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悟到,悟道,修道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7-27 11:26     标题: 悟到,悟道,修道


   一、悟到了我还有很多贪、嗔、痴、慢、疑;

  二、悟到了我看到美女的时候还有色心,还是有淫心;

  三、悟到了我还是很爱世间的名与利;

  四、悟到了我的一些多生多世积累下来的坏习气老是改不掉;

  五、悟到了我有时在戒定慧上做的很不够;

  六、悟到了我不能用平等心对待一切,蚊子来咬我,就想去打它,没想到蚊子也是众生之一‘;

  七、悟到了我在冬天不能坚持早起做施食,有时还忘记施食,对那些非人众生的关心不够;

  八、悟到了我放生做的很少,老是想节约钱;

  九、悟到了我有时还在打妄语,开玩笑的习气没有完全改掉;

  十、悟到了我还在有自私自利的心,做了一点点好事善事,就认为有功德了,做了好事总想有所回报,总是用有回报的心去行善,我把做好事行善当成是做生意,总想有回报,我真混帐;

  十一、悟到了我虽然看了很多佛经但没有看通,悟到了我还在把佛经当数理化外来学习,把佛经当成学理来研究,结果都是在纸上谈兵,理论和身证佛法不能很好的配合起来,起用;

  十二、悟到了我在念经持咒时,有时还在打妄想,精神不能高度集中;

  十三、悟到了我对父母的关心孝道还不够;

  十四、悟到了我的三脉七轮要通还早的很;

  十五、悟到了我不能坚持修释迦本师讲的证悟空性的白骨观与安那般那法门;

  十六、悟到了我不能坚持吃素,有时忍不住要吃荤的;

  十七、我悟到了我爱评论别人的错,不说自己的错;

  十八、我悟到了我有时对法师对和尚不够恭敬;

  十九、我悟到了我样样法门都在学,结果是门门懂样样瘟,不能一门深入。

  二十、我悟到了我要修正这些悟到的不如法东西。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7-30 14:18

信仰没欠你什么, 请不要问为什么不灵,该反思:

  诵了十年经,未曾布施人。

  念了十年咒,未践半句行。

  烧了十年香,未消嗔恨心。

  拜了十年佛,未拜父母亲。

  放了十年生,未戒腥与荤。

  磕了十年头,未感一人恩。

  拜了十年山,未访一次贫。

  修了十年行,未修一日心。

  合了十年掌,未合一个群。

  再修亿万年,还是愚痴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7-30 14:18

 有一些人虽然学佛很久,但是时常都还强调自己的个性是怎样,

  自己一向都习惯怎样怎样,都不习惯如何如何。

  什么叫做个性呢?

  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培养出来的种种习惯性(习气),有种种执着的性质。

  我们要注意: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觉性),不是教我们培养个性、强调个性;

  佛是教我们放下我们的烦恼习气,不是教我们培养种种执着的习惯;

  要开发佛性,必须放下我们的烦恼执着,佛性才开发得出来,

  也就是要随时放下自己的个性,放下和佛不一样的知见。

  常强调自己习惯如何、不习惯如何的人,不但日常生活和人格格不入,

  常会拂逆人意、违菩提门,也不能契入佛智、开发佛性,

  因为被个性、习惯绑住了,就像一块冰,失去了流水、云彩的柔软自在,

  不但不能「随方就圆」流动,也容易碰碎。

  强调个性—增长「我执」—违菩提心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要往生西方,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讲起来很抽象,好像所有的佛教徒都时常讲到「菩提心」这个名词。

  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是否已发了呢?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发菩提心,可以按照祖师教给我们的原则来检查,

  我们的心念和行为是顺菩提心,或者违菩提心呢?

  简单讲:如果恭敬众生为大众设想、为别人设想、尊重别人、供养别人,

  为人服务这就是顺菩提心。

  反过来讲如果比较顾自己,强调自己个性、习惯、利害,希望别人要尊重我、

  按照我的意思,希望别人都为我服务,尊重自己的意见、胜过尊重众生的意见,

  甚至希望众生都为我牺牲、供养我,这就是违菩提—也就是违反菩提门的心态。

  当我们顺菩提门的时候,自然「我执」的烦恼就会放下,自然和往生西方的条件会相应;

  如果违菩提门,就是在增长「我执」的烦恼,在培养我们自私的执着,

  这就和往生西方不相应,六道轮回必定「榜上有名」。

  敬重他人—放下私心—顺菩提心

  平常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有恭敬心,慈悲的人,时常比较容易和佛相应,

  为什么呢?因为要对人真诚恭敬必须要放下自己「骄慢的烦恼」才能够做得到,

  要放下「我执」才能够做得到。

  所以尊重别人的时候就是放下自己,对自己执着较轻,也就是「我执」的病比较轻。

  看重自己的意见个性、注重自己习惯的人,就是对自己看得重,私心强,

  也就是「我执」的烦恼较重,这是病较重、业障重、轮回的危险性大,并不是好现象。

  一旦注重自己,自然就会比较轻慢众生,轻视怠慢众生,

  当然没办法好好度众生,这就违反了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

  检讨目常生活中的「菩提心」—往生信愿

  我们曾经说过:日常生活都是在考我们往生西方信愿的应用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种种的想法、行为、习惯到底是顺菩提心或者违菩提心,

  自己要时常观照反省,

  如果是违菩提心的思想和作法是绝对和佛不相应的,也不值得去坚持培养。

  我们要随时注意修正调整,才不会违背我们要「往生西方」的愿,

  才不会辜负我们这一辈子,弄得「枉死娑婆」!

