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梦参老和尚:华严的大悲心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7-30 15:16
标题:
梦参老和尚:华严的大悲心
我们这个发心的,学华严的每一位道友,如果没有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在华严教义讲,你不是佛教徒。凡是佛教徒,佛的弟子,都应该发利益众生的心。在你行的时候,或许你没做,但是都要发利益众生的心。
但是众生包括很多了,不是光只人类了,像蚂蚁啦、飞禽啦、走兽啊,统统包括在内了。不论它的感报的体积的大,或感报体积的小,寿命的长,寿命的短,统统一样的。只要是有情的众生,你都应当以大悲心普度它。体积最小的,寿命最短的,是什么呢?那种极小的小虫,水面上的,叫蜉蝣。蜉蝣是早晨生了,晚上死了,只是一天。也包括这众生在内。
那我们怎么样利益它,怎么样度它呢?例如说吧,你在那水上,或者水池里头,或者外头那个种莲花的盆里头,你看见那个水上那个小虫子,你给它说个三皈,你不要认为它不懂,你见到一切的众生,都给它说个三皈。你走到公园,走到那儿,看见那个公园、动物园里全是众生了,你在那给说三皈,那别人看见你说你,把你当成怪物,你不要出声,你心里默念,加持它,给它说个三皈,度它了,你别认为它听不懂,这叫种善根。
你在一切时,一切处,碰见这种了,你都可以给它们说个三皈,这就无意当中就把它度了,度了时候但是你还不知道。这含义就说是你啊,见了一切众生,没有大悲心,没有智慧没有大悲心,你不会做这个事的。今天你听到了,没听到以前,你见到到那去看到众生,给它说过三皈没有?我想大多数没有说过三皈吧。见着一切众生,随时随地,空中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在有众生处,你要给它说个三皈。这就叫大悲智慧。
你心里想,它不懂,那我们学《华严》的我们懂吗?如果文殊师利、普贤菩萨,或者这些大菩萨,“哎呀,这些众生,他懂什么《华严》哪,算了吧!”那你永远也学不成《华严经》了,含义是一样的,我举这个例子说了。
现在有很多地区,咱也不说它地区,也不说它的名字好了。有些人在网络上,那在华严电台上叫第四台,广播说法;上网啊,上那个广播上说,在电台的广播说法。我经常跟那个道友议论过,这是在台湾了,说他有智慧吗?说他这是利益众生的吗?不是的,他说的根本就不是佛法,歪曲解释佛法,懂佛法的道友们会生烦恼。“那怎么样看待这些人呢?”他问我,我说:“你不要烦恼,你烦恼没用,你这个烦恼,若说你没智慧,这样你为什么也生烦恼呢?”,他说:“那怎么对待呢?”我说那个佛在涅槃时候,魔王波旬不是向佛说了吗?“我叫我魔子魔孙,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不做你的事”。但是这个只是出家众了,他这根本也不是出家众,那就是所谓的魔子魔孙,属于魔王波旬的眷属了,当然他说的跟佛说的不同了。所以佛在涅槃时候,他就知道众生未来的痛苦,那就是什么呢?魔王世界了。这些在我们佛弟子看,没有什么稀奇的,为什么呢?佛早说过了,佛就是这样教授我们,那你就转魔吧。现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对佛教没什么信仰的都如是,但是若转化他吧,渐渐开脱了,他就好了。
我在四零年去香港。——经过香港,我到印度,到西藏去那时候。出家人千万莫早晨出去,顶好晚一点出去,特别是比丘尼,顶好你不上街。香港人哪,如果早晨碰到和尚,特别碰到比丘尼,他说他这一天非常的倒霉,干什么事都不会顺当,他就吐咱们的口水。不过那个时候,我去香港,到印度,到西藏去时候,穿的不是和尚装了,穿的是la ma装,la ma装也不是现在la ma披单那个la ma装,穿的便服la ma。因为那时候在北京的雍和宫,在北京的la ma,跟西藏的la ma服装不一样,在北京的la ma,专有上朝的,满清王朝la ma都要上朝的了。因为那个时候,雍正皇帝他做了皇帝了,他把那个雍和宫,就现在这个雍和宫,到北京大家都可以看看朝朝雍和宫,就la ma庙。那雍和宫的la ma,但是这la ma管的,两个总管,得西藏派,六年派一次。那个呢,还好一点,香港人看到不知道这是什么怪物。就没有这种服装,他也不认为这是出家人,他心里没有烦处。
