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四十八)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5-21 13:38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四十八)
大乘无量寿经
(第四十八集)
1999/5/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十五面第一行: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前面我们曾经读到,法藏菩萨向老师请教。实际上,我们仔细观察思惟,他所请教的就是怎样把帮助一切众生的工作,做得很圆满,做得很妥善。他的弘愿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在经文里面读到,他要作佛,而且要超过诸佛。在佛家的经典里面,诸佛如来、声闻、缘觉、诸大菩萨,总而言之,都是发真诚、圆满的慈悲心,愿意为一切众生工作,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三界六道很苦,六道里面尤其是三恶道。可是六道要比起四圣法界,六道统苦,人天也没有乐可言,大乘经上常说「三界统苦」。欲界的众生,苦苦、坏苦、行苦,无不具足。色界天人,虽然放下了五欲六尘,放下了贪瞋痴慢,这个贪瞋痴慢里面,放下粗重的现行,微细的烦恼还是有,还没有断尽。但是诸位要记住,色界以上贪瞋痴三种烦恼,瞋恚断掉了,没有瞋恚,没有傲慢。由此可知,你修行修得再好,定功再深,智慧再大,你还有瞋恚心,你还有嫉妒心,肯定你在欲界,你到不了初禅天。我们读诵经论,对这些地方要特别留意,决定不可以含糊笼统念过去。那一种念法,我们不得利益,一定要细心,要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对治我们自己的毛病习气。
千万不要以为平常小小的不高兴,看到别人有好事,心里也有点不太舒服,不是嫉妒吗?以为这是很小的事情,都没有留意。但是你不知道,积小过就变成大过失,积小罪业就变成重罪,怎麽能够不留意?怎麽能够不检点?修行就是要在这微细地方,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世间人,实在讲,多数人都有个通病,以为小善无所谓,不肯认真去做,小恶也无所谓,也就疏忽了,这是我们修行不能够成就的重大障碍。法藏在此地给我们显示的不然,他确确实实是修行人的好榜样,心量大,要平等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所以他的成就无比的殊胜。我们今天想往生极乐世界,展开经卷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我们的心量不能跟阿弥陀佛相比,至少也要有相似位,才能往生。如果连相似的心量都没有,这一生念佛,往生就靠不住。真正希求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的人,不能不留意。
我们看他的请法,心地的真诚,言词表态的恳切。他对於老师的希求,老师高明,老师能够省察,看到有这麽一个真诚心的学生,大心、大愿、大行,所以才给他说圆满的佛法。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性相、理事、因果,一一为法藏菩萨介绍。不但介绍,而且还应他的心愿,世间自在王佛将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统统看到。这个地方,今天的经文『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他都看到了。於是『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这一句非常非常难得,真正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建立了佛法的大事业。古大德将「无上殊胜」,略说了几桩事情:依正庄严,众生的受乐,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往生的因缘不可思议;只需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能够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利益殊胜无比。这一句就是後面四十八愿的总纲领,四十八愿无非是满足「无上殊胜之愿」。所以这一句六个字,是四十八愿的题目,是四十八愿的总纲,真正是无上殊胜,超越诸佛如来。我们今天再接着看底下的经文:
【於彼天人善恶。国土麤妙。思惟究竟。】
