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莫学小道,以信邪见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12 13:45
标题:
莫学小道,以信邪见
【经典原文】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欲意。善修法行,学诵莫犯;行道无忧,世世常安。——《法句经》
【经文解释】学佛修行者要有正见,修行以了脱生死为根本,不是为了健康长寿、荣华富贵,有正见后就不会被迷惑,比如学佛后为了发财、祛病等而去求神算命等,要以四圣谛、八正道等指导自己的修行,这样就不会再被世间的神鬼等小道所迷惑。
“放荡”指语言的行为浪漫,身体的行为不受约束。学佛修行者不要读se 情作品,不做无聊、淫猥的言谈,听看不健康的音声,必然会引发淫欲心。能否克制淫欲,是修行的关键所在,此也和其他修行息息相关。
“善修法行”,此包括禅定、念佛等一切佛教修行法门,对自己所修行的法门要认真修习,学习读诵经典,谨慎丝毫不违犯。也可以理解为“学”为学习,“诵”为修持,学修相应。
这样的行道者就不会再有丝毫的忧悲苦恼,今世、后世都会长得安乐,直至涅槃彼岸。
【经典介绍】《法句经》,是法救尊者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如《大智度论》说:“佛弟子抄集要偈”。在中国及南传佛教有多个译本,此处所选的为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翻译的版本。
【经典原文】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楞严经》
【经文解释】阿难!这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所住的天人,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彼”,那个四禅的禅天。这四位在四禅天的首领,他们才知道这儿有五不还天的圣人在这儿住。其余一般的凡夫,不能知见:就都不能知道这“五不还天”有天人在那儿住。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就好像现在这个世间,在这深山旷野,人所不能到的地方,有圣人的道场。那个地方,所住的都是阿罗汉,都是大菩萨,他们住持那个地方。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世间所有一切的粗人,他们是永远都不会见着这些阿罗汉、大菩萨的;虽然都是在这同一个世界上住着,但是他们看不见的。这五不还天,也和这个世界住深山旷野的这些阿罗汉是一样的,四禅天的天人都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住。
【经典介绍】《楞严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大经,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祖师盛赞为“开悟的楞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5-31 13:51
《楞严经》从阿难误入淫室,险遭魔难谈起,其意微妙深远。阿难为佛宠弟,常随佛侧,多闻第一,可一遇摩登伽**,竟然丧失道力,此乃一大公案。据我参究,其意有三。
一、不假修证,多闻无益
阿难为佛之宠弟,而恃娇怜,虽有多闻,却不能折伏娑毗罗邪咒。可见常住真心,不于多闻而得,三昧正定,不从多闻而来。正如阿难所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维,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味。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阿难现身说法,说明了真修实证的重要性。佛陀多次批评阿难:“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止息妄念)微密观照,心犹未了。”奢摩他微密观照,必须在生活中实践,不由言语文字而得。
佛教认为,佛学与学佛是两回事。佛学仅作为学问,无益于学佛实践。学佛是以佛陀为榜样,依教求证。过去有位善星比丘,虽然诵得十八香象所驮的佛经,却无修证,不解真义,乱加评说,反成谤法,堕入恶道。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言语文字是妄念的组合,诸法实相离于文字相,言语文字仅是指明了诸法实相的道路,若停留于文字相上,则失世尊原旨。《楞严经》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楞伽经》对这一道理也作了深入的阐述,请参阅。
佛教认为,离于文字相的诸法真谛,需要勤加修行才能证得。《楞严经》真伪之辨,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文字游戏。真假本无标准,仅是妄念的组合;无相之法,不落真假二边。虔诚精进,一心不乱,假法也可变成真法。史载,康藏边有一老妪,结蓬独居,三十余年,一心诵念六字大明咒,渐至心不杂乱,如入禅定。其计数之豆,能自动从一边跳到另一边。有一得道僧人从此路过,见茅蓬光芒四射,想屋内定有高人。入室,见老妪,问所修之法,答唯念六字(唵嘛呢叭咪吽)大明咒。念咒时把“吽”念成“牛”,僧人予以纠正。老妪顿觉三十余年,一念之差,功夫白费,非常后悔,即起分别心。当僧人出去后,见金光全收,忽然悟己错,再度入室,告老妪旧念未错,刚才乃考验你是否虔诚。出去后屋上又金光四射。虽有一念之错,但老妪不起妄想,暗合道妙,故同样可入三摩地。一旦发觉,心起分别,故又同凡夫。因此,为什么要去纠缠《楞严经》真伪之辩呢?若于自己修证有益,假咒也可变成真咒;若于自己修证无益,是真经又有何用呢?
