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地藏经玄义(第十一集)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6-3 11:13
标题:
地藏经玄义(第十一集)
地藏经玄义
(第十一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纶贯第十一面,我用的本子是旧本,你们是新本,新本下面有阿拉伯的页码,我旧本子上没有,所以我用的页码在旁边中文字。纶贯第十一面倒数第六行,我们从当中看起,我把这个文念几句:
【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
我们看这一句。这是五重玄义第三段,讲的是不思议行愿为宗。宗就是修学的纲领,青莲大师在此地为我们指出本经修行的纲领,就是地藏菩萨的行愿。『作福』,这是讲修福,修福如果没有愿,他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个福得不到结果;也就是说,无论他做得多麽好、多麽多,他没有成绩表现。世出世法都不例外,世间法叫立志,人没有志,他这一生勤奋努力没有方向目标,当然在这一生当中就无所建树,建功立业就做不到。佛法里面亦复如是,所以底下又说:
【净世界愿,亦复如是。】
佛法的弘愿跟世间人确实不一样。世间人「痴迷」,这两个字当然不好听,谁也不愿意接受,却是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是痴迷。为什麽世尊说我们痴迷?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不了解,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谁知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麽?确实不晓得,这就是痴迷。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不能接受,我们不能承认,这怎麽不是痴迷?佛讲的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我们听了这句话,立即的反应是你胡说八道,你头脑有问题!人家说的是真话,我们却说他头脑有问题,说他胡说八道。我们迷失了自己,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以为这是正确的,到底是我们错还是佛错?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可以证实,所以佛教导我们「信解行证」,最後的目的,佛要我们自己亲自证实虚空法界是自己。你能够证实,佛法就称你菩萨、称你佛;换句话说,佛菩萨就是真正证实虚空法界是自己的人。你还没有证实,你还不能够肯定,你就是凡夫,凡夫跟佛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
证实之後,你的愿跟痴迷时候的愿不一样。痴迷时,我们的愿望是希望自己身家得乐,我自身与家庭得幸福和乐;志向大一点,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族群、我们的国家得安乐;更大的,所谓世间英雄豪杰,能够谋求这个世界,就是讲这个地球,地球上人类的安定繁荣、和睦安乐。这是世间人,心量还是小,觉悟的人,他有净世界愿;这个世界是一切诸佛的世界,就不只我们这个地球,是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我们学佛的人,无论你修学是哪个法门、哪个宗派,我们的回向总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个佛是一切诸佛,不是指某一尊佛、某一个佛的刹土,是庄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这个心量多大!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天天念这八句偈,念得口熟,八句偈里面真正意义、境界,我们疏忽了;我们只是念念,念得没错,心量还是狭小,起心动念还是为自己的身家。所以我们在佛法的修学,不但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说生生世世无量劫来都不相应。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就在此地。我们的心愿太小,没有净世界愿,念的是一回事情,可是心里想的又是一回事情,心口不相应。
我们看地藏菩萨怎样教我们?佛在经上讲,四教菩萨;四教都是从天台说,作《注科》这一位青莲法师,他也是学天台,所以他对於本经的解释,是以天台家的教义为主。
【四教菩萨,各有通别二愿。】
通愿就是一般讲的「四弘誓愿」,别愿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菩萨的心是平等、是清净,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说法要契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也要契机,才能收到效果。众生的根性差别很大,佛法把它归纳为三类:上、中、下三等。下等的眼光短浅,只顾到这一生的安乐,没有想到来生。甚至於许多的世人不相信有来生,你跟他说来生,他说这是虚妄的,他不承认这个事是事实,这样根性的人,在这个世间占的数量不少。对於这等人,我们帮助他现前的安乐,他愿意接受,他欢喜学习。中等人他知道有来生,知道有来世,知道有天堂、有地狱,他希望这一生能得乐,更希望来生能得乐。这个眼光比前面一等人就远大,我们要教他如何得今世乐,如何得後世的安乐,他欢喜接受。
上根的人眼光远大,他闻佛说法能够信解,他希望得到像如来果地上的涅盘之乐。遇到这样根性的人,我们当然要帮助他,这是佛法讲的根熟众生,要帮助他得涅盘乐。菩萨发心,决定是要帮助一切众生得究竟涅盘之乐。虽然他眼前不能接受,要很有耐心的去诱导他、开导他,使他渐渐的能够觉悟体会;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帮助他提升,这是大慈大悲。如果只是帮助他,他的愿望在哪里,他愿得人天乐,只帮助他人天乐,这没有慈悲心。帮助他,还要帮助他提升,在佛法里面讲以善巧方便拉他一把,这是菩萨的本愿。这段文末後说:
【行相多门】
『行相』两个字,含义很深很广。「行」是菩萨所示现的身分,这个诸位都很明了。经上说:「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现什麽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种种不同的身分,这是行相。化导众生的方式也是属於行相,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非常活泼、非常生动,你才能够适应这个世间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你要有智慧,你要有方法,方法的总纲领不外乎三学、六度,诸位要知道,三学、六度是总原则、总纲领,要很活泼的去运用,就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你要真正懂得佛所说的义趣,《般若经》教给我们要「深解义趣」。
