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千僧斋与供僧功德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7-28 13:41     标题: 千僧斋与供僧功德

*佛说供僧功德*
《盂兰盆经》云:“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注:当时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观见其去世的母亲因在世时不敬三宝、悭贪吝啬而堕于饿鬼道,受倒悬无食之苦,生大悲恸,以钵盛饭,前往鬼道孝敬母亲。但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不能入口、皆成火焰。为救其母出离苦趣,尊者请佛点化相救。佛指示尊者以各种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就可解救其现世母亲乃至七世父母眷属身心安心、远离饿鬼道的苦痛。目健连尊者依教奉行,其母亲因此而得到安乐解脱。)

《俱舍论》云:“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

《佛说布施经》中说:供养三宝可得五种利益:身相端庄;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稳;成就辩才。

《赞僧功德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三宝。”

《四十二章经》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位无修无证者。”

《增一阿含经》卷一云::“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
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清净的供养,能令行者当下远离烦恼、消减业障、增长福慧、长养布施喜舍之心,也因此生生世世与三宝结清净善缘,种出世解脱之道种,功德无量无边。

僧具有五种净德,于三宝中称为僧宝。五种净德即是:
  (一)发心离俗: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佛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二)毁坏形好: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福田。
  (三)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爱之情,而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四)委弃躯体命:出家之人委弃身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五)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  
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善心僧中施掬水,获福多于大海量,  
微尘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宝无有尽。  
        ————摘录自《赞僧功德经》

印光祖师《募化置设千僧斋会序文》
原文
     泥龙虽不能致雨,祷雨者必祭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求福者须供凡僧。而况观音大士现身尘刹,寻声救苦,其应化之迹,在乎普陀。是以历朝钦敬,举世尊崇。其山僧众,及十方来者,皆属如来弟子,大士儿孙。当香会时,几满二千。其中凡圣交参,行位难辨。可不念大士恩,培出世因,以至诚心,平等供养乎。心若真切,不但住世大阿罗汉如宾头卢尊者等,定来应供。即大士或亦现凡僧身,俯临法会。其功德利益,何可名言。某拟于来年二月间,于法雨禅寺虔设千僧大斋,广结良缘。非但自力微弱,实欲与人为善。因募善信,随心乐助。入宝山者切勿空手,沐法泽者各报佛恩。

译文
        泥龙虽然不能降雨,祈雨的人必定要祭祀泥龙。凡僧虽然不能降福,求福的人必须要供养凡僧。况且观音大士现身尘刹世界,寻着众生苦难的声音为之救度,菩萨所应化的踪迹在普陀山。因此历朝钦敬,举世尊崇。普陀山的僧众,以及十方来的出家人,都是如来的弟子、大士的儿孙。在香会期间,几乎满二千人之多。出家人凡夫和圣人掺杂其中,行持和位次难以分辨。怎么能不感念大士恩德,培养出世间正因,以至诚心,作平等供养呢?心如果真切,不但住世间的大阿罗汉如宾头卢尊者等圣者,肯定会来接受供养。就是观音大士也可能化作凡夫僧的身份,降临法会,接受供养,给众生修福修慧。这样的功德利益,怎能说得尽。某某居士打算于来年二月,在法雨禅寺虔诚设置千僧大斋,广结法缘。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微弱,实在是想要有缘人深种善根、得大法益。因此募劝善男信女,随着自己的心意欢喜捐助。进入宝山的人切勿空手而归,沐浴佛法恩泽的人都要报答佛恩。

*千僧斋之由来*
宽运法师:释尊时代最初之千僧斋
        
王舍城的频婆娑罗王常设饭食供养千僧,虽死不断。其子阿阇世王秉承王教,于宫中亦常设千僧供。佛陀入灭四个月后,摩诃迦叶选取千人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作第一次经藏结集,为毋阙法事,阿阇世王令人每日送饭食供养,迦叶亦不多取一人,仅以千人为数。此为释尊时代最初之千僧斋,亦是僧人毋须托钵,接受檀越定期供养之开始。(附百度资料:《大智度论》卷三载(大正25·78b):“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同书卷二亦载及佛灭后,摩诃迦叶选千人结集经藏,以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因此选取千人。)

掩轮法师:不入涅盘、为末世众生做大福田的宾头卢尊者(千僧斋必有圣人应供)
  
