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切莫有贿赂鬼神的心态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3-28 21:26     标题: 切莫有贿赂鬼神的心态

 
一般来讲,学佛的人,上供和下施这两样都非常重要,不可以偏向一样。下施就是施食,有些人一直做施食,天天跟鬼接触,但没有上供,没有修阳刚之气的经典,他就会越修越气场很弱。所以施食一法,是非常庄重,同时也是非常谨慎的。第一,施食时,要怀着慈悲,又要有威严。许多在家人做施食,没有威严,自己阳气不足,念念咒,布施点东西,当然鬼道很欢喜,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利益。但那不是修道的根本。修行很不容易,有些人越修,结果跟鬼神打成一片。鬼神毕竟属于阴气,人属于阳气,太接触了,对人阳气有损伤,身体就不好。

  像很多做超度的,放焰口,以这个作为职业的,身体都不好。自己阳气不足,想超度鬼神来赚钱,结果身体就差了。我看现在修鬼道的,讲鬼的比较多。人要慈悲与鬼,同时不要求。有些人求事业,物质满足,自己私欲那么重,然后要求于鬼神,这根本就成了交易,而不是修道。

  根据这个偏差,我就提出了,天神,修仙的看法。仙,只要代表是清净,欲望很小,光明,慈悲心具足。你要感召到厉害的天神,在天上有职位的这些护法,是不容易的。首先天神福报大,智慧广,人间帝王的福报都不如天神福报的一毛。那他凭什么护持你?要感召天神来护持的,首先要持戒很好,悲心深切,同时很清净心,天神才会来护持。天神来时,周围的磁场就是光明的,鬼来时,周围磁场是阴的,感觉阴气重重。

  对待天神和鬼道,修道人态度是不同的。天神,是上供,早上是天神吃饭时间。鬼道,是要下施,就是那些东西布施给他们,让他们离苦,不是求于他们。切莫不要只满足自己世俗的欲望而已。但一般人世俗欲望过重,虽然也行善,但一般都是大力鬼神来护法,而不是天神。

  佛门的超度,包括放焰口等,都是行一个仪轨法则来。但现在很多人欲望太重,拼命烧纸钱,拿很多吃的下施给鬼道,或者烧纸的房子,这些都不好。徒增鬼道的欲望而已。人要修道,就要减少世俗欲望,否则你欲望很重,死后也是为鬼也。那岂不是辜负了好的佛法。

  佛法的根本在于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是要成佛做祖,要往阳气足的一道去。不是搞的自己阴气重重。像有些跳神的,为什么不好,他天天跟鬼道接触,《楞严经》讲,有一种鬼叫传送鬼,就是传递一些信息,他也有一些神通,也能做一些善事。但你只要欲望重,执着,死后也一定入鬼道,只是有福报的鬼而已。而那些没有行善的人,是没有福报的鬼。

  像民间很多祭祀,超度鬼神,有一定小作用,但不可以迷恋。过去的怨结是要化解,同时,很重要的就是要修出光明的磁场。我们对天道有误解。佛法讲的六道中的天道,天是有天身,没有天福和天权。相当于有这个天人的身体,但没有天的福报和权利。所以容易堕落。但有天权的,是不容易堕落的。天神福报大,最主要的是欲望小,清净心。有些人福报大,欲望也大,一般是地居天来的。像城隍土地来投胎的。但福报大,而欲望小,又爱慕修道的,有些是天神下凡来,只要看他贪嗔痴重不重的原因。

  修行很不容易,贪着世俗的物,欲望越重,你想到天的清净果位是很那你的。天人一般就是世俗欲望很小,吃的,住的,穿的,都很小。所以修福报很不容易。不修又是没有福报,修又最容易偏掉。那要怎么办?念《金刚经》,还有《法华经》,这两部经能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超度,解冤释结上,还是在降低自己欲望上,要多念这两部经。

  你知道,现在人做事,努力奋斗,受的是什么的驱使?其实是世俗贪欲的驱使,总觉得自己不够,钱财不够,享受不够。人是要努力,但发现你越努力,怎么胃口越大,欲望越重,这就要反省了。那就要回归,要念《金刚经》和《法华经》。

  人的幸福感来自心神的稳定。道家有讲,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欲静而欲牵之。我们现在心动荡的很厉害,看起来在培福报,其实是在膨胀欲望而已。心静不下来。你看,你能静下来,打打坐,回归自然吗?很难,因为欲望太重,牵引着人。

  一般佛教是讲要有欲望来度人,但万事一定讲究中道。太过了,就显得很世俗,俗气。所以要念念回归起来。心要安定下来,不要像赶集一样。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四十二章经》

  山上寺庙有一尊铜铸的大佛及一个大磬。深夜,大磬向大佛抗议:“你我都是铜铸造的,你高高在上,每天有人向你献花供果,烧香奉茶,向你礼拜,可是每一次有人拜你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大佛安慰道:“你也不必艳羡我。你可知道,我当初被工匠铸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烈火的痛楚, 日夜忍耐,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是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能坐在大殿里,接受香花供养和人们的礼拜;反观你,只要别人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你就痛得直喊叫!”

