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教并非宗教崇拜,佛教与宗教的不同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5:30     标题: 佛教并非宗教崇拜,佛教与宗教的不同

佛教并非宗教崇拜,佛教与宗教的不同



给所有 家中有宗教冲突的师兄我亲友也多不信佛,言谈劝说又流于片段,欠缺整体性,因为世人对佛教多有误认,故汇编此篇,对象是”对佛教毫无概念的人”,我也坦承佛教界是有不少弊端,这些弊端往往是世人误会的原因

因为是给对佛教没概念的人看,文章中引用经文,有经过适当删减,但绝未窜改原意,自认有做到“依义不依语”,如“沙门瞿昙”乃佛之别称,但世人不知佛门词汇,便将之改为“佛”字,使人易懂

引用经文大多为除世人对佛教的反感,经中佛虽说不求众生供养,但佛没否认供佛是有福报的,达摩、六祖也没否定供佛福报,因为光有福报还不足以出生死轮回,希望大家不要误认佛怎么自己讲反话

我也坦承我描述的是,完全理想中的佛教,和现实佛教是有差距的,目的是希望世人对佛教有好感

若有写的未尽理想之处,还请指教



佛教并非宗教崇拜,佛教与宗教的不同


大愚居士



一、前言:


人心中的感受并非事物本质


在还未进入正题前,为避免文字上引起误会,请容许于此先花点时间,稍事讨论一个通常人不太会去注意的问题:事实与感受两者常被混淆。以最简单的生活经验做比喻,一颗篮球被准确的投进篮框,这件事本质非常单纯,就是一个物体在空间中有了位移,过程当然受空气阻力、重力、位能等因素影响,至于这是否得到“2 分”,那是人自己额外加上的想法。再说风吧,风只是空气的流动,空气的本质是一堆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这些气体分子,风的本质就是气体在流动,而吹风就是一堆气体分子不断撞上你的皮肤,至于风吹来你心中有什么感受,轻柔舒服?萧瑟孤独?请注意,这些是“人的感觉”或“心情”,“心情”并不是“风”,同样的风吹到五个人身上人,也许有五种感受,但气体仍就单纯只是气体,气体分子不会随着你的心情而改变其本质,为了表达上方便,刻意以三个代号表示,A代表事物本质(气体分子)、B代表人、C代表人心中的感受(轻柔):

(A事物的本质) → (B人) → (C感受),A≠B,B自己想出C,且A≠C人的感受绝非事物的本质,A有标准答案,具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人人同意。C却无标准,不理性、主观性、价值判断、因人而异。氧气分子结构上并没有“轻柔”,这在讨论自然现象或许很清楚,较不会引起误认,但进入人的世界通常就会开始混淆,人常习惯性将本质A 与感受C混为一谈而不自觉,例如拿破仑的本质仍是蛋白质、细胞这些A,但是你会习惯将英雄、勇气、成功这些C,在心中不自觉的当成A,您可以把拿破仑换成影视明星或是政治人物,人类社会生活中,我们对感受的重视远胜过其本质,本质等于感受的这种误认,反而变成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么进入正题,佛的本质是什么?宗教?神圣?伟大?灵验?神明?庄严?消极?慈济?这些答案都是C,没有A,就如同回答,氧气是由“轻柔”构成一样不正确,若认为烧香礼拜求神保佑便是佛教,就犯了这个误认的毛病。


二、宗教崇拜?


若认为佛教纯粹是种宗教信仰,佛教只照顾信徒,那么以下情境都将很合理:大楼失火,被送入急诊室中的伤者全身焦烂、正抽搐不已,医护人员正十万火急施救之际,此时一警察现身,喝令停止急救,并静静地开口说道:“户籍资料显示,此人不信佛,所以不用再理他了”,伤者随即被弃置一旁,听其哀嚎至死。或如救护人员急忙赶到车祸现场,伤者在忍受皮肉撕裂的剧痛时,只听到救护人员冷冷地说“要先问问他们有没有信佛,没信佛的人搁在原地”。产房中妇人难产,母子垂危,医护人员全力搭救、手忙脚乱之际,却见一护士匆促跑至门口,高声喊:“医生,我们刚查出她不信佛”,现场人员立刻鸟兽散,任母子原地自生自灭。又或战场上,士兵被炸断手脚待救,军医也是“我平常没看过这个弟兄拜佛,所以不用管他”。所谓佛陀,难道会是如此丧尽天良、泯灭人性之人?

一般人对佛教的批评,很明显把“宗教弊端”等于“佛陀所教”,或认为“佛教徒行为”必然是“佛陀所教”,所以很多人谈到佛教,大概连经也没看过几个字,佛陀教过什么也不大清楚,便认为“宗教崇拜”、“迷信神明”,这好比,未了解数学,竟先反过来指责这学科很糟糕,或是看到班上学生数学成绩都不好,便作出: “大家学起来效果都很差,想必此学科的本身也是胡言乱语”,这样不正确的推论,或如同见到社会上,许多高级智识份子也做出犯罪行为,是其个人心性品德问题,而非他所学知识理论叫他去犯罪,演员披着白袍扮医生,演的再像,终究不是医生,同理,市面上的种种披着佛教外衣的弊端,其实和佛教相差很远,因为“演员”充斥,使真正的佛陀教育反遭严重误认。而佛教原本的功用,乃是提供医院、学院,不是寺庙,佛陀原本的工作就是一位亲切医生、和蔼的老师,不是世俗所认神明。医院本来的责任就是为人人提供救助,医生受的训练就是责无旁贷、倾全力的去拯救生命,医生救人时区分是否信徒,是很荒唐的事情,佛陀亦复如是,不可能去要求前来求诊者信什么。

