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四十四)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5-21 13:25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四十四)
大乘无量寿经
(第四十四集)
1999/4/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十三面第一行,「至心精进第五」。在前面一品我们看到,弥陀如来在因地所发的广大誓愿,给诸位详细的报告过了。愿後一定要有行,如果没有行,这个愿叫虚愿,我们讲是个空愿,永远不能兑现的,当然什麽成就都谈不上。所以想想我们自己修学,为什麽也用了很长的时间,而得不到成就?原因就是有愿没有行,有解没有证,所以还是用轮回心造轮回业。这是我们的毛病,这个毛病不轻,这大病,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我们看看菩萨修行,他能够成佛,关键就是在解行相资,他的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才能成就。
我们学佛,在解门多少都有一点基础,听经听的时间多了,当然是愈多愈好。世尊给我们做了修学最好的榜样,尤其是出家人的好榜样。与世尊同时代,维摩居士示现在家修行人的好榜样。我们学佛总括起来,就是这两种人,出家、在家两种。维摩现的是居士身,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那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不但讲经说法没有中断,世尊讲经说法没有中断,维摩居士又何尝中断过?对一切众生,不仅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做到了,真的是「为人演说」。他做得圆满,做得究竟,所以这个品题讲「至心精进」,真诚到极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真诚无上之种种心行,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佛经上常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有愿,而後以行践愿,实践你的大愿,所以这一品接着就来了。请看经文,经文第一个段落,「法藏请法」。这个科题我就不必说,大家看了都很清楚。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我们先看这一段。前面一句是总结上文,『说此偈已』,就是说的前面十偈。说完之後,向佛请法,你看看人家是什麽样的心态?『我今为菩萨道』,不是为自己。这一句正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每一次参访善知识,首先是行礼致敬,致敬完了之後,这是赞叹;这都是属於礼节,显示出自己对人,人是善知识,对法尊重。我们中国人讲的「尊师重道」,表现在请法的仪式之中,这个仪式很重要。对方看看你的举止、你的言谈,就知道你有没有诚意修学。如果你有诚意修学,他一定会认真帮助你。如果你态度显示傲慢,言语华而不实,言语言词很美,说得很好听,但是人家一看,你并没有诚意,这个善知识对你,也就是很客气、很恭惟、很赞叹你,不教你了。为什麽?教了也是白教,你没有诚意学,所以人家就不教了。因此,礼敬的仪式,完全表示自己求法的心态,你说这个多麽重要!
也许有人问,这东西我没有学过,我不会。不需要学,「诚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没有念过书,没有知识的人,乡下老公公、老太婆一生没见过世面,他诚敬的心流在外表。问题是你有没有诚敬的心?世间有学问的人、有见识的人,一看就明白了,不必要问。世间有德行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何况佛菩萨?你怎麽能瞒过他?所以善财礼敬之後,第一句话就陈述自己的愿望,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不知道如何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这才请求善知识慈悲开示。第一个你要发心,你心不发,你就是没有志,你的修学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宗旨,那人家跟你谈什麽?一定是先陈述自己已经发大菩提心。法藏比丘前面的十首偈,就是陈白他已经发无上菩提心。自己修行有了成就,为什麽?为菩萨道。菩萨道是只在度生,不为自己;为佛法久住世间,为代替诸佛如来普度众生,这就是为菩萨道。这里面是我们修学成败的枢纽,成败关键之所在。