  子弹都比不上委曲柔软的忍耐力量。一个人要能忍毁谤,听恶骂如饮甘露,做一个有力的大人,不被外境的风浪所动摇,于行路难的人间忍苦、忍难、忍冷、忍热、忍浓、忍淡,最难的是忍下一口气。所谓争一时容易,争千秋就必须以忍为铠,有多少忍耐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就像经上说:“由忍得解脱,嗔心寂无起。为一切能故,能胜一切人。”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名位高低,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快乐与烦恼从哪里来分别?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烦恼痛苦的人生是由于不能自制。

  佛教为什么要讲布施?就是要我们对金钱物资要能自制,不要过分贪着。为什么要讲持戒?是要我们在生活上能防非止恶,有自制的力量。为什么要我们忍辱?也是要我们在人事上能克制自己的嗔恚,养成柔和的性格。

  世间真正有力量的人就是能自己要求自己,不管在荣华富贵还是冤家仇敌之前都能自制。能自制,生活才能快乐,能自制,人生才能高尚。人类有追求欲望的本能,节制欲望也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你节制的力量小,不能自我克制,那么你就是人间道德的失败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善自己,就必须把自制的本能发挥出来。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够,则不妨如儒家所说“君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让别人来帮助你。

  自古圣贤君子,没有一个不是克己利人的,佛教中的诸佛菩萨,也没有一个不是从克己利人中修学圆满的。

  国家的法律不是用来定人罪刑的,而是要我们依法、守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佛教的戒律也不是要拘束我们的行为,而是要我们的身心因戒律而获得自由。有了法制和戒律的自制,面临任何诱惑,吾人才有力量应付。

  在声色货利的前面,我们要能自制:在权利名位的前面,我们要能自制。有自制、忍耐的力量,就不会受情爱、美色的诱惑,有自制、忍耐的修养,就不容易嗔恚、暴躁。

  所谓“君子不欺暗室”,就是自制的功夫,所谓“佛子不作非法”,就是自制的功夫!玄奘大师“言无名利,行绝虚浮”,就是他在名利的前面能自制;鸠摩罗什要求弟子“但采净莲,莫取污泥”,即是他知道自制。印光大师用“常惭愧僧”来自制,太虚大师的“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也是他的自制。

  佛教里的晚课“是日已过,命亦虽减”,这是要我们对时间的自制,过堂用斋时“大众闻磬声,各正念”,这是对思想的自制,《佛遗教经》的“如蜂采蜜,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这是要我们对饮食的自制,《普贤警众偈》的“当勤精进,如救头然”,这是要我们对于懈怠的自制,古德的“衣不重裘,胁不着席”,这是对生活的自制;常不轻菩萨的“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这是对别人人格的尊重、以防伤人的自制。

  蒲达多能自制自己不好强,甘愿拜在弟子鸠摩罗什门下,故能留下“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张飞知道自己易怒的性格,在战胜严颜后特地下座礼遇,感动严颜心悦诚服投降。古今名人在墙壁上悬挂对联,或者在案桌边书写座右铭,都是为了自制。我们要用忍耐来自制,我们要用智慧来自制,我们要用戒法来自制,我们要用修养来自制。

  自制,就是自我克制,自己的本性中多少的爆发力、多少的贪嗔痴,都要靠自制力掌控。有了自制力,才能降服其心:有了自制力,才能回归本性。自制是要求自己性格上的节制,自制不是要求别人如何改变。禅门里的“照顾自己”、“照顾脚下”、“观照自心”、“看清念头”,都是自制。

  自制,说时容易,用时很难,所以一般人“讲时似悟,对境生迷”。

  当境界忤逆不顺的时候,什么是义理人情,什么是非道理,一概抛诸脑后,此即由于未能养成自制的功力也!人受苦受难时比较容易自制,人受气受恼时往往就难以自制了。自制,不是在平时闲居的心情:自制,是面临侮辱、委屈、伤害时能够自我克制、自我化解。尤其处在今日声色犬马的社会,人我利害冲突之中,面临一切横逆的境界,我们更需要自制。

  ·佛光莱根谭·

  有同情心才能利人,

  有体谅心才能容人,

  有忍耐心才能做人,

  有慈悲心才能度人。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