为了指示一条真修实证的捷径,《楞严经》建立了25种圆通法门。其中文殊菩萨特别推荐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他提出“反闻闻自性”,就是离开声尘去寻找不生不灭的自性。语言文字有生有灭,而闻性本无生灭。《楞严经》以撞钟为喻,钟声响时,我名为闻,钟声不响时,我名为不闻。有声则闻,无声则不闻,那么此“不闻”又从何来?钟声仅仅是瞬间声波传递于耳,当不传于耳时,耳又有“不闻”,怎么可称耳无闻呢?即钟声有迁灭,而闻性是没有迁灭的。不管声音有无,耳的闻性是始终不变的。依此类推,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发生不同的变化,而其本性是不变的。起变化的是妄心,不起变化的即是常住真心。心随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来者,如如不动也。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动。这种境界,离于语言,不立文字,世间语言文字难以描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25种法门之一。因为《楞严经》是禅宗宝典,故特推荐观音耳根圆通法门,而念佛法门也是千经万论所指的殊胜法门。念佛一法与耳根圆通法门本不相违,念佛本为妄念,但此乃以毒攻毒,正好反闻闻自性。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互相契印,即入三摩地。我们所居的婆婆世界是从自性流出,唯心所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从自性流出,唯心所现。不同的是,婆婆世界从浊念流出,故成浊世;西方极乐世界是从净念流出,故成净土。懂得了这一道理,则知临终往生西方,在事实上实有其事,真实不虚;在道理上生而不生,即唯心净土。大千世界,唯心而造。以事废理,以理废事,都是谤法。永明禅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作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估。”因为净宗收机最广,所以永明禅师特予推荐。《楞严经》文殊菩萨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论。”八万四千法门目标一致,但对初机来说,则快慢有所不同。
不管是哪种法门,若不苦修,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是绝对没有的事。《楞伽经》说:“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词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虽然不解词句义趣,但能恭敬供养诸佛,求菩提之心不怠,不计较分别名字相,就一定能够不解而自通。谈虚大师(授天台法脉)有一同参刘文化,不解《楞严经》义,日夜于佛前叩拜求智慧,竟于一日读《楞严经》时,婆婆隐没,庄严佛土现前(见《影尘回忆录》)。因此,只要虔诚精进,痛思深义,就一定会境界现前,开悟成道。念佛也同样如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入念佛三昧。有一老居士在青岛湛山寺闭关念佛,忽于关房内听到大众在大殿念佛,他就跑到大殿念佛,等他念完下殿回关房,关门锁着,进不去了(《影尘回忆录》)。此老念佛精进而入三味,故能从锁着的关房跑出来,回去时有了分别心,故进不去了。因此,只有精进修持,才能出成效。
随着时代的变更,修持方法也要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今天的生活节奏变快,没有古人那种闭关专修的条件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提倡在生活中念佛,在念佛中生活,念佛与生活打成一片。如何使念佛与生活打成一片呢?那就是修大乘菩萨道。并非口在念佛即是学佛,行动上与佛相应,才是真正学佛。学佛即是学做人,人成则佛成啊!这个道理《安士全书》己讲得非常透彻,印光大师一生不遗余力倡印这本书,其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佛法重行,不重说。故《楞严经》从阿难多闻第一,竟难免于魔难说起,大有深意可究,读者不可一眼瞥过。不假修证,多闻无益,必须认真体会。佛说得那么好,阿难听得那么多,但不从佛的教导去修证,则佛陀是佛陀,阿难是阿难。虽然阿难与佛是兄弟,也不免遇难。故阿难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修行之法,贵在专一,持之以恒。25种圆通法门,法法相应,路路相通,由修证而入道,即入于如来第一义谛,修而无修,证而无证矣。
但是,在这里要消除一种误解,并非我们不诵经不解经,就能觉悟如来第一义谛。阿难所在时代是正法时代,佛在世时,根本就不需要经书,因为他的弟子都证了果,有了神通,能够随时随刻领会佛陀的意思。他们不是把经书写在纸上,而是把经书写在心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在这个时候,只有依照佛经所说的去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这就是印经的伟大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慎重对待印经的原因。印经是为众生求解脱,如果印错了字,说错了话,那么奉法反而是坏法。我们怎能不慎重呢!