我们也修行,不只这一生这一世,学佛的同修都能够接受,人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我们套佛经上的话「累劫修行」,累劫修行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原因在哪里?过去生中,许许多多跟我们一起修行的同学,同参道友,他们都成佛,都作菩萨,都超越十法界,我们还在搞六道轮回,这又是为什麽?不能不知道。我们实在是迷惑颠倒,起心动念,自私自利,都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误以为损人可以利己,哪里知道损人决定不利己,利人才是利己,几个人懂这个道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教诲我们,我们听不进去,没有听懂。当然从来就不可能依教奉行,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是虽然累劫修行,依旧搞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当然我们在此地看到,法藏『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发」就是发愿。人家的目的,一心一意要作佛,『取愿作佛』,这就是发无上心的成就,我们没有这个志气。在中国以往古大德之中,我们只是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他到黄梅去参访,五祖问他:你来干什麽?他说:我来作佛。所以他就成佛了,如愿以偿。我们今天到这个道场来干什麽?从来没有听到有一个人说,「我们到这个道场来作佛的」,没听说,所以你做不了佛。为什麽?你没有意思作佛,你没有愿望作佛。所以古德才讲「修行急务」,修行最急的要做的就是立愿,要发愿。所以我们在这个经文里面一看,一开头就是四弘誓愿,下面小科题里面:「学法门,断烦恼,成佛道,度众生」。我们换一句浅显的话说,你要发心爱护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无上正觉之心。如果起心动念还为自己,我也为别人,还没有把自己忘掉,你觉里头还带迷,你没有完全觉悟,你不是正觉;真正觉悟,要把迷情断尽才行。什麽是迷情?我、自私,这是迷情。我没有了,私心没有了,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你的心才算是觉悟。
觉悟才能得度,这个得度就是说你才能救自己,你才能帮助别人。怎麽说救自己?不再轮回了;功夫更高一层的,不再住十法界,这是你的妄想分别断尽了。断尽之後,我们要问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执着?我们这个身体还没离开这个世界,还跟大众共同在一块生活,跟大家往来,怎麽能不分别?怎麽能不执着?你要果然不分别、不执着,那还能算是个人吗?人家问你,指着你:你是什麽?不知道,那成什麽话?你叫什麽名字?不知道。不行!不知道,也是个执着、也是分别,你还能离得开分别执着吗?要像永嘉大师所说的,觉悟之後,「分别亦非意」,就对了。你说佛分不分别?佛要不分别,怎麽能给我们讲经?不分别就不能讲经,不执着就不能讲戒。所以佛也分别,菩萨也执着,但是他们分别、执着不是意。这不是意是什麽?不是自己。不是自己,那怎麽分别执着?别人,他分别执着,我随顺他的分别执着,我自己心里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着,这就对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和光同尘」,世尊所说四摄法里面「同事摄」,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想学菩萨,那个分别执着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道理要懂。
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自己必须要把自己物质生活,调整到最低的限度。所谓我三餐吃得饱,衣服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物质上的享受,要降低到最低的水平,精神生活提升,精神生活可以提升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是觉悟的人。世间不觉悟的人,他恰恰相反,他的物质生活不断向上提升,过着奢侈豪华,精神生活非常空虚,没有;顶多是歌舞,用这一些东西来调剂,那是打麻醉针,那是吸毒,没有精神生活。这是佛经里头常讲「可怜悯者」,这种人很可怜。这一期寿命终了之後,恶道去了。在生的时候没有智慧,不知道修福,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死了以後都堕三途。我们在经上读到佛讲的可怜悯者,这个意思我们才体会得到,真的可怜。唯有真正觉悟,才肯断恶修善,才肯积功累德,永脱轮回,了断生死,聪明人、觉悟的人。
