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学佛的关要及修行验相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15 19:07     标题: 学佛的关要及修行验相是什么?

 
印祖给我们指出,思维三苦、八苦是我们生起出离心、乃至欣求心的根本。这个地方再给我们指出一个根本,也是修行的关要:痛苦来临的时候,我们要相信因果、随缘了业,不再起贪瞋痴烦恼,不再造恶。

  当然这是从通途教法上讲。提到通途教法,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跟净土法门没有关系。净土法门也是佛法,既然是佛法,就有佛法的共通性。对治烦恼,不起惑造业,也是净土法门应当修习的。

  碰到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逼恼的时候,不会用心的人,被苦所转;而会用心的人,就会如理作意:这些痛苦都是我过去世所造恶业的果报,是自作自受,我没必要怨天尤人,应该逆来顺受、随缘消业;如果再起贪嗔痴烦恼,那又是在造业,就永远出不了轮回。这样善用心,修行就会从对治贪瞋痴烦恼这个根本上下手。这是修行佛法的又一个根本。

  当然对我们凡夫人来讲,不起贪瞋痴是很难的,那怎么办呢?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烦恼起来的时候,马上能反省、觉悟到,不要再起第二念就可以了。这样久久串习纯熟了,我们的烦恼就会越来越淡,乃至最后断除种子,超出轮回。这是从一般通途教法上讲,烦恼断尽就能够出轮回。当然,净土法门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依佛的大悲愿力,只要我们有真信切愿,可以不断惑业而往生出轮回,并且绝无退转,一生成佛。

  烦恼断减是验相

  学佛的关要及修行验相在烦恼之断除或者减轻

  学佛法是否相应,不用问别人,问自己就知道。现在许多学佛的人,到处问别人,就是因为没有抓住这个佛法的关要,不了知修行真正的验相。如果学佛学了几十年,贪嗔痴种种烦恼反而更重了,那肯定学佛学错了;贪嗔痴种种烦恼减轻了,那说明学佛学对了,这就是学佛的验相,就这么简单。你抓住了关要,就有这样的验相。

  一般来说,学佛到一定阶段之后,基本上不会因名利等去跟世间人争吵。但初学佛的人,甚至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人,容易起什么烦恼呢?容易因为佛法的知见产生执着、争论,甚至因为各持己见而吵得面红耳赤。但如果学佛烦恼减轻了,即使觉得自己的佛法见解是正确的,但是不会以烦恼心去坚持,说两次没有用,叹口气也就算了,不会因为我执、傲慢等烦恼而放不下。

  以前我亲眼见到两个出家人讨论佛法起烦恼。其中一个出家人,文质彬彬,但是有点书呆子气,他指出跟他辩论的另一个出家人观点不正确,是邪见。这下那个出家人受不了了,勃然大怒,卷起袖子挥着拳头好像要打人一样。这就说明他学佛没抓住关要,不知道对治贪嗔痴烦恼是学佛的根本。那个文质彬彬的出家人学佛应该学得好一点,他马上说对不起,然后就避开了。否则两个人都起烦恼,互不相容,真打起来就闹笑话了。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目标要非常清楚,就是烦恼减轻乃至断除。烦恼断除了,那我们就能永得安乐。学佛不是去追求神通之类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经常谈神说怪、说见鬼见魔等,说明这个人不知道学佛的根本,完全就是一个门外汉,是佛法的一个盲人。

古人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再多也没有用,不如真刀实枪去干。

  正如陆游诗中所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做学问要无有遗力,尽自己一切的能力去做。从小就开始,一辈子这样去做,这样老了才会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从纸上得来,口头上能讲,是非常粗浅的。要真正彻底地了知这个事情,必须要“躬行”,要身体力行,才会真正有所得。仅仅书上看来的还不行,不能落在口头上,口头拔弄,还要“躬行”,必须亲自去做。

  下面介绍倓虚大师讲的一个往生公案,是一位修无法师的往生传记,里面有一句名言:“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修无法师往生记》(倓虚大师讲述):

  “修无法师,营口人,砖瓦匠出身,生活环境不好,做工非常辛苦,因此感到这个世上只有苦没有乐,屡思出苦之法。后听人说念佛好,遂发心长时念佛。出家后,正式听闻佛法,念佛之心日益恳切,逢人也必劝他念佛。”

