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南怀瑾:佛法是绝对的真理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11-13 21:27
标题:
南怀瑾:佛法是绝对的真理吗?
佛法是绝对出世的思想,如果我们以人类现有的思想习惯来研究,它是否为绝对的真理,是否有其绝对的价值,很成问题,这是价值标准、立场观点不同之故。
如佛经所说身口意三业,身业三种:杀、盗、淫;口业四种: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意业三种:贪、嗔、痴。换言之:人生开口、举步即不对,人生简直不能行动了,只能在山林闭口,默然不语去了;除非开口即说真理,动手举足即作善行。但其中行为的标准,又牵涉到价值的问题。善恶无法肯定地订下一个标准来,这是一个问题。以上所说,佛法对人生行为的看法如此,但一言以蔽之,无非心的作用。所以佛法注重了此一心,一念达到无我,对生灭妄念之小我不再执著,则自然归于圆满寂静的大我。
至于说到人生以外的宇宙,是彻底地说明此宇宙及人类心性之体,原是一体。而现在的知识,会此为二,即心与物,心物二元之争辩,盖由西方哲学观念而来,但佛学中则不分开。佛法所说三界是将宇宙的时空,三界万有,一切有情皆包括在此一心的范围内。以此标准言,人类所争辩的心与物,不过此三界中重要的两环而已。所以若以心物二元来讨论佛教的宇宙观是不够分量的。我个人赞成佛家观点。一般人见佛法说三界之宇宙观极少谈到物。而说它是唯心,殊不知三界将“物”包括进去了。在现实人类活动之地球及其以外的星球中,凡人类及其以外之一切众生,其生命基于男女(或阴阳)两性之爱欲而来者,统属于欲界之范围。超出欲界则为色界,其中只有光和色,生命的存在只是情而无爱欲,此点吾人已难于体会。超出此色界外,是既无欲又无色的精神领域里的无色界。以上为三界。
现代无论科学、哲学或宗教,主要的两个问题:时间与空间,在佛学中不成其为问题,认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在某两个不同空间中,时间计算的标准是不同的。色界时间与欲界者不同,欲界中又分很多层。欲界之下层为地狱,上层为欲界天,其间的时间观念各异。故说时空观念在其三界观中是相对的。但三界中到底主宰者是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能为主宰者,仍为这个“我”,所以成佛成道者为天人之师。
——摘录自《习禅录影》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7-11-15 13:32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这是有名的“四不依”,学佛的人都要知道。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走了七步路,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正好走七步,不是六步,不是八步?你们参参看,这才是真大话头。
学佛是要完成自我,用现代哲学语言说,是要找到真正自我。真找到了,是顶天立地的,也没有什么上帝佛菩萨,三界之间只有我,其它一切皆空。你懂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为什么学佛有四不依。
“依义不依语”,是说纵使你能把佛经倒过来背,如果没有搞清楚经文的道理,也是没有用的。你要把经文的义理,像吸收营养似的吸收,不死守经文的文字语言作标准。
“依智不依识”,是说不能依我们的心意识,不能用习惯的思想推理来解释佛经,而是要用般若智慧。你们将来出去讲经弘法,要像岩头禅师说的“语语从胸襟中流出,盖天盖地”,不然你一字不漏地讲,于众生无益。智慧不是聪明,更不是学位,生活中处处是佛法,不用言语文字表达,要靠智能去理悟。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三藏十二部当中很多是不了义经,就是义理不透彻的,很多小乘的经典是如此。学习佛法就要依了义经,义理彻底,透顶透底。譬如《楞严经》的经题是《大佛顶了义首楞严经》,已经告诉了你是了义经。不过老实讲,依我看《楞严经》还不是尽然了义的,还挂着点尾巴。真正彻底了义就只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诸位的了义经在哪里?都在你家里,你没有出门来这里听经之前,你已经念完《维摩诘经》了,你来这里听我讲的是不了义。你懂了这个意思可以学佛了。
什么是佛?禅宗祖师答:“佛是无事的闲人。”这很难,闲也不容易的,我看你们当中有几位很闲的,但是闲得很烦恼。古人诗曰:“人非有品不能闲”,这个品不是人品,是说没有超越“了脱”境界的话,是闲不下来的,闲下来会痛苦的。孔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一个人闲居久了不是好事。所以有时我会劝一些年纪大的朋友,不要退休,能够赖就赖,多拖一下。我看有的人做了几十年事,一退休下来就垮了,开始生病,精神不好,很快就真退休了。为什么?就是“人非有品不能闲”。
