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二十九)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5-10 10:27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十九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第九面,最後一行看起: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如来法身、报身的德用,这其中的理、事都不是菩萨能够明了的,何况凡夫。所以世尊在此地叫着阿难告诉他,前面经文上所说的,「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这是极赞报身、法身德用无边。在佛法当中,佛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不可以自赞毁他,我们看这一段经文,这世尊不是自己赞叹自己吗?为什麽世尊要以这种方法来说法?这个道理很深。正是因为这桩事情没有人能知道,正是所谓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在这种情况之下,佛只好自己说了。说完之後要跟我们解释,『所以者何』,这是一句问话,意思就是为什麽佛要这麽说法?下面再解释『如来定慧,究畅无极』,这在科文里面,诸位能看到这一句是解释。「如来」,这个名号在底下一品我们再做详细报告,因为底下有十号,十号里面第一个就是如来;广义的说,这是见性之人才能够称如来。由此可知,如来果地上这十种号菩萨也有,什麽样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具足十号,虽然具足十号,没有达到究竟圆满,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晓得。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现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能现什麽样的身」。

  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降生,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什麽地位?天台家四教里面属於藏教佛,八相成道是藏教佛。换句话说,圆初住菩萨示现的,就有能力做此示现,也称「如来」,也称「应供、等正觉、佛、天人师」,也称,不假,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直到究竟果位,十号圆满了。如果诸位对这个意思要不能体会,古人常常用月亮做比喻。大概初二、初三,我们看到的月芽,能看到月的光明,你说那个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不是假的,是真月,但是十五的月光圆圆满满的也是真月,决定不是假的。圆教初住、二住的菩萨就像月芽;究竟圆满的果位就像十五的月亮,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所以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六即佛,这个地位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真的,他只证得几分,证得部分,而没有证得圆满,所以是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包括哪些?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上称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属於分证佛,都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都具足如来十号。这个地方我们先要了解,这个字的意思很广。

  「如来定慧」,「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由此可知,见了性的人,他的定慧跟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二乘绝对不相同。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没有见性,十法界里面的佛也没见性。我们要问,十法界的佛相当圆教什麽样的果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圣法界里面的阿罗汉,我们讲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断证的功夫,也就是他断烦恼的能力,相当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但是智慧德能就不能跟七信菩萨相比,七信菩萨智慧比他高得太多了,断烦恼跟他相等。由此可知,藏教里面的佛只能到九信、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到初住;也就是说,他们的无明没破。初住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大自在,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得的是小自在,不是大自在,这是我们要明了。此地是讲已经破无明了,至少也破一品,法身大士他们的禅定,他们的智慧,通常我们讲戒定慧三无漏学。

  「究畅」,「究」是究竟,「畅」是畅通。「无极」这两个字重要,从这两个字来看,这个如来不是普通如来,是究竟圆满的如来,因为後面有「究畅无极」这一句,法身大士这一句他还做不到。有这一句我们就知道,他是究竟圆满的如来而示现的八相成道。所以佛菩萨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都是示现的,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是感,佛是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的心非常复杂,十法界都具足,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的应也很复杂,佛菩萨来应的时候,随类化身,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现什麽身,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理很深,事很广、很繁,佛经里面称之为「微妙」、「难知」。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里面,可以说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只要你细心去体会,你就能觉察得到。我们一般人觉察不到是妄念太多,心太粗了,粗心大意你觉察不到。心思细密之人,他就能觉察到,能觉察得到用功才能得力。