宾头卢译曰不动,是名字;颇罗堕译曰利根,是姓氏;简称宾头卢尊者。他奉释迦佛之命常住世间应末世供,给众生种福,所以他是福田第一。
  
宾头卢尊者本来是优填王的大臣,优填王见他做事勤奋,便鼓励他从佛出家。宾头卢出家证了阿罗汉果后,还国为优填王说法。王非常敬重他,早晚必往问讯。当时有不信佛法之婆罗门大臣,见优填王每次往问讯时,宾头卢都是坐在那里,不起立迎接国王,他们便从中挑拨离间。王曰:「明早我往问讯时,他若不起立迎接,我当杀之。」
  
明早,宾头卢遥见王来,起立远迎,且更先意问讯。王问言:「为何你今早起迎于我?」答言:「为了你之故。」王又问:「从前何故不起迎?」答言:「亦是为了你之故。」王问:「怎么都是为了我之故?」宾头卢说:「你从前怀善心来,今日却怀恶心来,若我不起迎便杀我,若杀罗汉必堕地狱。若我起迎于王,你将失王位。然宁可你失王位,不可使你堕地狱,是故起迎于王。」
  
王问:「我何时失王位?」答:「却后七日必失王位。」果然七日后优填王被邻国掳去,囚禁起来。
  
曾经有一次,有一位树提长者,用旃檀木做了一个钵置剎竿上,大声说道:「无论何人,不用梯杖而能取钵者,此钵即属他。」宾头卢现神通取钵。世尊知道后即呵责他:「比丘怎可以为了一个外道的钵而胡乱显神通。」于是罚他尽形寿不准住在阎浮提,尊者惟有跑去西牛贺洲长住。
  
后来阎浮提的四众弟子很想念尊者,向世尊求情,世尊恩许他回来,但是不许他入涅盘,要他常住世间,护持正法,并应末世众生的供养,为人天福田。他亦发愿无论何处有人请他应供,他必定前往受供。所以宾头卢尊者是「福田第一」。   一般而言,寺院斋堂内的西单第一行第一个座位,本是首座和尚的,但是却空着无人就坐。惟是台面上仍然整齐的摆放着碗筷,早上则有粥、面或馒头,午饭时则有饭、斋菜及汤等,若有嚫钱或其他施物,这里也会奉上一份。这是因为宾头卢尊者奉佛命留于人间应末世众生之供,所以这个首座位是预留给尊者的。任何人都是从第二个座位开始就坐。
  
若我们供千僧斋,宾头卢尊者一定现身如普通比丘般来应供的。那么宾头卢尊者究竟有否来人间应供呢?
  
有一位大富翁,他知道供千僧斋定有罗汉来应供,为了求福,他在家内设三天的千僧斋供,希望宾头卢尊者能光临应供。
      
第三天晚上,他梦见一位衣衫褴褛、额上隆起三个肉瘤的老比丘对他说:「我是宾头卢。」「啊!你是宾头卢尊者!你一定有来应供的了!」「不错,我每天都来。第一天,那守门的不准我进去,我说是来给你主人种福的,他总是不信,还说我衣衫褴褛,自己也没有福,怎可以给人种福。说罢便用木棍打我,把我的左额角打肿了,我唯有离开。第二天,他把我的右额角打肿。第三天,我心里想这是最后一天,必定要进去。便硬闯进去。怎料被他一把拉着,还一棍打着我的额头正中,你看……。」
  
大富翁一觉醒来,怨恨自己没有亲自迎接圣僧。
  
又有一位县官老爷,他闻说供千僧斋定有圣僧宾头卢光临应供,便跑到宁波天童寺设斋,他自己更亲自打点一切。
  
午饭时到,县老爷笑瞇瞇的看着比丘们进斋堂。突然,他见到一个衣衫褴褛,老态眬钟,一把口水一把鼻涕的老比丘,跌跌撞撞的坐上首座的位置,这个首座的位置本是预备给圣僧的。县老爷见到,不得了,正想一把拉他下来,但是看一看,他全身上下都是污秽不堪的,惟有用手指捏着他的耳朵,把他拖到最后的一个座位上。
  
午饭完毕,县老爷请问方丈和尚天童禅师:「圣僧可有来受供?」天童禅师是有神通的,他说:「有来。」县老爷心想我这回一定得大福报了。便问道:「那一位是圣僧?」大和尚说:「就是那个给你捏着耳朵走的老比丘。」县老爷懊恼的说:「不好了,我侮辱了圣僧,罪过弥天!」