还有禅宗祖师说:“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学佛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你也不要执着于佛经上所有的话,一执着了,对不起,虽然不是邪见,但是成了边见,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见。宗教的偏见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个宗教都一样,因为基本上都是教人为善的,这总没有错吧!不必说你是那个教,我是这个教。你睡午觉,我睡晚觉。宗教的最高处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来看人家,要从平等线来看。所以有的朋友对我说,想找个宗教归宿,又不知道选那个教,我就叫他去街上逛,看见哪个教堂庙子,觉得看着舒服就进去坐坐听听。我不是哪个教的推销员,这是要看个人因缘如何,不是我不肯推荐。
第四个不依是“依法不依人”,我每次进教室你们就站起来,我只好合个掌,我实在很烦,很怕敬礼。我常骂你们,只会“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都是假话!其实老师样样都不了。老师好不好不要管,要依法不依人,以老师所讲的法好不好为主,不是看老师这个人好不好。如果因为是某某讲的我不能不信,那你是大迷信!有时我问同学为什么要如此如此,他说因为是老师你昨天这么讲的。这就是没有智慧,昨天某一个环境所以这么说,今天的环境不同,你怎么不晓得变呢?昨天下雨我叫你带伞,今天不下雨你为什为还要带伞呢?
学佛一定要把四不依搞清楚。像现在好多人跟着去学密宗,我就问他们到底学了什么东西,讲给我听听。一听之下,都是没有搞清楚就胡跟着学,不管你跟着再有名的la ma还是麻辣,都没用的,弄个手印就叫传法,曼达还不如馒头好。曼达是代表一切供养,曼达拉就是道场,曼达拉的手印就是说要尽自己一切所有供养。你又不懂这意思,也做不到这样的供养,只会结印,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现在回到本题,本题是法供养。你真做到四不依,才是如法修行的人,才真对得起佛菩萨,才是法供养。不是你搞什么曼达拉才是供养。学佛在心在念,心念搞不清楚都是在自欺欺人。
我们后世学佛的人要记得几点一定的道理:“依经不依论”,一切道理以佛经为标准,乃至《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都是次要,至于后人,尤其现代人的著作根本连看都不看了,因为他有没有修证到,都有问题。
其次,“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研究大乘了义经典,譬如《楞严经》,是彻底的经典,有些佛说的经典是不了义,是对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说法,是不了义教。“依法不依人”,你们同学常常说我这个老师很难办,脾气又大,拍马屁拍不上,的确是的。讲到佛法,不管你对我感情如何,我始终保持一个态度,“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这就是所谓四不依的法门,也可以说是四依法门,不然怕走错了路。
所以我们求师访道学佛不要情感化,绝对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门来检查。什么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经教,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绝对是正法,不会有错。古人说通一经一论才真正够资格学佛。唐宋时代是不能随便出家的,要通过佛学的考试,自己可以指定一本经或是一本论,他就考你这本经论,通过了,国家就发你一个证明文凭,就是度牒,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规,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来。到了唐明皇以后,有一度国家的财政出了问题,同外国打仗经费不够,也曾经出卖过度牒。
所以经论不通,就不会了解正法。大体来讲,《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都属于般若系统,在中国的佛学系统里是属于性宗,直接讲形而上道、明心见性。另有由科学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识系统,中国叫相宗。这两大系统,都属于正法。还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缘都是。再简单点说,佛法说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我们知道佛法有四个原则: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为某一位老师、法师、上师或善知识,我特别喜欢他,或者他对我特别钟爱,而只相信他说的佛法,其他人所说的,我一概不理,不以为然,这不是一个佛弟子所该有的行为。学佛人只问对方所说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个人的喜好爱恶所迷惑困宥(you4声)。
