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文艺作品的误导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5-2 08:29
标题:
文艺作品的误导
现代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对佛法的一知半解,其信息、其印象大多来源于文艺作品。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了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与本土的儒、道并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佛教来源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与中国主流的儒家文化有差异,再加上少数出家僧尼不守戒律,于是产生误会,一些文人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产生错误的见解,创作的文艺作品有的歪曲佛法、丑化僧尼,从古到今,流传甚广。
一、出家动机的误导
《水浒传》中鲁达伸张正义,三拳打死郑屠户,为逃避官府追捕,削发出家。武松杀了十余人,为逃避官府追捕,换上头陀(苦行僧)的服饰,成了武行者,也即“出家”了。《杨家将》中杨五郎兵败逃亡,走投无路,也出家当了和尚。《红楼梦》中贾宝玉爱情绝望,家境败落,失魂落魄,也要出家当和尚。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中,朱元章的儿子建文帝被叔父即后来的明成祖夺了皇位,仓皇出逃,为保命,后来也出家当了和尚。李自成失败后,成了光杆司令,也出家当了和尚。如此等等,都在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出家当和尚是人生失败者苟延残喘、保住性命的唯一出路,所谓“青灯黄卷,了此残生。”
这种误导影响深远,辐射出人们对佛教的许多错误认识:寺院是失败者的大本营,僧尼是另类人物,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学佛是头脑不正常,是消极悲观,是看破红尘,对人生绝望,等等。
他们哪里知道——真正学佛出家者是为了信仰,为了脱离六道轮回,为了自度度人,才辞亲割爱,放弃世间的功名利禄,心甘情愿与青灯古佛为伴。此乃大丈夫之所为,帝王将相所不能也。
二、对僧尼形象的歪曲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人人熟知的和尚典型,他敌我不分,是非不明,懦弱无能,连伟人都写出“僧是愚氓犹可训”的名句,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其实历史上的唐三藏玄奘大师,可是一位智能卓绝、胆识超人的得道高僧,其舍身求法、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与行为,连鲁迅先生也赞叹不已,喻之为“中国的脊梁”。
鲁达出家后,法名智深。军官出身的他,习气难改,喝酒吃肉,不守寺规,闹得寺院不得安宁。后来的一些影视剧常有这种类型的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说明他本质上是好的,善根深厚,心清净,有学佛的根基,以后也确实成了正果。但这句话却成了社会上一些人调侃佛教、嘲笑佛教戒律、嘲笑僧侣的口头禅,什么“荤和尚、素和尚、花和尚”,也常挂在一些人的口头。
许多由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和尚、道士、乞丐都成了武林高手,打打杀杀,好不热闹,不少法器成了杀人凶器,寺庙也成了武斗的最佳场所。这些出家人完全介入社会斗争,抢抢夺夺,与俗人何异?还修什么行?
《白蛇传》故事由戏曲舞台到影视荧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法海和尚也成了破坏男女自由恋爱、代表封建专制的典型,鲁迅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雷峰塔之倒掉》,阐述反封建思想。如果以佛法的观点看,白蛇、青蛇经过千年苦修,才获得神通,能腾云驾雾,幻化成人形,这十分不易,本应继续修炼,可是她们却产生凡心,要到人间花花世界来走走,白蛇更沉溺于男女情欲之中,得道高僧法海为了拯救她们,为了度化许仙,才将白蛇压在塔下,让她继续修炼。试想想,二三十年的男欢女爱,与千年苦修的成果相比,孰轻孰重?哪个更值得珍惜?
《拍案惊奇》《火烧红莲寺》以及《水浒传》等文艺作品中更有一种坏和尚的典型:淫僧。他们住寺院,剃光头,穿僧装,却破坏四大根本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勾引妇女,坏事作尽,被人们骂为“秃驴”,恨得咬牙切齿。这些人其实不是佛弟子,而是魔的子孙,是专门披着袈裟来破坏佛教的,是狮子身上的寄生虫。有句老话:“地狱门前僧道多”,等待他们的就是这种下场。
戏曲中类似于《思凡》《尼姑赶潘》《庵堂认母》这类所谓反映人性压抑、人性解放的作品,站在凡夫的立场,用“性饥渴”这种低级庸俗的凡庸之心,去妄测僧尼修清净心的境界。他们认为像动物一样的“性满足”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根本不懂得禅悦之乐,远远超过淫欲之乐,根本不懂得法喜、法乐,根本不懂得荡涤污秽、净化灵魂、提升人生境界,根本不懂得轮回之苦与常乐我净。有如关在笼里的公鸡、母鸡,永远也不能理解鹰在天宇自在翱翔的乐趣。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