那渐渐的香港不同了,弘扬佛法的多了,佛学院也多了,信佛的多了,这种现像没有了,他见着生欢喜心了。这得靠你大悲心,靠你的智慧,大悲心、智慧是转化现实的,环境是随时变的。
现在我们国家,现在不能再跟八零年、七八年、七七年那时候相比了,落实宗教政策,我也是就那时候才平反了,他把我放出来了,落实政策。在一切都会变的了,世间相随时在变换的了。但是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呢?凡是我们出家人,凡是佛弟子吧,再说广泛,在家的两众,优婆塞、优婆夷,凡是佛的弟子,你都应当如是观想,怎么样观想呢?说我也没有智慧,也没有大悲,但是我有一个做好事的心,总是帮助人家,在我们佛教说是术语话吧——要利益众生,这就是好人。我不伤害别人,我只帮助别人,经常想的是给别人打算,不给自己打算,这是好人。经常想害人,一天到晚,只是为了自己怎么样好、自己怎么样舒服、自己怎么样享受,这不叫大悲,跟大悲相反的,也不叫有智慧。
例如说我们这几个穷和尚、穷比丘、穷比丘尼,我们说利益人,利益人不是一定拿钱来,利益众生不是说非拿钱,给他点东西叫利益,那个利益不到他的,增长他的贪心的还。
我刚才跟大家说的,看见一切众生给他说三皈。能有力量所及,能救度他就救度他;力所不能及,那就给他说三皈吧。这是法供养,供养他,救度他。一天到晚,你遇到什么,一切众生,不论是体积大小,给他说个三皈、回向,这也是费不到你什么东西的,对你毫没损失,对它得的利益啊,种的善根可大了。但是你也得有大悲心,你才能随时做如是供养啊,才能做如是想法啊;如果你没大悲心,做不到的了,你看见都忘了;在你屋子里头,你发心:见着众生给它说三皈,到外头看见众生你忘了。
那我们诸位回想回想,你们是不是见着一切众生,都给它说个三皈,你们说过几次?你有没有?没有的吗,从今以后你要多做一些个。所以有智慧、有大悲心,不要一天的到晚上光想自己:我怎么修道?我怎么成佛?成了佛还是利益众生。
我们的生存,我们佛弟子生存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己修,也是为了众生。成佛度众生,度得更广一点,智慧更大一点。说你那个悲心哪,跟大悲心哪,智慧心哪,那更增胜多少倍,度起众生才没障碍。而我们现在没做,过去没这样做,没有智慧,没有大悲。那听到这段经文,这段解释,那我们就做做吧,你做做就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先理解华严义,华严义最主要的是——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看是利益众生,实际上这启发我们的大悲心、智慧心,就是自己很快成佛。成了佛了度众生,成了佛了,大悲心更大,智慧更大,度众生更广,能够究竟度众生。
那么这个是在回向,十回向。回呢,就是回自向他,包括自己所有的功德,所有的修行,所有的一切一切吧,都给众生,这是下回向;还有上回向呢,回向给诸佛;完了又回向诸佛的功德,像我们礼佛、拜佛、听经闻法这个功德,又回向给众生。光佛的心,回向给众生,那我们现前的心,能把佛的心的意,回向给众生,这就是——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因为一体故。诸佛的心,给一切众生心,跟我现前一念心平等平等的,三心就是一心,这样的观照,就叫圆满了。
同时呢,这叫同体大悲,没有智慧认不得同体大悲,因为我跟众生同一体故。但是我跟众生现在一切的生活,一切的事物,都属于事法界了。但是众生跟我是一体的,这是理法界了。理能成就事,事能显理,理事圆融,这样的大悲就叫智慧大悲,这真正有智慧了。这样讲大悲,是《华严经》讲的,这就是华严的大悲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7-30 15:19
梦参老和尚开示:如何修行
1、 如何拜佛?