所谓“佛教”,原则上是以佛陀亲口教导过的内容-“经文”为依据,而不是市面上的宗教形象,以下都是佛陀当年教学纪录,何妨看看佛自己怎么教(本文已避开较难读之经文,俱中学国文程对贿均应可读),再下论断。许多人见佛教徒在忙着拜佛求佛,而迳自认定:佛必然是叫弟子拜求他,恐怕不正确。

□如来身者,不可以心求,不可以意求、不可以见求、不可以闻求、不可以念求、不可以相貌求、不可以形色求。(大宝积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萨不可得。(大方广佛华严经)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诸佛如来,不应以色见,不应以法见,不应以相见。(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思益梵天所问经)

□善男子,若有人,以如来身色、音声而生贪着,如是人等,分别诸佛,有去来相,当知是等愚痴无智,如无水中,而生水想。何以故?诸佛如来,不应以色身见。诸佛如来皆是法身故。(小品般若经)

□慈氏师子吼经云:无佛可想、无佛可观,何况有佛可供养,有所得者,无有是处。此中何等是供养佛?所谓真供养者。应起无想、无相之心。若无心、心所作意。无佛想、无法想、无众想。(大乘宝要义论)

□善男子。若诸众生,心行善行,除彼妄想。无诸分别,了法空寂。无空见、无愿见、不起妄见。无性见、无相见、无佛见、无菩提见。常行正见,种诸善根,菩提愿足。如是之人,身如无价珍。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尽行此道。而得菩提,名为解脱。(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无佛想、无法想、无僧想、无人、无自、无他想,是则名曰供养如来。(大宝积经)

□若使有见如色身者,则不见佛。如世尊云:其有见我色,若以音声听,斯为愚邪见,此人不见佛。(离垢施女经)

□菩萨三轮清净,授成佛记。三轮清净者,谓:无佛及佛想。无我及我想。亦无授记及授记想。(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达摩)

常人所见外在的宗教形象,如同把医院硬改成寺庙,学校改成神坛,老师变神棍,完全失去原有功能。佛教原始美好、开放的本质,就和宗教不一样,如太阳与萤火虫,不可等量齐观,宗教走感性路线,佛教理性成份却很重,佛陀主动为学生和来访者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再多佛陀都耐心解答,绝无宗教式的强迫灌输思想给他人。宗教要人信就好,佛教却要人理解、反思与实证。宗教像是政党,要人信奉其意识形态,佛教却教导学生,这些执着正是冲突的起源,“远离执着妄想”才有和谐。宗教只对信徒提供利益,佛教却像空气、普照的阳光,平等无差别的欢迎人人去享用,没有限制。宗教排斥信徒以外的人,佛教却愿意无条件照料所有人。宗教要人去配合它,佛教却主动去适应各种人的需求。宗教许多教派纷争冲突,佛教却只有修行方式不同。宗教引发许多战争,佛教却禁止伤害任何有情众生,我们没听过哪位高僧提倡去引发战争。宗教会以威服人,佛陀却教导以慈待人“常乐行慈忍,不害诸有情”。宗教甚至有强迫性,佛陀却教人自主,自己掌握人生,而从未强迫人,像孔子一样以自己的能力、德性、智慧帮助众生解决问题,如同孔子的学生都是自愿跟随。宗教里神与人不平等,佛教最重要就是“一切众生,平等无二”。

佛陀工作的本质,是主动来为众生服务,就像是开免费餐厅、奉茶、救济院、医生义诊一样,佛陀提供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享用,也绝无规定:进餐厅前要给我磕头上香,这种不合理的事情,“于身病者,施其汤药,于心病者,为作良医,怖畏者,为作救护,于贫裸者,施与衣食”“令众生得大利益,究竟安乐”“除灭众生无量苦难,守护众生远离忧恼。”“愿一切众生,无病恼身,寿命自在”“给济众生,无有休息”“随其所求,悉令满足,离贫穷苦”“常勤守护一切众生,令无横死,恒受快乐”等等都是佛陀的本怀,为众生服务是应该做的事,也不奢望回报“饶益众生,而不望报”,怎么可能倒过来变成宗教崇拜?

神秘、不可思议、崇拜神明、深奥难懂,都是对佛教错误认知,佛教的本质实为亲和、平易近人、没有宗教架子,如公园开放人人可游玩。今节录净空法师、慧律法师文章,佛教本为一完整的体系,常人所见佛教形象不过其零星片段,且多为弊端而非本质,先消除这些误认,才能看见其本质的净白无瑕。



三、现代的变体佛教

净空法师


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迷糊了。

第一、是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宗教。不像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小时。现在你们看那个寺院上八个小时的课?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禅,一种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


大愚居士:


由于民间信仰对佛教并不理解,佛、道不分,全凑在一起当神明供奉,这些表相C使外人误会,若把佛陀定位成神明,这就好像说爱因斯坦只会吃饭一样不正确,崇拜神明背后的心态纯粹是愚痴,把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全推托给神明,佛陀极度反对愚痴,而要人学习智慧,体认生命运作的原理,藉此解脱烦恼。

但确实有佛教徒只把佛当神明拜,这也不对劲,佛看每个众生,都是未成之佛,寄予厚望,如同老师都希望栽培学生有成就,何来崇拜这种心态?若学生只知对老师恭敬有加、行礼如仪,却从不学习课业,亦是徒劳。有人定时会去寺里上香,参加经忏这些活动,当成是种心灵寄托,这也不对。更有人把佛教当人生哲学,这也差得很远,以上都说明人爱用自己的喜好,将佛教切割拼奏一番,窜改成自己满意的形式,如调鸡尾酒,品不出原味。