『彼』就是指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前面经上讲二百一十亿。二百一十亿是表法的,不是数字,是代表大圆满。法藏在此地提出的这几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我们学佛学什麽?我们修行修什麽?你看看他,对於正报,善恶、因缘,依报,国土麤妙;善恶是因,麤妙是果。因通依正,果也是讲依正。如果我们在此地,真正有所领悟,我们学的是什麽?学的就是善恶因果,麤妙果报。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法藏菩萨末後一句,『思惟究竟』,他想的是这些。我们学佛的人,每天所想的也不离这个。此地的李会长,他天天也在想。他常告诉我,晚上睡眠很少,半夜醒过来,就在想。想什麽?怎麽样把弥陀村建好,接引大众到里面念佛。大众是正报,弥陀村是依报,也在「思惟究竟」。
我们学些什麽?佛法教给我们随缘,有这个机会,当然做得愈大愈好。阿弥陀佛的机缘殊胜,他能够建造极乐世界;李居士的缘比较劣,只能建一个讲堂,建一个念佛堂,建个弥陀村;如果我们福报更差,连这一点也办不到。如何把你的家庭建造成净土?你的一家人是正报,一个家庭是依报。如何能令你自己一家人,明了善恶业因,然後才享受到麤妙的果报。如果因善,依正都妙,妙好!如果因不善,依正的果报就麤,麤就不好。这是给我们提出一个修学的纲领,非常重要的纲领,我们读经往往在这里疏忽了,「这是法藏比丘的事情,好像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学佛几时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往往像这些地方,当面错过。
这一句里面,关键就是在『善恶』。古德对於这一句注解得很多,我们仅仅就天台大师为我们所说的六种善恶,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天台大师说六种善恶,第一种是「人天之善」。五戒十善是人天之善,我们对於这些道理要清楚、要明白,对於戒行、戒相要牢牢的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五戒十善的念头、教诲要提得起来,决定不能够违背,如果造作十不善业(十恶业),果报决定在三途。但是你还要记住,即使你五戒十善修得很圆满,你来生生天享天福,天福享尽了怎麽办?诸位必须要知道,在天上修善很困难。天人身语意都善,在那个环境修善不容易,都是享福,他也不会造恶业。换句话说,福享尽了,我们在阿赖耶识里头,无量劫来这些恶习种子太多了。所以天人寿命尽了的时候,阿赖耶识的恶业种子起现行,这个种子起现行就牵引他堕三途。这个事情,佛在经典里面讲了很多。由此可知,这个善,人天之善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时间并不很长,它不是真善。
佛的教学三个目标,第一个教我们断恶修善,希望我们能保住人身,不堕三恶道。这不是真正的目的,这是教学的权巧方便。得到人身之後,最重要的是破迷开悟。什麽是迷?我们讲浅显的话,自私自利是迷,贪瞋痴慢是迷,我们有没有?起心动念想自己的利益。纵然你在世间做许许多多善事善行,帮助社会、帮助众生,你行善的目的何在?希望自己得福报。我修财布施,希望得更大的财富;修法布施,希望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希望得健康长寿,全是为自己。这不是真善,这个心量很小,不能出三界,你还是在迷,你没有开悟。悟了之後,断恶修善是为众生,不为自己。
也许有人说,修善可能是为众生,那断恶与众生有什麽关系?怎麽说断恶也为众生?断恶给作恶众生做个榜样。我们大家都作恶,我回头了,我觉悟、我回头了,你们也应该回头。谚语里面所谓的「现身说法」,给社会大众做个榜样,不再为自己了。对於这个世间一切诸法体性、现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接受佛陀的教诲,心地开明了,知道一切诸法缘起性空,了不可得,这人才觉悟。觉悟之後,他就希求脱离六道轮回,离开三界,这是「二乘之善」,比六道凡夫聪明多了。但是二乘人,虽然也乐意的帮助别人,但是是被动,不是主动。所以跟菩萨相比,他的善比菩萨就矮了一大截;菩萨善,二乘不善。
第三种善是讲「小乘菩萨之善」。小乘有菩萨,不但有菩萨,小乘也有佛。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藏教就是小乘,所以藏教有佛,藏教有菩萨。藏教里面的菩萨,确实有慈悲济世的行为,这是善。但是藏教我们知道,他烦恼没有断尽,从他慈悲济世,广度众生,这是善;烦恼没有断尽,那就是恶,他不能够超越十法界,这是恶。往上比他就是恶,往下看他是善。所以善恶有等级,你是在哪个等级、哪一个层次,我们不能不清楚。
第四种「通教三乘人之善」。通教的菩萨,通教是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也是没见性,但是见思烦恼断了,能够自行化他,这是善。可是对於中道第一义谛之理,他不明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是说妄想、分别、执着,他们执着舍掉了,分别犹在。因为有分别,就不能够见中道之理,依旧见解还是堕在两边。无明一品都没有断,在经论里面,佛叫他们做「外凡」。凡夫,我们是凡夫。内外从哪里分?从六道轮回分。六道轮回以内的众生是内凡,六道以外,不能够超越十法界,叫外凡,外凡就是四圣法界。超越了十法界,这才成为圣人。《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圣人,他们超越十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心量就不一样。通教的佛、通教的菩萨,跟上面比他还是恶,跟下面比他是善,跟上面比他就是恶。