  修无法师是河北营口人,砖瓦匠出身,生活环境不好,做工非常辛苦,感到这个世上只有苦没有乐,所以“屡思出苦之法”,说明修无法师首先就对轮回痛苦有很深的体会,这是我们修行的前提、修行的动力。

  他出家前就已经信佛、念佛了。出家之后,对净土法门有了更多的了解,念佛更加恳切,逢人必劝念佛。当然,因为他没什么文化,对净土法门理论上了知应该还是很有限的。

  《修无法师往生记》:“一九二九年,我在哈尔滨极乐寺,请谛闲老法师来传戒。有一天,外寮一位师父找我,说从营口来了一位修无师,预备发心在戒期里行苦行。之后,领来见我。我问他能做什么,他说:‘我愿发心侍候病人。’时定西法师在极乐寺任监院,给在外寮找一间房。

  “住了十几天,又来找我,说要走!

  “定西法师在旁说:‘你发心来侍候病人,为什么刚住十几天就要走?太无恒心了吧!’

  “修无师说:‘我不是往别处走,是要往生!请监院师慈悲,给预备几百斤劈柴,死后焚化。’

  “定西法师问他:‘你几时走?’

  “修无师说:‘在十天以内吧!’说完这话之后,他便回自己屋里去了。”

  “一九二九年,我在哈尔滨极乐寺,请谛闲老法师来传戒。”这里的“我”是倓虚大师。倓虚大师跟谛闲老法师学过天台教观,所以请他到哈尔滨极乐寺传戒。修无法师要行苦行,专门照顾病人,因此就在外寮找了一间房子给他住。

  住了十几天之后,修无法师又去找倓虚大师,说自己要走。大家当时不了解他是什么意思,以为他没有恒心,住了十几天就想走。而修无法师自己说,他“要走”的意思是要往生。因为出家人死后一般都要火化,因此就让寺院的监院师(当家师)慈悲给他准备几百斤柴火。

  “定西法师问他:‘你几时走?’修无师说:‘在十天以内吧!’说完这话之后,他便回自己屋里去了。”古人,包括近代的人说话都非常简洁,没有那么多废话。他说完了,就自己念佛去了。

  《修无法师往生记》:“第二天,又来找我和定西法师,说:‘给法师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请给找一间房,再找几个人念佛送送我。’

  “定西法师给在公墓院内打扫出来一间房,找几块铺板,搭一个铺,又到外寮找几位师父去念佛送他。

  “在他临往生之前,送他的人说:‘修无师,你今天往生佛国了!临走也应该作几句诗或作几句偈子,给留个纪念。’”

  本来是说十天之内走,但是第二天又变了,说今天就要走,这时旁边许多人对此都是怀疑的,认为这个人颠来倒去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再加上他看起来是个很苦恼的人,又没有什么文化,所以许多人这时候都是不怎么相信的。

  而倓虚大师和定西法师(当家师)毕竟还是有见识,自己也对净土法门有信仰,有智慧的观察,所以就成全他。“在公墓院内打扫出来一间房,找几块铺板,搭一个铺,又到外寮找几位师父去念佛送他。”

  在修无法师临往生之前,送他的人就逗他、调侃他。大家觉得往生也不是这么容易,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就让他临走前作几句诗。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他没什么文化,能作什么诗呢?

  《修无法师往生记》:“修无师说:‘我做苦工出身,生来很笨,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子。不过我有一句经验的话可以告诉诸位,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他说这话,觉得很踏实,于是大家齐声念佛。”

  修无法师就说了两句话:“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不算什么诗,也不算什么偈子,但非常有道理。这样一个没文化的人说出这两句话,这时大家都感觉到修无师可能不简单,然后就齐声念佛。

  《修无法师往生记》:“修无师面西趺坐,也跟着一同念佛。念不到一刻钟的工夫,就往生了!常住临时给打了一口坐龛,到了晚上装龛。虽是天气很热的时候,其面目清秀异常,身上一点臭味、一只苍蝇都没有。谛闲老法师和一般信佛人都争相去看,叹为稀有!之后用木柴架起,举火焚化。红火白烟,一点邪味也没有。”

  然后修无法师“面西趺坐,也跟着一同念佛”,还不到十五分钟的功夫就往生了,非常快,这确确实实是非常神奇的!