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礼。还有一种,求名礼,是说我礼佛,将来得个好名声,这是假修行,求名,求得人家赞扬。还有身心礼,身体在叩头,心里也在观想,若心里不观想只是身体在礼拜,这种作用不大的。有人说,到了佛堂不能对佛像这样直直看,认为这是不礼貌,我当时解释说,这个话是错误的,你不注意不观想,你礼佛,礼谁呢?这是第一个。你心不至诚,有人心礼身不礼,有人身礼心不礼,你心不至诚,这就属于身礼心不礼;要身心俱礼,心在观想,口在持名、赞叹,身体磕头,身、口、意三业清净了。还有一种智敬礼,一切的垢染都清净,智慧现前,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也这样观想,我能够念《华严经》的偈子,一遍一遍的念,这就属于智敬的意思。
再深入就是遍入法界礼,这就是普贤的观想,法界一切诸佛都有我在面前给他顶礼。我们有时候做不到,没有观想那么远,但如果观想很正确,观想“一实境界”,那就能相应了。《占察善恶业报经》里不是讲正观现前吗?正观虽然做不到,修诚该做的到,诚心诚意的礼。如果心不诚时,不礼还好些,你心里至诚恳切,就是无量礼,心里胡思乱想,或你礼佛求名求利求发财都可以,但所得的加持利益太小了,这不叫诚心。要至诚恳切制心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的,但如果说我是想求什么,那么你得事先发愿,面对佛像,一边观想一边发愿说,地藏王菩萨加持我,我今天礼拜菩萨,求什么,把你要求的说出来,当你礼的时候,诚心至意的观想菩萨圣像,没有像就观想地藏王菩萨已经临到你头上了,或者观世音菩萨已经在你顶上住着,这样礼这样观想,你一作意,像就现前了。
最后这个礼就是《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实相平等礼,我跟佛跟地藏王菩萨都一样,平等平等,我礼佛就是礼我自己,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礼我自己。
有一位老修行,他每天礼完诸佛,有三个头是礼众生的,向一切众生敬礼,包括老鼠、蚊虫都在内,都顶礼。因为《华严经》上说,十方一切诸佛跟十方一切众生平等平等;《法华经》上常不轻菩萨不是这样吗?见了众生都作礼,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是未来诸佛,这叫实相平等礼,不是现在凡夫所得到,因为我们这种观想还不相应,你在供养礼拜的时候就起观,心里必须得想,这才能相应,如果你心里不想,迷迷糊糊叩头,迷迷糊糊供养,供个花搁那就是了,这不行,千万不要我慢礼。
但是千万不要听我讲了,到别人寺庙里随喜功德,或到庄严寺去拜药师忏,把人家拜垫摆开说:“梦参法师讲的,这叫我慢礼!”那么你就给我背了黑锅,你随众时随喜好了,心里做如是观想,我这是随缘。我到那去也在拜垫上磕头,有时候人家让我主法就得磕,如果我跪在地上,学西藏来个磕大头,大家恐怕都瞪着眼说我现怪像,给大家的印象不好。心里知道如果在家中自己的佛像前,千万不要摆个垫子,最好磕大头,身心健康,一天磕一百个大头,让你多吃一碗饭,身心健康,气不舒也顺了。
2、 如何通过诵经调伏心性?
“调伏”的涵义很多,调伏你刚强的性格,要柔和圆融。不是讲调伏,要调伏到相应。你要坐禅,调身调心调息,调到相应处了,就叫“瑜伽”,要相应,必须经过调伏。包括你拜忏、礼佛、诵经,都必须经过调伏的阶段。
例如,你念经的时候尽打妄想,不念经没有事,一打开经本,一坐在那里头,有两种情形,一个是点头打瞌睡,一个就是不晓得念那儿去了。面对这种情形,你自己要罚你自己,怎么罚啊?从头念起!看你第二遍还注意不注意,不注意,你再从头念起,这样就注意了。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不是那么容易的。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就念,你念吧!读诵大乘经典,就是修行的法门。你念念能开智慧,念念能入定。我们念的经,一般说来能入定吗?能入定!念得你自己就变成像镜子似的,照着这个经文,一照过去,相当快,时间非常短暂。但是这个情形不多,怎么不多呢? 很少人诵经可以诵到定中诵的境界。
大家知道《华严经》好读吗? 有的修行人他不到一个钟头就诵完一部《华严经》,这叫入定。这种功夫层次很多,有很多不同。一样的诵经,你也是拿那本诵,我也是拿那本诵,有的出声,有的不出声,有的金刚诵。所谓金刚诵是自己听到,外人听不到,绵密不断。同样拿着本子诵,同样也在修行,人家修观的观得相应了,你就观不到,你一观就睡着了。他随着文字观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还要不失掉那个字,你能做得到吗?