第五种叫「别教菩萨之善」。别教是纯粹大乘,跟通教不一样。这一类的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楚明白了,这是善。别教里面的地上菩萨见了性,也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别教的初地,在断烦恼层次来讲,跟圆教初住菩萨相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别教的十地菩萨,就是圆教的十住菩萨,别教的等觉菩萨,就是圆教的初行位菩萨,别教的佛就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四十一品无明,破了十二品,别教佛。可是别教的佛,跟圆教的善来相比,那又差得很多。即使是别教地上菩萨到佛,这十二个位次,跟圆教的十住、二行相同。这是讲断证功夫相同,智慧不相同,心量不相同。圆教人的心量,就是我们佛家常常念疏文,前面两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圆教人的心量。别教没有这个心量,别教佛菩萨比我们的心量是大多了,他们那个心量,可能是一个大千世界。思考,今天人讲思考,思考的范围,思考的心量,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为我们所考量的,别教的佛菩萨。圆教佛菩萨不如是,他所考量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那怎麽会一样?
昨天晚上,海峡时报有几位记者来访问。问我们访问其他的宗教,我们也赠送一些钱给他们做为慈善基金,他问我们为什麽要这样做?我说没有别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为什麽应该做的?社会福利事业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也是我们自己应当做的,现在他们代替我们做,我们求之不得,哪有不尽心尽力帮助他的道理?他说:你们心量很大,都能够想到社会大众。对!想到社会大众,心量还不算大,至少要想到整个地球,全世界这一切苦难众生。这是个什麽心量?给诸位说,人天的善,比小乘比不上。天台大师讲的六种善,愈是往上提升,考量的境界愈大,所以到圆教菩萨,他们考量的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平等慈悲,没有界限。
我们要超越族群,不同的族群,超越宗教,超越国家的界限,以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做考量,我们自己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为一切众生做。你的心量愈大,在佛法里面讲功德愈大;功德大小,不在你做事的大小,不在出钱出力的多寡,在你的心量。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人,他日常生活当中行小善,他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议。为什麽?称性。究竟圆满的心量,就是自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自性。你以这样的心行,无论行什麽事,你布施一文钱,甚至於身上没有钱,看到人家的好事,合掌欢喜赞叹,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由此可知,圆顿大教的佛菩萨们,念念都修无量无边功德,我们凡夫能不能?只要拓开心量就能。知道这个世间一切法,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这些假相从我们眼前过一下而已。有智慧的人、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抓住机会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愚昧之人,往往机会在眼前当面错过,不但不知道抓住机会去积功累德,而且造作无量的罪业。
人在世间,一切众生在世间,哪一个不贪图享受?人为什麽活着?为享受活着,这是实话。什麽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乐受?诸位只以为,自己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以为这是真的。这不是真的享受,「财色名食睡」,佛讲是「地狱五条根」。你贪图这个享受,你就被「地狱五条根」牢牢的捆住了。试问问,你能享受几天?後面的苦果不堪设想,你有没有看到?圣人,有大智慧的人,彻底觉悟的人,告诉我们,真正的乐受是帮助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诸佛菩萨做给我们看,并不是故意装样子做给我们看,他是真的。自己生活过得很清苦,帮助别人得乐,那是大乐、大自在。