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法句经》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6 18:38     标题: 《法句经》



  尊者法救(撰)维只难(译)

  《法句经》(梵文 Dharmapada ),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

  法句,或译法迹。法,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迹,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

  《法句经》惟念品第六(原文)

  十有二章。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内思安般必解道纪。

  出息入息念  具满谛思惟

  从初竟通利  安如佛所说

  是则昭世间  如云解月现

  起止学思惟  坐卧不废忘

  比丘立是念  前利后则胜

  始得终必胜  逝不睹生死

  若见身所住  六更以为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已有是诸念  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  终不得意行

  是随本行者  如是度爱劳

  若能悟意念  知解一心乐

  应时等行法  是度老死恼

  比丘悟意行  当令应是念

  诸念生死弃  为能作苦际

  常当听微妙  自觉悟其意

  能觉者为贤  终始无所会

  以觉意能应  日夜务学行

  当解甘露要  令诸漏得尽

  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己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僧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愿无相  昼夜当念是

  《法句经》译文及解读--6惟念品

  【译文】

  惟念品大意是讲,守戒从细微之处入手,内心思惟著入息出息以镇心意,最终必然理解大道之精髓。

  一呼一息都坚守意念,保持对真谛长久不离的思惟:从始至终必能通达顺利,安适正如佛曾经所说的一样。(一)

  这一法则普照世间,仿佛微风拂云明月高悬皎浩:在日常生活行止威仪中学习思惟,即使是在跏趺坐或者是在睡卧皆不偏废。(二)

  比丘树立了此种意念,今生得益来生得善报:因有所得最终必获超胜,一定不会再睹生死之苦。(三)

  假如让身根的感觉恣意放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然昌炽:比丘常常保持心志如一,如此便可自我觉知涅槃境界。(四)

  假如已经拥有了以上所说的种种明智之念,自身便可以常常保持正德之行:如若不是常持一心,最终都不会获得圆满的人生。(五)

  常持一心是根本之法,如此便可超脱爱意劳苦的缠绕。若能开悟意根使之智慧,了悟专心致志的乐趣,随顺自然节律等辅助办法,这样便可超度生与死的烦恼。(六)

  比丘开悟了意根,应该使之一心。人生各种欲望以及生死忧患均应抛弃,因为这些都是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七)

  应该经常地倾听微妙之佛法,自然能够使自己心意觉解开悟:能够觉悟之人可成贤明之士,一生到老皆与祸患忧愁无缘。(八)

  因为觉解开悟之心意能够遵循(佛法妙道),夜以继日务必习学践行;应当觉解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之精要,以使(人生)各种烦恼消除殆尽。(九)

  凡众之辈能获善报,其功归於佛(法教诲):因此该当昼夜不息,常念佛法僧三宝。(十)

  已经知晓自己生的痛苦,此乃便是佛门弟子:还应常常在昼夜之间,思念佛法僧三宝为归依处。(十一)

  常念身为假有身,常念守戒布施德;法我两空有幻有,昼夜当以此为念。(十二)

  【原典】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惟念品者,守微①之始,内思安般,必解道纪②。

  出息入息念③,具满谛思惟。从初竟④通利,安如佛所说。(一)

  是⑤则照世间,如云解月现。起止⑥学思惟,坐卧不废忘。(二);

  比丘立是念⑦,前利後则好。始得终必胜⑧,誓不覩生死。(三);

  若现身所念,六更⑨以为最。比丘常一心,便自知泥洹。(四)

  已有是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终不得意行。(五)

  是随本行者,如是度爱劳。若能悟意念,知解一心乐,应时等行法,是度生死恼。(六)

  比丘悟意行,当令应是念。诸欲生死弃,为能作苦际⑩。(七)

  常当听微妙,自觉悟其意。能觉者为贤,终始无所会。(八)

  以⑾觉意能应,日夜务学行。当解甘露要,令诸漏⑿得尽。(九)

  人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是故当昼夜,常念佛法众。(十)

  已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十一)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愿无相⒀,昼夜当念是。(十二)