  我们常常听许多同修说,用功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要知道,平常粗心大意,没有依教奉行。学佛的同修正如经上所说的,修行没有尽力,所以效果就小,好像读书拿不出成绩出来,原因就在此地。佛在一切经里面劝导我们,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怎麽建立?读诵大乘,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依教修行,建立信心。信心建立之後你才能够深解义趣,对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它的意思、法味你才能真正尝到,这里头有真味,绝对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能够相比的。这个味,佛经上常常把它比作甘露。佛比作甘露,我们还是不懂,为什麽?甘露没见过也没尝过,哪里懂得什麽味道。只听说书本里记载,甘露是天人的一种不死的饮料,说饮料大家好懂,饮甘露就长生不老,我们没见过。甘露可能是种非常美味、非常营养的一种食品,如果真的说饮了甘露就不死,大概是形容不是真的,那要是真的话,天人也有生死,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到了,他也要死,他也要堕落。由此可知,这是一个形容,是一个比喻,那是天上最好营养滋补的饮料。不死是形容,不是真的,我们在这里不要误会,有生一定有死,有聚一定有散,这才是真理。佛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警惕我们,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我们才知道应当怎样做人,应当怎样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知道自己生从哪里来,死了之後到哪里去,这就叫了生死;「了」是明了,对於生死的状况一点都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说了生死就没有生死,你又把它解错了,了生死是对於生死这桩事情很明了。

  功夫,定慧功夫达到究竟圆满,「无极」不是一切因位所得,菩萨在因位,从初发心到等觉都是属於因位,只有如来究竟的佛果,这才是果位。所以有这一句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前面所讲的话,这是究竟果地上的智慧、禅定、境界,不是因位菩萨能知的,佛这才自己说出来。说出来的目的何在?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我们对佛自自然然就生起恭敬心来,如来的境界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何况是地前菩萨?我们在这个地方,对於如来世尊建立决定的信心,然後才能发心依教修行,功夫才能得力。现在我们讲修行,实实在在讲,跟佛教给我们的标准,我们打很大的折扣。这个折扣太大了,不是对折,对折你都成佛了。佛讲了一百分,我们能做到一分,这个人就很了不起,就很难得了。有许许多多人,百分之一做不到,做到千分之一,做到万分之一,他也能得利益,佛法的利益真实不虚。

  再看底下这一句经文,『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这也是世尊自己说的,也不是三贤十圣菩萨所能够理解的。「一切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菩萨得自在不能叫最胜。「最胜」跟前面「究畅无极」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究竟果位上来说的。心离开烦恼,离开忧虑,离开牵挂,这样才自在。我们今天不自在,自己好好的想一想,不自在的原因是什麽?总而言之,妄想太多了,分别太多了,执着太多了,所以你不自在。佛告诉我们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把虚妄当作真实就是迷惑。一心一意分别这个真实,想拥有这个真实,那真实是假的,你就起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着,在这里面患得患失,你怎麽会得自在?现在这个世间,全世界大家都晓得动乱不安,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真是心慌意乱,痛苦不堪,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可怜!

  有没有方法解决?有,但是你不相信。什麽方法?读了佛经就明了,你身心不安,为的是什麽?希望保护这个身体,保护你生活的环境,你求的是这个,你在这里分别,你在这里打妄想,你在这里执着。如果你能把这个统统舍弃掉,像《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里不平安?处处都平安,原子DAN在空中爆发,看放烟火,很平安,没事。所以一切不平安,都是妄想、分别、执着,过分的执着自己这个身体,过分执着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的,身是假的,世界也是假的,连佛法还是假的。你可不要执着佛法,佛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尚且不执着,这个「舍」就是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何况世间这一切法。这是佛教给我们得自在的方法,所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得大自在。

  我们看许多人,为了什麽?为了身体健康,清晨去运动,到外面跑步,或者打拳,做种种运动,累得一身汗,他以为他身体健康。这学佛的人每天打坐,如如不动,丝毫运动也没有,他很长寿,他也不生病。你要问这什麽道理?那些执着身体,希望身体健康,天天运动,天天进补,妄想、分别、执着,反而补出毛病出来。在运动里面又扭着腰了,扭着筋了,麻烦大了,出了多少纰漏出来。真正修道人,事实真相明白了,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没病了,病根都放下,都拔掉了,这才叫真正的健康。佛的经论上,哪一部经论里面讲的佛菩萨、阿罗汉,每一天去运动?没看到过。有没有看到佛菩萨,天天去进补的?也没有。像这些地方,我们读经学习决定不能放松要留意,看看佛菩萨他们怎样过生活?过的是健康的生活,自在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诸位要记清楚,无相并不是这个相没有了,你又把意思解错了。「无四相」是什麽?是心里头没有四相,不是外面境界没有四相,心里头没有。佛教我们断惑证真,是把心里面的四相拿掉,形式上还是有我、有你、有众生、有寿者,样样都有,一样也没有少,心里头不能有,相上有就不碍事了。《华严经》上给你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此地讲的「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就是事事无碍。