以佛做为我们修学的标准,向佛学习,向菩萨学习,要学得很像,这後头说『悉令如佛』,就是学得很像,样样都像佛。起心动念像佛,言语像佛,生活像佛,工作像佛,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像佛,「悉令如佛」。学佛学到跟佛不一样,那就学错,那就不是在学佛。佛慈悲,慈悲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爱心,佛有爱心,爱一切众生,比神伟大多了。外面宗教里头标榜的「神爱世人」,动物就不爱了,植物也不爱了,所以把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掉,他只爱人。你看佛多伟大,佛慈悲一切,爱一切众生,这个我们要学。看看经典里面所记载的,世尊一生的行持,处事待人接物,不但对一切动物爱护,植物也爱护。戒经上佛教给我们,「清净比丘不踏生草」,你看那个草长得活活泼泼的,你忍心用脚去踏它吗?你忍心从它顶上走过吗?但是有开缘,没有路非走这儿不可,那行;有路的时候,那你一定要绕着路走,你不可以踏生草。这是说明对於植物、矿物,没有一样不爱护。有爱心之後,你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成熟众生,这才叫学佛。
学佛要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智慧的来源只有一个办法,听经、念佛。听经不念佛,开智慧很慢;念佛不听经,开智慧也慢;听经跟念佛合起来,开智慧就快了。譬如说,你不是这样干法,你开智慧要十年,听经开智慧也要十年,念佛开智慧也要十年;一面听经又一面念佛,五年就开智慧,提前了。诸位要晓得,念佛是修清净心,清净心就得诸佛菩萨加持。所以清净慈悲就得到三宝加持,你怎麽不开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往往自己做错事情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做好事,还以为做了很多功德,哪里知道自己造罪业?这就是愚痴。愚痴的意思,真妄不能辨别,把真的当作假的,把假的当作真的;邪正不能辨别,把邪法当作正法,正法看作邪法,善恶颠倒,利害颠倒,那叫愚痴。对於是非、善恶、利害不能辨别,这种人很多。最怕的是什麽?自己愚痴,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几个人能够很冷静的自己认真去反省反省?世出世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我自己有没有能力辨别?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辨别,找佛去。佛在哪里?佛在经里面。找佛去,读经,看看佛怎麽作法?佛怎麽想法?我们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随顺佛的教诲。这是我们没有开智慧之前,辨别邪正是非,避免造作一切罪业,积功累德的唯一方法。所以古德常讲,「经不可不读,法不可不学」,道理都在此地。再看下面经文: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
我们要学。法藏示现给我们看,我们也有愿想作佛,我们也有愿,希望我们样样都跟佛一样。到哪里去学?一定要亲近善友。法藏比丘运气不错,遇到一个好善知识,世间自在王如来。他的运气好,我们的运气也不赖,我们在这个地方听世间自在王跟他说法;我们听了,世间自在王为他说法,也就是为我说法,有什麽两样?你能从这个地方会通,你就晓得他的遇缘殊胜,我们遇缘跟他一样殊胜,绝不比他差。所以这一句是求法,求佛为他『广宣经法』,「宣」就是宣讲。
底下这两句很重要,『我当奉持,如法修行』。如果没有这样求法的心态,佛给你讲经说法有什麽用处?你得不到利益。我们要问:得不到利益,佛讲不讲?实在说,你遇到孔老夫子,他就不给你讲了。我们在《论语》里读到,孔老夫子教学,学生要聪明,不能够太笨,太笨他老人家不教;「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对他就没兴趣了。可是佛比孔老夫子慈悲多了,你没有这个修学的态度,佛还是讲。佛为什麽讲?给你阿赖耶识里种种子。听不懂也给你讲,做不到也给你讲,慈悲到了极处,世间圣人比不上,这叫真慈,平等慈悲;「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个慈悲不平等。所以佛教众生,我们这才体会到,我们要学习;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人帮助他增长,已经增长的人帮助他成熟。所以佛说法就没有分别,不拣智愚,真正是做到有教无类,十法界一切众生都得佛的教诲。我们这才看到佛陀的伟大,佛陀令人尊敬,这有道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而且我们更应当要学习,法藏求学的精神,那就是奉持,如法修行。