  【注释】

  ①微:事物萌芽之初态。

  ②道纪:即指最高之法则、纲领。

  ③念:思惟、思想,是动词;现代汉语应是思惟著、思想著的意思。

  ④竟:最终、最後。

  ⑤是:指示代名词,承上文,代指上文修行方法,「出息入息念,具满谛思惟」。

  ⑥起止:走动或是停下。即四威仪中的行住。

  ⑦念:此处是名词,「想法」的意思。

  ⑧胜:超越、超离,获得人生的最终解脱。

  ⑨六更:不知何意,疑为「六根」之转折意。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或感觉能力,辗转更换,心神不宁,故为「六更」;或曰「六道轮回」。

  ⑩际:聚积。交汇之处曰「际」。

  ⑾以:因为。

  ⑿漏:烦恼,佛教专有名词。在汉语,漏,也是病的一种名称,如痔漏。烦恼是心理病,故译成「漏」。

  ⒀空不愿无相:此句谓「空不是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而是指不真有,是无常不定」。空,佛教特有名词,意指万物不是真有,是假有,无常不定,故曰「空」。不愿,即不求。无相,亦是专有名词,意为没有具体可感,可把握的形式或结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12 07:33

《法句经》

  尊者法救(撰)维只难(译)

  《法句经》(梵文 Dharmapada ),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

  法句,或译法迹。法,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迹,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

  《法句经》言语品第八(原文)

  十有二章。言语品者。所以戒口发说谈论当用道理。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诤为少利  如掩失财  从彼致诤

  令意向恶

  誉恶恶所誉  是二俱为恶

  好以口侩斗  是后皆无安

  无道堕恶道  自增地狱苦

  远愚修忍意  念谛则无犯

  从善得解脱  为恶不得解

  善解者为贤  是为脱恶恼

  解自抱损意  不躁言得中

  义说如法说  是言柔软甘

  是以言语者  必使己无患

  亦不克众人  是为能善言

  言使投意可  亦令得欢喜

  不使至恶意  出言众悉可

  至诚甘露说  如法而无过

  谛如义如法  是为近道立

  说如佛言者  是吉得灭度

  为能作浩际  是谓言中上

  《法句经》译文及解读--8言语品

  【译文】

  言语品的大意是阐释戒口的道理,发表言论,应当符合道理,(勿要妄言)。

  恶言咒骂大声申斥,气势憍慢凌辱他人,表现如此之行,仇恨怨恨必将由此慢慢生长。(一)

  出言谦逊辞语和顺被人亲,尊敬他人人亦敬,抛弃过结忍住恶气是君子,仇恨怨恨自然熄灭。(二)

  那些文士之辈,若有刀斧在其口中:所以常遭杀身之祸,原由皆是其言恶毒遭祸。(三)

  诤论不休必然无益有害,犹如掩埋财物导致财物亏损:因财导致诤论,必使心向恶念倾斜。(四)

  称誉恶人之人与被恶人称誉的人,这二者均是恶:喜欢口舌之诤,从此之後均无安宁。(五)

  无道之人终将堕入恶道,自己增添地狱之苦:远离愚闇修行忍辱之心,以真谛为念无过犯。(六)

  顺从善德要求可以获得解脱,作恶行恶则不能解脱:善於解脱(世俗苦恼)之人乃是贤明之人,这样便可脱离恶道苦恼。(七)

  解脱得靠自己尽力地减少恶念恶行,若不急躁则言辞中道:符合道义之言犹法言一样,这种言语柔软甘甜。(八)

  所以说话之人,必使自己没有祸患,也不尅伐中伤众人,这样便可算著善於说话。(九)

  谈话使人颇感投机则可,也可使对方觉得欢喜,切勿使对方产生恶意,所说之话必使众人都能明白首肯。(十)

  态度至诚其言美如甘露,按照佛法要求就可避免过错:真谛如同道义如同佛法,都是为了接近「大道」而设立的方便标识。(十一)

  说话如能符合佛之所言,这样便会大吉大利进入涅槃境界,因为其言能被当作效法的榜样之故,所以称赞此等言语为言中上等之言。(十二)