  如果,是对我们往生西方有帮助的好习惯,才值得坚持用心去培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7-30 14:19

世间有些人认为,学佛人很消极。在他们看来,因为很多人学佛后便不参加社会活动,把是否参加社会活动作为一种衡量积极与消极的标准,因为很多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生命。虽然是为了维持生命要工作,但人生的意义如果仅限于此,那就太可悲了。

  对于佛教徒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追求精神的丰富,维持身体的目的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如果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很悲哀的!维持生命应该为了实现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划分积极与消极的标准应该是:能否为了追求而奋斗,并且始终相信自己,面对逆境时意志不消沉并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佛教中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首先都是一种信仰的追求,小乘佛法追求的是自我解脱,以“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作为规范自己身心的标准。

  大乘佛法要在小乘佛法自我人格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入世,把一切众生看做自己的父母,尽一切努力帮助所有的众生。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奉献自己的一切。大乘佛法的精神是,修行不仅是自我解脱而是要让一切众生解脱,当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要舍弃自我、成全他人。

  因此,学佛人要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尽该尽的义务,在家居士对家庭、对社会要做贡献,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及身边的人都要奉献爱心。

  其次,佛法中没有“命由天定”的说法,佛法中讲,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论是幸运还是不幸,现在的生活是以前行为的结果,将来的生活是现在行为的结果,但一切又是可以改变,不是永恒不变的,靠自我的努力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佛法中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结果,因此在逆境面前,也不会低迷和消沉,遇到困难不会畏惧,哪怕是多次的失败也不会垂头丧气,因缘不成熟时不强求,在追求时运用智慧,保持身心愉悦,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积极吗?

  另外,学佛人的积极还表现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当中,无常是佛法的一个重要理论,认识了无常的真谛,就不会虚度光阴,不会留恋过去,不会幻想未来,会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现在所进行的利众事业上。

  当然,生活中有少数人并没有完全理解佛法的道理,而表现出逃避、遁世的状态,这是个人的问题,与佛法无关,这不是佛法所倡导的,是与佛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就像穿僧衣的不一定都是僧人,带念珠的也不一定都在念佛一样!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6-8-10 10:47

现在,有不少信佛的人,捐了很多很多钱,给寺院和住持,认为这就是虔诚“供养”。

  在佛教的《长部第一六大般涅盘经》、《长阿含第二游行经》中,有一段释迦牟尼佛解释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对佛供养的故事,可以让很多人恍然大悟。

  释迦牟尼佛在临近涅盘的时候,来到了末罗国的拘尸那城。那时,释迦牟尼佛来到城中的沙罗林时,就不想再走路了,遂选择在林中的双树间涅盘圆寂。

  释迦牟尼佛要求弟子阿难在双树间为他铺床。释迦牟尼佛头朝北,面向西,双足交迭,保持侧卧。

  这时,沙罗树虽然不在开花的季节,却开起花来,花朵从树上掉落下来,纷纷落在佛陀身上。除了沙罗树花外,还有更多的曼陀罗花与栴檀香末,从空中飘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飘满了附近的地面,空中还响起了无限美妙而奇妙的乐声与歌声。

  这些奇异的景象,使阿难感到非常震撼。但释迦牟尼佛对阿难解释道:“阿难,这是一些栖居在沙罗树林、笃信如来的飞仙、天神,以奇异的花来供养我,但这也并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阿难问道:“那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只有能够受持正法,实践正法,随戒、随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原来,供养如来佛,不是供养他多少金钱和物质,而是供养者能够在听闻正法之后,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正法法理的要求去归正自己,不断坚持修炼和提高自己的心性,最终达到佛陀要求的境界,这才是佛最喜悦见到的供养。

  信佛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如何去拜佛和供养佛了吗?

  到现在为止,我发现,可惜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如何敬佛、拜佛和供养佛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只剩下那些真正走在正法门里面真心修炼的极少数人。

  实际上,在今天这个时代,号称自己信佛的人很多。但是,经过归类我发现,信佛的人至少有4种:

  第一种,是求佛的人。这类人把自己的人生愿望,甚至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期望,摆到佛的面前,要求佛给予满足。

  第二种,是学佛的人。这类人把佛的知识当做一种人类的学问,来学习、研究、探索。他们发现佛学是教育学、哲学、宗教、文学、科学、伦理学……

  第三种,是敬佛的人。这类人虽然不完全了解佛的内涵,但知道佛的思想博大精深,知道佛的境界高大无边,对佛和佛法充满敬意或敬仰。

  第四种,是修佛的人。这类人是真正清楚佛的本质和内涵、知道佛法的价值和本性的人。他们是上士闻道,因此,能够勤而行之。

  释迦牟尼佛所指的真正供养佛的人,就是指的第四种信佛的人。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