普贤菩萨讲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如法修行供养」。这个意思就是佛怎麽教,我们就怎麽做,决定不违背,老老实实去奉行。持,保持不失,不是做个一天、两天就懈怠、就放逸了,不是的,永远能够保持,那哪有不成就的?这才是真正的好学生。这一个好的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当作宝来看待。佛家讲「法器」,这是真正的法器,这个老师得到宝;道有传人,可以传下去了。就弘法利生而论,最重要的无过於「续佛慧命,後起有人」,这个最重要,这比讲经还重要。你讲经讲得很好,你死了以後没人讲了。所以教学比讲经还重要,使佛法代代相传,绵绵不绝,广利众生,这比自己讲经重要得多了。
在讲经这个过程当中,说实在话教学相长,依旧是在求学,所谓是师资道合,相辅相成。到自己有了成就,我们佛法讲修行证果,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宗门是明心见性,这个时候传法比弘法重要。我们就一生而论,这一生第一个阶段求法,第二个阶段弘法,第三个阶段传法,这样才功德圆满。所以这个地方,「如法修行」就非常重要,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在这一句。如法,如什麽法?依照这一部经上所讲的就足够了。这一部经上,从头到尾所说的字字句句你都明了,你都能够把它落实,都能够做到,那就是「如法修行」。不但能做到,常常保持不失,也以这一些劝导别人,这就是自利利他,你就在行菩萨道了。你说法的时候是行菩萨道,不说法的时候也是行菩萨道,语默动静都没有离开,这叫「奉持」。下面一句经文: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这一句是「断烦恼」,前面是「学法门」。学法门,我们都有这个意愿,都非常向往。可是断烦恼,问题就来了;不但度不了烦恼,被烦恼度跑了。这个地方讲得很好,烦恼是什麽?『勤苦生死根本』。对於生死根本,你很勤奋、你很努力,你念念都不忘。什麽是「生死根本」?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你什麽时候把它忘掉?你是不是每一天都很努力、很勤奋的在修,修贪瞋痴,修是非人我,修贪瞋痴慢,你搞这个。这个东西是苦本,是生死六道轮回的根本,那你有什麽法子?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拔』,要把这个生死根本拔掉,要觉悟决定不能够再干了。你要真正肯拔诸生死根本,给诸位说,你是真正觉悟了。如果你还随顺烦恼,还随顺习气,你还是迷惑颠倒,你没有觉悟。
所以我们自己每天要反省,儒家孔子教学,都讲求每一天应当有三次反省,他是讲三事;佛家忏悔就是反省。我们净宗同学早晚课诵,我们将晚课选读的经文,是本经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说的是什麽?五戒十善,就是这一句,帮助我们拔除烦恼根本。你要想拔除,你先要认识它。我们今天依旧随顺烦恼,换句话说,我们对於烦恼的性质认识不够清楚,还把它当好朋友看待,还念念不肯离开它,不知道它是个坏人,不知道它对自己有多大的伤害,认识不清楚。前面跟诸位讲,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利害,我们自己愚痴。
几时你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明白什麽?明白这些东西对我有害,知道它是虚妄,不是真实,它是个邪法,不是正法,它是恶法,不是善法,它有害,於我没有利。你把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的性质,真搞清楚、真搞明白,自然你就不肯干了。我们学佛的人在这个世间,无论在什麽场合,无论跟什麽人往来,一片真诚;没有说我要去见某一个人,他是什麽身分、什麽地位,我想想怎麽见他,应该跟他讲什麽话,累死人了;我们没有,一片坦诚。无论见什麽人,无论哪种场合,见佛菩萨也好,见妖魔鬼怪也好,一片真诚,这就对了,这就叫学佛。佛菩萨是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决定没有一点虚假,念念为众生,没有为自己。好事有成就,众生有福;没有成就,众生没福,与自己一丝毫的利害都没有。说真的话,众生有福,我们自己辛苦,要替他奔波劳累;众生没有福,我们自己清闲自在,没事干,这都是真正的道理。所以你要觉悟,你要知道「拔诸」,诸是众多,「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些烦恼都是生死根本。
