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出去走才知道有无定力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4-7 10:18
标题:
出去走才知道有无定力
很多的佛教修行人,大部分是比较欢喜修福报的。因为修福报感觉“利润”的回馈比较多一些。修智慧,一般人很难感觉有什么“利润”。我们比较关心的是,这样去供养布施,能不能让事业更顺利、身体更健康。但是很少在关心要如何修学,才能让我们的心彻底的从轮回的泥沼里面解脱,我们很少关心这件事情。
福报修了一阵子之后,可能身心有一些柔软,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地超越烦恼,这是因为心和实相不相应。生命的实相一直是如此,当你的心和它不相应,苦就生起了。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事实和想象有落差”,我们都想要一个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环境、最完美的师父、最完美的道场、最完美的法,我们都在找一个最完美的,找啊找!找了一辈子,其实是找不到的!只要你还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找不到的。可能一开始觉得不错,但之后也就发现没那么完美,不是吗?
再更细微一点,明明一切就是会无常地变化,但我们的想像也和实相不相应,例如老病死是必然的规律,我们的心在这个规律当中和它不相应的时候,无法接受、无法放下,苦就生起了!
你觉得有个东西可以恒常,“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觉得有个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当它开始变化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你会不会苦呢?
心和实相相应才是彻底能够从烦恼当中解脱的方法。所以佛法是依靠智慧成就解脱,而不是只有福报。
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呢?或许可以。但是一旦踏入滚滚红尘之中,恐怕就会被花花世界迷了双眼,在名利、物质面前把握不住自己。
很多时候,需要出去走一走,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定力。古人说“中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隐居在深山老林里,不与世俗喧嚣接触,要断绝功名利禄之心也就容易一些;而居于市井之中,日日与尘俗为伍,这样子若仍能把持住自己,保住内在的清净,才称得上真正有境界的隐士。
佛说俗世之中,处处皆可修行。真正的修行不一定非要在寺庙里,工作、生活、人际来往中,都可以修养心性,修正行为,修习智慧。定力也不光是说你可以打多久的坐,入定多长时间,更是将内心的这种定力和修养投入现实生活,接受外界的考验,看是否能在这种考验中保持下去。
在寺庙里修行时,觉得自己境界很高了,任什么也无法动摇自己了,结果一出山门,入了尘世,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能让你烦恼半天;在学校里读书时,觉得自己很清高,有傲骨,结果一出校门,踏进社会,遇到挫折,立刻就把傲骨弯折了。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有些人自觉很有定力,实则只是自以为是的感觉,并不曾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定力,证据就是,一旦遇到现实,你所谓的“定力”便立刻只能举手投降。
世间诱惑很多,名位金钱,面子声誉,皆是迷惑人心,惹人争逐的东西。那些贪钱、贪名声地位的人面对这些诱惑,恐怕很难定得住自己,十万块还不动心,一百万就动心了;一句夸赞不动心,十句夸赞就动心了。所以说,定力是什么,它是一种定住自己、控制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有定力的人,目标稳固,信念执著,意志坚强,冷静沉着,心如止水,淡定从容,不随境转。管它是名利,还是地位,都不能够使他失去自我,只因他内心有不可动摇的自信。
通常说一个人很自信,那是说他自信于自己的能力、才华,或者身份地位,而和尚说的这种不可动摇的自信,是指站立于天地之间,摈弃了世俗功利束缚,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绝对自信。它不随着能力、才华、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信?那是因为他的人生开启了智慧。他对世事人生有清醒透彻的认识,知道世间权位、名声,金钱利益的虚幻本质,知晓自我在世间的位置。我们看到有些人,一见到比自己有钱、有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就弯腰点头,很卑微,一跟领导说话,胆子就变小了,畏畏缩缩,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啊,轻易就被名气、地位、权势、金钱这些东西给吓住了。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定力呢?他们只要走出去,立刻就会成为名利权位的奴隶。
相反,真正有自信、有定力的人,即使穿着一件粗布衣服,他走在一群盛装的人当中,也不会自惭形秽。他会很坦然,很自在,因为他有独立于世的信心,不需要靠衣装来标榜和炫耀自己。这样的人即使功成名就,也不会刻意去彰显自己的功名,当他与地位比他高,成就比他大的人讲话时,他会不卑不亢,以诚相待。外界的盛赞、歌颂或者是讥谤、侮辱,都不能够影响到他的情绪,人生的顺逆宠辱,也不会动摇他的冷静,让他失态。
如果人的定力是一块金子,那就一定要拿现实这块试金石来试一试它的成色。虚假的定力,一定会在喧嚷中现出原形,而真正的定力,是一种坚实心,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你投身于世俗的洪流之后,仍然能够保住初心,不为外界所惑,不为名利失去自我。
从前,有一位乐修佛道的修行人,决定独往山中用功。
但是,静谧的山林中却伏藏着许多凶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禅坐,于是他便在树下高架禅床,敷设坐具以习禅定。
但是修行人于禅坐中总是昏沈频频,瞌睡连连,无法自制,最后终于在睡魔强力的侵袭下,沉沉睡去。
此时,天上的天人遥见沉睡中的修行人,觉得应该帮助他提振精神,精进道业,于是便以哗笑声使其觉醒。
然而,修行人睡意方浓,难解天人的用意,还来不及清醒,便又酣酣入睡。
因此,天人用尽心思,想着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恼。突然间,心光一闪,想到修行人平时最害怕就是毒蛇。
于是,等至深夜,天人便现身空中,高声惊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来了!毒蛇来了!”