二、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楞严经》从阿难遇摩登伽**,险遭魔难谈起,直指修心迷悟的关键,向迷者点破:食色,性也;淫,生死之根也。这也是世尊在经中反复强调的第一清净明诲: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实际上,全经委婉道来,几经曲折,全为破色淫二字。色者,心目为咎,故世尊先问阿难因何出家,阿难答见世尊相好(32相),爱慕而出家,然后就七处证心,八还辩见,使人明白生死流转,全在妄心作主,攀缘声色,心被物转,失去本有清净如来藏性。是故众生迷于声色,以贪爱为本,“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常在缠缚。”所以,《楞严经》从色入手,就击中了病根的要害之处。
阿难之祸由色而起,因为色是无始劫来贪爱所成。阿难英俊魁梧,使摩登伽女一见生爱,是因为摩登伽女与阿难久远劫来积习所致。世尊对阿难说:“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摩登伽女前五百世与阿难为夫妻,恩爱流转,不能解脱。故今生一见阿难,顿生爱慕,求母成就婚姻。母爱其女,即以邪咒迷惑阿难,摄入淫室,淫躬抚摸,将毁戒体。可见色淫积习,极难根除,是修道之大障,轮回之根本。当佛救文殊以神咒救护阿难持归,摩登伽女尾追而来。佛问摩女:“你要什么?”摩女答:“我爱阿难!”佛问:“你爱阿难何处?”答:“我爱阿难一切,他的眼,他的耳,他的鼻,他的口,他的身。”佛说:“阿难眼中有泪,耳中有垢,口中有涎,身中有屎尿,成夫妻便有浊漏,有浊漏便生子女,有子女便有死亡,有死亡便有痛苦,有何可爱呢?”摩女闻佛所说,恍然大悟,爱念顿消,证三果阿罗汉。可见色相本无可爱,转瞬即逝,可世人执著不放,被其迷惑。流转生死,不能解脱,此色淫之咎也!
佛陀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做难陀,他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叫做孙陀利,所以又叫做孙陀利难陀。难陀虽为佛之宠弟,但他未出家之前,也迷于色爱,与娇妻相伴,终日不离。佛陀为度难陀,去其家乞食,饭钵交与难陀即跑向尼拘陀森林,难陀送出供养食物即追赶,至林中,佛即请舍利弗为难陀剃度出家,难陀大惊失色,但佛陀威严,不敢拒绝。难陀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出了家,心中却挂念爱妻。有一天散步,佛对难陀说:“你说你的妻子美如天仙,我就让你看看天仙的样子吧!”随即以神力使难陀升上天宫,顿见仙女美丽非凡,非其妻可比。难陀问:“你们这里的天子是谁?”仙女答:“人间有位难陀,因随佛出家修道,以其功德死后将升于我们天宫,我们都是他的妃子。”难陀听后非常高兴,回人间后,立志修行,求生天上。佛知难陀仍为贪爱所迷,又以神力带他去地狱,场景恐怖,惨不忍睹,其中有一口油锅还空着,阿难问狱卒:“谁来受刑?”答:“人间有位难陀,随佛出家,修行生天,在天沉迷声色,天福享尽后,即入地狱,受此油锅煎熬。”难陀听后魂飞魄散,从此安心随佛修道,寻找解脱轮回之道。
可见沉沦六道,色为根本,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这就是《楞严经》的奥义大旨,也是世尊再三强调的一个大问题。《佛说四十二章经》:“爱欲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佛陀成道时,“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草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色身不净,臭秽不堪。如果放不下这具臭皮囊,还要修饰打扮,则永无解脱之日。
《楞严经》无处不提到色、淫的危害性,并指定为第一清净明诲。世尊对阿难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第一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架,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世尊又谆谆告诫:“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并举例说:“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燃,堕无间狱。”欲火烧身,苦海无边。世尊说:“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因此,断淫之戒,世尊放在第一,可见其苦心之旨,《楞严经》从阿难入淫室说起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阿难遇难,实为示范