佛法当中常说,见思烦恼断了,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尘沙烦恼断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才知道见思烦恼的严重性。见思,用现在的话来说,见是错误的见解,思是错误的思想,也就是你的看法错了,你的想法错了,这种看法、想法,都落在分别执着里面。迷人,不觉悟的人,都会说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他不知道我的想法错了,我的看法也错了。释迦牟尼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你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能相信你的看法,不能相信你的想法。为什麽?你迷惑颠倒,你没有觉悟。阿罗汉才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正就是不邪,正就没有错误,他的想法看法,可以,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
诸位想一想,阿罗汉的正觉条件是什麽?见思烦恼断了,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四相破了。我们过去读经没有深入,粗心大意,总以为小乘一定要到阿罗汉才算是成就,须陀洹没看在眼里,《金刚经》大家都念得很熟,也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读到,须陀洹他证得须陀洹果了,他不做须陀洹想。他自己没有说:「我证得须陀洹果。」他要是做这个想法,世尊就不说他证须陀洹果了。我们才明了,须陀洹果不容易证得。为什麽?也要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能证得须陀洹果。所以破四相,功夫有浅深广狭不同,须陀洹的功夫就浅了,是狭小、是浅,也离开四相,这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平常自己读经讲经,都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都着重在解释名相,没有体会到里面的精义、精华,义理没体会到,所以不得受用。
前面跟诸位报告,入道最重要的门径是发愿,发心为首。所以学法门,修行最重要的是立愿为先,断烦恼,一定要立这个大愿,要「拔诸勤苦生死根本」。这个地方第三,第三愿,这是四弘誓愿第三愿「成佛道」:
【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这讲证果。一定要证果,不证果决定会退转。佛在大、小乘经里面都告诉我们,菩萨到什麽地位才不退转?八地,八地叫不动地。由此可知,七地菩萨还会退转。佛在经典给我们说过,退转也有个底限。像学校里面,你的功课不好会留级,留级就是退转;别的同学都升级,你留级。再不好降级,你是三年级,把你降到二年级、降到一年级,那更差了。但是不会开除,一年级是底限,降到一年级,从头再开始学,不会把你开除掉,这叫底限。所以,小乘的退转是须陀洹。大乘菩萨我们常讲的三不退,菩萨的底限不会退转到声闻,叫行不退;大菩萨的退转,不会退到初地以下,初地是他的底限,叫念不退。他为什麽有这个底限,不会再退、堕落?他见解正确,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见解正确。为什麽会退转?习气烦恼很重,外面诱huo太多,他受不了,退转了。但是他的知见不会退,他的认知不会退,禁不起烦恼的诱huo,退转了,明知故犯。凡夫有这个情形,声闻、缘觉、菩萨也有。
佛经里头有个例子,无着、天亲菩萨的三兄弟,这个故事很多人知道。他们兄弟当中,师子觉是老大,是老几?我记不清楚了,功夫不错,上生兜率天。他们约好,你到兜率天之後,要回来报个信。但是师子觉走了之後,很多年没消息。无着菩萨往生了,他们是生兜率内院。无着菩萨往生三年之後,回来告诉天亲,天亲是小弟,告诉他往生到兜率天的情形。天亲菩萨跟他讲:你去了怎麽这麽久才来,三年了。他说:没有,我只在兜率天打个转,立刻就回来了。兜率天的一年,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他一到那里,赶快就回来报信,三年,人间三年了。他就问他:师子觉呢?他说:师子觉迷惑了,兜率天是在内院,外院五欲六尘的享受,凡夫不能比,忉利天也不能比,夜摩天也不能比,他被那些天女迷住了,没有到内院去。这不是菩萨退转了吗?你要问菩萨为什麽退转?菩萨就是这麽退转的。菩萨都会退,那声闻更不必说,声闻退得就更容易了。这就是我们常讲,禁不起物质的诱huo。