譬如戒律,我们一般人听经的机会多,对於经论比较容易懂一点,戒律很少人讲,这一方面的常识就非常缺乏。我们总把戒律看作一成不变,呆呆板板的条文,很难去遵守,殊不知戒律是活泼的,所以戒律的精神你要懂得。佛家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也是我们佛法总纲领,说尽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原则。这四句前面两句就是戒律,第三句就是定慧,三学在其中。戒律的总原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是什麽,这个标准总要懂得。我们学佛的人明白,凡是对自己有利益的是恶,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是善。佛为什麽给我们这麽说?世间六道凡夫,哪一个不为自己?佛为什麽说为自己是恶,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真正的道理。众生为什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我执的根太深,念念还为我的利益,你想想看这是增长我执,所以佛说这是恶。佛教我们破我执,破我执你才能脱离六道,念念还在增长我执,你哪一天能脱离六道轮回?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说的这句话是真理。
佛教给我们,是要把我们的观念、心理转变过来念念利益众生,这是善,大善、真善。前面跟诸位说过,一切众生是自己,也讲过法身,什麽叫法身?一切众生是法身,一切众生是法性。所以佛教给我们把想法看法转变,我们能够为一切众生就是为自己的法身慧命,这就对了。一切众生包括自己在里面,自己不能包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完美的整体,完美整体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诸佛如来证得清净法身,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那叫清净法身。谁有这个认知,谁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能肯定这个事实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陀,称他作菩萨、法身大士,而不肯承认,不知道这个事实的人,是凡夫。所以佛的善恶标准,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为自己,是「诸恶莫作」,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的利益,是「众善奉行」。
戒律里面的条文,有些是不能变更,有些是因时、因地要修订。不能变更的,这叫根本戒,为什麽?超越时空。佛法根本戒五条,我们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超越时空,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这五条戒适用,三千年後今天还适用,这没有修改,所以叫根本戒。除了根本戒之外,都会随着时间、空间、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不同而必须要修订。这就说到佛法的本土化与现代化,古老印度把戒律传到中国来,唐朝时候做了明显大幅度的修订,依照现代化、本土化的原则,这就是诸位熟知的《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就是戒律的唐朝化,适合於唐代中国人所遵守,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百丈清规》的制作,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年,这一千三百年当中,我们的思想、生活方式起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於现代人的生活,我们要懂得。现在人应该如何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个原则,他们那个时候用什麽样方式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今天又要用什麽样方式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我们要用智慧去考虑,决定不能说一成不变。一成不变,换句话说,叫现代人去做唐朝时候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现在在外国弘法,要叫外国人做中国人,决定行不通。所以佛法今天不能普及,不能够利益广大众生,是我们不懂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想,两千年前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他们懂得,印度出家人是三衣一钵,还是过托钵的生活,到达中国之後接受供养,不再托钵,跟中国人的生活融成一片,也穿中国人的衣服,不穿印度人的衣服,印度高僧到中国也穿中国的海青。这就是他们高明之处,我们中国一般人讲,印度法师被我们同化,过我们的生活,穿我们的衣服,居住我们的宫殿房舍,这就是通权达变,落实在本土化与现代化,所以佛法才能受当时人那麽热烈的欢迎。如果这些高僧大德坚持印度的生活方式,盖个道场盖印度式的,还过印度那种生活方式,我们中国人不会接受,佛法在中国就不能够弘传。记住佛在经上常讲,佛无有定法可说,佛给我们讲的原理原则,除原理原则之外,佛没有定法,佛法是活活泼泼的。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戒学。掌握到戒学的原理原则,一定要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戒律就圆满了。诸恶莫作,我们一般讲小乘戒,是对自己;众善奉行是菩萨戒,是对众生。
我在讲经的时候,讲到佛的福报是福慧二足尊,我们皈依佛二足尊。什麽是真正的福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福报就圆满了。一生当中从来没有一个恶念对待众生,没有一个恶的行为对待众生,你的福报就大了,这是真正的福报。能够舍己为人,诸佛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来,为什麽?是为度一切众生而示现的,我们常在经上读到,「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聪明人听到这一句话,佛菩萨能,我们为什麽不能?我们发佛菩萨同样的心愿,我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活在这个世间。你马上就转变了,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凡夫跟佛就是一念之差。你这一念转过来,你就是乘愿再来,我们现前这个身是乘愿再来身。以前没有闻佛法不知道,我们到这个世间来这个身是业报身,可是闻了佛法之後,我们能够把业报身转变成愿受身,为什麽不肯做一个转变?