我们凡夫不能够觉察,看不出佛菩萨、圣贤的受用,只看到世间享福的人,生活在所谓荣华富贵之中,不知道真正有学问、有智慧,他们那些人生活的乐趣,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我们在佛经上读到,世间人没有能力赞佛。为什麽?佛太高了,你望都望不到,你怎麽赞叹他?所以佛也只好自己赞叹自己,「皈依佛,二足尊」,这是佛自己赞叹自己。你懂得「二足」是什麽?智慧、福报两样都圆满。福报是大乐,无比殊胜的大乐,究竟圆满的大乐,那是福报。我们没看出来,没能体会到,为什麽?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他的生活很清苦,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那是福报、快乐达到究竟圆满之相。我们看了,这日子太苦了,我们不要过。真正的大乐,你不能理解,你不能接受,当然你也不会去学习。这就是凡圣、智愚的差别,不同的地方在此地。
我们学佛,要真正想开智慧,要细心去观察佛菩萨的行谊,深深去领会,你发现到那是真乐。我在讲席里面也讲过很多次,身心自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什麽最快乐?心里头没事,快乐。所以古德常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凡夫是多事,二乘是少事,佛菩萨是无事。你怎麽会体会得到?无事,天天为一切众生表演,为一切众生说法,还是无事。身语意三业常住三昧,常住空寂,从来没有动摇过;换句话说,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着,这是圆教菩萨的善。别教菩萨跟圆教相比,纵然断证功夫差不多、相等,智慧完全不相同。圆教才真正对於佛在一切大乘经、了义经里头,所说的圆满微妙之理,这是真正的善,这才是真善;如果我们讲善恶,讲绝对的标准,圆顿的佛菩萨,他们才契入绝对标准。
圆顿的根性,非常希有,非常可贵。但是诸位要晓得,圆顿根性不是天生的,怎麽来的?也是从薰习成就的。这个说法,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分。所以,万万不能够有个错误的念头,「他们是圆顿根性、上根利智,我的根性不行」,自暴自弃,这就错了。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这一句话可以引申,五乘的根性也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讲得好,确实能够振奋人心。我们劣根的人,可以向上,可以依止善知识,依止善友。我们的缘殊胜,把我们这个劣根,也能够提升到上根。但是遇缘不同,我们又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所谓「善友可遇不可求」。我想亲近善友,我到哪里去找?谁是善友?如果我们向外面去找,难了。
难在哪里?佛常讲心外求法,无有是处。这句话很深,我们往往听到这句话依文解义,「心外求法,无有是处」,算了,没地方求了,乾脆也就不求。殊不知佛教里头,还有一句话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要把这两句话连起来看,你就有悟处。从心内求,你自己真正发心,这是从内求,不从外,自然得佛菩萨感应。你从内求是感,佛菩萨就有应,佛菩萨是善友。我们要想求善知识、求善友,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吗?问题是你不肯向内求,那就没法子了。向内求,怎麽个求法?我给诸位讲得简单,讲得明白一点,「好学」这两个字,这就是向内求。你真正有好学的心,就会感动佛菩萨来帮助你,感动一切善友。你不好学,再好的善知识,诸佛菩萨也帮不上忙。
佛法是师道,世出世间师道,都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只要你自己真正好学,缘就具足。你亲近一个好老师,这个好老师,他的一些朋友也都是好老师。这些人常常在一起聚会,常常在一块儿聊天,也会谈到他们所接触的一些学生;这些学生修学的态度,他们也常常做话题。你好学,这个老师就会赞叹你,许许多多的好老师,都听到有这麽个人,你亲近善友,这个善友就愈来愈多。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个老师一个给你介绍一个,你就会认识很多。你本身不好学,那就没有法子,关键在好学。好学就是感,能感,一切善友来帮助你,那就是能应。我们学习,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学习里面有真正乐趣,这是没有好学的心,没有好学的行,他体会不到。《论语》,诸位展开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赞叹好学。换句话说,《论语》开端这一小段,跟佛法里面讲的亲近善友,意思完全能够相应。感应道交是自然的,成就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诸佛菩萨、善知识的弘愿,也是他们的本愿。四弘誓愿诸位都很熟悉,本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怎麽能舍一个人?我们今天说「遇不到善知识」,这个话讲错了。为什麽遇不到善知识?不肯学。真正好学,你就会常常遇到善知识,天天跟善知识在一起,从来没有离开善知识。
