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法尊法师:何谓佛教的净信?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5-10 13:57
标题:
法尊法师:何谓佛教的净信?
其实,信不但在佛教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间亦无不以信为第一要务。
不过世间所说的信与佛教所说的信稍有不同罢了。如儒家所说“仁义礼智信”的“信”,只不过是一种“言行一致”、“有约必践”的意思。
譬如开会议,彼此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开会,到了那时,我就去开会,这就叫做有信;又如与人借钱,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偿还,期限一到,即去交还,这也叫做有信。
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有约必践”、“无轻诺寡信”的地步就算达到“信”的顶点了!可是在佛教解释这个信,并不这样简单。
佛教通常教典里说“信”的意义,即“信有是有”(三宝功德,众生业果)“信无是无”(世间万有)这样说法,虽亦有理,不过范围太笼统宽泛,在初学佛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现在且依唯识论来略说一说信的意义。
论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三句话便是信的定义。“于实德能”,意思就是信实,信德,信能之谓。
所谓信实──实是真实,就是四圣谛理。这四圣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深信不疑,名为信实。
所谓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有为功德,无为功德,三宝的殊胜功德,我们信它的确是有的,即名为信德。
所谓信能──能是功能,就是三宝有与乐拔苦的功能,我们相信他依他行,也可得到这种功能,换句话说,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这名为信能。
上述三种为吾人对三宝发生信仰的对境。若能于此境上,深信不疑,就叫做“深忍”,如能更进一步的希求自己也能获得同三宝一样的“实”“德”“能”,就谓之“乐欲”。
虽然对三宝的“实”“德”“能”生起了“深忍”和“乐欲”,若是杂有五欲等贪心,那也不见得有什么可贵了。
所以“深忍”“乐欲”必须还要清净,并能令相应的心心所,都变成清净,那就达到“心净”的极果了。
这样,能够圆具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所说的信,这信就是“净信”,也可以说是正信。
然而佛教所说的这净信,虽同具“深忍”“乐欲”“心净”的三相,若以重要说来,要算“心净”为最要。
何以呢?因为:“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乐欲”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净”。
由于信的自相是净,所以能令他的因果等皆净,若信的自相不净,那就不会令因果等清净了,故在净信的三相之中,当以“心净”为最要。
此三相因果之理,表之如下:
因──深忍──胜解心所
自相──心净──信心所
果──乐欲──欲心所
米拉日巴在圆寂前跟弟子说:“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学佛人,为了今生的名闻恭敬,表面上东做佛事,西做功德;实际呢,他供施一百,心里却想收回一千。这些贪求果报而行佛事的世俗人,就等于把毒药混在美味里进食一样。所以你们不应该为了今生的名闻恭敬而饮下这个‘好名’的毒药。那些表面上是佛法,而实质上是世法的事,你们都要彻底舍弃,一心精进,修行纯净的佛法才好。”
诸弟子又请问尊者说:“如果对于众生有利益,我们是否可以行一点点世法?”
尊者说:“行世法的动机,如果丝毫也不是为了利已,那是可以行的。可是照这样行,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为了一己的贪欲而行利他,则自利尚不成,更谈不到利他了。就像不会游水的人去游水,不但游水不成,反而为水所淹死一样。所以在没有证得实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谈利生的事业!已无修证,就要利生,等于瞎子引盲人,最后终究要堕入自私的深渊中去。
虚空无尽,众生亦无尽,自己修行成就了以后,度生的机会实在太多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度化众生。在未成就以前,你们应该以‘清净意’发‘大悲心’,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佛果。放弃衣食名利的思想,身耐劳苦,心负重荷,如是修行才是。这就是度众生,也就是修行入道完成自他一切的究竟利益。
达真堪布开示说: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但都只是在嘴上这么说说。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的时候,真正要做到很难。如果你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这样你在精神上不会有压力,心里不会有烦恼,因为你放下了。没有“我”,没有我执,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有失望,没有盼望就不会有绝望。你失望了、绝望了,心里难受了、痛苦了,说明了你这是空话,不是完全为佛教、为众生的。
现在说这种话的人特别多,“我是为佛教事业啊,我们要弘扬佛法,没有资金不行。”虽然也是这么回事,但是你心里还有那么多烦恼痛苦,这都不是真正清净的发心,别找借口。你想做买卖,却没有那个能力,怎么做啊?再找借口也没有用,还是没有这个缘分,没有这个福报。
饶益众生也是,应该从身边这些众生做起;做事情也是,应该从身边这些小事做起。连家务都干不好,还想做其他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机缘成熟了,你就能做;机缘不成熟的时候,你再着急也没有用。有什么样的缘就结什么样的缘,这就行了。暂时没有什么事做,那就是这样的缘分,就在家里呆着呗!现在有事做了,那也是这样的缘分,就去做呗。包括做家务,都不能懈怠懒惰,这是造业,是一种过错。你不懈怠不懒惰的情况下,也尽心了尽力了,不赚钱就不赚钱呗,饿点就饿点呗,没有事!其实我们还没有完全按照佛的要求,没有完全按照佛法
去做。如果完全按佛的要求,这都没有什么。
我们要学习米勒日巴的精神。我们谁都没有穷到米勒日巴的程度。实在不行,我们可以不住楼房,可以去住平房;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去盖草房。人都有欲望,有欲望就不行了。住别墅,住草房,就这么个缘分,这么个因果。但是我们的心不行。住草房的时候,你觉得能住上瓦房就行了,要求不高。你真住上了瓦房,又不行了,想住楼房。你真住楼房了,还想住别墅。你真住别墅了,还想住皇宫里。你现在觉得,我有一千万就够用了,可以做这个、做那个,可以舒舒服服地活着。现在你的欲望就能达到那么个层次,你真有了一千万的时候,你的要求和欲望就高了,一千万对你来说什么也不是,还想要一个亿,又追求,又痛苦。真有了一个亿,还不行。人就是这样,贪得无厌,没有知足的时候!现在我们看,住别墅和住草房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欲望的话,都一样行;有欲望的话,一样不行。
佛法岂是廉价的交易品,我们和佛菩萨的往来,是信仰清净的增长,是积厚善法功德的势力,是踏入选佛场的门槛,不过是借用经咒的净化和诸佛感应接心。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送到寺庙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建筑讲堂之用。禅师收下黄金,就忙著处理别的事,信徒对此态度十分不满,心想:一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这个禅师拿到这笔钜款,连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尾随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口袋子装的是一百两黄金呀!”