======================================================================


第三、是“佛学”。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为什么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研究也错了呢?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欧阳先生讲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所必需。为什么?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认作学术也是变质。
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一个好人;学术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识,对社会没有多大的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着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huo人。一旦涉入,等到事败,知道吃亏上当,后悔就来不及了。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那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

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佛、法、僧,不少人错解三归的意义。听到“归依佛”,就想到佛像;归依佛像,这错了。听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归的意思完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惟恐后人对三归误解,所以在坛经讲传授三归,就不是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从三归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僧的字样,而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误会。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个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否则的话才入佛门,头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

□六祖坛经:“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曰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六祖 惠能)
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没有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归依,这是真正的归依。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5:30

祈愿正法重现

慧律法师  著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而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生。为让正法重现,自当深入检讨,痛下针砭。以下所举,非针对任何特定人士或道场,乃是站在建立正确知见,及振兴佛教的立场,剀切陈言,衷心疾呼。

(一)对佛教的误解:民俗外道误为佛教,民间有许多习俗,或外道种种作为,皆非正信佛教,兹列举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命运,毋须仰赖算命,应自转因缘。

*地理风水:地理风水与南北极、磁场、地下的水流等有关,是有科学依据,合乎自然的。对未断惑证真的凡夫,确有影响。但已证阿罗汉果者,则所到之处皆是净土,此正可为“凡夫境转心,圣人心转境。”做最佳注脚。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内在的心性远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间信仰的仪式,以灵媒为桥梁,进行种种祈求。此绝非佛教的产物,而是巫术的范畴。

*掷筊杯:人无法与神鬼沟通,便依我见自问自答,揣测神意,实则乃是概率问题,并不可信。

*烧冥纸:始于汉朝纸商的促销术,沿袭至今,甚且衍生出纸扎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习俗。


======================================================================


大愚居士:


翻遍经藏,佛陀从未教导“掷筊”、“求签”这种活动,“起乩”、“招魂”、“观落阴”纯粹邪说,更非佛教。烧纸钱、中元普渡、放天灯祈福、求香灰、符水,等等均非佛教。


======================================================================


(二)错误认知--消极、悲观、崇拜偶像:

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观,而非“悲”哀观。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所做的是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积极!

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国旗、国歌、十字架,皆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


大愚居士:


世俗宗教,崇拜神明,仅为祈求身心安乐,并未跳出感官层次的满足,正所谓:“众生长夜在生死中,忆念五欲、贪着五欲、爱乐五欲。心常流转五欲境界,永没五欲,莫之能出。”自身欲求不满,便向神明开口要求,完全是人的自私心态作祟,反更要求神明来配合人的自私价值观,人的傲慢愚痴,莫过于此。因寺院功能不足,导致今人误解,实为正法悲哀。

佛法教导人认清身心、生死的本质,都只是众生本有清净、光明自性上显现的作用,经由修行,便不再受色、生、香、味、触,这些作用的困扰,证得果位后,更要以大愿广利群生,悲愿无尽,何来逃避?


======================================================================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婬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维摩诘经)

□于一切处,救摄一切贫穷众生,充济所须,令其满足。安慰一切苦恼众生,获身心乐,令其欢喜。成熟一切善根众生,心意调柔。令其清净,究竟无上菩提之道,如是示现充满十方。

□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有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依怙者,为作依怙,游他国者,为作示导,入海之者,为作船筏,涉沟涧者,为作桥梁,处旷野者,为作泉井、寒冻之者,为作柴薪,盛暑炎毒,为作清凉、处黑闇者,为作灯明,疲乏之者,作软敷具,饥饿之者,作甘美?。渴乏之者,化作甜浆,为裸露者,而作衣服,亢旱饥馑,为雨五谷,病苦之者,为作良医,令疾除愈寿命延长,孤独鳏寡,而为侍者,诸贫穷者,为作伏藏,随彼行住,不相舍离。若远行者,为作伴侣,并作车马令达所至,若邪见者,为说正法,令住正见。地狱苦者,我誓入彼地狱之中,拔济令出,堕饿鬼者,为作清凉甘美饮食,除热饥渴,堕傍生类,虎豹?狼熊罴师子,化作肉山,以充食噉。复发是愿:食我肉者,悉得充饱,不相食噉。象马牛羊?鹿等兽,我为彼作肥腻软草。若诸众生食肉、噉草五谷饮食,随意所须悉令充足。处人趣者,随所乐欲,我悉供给,令无所乏。复发是愿:愿我悉得成就一切陀罗尼身,随诸众生,所在之处皆为救护,作如意树及作贤瓶,出无尽财,给施一切具足圆满。或作医王除其疾病,以大悲手,执法关钥,开涅槃城,示佛知见。三僧只劫,难行苦行,救诸众生,安住涅槃、真实解脱。(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闇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大悲,不舍众生,代一切众生而受诸苦。所谓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为利益故,不生劳倦。唯专度脱一切众生,未曾耽染五欲境界。常为精勤,灭除众苦。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着诸有,随逐不舍,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于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

□遍守护一切世间,有怖畏者,令得安隐,有疾病者,令得除差,有苦恼者,令得免离。有过恶者,令其厌悔,有灾横者,令其息灭,如是利益一切众生。

□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大方广佛华严经)

前已言及,今之诸多学人弊病,乃在误把方便当究竟。方便法门已将佛教正法带往可怕、危险之边缘地带。求感应多过求真理。讲经弘法往往门可罗雀;邪说异端,神通感应则每每门庭若市。若做一切佛事,以闻香、见光、见佛、治病等感应为诉求,只为消灾解厄、现世福报,则佛教与神道教有何差别?

