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没有“我”和“我的情绪”,一切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26 18:26
标题:
没有“我”和“我的情绪”,一切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
当情绪的波浪生起时
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不分别、不评判
不逃避、不压制
看着它生、住、异、灭
如同波浪的起伏
最终归于平静——
我们常常被各种烦杂的情绪所困扰,甚至长期被它们操控而无法解脱,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提起觉照。
《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道出了“观照”是修行的根本。
当情绪生起时,不再习惯性地被它带走,而是试着转而观察“我”的情绪、“我”的沮丧。只是观察,不带任何分别、评判,也不试图去压制或消灭它,只是全然的观察、觉照。“观”就能“自在”,你的心情就会越来越平静,不被情绪的波动所困扰。“照”而能知“空”,这就是禅宗祖师们所说的,“念起即觉,觉之既无。”
在如实的观照中,照见“五蕴皆空”,没有“我”、也没有“我的情绪”,一切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觉照好比是一盏心灯,刹那间照破无明的黑暗。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一切妄想本是幻生,只要我们学会觉知和观察,不再以幻为真,不被幻相所迷,种种烦恼和情绪就能“当处发生,随处灭尽”。所以,觉照就是最好的疗愈。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练习禅坐。通过禅坐锻炼和提升我们的觉照能力,有助于我们在各种境界来临时提起正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清明地觉照一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按江味农老居士金刚经讲义: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境者,五蕴、六根、六尘等是;行者,六度、万行等是;果者,住、行、向、地乃至无上菩提等是也。无我者,谓一切染净诸法,不外因果。因果即是缘生,缘生体空。故一切法中本无有我。当知所谓我者,非他。即众生无明不觉,于一切法中,妄生分别执著之见,是也。而一切法性,本来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无,故当除之也。知一切法无我之知,即是解也。谓领会得一切法性,本来空寂也。盖一切法无我五字,是理。知之一字,是智。得成于忍者,谓一切法性本来空寂无我之理,与其知之之智,已能冥合为一矣。忍者,忍可。契合无间之意,犹言合一也。理智合一,明其我执已化也。功行至此,是之谓成。云何而成?由于熏修,故曰得成。得成者,犹言熏修得有成就也。非精修功到,云何能成耶?故此两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观之,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也。又复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其定慧均等,所以解行成就也。所以所得功德,胜过前菩萨也。因前菩萨解、行、定、慧,其功行犹未能达于冥合为一。则是其知之之智,于一切法无我之理,尚未做到安安而不迁地位,故不及也。解行忍字之义,犹言安安不迁也。
按圆瑛法师讲记:
此较量无我福胜,若发心菩萨,以恒河沙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所得福德,可谓多矣。若心有所著,乃为住相布施,则成有漏之福,感报人天,不到彼岸。若复有人,虽不能以沙界七宝布施,但能知一切法无我,其福自胜。知一切法无我者,知人无我,则破我执;知法无我,则破法执;二执既破,即证无生法忍。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灭之相。即修行六度,亦不住人法之相,一体空寂,湛然平等,忍可于心,故曰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者。以前之菩萨,宝施有漏。此之菩萨,法忍为真。即前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为得无漏福德,故胜。
‘何以故’下,征释福胜所以。意谓何以故,此菩萨福胜于前?以诸菩萨不受有漏福报也。‘以’因也,诸助语词。有漏之福,终有穷尽。永嘉禅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福尽必堕,是以不受。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