  由此可知,障碍产生在哪里?障碍实在讲产生在妄念。妄想是妄念,分别也是妄念,执着还是妄念,你那个念错了。放下妄念,佛就跟你说正念,正念跟妄念从哪里分别?这个事情麻烦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与四相相应,「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统统是妄念,学佛还是妄念。你在拜佛的时候,我能拜,佛是我所拜的,我对他恭敬,所以你拜佛是妄念,你怎麽能成就?进念佛堂念佛,我念佛,我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妄念。所以你念佛功夫不得力,你这一句佛号念得很久,念得很多,没念好。怎麽知道没念好?还是有烦恼。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还是有贪、瞋、痴、慢,这就是你功夫不得力,烦恼天天长,智慧没看见。如果你功夫得力了,烦恼轻,智慧长,你在修学过程当中法喜充满。大乘经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你一天到晚生活在欢喜当中,法喜当中。诸位要知道,这种法喜要用我们世俗人眼光来说,这是最好的养分,什麽样的营养都不能跟它相比,这个世间科学研究还没有研究出来。现在研究营养的东西多少,法喜没有研究出来,只有佛法里头有。

  中国古人也曾经说过,「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欢喜的时候精神就来了,可以不要吃饭,可以不要睡觉,欢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初禅天以上就不需要饮食,也不需要睡眠,五欲舍掉了,五欲是财、色、名、食、睡。食是吃饭、吃东西,睡是睡眠,这五样东西他都没有,都舍掉,这是初禅。初禅用什麽东西来养自己身体?禅悦为食。禅悦是定慧里面有一分喜悦,喜悦就是他的养分,他五欲完全不需要了。四禅天如是,我们在人间生活也如是,只要你对於这个产生兴趣生欢喜心,你就得到充分的养分。现在也有人说「能量」都可以,名词无所谓,讲的都是一桩事情,所以佛教给我们生活在欢喜之中。可是我们一天到晚忧愁,一天到晚苦恼,佛教我们欢喜,我们怎麽欢喜的起来?这是真的。为什麽佛那麽欢喜?为什麽菩萨那麽欢喜?进入佛门,你第一位看到的弥勒菩萨。正规的佛教道场,它的建筑第一个天王殿,你踏进天王殿的大门,他坐在当中面对面的弥勒菩萨,一天到晚笑咪咪。他教你什麽?教你常生欢喜心,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欢喜了。

  你看到山河大地芸芸众生,这些现象原来都是诸佛菩萨变化所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这个人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你没有看到事实真相,你看到的是妄相,从这些妄相里面生起妄心。相宗经论里面所说的「种种心生」,种种心是分别心、执着的心。种种心生就把外面的现象转变了,境随心转,相是随心转的,这是浅而易见,非常可惜我们平常粗心大意。你看人欢喜,你看他面孔欢喜相;他在发脾气愤怒,你也看,那愤怒相,那相不是随你心在转吗?你心清净,现的是清净相;你心地污染,现的是个污染的相,显而易见。所以佛说「心生法,法生心」,心生法,那个心是真心,法生心,那个心是妄心。佛菩萨跟众生不一样的地方,差别就在此地,他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所迷惑这才叫觉悟。觉悟的人才得自在,才能过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是谁?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做起。

  《华严经》上讲有「十种自在」,这是圆教果地上的如来。我们今天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我们怎样学习自在的生活?这个要懂。十种自在里面,第一种就是长寿,叫做「命自在」。长寿、慧命我们能不能得到?能。佛经里面常说的,「求长寿得长寿」,如果你求不得,你一定是在求的理论,或者求的方法上出了错误;如果说如理如法的求,没有求不得的。我们向谁求?向佛求,错了,向自性中求,不是向佛求。所以告诉你向佛求,那个佛是觉性。这个佛不代表一个人,是「自性佛」,所以才有求必应。佛法称为「内学」,诸位要记住,如果说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无有是处;佛法教给我们,从内心里面求。求长寿这个例子很显然,凡夫的寿命有一定,为什麽?业力所转。所以有些看相算命,把你那个命算得很准确,你很可怜,为什麽?你有命,被人家算得那麽清楚,你是凡夫。佛菩萨,看相算命算不准,为什麽?他没有命,没有命才叫长命,有命都是短命。所以你给人家算的,算什麽?短命,算的都是短命,长命,他算不出来。

