向非常重视,自己正在禅修、做善事时,如果突然有人找,他会说:“你等一下,我回向了再跟你说话。”“你等等啊,我回向了就出去。”即使没时间念长的回向文,至少也要念一遍:“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这样一来,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因此,所有善行以此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29 13:12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仅仅在心里想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想为了救度众生发誓要成佛,仅仅心里想了一下,也可以说是发愿菩提心,这个功德、福德比供养诸佛还大,即使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装满各种珠宝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也无法企及。

  现在很多人都在做一些形式上的善法,根本不去发菩提心。我们做供养、做布施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但若是没有菩提心的摄持,都是有限的、有漏的,都只能得到世间暂时的一些利益而已,根本不能成为解脱的因、成佛的因。若是发了菩提心,哪怕一刹那的善根,也是解脱的因,也是成佛的因。

  也许有些人还不明白,“不可能吧?供养诸佛的功德、福德这么大啊!”是大,但是若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就不能成为解脱的因、成佛的因。不是说其他善根没有功德,但若是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即使你积累的善根再多、再殊胜,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只能成为世间福报的因,这还是有限的、有漏的,还是解决不了根本上的问题。

  是否有菩提心的摄持,结果差距很大,这个差距是本质上的差距,就像石头和黄金,石头再多也比不了黄金。大家做供养、做布施、做忏悔、修忍辱,这都没有错,但是都要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每天上早晚课,每天闻法、修法,每天上供下施、忏悔、修禅定,有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若是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些都是轮回的因,始终还是烦恼。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