  一般来说,出家人去世之后要装进龛里,将身体盘腿坐在龛里面火化。修无法师装龛时,虽然是大热天,但是“面目清秀异常”,身上一点臭味都没有,连一只苍蝇也没有。尸体焚烧时本来是有臭味的,但是修无法师火化的时候,只有红火白烟,没有任何臭味。这些确确实实是往生的瑞相。

  修无法师往生前的两句名言“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也就如幽溪大师在《净土法语》中所讲的,“说之匪难,行之为难”。我们修学净土也是一样,不在于你能不能说,要看你能不能行,能不能落实到自己的心里,有真信切愿去实修、念佛,这才是最重要的。

 烦恼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重要的是别让烦恼发展,不能让一个烦恼生出另一个烦恼,甚至是生出一堆的新烦恼。那样的话,我们就永远都无法战胜烦恼了。

  烦恼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任何烦恼都有一个起因,人们一定是因为某个事情而起烦恼。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烦恼能帮助解决这个事情吗?

  不能!不但没有帮助,而且,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就不能智慧、淡定、清醒地解决问题,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所以,如果遇到烦心事,我们可以考虑怎么处理这个事情,怎么彻底解决这个事情,但却不能为了这个事情而陷入到烦恼当中。

  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对过去的事情不要太在乎,因为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就像昨晚的梦一样,对今天来说已经不存在了。同时,对将来的事情也没有必要太担忧,因为我们担忧的事情往往是自己想象的,将来不一定会出现。我们要尽量活得实实在在,自自然然。

  真正静下心来思维的时候,就会发现让我们产生烦恼的那些理由,实际上并没有几个是真正站得住脚的。

  我们完全可以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过日子。然而,由于我们总是想要的太多,所以烦恼也就不断地生起。

  有时候人类比动物还愚痴:很多动物从生到死之间,只要饿了渴了,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吃的喝的,但是一旦得到了,它们就会满足,就会很安心地睡觉。

  而我们人类却不是这样,小时候还好,吃饱了就睡觉,玩好了就休息,但是慢慢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该看的都看到了,不该听的都听到了,不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心变得复杂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于是烦恼就随之而来。

  所以我们的心一定要保持一个特别知足的状态。比如说,住在高楼大厦、五星级酒店里也可以,住在能够挡风遮雨的小屋里也可以,不管在哪里,心都保持随遇而安的状态。

  烦恼时,思维无常帮助最大

  当我起烦恼的时候,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什么?就是思维无常。当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无常,我们还有时间烦恼吗?人生是多么地短暂,生命是如此地无常。

  有时,我们需要清醒一下,真诚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环顾一下我们追逐的事物,我们纠结的事情,还有意义吗?我们可以常常这样想一下。

  人们总是为金钱而烦恼,为感情而烦恼,为名利而烦恼,让我们起烦恼最多的就是这些。然而金钱无常、情人无常、名利也无常,当你知道这一切都像浮云一样来去无常的时候,你还会为它们而起烦恼吗?

  当你真正知道金钱是无常的,你贪执钱财的烦恼就一定会减少。情人也是无常的,即使一辈子都和你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也可能瞬间就衰老,最后终将离你而去。名利也是一样。从这个角度讲,真的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这里的“一切有为法”,包括一切财产、亲人,以及自己最珍爱的身体。在这个世间,我们为之付出最多的三件事情就是钱财、亲人和自己的身体。但很不幸的是,这三个都是如梦幻泡影一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都是浮云,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不断地为这三件事情生起烦恼。

  这个世界上,多少富翁拥有大量钱财,最后这些钱财都不属于他。哪有一个富翁,哪有一个企业家,死的时候把钱财带走了的?有些还没有死亡的时候就破产了。这就是无常的显现。

  亲人也是一样的,包括自己的父母、先生、太太,去世之后,好像在自己家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连影子都不见了。这就是亲人的无常。

  自己的身体也是无常的,成年后的身体跟小时候完全不一样,年老时的自己和年轻时的自己也是判若两人。我现在如果把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拿出来看,谁都不相信这照片上的人就是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头发渐渐白了,脸上的皱纹渐渐多了,牙齿也一颗一颗掉下来了,眼睛也模糊得看不清东西了,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

  既然事情本身就是无常的,那我们还值得为它烦恼吗?