  怎麽样转短命为长命?那就只有佛法了,除佛法之外,什麽样科学方法都办不到,佛法确确实实能够转短命为无量寿。方法在哪里?就在这部经上,理论方法、事实真相全在这部经上,这个经叫《无量寿经》,寿命怎麽会不自在?如果就事相上来说,把业力转变成愿力就自在,就长寿了。凡夫之人生到这个世间,你是业力来的,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你是来受果报的。过去生中修善业,你来享福的;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你来受罪的,所以佛讲得好,「人生酬业」。你要问人为什麽到世间来?释迦牟尼佛四个字解答得清清楚楚。你是来酬偿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报,你是来干这个的。干这个还不老实,一面是酬偿业报,一面又再造业,你说这怎麽得了,业因果报这样相互的缠绵,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就造成长劫轮回的现象,这个现象很苦,谁知道?佛知道。所以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诸佛如来对於释迦世尊的赞叹,他能在五浊恶世教化一切苦难众生知苦乐法,就是说的这桩事情。轮回的状况佛菩萨了解得太清楚,我们是迷在其中,造业受报,受报又造业,天天干这个,所以苦不堪言。

  这一生当中,我们总算非常幸运遇到佛法,遇到究竟了义的大乘法门,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无比的希有。所以你只要能把念头一转,把你的业力转变成愿力,你就是乘愿再来。怎麽个转法?没转之前念念为我,有我,有我的家,有我的眷属,念念是为我,这是业力。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我没有了,这个念头一转,就是乘愿再来。我们以前业力的生命告一段落结束了,往後是愿力再来的,愿力再来,住在这个世间就随意自在,你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没有障碍。想什麽时候往生,什麽时候就去得了,为什麽?愿力作主了。关键就是这个念头,凡圣是一念之隔。佛在这个经教里头讲得不错,佛说「生佛毫发之差」,就是指这个念头转过来就成佛,转不过来那是凡夫。

  许许多多同修读了大乘经,听了佛法,懂得这个道理。转凡成圣的道理你懂得了,你为什麽不肯转?你为什麽做不到?习气太重,这是无量劫的妄想、分别、执着的习气,它在作祟,但是你要晓得,这习气不是真的,还是虚妄的,妄决定能断。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不觉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本觉本有」,本有决定可以恢复,你一念转过来了,本有的就恢复过来了。为什麽不肯干?这是愚痴,愚痴到了极处,愚痴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所以对於如来的经教,不能够认真百分之百的奉行,果然能百分之百的奉行,你就圆圆满满的转过来了,你就得命自在。所以如来果地上这些境界对我们来讲,我们有大受用,问题是对这个理事要透彻的理解,我们才肯真信,才肯真行。你说我信了我做不到,那个信是假的不是真的,真信决定做到。所以你的信心是什麽程度,看你所做的,你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你的信心。

