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28 14:16     标题: 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


妙祥法师: 关于持戒的功德,《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佛对持戒的功德就讲了,世间有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就是说我们世间的香啊,得靠风来吹,惟独持戒的香,不用风去扬,就可以遍十方。

  过去我也常跟他们讲,我说“有香何须大风扬”。如果要靠大风扬那个香,它并不是真香,只是一时的或是一段时间的,往往都是世间香。为什么戒律的香它不用风吹,就能遍十方呢?因为戒香遍于法界,和法界相通。不管在世界上,还是在法界上都能知道。如果你持戒好了,不光你这个地区知道,全国全世界,甚至天上都会清楚的。因为这个香它不属于世间香,属于心香,属于戒香。所以说,戒香对我们来讲是真正的香。

  这个大家也可能遇到过,有的人经常坐在家里念佛,念到心特别清净的时候,突然闻到一股香味。他有时候就说这是佛菩萨来了,来加持我了。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守戒了,对佛法生起信心了,是清净生起的香,是这种香。这通常被大家解释为什么呢?佛菩萨加持。实际上是他心里清净所致的。

  我们应该持净戒。持净戒有什么好处呢?戒香能遍十方,你的好名声到处被传颂。而且更主要一点就是魔障远离,其他魔不敢上前。比如说有的人想深山闭关,首先看看你的戒行,如果戒律不好,你想闭关,就会生起诸魔事。如果你持戒精严,不能说持得非常好,最起码你有决心把戒律持好,这样的话,你去闭关,就不生起来魔事,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认识法。因为魔从哪儿来?从心生——魔从心生。

今天佛法要兴,很难!我们这代人责任特别重,我们是生在关键的时代,我们不能复兴,佛教就灭亡了,永远不可能再复兴;我们把它兴起来,佛法就能继续传世,这是无量功德。这也在乎我们的认知,我们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一定要把这桩事情做好。从哪里做起?从持戒做起。决定不能疏忽戒律,不能贪图享受。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七情五欲要彻底放下,这个东西是有毒害的,要认识清楚,不要被外表的糖衣蒙蔽了,要晓得他里面包藏的是要命的,碰不得。

  经教是佛法的根本,佛陀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了,经典是老师。经典当中,尤其是戒律,只有持戒的人能听得懂经典,不持戒的人听经听不懂。为什么?持戒的人心清净,有信心,有恭敬心,有慈悲心,他能听得懂佛说的是些什么,没有诚敬听不懂。印光大师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佛菩萨给你讲,你也听不懂,这跟世间学问完全不一样。

  那要问今天到哪里去找诚敬心的人?没有真诚恭敬,老师不讲,为什么?讲了没用处,你听不进去,你不会落实,你还是依你自己妄想念头去生活,你不会依佛菩萨教诲,所以教等于白教,这是老师为什么不讲,原因在此地,绝对不是老师不慈悲。老师因材施教,“才”是什么?诚敬,有一分诚敬心的,老师就教一分,教两分,那一分装不进去,白教了;有十分诚敬心的人,老师教九分还对不起他,为什么?他还可以装一分,你没教他。古时候老师完全看学生能接受多少,就教多少,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看学生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就到此为止,所以“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仁慈博爱”四个字是出在这个经文上,《无量寿经》上的经文。

  “‘当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普令一切众生永脱虚妄生死。‘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

  这两句话重要,一生不能违背,要真正修“戒、定、慧”。“戒、定、慧”不必修多,只要修“五戒”、“十善”,这是佛门的根本戒。“五戒”、“十善”真做到,“六和”、“六度”真做到,这就是个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做到了,真正佛弟子。以这个基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弥陀弟子。不容易!真正做到,就像经上所说的,你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五戒”,每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一共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保护你,你在任何地方,鬼神都不得其便,不能害你;你所住在的地方不会有大zai 难。为什么?持戒是真正有福报的人,中国古人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能持五戒、修十善这是有福的人,再加上能够修六合敬、修六波罗蜜,这还得了吗?这是菩萨,菩萨所在之处,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所以我们心要端正,没学佛之前所造的这些恶业,认真忏悔,后不再造,发大慈悲心帮助苦难众生。“仁慈博爱”是圣贤的心、是菩萨心,这样自度度他,要把这个当作是我们人生第一个目标,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就为这桩事情,可不能把目标搞错了,我来干什么的?我来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求生净土是真正永脱生死轮回;永远“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圆满“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真的,不是假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1-28 17:45

菩萨,乃成佛之因。我们想要成佛,必须从菩萨做起。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受了菩萨戒,就已获得菩萨身份。至少,也是走在菩提路上的行者了。但扪心自问:我们可曾发起菩提心?可曾具备相应的素质?在我们现有的心行中,慈悲心所占的份额又有多少?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

这些并不是关起门来想想就可以完成的。在座上观修时,想着“我要利益一切众生”,似乎并不是很难。但真正面对一切众生时,面对那些亲的、疏的,善的、恶的,形形色色的众生时,还能无分别地一视同仁吗?还能坚持不懈地继续这份发心吗?

世人遇到危难时,常常呼唤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何为大慈悲?是因为他们对一切众生能平等生起悲心,而这种悲心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永不退缩的。如果这种悲心是有选择的,是有阶段的,就不可能千处祈求千处应,也就不是遍及一切的大慈大悲了。

这样的慈悲,必须从修菩提心开始。首先是愿菩提心,即“我要利益众生”的愿望;其次是行菩提心,即“我要利益他人”的行为。这些话,大家听起来也许觉得没什么新意。事实上,这些道理不少人也都知道。那么,我们内心对此的认可程度又有多少?是将之作为一种拿来说说的理论,还是实际操作的指南?是将之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还是指责他人的素材?

究竟怎样发心?其标准为何?发起后如何长久保持?如是等等,都是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并付诸行动的。惟有了解,才能行之有效;惟有实践,才能加深认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