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三十六)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5-10 10:47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三十六)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六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接着再看: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前一次跟诸位报告过,这六句求「自利德」。法藏菩萨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怎样求自利;自利之後才能够利他。六句里面以智慧为首,以三昧为总结,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体会,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那就是一生都受用不尽。无论是学佛,还是我们平居过日子,如果没有智慧,佛家讲容易造业;什麽叫造业,甚至於自己都搞不清楚。造业当然要受果报,十法界依正庄严从什麽地方来的?我们要清楚、要明白,尔後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利益,哪些利益不是真实的。佛法对於真、假,它有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得到福、得到利,来生就得不到,佛说这个福利不是真实的;现在能得到,来生也能得到,往後生生世世都能够得福,佛说这个福利是真的。也有经典里面佛告诉我们,现前得不到福利,来生能得福利,後生能得福利,这也是真的。由此可知,诸佛菩萨跟我们所说,可以说是长远的利益,而不是一时,不是短暂。一时、短暂的利益,佛菩萨跟我们讲都是假的,可是长远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而真实的利益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句,「速到菩提究竟岸」。这是真正修行人,念念所向往的、所希求的,但是他为什麽得不到?一个是智慧不足,清净不圆满。佛在《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依这个标准来讲,善根、福德、因缘不足;如果善根福德因缘足,「速到菩提究竟岸」就办到了。我们今天的缘分实在是希有难逢,缘分具足,问题在我们有没有善根、有没有福德。什麽叫善根?这六句里头第一句是善根,後面这两句是福德。只要我们具足,甚至於我们欠缺一点也没关系,只要缘殊胜,正是善导大师所谓,「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我们有殊胜的缘,善根福德差一点,可以在这一生当中,短短时间里面把它补足。这种情形自古以来,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的例子,所以可以补足。

  下面两句这是真实的受用,『无明贪瞋皆永无』,「皆永无」非常难得,永远断了。由此可知,这决不是普通人,这是赞叹佛的。「贪瞋」是见思烦恼,这是最粗的;除此之外,佛给我们讲还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说无明、说贪瞋,三种烦恼都断尽,很不容易。见思烦恼要有定力才能够伏住,《金刚经》里面所谓「云何降伏其心」,要定功。定能降伏,不能断,不能永断,永断要靠智慧。这个智慧绝对不是见闻之学,我们多听经,多读经,多研究讨论,能不能开智慧?也能得一点小智慧,但是这个智慧不能断烦恼,更不能破无明。破无明的智慧是自性般若智慧,宗门里面常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智慧才能够破无明。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怎样下手?换句话说,我们要怎麽个学法?从哪里学起?一定是先断最粗的烦恼,最粗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用现在的话来说,见是错误的见解,也就是说你对人、对事、对物错误的看法,这叫见烦恼;思是思想,对宇宙人生你的想法,你想法错了,那叫做思惑,思想的错误。

  见解错误里头最根本,也就是最严重,把这个身看作是自己,这是你见解上错误。这一句话很难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哪一个人不把身体当作自己?甚至於我们说,连佛菩萨也不例外,经本一展开「如是我闻」,岂不也把这个身体当作我吗?这里面就有讲求,众生把这个身体真正当作我,这个错了。诸佛菩萨觉悟之人,也能够随顺一切众生,「你说这个东西是我,好,我就随顺你,这个是我」,交换意见就方便,这叫随顺众生说话。他自己心里头有没有执着?没有,确确实实没有执着,这是觉悟人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之处。因为我们执着这个身是我,麻烦大了,於是起心动念要照顾这个身体,要照顾我。诸位想想,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就从这个地方生,不但要照顾我,还要照顾我所。我所是什麽?我所有的。至亲是我所有的眷属,父母、夫妻、儿女、兄弟,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财富,我所有的地位,我所有可多了。我所有是附属於我的,天天为这个忙碌,天天为这个事情造业。我们才明了佛家讲善恶,它的标准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讲善恶,什麽是恶?为我就是恶。什麽是善?为人就是善。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都能为众生、为别人,佛说这是善;起心动念都为我,这是恶。我们这才把世尊这个教诲参透了!