  第二是「心自在」。第一个是讲命,第二个讲心自在。我们今天心不自在,烦恼很多,忧虑很多。佛菩萨的心自在,为什麽?佛菩萨有智慧、有方便,他能够调伏烦恼,能住三昧,这一条实在讲我们可以学。你真正要学,你要把心里面的烦恼、忧虑、牵挂统统放下,让你的心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你就得自在。实际上金刚般若这一会,我们过去在此地说过,须菩提尊者看出释迦牟尼佛生活的真相,他看出来了,佛为什麽那麽自在?为什麽那麽快乐?他看出来了,所以对世尊大加赞叹。他向佛请教,我们这些修行人,不修行人不谈了,修行人最重要的两桩事情,一个是怎样「降伏其心」?这个心就是妄念,如何能把这些妄念降伏住?这是一个大问题。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尊者这一发问,引起金刚般若这一会,释迦牟尼佛说了许许多多话,对须菩提讲的。须菩提不是一等根性的,释迦牟尼佛罗哩罗嗦讲了一大堆,我们听也听不懂。如果是我们学佛的人,拿这个问题问释迦牟尼佛,「云何降伏其心」?释迦牟尼佛一定合掌,「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多简单,什麽问题都解决了。「应云何住」?「阿弥陀佛」,住在阿弥陀佛上就好了,比《金刚经》高明多多,哪有那麽麻烦?这叫最上乘法,所以须菩提不是上乘人,你们大家上乘人,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这个就是心自在了,我们用什麽方法把我们的忧虑、妄想、牵挂,拉拉杂杂的统统舍去,一句阿弥陀佛把它代替了。念佛的功夫在什麽地方用?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念头一动,阿弥陀佛,就把它拉到阿弥陀佛这来,把那个念头打掉,这就是「降伏其心」。念念心里面有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心住在阿弥陀佛,哪有不见佛的道理?《楞严经》上讲得很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心里头不要有别的东西,二、六时中不可以有别的东西,为什麽?所有一切念头都是轮回业。你想想从早到晚,你造的什麽业多?轮回业做得多,你心里面有佛的时间少、短,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一切时、一切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是阿弥陀佛。你的麻烦又来了,为什麽?看到那个人来找我,明明是一个讨厌的人,搞得我的心就乱了,那是你不会用功,会用功的人是什麽?阿弥陀佛来了,那个人就是阿弥陀佛。你的心把他变成阿弥陀佛,相随心转。这外面是境界,你有能力把他转变成阿弥陀佛,他就是阿弥陀佛,你看你不就面对阿弥陀佛吗?善人是阿弥陀佛,恶人也是阿弥陀佛;顺境是阿弥陀佛,逆境还是阿弥陀佛,你才入念佛三昧,你才得心自在。你要分别这个是佛,那个不是佛,你就完了,你怎麽会得自在?这是教你怎样过大自在的生活。

  第三个是物质生活的自在,经文里面讲「资具自在」。资具就是我们生活上必须要依赖的一些物质,这个实在讲也很简单。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生活非常简单,吃饭,日中一食,吃饱就行了;衣服,粗布能够遮体就行了;晚上睡觉,有个地方躺下来休息就足够了。他过的生活,我们今天讲是最低水平的生活,物质生活他得大自在,知足常乐,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负担。心里没有负担,这个心就是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健康,他身健康不生病。我们今天为什麽病这麽多?心理不健康,吃这东西不乾净,疑神疑鬼,这个东西里头恐怕不乾净,吃了会生病,他念头一想到病,这里痛,那里痛,果然就来了;病从哪里来的?想来的,妄想打来的。心理健康的人,吃饱了一念不生,也不知道吃些什麽东西,所以他那个身体永远是健康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怎麽会不健康?没有挑剔,没有一念为自己。身体,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是为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利用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而已,你说他多自在、多快乐。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富贵、贫贱,如果真有道心的话,应当过一个很平常的物质生活水平,绝不求奢侈,绝不求豪华,绝不求提升自己生活品质,不求。你要想过好的生活,佛也不会反对,为什麽不会反对?因为佛没有念头,佛要是反对你,佛就有分别、有执着了。所以佛劝人,佛不勉强一个人,一切你自己看着办,所以佛的心才永远清净。佛要落在分别、执着比我们还烦恼,那他管事不是太多了?他只有劝告,绝不勉强任何一个人,所以他才能得心自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物质生活上得自在。我们有多余的应当帮助别人,你的福德就大了,功德也大了。福德,修福而不着相,福德就变成功德;修福着相,那是福德不是功德。着相是着什麽相?着我相,我能修,我做了多少好事情,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无我相,你所修的一切福德都变成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证菩提,福德不能,这里面的区别很微细,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财布施,你一生的财用决定不会缺乏,你布施供养饮食,你就不会缺饮食;你布施衣服,你一生不会缺乏衣服。我们一般讲一生,在佛法里面讲多生多劫,你不会缺乏。凡是有缺乏的都是不肯布施,不肯种因哪里来的果报?

