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在家修行,不要误入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英姿    时间: 2008-5-27 21:30     标题: 在家修行,不要误入误区

在家修行,不要误入误区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学佛,在家修行,这是居士的一个最显著,也最重要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个特点,作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应该注意的:
   
   就是要立足于自己仍要居家过日子的实际,不去做超出或有违家庭生活的那些想当然的“修行”!



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至今还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还是被众多的后进居士赞叹、倾羡、模仿的所谓“精进”居士当中——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师父靠拢;有没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学出家师父学得全,学得像!譬如说,出家师父要晨钟暮鼓早晚做功课,那么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从楞严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蓝赞,滴水不露——根本不顾其他家庭成员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许,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蓝赞了!出家师父要修庙建寺,庄严佛像,那么他也要不满足于一面墙、一张桌、一个像,而是要一间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这对个人修行有无必要,对家庭是否加重负担!出家师父要每天参禅打坐,精进念佛,那么他也要屏却万缘,每天动不动双腿一盘,梦想如此就能往生极乐——忘记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顾,小孙子是不是还在哭闹,自己的责任是不是已经尽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风,似乎这样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学佛!


而事实上呢?


一个老人的来电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师父啊,你一定要劝劝我老伴,现在她学佛学得这日子也不好过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做功课,弄得全家人觉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孙子闹也没用。我和孩子说她,也不听,反说我们根性太浅,不明白事理,还说要和我分居,专心修行——真是,年轻时我没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学佛学到这个份上,我们还能随喜赞叹是真精进吗?修行修到这般田地,她能够不入魔道,我们就由衷地替她念一声:阿弥陀佛,万幸,万幸啊!


这事明摆着,在家居士学佛修行,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乐。由家庭和乐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会,由佛化社会到普度众生同登觉路,这才是学佛修行的要义和真谛!而那些因学佛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学佛走上岔路,学成外道;虽名为学佛修行,实为坏佛败法——因为旁人也许会因他一人的所作所为,而误以为所有学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么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


这样做的居士,原因即在于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居士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点,绝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么,作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就不能学了?这倒未必,有能力、有条件的居士能学好五堂功课还是值得我们赞叹的。然而,需要讲明的是,并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学五堂功课,能学则学,不能学,或学不全,也不必沮丧,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缘,能学会一经一咒,或别的什么经咒、佛号,也是很令人欢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课,更不是非五堂功课莫属。会五堂功课,而且有条件的——比如说独门独户,离群索居,不致影响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碍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那就绝不要去做。做功课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进修行,慎勿放逸,至于做功课的内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则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诵一部经,持一个咒,或者是念一定时间的佛号,都可以是做功课的内容。在做功课的时间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规定,非要和出家师父一个点儿,居家过日子,关键是要步调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课的时间,同样要服从这个前提,尽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员的作息统一,或在取得认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异。



注:佛日讲,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的各种经中,都不见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的言句,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营生治事,闲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贻误家事、国事,影响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为佛法所不许。在今天,一个工作人员贻误工作而课诵、坐禅,便犯了盗戒,修定岂能成就。一个学生不顾学习去课诵、坐禅,功课学不好,便有负于家长、国家,也就是有负于佛法,是违背佛陀教诫之举。遗憾的是有些出家的青年僧尼,不去修僧尼应修的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行道,却修在家法,象在家人一样吃饭睡觉,不务僧尼正业。当知戒定慧不修,做一天僧尼,便负一天业债,实在操不了出家正业,还不如归俗为佳。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则学习、工作、人事往还,不但不妨碍学佛,而且是学佛所必需。学习知识技术,不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学通佛法、弘扬佛法所必需。不仅在家青年必须有知识技术,即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须广博知识。工作,是为民众服务,报众生恩、国土恩的实际行动。不少人只为自己着想,只把工作看作一类挣钱吃饭的手段,则工作对他便成了一种外来的负担,就算尽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者为民众和社会着想,把工作看做奉献的机会,当作菩萨道来修,则何往而不是道场,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间、出世间的功德。至于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机会。只要自己学习、工作好,道德高尚,学识丰富,生活愉快,热心助人,人们自然会尊重你,你讲佛法,他们也乐于接受,是为以身弘法。若能将自己锻炼成才,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有名望地位、钱财知识,则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学佛与学习、工作、生活看作两回事,以学习、工作为学佛的障碍,以不信仰佛教的人为对立面,当然会触处成碍,苦恼重重。即使出家,也难免事务牵缠的苦恼。纵然能保证早晚课诵、吃素、坐禅,一天只花那么两三小时学佛,其余大部分时间还在有碍的世法俗务中浸泡,就算不无受用,而欲期见道证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图速速进道,只有依大乘菩萨道,将生活、学习、工作、人事交往与学佛打成一片,即世间俗务而修出世间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贯于生活的全过程,念念修行不辍,勤集福智资粮。就今天居家学佛的条件而言,这是最契机的法门,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报。仅吃素、抽暇课诵、坐禅,是小修行,只能种些善根,难得即生了办。有志的青年,应按佛陀教诫,以大修行为本,至于小修行,能修固然好,无条件修者暂时不修,也未必为非。