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地就从睡梦中惊醒,并且立即点燃灯火,小心翼翼地四处寻找毒蛇的踪迹。
但是修行人寻遍了周遭,怎么也没发现毒蛇的影子时,便很生气地责问天人说:“您身为天人,怎么可以打妄语呢?根本就没有毒蛇,你却一直嚷着有毒蛇。”
此刻,天人即借机告诫修行人说:“修行人啊!在您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断地啃蚀着您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为何不自观身内的毒蛇,却要寻、赶外面的毒蛇呢?”
天人说完话,随即消隐于天际间。
听完天人对自己的劝诫后,修行人冷静了下来,并有所觉悟,即依天人之语,收摄六根,反观省察,遍观身内所藏之物,才发觉皆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终有败坏的一天。
但是自己却常为了使它得到舒适安稳,整日沉溺于五阴、六尘中,乃至造作恶业,无数劫来沉沦六道,至今不得脱离,实在是得不偿失,愚昧之至。
于是,修行人如此反覆思惟,未及天晓即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尽解色身实苦、空、无常、无我而超凡入圣,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神通。
本文摘自《杂譬喻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4-7 10:20
佛法修行精要
1.当我们在修持或听闻佛法时,必须培养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这不仅是短暂的做法而已,最终还要帮助六道众生解脱痛苦。这就是正确的心态。
2.无论我们对自己感到多沮丧,或觉得自己难以达到证悟境界,但我们全都具有智慧的本能。
3.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痛苦,而达究竟的喜乐。修行是否能达开悟,要视行者的心态而定。
4.同样一个由上师教导的修行法门,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这完全是依弟子所持的心态而定。
5.在听闻、思考和修行佛法时,我们应培养利益他人的心态,才能获得修行的圆满成就。
6.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必须发展正确的心态——不论是听闻、思考或实修佛法,或做一般的俗事。
7.一切教法都是来自佛的化身。化身佛源自报身佛,而报身则源自法身。
8.皈依文是菩萨戒之基础,它是一种助力。
9.「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不同:前者强调「发心」,后者着重「实践」。
10.菩提心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即悲与智。要深达于悲,则需了解他人希求快乐、幸福以及解脱之心,与我们自身并无二致。
11.空性的体验是开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菩提心的根本。
12.心智清明与不清明的分别在于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万法之空性的本质。
13.如果没有初步的空性体验,要谈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
14.菩萨所生出的菩提心是平等地去对待一切众生,只有以此无分的发心,才能真正有能力去利益他人。
15.痛苦的解脱乃建立在习气的淨除之上。因此,只要我们停止造业,同时培养良好而正面的习性,便绝对可以清除我们不好的习气。
16.业力的形成是透过我们的心、我们的身体和言语所造作出来的。
17.持戒可让我们时时对因果业力的法则,保持高度的警惕之心,并且正确地做一切事。
18.持守小乘戒或在家戒后,如果再进一步受菩萨戒,那麽积聚福德的力量就会更大,因为受了菩萨戒就是走向菩萨道。
19.当我们以真挚的慈悲心及利他心来积聚福德,并且使心置于三摩地(定)的状态,那不论做什麽善法,如供养、布施或修法等,都会成为积聚福德资粮最殊胜的法门。
没有行动力的人原则上没有批评的资格,菩萨不会在岸上对着众生指手划脚,一定要生在污泥里,才能开出圣洁的莲花。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
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一呼百诺”的权势经验都没有尝过,那就免谈了。否则,自己站在上面叫一声:“拿茶来!”下面龙井、乌龙、香片、铁观音,统统都来了,不昏了头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皱皱眉头,觉得不对,等一会就扫得干干净净。这个味道尝过没有?没有尝过,到时候就非昏倒不可。头晕、血压高,再加上心脏病,哪里还能做事?一定要富贵功名都经历过了,还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时是如此,起不了时还是如此;我还是我,这才有资格谈国家天下事。不然去读读书好了。
至于批评尽管批评,因为知识分子批评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严格说来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见危授命”,不能做到“见义勇为”。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难道国家太平了,就非要你来住吗?
所以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也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得来,的确大半是如此。屠狗辈就是古时杀猪杀狗的贫贱从业者,他们有时候很有侠义精神。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这些人都是屠狗辈。虽说是没有知识的人,但有时候这些人讲义气,讲了一句话,真的去做了;而知识越高的人,批评是批评,高调很会唱,真有困难时找他,不行。
三宝弟子,信佛,不仅是为自己安乐、痛快。还要去帮助别人,劝一切众生学佛法得到安乐解脱。对不明白佛法的、不知道佛教义理的,你要给他们讲,让他们都明白。这叫随缘度化,可称之为菩萨。
对待一些人、一些事的时候、应当要无我,应当与人方便,而不是给自己方便;应当是供养一切众生,而不是希望一切众生来供养、迁就我,能有这个心才是菩萨心。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