  【原典】

  言语品第八十有二章

  言语品者,所以①戒口。发说谈论,当用道理。

  恶言骂詈②,憍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一)

  逊言③顺辞,尊敬於人,弃给④忍恶,疾怨自灭。(二)

  夫士⑤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三)

  诤为少利,如掩⑥失财;从彼致诤,令意向恶。(四)

  誉恶恶所誉⑦,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⑧鬬,是後皆无安。(五)

  无道堕恶道,自增地狱苦。远愚修忍意,念谛⑨则无犯。(六)

  从善得解脱,为恶不得解⑩。善解者为贤,是为脱恶恼。(七)

  解自挹损恶⑾,不躁言得中⑿。义说⒀如法说,是言柔软甘。(八)

  是以⒁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尅⒂众人,是为能善言⒃。(九)

  言使意投可,亦令得欢喜。不使至恶意,出言众悉⒄可。(十)

  至诚甘露说,如法⒅而无过。谛如义如法,是为近道立⒆。(十一)

  说如佛言者,是吉得灭度;为能作法⒇际,是谓言中上。(十二)

  【注释】

  ①所以:其根本目的、目标。

  ②骂詈:大声地责骂、垢骂。

  ③逊言:谦虚地说话。

  ④弃给:《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作弃结。应作「弃结」 ,意谓抛弃过结、怨结。

  ⑤士:有文化的人。

  ⑥掩:掩埋、遮盖。财因流通而生财,掩则失财。诤吵就导致相互异隔,不能流通,故上文说诤吵就少利。

  ⑦誉恶恶所誉:赞誉恶人的人与被恶人称誉的人。

  ⑧口快:图得一时嘴巴上的快乐,即是通常所言,打嘴巴官司。

  ⑨念谛:以真理作为自己的思惟内容。此处真理指佛教的人生观。

  ⑩解:解脱。

  ⑾自挹损恶:此句意谓最大限度地减少恶念恶行。减少恶的意念、行为等。自,自己 ;挹损,损之又损,或又作抑损。

  ⑿得中:符合正道。

  ⒀义说:符合道义的说法。

  ⒁是以:所以。

  ⒂尅:制伏、战胜。

  ⒃善言:会说话、擅长说话。

  ⒄悉:了解、知道、明白。

  ⒅如法:像佛法所要求的一样。

  ⒆是为近道立:是为了接近大道而设立的(标识)。

  ⒇作法:成为榜样。


嘴巴的诅咒,力量也是非常大的。一个人,天天抱怨老公,老婆家人,孩子。这个人命一定好不到哪里。本来很好的命,就给自己的嘴巴给糟蹋了。

  有的夫妻吵架,就骂对方没用,骂孩子没用。这么一骂,就自己最有用,其实这个恶口很重。这就是嫌弃。有的人没什么婚姻不好,就是嫌弃。甚至父母在孩子选择对象上,也是嫌弃东西的,导致孩子三四十还结婚。这也是嫌弃的业。

  所以这个口德很重要。有些人也经常抱怨领导,抱怨福报和能力比自己大的人,这也是很损福报的。真的给你做,不一定做的比他好。所以要有谦卑之心。哪怕对方做错了,错了也是能给别人提供一种反省的教训。也是好事,都应该尊重,当做是菩萨的化身。

  所以我也经常在反省,或者一不小心,我就犯了自赞毁他的业。其实你不做事情,你自然可以清高,可是等你做事后,你就知道了,很多事情不是想象那么容易。

  比如持戒来讲,弘一法师持的很好,很清高。因为他不用盖庙,不用收徒弟。如果真的去盖庙,去做事,都要扯到钱,打点各种关系,我看单单清高,也难成各种事情。所以近代四大高僧,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是内修比较多的。他们很少待客,印光大师闭关三十年。几乎足不出户。但虚云老和尚和太虚大师就不一样呢,是另一种风格,很社会,政治打交道的比较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不可以轻慢任何人,哪怕是屠夫,还是妓女。不管他是不是菩萨化身,但能做人,都有做人的优点。

  所以不可以轻慢,诅咒别人,经常骂人没用,慢慢的反而自己真的没用。尤其不能骂晚辈没用,晚辈一定比前辈有出息。要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个人能富贵,嘴巴先要富贵起来。你遇不到好的人,只能怪自己命如此。可是很多人不认命。反而一味抱怨别人,这样只会让他的命越来越不好。

  止语是一种修行

  无言是一种境界

  好辩是一种执着

  我们因为太多的争辩

  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想想看,争辩会有什么结果?