我们凡夫修行最大的一个苦难,过分重视自己的身命,会退转。要怎麽样讲求保养自己的身体,你那个念头都在怎样保养,你心不在道。真正有功夫的人,有成就的人,这个身命完全不在乎,绝不替身命去着想。身体一切随缘,念念求生净土,念念在无上道,怎麽会为身体着想?饮食起居一切随缘。佛当年是托钵,人家给什麽吃什麽,佛又没有通知他:我明天到你家托钵,没通知,你们吃什麽就给什麽。而且这个世间富贵人少,贫穷人多,佛托钵不会拣那一家有钱的人去托,他平等的,挨家去托,平等乞。贫苦的人多,那个菜饭我们也可想而知,哪里着重在营养?所以这是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有财富的人,过分重视身体的保养,结果保养了一身的毛病。
我这一次到北京去访问,北京郊区乡下地方,我去看了一看。长寿的人太多了,村里头的老农,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为什麽会长寿?就是生活简单。头脑也简单,他什麽都不想,没心事,每天吃饱他就足了,心安理得。长寿,个个长寿,八、九十岁的人到处都是,所以我们看起来人口老化;可是他们身体非常健康,聚集在一起真是谈笑风生。那些老人告诉我:下一次法师来,我们找很多老人都跟你聚会,都是八、九十岁的;很难得!所以世间一些富贵人,他头脑想得太多了,烦恼太多、忧虑太多,他用的那些生活上的补品全起了副作用,不但没有把他的身体保养好,给身体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疾病;病从口入,道理就在此地。
我们学佛,佛的生活随缘,绝不攀缘。我们现在出家了,诸位在家居士也一样,现在在僧团,居士林每天供斋,他们是斋主,我们是来托钵的,是来应供的;应供不敢讲,来托钵,来乞食的。我们是来乞食的,他们是斋主,他做什麽,我们就吃什麽。不过这个斋主不错,每一天做了十几、二十道菜,由我们自己还可以选择,这大斋主,不是小斋主。人家平常家里面吃饭两、三个菜,那就算不错了。在中国大陆农村地方只一个菜,哪里会有那麽多菜?我们这里十几、二十道菜,由你自己挑选,这大斋主,普通斋主做不到。要晓得我们到这儿来是托钵的,是来乞食的;诸位在生活上能「常作如是观」,你会觉悟,你会开悟。
所以决定要有成就,这个成就的标准,决定要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六道轮回是小成就,为什麽?你还没有脱离十法界。换句话说,你退转的机会还很多,你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很重,不能不晓得这个利害。要想在一生当中速成无上正等正觉,除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外,在现代这个时代,就像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不可能。第一个,现代人的根器差了,不如古时候人,根器差了。第二个,现代环境比古时候恶劣,也就是说五欲六尘的诱huo,比古时候强上百倍、千倍都不止,你有什麽能力能够抵得过?在这种状况之下,真正成就唯有带业往生。带业往生,那还是像善导大师所说的要「遇缘不同」,你要遇到殊胜之缘,殊胜的缘太难得了。
新加坡这个缘分,真的是希有难逢,道场虽然在都市、在闹区,难得的是闹中取静。你真正想成就,老老实实在这个道场修学,不要出去;出了大门,外头是染缸,你又被污染了。你要把心定下来,你在这里面,六根所接触的都是佛法、都是正法。常住对大众的照顾想得很周到,庄严道场,不断的在改进,让你六根接触到的全是佛法,这是值得我们感激的,我们要知恩报恩。怎麽报恩?老实念佛,如法修行,这真正报恩。居士林的供斋,我们要想清楚,居士林没买过米,也没买过油,也没买过菜,这些柴米油盐谁送来的?给诸位说,诸佛菩萨来供斋。往年国清寺,那个故事很多人晓得。文殊、普贤在厨房里做义工,阿弥陀佛在碓房里头磨米,佛菩萨来供斋。我们这个道场不例外,诸佛菩萨来供养。大家千万不要看到,我们厨房一些义工,哪个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不知道,他也不肯说。我们唯一的,就是真诚恭敬心来看待他们,千万不可以得罪,得罪也许是阿弥陀佛在那里烧火、在那里炒菜,你得罪他了;你看当面把佛陀得罪了,还想到极乐世界去?我跟大家讲的话都是真话,非常可能,尤其是末法,希有难逢的道场。
所以一定要发心,要往生净土。那就问我们有没有把握往生?有没有把握不在别人,在你自己。蕅益大师说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没有说念佛多少,没讲,念佛功夫的浅深。浅深怎麽讲法?你这个佛号,真正能够把烦恼伏住,功夫深;你念的佛号,烦恼控制不住,你功夫就浅了。你们刚刚打完佛七,功夫深的人,这一句佛号七天不生烦恼,功夫深。功夫浅的,或者是有一日、两日不起烦恼,其余的还夹杂着烦恼在里头,那功夫浅。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深浅,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信心太重要了。天天听经,增长信心,增长愿心;天天念佛,增高品位。这个世间假的,名闻利养、功名富贵一场空,到後来一样都带不去。可是你念佛功夫浅深,是决定会带去的。