  第四个叫「业自在」。「业」是造作,我们世间人叫事业,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你做了些什麽事;事情做完了以後的结果,就叫业。业很复杂,佛将它归纳为三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非善非恶,善业就有善果,恶业有恶报,无记是堕在无明之中,这是造业。佛菩萨的造作,我们随顺世间人的讲法,佛菩萨也造作,造作也有结果,怎麽说法?叫它做净业,净是清净。净业的果报,在六道里面就没有了,六道有三善道、三恶道,没有净业的果报,所以净业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六道轮回。我们要造作一定要造作净业,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统统转变成净业。你要有智慧,你要有善巧方便会转,菩萨的本事,《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也可以说菩萨跟凡夫不相同的,菩萨会转,众生不会转。有智慧、有方便的人他会转,统统都转成净业。

  我这个说法大家听起来好懂,佛法里面术语叫「回向」,回向不好懂。你们天天念回向偈,怎麽个回向法?「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回向菩提」,能够念得出这三句的人就不多。这三句是什麽意思,能讲得出来就更少。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把它转成回向,那就更少了,所以你要懂得转,回向就是转变。在日常生活当中,再小的事情,起心动念,真的是一毛一尘一沙一渧,这微不足道之事,都可以把它转,统统转成净业,这就是你真正懂得回向,你会回向了。全都转成净业,把烦恼转成菩提,把生死转成涅盘,转染成净,转邪成正,转妄成真,就在你会转。就像我刚才给你举的例子,人家来找你,你欢欢喜喜恭敬的看他,他就是阿弥陀佛,我就把他转变成阿弥陀佛,这叫回向。你还把他看作众生,还把他看成冤家,一看就生气,你多划不来?一看烦恼起现行,业障现前,马上就堕落了;你一转,一转就成佛了,一念之间。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平等的,决定没有好丑,为什麽?唯心所现。唯心所现,心就是法界,心就是如来。所以我常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来的示现,你们听了不相信,我讲真话你们不相信,讲假话你们都相信。讲假话是,这些众生过去造的业,善业善报,恶业恶报,你相信。这是什麽?假话,不是真的,这是随顺众生说的。如果随顺佛菩萨所说的的不一样,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全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全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全是诸佛菩萨的报身,全是诸佛菩萨的法身,这是给你讲真话,讲真的你不相信。你要能相信,你把境界转过来,恭喜你,你入了一真法界。成佛有什麽难处?一念之间,万法一如,万法平等,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烟消云散,了不可得。问题就是你认不认识?你有没有看清楚?你能不能转得过来?这是我们讲平常造业,你业就自在,一转过来就自在。

  第五个叫「受生自在」。这个容易懂,示现受生,像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现什麽身」。示现有两种,一种是应身的示现,一种化身的示现。应身示现要来投胎,在世间要住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这就是应身示现。第二种叫化身示现,化身示现往往是帮助一个人,帮助少数人,时间很短。像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的,他老人家朝五台,三步一拜,路途遥远,时间很长,忍受饥寒,路上生病了,在荒野之中谁去帮助他,他生病了。这时文殊菩萨示现了,文殊菩萨变成一个乞丐,好像也正好从那里过遇到了,看到老和尚生病,照顾他、帮助他。老和尚病稍微好一点了,他就走了,以後再也遇不到了,这一种叫化身示现。这一条我们就不好学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可是我们有类似的修学法,有相似的方法。世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社团,不同的人事环境,我们在哪一个团体,应当用哪一个团体的方法来说法,也算是随类示现。