神通感应作为增强信念之增上缘原是无可厚非,然并非万能之利器,若以此度众,绝非长久之计,盖个人宿业有别,佛力固有不可思议之处,仍须视个人是否能虔诚求忏,及罪障轻重而定。八正道中未列“正神通”,《阿含经》亦告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吾人所应依者,乃是自心、真理,而非神通。盖神通非究竟解脱之道,由身口意造作之业力,因缘果报之法则,并非神通所能抵制。

末法时期,学道者难以成就即在“求”、“着”二病。灌顶求消灾、持咒求解难、拜佛求见光、静坐求开悟、喝符水求病愈,凡有神奇灵异每每趋之若骛。殊不知,佛法乃是心法,修习密宗而欲成就佛道,亦当断烦恼,方可证果位。身染疾患,不就医求诊,而坚信持咒即可治百病。诸如此类,着相而求,比比皆是。却不知病有二种,一为生理疾病,如头痛、感冒等。一为业障病,即群医束手,药石罔效之病。色身乃四大假合,本有生灭,难免不调,自当求医服药。至于四处求医仍无起色者,或恐为业力所感之病,此种病情则当求助于佛法,一心忏悔往昔过愆,真诚改过,礼佛诵经,多做功德,以期能解怨释结。

众生着相,尤好光怪陆离之异象,举凡放光、分身、飞天、遁地...... 往往穷追不舍。以此求着之心,极易为谈玄说怪者误导,或为神棍所骗,终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实则,纵有通天之能,若烦恼不断,贪嗔痴不除,轮回之苦,在所难免,于生死有何益哉?切不可求见瑞相,当以降伏自我为修行本分。若由心性下手,把烦恼弄通,方可名为真神通。


======================================================================


大愚居士:


很多人会问,人类历史上,很多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各种意外这类悲剧,怎么也没看到神明们出来使神通救人?难道神明都见死不救?为何拜了神明这些zai 难依然发生?佛陀则教清楚了,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除非人自己愿意向善、互助、关怀、扶持,没有其他人能强制改变这些共业(若可以,则神明动用神通改变人心即可,使世界人心中纯善无恶、无私互惠,一劳永逸,屠杀征战等等之事便无从发生),随意使神通只会惑乱人心,完全无助于消除人对利益的贪图,若某人有神通,能否请他告诉我们股票何时上涨,让全体人类都能过富裕的好曰子。
至于全球气候暖化、资本主义造成严重贫富不均、爱滋病、工业污染、水灾、地震、毒品、儿童受虐、种族冲突、等等,那位自称大神通,麻烦他立刻使这些问题消失。

凡符合以下“五种邪命”绝非佛教:

1、诈现异相:向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2、自说功德: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令所见者,心生信敬,以求利养者。3、占相吉凶:攻学异术,卜命相形,讲谈吉凶,以求利养者。4、高声现威: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以求利养者。5、说所得利:说自得俗利如何,以动人心。为取利活命,故名邪命。


======================================================================

(六)广立道场而无“法”的熏习


所谓:“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丛林制度,可对治好逸恶劳之习性,藉团体大众之力,督促行人吃苦用功,而造就唐宋时代佛教大兴。当今各地道场林立,出家众终其一生皆忙于建塔盖庙,然则庄严宏伟的道场,却仅三五僧众安住。若无“法”的熏习,不注重僧才之培育,道场只是一座无生命的建筑物,无法滋长法身慧命。能令佛法生生不息者,在于“法”之熏习,而不在建筑。


当今生活形态更迭,教内虽有大道场,亦不乏小道场,然住公寓之风尤盛,无法凝聚佛教的力量。再者,流弊所及,今之僧众甫剃度,即不受师长管教,不受僧团规范,顺任习气而行,依凭我见而为,稍有逆境现前,即收拾行囊,离师他去。或单独一人,或二人结伴,或三人成行,三三两两购置公寓,自成道场。或出家未久,经教不通,心性不明,即自行闭关、阅藏,而不知闭关之真正意涵,乃在关闭恶业、妄念,非如囚犯,禁锢其身,而自谓修行。


======================================================================


大愚居士:


道场不是漂亮庄严、诵经敲钟、有人礼拜、仪式排场多才叫道场,看经中说什么是道场。


======================================================================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狮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维摩诘经)

(七)错误的持戒观念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为行者所应持,亦甚值称许。然对“持戒”无正确认知,则往往流于死执相上之戒。以曰中一食而言,每有学人未加判别自身条件,而坚持行之,三餐份量作一餐解决,导致胃下垂,健康状况恶化,仍死命坚持,彼以为如是即为修行,复又以此自傲,轻视未持戒者。

学者应知,戒之梵文为:波罗提木叉,意指“别别解脱”。由是可知,持戒之目的即在解脱。坚持戒律者,烦恼未除,一味盲目精进,自视持戒修行,却只落得一身病苦,犹沾沾自喜,自诩为修苦行。此乃误解苦行之真谛,以色身受苦,即为苦行,斯乃肤浅之见。所谓苦行者,无分别心是也,不执着心是也,慈悲喜舍是也。岂可以挨饿、病苦错解!


