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华严经疏论导读--梦参老和尚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1-5 13:53     标题: 华严经疏论导读--梦参老和尚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经,跟所有的经典不太相同,这部经是说毗卢遮那佛,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这是与别的经不同点,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场,也就是印度的菩提迦耶,夜睹明星赫然开悟,释迦牟尼佛就从那时起开始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说七处九会顿演如来的果海,这就是说佛成道的境界。其它的经先讲因后讲果,《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先讲果后讲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

我们现在来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要得先建立信心,这种信心跟别的信心不同,要相信你自已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果佛,你是因佛。你现在种了毗卢遮那佛的因,将来一定得到毗卢遮那佛的果,所以因果同时。

什么叫[顿演]呢?不是像我们想象的七处九会,这个会完了又到那个会去说,那个会完了又到别的会去说。[顿演]不是这个样子,[顿演]是同时在菩提场说,也在普光明殿说;在忉利天说,也在夜摩天说,他化自在天说。尘说,刹说,有情说,无情说,这就是[顿演]的意思,也就是说佛的果海。佛的果海就是我们大家的现前心,这就是一切众生性体的本源。我们里头有学密宗的道友,大圆满的次第,就是没次第的次第,就是你现前一念心。

这部经最初开始说的时候,是无次第的次第。我现在还没讲因地中六位菩萨,这就是七处九会,毗卢遮那如来的依正因果法门。果海讲的时候就包括了因。六位,就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这里头多了一个十一地,其他的经典没有提过。

这六位在因地当中所修的就是毗卢遮那佛的果,证得的就是果;在因地的时候就叫因,我们就是因,没有证果。我们有欣乐心,刚发心,信还没有入位。到十信位信满了,最后初住了,重新发菩提心,这就是入位,就是不退。后初住开始,经过五十一位,去掉十信,共有五十一位,这跟毗卢遮那佛同了,这叫相似的跟毗卢遮那佛同。一直到十行、十回向、十地,叫分证的相同,乃至于究竟同。我们现在是从不觉才开始觉,这个觉就是你现在开始学《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现在学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下本华严,不过连下本都还没有翻全。《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本,上本《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偈就是一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就叫一偈。像这种四句为一偈,共有好多偈呢?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把三千大千世界都抹成微尘,一微尘做一个偈,有这样多偈。总共有好多品呢?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上本不是我们所能学的,我们的智慧达不到。中本《华严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二百品。下本《华严经》,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经本,没有全部翻译完,有十万偈四十八品。我们现在学的《华严经》还不完整。

这部经是文殊师利菩萨跟阿难在大铁围山结集的,佛一成道就说了《华严经》,这部经在印度的时候没有流传,那些阿罗汉没见过这部经,也没听说过,佛入灭六百年之后,龙树菩萨到龙宫去,看见这三本《华严经》,南阎浮提众生没有这个智慧,无法领悟上本与中本,只有把下本带回来,传到人间。传到中国的时候是晋朝开始,这叫《晋译华严经》。《晋译华严经》只译了六十卷三十四品,不完整。到了唐朝证圣元年,三藏沙门实叉难陀翻译了《八十华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这部《华严经》。文字上虽然不够完整,道理已经圆满了。

这部经流传到中国之后,最初是杜顺和尚作的《华严五教止观》,就是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还有贤首国师作的《金师子章》、《华严三味论》等等....著述。

一直到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他把《华严经》注解得非常圆满,叫《清凉疏钞》。他虽然作出《疏》来了,但弟子们都看不懂,就请师傅再注,他又作个《钞》,这个《钞》就是解释《疏》的。《清凉疏钞》很完整,是我们学习的资料。

另一种,方山长者李通玄作了一部《华严合论》,把华严境界完全会归唯心,意境很深。学禅宗的人就看《合论》,很少看《疏钞》;学教义的人就看《疏钞》,很少看《合论》。有关《华严经》的注解,这两种版本最全,是后来的学者所依赖的作品。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福州鼓山涌泉寺的道霈禅师,从小出家,二十五岁之后遇上《华严经》当为至宝,昼夜研习,四十几岁的时候就把《疏钞》跟《合论》合起来了,摘取精华叫做《华严篡要》。我现在跟大家学习的《华严经》,依据的就是《华严篡要》。《疏钞》太广,不容易入,《合论》太深,也不易进入。透过《华严篡要》来研习这两本的大意,你才能够深入。

  《华严合论》是先把佛的意思跟你论得很广,为什么呢?会归你自已的心,如果不能开放你的心,学得重重无尽,就先得用般若空把你的心空了,之后再依利益众生的愿力、愿行,及大悲心结合起来,这样自然能入。《疏钞》与《合论》都分十门解释,下面讲经前悬示。

经前悬示

疏论各有十门。取其大意。略立六段。一明处会品第。二分经之大科。三显经之宗趣。四判经属圆教。五示圆义分齐。六明所被之机。

今初处会品第

此一部全经。疏分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论分为十处。十会。四十品。疏论稍殊。意各有在。

第一个就是明品、会。品就是我刚说的《华严经》共三十九品。会,共有九会,第一会在菩提场,第九会在逝多林。在十个地点讲,十处十会,这是方山长者李通玄讲的。清凉国师讲的是七处九会,其实七处就是九处,为什么呢?初会逝多林,二会逝多林,初会普光明殿,二会普光明殿,三会普光明殿,普光明殿就讲了三次,所以这一个地方讲三次,就要把那两会减少了,所以只有七个处所,就是七处九会。方山长者讲的是十处十会,《华严经》是以十进位的。因为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十是圆满数,表示《华严经》处处都是圆满的。

|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者。初会菩提场。普贤菩萨为会主。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自第一卷至十一卷。共六品经。六品者。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


现在,我们先讲解清凉国师的七处九会三十九品。

初会菩提场,这就是佛成道的地点。普光明殿离菩提场只有八里地,这是按注解上讲,到印度去找普光明殿是找不到的,这是胜境。普贤菩萨为会主,就是会的主持。这就是说,这个会,佛不做主,在一边听着,而是普贤菩萨做主。来的法会大众,不论请法或说法,都是普贤菩萨。因为毗卢遮那佛不会自已说自已依正因果,让普贤菩萨代说更好一点,所以初会会主是普贤菩萨。

   第一会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因果,[依]就是依报,[正]就是身体——正报。正报就说出化身、报身、法身;依报就是处所,如祗树给孤独园,说法的地点,就是属于依报。依正果报的因果。八十卷《华严经》从一卷到十一卷,就说毗卢遮那佛依正因果,这部经说的都属于毗卢遮那佛因果的这些关系,其中分为以下六品:(一)世主妙严品、(二)如来现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品、(六)毗卢遮那品,六品经文十一卷,都以普贤菩萨为会主。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