  一切财产、亲人以及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无常的,而且从来都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就像我们昨天做梦,梦里出现的财产、亲人以及自己的身体,有哪一样是真实的?所以说一切都是如梦如幻。

  财产、亲人、或者我们的身体,并非以前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后来慢慢就变成无常的了,而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财产、亲人以及身体本来就没有存在,所以是如梦如幻。

  事物的真相就是这样,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它起烦恼呢?

  烦恼本身也是无常的

  实际上,就连烦恼本身也是无常的。

  我们先不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我们要知道心是刹那刹那地变化着的,所以烦恼本身也是无常的。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比如说,我们的财产无常、亲人无常、身体无常,对我们来说是很不幸的,但是痛苦无常、烦恼无常,对我们来说就是很大的幸运。

  所以无常是很公平、公正的。不是说好的事情,对我们显现是无常的,不好的事情,却是永远存在的。

  这就像把一大堆东西,包括珠宝和垃圾,全部扔到火里,火会把这堆东西烧得一干二净。火是很公平、公正的,火不会说,因为这个是好的东西,所以我要烧掉它,不好的东西我不烧,火没有这个分别。不管你往火里面放什么,它都会全部烧掉。

  同样的,无常就像火一样,对一切万事万物来说都有效,无常在每一个事情上平等地发生,任何事物最终都会消失,包括烦恼本身。

  除烦恼要一步一步来,心急反而着魔

  当然,要达到不为任何事情而烦恼的境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我对你这样说了之后,你马上就没有烦恼了。

  佛法里面说,我们通过三个阶段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第一个是了解的阶段,也叫闻思的阶段,就是多看多听多学。

  然后,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慢慢思维,通过思维而学到的东西就不仅仅是属于书本上的了,而是变成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这是第二个阶段——觉受的阶段。

  最后,把自己体验到的东西,再反反复复思维,并由它引发开悟,这就是第三个阶段——觉悟的阶段。

  要达到觉悟的阶段,先要在自己内心当中产生对佛法的一种体证、体验,这个体验由闻思而来,要多看多学多听,才会慢慢在我们内心种下一个觉受、体证、体验。

  虽然体证、体验不再是书本上的东西,不纯粹是一个概念了,但还没有达到证悟的境界,而是证悟和概念之间的一个阶段、一个桥梁。

  有些初学者读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后,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就告诉自己这些都是虚幻的。

  就初学者的境界而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是虚幻的呢?如果你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怎么会不知道烦恼也是虚幻呢?怎么会还有烦恼呢?如果你真的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你就根本不会再有烦恼。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这样想,这样思维下去,容易走火入魔。

  真正的成就者,因为他心里没有烦恼,所以把一切高楼大厦、山河大地、乃至整个宇宙都视为虚幻;因为他真的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他心里没有烦恼,活得自在。这就是正确的。

  而我们呢,一方面好像知道这些是虚幻的,但同时却仍然有烦恼,这就不对了。你之所以有烦恼,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地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句话对我们而言还只是一个概念,这并不等于你真的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

  对初学者来说,不能过多地思维空性。当虔诚心、菩提心的修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空性会油然而生。如果不具备虔诚心、菩提心、无常观、出离心的前提,这时思维出来的空性不是佛教的正确空性,那是很可怕的。

  学佛要脚踏实地地学。学佛有学佛的规范,学习的时候要系统,修行的时候要有次第,不能盖空中楼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4-23 21:49

古来大德都是忧国忧民。像虚云老和尚,照片都没有笑的,就是有忧患意识。古人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命觉醒后,确实觉得人生没什么可乐的。反而会起一阵悲悯心。为什么?众生苦啊,所以会起悲悯心。

人有种种苦,生老病死,因为死,就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所以说,人生很苦啊。生命聚聚散散,富贵都是无常。所以苦,要发救苦救难的心,要发地藏菩萨的愿力。

地藏菩萨为什么发愿,就是觉察生命的苦,现在苦不苦,大家去医院看看就知道了。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了,生老病死的事情也见得多了,因果报应也见多了。所以内心敏感的人,就觉得苦。不敏感的人,反正苦中作乐,小苦不觉,到了大苦才知道,那已经很晚了。