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说明,有居士说,某某经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某某咒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这种说法在经中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无论哪个经咒,都是诸佛普度我们凡夫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的微妙法宝,无论何时唱诵,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如果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时就诵,时时都诵,刻刻在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地不辜负佛以一大事因缘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于做功课的地方,也并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没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课时需要留意的是房间要静。静室有助于调节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凝神提念,专心办道修行。对于佛堂、佛像而言,实则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若是我们念念是真善美圣,时时是仁义诚信待人,佛就是恒处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伟的佛堂、多庄严的佛像都具有实际的受用,我记得有个居士来问我说,师父啊,我请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里地方小,放厅里吧,太挤,又乱;放卧室里吧,总觉得对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觉得我们人住得好好的,却让佛靠边站,啊……我赶快打断他说,不用讲了,你哪儿也别放了,就放在心里吧,这样不就没那么多事啦。当然,把佛放心里,这是从理上说,因为我们毕竟是末法众生,业深障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些。所以说,对绝大多数居士而言,在家中设一个佛龛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来提醒自己,启发自己,见贤思齐,勇猛精进,实证无上正等正觉,也还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说到设佛龛、佛堂,我们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较普遍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佛龛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伟越妙——有些居士甚至还在家中佛堂张挂起长幡宝盖,摆放上钟磬铙钹,有事没事地就叮叮铛铛起来!而且以此为美,以此自傲,觉得很了不起。这实在是走上旁门邪道的“典范”!家庭不是寺院一样的宗教活动场所,居士在家中设佛龛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样,寺院是以神道设教,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普度群机,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坚信,最终导引众生同归解脱彼岸;家中的佛堂仅仅是自修、自用。众所周知,我们佛教修行贵修心,贵在修去我们的贪、嗔、痴等种种杂心乱心,自证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龛佛堂上以繁复为美,以豪华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们的居士中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岂不是与学佛修行的本意南辕北辙?这不是走上邪路又会是什么呢?

家中的佛龛佛堂,应以简约为美,以朴实为上。挂一轴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图画,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别欢喜的佛菩萨圣像,前面敬奉几盘新鲜洁净的果品,再焚上一炉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办,那就简直是几近于劳民伤财,徒增家庭负担——有钱不如多花在做社会公益事业上,行善积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作者:智宗)   

作者: 英姿    时间: 2008-5-28 10:17

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烧香问题。

    在寺院里常常见到众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炉里烧香,他们认为多烧多福,多烧香说明我心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偏见误解。这种偏见误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比如说,在行为上破坏卫生,污染环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种迷信现象,使我们佛教倍受现代文明社会的批评,成为落后不开化的代名词……所以说,多烧多燃的风气决不可长,更不可带到家里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么三支九支的。敬佛关键在于心诚,学佛也关键在于学佛一样的诚心。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学佛修行当然更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佛菩萨虽然是慈悲喜舍,广开方便,但却是无私的、平等的,如果说你多烧香佛菩萨就给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萨岂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污吏?那还是佛菩萨吗?!



其实,类似于多烧香多得福的错误认识,在居士中还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认为,是居士,家里就该有佛像;还有居士认为,是居士,手里就该常拿有念珠;更有众多的居士坚决认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过!……于是因这种种的认识,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一句“阿弥陀佛”,搞得全单位人都怪怪的,觉得他别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么埋怨,小孩怎么哭闹,手头上怎么忙乱,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双腿往那儿一盘……我这样讲,绝不是说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认念佛打坐的实际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们,要切记念佛打坐只是众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说法不在于嘴,禅修不在于腿」,这是在佛教丛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养性的基础方法之一,它并不是开悟的绝对方法,只有心的清净无杂、了了分明,才是证悟的关键。



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个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能够恒处定中,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况且,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修整规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让家人欢喜,越修越让社会接纳,越修越让大众钦敬。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从何而来呢?