  因为有我这个执着,就变现六道轮回的境界,所以六道、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佛经里头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有相,十法界有相,这些相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这个现象怎麽来的?就是因为从我执变现出来的。如果你哪一天要证得无我,那就恭喜你;无我,给诸位说,六道就没有了。譬如你在作梦,几时证到无我,你就从梦中醒悟过来,这一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只要你还执着有个我、有我所,你依旧在作梦,你没有醒过来。所以六道轮回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执着没有,六道就没有。可是你还有妄想、还有分别,到那个时候是什麽样子?佛告诉我们,那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这个境界现前;所谓的声闻、缘觉、菩萨、佛,会现这个境界。境界有差别,这是你执着有轻重不同,你的分别执着有轻重;分别重的你是声闻、缘觉,分别轻的你是菩萨、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分别,那你就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这就成佛。虽然成佛不圆满,在《华严》里面讲叫法身大士,禅宗里面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们为什麽见不了性?我们念佛为什麽不能得一心不乱?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着,这两种东西障碍了。执着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二障障住我们的自性,使我们不能见性,不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原因在此地;什麽时候我们离开分别执着,这个事情才能解决。这两种障碍放下,放下之後明心见性,在我们念佛人讲你得理一心不乱,这个地位就是《华严经》上初住菩萨的地位。《华严经》是圆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成佛了。刚才说虽成佛,不圆满、不究竟,为什麽?还有妄想,妄想就是此地讲的无明,无明是妄想。无明就是还没有搞明白,没有搞明白才会打妄想,统统都搞明白,当然你就没有妄想了。

  这个无明是说什麽?说自性宇宙的根源没搞清楚。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比我们清楚太多,我们哪能比得上人家。对於自性没搞清楚,自性的体、相、作用,他也能证得一些,但是不圆满。古人的比喻比得好,他把晚上的月亮做比喻,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刚刚有个月牙,它也有光,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虽是真的不圆满,要跟十五的月光来比那差远了,所以圆教初住、二住、三住的菩萨,就像月牙一样。真月那就是真佛,所以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的,真佛而不圆满,他的无明要慢慢破。无明也有厚薄不相同,《华严经》上说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圆教初住菩萨,那还有四十品没破,还得慢慢的修,一品一品的破。四十一品无明统统破尽,这才叫「无明贪瞋皆永无」,破尽了。这是什麽果位?圆教的佛果,究竟圆满的佛果。佛果是什麽?佛果是我们自己,禅宗的话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正是世尊在《华严》、《圆觉》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换句话说,你成佛没有别的,恢复本来面目而已。大经里面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成佛你不要以为你有什麽得到,没有;你所得到的完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绝对不是说自性之外,还有东西可以得到,没有;你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的本具。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你恢复自性的德能而已,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要明了。

  後面这一句『惑尽』,其实这一句两个字,就是前面这一句讲的无明;『过亡』,「过」是过失,你以後的生活行为,对人、对事、对物永远不会犯过失,「亡」就是没有,过失没有了,这还不就是前面讲的「无明贪瞋皆永无」。怎麽样永无?怎麽断的?末後这一句是告诉我们断的方法。靠什麽方法?『三昧力』。「三昧」是古印度梵语音译,它的意思就是禅定。在佛法里面翻译的很多,最常见的叫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三昧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因此佛法的修学,是以禅定为枢纽,我们不能不认识。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无量无边,总而言之,都是修禅定,我们不能不知道。三昧为什麽不翻作禅定?三昧比禅定的意思要圆满。如果说禅定,世间的四禅八定也是禅定。世间四禅八定是不是三昧?不是。三昧这个禅定超过四禅八定,它也是禅定,我们可以说比四禅八定还要高、还要深;因为四禅八定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的受用,不能算正常的受用。