  争不过别人,只会徒增烦恼

  即便争赢了又如何?

  如果你能听见对方内心的声音

  他又何尝真正认可你的观点?

  我们热衷于争论是非长短

  是因为我们的二元知见

  这些知见来自“我执”

  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标准

  如是的实相真理,不是争辩而得

  而是默然观照,本来现前

  所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言语道断,以心印心,当下相契

  一切语言本是戏论

  执相而求,谬以千里

  所以“无诤三昧,最为第一”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学会无诤 才能安住内心的平静

  懂得沉默 才能体悟空性的智慧

  所谓止语 并非只是语言的止息

  而是内心的无念无住

  回归更深的醒觉与自由

  在沉默与独处中 才能真正懂得修持

  不争不辩,无语无言

  是非对错,过眼云烟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止语是一种修行

  无言是一种境界

  此心如如,默然欢喜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15 19:10

《法句经》(梵文 Dharmapada ),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

  法句,或译法迹。法,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迹,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

  《法句经》双要品第九(原文)

  二十有二章。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随乱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无法

  何解善言  随正意行  开解清明

  不为妒嫉  敏达善言  愠于怨者

  未尝无怨  不愠自除  是道可宗

  不好责彼  务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灭无患  行见身净  不摄诸根

  饮食不节  慢堕怯弱  为邪所制

  如风靡草  观身不净  能摄诸根

  食知节度  常乐精进  不为邪动

  如风大山  不吐毒态  欲心驰骋

  未能自调  不应法衣  能吐毒态

  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  此应法衣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泆不生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如近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洁芳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惟惧

  见罪心懅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悔后悔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祐

  受福悦豫  巧言多求  放荡无戒

  怀淫怒痴  不惟止观  聚如群牛

  非佛弟子  时言少求  行道如法

  除淫怒痴  觉正意解  见对不起

  是佛弟子

  《法句经》译文及解读--9双要品

  【译文】

  双要品大意是讲:每两偈构成对比义,相互发明,善与恶相对,说善必举恶,例举义理从不孤单(以求在对比之中更能明确揭示出其本意)。

  心是万法之本,心为六识的前导统率,心为主使造作:心若想著恶事恶行,或溢於言或现於行:罪恶与苦恼将自行追来,(心中有恶),犹如大车行过之处必留车辙。(一)

  心为万法之本,心为六识的前导统率,心为主使造作:心若想著善事善行,或溢於言或现於行:福报与快乐将自行追来,犹如投影伴随身形。(二)

  顺随昏乱之意行事,(必将)局限於愚昧之中进入昏冥之境:自傲自大不依佛法,哪裏能够理解美善之言?(三)

  随顺正意行事,开悟知解清净明达:不做妬嫉之事,敏捷通达美善之言。(四)

  对於抱怨之人倍感气愤,(气愤之人心中)未尝没有怨恨;不对别人的埋怨感到气愤,其埋怨自行消除,这一基本的做人法则可以效法。(五)

  不要喜欢责备他人,务必努力自省其身:假若有人明白此理,永永远远熄灭(怨恨)没有祸患。(六)

  (意念)行为之中只看到根身的清净之处,不去管束六根,不知节制自己的饮食,散漫堕落且又怯弱,又被邪欲牵制,(此种人生)犹如大风偃厌野草,(毫无自立品格)。(七)

  (若能)反观根身的不净之本质,管束各种根性,饮食自知节制,常常乐於上进,不被邪欲撼动,(此种人生)犹如风吹大山,纹丝不动(岿然自立) 。(八)

  不能除灭心中浊秽,欲望之意在心中驰骋奔腾:不能自我调控,就不该身著袈裟。(九)