所以要调伏,调伏就是功夫,不断礼佛、拜忏、诵经,都含着调伏的意思。说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不容易,大家试一试,让你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你就达到一心不乱了。你能不能每一念都从心起?能不能念念都归心?你说念佛容易?要达到这种境界,不容易!这就要功夫,就要修行。要是真正的修行,哪一个法门都好,在修行的过程,一种是你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你自己去体会,自己在那儿调。就像弹琴似的,音调不好,你自己得调,把弦调得不紧也不松,才能弹出美妙的音声来;你如果紧了,绷!一弹断了;松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
别人念也是念,你那样念也是念,但是这里头的情况完全不同。跟大众念,敲着木鱼念,那就不同了,你只要随喜,你只能说种善根,要想修行,不是大家这么一块儿和着修行的。哟!末法了,大家念一念,种种善根而已;要修行,那样念是不行的,绝对不行。还有些人,跟着大众念的时候,他不晓得念到哪里去了,他听着人家念,他也跟不上,因为他平常没有随诵。所以说调伏很不容易。
3、 如何修供养?
如果读过《普贤行愿品》,皈敬赞叹供养,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三个愿,皈敬不只是皈依一位地藏王菩萨,也不只是一尊菩萨,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无穷无尽,这样的皈敬,这样的赞叹、供养,同时把自己化现无数身在那里礼敬,乃至于世间所有的事物,想到什么,就供养什么。
如果这样用心,走到花店,用你的心力把这里的花移去供养佛菩萨,这就是普贤菩萨的供养。如果扩大一点,那不只是未来百千万亿劫,也就是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劫,而且你本身就是地藏王菩萨,这样的供养,供养自己,供养无边的身云。
所以端看你怎么用心,也就是指我们现在凡夫的一念心,你一天当中是怎么想的,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也不需要打卦、算命,这些经上,都告诉你了,只要一念间就行了,一弹指间皈依就脱离三涂了,如果至心诚恳的念一部《地藏经》,经经都是互通的,或者念〈普门品〉、〈普贤行愿品〉、《金刚经》。每部经典都是相通的,就看修行的人,受持读诵的人怎样用心,把孩子、父母都观成地藏王菩萨,我替他们服务的,跟给地藏王菩萨服务的,一样是通的。
地是心地,性是藏性,人人都有心地,都有藏性,你供养谁都一样,不过这种境界、这种观不容易修,你临时想一下都行,如果静下来十分钟都可以,如果你赞叹一切佛,赞叹一切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菩萨都可以。
我这样是开阔的说,刚才那段经文是局限的,你要是这样来讲因果,这个因所得的果就不可思议,最后就成就佛果。如果你一天就做家事,每月拿点工资吃饭,有空就随便念念经,你的功德很小。要是把它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他变化一下,反正都是想,为什么不想好一点,大一点?你的心愈开阔愈好,总比想烦恼好,烦恼到这里来就会产生变化,烦恼到这里也变成智慧了,烦恼即菩提,涵义就在此。
如果你一天到晚在想烦恼,你的一点经历或皈依地藏王菩萨的功德也变成烦恼了,你正在念经,家人打闲岔,心里过意不去,刚拿起经本,家人就来了,你就做烦恼想?应做智慧想,这下刚好,他也得到好处了,就给他回向一下,千万莫作烦恼想,就看你的用心怎么用。所以要是能至心归敬瞻礼赞叹供养,当然要得福报,不要求世福,也不要求天福,而是要求智慧,求佛的福德,把这个百千万劫在天上受胜妙的福德布施了,这就叫布施。
4、 如何修随喜?