  佛在经上讲六道众生的受用,可以把它归纳为五大类,总不出这五类。身有苦乐,你身种种享受不外乎乐受、苦受,这两大类。心理上不出忧、喜,这两类的受用;忧是忧患、忧愁,喜是欢喜。这是讲六道凡夫,你们所享受的不出这个范围。但是在四禅八定里面,这个时候好,很舒服。为什麽?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受很好;就是苦、乐、忧、喜都放下、都离开,佛讲这叫舍受。舍受是很好,但是不长久,不是永恒的,它是有一段时间,随着你禅定功夫的浅深,你舍受的时间短长不一样,不能称为三昧。所以三昧这个意思,最低限度阿罗汉所证得,《楞严经》上叫「九次第定」,他这个定功第九层。因为第八定在世间,世间禅定最高的到八定,九定超越世间,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种禅定才能算作三昧。由此可知,这是很深的定功,你要想断见思烦恼,你一定要依三昧,要依禅定。

  这一首偈子,总而言之,佛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教导我们生活的方法;我们很希望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就是智慧跟三昧。因此佛法的教学,佛教人什麽?佛就是教人开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不能不清楚;佛法不求别的,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一定从定中得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没有定功那一种的智慧,我们世间人称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世智辩聪」,佛讲世间人的智慧;辩才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从甚深禅定当中开悟。换句话说,这个智慧不是从外面求得的,是内心里面自自然然显现出来的。这个事我们乍听就又听不懂,怎麽不学,智慧会现前?

  佛在经上常常把我们心比作水,这个大家好懂。我们看到水,水有波浪,水是动的,水就没有照明的作用,外面境界相它照不清楚。如果水要是静止,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景观在水里面就照得清清楚楚。照见就比喻作智慧,清净没有波浪那就是禅定。诸位要晓得,定能开慧,这是真智慧。这个水很静,很乾净、很平静,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现在心里头没有智慧,为什麽没有智慧?心是动的,就像水起了波浪,你哪里能照见?所以你学得再多,听得再多,见闻再广,你好像也很有智慧,那不是真智慧,为什麽?不是水平照见的智慧,你不过是听人家说的,人云而云,或者是自己打妄想,妄想那个念头也是起伏不定;你是从妄想来的,你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从自性当中生出来,这不是真智慧。

  因此佛弟子,也就是我们学佛的同修,我们常常喜欢在家里面设一个佛堂,供一尊佛像,表我们对老师的敬意。佛是我们老师,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供佛像是这个意思。既有佛像,我们当然也要供养,供养里面最主要的供养具就是一杯水。我们在佛前面供一杯水,不烧香没有关系,不供花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麽?叫你看到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智慧就现前,供水用意在此地;不是供给佛喝的,佛不喝这个水。是给我们自己看,常常提醒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心就像水一样,「三昧力」。希望我们大家都懂这个意思,你学佛就不迷信。佛法真的没有迷信,佛法是教人觉悟,教人成就真实的智慧。

  一切供具里面都有它特别表示的意思,你一定要懂。许多同修喜欢供饮食,供饭、供菜,三德六味。供饭、供菜表什麽意思?你想想饭菜起什麽作用?让我们这个身体能够多活几年,你不吃饭就死了,所以吃饭是养这个身体,让这个身体常住这个世间。然後你就晓得,供这个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想到饭菜,目的是什麽?正法常住世间。譬如正法也得到饮食,也得到滋养,它可以常住世间。所以这是个愿望,希望佛菩萨,希望善知识,希望佛法能常住世间,表自己这一点意思。所有一切供具都有它特别的意义在里面,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由此可知,智慧跟三昧重要。明白这个才晓得,我们应当怎样自己修学?怎样自己过日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再看底下这一首: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这一首偈是求佛的「觉他德」。自利得到之後,一定要利他,所以我们科题上讲「如佛救苦」。法藏有这个愿,我们学佛就要学习法藏,学习法藏求自利德,学习法藏求利益众生这一种能力;德就是德能。第一句说『亦如过去无量佛』,「过去」时间长,过去无量劫,无量劫当中当然有无量诸佛如来,他们这些佛出现在世间,都为『群生大导师』。佛门里面这些称呼,我们都要知道,这是属於佛学常识。「大导师」是对佛的尊称,他能够指导我们,他能够领导我们,超越生死轮回,超越十法界,成佛作祖;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大导师,只有佛才担当得起。