我们每一个人,都念念希求消业障、免zai 难。业障、zai 难从哪里来?业力变现的。转业力为愿力,业障就消了,业障就没有,zai 难也没有了。转变就在一念之间,你这个念头能不能转得过来?给诸位说,真正转过来,不但福得到,慧也现前,你智慧就开了。佛在《华严经》讲得那麽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家自性里面智慧德相都是圆满的,佛的智慧德相不比我们多一分,我们智慧德相不比佛少一分,平等法。佛的智慧德相现前,我们的智慧德相现在被埋在烦恼之中,烦恼习气把我们的智慧德相遮盖了,佛法称为五盖,这五种把我们的性德盖覆住,只要我们把这个盖覆除掉,你的智慧德相就现前。怎麽除法?就是观念一转变过来就除掉了。从今而後,再不为自己身家利益着想,自己什麽事都没有,一切都放下,自己来说没事了。放下之後,我们要提起,提起什麽?提起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我们对一切众生只有这桩事情。种种方便、种种手段,方便、手段是无量无边,但是目的是一个,方向是一个,帮助他开悟,帮助他离开痴迷,他也能够离苦得乐。
所以三学、六度,虽然说了九条,九条是一桩事情。三学展开来就是六度,六度归纳就是三学,如何把这个原理原则落实在生活上,这是学问,这是功夫,我们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佛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我们在这部经上向地藏菩萨学习,学习地藏菩萨,你自己本身就是地藏菩萨。大乘佛法,诸位同修都知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法门契入了,一切法门都通达,这才称为法身大士。法身是圆满的,是没有障碍的,经上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为什麽共同一法身?因为虚空法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所以只要你明心见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了。你还没有通达,就是你还没有见到法身,我们今天在大乘经教里听说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我们听说有这桩事情。聪明人听说之後,就要想方法去落实,这是聪明人,佛家讲是上上根人。落实的方法就是改变观念、改变思想,真正承认过去我们的思想观念错误了,我们向佛学习;佛是个先知先觉的人,佛是我们的好榜样。诸位看到十二面第二行,这个纲领就说出来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段注解说得很明白,诸位自己看看就能够知道。这里面说「佛法旷海」,旷海是比喻,无尽的深广,这四句包括尽了。末後『是诸佛教』,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所修的就这三句,他们教化众生的还是这三句,离开这三句,就不是佛的教诲。『自净其意』,这是定。定心起作用就是慧,慧在哪里?慧在定中;定在哪里?定在慧中。定慧在事相当中就是戒学,定慧如何表现在我们身上,表现在我们生活当中,那就叫戒学,所以三学是一体。
在这一段文里面,他引用《涅盘经》里面的「五行」,五类的生活行为。菩萨表演得很多,佛在《涅盘经》里面把菩萨行归纳成五类。在第十二面第六行,末後一句:
【涅盘明五行,一圣行,谓戒定慧,为自行因。】
这个第一是根本,决定不能离开,离开戒定慧你是凡夫,你就不是圣人。我们不要论凡圣,论凡圣大家不太容易了解,我们讲觉迷,诸位好懂。离开戒定慧痴迷,迷了,不离戒定慧,这个人觉悟了,觉才叫圣。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时、一切处决定与戒定慧相应。定里面清净心、平等心,我们今天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是定慧;慈悲是戒学。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流露出来,大慈大悲;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这叫大慈大悲。这是『自行因』,也就是说超凡入圣之因,转凡成圣之因,我们这个大转变,从这里转变。这五种行这一条是根本,後面这四种是示现。
【二梵行,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
『梵』是清净心。『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具足慈悲喜舍。舍是放下,彻底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得欢喜心,法喜充满,你真正能够喜爱一切众生。这种喜爱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在三善道行善修善,你喜欢他,他作恶堕落在地狱、饿鬼,你还是喜欢他,并没有丝毫的分别心。为什麽?同一个法性。十法界众生同一个法性,法性是清净无染,法性是圆满具足的,所以生佛平等,法喜从这里生的。一个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些道理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个人就是菩萨,他的念头转变过来,他的行为也转变过来。