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传喜法师:新年伊始,你的精神世界装藏了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1-30 13:44     标题: 传喜法师:新年伊始,你的精神世界装藏了吗?


如果只活在物质层面,不重视甚至排斥精神层面,就容易为物所转。心一旦在物中迷失,人就会陷入痛苦与焦虑,就难以体会到幸福的存在。这种痛苦一旦控制不好,还会使人走入极端,做出一些伤害社会也伤害自己的事情。

  就像一个人,如果阴阳失衡了就会生病;人类社会如果物质和精神失衡,同样也会生病。精神没有滋养,生命没有智慧,就会无视道德的束缚。佛教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信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能对症下药,这是佛教的现实作用。

  一味追求物质建设,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物质上的满足并没有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所以幸福是精神范畴,不是物质范畴。你想在物质的丰盛中找到圆满的幸福,就相当于想在火中找到水泡般不切实际。永明延寿大师有一句话“心若迷失,物何以救?”心已经迷失的人,物质的能量已经无法给予疗救,而文化的能量是可以填充我们空虚的精神世界的。

  佛教里,佛像需要装藏,人的心灵世界也同样需要装藏。装藏总是拿宝来装的,而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却不可避免地被大量的垃圾充塞了心灵。所以此时弘扬佛法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爱,是对社会的一份回报,把优秀的历经千年的真理,传播到社会,渗入到人心。

  佛教认为,哪怕一个乞丐有了精神内涵之后,也照样可以展现出颜回的人格。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住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别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精神世界的充足使他的幸福指数高居他人之上。心灵接通了文化的电源之后,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化正能量的普及,将有力地化解由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佛教所蕴含与弘扬的都是社会的正能量,这股力量能化消戾气,平衡矛盾,能为社会带来安宁祥和,能使天地之间国泰民安,这是佛教不共的独一无二的精神魅力!

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儿女对父母抱怨,父母会甘心情愿付出爱吗?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过去的帝王,对于抱怨的臣子不但冷落以对,臣子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抱怨之害,尤有甚者,列举如下。

  一、抱怨是丧志之始

  人一旦心中满怀怨恨,所谓怨天尤人,总觉得世间不公平,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自己,这就是人生危险的讯号。因为你对社会的热情不够,对人生的际遇认识不清,对自己的付出心有不甘,对自己的获得有所不满,因此忿忿不平,怀忧丧志,人生从此一蹶不振。其实,这个社会必定先要有所付出,才能赢得相对的收入;你只是抱怨付出,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二、抱怨是结仇之源

  抱怨绝对不能获得欢喜,你抱怨人家一分,别人回给你的可能是加倍的排斥。合伙人本来是共同打拼,但你总抱怨对方的不足,难道对方就会满意、钦佩你吗?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相同的,“怨人者,人恒怨之”,“管鲍之交”就是说鲍叔牙不介意管仲,在钱财、事业上没有半句怨言,所以两人才能相知相惜,才会有好的结果。

  三、抱怨是败德之行

  人一旦有了抱怨,情绪一定非常恶劣,就借酒浇愁。有的人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因为对家庭抱怨多,他干脆不回家,整日徘徊在酒廊舞厅里;因为对公司有很多不满,他可以请假出游,甚至泄露机密,使公司受到损失。抱怨的结果,可能对方损失有限,但自己则有更大的败德之行。例如抱怨父母者,成了不孝儿女;抱怨朋友者,最后反目成仇;抱怨同事者,明争暗斗。种种败德的行为,都由于抱怨而产生,殊为可怕。

  四、抱怨是造业之因

  世上很多的打斗、毁坏、嗔杀等行为,都是因为抱怨而起,所以抱怨是造业之因。一个人如果时时心存善念,纵使受了委屈,被人欺负,只要自己有修养,稍加忍耐,也就过去了。假如感到利益不均,或者为人所侵占,也不能为了虚浮的财利,造下难以弥补的冤仇、业报,最后受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因此,一个人一旦心中有了抱怨的念头,自己应该立刻有所警觉,自己要懂得回心反省。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广钦老和尚为了破他的执著,就告诉他:‘你在跟佛祖算账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执著的角度来实行。

  就像我自必须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远比人类更清净,那么,它也在修行吗?

  修行,是在修我们的心。但错误的方法,不当的精进,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种执著。我们任何一个人,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是这个心,要造业下地狱也是这个心,苦、乐、善、恶、主观、客观、烦恼、菩提、有为、无为皆是这个心。如果我们慈悲喜舍,就是佛菩萨;相反的,造业、执著,就成了畜牲种、地狱客。所以,学佛要进步,就必须从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个模糊、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烦恼,又成了烦恼心。另外,在楞严经中,心所指的是如来藏;在唯识里是八识;在我们世间是指灵魂;以心理学的看法即成潜意识。

  心,加上不同的名词,就成不同的心。

  我们也常听到人们如此说:‘善、恶在一念间。’依佛法的究竟义来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与事相上而已;一定要开发自己本性内在的般若智慧,远离分别执著,也才谈得上‘修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