第二,依经不依论:一切菩萨的论述以及后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应该以佛经作依据,不应以论藏作依据。所以,我常劝学佛的同学们,不要陷于这一百年来的佛学著作及注解中,昏头转向,应该直接研究佛经。至于名词不懂,则可查佛学辞典,乃至于我所写的及我所说的,只是帮助诸位了解研究佛经而已,不要以我的话为标准,要直接以佛经为依据。
前几天,我的一位在大学担任系主任的学生来找我,说最近准备写一本“××概论”,问我怎么写较为妥当,我说你不要再写什么概论了。我向来对学生看什么概论持保留态度,什么哲学概论、文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唉!已经概了几十年了,还在那里穷概。一把剪刀,一罐浆糊,东抄一段,西剪一段,就是一本概论。奉劝各位,要真作学问,须直接从原典入手。
最近国外有人写信问我,想要研究学佛,第一步要从哪一本书入手,我想了一下,还真答不出来,只好回说没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学概论的话,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学概论有两本,一是《大智度论》,一是《瑜伽师地论》。中国的佛学概论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以及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他说老师,这些概论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没有办法。
注意!学佛要依经不依论,佛经看不懂的话,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检点终会有所体会的。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有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经。了义是彻头彻尾的通达圆满,譬如《楞严经》、《圆觉经》、《华严经》、《法华经》,这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对宇宙生命问题的方便说法,虽末直截点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将这些道理参照对比、融会贯通,还是有个趋向了义理趣的脉络可寻。
第四,依智不依识: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据我们的意识妄想去推测。
【故知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无不证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
《大智度论》上有四句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佛所教的法,规规矩矩地相信,不要因人而不相信法。有许多人认为,老师到底是人不是佛。你要听听老师教的法是不是正法,自己要有智慧的眼睛去选择,如果老师教的是正法,就要依法,不要因为他是人而不相信这个法,如果依人看人一定气死人,众生怀疑、比较的心性多得很。
当年我在上海,一位老和尚介绍一个人来看我,此人一进门跟我握手就把我的手一抓,我立即知道此人是学外道的,想试探我有没有功夫。我被他一抓,手心马上冰凉。我平常手心发热,他一抓就变冷了。这个人转过头对老和尚摇摇头,我笑笑,懂了!他的意思是:你宣传他有道,他连手心都冰凉,好像有病,怎么会有道?老和尚埋怨我,说我平常手心发热,怎么那天反常?我说他拉错了手,我一只手冰凉,另一只发热,他握错手了耶!
众生都是依人不依法,很可怜的。实际上重法就要重人;重人也就是重法。
“依法不依人”自然可以证果,这是引用佛经上所说。大家要特别注意!后世学佛多半是依人不依法,很多人拜老师、拜师父变得情感化,以老师或以这宗派为主,把正法忘了,这是很糟糕的。我们学佛对老师当然要恭敬,但不管哪一位老师,要看他讲的是否适法,合不合法?
“依智不依识”,真正的佛法要用智慧求证,印证智慧最好的方法就是拿空慧来印证比较可靠。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有些经典是不了义经典,不了义并不是不对,佛经是一种教育方法的记录,某些时候就某一种教育的需要,给你一点“有”法去行,而不讲空法,是不了义之教。譬如在学校念书,老师觉得学生太不对了,打学生一记耳光,学生长大以后,以为打耳光是法,那就是以不了义教为了义。看经教也是如此,有些经典是不了义经,有些教理是不了义的教理,但是真正修法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义不依语”,看经要了解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不要抓个话柄,以文害义,那就很糟糕。
永明寿禅师说只要我们但遵教行,依法不依人,一定会证果的。不过,有一种人不能证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不信正法的人,你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