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看到一切在受苦难的众生,他有怜悯心,念念希望帮助他离苦得乐。用什麽方法帮助?用教学;诸位要晓得,只有教学是最好的手段。一切诸佛在教化众生,这是一个教育的工作,佛菩萨是一切世间义务教学的工作者,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众生对佛菩萨的恭敬,那是出於他们感恩之心,佛菩萨决定没有一念,希求众生对他恭敬供养,没有这个念头,如果还有这个念头,那他也是凡人,他也在迷痴,他并没有觉悟。觉悟的人不可能有一念,他永远保持在无念的状态之下,无念才是正念,无念才是正觉,有念就是痴迷。第二个叫梵行。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起,佛法常说:「佛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把这两句话的深义说出来了。慈悲是无条件的、无边际深广的爱心,这个爱心是包括了虚空法界,这是真正的大爱,我们要好好的培养,要有这个心量。现在说超越一切族群、超越一切宗教,包括无量无边的族群,现在所谓是各种不同的多元文化,它是一个整体。佛家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句话不是夸大,这两句话是我们自性,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来是这个样子,一切众生的心性也是这个样子,这叫事实真相,《般若经》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本来是这样的。
【三天行】
『天行』,「天」是讲天理,自然的法则,天然之理,我们今天一般人常讲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世间人所赞叹的。到底什麽是天理?天理这两个字怎麽讲法?天然之理,天然的法则,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一般大众所说的「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就是天理,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现代人自作聪明,违背了自然生态,所以把地球污染了,现在地球上所谓生态失去平衡,这样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就是失去了生态的平衡。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能保持跟自然生态相应。
中国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导一切众生的宗旨目标,跟现在教育不相同。从前教育的宗旨三桩大事:第一是教导我们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讲自然生态,自然的法则,这不是圣人的理念,他的主张要我们遵守,那就错了。说实在话,圣贤人没有自己的主张,给诸位说,没有自己的理念,他所说的是自然法则,顺乎自然,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意思。佛没有,所以佛说:「佛无有法可说」,这个话是真话。孔老夫子也没有,孔老夫子一生教学是「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没有创意,佛没有创作也没有创意,所说的是事实真相。摆在眼前的,大家所见,大家所闻,不过你所见所闻,你没有看出来。我们看错了、听错了,佛看出来,佛听出来,为我们说出而已,这就是属於天行。
儒、佛都说「父慈子孝」,我们中国人讲父慈子孝是天性,这就是属於天行。所以教给我们,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跟我们讲五伦十义,五伦十义是天行,是自然的法则,也就是今天讲自然的生态。不是哪个人的发明,不是哪个人的主张,你要认为这是孔老夫子的主张、孔老夫子的理念,你完全误会孔老夫子,你根本就不认识孔老夫子。佛教导我们「净业三福」,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的本性;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人都有良心。
我记得王阳明有一个故事,有一次王阳明出去,遇到一帮土匪抢劫,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阳明,大家对他也很尊重,就问他:「王先生,你说人有良知良能,我们做土匪的人没有良心,你能不能证明我们也有良心,我就放你走。」王阳明说:「只要你听我的话。」行!听你的话。在大庭广众之下,王阳明说:「你把衣服脱掉。」脱掉了,里面还有小衣,王阳明说:「再脱掉。」又脱掉,脱得光光的。王阳明说:「裤子脱掉」,最後脱到一件,这不能再脱了。王阳明说:「这就是良知良能」。土匪一听,没错,把他放走了。你到最後觉得我不行了,良知良能不就出来了吗?现在不行,现在要他脱,他真脱光了,没有法子。所以良知良能就是天性,他还是有羞恶之心,这叫天行,这叫天理。我们这个地方要讲:
【初地已上,证第一义天天然之王,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这样讲人家不懂,愈讲愈复杂,不好懂!底下这一句四个字,我们用『由理成行,故名天行。』掌握这一句,我们从这一句里深深的去体会。所以五伦十义,佛法里面讲三福、三种净业,这是自然生态,这叫合理。这是古德教学宗旨里面第一桩事情。