我跟大家讲的话,都是实话。我自己今天有这一点点小成就,没有别的,实在讲好学。我对於世间五欲六尘,这种娱乐的生活,一生没享受过,一生都在学习之中。我年轻的时候,欢喜亲近善知识,对於有道德的人、有学问的人,我非常仰慕。我只要有一点点的时间,我去亲近他们,听他们的教诲。所以,我年轻时代的生活非常单纯。我所去的地方,几乎是固定的三个地方。那个地区的名教授,我只要有时间,我去拜访他们;第二个图书馆,第三个书店,其他地方都不去的。我在台北,台北的书店老板都认识我,我看到好书可以带回去,可以赊帐的,不必付现金。他们都知道我,我有钱,我一定去还他。他们对我都非常爱护,肯协助。娱乐场所里面,找不到我。我也有一些朋友,想请我看个电影,我的条件很苛刻,因为看电影是娱乐,如果坐在那个地方位子不好,那受罪。我的条件一定是前三排位子在当中,你买不到这个位子不要请我,我不会去的。而且还交通工具舒舒服服的去,我才肯去,要不然我不会去受罪。我接受人家的邀请都相当不容易,我自己不会请人家到那些地方去。好学是非常非常重要,「学而时习之」真有乐趣,乐在其中,这个乐别人想像不到的。这是感应道交的大道理,你们要是说遇不到善知识,错在自己,决定不能怪别人。
圆教菩萨对於圆妙之理,透彻了、圆融了。这种圆,圆融微妙之理,都在《华严经》上。《华严》、《法华》、《无量寿经》,圆妙到了极处。所以这是至善,儒家讲「止於至善」。天台大师说这里头也有两个讲法,第一个,顺实相的圆理这是善,违背是恶。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还是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讲,随顺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善。这句话你虽然是听懂了,比天台家这个文字好懂,可是这里头的义趣境界,你还是没有法子体会。怎麽叫做宇宙人生真相?你怎样去随顺它?我这一问,也许就提起你的注意,提起你的思惟、你的思考。你想想看,什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不能够了解,你怎麽随顺?天台大师讲,「随顺是善,违逆是恶」。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相有体无,性体,相有体无,事有理无,这是从总纲领、总原则上说。然後才晓得,佛菩萨他们的行持就是随顺,随顺这里头有大乐、大自在。
再看看我们,我们与这个完全相违背。我们对於事实真相一无所知,虽然佛法学了这麽几年,名词术语可以记住,也常常能挂在口头上,可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完全相违背,一丝毫都不能相应。所以我们的修学,虽然耗尽年月,依旧得不到结果。念佛往生有没有把握?有没有消息?为什麽修学功夫不得力?总有个道理,总有个原因,你能把这个东西找出来,把不能成就的因素消除,功夫就得力。实在讲,一般我们在讲席里面,劝导大家的话说得太多了。那就是真正要看破、要放下,要把心理做一个大的改变。从前迷惑颠倒的时候,一切都不顺实相,起心动念都为自己。只要是为自己,就造作无量无边的业;造善业,三善道受报,造恶业,三恶道受报。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所以统统都是恶,不是善。这个念头果然转过来了,念念为众生,不再为自己了。为哪些众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你这就顺实相之理。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也是虚空法界无量众生之一,并没有把自己忘掉,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包括自己在里头。可是如果你念头错了,只为这个众生,把其他都忘掉,那就完全错了,实在讲,自己这个众生也保不住。这是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的理念思想。念念为法界,念念为一切众生,法界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自己,真我。这是天台大师,对於「圆教菩萨之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这个话说得好,这一句话才真正说到圆妙之极。达是什麽?通达、明了。通达明了好。如果通达明了,你还有分别执着,那错了。你还分别你的通达,还执着你的明了,那就是恶,何况其余?这个说法,真正是说到了极处。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理通达,不能分别、不能执着,何况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哪是世间法?哪是出世间法?我们从最根本的地方来说,五戒是出世间法,十善是世间法。出世法,诸佛菩萨从哪里学起?从五戒学起。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不离开十善业道,所以五戒十善合起来讲,就是世出世间的根本善法。着相修学就不善,修学而不着相是大善。无论是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自自然然与五戒十善相应。