  我自己也常常遇到这些事情,或者我们去拜访其他宗教,也有时候其他的宗教来拜访我们。天主教的神父,ji 督教的牧师,yi si  lan教的阿訇,我曾经遇到过。我遇到的时候,我就先合掌,他来看我,我就称他菩萨,不要他先称我,我先合掌给他行礼。看到天主教的神父菩萨,他看到我很欢喜的恭恭敬敬给他行礼,他也很高兴,「为什麽称我菩萨」?你是菩萨。「我怎麽是菩萨」?你真的是菩萨。他再追问的时候,菩萨是一个有智慧、有觉悟的人,你是不是?不错。那你不就是真的菩萨,哪里还是假的吗?这也叫做随类现身,随机说法。然後把佛法介绍给他,佛法对他的宗教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佛教是智慧,你信仰你的宗教,你宗教徒要不要学智慧?上帝是不是希望他的儿女,一个个都是笨头笨脑,我相信上帝不是这个意思,上帝一定希望他的儿女很聪明、很有智慧。那很聪明、很有智慧,怎麽办?跟释迦牟尼佛这个老师去学习,上学。释迦牟尼佛是你的老师,上帝是你的爸爸,没有冲突,这问题不就马上解决了吗?好解决。他听到也很欢喜。所以受生自在的时候,我们把它用在各个不同场合当中,我们也可以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来帮助这一些需要帮助的众生。所以这里面是佛法里讲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非常适合,这个方法用得很适当,就叫方便。「善」是什麽?绝不违背原理原则,原理原则一定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世间人讲的真理,佛法讲的性德,决定不违背自性本具的性德,这叫善。当然这种善巧方便需要相当的修养,然後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做得到,做得很自然,不是装模作样,做得很自然。所以佛法决定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佛的经教变成自己的生活。我们修学净宗的人,跟随阿弥陀佛的人,我们的生活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生活是什麽样子?《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就是阿弥陀佛的生活状况,我们要深信,我们要理解,要做到,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才是阿弥陀佛真正的弟子。

  第六叫「解自在」。「解」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真正的明白、理解,这叫解自在。唯有真正理解你才能说,所说的那就称作为妙法。我们想想世尊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世尊事先有没有预备?没有。在大会之中,大家都想听世尊的教诲,四众同修都有,不一定是哪个人提出什麽问题来向世尊请教。问题没有事先告诉世尊,世尊也没有去准备,随问随答,记录下来就成了经典,没有准备。他为什麽有这麽大的智慧?为什麽有这麽大的能力?佛告诉我们,智慧、能力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说,「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就是能力,相就是相好;一切众生智慧、能力、相好,跟一切诸佛没有差别。所以一切众生怎麽不是佛?你看一切众生是一切佛,正确的,没看错。这里头出了问题,问题是「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是因为他有妄想、分别、执着,他不知道他自己是佛,他不知道他自己智慧、德能跟诸佛如来一样,这句话是这麽个讲法,他不知道。所以佛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了,哪一天他豁然明白了,豁然大悟,原来如此。佛有没有度众生?他没度,是他自己悟的,自己明白的,佛没有能力叫他明白,佛只能教,只能开示,悟入是众生自己的事,佛做不到。所以一切众生成佛,是自悟自证,佛不居功,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得度者,佛讲的话句句真实。谁度你?自己度自己,佛只是给我们做一个增上缘而已。你看看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是自己具足的,佛仅仅做增上缘而已。

  解自在之後,才能为一切众生应机说法。所以诸位学讲经,当然你们初步,你们功夫还没有入这个境界,智慧没有开,你们讲经还要预备,还很辛苦。契入这个境界,讲经还要不要预备?不要预备了。不预备也不能不预备,怎麽个预备方法?跟你们的预备方法完全不同,预备的方法就是念佛。心跟佛心相应,愿跟佛愿相应,德与佛德相应,行与佛行相应,是这一个预备法。你从言语里面吐露出来,自然就跟经相应,还要准备它干什麽?可是如果你境界没转过来,你就不行,你还是要老老实实去准备。可是你要是不入这个境界,你的准备工作是一辈子都做不完,那就很苦。你要懂得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依教修行,真正依教修行,你这种准备经教,我看顶多十年了不起。十年之後还要去准备经教,换句话说,你没有修行。你要有修行,何必要准备?你要有修行,展开经卷,原来都是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哪有自己说不出的道理,都在平时相应。这是我们一般讲「四无碍辩才」,无碍辩才是这麽来的,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第七个「愿自在」。这一条我看大家听了都很喜欢,愿自在。有求必应这个愿才自在,如果求求不得,那就不自在。我记得我刚刚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就这样教导我,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听到很欢喜。然後他又告诉我,有的时候你求,求没有感应,求不应,那是什麽原因?因为你自己有业障,你要把你的业障找出来,把你的业障消除掉,感应就现前。章嘉大师这几句话,我在一生当中得大受用,这四十多年来很有效果,所以我是深信不疑。有许许多多人,念佛的人,学佛的人,对佛菩萨不相信,哪有有求必应的道理?哪有这麽简单?所以他每一次求总是不相应,总是求不得苦,哪里有有求必应?他不晓得他所求的不如理、不如法。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有求必应。在新加坡的同修,你们如果心细一点,仔细去观察,你也能得到证明。李木源居士在这个道场,不就是有求必应吗?隔壁大楼从建的时候,他就在那里求,果然就应了。如理如法的求,他求讲堂,讲堂应了,求念佛堂,念佛堂应了,他求什麽都有应;如理,不为自己求为众生求。为自己求就没有感应,为什麽?佛菩萨决定不会帮助你增长贪瞋痴,那佛菩萨对不起你,对不起人。你没有自己,没有贪瞋痴,你为佛法久住世间,佛法是人天眼目,你为一切众生得度,这个求是正确的。跟诸佛菩萨,跟护法龙天同心同愿,他怎麽会不帮助你?所以这里头有一念私心在,就没有感应,你就求不得。