第二桩事情,教给我们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现在世界各个地方政府,都提倡要保护自然环境,现在讲「环保」。环保这个名词,最近这些年才听说,从前没听说过。大家重视环保,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有专门从事於环保的单位,像县市有环保局,专门来从事这个工作。我们要爱护我们居住的环境,这些山川树木花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你要懂得怎样去照顾它、爱护它,它也会给你回报。你不要认为这些植物、矿物无知,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中国谚语里面有所谓「人杰地灵」,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人中的豪杰,他生长的环境,那个地灵才孕育出英雄豪杰。地怎麽灵?为什麽别的地就不灵,他那块地就灵?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依报随着正报转」。大人物的厝宇你去看看,祖先总是有多少代积德修善,人能积德修善就感动山川土地,我们中国人讲风水好。好风水从哪里来的?从人积德修善而来的。人如果造恶多端,风水就被破坏。这说明人与大自然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如何让自然生态能平衡与美好?要修善行;换句话说,断恶修善,这个地方自然环境慢慢就转变了。佛讲的话没错,我们细心去观察,细心去思惟、去体会,他讲得有道理。中国古代教学,从小就教小朋友爱护动物、爱护树木花草,以爱心对待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才美。这是教育第二条。
第三条是讲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现在很多人讲这是迷信,它不是迷信。人道之外,确实有天道,现在有很多西洋宗教,相信有天,有天道,有天神、有鬼神。我们把人以外的有情众生分为这两大类:天神跟鬼神,像我们办外交一样,我们跟祂的关系要搞好,我们尊敬祂们,祂们爱护我们,我们关系和睦。如果这个关系搞不好,麻烦很大。古代帝王每年要祭祀山川鬼神,决定不要认为那是迷信,错了,一点都不迷信。为什麽?鬼神跟我们同住在这个地区,所谓是人鬼杂居,我们同在这一个地区,同在这一块土地上。由於我们生活的空间维次不相同,我们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祂们可能生活在五度、六度空间,所以我们见不到祂,祂们见不到我们,但我们时空突破的时候也能见到。什麽时候时空突破?没有妄念的时候。诸位要晓得,时空的维次怎麽造成的?妄想、分别、执着。偶尔之间,妄想、分别、执着真的舍掉,突然看到鬼神,就这麽回事情;你念头一起来又复杂了,这境界马上就没有。诸位在中国大陆,遇到很多特异功能的人,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他们告诉你,他们看到鬼神,你再问他,他心清净,如果他心乱,心乱就见不到。所以这个能力有时候有,有时候失掉,心里一乱就失掉了。
我们在《地藏经》里面看到,阿罗汉要替一个众生调查他过世的父母亲属,去为他调查他到底生在哪一道?他要入定。为什麽要入定?定就突破境界,就这个道理。定里面障碍就没有了,也就是突破时空的维次,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他能突破,所以他能够见到饿鬼道、地狱道、天道。随他定力的浅深,他突破的层次多少,定功浅的人突破一、两个界限,深的人突破更多的界限,就这个道理。我们在经上看到世尊,尽虚空遍法界他都能知道,那就是所有一切时空维次他全部突破。全部突破叫一真法界,他没有障碍了,他的心清净到极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与天地鬼神关系我们要处好,大家都能够得到和平安乐,我们尊敬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也爱护我们众生,我们共存共荣,和睦相处。这是中国古老教育的宗旨重点,非常可惜!现在人不讲求了。我看到儿童读经班这些材料,我看了,现在不但儿童要念,老人也要念。老人要把古籍搬出来他不懂,他没有办法念,儿童这些教材,老人也可以念。现在这个教学要普及,不仅是教儿童,要教年轻人,要教成年人,要教老人,我们大家共同一起来学习,从这里紮根。慢慢再提升,慢慢再恢复,这个世界还是有前途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佛法要想普及,要想发扬光大,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天行,顺乎自然生态,顺乎这个道理。
【四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
这两种是菩萨善巧方便的示现。『婴儿』,游戏人间,能够逗人取乐,不拘形式,善巧方便。底下注解说,『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这是大乘经说的「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楞严经》也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没有一定的形式,这叫「婴儿行」。我们一般讲是大开方便之门,婴儿行叫顺行。