众生赞叹随喜的业不大成熟,人家一说谁好,他总要挑点毛病,就连出家人也一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乃至于做一点小事,看见什么都随喜一下,这个世界虽然说怎么坏,我看好事还是很多。你一天当中所收进来的随喜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无量,乃至一点小事,法会也好,做佛事也好,帮助人也好,随便一点,要随喜人家功德,说:“我很高兴!我赞叹随喜!”这功德不可思议,都成了你自己的,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成了你自己的,你不是缺功德吗?他做即我做,但是要毁谤,他非即我非。
看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永远成就不了,在你的思想意识中,尽是坏东西,还清净得了吗?你的心就污染了,同时要遭果报,没有舌头,说不出话。现在口里总长疮,舌头总是烂的,有时是火大,知道了自己要注意一下,随喜功德占的便宜最大,特别是随喜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菩萨时,都在度众生,你用不着看见,你发愿就好了,随喜功德,照着〈普贤菩萨行愿品〉,观想现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说法,你怎么不随喜一下,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说法,你常随喜一下,十方法界一切诸佛都在说法,为什么不随喜,反而一天到晚睁着眼睛看众生的过恶?所以要注意,不要毁谤别人,要称扬别人,一个人能生存必定有他的好处,你就随顺他这一点,他有一点好就可以,你就会积福了。
5、 如何修十善?
《地藏经》里,佛跟地藏菩萨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我们的“十恶”。《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轮〉上,也是注重这“十恶”。《地藏经》所讲的,你之所以要下地狱,也是这“十恶”。
甚么是“十恶”呢?就是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杀、盗、淫”,“口”里所说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里所想的“贪、瞋、痴”这十个业。身上所作的业,口里所发出的业,心里所起的业,就是十业,这十恶业不做,尽做好事,那就是十善。说好话,不恶口,尽量促使人和好,不破坏别人,就不犯两舌。口里说话从来不带污秽的语言,这叫“不恶口”。总是赞叹,除了赞叹别人的功德之外,尽量说些好听的,说些使人欢喜的语言,这就是对治“恶口”了。没有道理的话不说,不要一天到晚都说一些打发时间的“闲谈”,再不就是“人我是非”,这类的话不说,就是“不绮语”。那些没有意义的话不说,骗人、欺诈、妄语就更不说了,这样口业就清净了。加个“不”字就是善业,没有“不”字就是恶业,也叫“恶轮”。心里起贪念,起瞋念,起了邪见,愚痴就是邪见,邪见就是不明白,胡涂,无明业因,就是“贪、瞋、痴”所引起。如果我们心里“不贪、不瞋、不痴”,就是善业。身上“不杀、不盗、不淫”,就是善业。“不淫”是指除了夫妇关系之外,但从究竟来说,是一切不淫,这就是善业。
形容这十善业,就是“善轮”。若是造罪了,就成为“恶轮”。“轮”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轮是不停的发动运转。轮是转变的意思,轮转不停的。为什么我们在六道轮回,会永远不停息?永远流转?就是因为“业”,“业”使你不能停止;若你做“善业”,善也使你不能停止。但是“十轮”有究竟,也有初步。将善业达到佛的“十轮”,就是“十智”。将众生的恶,转到“五逆十恶”,就是最恶的“十恶轮”,“无依行品”、“有依行品”,讲的也是这个“十恶轮”。
先讲以佛的“十轮”来对治众生的“十恶轮”。因为这部经的名字叫做“十轮”,为什么要加一个“地藏十轮”呢?这部经最后被嘱记来流转、护持这部经的菩萨是虚空藏菩藏。《地藏经》的〈嘱累人天品〉,也是虚空藏菩萨。大家知道“虚空藏菩萨”是什么涵义?“虚空藏菩萨”在《华严经》上,是指容纳一切、含摄一切;虚空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虚空”不是这个虚空,而是形容他证得了“性空”,证得了“真心”,证得了《占察经》的十相。“空”,不空,“虚空”含藏一切法而不空。这部经嘱记他去宣传,嘱记他去弘扬。
这十轮没有停止的时候,不论是善轮或者是恶轮,甚么时候才会停息呢?等自己的心都静下来了,佛佛都证到十轮停息的境界,证得这个“性体”了,是要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因此称为“大乘”。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8-2 09:58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必须懂得啊!为什么要学啊?因为你不懂得教义,你怎么走入错路了,你还不知道!必须得有次第啊!成佛得发菩提心呐!发菩提心才能行菩萨道啊!你心都没发,愿也没发,忏悔也没做,那你修道呢,很容易走入歧途!