*千僧斋仪轨*
煮云法师《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写到这里,有人提议,要笔者将千僧斋的仪式说一说,使没有到过内地的台省佛门中四众弟子,多增一点见闻。可惜我的言钝笔拙,也只有稍为说几句以应某大德的心愿。谈到设斋供僧的由来,是始于佛世时目莲尊者,为欲救拔他的母亲脱离饿鬼饥渴火烧之苦,于七月十五日设斋供养诸大菩萨贤圣僧,以此功德,回向其母脱苦生天。后来各方的檀信居士们为了要超度先亡,或者植福延生,就到名山古刹的大丛林里,打斋供养清净福田僧。不过斋供的名称也有各种不同,在本省有什么‘红斋’和‘香斋’的分别,在内地也有什么腐斋(即豆腐斋)、平斋、上堂斋、千僧斋等种种不同,不过在普通腐斋、平斋和如意斋,没有什么重要,如果打到上堂大斋的话,就得要请本寺和尚(住持)上堂说法。在普陀山大香会期间(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十九日)差不多每天都有几堂上堂大斋。这是极普通的事。上堂斋的仪式简单的如这次大仙寺传戒期中所见的差不多。
      
现在所要谈的是千僧斋。一个大香会期中,都有几次千僧斋的。打千僧斋,小庵是不举行的,就是三大丛林之一的佛顶山也还不方便,唯有前后寺才能举行。因为前后寺的地方大,执事全,如果有一千个和尚来应供(有时多至六千人),必定要有煮饭的千僧大锅。不然粥少僧多很是麻烦。打千僧斋通告的牌子,在三天之前,就要挂在前寺大门外,昭示全山僧众,届时来寺应供。千僧斋的仪式相当隆重,和尚上堂说法和斋主请法的那一幕,如皇帝上朝一样的隆重庄严。请僧说法的这种敬师尊道的礼节,人见之莫不叹为稀有。先由客堂纠察师傅集合大众师至法堂,知客僧引导打斋的施主随至说法堂站立,由维那师鸣磬说:‘钟鼓齐鸣往方丈迎请和尚!’到了方丈室斋主执香由知客师引至和尚前礼毕,和尚登座,斋主上香顶礼后,由知客师拈香礼拜,长跪合掌,代表斋主白词,迎请和尚。大意是:‘仰白和尚!大慈忍听,今有某省某县某某信士,来山进香,为植福延生事,敬设千僧大斋一堂,供养两序诸师,恭请和尚,上堂说法,普利人天。惟愿和尚慈悲默然允许,下情无任,恳祷之至!’维那师呼‘末后先行’,丈室里大钟大鼓一齐敲,这时全班执事随行,最前边有两面长幡大旗导路,跟著两序大众,和尚前面有两只提炉,有传炉的侍者,和尚身边有四个侍者,一人执说法的柱杖,一人执拂尘,一人捧钵,一人捧具,和尚身穿黄海青(大袍),批大红祖衣,挂大念佛珠,严肃威仪,步至法堂,维那师鸣磬一下,停止钟鼓,和尚礼佛升座,大众唱香赞毕,这时有香灯师拈香展大具顶礼三拜,上去接侍者手中柱杖,四个侍者一齐下来,展具拜三拜,维那师呼:‘梵音龙象,当观第一义’,和尚接过柱杖震地一下,开始说法,斋主跪听。说法毕,维那师又呼:‘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呼毕,和尚下坐,斋主谢法,维那师说:‘钟鼓齐鸣,送和尚回丈室’。然后佛前上供,和尚过斋堂应供,斋主拜斋,饭毕结斋后念佛,由和尚领班,斋主随和尚后,千僧齐集,在大殿前丹墀里绕佛。这时前后寺的知众师、知客师、纠察师,全部出马,各执各人应执的警策僧值的香板,四边站定;又有好些巡照师各人手执藤条,往来巡查照看,看大众师有无举动轻乖,交头接耳,有犯威仪。知众客纠察师等,如大队长一样的指挥部下,巡照师执藤条维持秩序如警察一样的负责,看样子真是如临大敌,莫不为之心惊胆惧,千余人整整齐齐的在那里一心不乱的念佛。绕佛毕,和尚进大殿向外站立,斋主跪在和尚前面合掌迎接众师进来。大殿门口有人结缘散衬,简单仪式如此。这虽不是正题,可是也不无有一点小补。老参上座们,固然不屑看这些家常便饭的话,可是一般初发心的菩萨,还是未见未闻,见此也可以做一参考。