我们今天这世间人讲争一口气,争什麽?争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那算是你没有搞错。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比别人高,这是你真的成就,这是真有智慧、真聪明,这个慧真。虽然同样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人家品位比你高;当然只要能往生,就算不错了,也就很难得了;为什麽不要高品位的去往生?我们如法修行,断烦恼、成佛道为的是什麽?为的是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为这桩事情,不为别的。因此我们如法修行是为众生,我要不如法修行,我就对不起众生;我早一天有成就,众生就早一天离苦得乐,我晚一天成就,众生就要多受一天苦头,有没有意识到这桩事情?果然能意识到这桩事情,你怎麽能不努力?你怎麽可以不精进?为自己懈怠懒散无所谓,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没有关系。你要晓得多少苦难众生,在那里等着你去帮助他们,这个问题严重了,我们不能不努力,不敢不精进。现在人所讲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有帮助众生的使命,有帮助一切众生的义务。我们要想把这桩事情做好,一定要充实自己的智慧能力,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帮不了人,做不了事。所以如法修行,断烦恼,成佛道,都是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经里面所讲的,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圆满成就。我们现在是因地,而且是在因地初学的一个阶段,可是这些事情我们要学,我们不可以看作这是如来果地上,我现在学不到就疏忽了,那我们就错误了。如来果地上的,我们初学的人也能学,你看《华严经》上所说的,《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位位互摄,初住菩萨学等觉菩萨的法门,等觉菩萨也不舍初住菩萨的法门,所谓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来果地上的德行,我们现在就学,现在在生活上就用上。请看经文:
【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
我们先看到此地,法藏作佛了。科判里面我们分成两科,前面这一段「愿普闻」。普闻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自己好名,要搞自己的知名度,那就错了,那就是轮回心干轮回事。为什麽要「普闻」?普闻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这个普闻,一定是实至名归,你要真正有德行,你才能帮助一切众生,不是虚名,你有真正的智慧。『光明』是智慧的德用,光明遍照,你的智慧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在今天就是传播佛法,佛法是智慧,用什麽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认知佛法、理解佛法、修学佛法,这是「愿普闻」真正的用意。
今天喜欢建道场的人很多,我们在每一个地区都看到、都听到了。法师、居士们都很认真努力的建道场,场建了之後,这问题有没有道?「道」场总得有道。不过说老实话,「道」是绝对有的,有佛道、菩萨道,也有饿鬼道、地狱道,总是有道,哪个道就不晓得了,就很难讲了。那个场里头,究竟是哪个道就很难讲,我们要有能力去辨别。释迦牟尼佛没建道场,讲经说法就在树下一坐,大众都是坐在草地上围上一圈、两圈,佛就讲经说法,那就叫道场。那个道场好,没有争执。我们现在建的有形的道场,建得富丽堂皇,宫殿式的建筑,极其豪华奢侈。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说,没有建成的时候,个个都是菩萨,出钱出力到处化缘;建成之後,个个都是罗刹,争权夺利。世尊知道,所以不建有形的道场,让个个都当菩萨;如果释迦牟尼佛也建成皇宫式的,恐怕他底下那些菩萨也都变成罗刹了。所以,你想佛陀他的行持非常有道理,不建有形的道场,真正想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场地多的是。