  能够除灭心中浊秽,善守戒律能令心安静:降伏了(骚动)心灵已经可以自我调控,如此这般方能身著袈裟。(十)

  把真当作假,把假当作真,此乃邪僻之计,不会获得真利。(十一)

  知道真是真,看出假是假,此乃正见,必能获得实利。(十二)

  建造房子不周密,天一下雨必漏水,心不思正道,淫浃意识必放纵。(十三)

  建造房子完美周密,天雨连绵亦不漏水:守心思正道,淫泆意识不产生。(十四)

  与鄙陋之人结交,犹如靠近腐臭之物:渐渐沈迷学习非法,不知不觉养成恶习。(十五)

  与贤明之人结交,彷佛靠近香气受薰:增进智慧学习善道,渐渐养成芳馨之品德。(十六)

  制造忧因必受忧果,作恶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忧愁:造忧之人心常恐惧,罪报来时心慌意乱。(十七)

  善种喜因必享喜果,行善之人今生来世两世欢喜:此等喜乐事,令人多欢畅,福报来临心安泰。(十八)

  今生种悔因,来生结悔果,作恶之人今生来世两後悔:此种行径名曰自我造孽,承受罪报之时心灵躁热难当。(十九)

  今生种欢因,来生享欢果,为人行善事,今生来世两世皆畅欢,善人行善自保佑,福报来时心欢喜。(二十)

  巧言佞舌又多欲求,放荡(心志)了无戒德,胸怀淫荡恚怒贪痴,不以止观二法(管束心意),(时常)聚在一起犹如无知之群牛,(这等之人)不是佛门弟子。(二十一)

  说话适时极少欲求,修行正道践履佛法,除去淫荡恚怒贪痴,知觉端正心意开解(於佛法),看到对象(之人之物),不趋前去(聚在一起),(此等之人)乃为佛门弟子。(二十二)

  【原典】

  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心①为法本,心尊心使②;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③于辙。(一)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二)随乱意行,拘愚④入冥。自大无法,何解善言?(三)

  随正意行,开解清明。不为妬嫉,愍达⑤善言。(四)

  愠⑥於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五)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六)

  行见身净,不摄诸根,饮食不节,慢堕怯弱。为邪所制,如风靡草⑦。(七)

  观身不净,能摄诸根;食知节度,常乐精进;不为邪动,如风大山⑧。(八)

  不吐毒态,欲心驰骋;未能自调,不应法衣⑨。(九)

  能吐毒态,戒意安静;降心已调,此应法衣。(十)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十一)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十二)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⑩行,淫泆为穿⑾。(十三)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泆不生。 (十四)

  鄙夫染人⑿,如近臭物;渐迷⒀习非,不觉成恶。 (十五)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⒁习善,行成洁芳。 (十六)

  造忧後忧,行恶两忧⒂。彼忧惟惧,见罪心慷⒃。(十七)

  造喜後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惧,见福心安。(十八)

  今悔後悔,为恶两悔;厥⒄为自殃,受罪热恼⒅。(十九)

  今欢後欢,为善两欢。厥为自佑,受福悦豫⒆。( 二十)

  巧言多求,放荡无戒,怀淫怒痴,不惟⒇止观。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二十一)

  时言(21)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痴,觉正意解,见对不起(22),是佛弟子。(二十二)

  【注释】

  ①心:古人把心看作是思惟的器官,进而引伸为思惟本身。现代语言中与之相通的便是识。

  ②心尊心使:心为至尊,犹如君率臣而统领六识。心为使动者、创造者。

  ③车轹:火车碾过。轹,车轮走动。

  ④拘愚:局限於愚昧。

  ⑤愍达:即敏达,快捷地理解、明了。

  ⑥愠:怒也。

  ⑦靡草:使草靡。靡,倒下。

  ⑧如风大山:风,名词当动词用,风吹。

  ⑨不应法衣:即是说与身上的袈裟不相配。应,适合、相称。

  ⑩惟:只、仅仅,引伸与某某一致。

  ⑾为穿:被某某所穿透。

  ⑿染人:影响他人。

  ⒀渐迷:长时间地在不知不觉中陷於迷惑。

  ⒁进智:增进慧智。

  ⒂行恶两忧:作恶之人今生来世都有忧愁,故曰两忧。

  ⒃慷:音ju,羞愧、恐慌。

  ⒄厥:其,指示代词,代上文为恶这件事。

  ⒅热恼:即烦恼。烦恼生躁发热,故曰热恼。

  ⒆悦豫:即愉悦。

  ⒇惟:谨守,一心一意追求。

  ⑩时言:说话适时,时机恰当。

  ⑩见对不起:见对,看到相异的,矛盾的一方;不起,不动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18 23:59