先忏悔。在你早上上殿,你一去,就忏悔,心里观想忏悔。完了下了殿,把做的这个功德,布施、供养。给一切诸佛菩萨是供养,给一切众生是布施。发愿、忏悔、回向、这三步,一天到晚,你一定得做,这才能够。做的时候,要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恒进去。
礼佛怎么礼?有十种礼法。礼,就是身体在磕头,心里在想。心里的想,是“观想”。口里还在唱念。身、口、意。在你正做的时候,转变你的身口意,变成诸佛菩萨的身口意。这样子呢,你的成就呢,快一点。那么,你修行的时候,少走弯路。像我们住佛学院的,我们在鼓山的时候,我们佛学院老和尚传禅的时候,两个经常地辩论、争执。这种争执是不对的。一个人从言语进,一个从观想入。
禅定呢,禅,这个字,意思就是三昧。平常说“观”,就是想,想,就是修观。所观的不同,修的生死观嘛,了生死的观嘛。你观什么?换句话说,你在想什么?这是禅的最简单的开示。禅,一个示,一个单,很简单!简单的开示,就是很简单的启发。
假使说,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事,厌离心还没有,你能离开娑婆世界吗?我们经常念:“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我们大陆上的历代祖师有省庵大师发菩提心文,莲池大师发菩提心文……,发菩提心文很多,很笼统。不笼统应该怎样呢?如果大家学习学习那个西藏的《菩提论道》,或者学习斯里兰卡的《清净道论》,清净道,菩提道。走菩提道,发菩提心的时候,你要入普贤行愿,你必需得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
觉悟的心包括有几种层次。
第一个,必须对娑婆世界厌离,生厌离心。有了厌离心了,对娑婆世界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厌离得越究竟,你成就越大。不管你修哪一法门。生极乐世界,你不厌离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肉又想吃,男女关系你又想得到,又想开大公司、发大财,……还能去到极乐世界?!那真是作梦了!把这些全放下,得有厌离心!你自己厌离不行啊,还有这么多六亲眷属,还有这么多众生啊。
第二个,大悲心。怜悯众生,行菩萨道,我要度他们。我不能因为这种苦难,我一个人走了,不行。我得把众生都度了,把这些道理给他们都讲清楚,让他们都明白。但是,这个大悲心啊,容易产生爱见大悲:跟我有感情的、跟我说话投得来的、很我有关系的呀……。这个不能有关系户,有关系户是不行的!平等大悲!但是这个大悲心得有智慧。
第三个,是般若心。以智慧指导大悲,以大悲心厌离世间,使众生生厌离心。你给他们作榜样。你也离、让他们也离,离啊离,都离了,完了不离娑婆而生极乐。生了极乐世界,把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划开了。实际,你生了极乐世界,也就是娑婆世界。
学《华严经》呢,把这个极乐世界立的,种种光明瑞相,上头20层华藏世界,咱毗卢遮那说的,他这个法身,他所教化的区域,第十三层,叫华藏世界。凡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的、所有说的世界,所有的无量诸佛,都在十三层华藏世界。
有一次,阿难尊者,他听到了,他就问释迦牟尼佛,因为他对佛什么话都说的,他毫不拘束的。他说:世尊啊,你在因地大概发愿不清净啊,为什么你这世界这么脏、这么坏、苦难这么多?你说的极乐世界、琉璃光世界、不动世界、……,那么多世界为什么都很好?佛没有答复他,文殊师利就答复他了:你说什么?你看到的!我看到的世界就不是这样的。正在文殊师利跟阿难尊者说呢,佛用足点大地。啊!马上这个世界变成了华藏世界!众生的业!
如果这个娑婆世界的苦难,释迦牟尼佛不来发大悲心,咱们怎么离苦呢?都到极乐世界了,谁来度我们呢?你到极乐世界去,马上得请回来!不为安养,回入娑婆世界。你得发这个愿,生得更快一点。你说,我到那儿享受去了,你去不了!那界那么清净、那么好,你去不了!
“啊,我们上海龙华寺很舒服”,我们那个道友维那师傅说:“住这儿比我们住山里舒服多了,我们就在这儿住着好了”,这能行吗?没有这个缘!我们今天讲这个“华”、“严”,还得有这个“因”。
你是什么因,你就结什么果;那你得找好因。发菩提心,就是因,将来成佛,成菩提果。
祝大家发菩提心,结菩提果!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