  许许多多同修到这个地方来,从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到新加坡来参学。见了我的面,都要要求我拨一点时间,到他那里去讲经,有没有感应?没有感应。什麽原因?他为他私心,为他方便,为他那个小道场,所以他没有感应。过去你们来找我,一找我马上答应,过几天就去了,满天飞,到处跑,什麽原因?没有道场给我讲经,没有地方,只有到处结结法缘,好事,目的是在结法缘。现在有一个道场在那里讲经了,再要乱跑,你就错了,大错特错。所以没有道场的时候行,可以到处乱跑;初学的行,初学的时候广结法缘。所以我的法缘很殊胜,就是跑了几十年,到处跑跟大家结缘。现在有道场,要好好规规矩矩讲一部经。大家要求,这是很多人,很多年来都要求我讲一部《华严经》,《华严经》太长了,找不到场所,没有安定的环境。现在有这麽一个安定环境,过去许许多多人要求,我要满他们的愿,好好在此地讲一部经。你们再邀请我,等我这部经讲完,我再跟你们去玩。现在讲经的进度,就像这样两个小时两三句,《华严经》也是这个样子,那麽大一部经,我本来打算五年讲完,现在算算看,恐怕十五年都讲不完。问问大家,大家喜欢这个讲法,这就没法子了,就希望个个无量寿,我们大家都无量寿,慢慢把这个经完成。愿自在,有愿必成。

  第八「神力自在」。「神」是讲神通,通是讲通达,对於一切法都能通达;神是神奇,超越一般人常识之外。这种能力当然一个要修行功夫,要开智慧,第二个要广学多闻。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要常常接触,你才能够了解,才能够应付得了。但是在初学的时候不可以,初学的时候一门深入,为什麽?成就自己的定慧,自己有了定,定是有主宰,不会为外面境界动摇,这是你有定。你有慧了,你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有能力辨别这是慧,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就可以广学多闻。世出世间法都要涉猎,都要看看,要有个了解,我们在外面讲经说法,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有很多人有意来问难,来找麻烦,你要有能力为他解答,不但可以降伏这些人,而且能够化导这些人。这些人都很自负,自以为聪明,常常出些难题找法师的麻烦,让他下不了台,他在底下看笑话。所以一般常识一定要有,然後你才能够得神力自在。

  第九「法自在」。法自在通常是指辩才,得大辩才,能够广演无量法门。末後一个是「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展现出佛菩萨那种大无畏的智慧能力。这十种统统具足,才叫「最胜自在」。虽然此地说的,如来果地上的最殊胜的自在,我们应当要学习,把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变成我们生活的境界,我们才能得受用。不能够学到他那个水平,水平降低可以,不能够圆满的学习,学习少分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确实就显得自在。所以总起来说,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

  我们科里面讲「解脱德」。这个地方三德都给我们显示出来了。诸位在经上看,前面「觉智难量」是般若德,这个地方显示出解脱德。般若、解脱里面就含着有法身自在。这经文末後还有一句,可是时间已经到了,这一句留到下一次再讲。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