    居士都读过《修福积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了凡四训》等等一类的书籍,回答这个问题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句话,福德从行善而来。行善积德,善行得福,这是历代祖师大德和社会贤达在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么,作为三宝弟子,佛教信徒,我们就更要依法从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学习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的奉献精神。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个“善”和观音菩萨所做的比起来,那真是没法提,但也用不着比,因为我们虽然都是在学菩萨道,但毕竟还未成菩萨,像观音菩萨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不过,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先从和自己有缘的小善做起,从致力于建设和乐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设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会说,一说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么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捐资助学,还有植树造林之类的,提建设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们的修行标准降低了?我们学佛的居士如果总想着建设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当然不是!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


第一,善行无远近。不能认为捐款救灾希望工程什么的才叫善,在家中恪尽家庭职责,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什么的就不叫善。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恶言劣行,在外却慈悲慷慨,我们只能说,像这样的人绝对是沽名钓誉的伪善。

第二,善行贵在日常坚持.一个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动中捐出大笔的捐款这并不稀奇,而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坚持善行善意却是最难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说嘛,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啊。我们学佛不就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吗?坚持最难行、最难忍!

第三,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小家庭所组成,如果我们居士们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得幸福美满,那么,由众多的小家庭所组成的大社会自然也就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发展了,带来的当然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兴旺。因而,对一个居士而言,建设幸福和乐的家庭生活,绝不是什么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成为受欢迎、受爱戴的家庭成员都不能做到,或者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么,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我们还能期望他能爱别人,爱众生?期望他做到时时处处地让人挑大拇指,受人钦敬?由此可见,建设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大贡献了!

说到建设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讲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边的一个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给她讲学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啊。年轻居士听得不住得点头。我就想,看来,这个老居士还挺会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边老居士心满意足地刚走,这边年轻居士就脖子一扭,说,呸,还说我呢!你还不是刚和家里老头子吵完?看看,这就是没有建设好家庭生活的后果!难怪古人讲“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人家又怎么会听你的呢!

这里还要捎带着说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我们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现简直是天上人间,相差太远。不少人在寺院里是又和气,又勤快,还整天和个弥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欢喜,可要是一让家里人说说她在家的样子,哎呀呀,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听反映,有些人为了不洗盘子不洗碗竟也能来个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说,个别人为了家里人吃荤不吃荤的摔摔打打,鸡飞狗跳!在这种时候,我很难想像,像这样动不动在家里大闹天宫的人,也算是学佛修行?我这样说,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们也许会说,这是天大的冤枉,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护法——比方说是为了能在寺院里做得更好,要保证休息啦,或者说,这也是为了度人——他们吃荤不是造业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下面要讲的,大家更要认真的听。


什么是真正的护法?真正的护法可不仅仅是不顾家,不要家,长年泡在寺院里为寺院干活(这样最多称得上是小护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个居士的身份,深入民众,深入社会,弘扬妙法,普度众生!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观音菩萨也是现的在家像,如果她总想着到寺院里干活,认为这才是护法,那她还有时间去“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吗?还能是观音菩萨吗?当然,居士们也不要误会,我这样讲并不是反对居士到寺院里干活,我只是强调,我们做居士的不能把“护法”理解得太狭獈!

作者: 英姿    时间: 2008-5-28 11:49

不邪淫与夫妻生活


    有个老居士哭哭啼啼地向我控诉她老伴的恶行,说,都这么大

年纪了,还老不正经地死缠着她,她要修行,不愿理他,结果怎么

着,她老伴竟然在外面找个老秘,说要和她离婚。我听了真是百感

交集,就问她,这到底是谁的错呢?你觉得老伴缠你就是老不正经

吗?你难道就不认为他这是仍然深爱着你的表现吗?老居士说,我

知道啊,可我要修行,怎么能再去做这种事呢?

其实,为什么不能做呢?大家要记住:

第一,“不邪淫”指的是不和非配偶夫妇关系的人进行夫妻生活,

而正常夫妇的感情生活,戒本上并没有否认,夫妻生活是正常、自

然与天经地义的,你为什么还要逃避呢?