  大导师简单称就称「大师」,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多一个字都不愿意,所以在中国平常称大师。诸位要晓得,大师是对「佛」称的,如果有「人」称大师,那就未免太过分。他不是佛,不是大师,一定要称他作大师,过头了,这是很不适当。菩萨,观世音菩萨那还得了,在我们中国知名度最高,所谓「家家观世音」,哪一个不知道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没称大师,我们称观音大士,「大士」是对菩萨的尊称。我们把这个话讲清楚、讲明白,诸位同修有这个常识,以後你们看到出家人,你们要写信给我,写个明信片给我,净空「大师」,错了;一看到你这种称呼,就晓得你没学过佛,你是外行人,你不是内行人。你真正是恭维赞叹,把我看作个菩萨,净空「大士」,那还勉强,怎麽可以称大师?不可以,这个要懂得。

  佛家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称大师,习惯上称法师。如果是各宗派,禅宗里面一般称「禅师」,这学禅的;学戒律的我们称「律师」;研究论典,长於譬如《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长於研讨这些论典,我们称「论师」;研究经教的一般称「法师」。在从前帝王的老师称「国师」,没听说过称大师,你找不到;翻译经典的称「三藏法师」,称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在我们佛法里面讲通家,他是「经、律、论」这三种他都通达、他都明了,有资格翻经,翻译经典,称三藏法师,没有称大师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世间大师太多,也把人搞糊涂了,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只有一个大师,哪跑那麽多大师出来?正如同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怎麽跑好多校长出来,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普通称呼我们要记住。师就是师范,他的言行,可以做世间一切修行人的典范、模范,这才称之为大导师。佛是九法界众生的导师,这才称大师。不但是人间、天上,阿罗汉、菩萨,到等觉菩萨,都要向佛学习,所以佛称大师,这个意思在此地。

  除这之外,有一些普通常识也不能不知道。譬如大家习惯看到出家人称和尚,和尚不能随便称,为什麽?太尊敬了。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和尚」这两个字的意思,实在讲是一种轻视的口吻,称和尚,和尚好像都没有人瞧得起的,他不懂得和尚两个字什麽意思。内行人看到出家人不能随便称和尚,可以称法师,不能称和尚。和尚是梵文音译,是从古印度话里面翻译出来的,他的意思是「亲教师」。在翻经不翻他的意思,翻他的音,这个名称是属於「尊重不翻」。我们对他很尊重,用他原音称呼他,这属於尊重不翻。实在他是可以翻,叫亲教师。像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亲自制订教学政策的,这个人才是亲教师。是谁?校长。诸位要晓得,一个道场就是一个学校,这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是亲教师,只有一个校长。所以一个道场,只有一个人称和尚,我们现在称住持、称方丈,那个人才称和尚,其他的出家人不能称和尚。不可以说,这麽多和尚,不行,不可以这样称法,那你就完全搞错了,那称法师。法师是什麽?是学校里面的教员,和尚是学校里校长,校长只有一个,教员很多,所以称法师、称阿闍梨。

  阿闍梨是梵语音译,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学生的榜样,叫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称轨范师,不是亲教师,秉承亲教师,协助亲教师,教导初学的学生。像古代寺院,寺院将来这些称呼一定要改成现代化,否则的话大家都不懂。寺院里面也许你们有听说首座和尚,再加个首座。首座他做什麽工作?他是属於阿闍梨。像首座、维那、监院,都是属於阿闍梨,不能称和尚。首座管教学,就是教学部的负责人,像现在学校里面,大学里面教务长,中学里面教务主任,管教学的;维那管训导,监院管总务,寺院丛林里面这叫纲领执事,分这三个大部门;教务、训导、总务这三个大部门,跟现在学校里头行政组织完全相同。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你从它这些称呼,从它这些工作性质,你完全明白。我们对於这些称呼的常识一定要有,否则的话,你一开口内行人就知道,你没有学过,你不懂。