要有忧患意识,现在城市里头太过于喧闹。如果能静下来,安安静静的,回归一下自己,应该能明白生命很多东西。许多苦的层面。

因为苦起来确实难受,所以有些人就喝酒,酒喝了,就壮胆,但是伤肝。麻痹一下自己而已。但佛弟子要怎么排除苦,多念经。念金刚经,要有忧患意识。

说实话,有忧患意识的人,活得很累。可是呢,有忧患意识的人的存在,往往使得能减少悲剧的发生。社会上不需要太多的狂欢,现在社会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这个迷糊、迷惑的生活,其实是愚痴的表现。

你看动物,猫狗,他们做猫狗了,还很开心。所以叫愚痴啊。不仅愚痴,而且猫狗也贪着自己的色身,那就是无明了。

像印度,完全是个悲剧社会。所以印度生命观是苦的,反正苦就对了。印度人承认这个苦,所以总感觉印度人的思想,确实非常的超前。佛陀诞生在印度,印度人走出去,都有些哲学家的味道。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万物非常敏感。

所以真正对生命敏感的人,才想到去修道。一般人对生命不敏感,想不到修道的。迷迷糊糊的。近代虚云老和尚还是弘一法师,年轻就对生命的苦很敏感,所以他才想到要解脱,要出离。

出离就是说,感觉人间的东西,名利已经产生不了快乐。所以他们就选择出离了。没有一样值得可快乐的。所以他们就选择去修道了。然后呢,虽然不快乐,但人间毕竟有真情在。那他就会发菩萨的心,来救苦救难。这就是地藏菩萨的指示。所以内心充满爱心的人,才能修菩萨的愿力。

佛法和道教的不同,在于佛教主要讲愿力。所以中国各大菩萨,都是愿力成就的。每一位菩萨都有愿力。佛法是愿力的法。要学佛就要发愿度众生,这才是开始。所以要发广大愿,不要为了自己,起码为了亲人。

我常劝人要对度自己亲人学佛。亲人是对自己恩最重的人,才叫亲人。所以要千方百计度他们学佛,度他们成就。以你修行的功德来摄受亲人学佛。比如我建议大家带亲人去寺院参加法会,不然就是去四大佛教名山朝拜,种下善根,也能解脱。

亲人,尤其父母,一天天老去。大家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对生命的忧患意识。不要学世间人,死后各种敲锣打鼓,各种排场,以为好看。这不是真正的孝顺。生前能让父母觉悟,听闻佛法,然后病苦也少一些,心也开朗一些,这比较重要。

出家人为什么能心定,因为常常看生死,自然心就定了。尤其是去往生助念的,心就定了,或者多跑跑医院。看看病人的恶业,也能坚固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啊。

所以太快乐了,没办法修行。太富贵了,也是没办法修行。所以想要修行的愿力和缘分,也要佛菩萨的加持,能坚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

我常说,地藏菩萨是清理生命垃圾的菩萨。垃圾多时,你就想到要清理。所以觉察自己的恶业,因果,甚至觉察众生的恶业,更能坚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

有时候想想自己做过的错事,杀盗淫妄通通有,再看看自己的相貌、色身,如此不庄严。就知道自己恶业很重了。那就赶紧修行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6-28 20:51

 我师父常跟我讲,一个人修得好不好,不要说他出家几年做什么,就是你接触他,有没感觉到那种亲切,就好像接触到佛陀一样,接触你就像接触观世音菩萨一样。我认为一个修行人,有成就了,不分他年纪,不分他在家出家,就是因为你接触到他,就感受到那种庄严、慈悲,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那不是欲望,那是一种心灵的快乐。