第二,出家人完全断绝性生活,是因为出家人过的是独身,有断淫

的条件;对于居士来讲,虽然也有完全断淫而受持增上五戒的“最

胜”居士法,但要注意,这必须要在个人有此条件的情况下才行,

绝不能不顾个人生活实际,完全比葫芦刬瓢,照搬出家人的生活,

古人不讲过“东施效颦”嘛,美女西施皱眉头是人见人爱,可丑女

东施也非要学样皱眉头,结果只有把人都吓跑了,所以无论做什

么,都要考虑一下个人的具体情况,绝不能随便模仿。

第三,其实,有些人之所以拒绝过夫妻生活,更多地还是出于一种

传统心理,认为性是丑恶的,是令人很难为情的,老年人或上了年

纪的人就不能再做这不好意思的事了,要是再做,那就是老不正

经!像社会上一些老年人为什么再婚那么难,很多时候都是因为

有这个心理作怪,于是对于居士来说,我要修行就成了拒绝对方

的一个名正言顺的漂亮借口。

第四,性生活是夫妻间彼此的责任与义务,从佛教而言,也是度

众生的一种方式方法。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纸

婚约就规定了夫妻彼此间的责任和义务,而性生活不仅仅是夫妻

间的应尽责任和义务,而且也是增进夫妻感情生活必要的润滑剂,

像俗话中说的“床头打架床尾和”、“两口子没有隔夜仇”等等,

都讲了性生活在夫妻之间的重要性。懂得这些的人在某些时候还可

把性生活当成一种手段加以巧妙的运用。如有些女同志讨厌丈夫吸

烟的,就往往采用这一招,说什么“你不改毛病今天就别进屋”,

非要把丈夫给整改了。



当然,对俗人来说如此如此,对佛教大菩萨而言,其实也是如此用

之。观音菩萨不就是将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度之嘛,有些多欲众

生还必要用这办法来度他。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有一位大

菩萨婆须蜜多就是现的**身,为什么?也就是度众生心切啊。菩

萨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居士为什么还要迂腐不堪呢?。





人是欲界众生,由先世烦恼惑业,感得粗重的血肉之躯。除了乘愿

再来的三果以上圣人,一般生理正常的男女,到了青春期,随性成

熟,莫不有生理上性的欲求、心理上爱异性和被异性所爱的渴望。

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所说:“少年男子哪个不钟情,妙龄女郎哪

个不怀春”,西哲有男女各是半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那一半之

喻。然而,xing 爱、爱情,及由此而来的婚姻,被佛法说为欲界生死

之根,最为重要的烦恼,这当然是天经地义之谈,佛教青年对此大

概无人不知。但出离生死的愿望,又不能不与自身爱的渴求,及男

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习俗形成尖锐矛盾。

据悉很多佛教青年,都为这一矛盾所困惑。有的虽然出了家,但还


是被异性的诱huo、性的苦闷所扰恼,不少人终于因此还了俗。有的

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

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有的因难觅志同道合的知音而苦

恼。总之,情关难过,欲界难出。就是证到初、二果,也难免因一

念男女情爱而再生于人间,何况道前凡夫。


实际上,即淫欲为道,以解决xing 爱与出离生死的矛盾,已由无上瑜

伽母部法的双运道或欲乐定提供了巧妙的“双全法”,只是根器、

机缘难具,有条件修习者不多。纵观全部佛法,虽力说xing 爱为欲界

生死之根,但也并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爱情、婚姻一事,多分由

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为既定的业报。


爱情婚姻虽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修道亦非必以不恋爱结婚为

最佳。释迦牟尼佛以一生补处菩萨示现成佛,是在结婚之后出的

家,此事当有其深刻寓义。经教中多处谈及恋爱婚姻问题,除了力

说爱欲、家庭的过患,倡导具缘者出家修道外,还对宜居家学佛者

说夫妻和谐之道,如《阿含》中《善生经》说夫妻双方应互相“爱

敬”的五事,《玉耶女经》载佛陀教诫少妇玉耶女如何尽妇道。对

于“异体同心”、历劫不渝的爱情,经中持同情赞赏的态度。


佛陀还以结婚恋爱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如《须摩提女经》载,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须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满