现在一般人们生活品质都提高了,所以每一个地方政府,都注重绿化环境,都建的有公园。公园就是我们讲经说法的道场,同修们聚集在那个地方,不但有同修在听经,还有旁边一些人,偶尔到这儿来的,机会教育,他也听到了,那个道场多殊胜、多圆满!处处都是道场,何必一定要建一个很大的建筑,让大家在里头钩心斗角,天天打架,造阿鼻地狱罪业。那也是道场,地狱道场,不如不建。所以有这些财力用来做什麽?用来传播佛法。我们今天印经,印造佛像,做这些录相带、录音带、CD,免费的供养赠送一切需要的同修,这是「光明」。现在我们利用网路,将来能够有机缘的话,再能利用卫星传播,这大放光明。「智慧光明」,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着眼,从这个地方去想。
昨天我看到台中江逸子居士画的《论语》,带了一套来给我看,我看得很欢喜。我告诉悟忍师,你们去找几个同修,把他这个画,每一页、每一页用录相录下来,把他的画录下来。他有文字,我们照着文字,用很正确的普通话来教大家读,这一页读完了,我们再看第二页。将来把这个录相带做成VCD,普遍流通,这人喜欢。书五册,这麽厚,比砖头还重,累死人。你做成录相带,大家看了又欢喜,同时很多人可以在一起看;不只一个人,很多人可以在一起看。广为流通,将来有这个缘分,电视台都可以广播,可以做为教材。这是智慧流布十方,这真正是大放光明。我让同修先做几页,做几页我们来看看效果。江逸子也觉悟了,不要版权,打电话给我。要版权我决定拒绝,我不要这个东西,我要了没用,增加垃圾;你不要版权,我想办法帮你流通,广利众生。这个人年龄渐渐大的时候,他觉悟了,希望真正为社会、为众生做一点好事,这是好事。
底下这一句,『所居国土』,这就是弥陀村。我们弥陀村这个构想想了十几年,头一次有这个概念是一九八三年,想了十多年,现在李木源居士发心把它落实。世出世间法都一样,好事多磨,问题是我们真正有决心、有毅力,为众生,不为自己,才有感应,魔不得其便。如果这里面有私心,自己想在里头有好处,魔就会障碍,好事多磨。为什麽?魔嫉妒你。由此可知,嫉妒心就是魔,瞋恚心就是魔,贪瞋痴都是魔,魔来扰乱,魔来障碍,世出世法都不能够避免。所以问你用的是什麽心?你的心纯善,为众生、为佛法,绝不为自己。弥陀村建好了之後,我们在里面干什麽?当义工,不是在里面享受权利,是在里头当义工,三宝就会加持。魔也逐渐逐渐退避,这个事情就能圆满成就。
我这一次到中国,有些同修告诉我,上海那边听说我去了非常欢喜。下一个月,上海市政府要邀请我,大概还是我跟李居士两个人去一趟。去干什麽?谈弥陀村的事情。他们听说弥陀村非常有兴趣,因为现在老人逐渐多了,如何要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他希望我们把弥陀村的想法,向他们介绍。所以为这个事情,要到上海去访问,他们市政府接待,好事情。养老是自古至今的一桩大事业,我们在古书里面,《礼记仪礼》里面就讲得很多,有很多很具体的这些内容。今天西方世界对於老人的照顾,我们说的是老人福利,依旧是在物质生活上的照顾,精神生活没有。虽然有些老人院,也有一些娱乐的节目,一个星期有一次歌舞表演,老人都会参加,实实在在讲这是太少太少了。所以我们到老人院去参观,老人在精神生活上非常痛苦,我们要怎样去帮助他?老年人他退休,工作放下了,儿女也都独立了,不需要再照顾,可以把全部的时间精神,来修学佛法,来充实自己。过去我们常常听到,老人院叫无希望工程,没希望;孤儿院有希望,小孩有希望,老年人没希望了。
所以我要搞弥陀村,我说弥陀村是最有希望的工程,为什麽?他要超凡入圣,他要成佛作祖,那怎麽会没有希望?比年轻人希望还要踏实,还要殊胜,还要圆满。所以我们希望,每一个宗教他们的老人院,都要充实他们的宗教教育活动,帮助他达到宗教的最高目标。我们弥陀村的目标,帮助他理解西方极乐世界,要给他讲清楚、讲明白,认识西方极乐世界,向往极乐世界,羡慕极乐世界,他才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在这个环境里面,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给他介绍,让他有个比较,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像ji 督教的老人院,你也要帮助这些老人真正到天堂,他要不能到天堂去,你这个老人院办的就没意义了,我们着重在这个层次上。一般娱乐配合的,调剂他的心情,使他生活愉快。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接受教育,这个教育,超凡入圣的教育,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学不到的,晚年时候接受超凡入圣的教育。所以「所居国土」是弥陀村,今天大家能够出钱出力,成就弥陀村,成就我们「所居国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