  每个人都要有大雄宝殿,由外而内,你供养佛就在供养你自己的佛,所以要庄严自己的心灵大雄宝殿,是要如此。但是如果你有分别心,那里面就是鬼了,就是饥渴了。然后别人感受就是很痛苦。我现在很喜欢谈恋爱,我现在很爱钱,别人跟你在一起会怕,那修行人因为你谈的,你追求的跟我追求的不一样,而且会怕。如果你是清净大悲的,谁都能够感受,所以我认为特别动物,动物它不会分别外表,你对它好,对它不好,它有感受的,它有直觉的。所以各位要保持内心清净,保持心如莲花,"嗡 嘛呢 呗美 吽",就是心如莲花的清净,去除障碍。我们要做到两个方面,调伏烦恼,不让分别心,我们贪、嗔、痴就是这些鸽子、蛇、猪,不要让它跑出来,不然你有负面的,正面的就没办法住在那边。如果你有烦恼,鬼魔一进来,佛菩萨就跑掉了,所以同样的佛像,是佛还是魔,并不是佛像外表,而是拜的人的心,拜的人心清净,他家的佛像也清净,神像看起来很庄严。拜的人心不清净,每天都在赌博,掷签,他家里的看起来就都是那一种脸,所以我想这个像,事实上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由外而找到内,由内又影响外,就这样,缘起法互相影响,所以叫庄严身口意"嗡 阿 吽",每一个咒都先一个嗡,或是南无,南无就是转化,然自己用生命完全的融入,佛的身口意,南无阿弥陀佛。那你就到了佛的净土,那你就是净土的菩萨,谁跟你在一起,这个人就像净土的菩萨,观音菩萨。如果你要起嫉妒心,起分别心,那鬼魔又来了,跟你在一起就有压力。

  所以我想,各位到道场来修行就是希望接触清净的人,慈悲的人。那我们自己要保持这个心,别人也会被我们影响,就互为影响。

 在祖师大德一直强调,当你意念着你非常虔诚,有信心,代表佛、上师或师父的时候,生起这个心在意念的时候,超过你意念跟供养所有佛菩萨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信心,所以我想,最重要的在各位的心中一定要有一尊佛菩萨、或是有一个形象代表佛,然后,你看他是对他生起信心。有这个信心来念诵的时候,然后你要把这个信心转到众生,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是我心中的上师,都是我心中的佛。你要这样来看,所以那个时候你内心就非常感动,就像母子相遇,你看到对方都像看到自己的母亲。看到心中,各位你念一辈子的阿弥陀佛,哪一天如果让你看到阿弥陀佛,你会不会感动,你会哭、你会一直在那边拜,因为你真实地看到阿弥陀佛了,同样的,修行大乘佛教就是这个重点。

  当你把每一个众生,看到他好像看到阿弥陀佛的时候,看到他都像看到噶mb的时候,那种感动莫名,非常激动。虽然你跟他相处只有三分钟,但是你会用,你会用最大的、最大的,这种爱跟关怀来帮助他。就像一对老夫老妻,五十年分开了,一对父子、母子,然后现在见面两分钟又要把他拉开了,那一种强烈的,希望对方离苦,我想我们,修学大乘佛教就是要抓到这样子的一个感受。这个很重要,千万 我们也不能一直在仪轨上,我要念得很熟,我法器打得很好,我唱得很好,这个时候如果失去了,失去了这个感受的悲心,这些反而会害你,会骄傲。所以还不如一个老菩萨,师父 我什么都不懂,我只会念阿弥陀佛,所以我看到你们都像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大家就拜他了,一只蟑螂、蚂蚁都是我的阿弥陀佛,我对它们很尊敬,这个就是佛菩萨了,我曾经碰过几个这样子的老人,真是如此。

  所以那个时候我本来要去读佛学院的,碰到这几个老人以后我心态有一点改变。到底我们在学什么?知识上的东西,我想,本来会读书的人都很容易学会,但是那种感受,就不太容易了。我老实讲,我个人是因为,我碰到噶mb以后,又找回这个感受,我才知道,要修什么。然后噶mb也告诉我这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是你心中的噶mb才对。因为虽然你叫我噶mb,我也叫你噶mb,希望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佛,别人给我一个名字那是一个责任。我必须延续历代噶mb的一个责任,我要强迫我自己学习,但是对他来讲,从内心里面去尊敬任何一个人。去关心任何一个人,去安排他们的吃、喝、住,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各位如果,虽然你很会修行,但是你要变成一个很会服务别人的人。虽然我们嘴巴念阿弥陀佛,念唵 嘛呢 呗美 吽,念噶mb都可以,目的就是要找回那个感受。这个悲心,有这个悲心的感受,对方也感动了,这个鬼就超度了,那个冤亲债主就消怨解结了,就叫慈悲无障碍,法力不思议。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就大悲普覆这个世界,所以我想,你什么仪轨都好。

  法无高下,你千万不要说,密宗比较好,念阿弥陀佛比较浅,没有的,一样的,任何一个法,法无高下,重点是你的发心,DB法王最常讲的就是这个,你有这个动机,你有这个发心,你最高。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