『病行』是什麽行?逆行。逆行是反常方法来教导、来教化。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看到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是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的是瞋恚,贪瞋痴也能度众生。高度智慧的运用,我们今天讲正面的、负面的,如果你有智慧巧妙的运用,正面、负面都能利益众生。这里头都有菩萨,赌场里头有赌王菩萨,你们懂得吗?每一次赌他都必赢,人家就向他请教:「你为什麽会赢钱?」他说:「布施,念阿弥陀佛。」,这是赌王菩萨。确确实实是如此,顺逆都是菩萨道,你才晓得佛菩萨神通广大,道理在此地。他的心真清净,决定与圣行相应,他的心慈悲,帮助人回头,帮助人觉悟,所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那个手段高明,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到,什麽人做得到?法身大士,他们在一切境界里真正不动心,可以这麽作法。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不行!你要这个作法,不但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度跑了。特别是「病行」,病行是一身的毛病,跟众生一样,他是菩萨化身,他决定不是凡夫。
这是佛在《涅盘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三恶道,他们种种表现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诸位要知道,一就是五,五就是一,任何一行里面决定包含了其他的四行,这才叫菩萨行。《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个道理贯一切法,所以才称为菩萨行。我们这五种行,我们有一,不具足其他的四,所以那是凡夫行,那是造业。纵然是小果圣人,阿罗汉、辟支佛的圣行,不具足其他四行,佛呵斥他们是「焦芽败种」,佛不赞叹他们。为什麽?不能利益众生,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好不好?不能说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说他好,他洁身自爱;说他不好,他不能见性,也就是说他很侥幸脱离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他不能见性,他不能入一真法界,他错误了。我们凡夫里面有很有智慧的人、很有才干的人,也能够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我们在历史上能看到。但是他不具足圣行跟梵行,他只能够得人天福报,不能超越六道。所以我们就晓得,佛菩萨示现这五种行统统具足,一个都不缺。婴儿行里面有圣行、有梵行,为什麽?纵然是婴儿行、病行,顺逆境缘当中他所表现,他与戒定慧相应,他与自然的法则相应,在我们佛法讲他与自性性德相应。所以他婴儿行、病行都是菩萨行,不是凡夫行,我们凡夫看到他是凡夫,其实他是菩萨。我们读佛经,必须要了解这个深义。末後这里有三句话,你们看第十二面最後一行,这三句话在当中:
【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
这三句话很重要。『解是行本』,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帮助大家破迷开悟。佛说得很好,我们这个世间大众的根性,绝大多数的人耳根最利,所谓是「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化众生,都是以音声为佛事,为第一个手段。讲学、研究讨论,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道理。明了之後,要坚持这个道理,要巧妙的运用这个道理,多数人不能接受没有关系,一个人能接受也好。在中国佛家里头,古时候有很多是单传的,禅宗达摩传一个慧可,慧可往下传到第五代弘忍禅师,都是单传,到惠能大师才传了四十三人。有一个人能够接受,能够认真的学习,这个法脉就不断。
何况今天我们能够利用科技,纵然眼前一个传人都找不到,我们能把录像带、录音带留下去,後来必定会遇到传人。这个传人可能跟我们不同时代,或者同时代不同地区,我们没有见过面,他听到了,他觉悟了,他能做。现在传承的方式比过去方便多了,从前是要当面传,不对面就没有办法。不对面能够传授,实在讲都不是普通人,佛家讲是上根利智,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像孟子,孟子做孔子的传人,孟子跟孔子没见过面,孔子已经过世,孟子读孔子的书,学孔子,他学得很像,学成功了。在中国历史上,後人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尊称孟子为「亚圣」,仅次於孔子。所以在中国作私淑弟子,就是想跟古人学,这人不在世跟他学,孟子是第一个人,开端,这是跟过去的人学习。在我们佛门,私淑弟子当中成就最着名的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那时莲池大师往生了。莲池大师的着作在,现在我们看到《莲池大师全集》有精装本四册。蕅益大师专门学莲池大师,以莲池大师为老师,从他着作里面认真学习,做莲池大师的学生,他学得很像,学成功了。