曰中一食乃佛世时,僧众之生活方式。今曰时空变易,是否能持,当视个人情况而定。首要者,当知持午之目的在去贪,若心未解脱,云何曰持戒?修行宜中道,不为受人赞叹而修(此亦是依欲望而行),法无定法,切莫将修行固定于某一形相,所谓圣人的标准,即是没有标准。一切法无常,如何订出持戒之准的?若强言之,则不外:心安、放下、解脱即是。

□波罗提木叉者,离身、口、意不善邪业,律者,入戒威仪,深经、善义,遮受一切不净之物、及不净因缘。(大般涅槃经)

□佛阿含教,及毘尼中,说波罗提木叉,菩萨摩诃萨应学,不见戒相,及我能持,不着戒,不着见、不着我。(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5:31

学者但能搭衣、持钵,威仪具足,然则心能如如不动否?色身乃缘起之假相,心性方是真实工夫。持戒之人,当以戒为检束自己身心之准绳,而非仅凭勇猛之心,不观时节因缘而死执戒相,此乃为戒所缚,非是持戒。再者,不应以戒为尺,作为衡量他人,讥评他人之利器,六祖惠能大师即曾教示:“心地无非自性戒。”何谓真持戒?彻底见性,身心不二,外现威仪,如如不动,是乃真持戒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戒无持犯。”不落入二元对立,达到空性之真平等,方为真正持戒人。

如前所述,佛陀菩萨们的本怀就是为众生解决问题、提供救助,“广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既是如此实际,岂能以宗教哲理视之?我们也敢说,绝无宗教比的上佛陀更慈爱、更愿意主动帮助众生、更无条件的为众生提供利益、更舍不得众生、更愿意倾听众生心中的苦恼,也绝对没有宗教比佛陀深入了解众生的痛苦,一者:佛见诸众生,坠堕痴闇大黑处故,起大悲心。二者:佛见诸众生,坠堕无明所缠窟故,起大悲心。三者:佛见诸众生,坠堕世间大险处故,起大悲心。四者:佛见诸众生,离寂静处堕世间故,起大悲心。五者:佛见诸众生,堕大瀑水随漂流故,起大悲心。六者:佛见诸众生,堕在颠倒险难大苦处故,起大悲心。七者:佛见诸众生,堕在恶道,离圣道故,起大悲心。八者:佛见诸众生,为大烦恼能缚所缚。常为种种烦恼罗网,所缠裹故,起大悲心。九者:佛见诸众生,于诸境界常不可足、不可满故,起大悲心。十者:佛见诸众生,属诸爱主,不自在故,起大悲心。十一者:佛见诸众生,常为老死、大苦劫害不生厌故,起大悲心。十二者:佛见诸众生,不离诸疹,为诸一切种种病苦所逼恼故,起大悲心。十三者:佛见诸众生,三火常燃昼夜常烧,常不灭故,起大悲心。十四者:佛见诸众生,下业所缠,增长世间诸苦恼故,起大悲心。十五者:佛见诸众生,常怀惊怖无安隐心故,起大悲心。十六者:佛见诸众生,少利所缠,忘大过故,起大悲心。十七者:佛见诸众生,为诸种种放逸所醉,无始睡蛇常睡在心。在旷野道,常为五阴怨家逐故,起大悲心。十八者:佛见诸众生,常为诸盖劫善财故,起大悲心。十九者:佛见诸众生,无明覆眼常曀,不见善知识故,起大悲心。二十者:佛见诸众生,常为种种事乱其心,犹如乱丝,无理者故,起大悲心。二十一者:佛见诸众生,常在愦闹离寂静故,起大悲心。二十二者:佛见诸众生,常在难处离无难故,起大悲心。二十三者:佛见诸众生,云何邪见缠故,起大悲心。二十四者:佛见诸众生,随逐贪饵,依止种种邪见使故,起大悲心。二十五者:佛见诸众生,长夜执在想,倒心倒。无常法中生于常想。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不净法中,生于净想。无我法中,生我想故,起大悲心。二十六者:佛见诸众生,无始世来,常负生死诸恶重担,受大苦恼,不疲厌故,起大悲心。二十七者:佛见诸众生,依止世间。羸薄少力,非坚固中,谓坚固故,起大悲心。二十八者:佛见诸众生,为染所染。常在无量诸垢中故,起大悲心。二十九者:佛见诸众生,为有贪缚不厌舍故,起大悲心。三十者:佛见诸众生,为诸供养恭敬,降伏常求资生诸供养故,起大悲心。三十一者:佛见诸众生,常为种种境界缠心生忧恼故,起大悲心。三十二者:佛见诸众生,坠堕憍慢、我慢地故,起大悲心。是名于诸众生,毕竟成就三十二种大悲观心。(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五、人人都有美好的觉性