  还有一个普通称呼,在此地附带讲一下,「众」。众这一个字在佛法是代表团体,不是指一个人,指团体。我们念三皈依「皈依僧,众中尊」;僧是僧团,僧也不是一个人,团体,佛家的团体。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居士,你组成这个团体,团体称僧。像居士林是一个团体,居士林就是个僧团,这个僧团在家居士所组织的。僧团不分在家、出家都叫僧团,只要遵守「六和敬」,依六和敬修行,那就叫僧团。这个团体是个僧团,因此一个人也称僧,要照它原来意思讲,在家、出家都称僧。但是现在在中国的习惯,在家居士不称僧,出家人称僧,你要懂得这个意思。既然是个僧团,那不管在家、出家,如果你要向人请教,居士林你要说你们的道场住多少人?人家一听,你外行,你没有学过佛。学过佛的人他要是向人请教,他不会问你这里住多少人,他问什麽?你这里住多少「众」,不会说你住多少人。为什麽?说住多少人,你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上讲的;或者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着相了。那说众?说众就把这个相破掉。众什麽意思?你这个道场住了有几个「众缘和合」的东西,就这个意思,众缘和合的。在说话这当中都叫你开悟,不要执着,这众缘和合的东西。所以佛家这些术语,真的都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教我们不要着相。这是说到这个地方,称呼附带跟诸位说几个。

  下面大导师导引的是什麽?『能救一切诸世间』,这真能。「诸世间」上面又加个「一切」,一切不就是「诸」,诸不就是一切吗?怎麽会重复?这怎麽讲法?我们先说「世间」是什麽意思,世是指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中国这个字,「世」这个字是三十,三个十。古时候中国人三十年叫一世,三十年称一世,过去、现在、未来。「间」是空间,所以世间也叫世界,界也是讲空间。世间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我们现在讲时间跟空间,时空里面所包括的一切都在里面,这是世间两个字的意思。佛法里面讲「诸世间」,是说三种世间,一个是有情世间,一个是器世间。我们现在学术界里面的分类,分做动物、植物、矿物;动物就相当佛法里面讲的有情世间,动物有感情的,这是一大类;植物跟矿物在佛法里称之为器世间,也就是我们讲的物质,这里头没有精神,只有物质。动物是精神跟物质和合而生的现象。还有一类叫正觉世间,这是我们世间法里头没有的。正觉世间指什麽?指诸佛菩萨、阿罗汉。换句话说,六道以外,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叫正觉世间,他们是觉悟的。有情跟器世间在迷位,这是迷悟不相同,觉悟的称为正觉世间。这叫诸世间。「一切」两个字怎麽讲?世界无量无边,每一个世界都有这三种世间,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这一尊佛是大导师。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也无量无边,前面讲「过去无量佛」,一切就是无量,无量无边的三种世间,佛有能力救。