财长者子求婚,往问佛陀,佛谓须摩提女若嫁与满财家,当“大度

人民不可称计”。须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后来果然感化大家及满

财城多人皈信三宝,受佛称赞。


大乘经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

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

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

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

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

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志对一女子起悲心,答

应她的求爱,为作丈夫十二年后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

死众苦”。


《惟日杂难经》既说“有妇不得道”,又说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

者“宿命同福”,谓前世已结就夫妇之缘;二者“毕罪”,谓以结

婚形式偿还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谓有共同生儿育女的业

缘;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意谓有智者结婚,反而能成助道之

缘,如释尊之娶妇,及符合修秘密双运道因缘的婚配,就有助于

道。据此,学佛的青年对待爱情、婚姻问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


一、若宿根深厚,人欲淡薄,无情爱因缘,道心坚固,具备出家的


各种条件,当然以出家修道为好。但高校刚毕业的青年,不宜马上

出家,应为国家工作几年,以报培育之恩,并学通世间法,然后再

出家也不迟。


二、如果爱欲重,有情爱结婚之缘,爱上了某人,对方也爱你,双


方情投意合,这种情况宜于恋爱结婚,居家学佛。若对方不信仰佛

教,应以方便渐渐引导,使其接受佛法,双双修学,建设佛化家

庭,虽然夫妻恩爱和谐,也应观情爱过患,爱别离之苦,发出离

心,居尘不染。在恋爱、家庭生活中,只要善于运用佛法,可以使

爱情、家庭生活过得美满合理。以缘起法则冷静观察自他,知己知

彼,善体他心,可避免单恋、失恋的痛苦;勤观无我,超越低级的

肉欲和自私的占有欲,怀慈悲、平等心,常为对方着想,尊重、关

心对方,可使恋爱易于成功,夫妻关系易于和谐。


至于出家佛子,对待异性的诱huo、性的苦闷,只有靠勤修戒定慧三


学。严持禁戒,摄护根门,谨慎与异性的接触,不受欲尘的诱huo,

则内心自少扰动;坚持素食、过午不食,淫欲自然减少:坚持初

夜、后夜坐禅修定,或课诵经行,则精气自然转化为智慧,不思淫

欲。只要在禅修中得到身心轻安,享受到高级的禅悦与法乐,则粗

劣情欲,自易伏断。若不勤修戒定慧,日常不谨慎防护根门,多与

异性接触,令欲尘信息不断侵入,则内心当然会躁动不安,即使强

作抑制,不犯淫戒,也会导致性心理变态、心情郁闷,淫爱种子压

抑积藏于阿赖耶识中,就算能修到坐脱立亡,也难免重入胞胎,再

做俗人。若实在妄心难伏,定慧难修,被情爱纠缠,还不如随缘归

俗,居家学佛,万不可破犯淫戒,导致三恶道沉沦的苦果。


总之,只要真实发菩提心,以正见为导,在生活中修大乘渐道,便


不难解决种种矛盾,摆脱重重困惑苦恼,获得现法乐住,增长福智

资粮,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令青春焕发出正法的光辉。衷心期

望佛教青年不负青春,不负佛法,精勤修学,迅速成才,多出一批

太虚、虚云、印光、弘一、杨仁山那样的法将,出一些莲花生、米

拉日巴、冈波巴那样的大成就者,推动中国佛教焕发青春,促使中

华大地再现盛唐之繁荣。



不饮酒和家庭应酬



每次讲课的时候,总有居士问,师父,我们在家居士总免不了应酬

接待的,有时候不喝酒真过不去,可一想到是个居士,我们又不

敢,这可怎么办啊?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这个问

题,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就不讲了……有,那我告诉大家,每次我

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么麻烦干吗?你就喝。


这下好喽,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经在高兴了,为什么?反正法师讲了

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么,对这种人,我必要再说一句,

你就喝吧,喝了就造业,喝了就受报应。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听

我仔细地讲明,为什么能喝,怎样才喝。第一,不饮酒是什么戒。

是遮戒,前面四个是性戒。不一样的。所谓性戒,也就无论受不受

戒,谁做了都是造业,都要受报;而遮戒,是说本性上并不是恶,

不过是因为它容易遮蔽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造恶,所以才不去做。

第二,对那些虽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没有酒的意义的,你但喝无

妨,如酒酿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对确实是酒,而且,我也

没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么办?有时候逃不过去的,你也是要

喝。但要明白,此时的喝不是因为你很想喝,也是就说不是因为心

馋,而是因为现实情况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会喝糊里糊涂,忘

了东西南北,能时刻保持清醒才行。绝不能死抱着戒条不知变通,

结果搞得自己麻烦,别人也难过。当然了,如果人家对方本来很支

持你学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这时候如果你再打着灵活变通,

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话,那你实在是多此一

举,只能是属于哼哼一类了。哼哼是什么?大家想吧。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

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

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

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

告诉大家,在这时你就千万不要去学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没

事去逛逛马路,到公园里“嘭嚓嚓”吧,否则,再学你肯定是走火

入魔。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


慧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学来学去只学成一脑门的条条框框,无论做

什么事,都得看看条条再说,就像过去有人看黄历出门似的,什么

都要看书上写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宁肯耽误事也不出

门,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这样,啊呀,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学