阿难受魔咒而迷,佛陀救文殊持咒解难,将两人带到佛前。面见佛陀后,七处征心,八还辩见,阿难如醉如痴,不明常住真心之所在,佛陀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使阿难无处安身。难道阿难作为佛的宠弟,常随佛侧,多见多闻,真的会答非所问,情同凡夫吗?他真的是“认迷倍人”、“为可怜悯者”吗?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
读了《妙法莲华经》,我们就知道,阿难侍佛多闻,乃是无量劫来广修功德所致。他于无量劫来己护持供养一切诸佛出世,常常以佛之侍者护持一切法藏,结集流通一切经典。是故法华会上,世尊授记他于未来世中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王如来。当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心中疑惑:“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记?”世尊即告之:“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尔时阿难即说渴言:“世尊甚希有,令我忆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因此,阿难于无量劫前与佛在空王佛所同时发愿,以各自愿力不同,佛则已成佛,阿难则方便为侍者,实则已安住于佛道,其中密意,唯佛与佛才能了知。例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至今仍为菩萨,而其功德早己齐于诸佛。同样,阿难也因其愿力,常随佛侧,护持法藏,至今仍为声闻。由此可知,《楞严经》阿难遇摩女之难,乃为众生示范而己,非其道力不足也。
不仅阿难如此,摩登伽女也是如此。摩女己经供养过去无量劫佛,宿根深厚,否则何能与阿难结缘,并于佛前速证阿罗汉果。如果我们认为摩登伽是**,尚能解脱,那我们行淫(在家人指邪淫)也不要紧、只要念咒就能赦罪,那就完全错了。罗什法师说学我者病,不明佛陀应世之苦心,走入极端,就会误入歧途。摩女遇咒而解脱,既是她宿根深厚所致,又是以逆缘出现于世,向世人作修心迷悟之路标,于是才有这部《楞严经》。
阿难遇难,实为示范,连专门与佛作对的提婆达多也是如此。提婆达多在生时处处与佛作对,样样要比佛高一等,一些好高鹜远的比丘跟随他学。他还暗害佛,五逆十恶的罪全犯了,故在生大地裂开而陷地狱。但是,在法华会上,佛说其过去还是佛的老师,身为仙人,为佛讲《妙法莲华经》。佛说渴言:“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时有阿私僧,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采薪及果顽,随时恭敬与。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亦不为己身,及与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至得成佛,今故为汝说。”于是佛赞叹提婆达多:“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明白了这一因缘,我们才知道提婆达多过去原来还是大善知识。他在释迎牟尼佛应世时,则专作逆缘,谤佛谤法,岂不正是“宁可自己下地狱,只为众生指正路”的典范吗?即佛即魔,烦恼即菩提。遇逆缘而不动心,为恶者不就成为了善知识吗?逆缘不就变成了助缘吗?故一切恶知识都是善知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逆缘,何能成佛?提婆达多是逆缘,摩登伽女是逆缘。后人看经,难明佛旨。演戏者清清楚楚,看戏者以假作真。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尊出现于世,又何曾不是作梦中佛事,恍如演戏。世尊八相成道也是示范,他已于无量阿僧抵劫无数次出世于我婆婆世界,所度众生无量无边阿僧抵劫,他生而未生,灭而未灭(详见《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那么如来如何出现于世呢?世界本空,一切如幻,何有可度?因有幻景,来医眼病,何能无度?如眼有豁(yi,眼角膜上所生障蔽视线的白斑),见空生花,花非实有,因豁而在。佛为医王,来医眼豁,豁病清除,故为度生。花本无有,故为无度,非度非无度也。佛应身入世,非真非假。他就仿佛作了一位大导演,阿难、摩登伽女、提婆达多等都是很好的演员。演习是真,戏则是假。是故阿难遇难,非真非假。魔从心造,妖由人兴,遇难是真,求证是假。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回光返照,即在当下一念,众生如来,如掌翻覆。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故阿难是禅宗心印第二祖。
正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