  这个世间里面有『生老病死众苦恼』。这一句现象最明显的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生老病死众苦恼」统统具足;苦恼佛在经上讲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谁能够避免?谁能够救护?佛能救,佛有能力教我们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可是现在我们已经生了,佛有没有办法帮助我们不老、不病、不死?有,真有办法。为什麽我们得不到?因为我们对佛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你要真正相信,真正明了佛所讲的意思,依照他的话去做,你就能避免,这是给你说真话,不是给你说假的。佛用什麽方法来帮助我们?佛是把「生老病死众苦恼」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佛的教导就是讲这些。你为什麽会有生?你为什麽会生在这个时代?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晓得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不知道。实在讲一般人糊里糊涂过一辈子,真正是谚语常说的「醉生梦死」,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现象。活的时候像喝醉酒一样,疯疯癫癫,不正常;死的时候糊里糊涂,这一辈子就过完了,你说多可怜!几个人能够知道生从哪里来?你为什麽要生?死到哪里去?去干什麽?这是大问题,这是大事因缘。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给诸位说就是为这桩事情而来的,《法华经》上佛说得好,「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大事是生死大事,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们,我说「生死」事不大,「死生」事大,我们死了以後到哪里去投生?这个事情大。佛在经论当中告诉我们,人死了以後再去投生,则有十法界,实在讲法界是无量无边,佛把它分做十大类,你到哪一类去?这十类我们从底下往上面看,最下面地狱,你可不可能到地狱去?再是饿鬼,你会不会变饿鬼?大多数人死了都变鬼。为什麽?人死了就作鬼,他没有想别的,他就想作鬼,所以他死了当然作鬼。佛法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没死之前他就想去作鬼,他怎麽会不作鬼?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他去作鬼。还有去作畜生,这叫三恶道,造作一些罪业,感受的恶道的果报。还有三善道:人道、修罗道、天道;再往上面去,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这是佛大致上把我们死後去处说了十个,这十个你到哪一道去?这才是大事。

  要往哪一道要具足那一道的条件,你才能够生到那一道。条件很多、很复杂,佛在讲经说法只举纲领,就是在所有条件里面,哪一个条件最重要,给我们举出来。我们如果把最重要的条件抓住,其他条件好办,容易具足。佛给我们说如果你要想生到佛道,佛道最重要的条件是什麽?「平等心」,佛心平等。换句话说,你的心不平,你就不可能生到佛道。佛的心,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一切万物是平等的;不但对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一切万物佛心平等的。这个难!我们凡夫心极不平等。给诸位说,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我们提出修学的纲领比佛讲的罗嗦,我们讲了五种,「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诸位如果把这五种修成功,你死了以後一定作佛,你作佛去,这是佛道的条件。这一部经里面就是跟我们讲作佛的条件,所以我们选择这一部经,就是选择我死了之後要走佛道,我来生要作佛。因为这个经题上,非常明显教导我们「清净、平等、觉悟」,我们具足清净、平等、觉的条件,那就作无量寿佛。这是最殊胜的选择,最高明的选择,最正确的选择,选择作佛。

  比佛道差一等的是菩萨,菩萨的条件修「六度」。底下这一首偈:「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这是菩萨道,菩萨必须具备的条件。这六个条件,我们在底下一首偈再跟诸位详细说明。你要统统做到,统统具足,你来生作菩萨。另外一种缘觉,缘觉佛经里面称为辟支佛,辟支佛三个字都是梵语音译;辟支翻作缘,因缘的缘,佛翻作觉,所以缘觉是中文的意译,辟支佛是梵文的音译。他修「十二因缘」,我们修十二因缘具这个条件,你就是投生辟支佛。如果你修学「四谛」:苦、集、灭、道,你就成阿罗汉,叫声闻道。如果你修「十善业道、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心量很大,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舍是布施;慈是与乐,给一切众生快乐;悲是拔苦,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叫悲;喜是看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生欢喜心。再加上修「四禅八定」,这是你取得天道的条件。如果来生还想作人,人道的条件是要修「五戒、十善」;五戒持得好,十善修得好,一生都不违犯,来生可以得人道。阿修罗道比较上特殊,阿修罗修的福报很大,喜欢布施,喜欢供养修福,可是好胜、傲慢。譬如在佛门里面布施,看到人家布施一百块钱,他要布施两百块钱,一定超过你,好胜、好强,将来果报就堕阿修罗道。烧香要烧头一炷香,烧第二炷香不甘心。阿修罗好胜、好强、好斗,喜欢斗争,这就落修罗道。