佛的好,因为太累,别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

被糟塌完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2-25 13:30


佛教徒分为出家人和在家人两种,出家人是以修学佛法为职业,并以住持教团使佛教得以延续和发展,以弘法利生为主要职责。对于在家人来说,修学佛法的方式不能和出家人一样,在家人首先要尽其家庭、社会的义务,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些贡献。

但对于现在很多在家居士来说,经常存在两种误区。

一、 出离心不强,执着较重

皈依佛门,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苦的觉受,每个人进入佛门也各有其原因:很多人是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少数人是了解佛教而产生信仰。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就产生了求不得苦,有人在体验苦中觉悟,认识到正是种种贪心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要去除贪心;有人带着各种祈求进入佛门:求升官的、求发财的、求家庭和美的、求生活富裕的、求飞黄腾达的、求子孙富禄的、求病苦消除的、求延年益寿的。祈求心下,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了眼前的目的,这些都是执着于现世的各种表现。

在各种执着中,比较突出的是:某些女众的情执较重,某些男众的淫欲心较强。好像在现阶段,女众特别多,我们就主要谈女众的问题吧。情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执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不少女众是因情感上受到挫折皈依佛门的吧!现代社会家庭都比较脆弱。离婚率持续升高,第三者、婚外情等破坏家庭的因素较多,心灵受到创伤的女众希望伤口在佛门中能够抚平,希望自己的悲伤能够得到抚慰和关怀,上师的慈悲让她们感到了温暖和关爱,在感恩上师的同时,很容易把自己对男女之情错位的寄托在上师身上。便有了妒忌他人和上师多接触、希望上师全心全意注意自己、关爱自己。还有一点是,一般来讲,上师人格都比较完美,风度翩翩、很有魅力,在世间很难找到像上师这样的人,有些女众就会把自己感情错误投射。这种情感的错位是最严重的恶行,在这种不正确的心态下,会产生妒忌、嗔恨种种恶心,并伴有外在造恶业的行为,同时也会阻碍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发展。

二是执着于自己的子女。母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值得歌颂的,但作为母亲,对子女要有正确的心理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要认识到孩子是个独立体,不是自己的所有物,同时要担当起教育子女如何为人处世,使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可惜,很多母亲常有两种误区:一种是把子女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比如说,和自己的丈夫争风吃醋,尤其是夫妻发生矛盾时,希望自己孩子和自己一心,听自己的话,反对他(或她)的父亲。还有的是:自己的儿子成家立业后,对儿媳横竖不顺眼,认为是儿媳抢了自己的儿子。还有的母亲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道路。另一种是过分的溺爱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子女仿佛永远是对的,同时也不允许任何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包括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是学校的老师等。这种情况下,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变得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这种孩子长大后,轻则一无是处,重则导致犯罪。

请母亲们好好地想一想,认真的问问自己,对待子女多少是出于母爱,多少是出于情执呢?

对现世的执着较重(包括情执)的原因是没有生起出离心,把现世一切看做是我的拥有,便是快乐。没有认清现世享乐的本质是苦的真相,也没有生起无常的观念,如果明白——人随时都可能死,死亡不会提前通知就会降临,死的时候,所拥有的一切带不走一分一毫,也不会有人陪伴,死的时候只有在世时修习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有用,就会放下对现世的执着。

二、不去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生起些出离心的学佛人,因为有了厌离心,便对工作、家庭及平日的生活产生厌恶,想独自清静的修行,觉得其他事情都是打扰自己,耽误自己追求解脱。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舍己利他,对于在家居士易贯彻大乘佛法的精神,为社会做贡献,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也是为众生服务,虽然我们没有能力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总可以让一部分人满意,只要全心全意、心无所求,不为自己的私欲、真心为他人服务,哪怕对象仅有一人,也是在贯彻大乘佛法。在尽自己的各种责任后,如有能力,再来为佛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因为在家人各自情况不同,修学佛法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修学自己的法门,在家人如果修得好,通过对他人服务展现佛法慈悲的精神,也是在弘扬佛法,弘扬大乘佛法。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