那佛教的本质A是什么?佛陀既然救世为任,绝不会卖弄玄虚的理论迷惑众生,例如某个国家虽邻近海边,但全国无会游泳之人,该国人皆认为,人绝不可能在水中生存,但某天竟来了一位外国游泳健将,大家对他的能力赞叹不已,当他指导如何游泳后,大家也晓得原来人天生就可以游泳,佛陀就是作这种教育,佛法就好比游泳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实证,绝无特权,因为人天生就有可以在水中漂浮的性质,该国人民只是不会运用,佛法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人皆有但不自知、不会运用的性质上,阐述的便是众生的本质,佛字是音译,其义“觉”,一位觉悟者,并指导他人觉悟,觉悟到“自性”,自己的“清净本觉、清净自性”,众生本自具足光明、圆满的自性,一切都是美好,本无烦恼、无妄想,不用外求的,这原本具足的“自性、觉性”才是佛的本质A,并不是外在的宗教仪式。如古人不了解,我们的世界其实有电场、重力场、红外光、大气压力、地球自转、无量千万忆浩瀚的银河星系,此类自然现象时时刻刻都在起作用,并不因为你不了解重力理论,无所不在的重力场就对你无效,红外光不因你看不到而不存在,地球自转也不会因为你不察觉而停止,无数浩瀚的银河更不因你“不信”而消失,众生的清净觉性亦复如是,是种自然现象,不是因为你来学佛才有,绝非以思维造弄的产物,虽然众生不知,也照常运作,正因为本有清净的“觉性”来源不是因为你“信”,更不用你“求”,因此,佛法与宗教切割开来,宗教有C无A,或把C当A,宗教要你刻意去学,佛教却是:你本来就有健全的双手,只是教你如何正确的去运用,双手的本质没有好坏,可以杀人可以救人,觉性也是如此,众生只是错用了它的功能,故佛教建立在可以实际体认到的自然的现象法则上,是你可以掌控的,佛没要你去依赖你无法掌控的神明,所以并不需要你去沉醉在宗教情绪中,本质非常理性。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

□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曰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达摩)

□无意分别佛菩提,其心本来自明净。本心清净犹如镜,功德盛满若明月。(大乘大集经)

□善男子,世间一切众生,妙明元心,本来清净,无诸垢染。圆满十方,湛然寂静。清净虚空本来不动。妙明元心亦复如是。(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大方广佛华严经)

□了知众生,心之自性,本来清净、明澈洁白。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菩萨观已。即作是念: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而彼烦恼,实无所住。众生横起虚妄分别,我当为彼诸众生类,宣说断除烦恼之法。(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观一切有情身中,如来藏性、自性,清净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真实三昧经)

□知众生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污浊。诸佛如来作是思惟。客尘烦恼,不入众生清净界中。(无上依经)
自性清净心,亦云:清净本觉,以无起无生,自体不动,不为生死所染。
平等法界。无佛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

□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摩所传,是此心也。(宗镜录  延寿和尚)

□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中国禅宗第五祖  弘忍和尚)

□善男子,譬如有人,被鹅羽衣,一切泥水,不能染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净菩提心,白鹅羽衣。一切生死、诸业烦恼,不能染着。(大方广佛华严经)

□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

□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善恶业报经)

正因为觉性是众生皆有,不是刻意请来的神明,佛陀也没要你去迷恋宗教上的形象,而是教导,顺着觉性的运作原理去修行,必然收效,顺着人会漂浮的原理,然能于水中自在,正如人吸气,肺部与空气,必然产生作用,这与你的宗教信仰无关,或如吃水果,自然会吸收营养,不需操心,或如饮水解渴,不是因为你对着水烧香礼拜后,水才能解渴,佛陀提供的修行方法就如同吸气、饮食、喝水一样,其效果的必然发生与你的宗教情感无关,佛陀阐释这些作用背后原理,只要实作,觉性便可恢复其光明美好面。人于水中放松,便自然漂浮,佛陀只是教你放松,漂浮是必然的结果,这些自然原理都与你的喜好无关,因为浮力的本质如此,就算你不 “信”,都照常能浮起来,善加运用这些方法,经由修行,渐渐能掌握觉性的运作,自然离苦得乐,如泳者熟悉水性一般。这些原理法则,如物理上质能互换、万有引力定律,普遍适用于一切,放诸宇宙四海皆准,屡试不爽,不会有例外或矛盾,更无关人的情绪喜好。

六、佛陀不要你臣服于任何人

清净本觉和人的欲望烦恼比起来,前者如连绵壮阔的山脉,巍巍耸立于大地之上,后者却如一只蚂蚁,佛陀希望众生该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人类受困于感官功能、心智能力、自然环境限制、社会制度不完美,不如意难免,其根本所在,乃在于地球环境资源,不可能无条件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人类为了满足身心的需求,因为资源的有限,而产生种种冲突争端,以强欺弱,既无法从现实环境获得,只好转而求诸神只,但始终未跳出“从外在找个东西,来满足我的身心”此一模式,宗教是为了满足人类身心种种的欲求不满而存在,藉由和神明互动达成目的,但此种种,仍以人“受困于身心”为根源,而佛陀教导的重点却是:证悟觉性而“从身心的限制中解脱”,不用再受身心所引起的种种老、死、病、苦等烦恼困扰,因为对身心执着消失,人会贪求利益、意识冲突,等翟烩些麻烦产生的根源也消失无踪。宗教是 “受困于身心,去求神明”,佛法是证悟本有觉性,本来浩瀚圆满,“不用再受身心的限制影响,自在解脱”。宗教要你臣服于它,佛陀却要人彻底的自由、毫无束缚,生死原来都困不住你,困住你的是你自己长久以来,心念与行为所形成的结果,如同你拿了绳索绑住自己,您当然有权力解开它。