  下面三恶道的业因,饿鬼道是悭贪,这是他的业力,贪而无厌,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吝啬,所以悭贪是鬼道。畜生愚痴,真假、是非、邪正、善恶,乃至於利害,他都搞不清楚,常常搞颠倒了。譬如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颠倒那就变畜生。世出世间的大善是教学,这是最大的善。诸位细心去想想,自古以来帝王将相很多,在世的时候还得了,权势富贵盛极一时,中国人所谓的「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死了以後到现在几个人知道?没人知道,所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麽?办学,办教育。孔老夫子平民办教育,千年万世提到孔老夫子,哪个不尊敬?孔老夫子遗留的典籍,人人都还想学习,这是真的。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一生从事於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今天提起释迦牟尼佛,哪个人不尊敬?佛留下来这些教诲,在这个世间多少人认真努力在学习,这是真的。我们修福、种福,这才叫真正的福田,过去有人说三宝当中是修真正的福报。世间大富大贵从哪里来的?都是从三宝当中植的福,你才得这个果报。我们有能力辨别善福这是智慧,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学,怎样去种福。李木源居士常常提起,我们帮助苦难的儿童,帮助无依无靠的孤儿,帮助他求学,教育他,这叫希望工程,有希望,这是真正的福德。

  由此可知,在一切教育当中,佛教育最殊胜。佛教育培养什麽人才?培养菩萨人才。也就是讲将来十法界摆在我们面前,佛教育是培养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个多殊胜!进佛学院来干什麽的?来作佛,来作菩萨,不是普通学校。普通学校进医学院,你来干什麽?我要来作医生;法学院你来干什麽?我来作律师;佛学院干什麽?我来作佛。你们想想看,这不就清楚、就明白了吗?我们四楼念佛堂,念佛堂你来干什麽?我来作佛。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到这儿来是作佛的。诸位同修要知道,他来作菩萨、作佛,「生老病死众苦恼」没有了,这是讲「能救一切诸世间」,佛有这麽大的能力。所以你一切都清楚、都明了,你不会变畜生,你要把是非善恶搞颠倒是愚痴,畜生道去了。这个世间哪是真正的福报?哪是假福报?哪是真实功德?哪是假功德?你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这一生干什麽?地狱道是瞋恚,这是最糟糕的,瞋恚心、嫉妒心堕地狱。所以生死不是什麽大事,死了以後到哪里去,这才是大事。佛为导师,佛能救度我们。

  生老病死,众苦就是讲八苦,佛将一切苦楚归纳下来归纳为八条,生、老、病、死这四条人人不能免,除这四条之外还有四条。第一个是「求不得苦」,你有很多心愿、愿望,不能满愿,求不得很苦。另外一条「爱别离」,你喜欢的人,你喜欢的物,不能常常拥有,很苦!喜欢的人常常别离,不能团聚,喜欢的东西不在眼前。这个世间富贵人,在这个世间、世界上很多名胜风景地区,买了别墅非常豪华不能去住,很苦;请个工人去住,每一个月还给他钱。那个工人很有福报,但是他没有主权,主权是老板的。你很喜欢那个房子,很喜欢那个地区,不能去,爱别离苦,世间这种苦人很多。我曾经听说过也见过,有这些富贵人买了别墅,一生听说只在那里住了一天,还常常想着,常常牵挂着;还有一种人,买了很豪华的别墅,一生当中一天没住过,也是天天想那个地方。世间有一种有福报的人,他天天在那里享受,替他看房子,还要给他工钱,他有福报,他在那里享受一辈子。所以有很多人有福,自己不能享;有很多人虽然自己没有钱、没有财富,他挺享福的,各人业报不相同,我们要晓得。所以爱别离苦。

  还有一种叫「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想见面的偏偏见面,常常见面,这个很痛苦,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常常遇到,所谓的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常遇到。这一类的苦都包括在怨憎会苦,不想遇到的偏遇到。佛讲这七种: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是七种果报,七种苦果。另外还有一种,是苦之因,你为什麽会有这些苦?佛说法都是把因跟果说出来,他讲得很圆满,末後讲一种叫「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比较难懂,那是因,就是你前面这种苦怎麽来的?佛给你讲五阴炽盛。五阴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五大类:色、受、想、行、识,这叫五阴。「色」是什麽?身,身体,我们身体是属於色法,现在人讲物质,後面四种都是精神的现象,所以一个动物,是物质跟精神组合的现象。