禅师淡然的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是生气,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嘛?”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就停下:“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银货两讫!”
憨山大师小时候在家门口偶然看见几位脚僧,肩挑著瓢笠等什物,远远地走来,便跑去问母亲:‘他们是什么人呀?’‘哪些是行脚的挂搭僧。’他听了暗自高兴,又到门外去看,见行脚僧来到树下,把担物放在树边,然后向他母亲问讯化斋,母亲忙著去烹茶烧饭,对僧众非常恭敬。行脚僧吃过斋饭后,挑起担物,举起一只手向他母亲致谢,母亲见了急忙避开,恭敬地对僧众说:‘勿谢!’僧众便径直上路去了。
当行脚僧去远后,他不解地问母亲:‘僧众如何如此无礼,吃了斋饭也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母亲解释说。听了母亲的话,他心里暗自想:‘这样看来,僧众的确是人间最高尚最伟大的人了!’从这以后,便时刻发心想出家修行了。
这这两故事,警醒我们布施时要能不住相,不可以把布施当成银货买卖。三宝是无上的福田对境。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为虚空,果亦是从因中来,在布施时心如虚空坦荡无为,没有亲疏好恶的拣择,果报就能像虚空广大殊胜。要如何做到视一切众生如赤子,能内破悭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种妙观可以培养我们如虚空廓然的平等心。
《解深密经》里观世音菩萨问佛陀说:“世尊,如果一切菩萨都具足一切无尽的财宝,用来资助众生,成就他们的悲心,那么为何世间仍然有贫穷的众生呢?”
佛陀告诉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这是众生自己本身的业力使然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切菩萨都是怀着饶益一切众生的心,又具有无尽的财宝,如果众生不是因为自己本身的业力障碍福报的话,世间怎会有贫穷众生呢?这种情形就像饿鬼道众生,受极大热渴苦恼的逼迫,即使他们见到大海水,才一张开口,整个大海水都干涸枯竭了,这并非大海的过错,而是饿鬼道众生自己业力不可思议的缘故啊!所以十方世界菩萨所布施的财宝,犹如大海般无穷无尽,菩萨的悲心,也无半点分别,是众生自己本身业力之故,才会有贫穷众生啊!如同饿鬼道众生,因自己恶业业力招感,才无水可饮啊!”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7-5-11 20:12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意思。菩提,是觉醒、觉悟。萨埵,是大有情。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悟了,并生出对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的修行者。
菩萨,通过种种的修行方法,得到了开悟,觉醒了自己的佛性,掌握了宇宙生命的真谛。然后生出慈悲之心,不畏辛劳,伺机度化愚痴的六道众生。
作为一位菩萨,要不断地自觉追寻更高的智慧,开拓自己心识之中潜藏的佛性,使自己能够得到更大的力量与解脱。并把自己稍有开悟所得的利益,宣告给一切众生,使所有众生都能够得到佛法真谛的利益。
菩萨是自觉觉他的,自觉觉他实际上是一回事。自觉觉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一个稍有觉悟的修行者,只有觉他,才能使自己的自觉不断增长。觉他的能力越强,自觉的资粮也就越丰盛。智慧才能不断地增长,自觉的境界也就越高。但是没有自觉的智慧,想要觉他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的修行者开悟后,心存执着,不愿把佛法的真谛,宣告给其他众生。怕他人超过自己,不愿教导利益众生,视众生苦难痴迷而不顾。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与修行佛法利益众生,度化众生,使众生都从苦难与烦恼中解脱出来的宗旨相违背。这种行为,最终只能是自断慧命,阻碍自己的智慧与解脱,甚至坠入邪魔之中(善知识魔)。
一个修行者,开悟后没有慈悲之心,那他的自觉、心力与解脱,就不会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所以说:自觉觉他是一回事!自觉觉他不过是一事两面而已!
因此,一切菩萨住世都以自觉觉他为本,自利利他为指南!
而一个真正的住世菩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不应执着于自利而去利他。不应以自利之私心,而去利他。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出于自性、佛性的本能。
以一己私利而去利他,不能成善,反而会成为恶,会生出心魔,甚至会陷于贪婪颠倒之中。
真正的住世菩萨,不以自利而利他为目的,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利!
真正的住世菩萨,不以觉他而觉他为目的,才能得到真正的自觉!
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普贤菩萨的大行、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
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称为佛教四大名山。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