七、佛不占你便宜

地球上若是遍地金银、四季如春、人人不老不死,则地球上决不会有宗教,除了环境不完美外,加上人只能依赖有限的身心功能,不可能事事如意,佛陀解决了人的这个根本缺陷,某些宗教却利用人的这个缺陷,可说是在占人便宜,为什么?某些神明利用了人必然依赖身心这个弱点,只要不断给你感应,你就跟着它、依赖它,被牵着鼻子走。人只能依赖有限的身心这个终极弱点,佛陀教导你解决它,这是超越宗教的关键,其他宗教没有这种教导,仍教你用身心依赖神明,如人受困铁牢中,某些宗教只是不断从牢外给你饮食,你就对他产生依赖性,佛陀却教导这座铁牢根本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产物。而应以十善业(不做这些事:杀 盗 邪婬妄语 两舌 绮语 恶口 贪 瞋 痴)、八正道(正确的见 思惟 语 业 命 精进 正念 正定)、四无量心(慈无量心 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智慧)等等方式,藉由这些善心善行,可增长觉性的显现,觉性显现才能离苦得乐,而贪嗔痴这一类的行为所引起的效果,会障碍觉性的显现,而这些“善业”形成的果报,会让您无比的富足,如同您的存款一样不断增加,唯有当你富足,便会停止贪求外物,所以您大可不用去向神明摇尾乞怜,您善业的存款可以多到用不完,并不断施舍一些给更多需要的人,这样的施舍,又增加了您的善业存款。某些宗教把人当员工,只能仰赖老板薪水,佛陀却教导您自己开公司,自己增加财富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

八、不违背善良本性、远离妄想及争论

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以不违背清净本性为前提,也就是“念念无邪见”,“于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染着”“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证得觉悟)”,改变以感官觉受为前提的行为模式、妄想不断的习惯,使觉性恢复本有的光明,正如心经“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教和宗教的不同也在于,宗教要你去“外求”,佛陀要人“自觉”,不是叫你用妄想去膜拜,而是远离妄想才证得解脱。佛教不同于宗教有选择性、排斥性、权威性、意识形态、仇恨非我族类,更不可能会去挑起宗教战争,为什么?正因为佛法不是用人的“思想”“喜好”去体认的,“远离妄想分别”“如是无住着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离诸戏论”都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因为思想偏好,都是纷争的起因。

九、无条件的关怀付出

佛教最独特的“无缘慈”,绝对远远超越了所有宗教中,偏狭的人神互动、歧视非教徒、权威不平等观念,为什么只有佛教有,因为佛觉悟后,看到的都是众生的清净自性,本质平等无差别,如同父母看到小孩自动会去关爱一样自然,一点勉强都不要:

□十种无量大慈之心,一者:平等大慈,不选择一切众生故。二者:饶益大慈,能开天人善道、涅槃,闭诸恶趣故。三者:救护大慈,毕竟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故。四者:哀愍大慈,不舍一切众生,长养诸根故。五者:解脱大慈,灭诸众生烦恼热故。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诸众生,无上涅槃大菩提故。七者:于诸众生无碍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故。八者:虚空等大慈,救护一切诸众生故。九者:法缘大慈,觉悟一切诸众生,等知真实法故。十者:无缘大慈,证离生死,实法性故。(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菩萨摩诃萨,应修梵行,四无量心,起无缘慈,普遍法界;一切有情、遍十方界,菩萨大慈亦复如是。譬如虚空,无有边际,菩萨大慈亦复如是。以是当知,有情无尽,菩萨大慈心亦无尽。真空无尽,慈亦无尽。以是因缘,菩萨大丛绘实无尽。(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菩萨摩诃萨,发大誓愿,利益一切众生,安慰众生,深入法海,为净众生界,现大自在,给施众生,普照世间,入于无边幻化法门,不退不转,无疲无厌。

除了佛教,没有宗教做的到无缘慈,因为宗教有排外性,所以佛教已超越宗教不知多少倍,不会去恼害任何众生,打从心底真诚的愿意关怀所有人,有些宗教却认为,伤害非我族类是可以的,可见得层次比佛教更差,甚至不如世间道德。

十、尊重每个人

宗教喜欢把人矮化,把神明崇高化,不然就没人来供奉它了,佛教对每位众生却是平等敬重,在佛眼中,众生都一样尊贵,没有高下之分。宗教只接纳自己人,佛教却无条件欢迎所有人,佛陀有开的是免费医院,愿意救护照料每个人,佛陀有开的是免费学校,愿意栽培所有人,佛陀没开收钱的神坛叫你进来发神经。

十一、服务是应该的

佛菩萨们认为,能来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尽力、为众生开导,让众生免于受苦,是自己应尽的责任,都是本分内的职责,为众生解决痛苦,是无比光荣的工作,“内心欢喜无有量,救护一切众生故”,而没有丝毫怨言的,经中言明“善男,譬如大水,其性普洽,泽润一切,皆令滋茂,而于彼物不求报恩。菩萨、法师亦复如是,以己功德,利润众生,悉令安隐,而于众生不求报恩”。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5:32

□善男子,诸佛如来,不起是心(没有下述的偏好心理):“若诸众生不供养我、不恭敬我、毁骂于我,如是众生,我不教化。复有众生,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给侍于我,如是众生,我应教化。”而诸如来,寂静三昧,慈悲普覆于彼众生,自然住于平等法故。

□善男子,譬如曰出,于上中下诸众生等,平等出现、平等普照。善男子。如来应供正遍知,亦复如是,于上中下诸众生等,若信不信、若恭敬不恭敬,平等出现、平等智慧、光明普照。(法集经)

宗教却颠倒过来,先要众生来伺候神明,要付钱、要供养、要称赞,才分给你利益,宗教助人是讲条件的,要你服从他才帮你,佛菩萨帮人是不讲条件、无选择性的。

十二、不愚民


宗教喜欢把自己神秘化、不做解释,佛陀却告诉学生,你们看到我显现的能力,你们自己全都具足,一样都不缺,只是被自己的烦恼遮盖了,佛陀是位不摆架子的医生,告诉病人说,你只要用功学习,一样可以成为杰出的医生,造福大众,其他宗教却告诉信众,想学医是不可能的,只管乖乖来付钱看病就对了。宗教炫耀能力、收信徒,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势力,心态是自私的、权势的,佛陀收学生,却诚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成长茁壮,有一片自己的天空可以翱翔,心态是付出、提携的。