  精神里面讲了四种,「受」是你的感受,受苦、受乐、忧受、喜受,就是苦乐忧喜舍的感受;我们人间忧苦多,喜乐少,这在人间。第二「想」,妄想,天天在打妄想,妄想永远都不会停。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因为你想的都是错误的,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你的受怎麽会不苦?所谓乐、所谓喜,说老实话,是你的忧、苦暂时停了一下而已。所以佛讲忧、苦是真的,喜、乐是假的。这个真假标准在哪里?佛说乐会变,乐会变成苦,乐是假的;苦不会变成乐,苦是真的。譬如你好吃,你喜欢吃东西,特别喜欢吃喜欢的东西;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各人爱好不同。你喜欢吃你的食物,吃一碗很快乐,如果叫你连续吃个十碗、吃二十碗,你就苦了,受不了,乐不是变成苦?所以乐是假的。为什麽苦是真的?你一餐不吃饭饿得很苦,三天不吃饭更苦,不会变成乐;不会说是给你三天、五天不吃饭,忽然快乐起来,没这个事。苦是真的,乐是假的。年轻人喜欢跳舞,快乐!叫你跳上七天七夜,苦了,受不了。所以乐会变成苦,苦不会变成乐。人家用鞭子打我们,苦!打一遍苦,打两遍更苦,愈打愈苦,绝对不会打到最後哈哈大笑乐起来,没这个道理。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假的?佛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思想要纯正,问题就解决了。

  第四个叫「行」苦,行是什麽?行是刹那在变化,你不能够保住。譬如舍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好,这个境界太好了!但是你保不长久,不能永远保持,这叫行苦。最明显的,世间人常讲青春不住,这就行苦。人十七、八岁很好,不能永远保持十七、八,一天比一天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你要晓得一天比一天老,这种现象叫行苦。末後一个「识」,识比较难讲,比较难懂。简单的说,就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这些善恶复杂的印象,我们现在讲是都落在你记忆之中,在佛法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像个仓库一样,起心动念业习种子全部都含藏在里头,什麽时候遇到机缘,它就起作用冒出来,止都止不住。譬如说,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阿赖耶识就像你自己的一个资料室、档案库一样,你一生所做的,过去生生世世所做的,全部有档案,全部有记录,一桩事情都没有遗漏,你说这个东西麻烦不麻烦?不要以为我们说做几件事情别人不知道,记录得很准确,一字都不漏,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佛讲五阴炽盛,炽盛是形容像火烧得很猛烈的样子,这是前面七种苦果的根源。

  诸位想想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得这麽清楚,我们怎麽会知道。佛怎麽知道的?佛在甚深禅定当中见到,他见到我们的资料库,他看过我们的档案,我们没有办法瞒过佛菩萨。这个经上说,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有像如来果地上一样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那个能力全都恢复。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阿赖耶的档案,他们统统都可以看到。我们如果明了这一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不但我们不可以做恶事,动一个恶的念头都不可以。为什麽?我们要作佛,佛是纯善无过,我们怎麽能犯过失?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一定要做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作佛之道。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社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今天要想参加上善俱乐部,我们自己要具备上善的条件。所以大家如果要决心求生净土,一定要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有损害一切众生,不可以;不但不可以有损害一切众生的事相,连念头都不能生。我们妄念太多怎麽办?佛教给我们「念佛」,念头才生,如果念头是恶念,立刻用「阿弥陀佛」把它换过来,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不能迟缓,立刻用「阿弥陀佛」换过来。如果是善念,利益众生的念头,行!可以。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决定不可以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赶紧一句阿弥陀佛换过来。所以说九界有情,六字洪名就普度一切,这是「能救一切诸世间」,这是普度。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