《法句经》放逸品第十(原文)

  有二十章。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慧智守道胜  终不为放逸

  不贪致欢喜  从是得道乐

  常当惟念道  自强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无有上

  正念常兴起  行净恶易灭

  自制以法寿  不犯善名增

  发行不放逸  约以自调心

  慧能作定明  不返冥渊中

  愚人意难解  贪乱好诤讼

  上智常重慎  护斯为宝尊

  莫贪莫好诤  亦莫嗜欲乐

  思心不放逸  可以获大安

  放逸如自禁  能却之为贤

  已升智慧阁  去危为即安

  明智观于愚  譬如山与地

  居乱而身正  彼为独觉悟

  是力过师子  弃恶为大智

  睡眠重若山  痴冥为所弊

  安卧不计苦  是以常受胎

  不为时自恣  能制漏得尽

  自恣魔得便  如师子搏鹿

  能不自恣者  是为戒比丘

  彼思正净者  常当自护心

  比丘谨慎乐  放逸多忧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焰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昭世间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昭世间  念善其宜  少庄舍家

  盛修佛教  是昭世间  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昭世间

  如月云消  生不施恼  死而不戚

  是见道悍  应中勿忧  断浊黑法

  学惟清白  度渊不反  弃猗行止

  不复染乐  欲断无忧

  《法句经》译文及解读--10、放逸品

  【译文】

  放逸品大意是讲:(人)要引用戒律自我约束情感,防止邪僻检点过失,要用大道规劝世人上进为贤。

  持戒是通向甘露法味的人生修行法则,放逸是通向死亡的人生小路。(心)不贪婪则不天亡而死,背离大道便是自取灭亡。(一)

  用智慧固守大道终会胜人一筹,终身不会放纵(做出出格之事):(心)不贪婪可以获得欢快喜悦,从这些戒言裏可以获得「道」的乐趣。(二)

  经常以道充实(心)念,自强不息固守正道:刚健之人得以了脱世俗之苦,人世的吉祥再也没有超过守道刚健之人。(三)

  正念常常兴发盎然,行为净洁恶念自然易灭:用佛法自我控制极易获得长寿,不犯(戒律)美好名声自然日增。(四)

  意念发行从不放纵,约束自己调节心念:(如此这般)智慧生发禅定心念亦如镜明,不再轮回地狱深渊。(五)

  愚昧之人心意难以悟解(佛法),贪婪昏乱喜好与人诤讼:上智之人应当(意)重如山慎守心意,并将澄明心意视为宝中之宝。(六)

  不要贪婪不要喜欢与人诤讼,也不要嗜好各种欲望与(世俗)快乐。思念之心从不放逸,如此可以获得大安乐。(七)

  自我约束,排除了放逸即可成为贤者。若已登上智慧的高楼,便可免除烦恼趋向平安。明智之人俯视愚昧之辈,犹如高山巍巍雄视洼地之平。(八)

  生於放逸人中而不放逸,如此之辈乃为独觉(指声闻)之人;此等之人力过狮子,抛弃恶念便为大智之人。(九)

  睡眠沈酣如山之稳,其人之蔽乃在痴愚不明:高枕无忧从不思考人世之苦,因此常常堕入轮回之中。(十)

  不因躬逢放逸之机遇而逢场作戏,便能制伏烦恼以至殆尽:自我放任魔力便得乘机而入,(此时)犹如狮子捕鹿总是趁其(心念)无防之时。(十一)

  能够克制自我略无放纵之人,此乃便是守戒而修比丘(之行);那些思念端正心意净洁之人,亦应常常自护其心(免遭扰动)。(十二)