五戒跟十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底从哪里分别?给诸位讲,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差别,那就是五戒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是从佛陀那个地方传下来的,遵从佛陀的教诲,这是戒。善,不一定是佛陀,人天善人都能够教导我们。这是世跟出世差别在此地,这是我们从承传事相上来讲,这两个不一样。如果再从深一处来说,从它的流源上来讲,五戒与性德相应,十善与识心相应,这个不一样。十善从意识里头流出来的,五戒是称性的性德,从自性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这是它的流源不相同。佛菩萨的行持,五戒十善是自然的,没有一丝毫造作,绝对没有说有心要去持戒,有心要去行善。如果有心,那个心是意识心,那个心是妄心,所以就不善。无心之心是真心,这个很不容易辨别。从真诚心里面,真诚心因为是清净的,清净就是没有污染,也就是讲决定没有执着;它是平等的,平等就决定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自自然然的流露。我们今天讲,一切众生是自己,我应该要这麽做,已经落到意识里面去,那就不是纯善。应该这麽做,说个实在话,充其量别教菩萨的善。这已经把你抬得很高了。再往下贬一贬,实在讲是小乘菩萨的善,你还有心在作善。完全出於自然,这才是真善。
一切为众生,不着为众生的相,《般若经》上常讲「三轮体空」。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断恶也是三轮体空,行善也是三轮体空,就与圆妙之理相应。什麽叫三轮体空?不执着我相,《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相破了,就是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别说是圆乘菩萨离了四相,小乘须陀洹也不执着四相,所以才能够证得须陀洹的果位。这个话,我们初学的人往往疏忽了,总以为破四相是大乘菩萨的境界。我过去初学也是这个看法,总以为那是大乘菩萨才有的,没有想到小乘须陀洹也有,这只是功夫浅深不同而已。由此可知,如果不离四相,就不可能超凡入圣。小乘初果叫入流,入圣人之流,说老实话,那就不是凡夫了。所以标准自然有这麽高,这是我们要懂得的,要明了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做功夫,什麽是功夫?离相是功夫。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从早到晚学离相。样样清楚是智慧,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是智慧,样样都不执着是真实般若智慧,定慧都在其中。不但定慧,「戒定慧」三学圆满具足。戒,防非止过,你没有过失,戒具足;定,你从来没动过心,没起心动念过,定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慧具足,这叫真正会用功。转「贪瞋痴」三毒,成「戒定慧」三学。以这个功行,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但往生,你的品位高,决定生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同居土,也不会在方便有余土。这些都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的缘可以说是非常殊胜,关键,诸位不要忘记,「好学」两个字,关键在好学。这是天台家讲的天人善恶,他把善恶讲了六种,这是因。
『国土麤妙』,这讲果。实在讲,正报也是果,这个地方省略掉了。虽然省略,意思具足,为什麽?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要不妙,依报怎麽会妙?正报不妙,依报就麤。此地所讲的「麤妙」,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正报妙,正报是讲身相。什麽样才妙?佛经上有标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妙。为什麽一定要用这个做标准?三十二种好相,每一种相都由善因变现出来的,它不是福报、不是福德,是功德成就的,麤妙意思从这个地方定。如果不从这个地方定,从福报,现在世间人相貌好的很多。那是什麽相?福德变的,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别。他的相虽然好,正报好,依报环境也不错,你仔细再去观察,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依旧在造种种不善业,那就不是真的妙。