十三、超高规格的老师

佛教里的老师,你可以拿这些标准检验他,至少“怜愍众生犹如赤子、心无散乱不起邪思、不求利养不为名誉、身语意业毕竟清净、显现一切正法光明、施诸众生安隐快乐、护持禁戒不失忍心、勤修精进增长善法、言常至诚无有虚诳、智慧成就远离瞋恚、久积净业无虚妄语、已能具足一切善根、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深入缘起断诸邪见、现妙境界令众欣悦、劝发有情增上惭愧、求福慧者令具庄严、灭除一切惑障习气、诸漏已尽无复烦恼、端正相好以为严饰、心得自在正智解脱、普常安住清净法界、悉为众生而广演说、了一切法犹如幻化、度脱一切法界等众生、常入善现三昧正受、远离障碍深入诸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等等,过多不列举,没有宗教敢有这种高超的水准。

十四、不必迷信

宗教叫你依赖神明,灵通感应要向他求才有,像政治人物、偶像人物一样,喜欢有大群人对他拍手叫好,一堆人跪着求它,虚荣心和人一样,只要你情绪化的去信,要人贪恋其神通,佛陀则再三警告贪恋神通必入邪道,如前文所述,神通完全无助于解决全体人类的重大问题,佛陀绝无灌输:迷恋宗教形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种迷信思想。佛陀指导,只要众生心存善念、心无邪思、常行十善,施予贫乏,发心善行,不用刻意贪求灵通感应,善业的果报自然受用不尽。

十五、众生无尽,我愿无尽

佛陀指出,你们每个人原本就有的能力,都是不可限量的,你们的本质都是光明美好的,只是自己暂时被妄想障碍住了,人人都可以顶天立地的,不要客气,尽管把我教的方法、智慧、本事全都学去,永远当个光明磊落的君子,当一位爱护众生的大菩萨,让所有众生都解脱生死的痛苦,尽力去把世界变得无限美好,要知道,一位证得果位的阿罗汉或菩萨,只把虚幻的身心权充化渡众生的工具,毫无贪恋执着,若有群人向他要眼珠、手臂来当食物充饥,这位菩萨都绝不可能起一念嗔恨之心,正因为他清楚渺小的身心并不是自我,还会立下誓愿,成佛后要开导这些人的愚痴,正是:严净一切世界,安慰众生,深入法海,为净众生界,现大自在,给施众生,开示众生无量善根,为一切众生,开示无边清净功德,普照世间,不退不转,无疲无厌,于诸世间,普作饶益,一切智海,善根所流,悉能通达,无量境界,摄受众生不觉劳苦,了达生死犹如梦故,一切烦恼不能欺诳。得自在故,于念念顷,满足菩萨一切功德,得一切菩萨善巧方便,显现一切正法光明,除灭一切恶道诸难,入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广大智,遍法界无边故,照十方世界一切处,令一切众生得胜智,作一切世间无上师,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为布施,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是故善男子,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悉知十方、一切世界劫次第尽,我愿乃尽,乃至百千万亿、阿僧只菩萨行门,皆悉圆满,悉无余故,我愿乃满。所修行愿,所有志乐,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虚空究竟,无穷尽故,我愿究竟,亦无有尽。哪有宗教这样愿意为了众生,无止尽的付出关怀、无穷尽的付出慈爱,又不求回报。

十六、结语

宗教本身就是种人的“执着”,佛教却断除一切执着,“于一切法都不执着”“不执着一切相”“不执着我及非我”“虽行布施而不执着”“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不执着受想行识”“乃至不执着诸佛菩萨”“能于其中,不生执着,由不执着,心无散乱,无散乱故,能发妙慧”,因为执着就是冲突的根源,人因为对执着的坚持,以执着来排斥他人,产生争端,而做出许多愚蠢的行为,以佛法究竟看来,宗教的范围其实很小,它离不开人的喜好、贪爱、感受、思想、情绪、利益好恶的C 层次,神明也必须配合人的需求,否则神明没有信众,换言之,宗教崇拜始终没跳出“人”的层次,佛法却远远超越了这种狭窄的格局,凡属“人”的妄想执着境界,都不过“梦幻空华”,“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人被自己妄想执着困住,在其中自得其乐,佛陀的目的是希望众生停止妄想,从种种妄想中解脱,能离妄想名之为“觉悟”,不再把渺小的身心当成自我,才真正大自在、大解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连所谓佛教徒,亦是梦中事。

整理

佛教本该无条件的付出为众生解决困难,本是一间诊所,欢迎人人登门看诊,不收费用,但现在却变成宗教礼拜场所,医生、设备都不知在何处,失去原始美好意义与功能,医院本来是没有特定宗教形象的

佛陀绝无灌输只要迷恋宗教形象、只要念经就一切搞定这种迷信观念

因为众生贪恋外相,佛教的外观、形式佛陀都交代只是权设方便,不可太刻意执着,因为执着必然会产生排斥,无法包容所有人

体正觉悟不用再依赖脆弱的身心,因为生死烦恼都因执着身心而起,而非要你用身心又去执着宗教形象

佛陀的教育绝对是贡献给所有人,绝不是意识形态这种偏狭的思想,更不是世俗宗教的肤浅层次,希望正法光明重现人间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