  比丘面对快乐十分谨慎,放纵之人多生忧愁与过失;致使诤讼由小变大,犹如积恶成报如入火场自 fen。(十三)

  坚守戒律其福可以达致善的境界,违犯戒律其人心中必忧:能够斩断「三界」的烦恼,这样便已接近涅槃(之境)。(十四)

  假如先前放逸,後来自我控制:过而能改如明镜,日後继续修禅定。(十五)

  过失便是恶,应该用善行消融:重新做人如镜复明,行善利己兼利人。(十六)

  少壮之时舍弃家庭,虔诚修炼佛之教诲:这种行为昭示世间,犹如云散见明月。 (十七)

  假若有人先前作恶,後来(醒悟)停止恶行不再重犯:这种行为昭示世间,犹如云散见明月。(十八)

  活著的时候不向他人施加烦恼,临死之时便就不会产生悲慼:这乃显现了「大道」的威力,应该怎么样的便无须忧愁。(十九)

  斩断与污浊不明邪法的联系,习学(大道)一心只向清净洁白(之法靠拢):渡过了(世俗欲望的)深渊不再返回,抛开了偏邪不正的品行就会方严端正,不会再去熏染世俗的快乐,斩断了欲望(之根)人生便无忧患。( 二十)

  【原典】

  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①,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一)

  慧智守道胜,终不为放逸。不贪致欢喜,从是得道乐。(二)

  常当惟念道,自强守正行;健者得度世②,吉祥无有上。(三)

  正念常兴起,行净恶易灭。自制以法③寿,不犯善名增。(四)

  发行不放逸,约己自调心。慧能作锭④明,不返冥渊⑤中。(五)

  愚人意难解,贪乱好诤讼。上智当重慎,护斯为宝尊。(六)

  莫贪莫好诤,亦莫嗜欲乐,思心不放逸,可以获大安。 (七)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为贤。已升智慧阁,去危为即安。明智观於愚,譬如山与地⑥。(八)

  居乱而身正,彼为独觉悟。是力过师子⑦,弃恶为大智。(九)

  睡眠重若山,痴冥为所蔽。安卧不计苦⑧,是以常受胎⑨。(十)

  不为时⑩自恣,能制漏得尽。自态魔得便,如师子搏⑾鹿。(十一)

  能不自恣者,是为戒比丘。彼思正净者,常当自护心。(十二)

  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⑿。变诤⒀小致大,积恶入火焚。(十三)

  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惧心。能断三界漏⒁,此乃近泥洹。(十四)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照⒂世间,念定其宜。(十五)

  过失为恶,追覆以善;是照世间,念善其宜。(十六)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间,如月云消。(十七)

  人前为恶,後止不犯;是照世间,如月云消。(十八)

  生不施恼,死时不慼⒃。是见道悍⒄,应中勿忧。(十九)

  断浊黑法,学惟清白。度渊不反⒅,弃猗行止,不复染乐,欲断无忧。(二十)

  【注释】

  ①死径:通向死亡之道。

  ②度世:了脱世俗此岸迷惑。

  ③自制以法:以佛法自制。自制,自我约束。

  ④锭:亦作定,即入定状态。

  ⑤冥渊:地狱中的深渊。

  ⑥山与地:高山与平地之区别。高山可以远望,平地则视线易被遮蔽。

  ⑦师子:即狮子,凶猛有力之兽。

  ⑧不计苦:不考虑人间之苦恼。

  ⑨受胎:即轮回。

  ⑩时:此处指机遇、机会。

  ⑾搏:抓捕。

  ⑿愆:过失。

  ⒀变诤:即诤改变。

  ⒁三界漏: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欲界是指为食色二欲困扰的求生界;色界定指脱离粗俗欲望享受精妙境像的众生界;无色界是指只享受精神之妙的众生态。

  ⒂照:知晓、告知。

  ⒃慼:忧愁。

  ⒄悍:强力。

  ⒅不反:即不返。

  分类:佛经 书名:《法句经》 作者:尊者法救(撰)维只难(译)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