诸位要晓得,造作大恶,没有大福报还造不成功。有大福报的人,杀几千人、杀几万人,他没有罪。没有福报的人,杀一个人就要去坐监牢,就要处死刑,没有福报。这个地方我们讲正报的善恶、麤妙,这里头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所以佛菩萨的相,跟世间人的相不一样。但是现在有一些人造佛菩萨的形像,没有依照佛经里面所说的标准。佛经里头有一部经,叫《造像量度经》,古时候造像,都依照这个标准来造,现在不依照。现在造的佛菩萨像,叫艺术人像,佛菩萨也变成凡夫,艺术人像。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知道的。
从依报环境上来说,纵然你的小环境还不错,大环境不好。你的大环境也不错,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这是我们生活较大的环境不错,整个地球不好。我们自己小环境再好,不能脱离这一个大环境,不能不受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只知道在小圈圈里面享乐,把外面大环境疏忽了、忘掉了,早晚要受zai 难。《法华经》里面所讲的「三界火宅」,你这个地方不错,很安全,外面都起火、都烧来了,不多久就烧到你家,你跑不掉,就是这麽个道理。因此,我们要想自己过得幸福、过得好,一定要想到我们周边的环境,要想到一切众生。唯有一切众生都过得幸福、都过得好,我们过好日子才是真的,才是真正的幸福。诸佛菩萨就是这麽个想法,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跟佛菩萨不相同的地方,也就在此地。
极乐世界是在大宇宙当中集美好之大成,我们从这段经文里面也能够体会到,法藏比丘不是凭空想像造极乐世界,不是的,不是闭门造车,他是到处去参学。「彼」,就是前面讲的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它真正的意思,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世界。他一个不漏,都去参观,都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这样来造极乐世界。从什麽地方造起,我们懂不懂?从心地造起。大家也常常听到「心想事成」;换句话说,法藏去参学,是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善心,消除一切刹土里面那个恶心、恶念,这样才成就正报的庄严,成就依报的庄严。我们今天修学,顶多是学人家的外表,没有真正学人家的善心、善愿、善行。这些地方,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够疏忽掉。
诸佛刹土都是微妙不可思议。诸佛刹土跟诸佛刹土比较,也有麤妙不同。你要问什麽原因?如果不是尽虚空、遍法界参学,那就难了;这一切诸佛成佛,未必尽虚空、遍法界参学。因此在理上讲,佛与佛平等,佛佛道同,决定是平等的。因为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尽,哪有不同?可是没有尽虚空、遍法界参学,断证功夫诸佛虽然相同,愿心不相同。因此果报上还有小差异,我们总可以这麽说,大同小异,还有小差异。唯有阿弥陀佛依正是究竟圆满,无上殊胜。他就是认真去参学,我们讲好学,究竟圆满的好学是法藏菩萨,好学人当中都比不上他,他是个究竟圆满的好学。
西方极乐世界,是集诸佛刹土善因、善果之大成,这是他思惟究竟,理事、因果他都明白了。古德说这个究竟是,「一心乃报土之真因」,这个话讲得好。也就是我们的修学,一定要做心地功夫,学人家的善心善愿,从善心善愿做真实功夫,善行自自然然就成就。我们今天达不到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出去参学,学人家的善行,善心、善愿没有学到,所以也能够做到个彷佛。跟人家比赛,不输给人家,表面上不输给人家,心行上输给人家。如果从心行上真正去学习、去下功夫,纵然表面上有一点逊色,也不输给人家。这其中的道理,诸位要细细去思惟。这是小科里面讲的「观察」,也就是学习。下面这一段「选择」:
【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一心,『便一其心』,一心一意为一切众生。他不是为一个国家,不是为一个地区,不是为一个大千世界,他是为尽虚空、遍法界这里面的一切众生。众生包括的范围很广,不是指一切人、一切动物,那个范围小,这是我们佛法讲有情众生。除有情众生之外,还有无情众生。「众生」两个字的本意,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乃至於自然现象,哪一种现象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法藏菩萨为这一切众生,没有说是只为有情众生,圆圆满满包括了。为一切众生来学习,为一切众生来修行,为一切众生来服务。所以这个众生的意思,包得圆满,包括的究竟。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