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如瑞法师:生死长河中不断流转究竟是谁遗忘了谁?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6-10-2 19:37     标题: 如瑞法师:生死长河中不断流转究竟是谁遗忘了谁?

 
佛学认为红尘众生的生命都是“苦”,而“苦”之缘由里的核心为“三毒”,即贪嗔痴。贪:想要的东西非得到不可,得不到就会生嗔;嗔:不合自己心意就会怨恨,心生恼怒;痴:不理智,执著以至于迷惑了心性。

  “三毒”虽然是人生众苦的根源,同样也是砥砺心性修养的资源,其路径就是修习戒定慧。

  所谓戒,概括来说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知止,是入手功夫,是向善向好的第一个节点——从改变习以为常的未见得健康的习气开始。持戒是需要吃苦的,但是真能做到持戒是能够让人功德无量的。

  佛家有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粉,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不杀生,即对生灵不伤害,也不间接伤害(如买卖,等等);不偷盗,即不以不正当手段来获取;不邪淫,不觊觎除配偶以外的异性;不妄语,不说谎或污蔑毁谤他人;不饮酒;不涂饰香粉,不化妆,不擦香水,不戴首饰;不歌舞观听,不贪图声色犬马的感官享受;不坐高广大床,是提倡吃苦,更有利于修行;不非时食,即吃饭有规律;不蓄金银财宝,不贪财,去除物欲。

  定即禅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一切外相与妄想都可在禅定中消除,定下来的心就像纹丝不动的水,照得见底。由定而静,是“归根”,是沉寂到本心初心,由此而“涤除玄览”,洗涤心灵,是第二个关键节点。

  修定,就是教我们不属于自己的不要去贪心,珍惜现有的、踏实的幸福,这样才能求得心灵的宁静。一旦有了能够抵抗外物诱惑的定力,心不妄动,要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要平日里持戒修定。

  慧是指各种智慧,分为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也就是说智慧可以从学习得到,可以从思悟得到,可以从修行得到。慧是定静之中自然而生的洞察明了,是本心本性生发出的善念,一方面它的性质是善的、积极的、安详从容的,一方面它的特征是智慧的、洞明的、有力量的,由此而成为第三个节点——值得持续修养,巩固持守。

  慧可以说是一切教法的核心、目标,儒家讲继善成性、穷理尽性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家讲复归婴儿、无为而大智若愚,其终极目标都是大智慧、大圆满。

  不过任何修习之结果,都不会凭空而生,自然而来,都需要一步一步地在修习中达成。因此,定(静)与慧如同车子的两轮,缺一不可。只强调定,不强调慧,则失去了定的目标和方向;只强调慧,不强调定,则失去了慧的支撑和生起的工具。

  守戒,禅定,然后开大智慧。做到这些时我们离摆脱痛苦,离健康、幸福也就更近了。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很多的恶业,我们想想,因果不虚的,如果一件一件都去承受,那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那我们怎么样能够免堕地狱、饿鬼、畜生呢?怎样消除这种恐惧呢?我们只有恳祷文殊菩萨、三宝慈悲来忆念我。“忆念我”,实际也就是不要忘记我,希望能给我救护。

  实际上我们知道,文殊菩萨有忘记我们吗?三宝有忘记我们吗?但是,我们流转在生死长河中,常常忘记了佛菩萨的。

  就像我们现在修行,天天要来忆念佛菩萨。但如果当我们遇到高兴的事了,常常会得意忘形;吃起来好吃的了,便沉浸于美味;说起来快乐的事儿了,就津津乐道……那佛菩萨哪里去了呢?更不要说我们在受痛苦的时候,在饥饿难忍的时候,还能够想起来佛菩萨吗?何况六道里的种种的苦难!所以,不是佛菩萨忘记了我们,是我们想不起来佛菩萨了。

  现在要恳祷文殊菩萨、三宝来慈悲忆念,实际就是要唤起我们内心依怙于文殊菩萨、三宝的这种心。也就是说唤起我们内心的觉悟,让我们与文殊菩萨、与三宝相应。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说得很清楚:“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很简单,打比喻来讲,就像妈妈爱她的孩子一样。光妈妈爱她的孩子,孩子不投入母亲的怀抱而跑掉,那是不行的。只有孩子也像妈妈爱他一样地来忆念母亲,“母子历生”才“不相违远”的,才会生生世世这样地忆念。

  因此,我们的训练就是从内心里发起来呼唤文殊菩萨、三宝的这种心,那我们的心才能和佛菩萨的心相应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