*千僧斋感应*
煮云法师《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传说:「凡是有斋主檀越来山,供众千僧大斋,必定有一位罗汉降临应供的」。不过罗汉来应供,大多是现比丘相,混杂在大众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识得罢了。民国十七年春天,有一位大心居士是江西彭大融先生,来山进香,他知道未成佛道要先结人缘;更知道在三宝门中要广种福田。所以他诚恳的发出无上菩提道心,打一堂千僧大斋,广结众僧缘。真是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居然亲遇罗汉,授他一尊古铜佛像,事后遍寻不见,所以他为感佛恩,撰一长文联语,悬于大圆通殿以志感念。今将联语及跋文抄录于后:「航海朝普陀,遍值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铜圣像,想是应真阿罗汉;梯山礼大士,喜游驰两名刹,趋梵音洞,看他妙相分形,露出趺坐紫金身。民国戊辰仲春月,奉皖省迎江寺竺老师尊之约,来斯进香,兼酬斋僧之愿,饭僧后念佛到大圆通殿,大融在门首,迎接诸僧,忽一老比丘交我古铜圣像一尊,仰目视人,不见踪影,想系阿罗汉现身示法也。特撰联语悬于殿首,以志纪念,且供诸来客,发信愿心,一诚有感云。江西吉安县皈依三宝弟子彭大融虔诚敬撰」。   

《佛祖统记》载:隋炀帝于智者大师忌辰设千僧斋时出现奇应
        
当时司案点名,千数满足,但临斋受供时却多了一人,众人皆说是智者大师化身来受国供,是日午后,大众开启停放大师肉身的灵龛,只见床帐皆空,遗体不见。

《佛祖统记》卷第五十二:宋太祖供千僧斋祈雨
原文:“宋太祖。幸相国寺祈雨。设千僧斋。上幸相国寺祈雨。进蔬食雨大济。将郊天雨不止。遣使祷无畏真身塔。及期而霁。”
佛门公案:世人将永明大师视为阿弥陀佛化身的由来
《永明道绩》记载原文:“后汉乾佑三年十一月二日,吴越王以诞辰,饭僧于永明寺。王问师云,有真僧降否。师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也。王趋驾参礼。定光云,弥陀饶舌。少选跏趺而化。”
今人依此讲述的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之后,呈现衰微的现象,已经见不到盛唐时期的八宗共荣的兴盛景象,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在佛法衰败等待重建的时代兴出于世。
      
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尊奉他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养。虽然说是平等供养,摆设的桌位总有上下座的分别,上座的位子谁都不愿意坐上去,大家都谦虚地推来推去。在谦让不下的情况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师是皇帝的老师,当然请永明大师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师也很谦虚,就是不肯坐这个首席位子。在这么推推拉拉,就来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耳朵和尚,大家都不认识,看到大家在那里推让,他老人家就不客气,往首席位子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当然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是心里很不舒服,国师没有坐首席位子,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但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永明大师说:“有啊!” 他说:“什么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哪一个?”“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吴越王听了之后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派去的人就一路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那一条路走了?”后来打听到长耳和尚是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找到之后,吴越王派的人就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长耳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长耳和尚说完就圆寂了。
        
这些人看到长耳和尚圆寂,就呆在那边:“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却圆寂了。”
        
想想他刚才讲的“弥陀饶舌”,说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师啊,那“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原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圆寂的消息,当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下欢喜得不得了。就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刚好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几乎跟吴越王撞在一起。吴越王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永明大师圆寂了!”
        
这是阿弥陀佛示现作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后来世人便把大师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定为阿弥陀佛的圣诞。(注:此段转于凤凰网)
(kong注:关于这则公案,有另一个广为传布的版本:当事人不是吴越王,而是史上著名的信佛的皇帝梁武帝。但是,梁武帝生于公元464年,逝于公元549年;而永明大师生于公元904年,示寂于公元975年。两位相隔四百余年的人,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时光穿梭错越的事情吧......此是题外八卦。)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