这是讲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找不到真正善知识,就找古人。所以我常劝导大家,我们如果依《无量寿经》来学习,你就直接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做阿弥陀佛的私淑弟子。《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你要能理解,真正明了了,落实在生活当中真正做到,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弟子。阿弥陀佛就算不在,我们也是阿弥陀佛的私淑弟子,阿弥陀佛会承认。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老老实实都做到,佛教给我们不许做的,我们决定不做,决定做、决定不做是活的,「解是行本」,你要彻底理解。佛教我们要做的,有时候可以不做,那是智慧,你要看人、看事、看时节因缘的变化,佛说不能做的,有时候开缘可以做。叫你做的你不做,叫你不做的你做,你都是为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契入佛法。所以佛在经上讲的是原则,但是真正实行可以有变通。戒律,每一条戒有开、遮、持、犯,条条戒都有开缘,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它是活活泼泼的,在什麽时候应该开,什麽时候不可以开,这个原则在哪里?为自己不可以开,为众生可以开。
我们举偷盗的例子,为自己的利益,决定不能偷盗,为众生的利益可以偷。譬如法宝,人家珍藏不肯拿出来,这个东西能利益一切众生,把它怎麽样?偷。偷出来之後,我们把它流通,全世界一切众生得利益,这是开缘。你不能说他不拿出来,算了!我们决定不能偷盗;你没错,你是守不偷盗,一切众生得不到利益。谁干这个事情?般剌密帝法师。《楞严经》是称为国宝,他就把它偷出来,他不是犯了偷盗戒吗?把它偷到中国来,中国这麽多人得利益。所以条条戒都有开缘,般剌密帝要不偷盗,我们中国人哪里能得到《楞严经》,可能《楞严经》就失传了。所以你想想,他这个偷盗功德多大,他没有罪,这是举一个利益众生不是为利益自己的例子。
我们在这一生也犯偷盗罪,偷什麽?偷人家版权。日本的《大正藏》,在那个时候中日还没有断交的时候,我们跟它没有往来,台湾这边同修花了七十万日币,向日本买了一套《大正藏》到台湾,我们在台湾也大量翻印,日本人也没办法。现在就不行,现在跟人家签约,所以就没有办法再印了。可是我们印过几版,大概总共在台湾印了好几千套,这也是盗人家版权。如果为自己利益,就犯了盗戒,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功德,不犯罪。我们干过一次,前几年我们印《大藏经》赠送给海内外,我们不是赚钱,我们是赠送不是买卖。我们用的是《大正藏》的修订本,如果我们是买卖赚钱,我们就犯了盗戒,我们就错了,但我们印出来布施赠送给别人,这是好事情。
所以大家学佛要有智慧,要通权达变,心量要大,念念为一切众生利益着想,不要为自己。我们看到有很多人,把佛的经教很用心的整理,段落层次清楚,标点符号分明,让人读诵非常舒适,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懂得,而我翻後面版权页,「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完了。这样的人一生做了一点好事,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这个东西是佛的东西,佛的东西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是盗佛法为自利,这个罪过重,三恶道里面去享福。他是做好事,但是他在三恶道享福,他得不到人、天两道,也可能变成畜生,当人家宠物去饲养,那个福报大了,我们看到很多人养宠物,大概都是这一类的人。所以纵然是自己的作品,也不可以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八个字就是将来阎罗王判罪的铁证,赖都赖不掉,你说多可怕!阎罗王说,你这是盗佛法,佛是要利益一切众生,流传十方三世,你怎麽可以盗佛法?
盗佛法据为己有,无论是你盗佛的,或者是祖师大德的,果报都在阿鼻地狱。你是障碍一切众生闻法的机缘,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罪过比什麽都重。世间人愚痴、痴迷,不了解事实真相,有意、无意造这麽大的罪业,非常可惜!他那个念头一转,是无量无边的福报,结果印上这八个字,搞得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事实真相要清清楚楚,都是心量太小,都是为了自己身家的利益而犯这个过失。你说他不懂佛法,他经也念了很多,你说他懂佛法,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比什麽人都坚固,这样的人很多。什麽原因?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虽然学得一点佛法,抵不过烦恼习气,所以烦恼习气改不过来。
这一段文,我们用「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做为这段文的一个结束。我们要重视教学,要重视对於经论透彻的理解,然後我们的行就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表现在行为,就是《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真正的菩萨行。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