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常随佛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12-26 15:30     标题: 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


九华山圆通寺 佛弟子



  世人凡事都想图个捷径,既想得到好处,又不想付出辛苦。什么是捷径呢?于是大家想起了佛祖释迦摩尼。既然他老人家佛法无边,就一定能保佑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于是现在有一种时髦就是烧香拜佛。

  朋友们若有时间不妨到寺庙走一走,看一看。一到那里就会发现:不管什么时候,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烧香的、上供的、拜佛的、求签的。有想请佛保佑去病驱灾的;有想请佛保佑永结良缘的;有想请佛保佑升官发财的,甚至贪官也想求佛保佑免除牢狱之苦,永葆荣华富贵。天下之大,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我想佛祖释迦牟尼在西天灵鹫峰上见到此情此景也会哭笑不得!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解救人们脱离苦海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那颗智慧的本心。

  佛是什麼?佛是觉悟了的人;佛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佛是心明眼亮具有大智慧的人。佛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佛是人们的慈父和兄长。佛是你;佛是我;佛是他;佛是我们大家。

  佛和我们一起思考人生;佛和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真理。佛为人们指出一条解脱人生烦恼的道路。只要我们遵照佛陀慈悲为本的教诲去做,自然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心中有佛,处处有佛;心中有佛,时时有佛。

  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如果说学佛有什么密诀,学佛的密诀就是实践。学佛的秘诀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老老实实、一点一滴遵照佛陀的教诲去做。

  读破万卷佛经,不如在日常的生活中为一位需要帮助的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做一件小小的善事。切莫因善小而不为。切莫口是而心非。切莫空谈而不去实践。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

  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了解人生的思想方法。浩瀚的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众生对宇宙对人生的学习、观察、思考和探索也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学佛是智慧,学佛不是目的。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拥有一颗纯洁、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前修。”

 像这样佛教的智慧和慈悲,我们需要时时串习和熏习,不是这个道理听过一遍就好了,听过一遍没用的,要天天串习、天天修行、天天觉照,天天想着去利益众生,这样才能起作用。

  我们不要再“自利”了,为什么?无量劫以来,就是因为“自利”,才流落到今天。

  流落到今天,我们也已经很幸运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今生得到人身了,这就是轮回之中最幸运的事,得到人身才有机会听闻佛法,这是很幸运的事。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们的人生都是“罔之生”,罔,就是歪曲、不直,我们找不到自己,生活地很歪曲、很委屈,能到今天这个样子已经很幸运了,不要再不知足了。

  人能得到人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这已经很好了,并且我们又遇到了佛法,人生多少的幸运都让我们碰上了,我们不要再去抱怨,不要老感觉我的人生还不好,我挣得还不多,我长得没别人漂亮,其实你的钱再多也带不走,人再漂亮也就这么几年,人老珠黄的时候,谁也不愿意看,自己都讨厌自己,对不对?

  不要不知足,应该有知足的心,为什么知足?因为幸运,所以知足。我们已经很幸运了,能得人身,能六根俱足,能遇到佛法。

  我们人生中的种种抱怨,种种不满,种种烦恼痛苦,也就是由这个不知足而来的。

  如果人有知足之心,就能够心怀感恩——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是父母、师长、佛陀、三宝的加被和众生的成就,人不要忘本。

  但众生就是忘本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他时时想自己,一点不如意就怨天怨地,完全忘记了,没有大家的成就,没有众缘的和合,你连今天的成就也没有,我们从来不想这个道理。

  我们只是觉得全世界都欠我的,整个虚空法界都欠我们的,就我一个人好。颠倒狂乱地无以复加,这个颠倒狂乱就是我执,自我的执着,就是因为时时刻刻都执着我、以我为本、以我为主,因为执着有我,所以看一切都不顺眼、看什么都不如意,这就是烦恼的样子,

  所以,苦的三种因:无明也好,外缘也好,自利也好,说到底,都是我执。

  我们时时想我,我们就被这个“我”系缚住了,因为众生概念中的我,是一个假我、虚假的,以四大假合为之身相,以六尘缘影为之心相,这个色身里面,宛然地有身有心,我们就认为是自己了。

  这个“我”,是个假立。所以我们执着的这个“我”并没有意义,学佛人一定要识得这一点,人生就有办法。识得一切苦的根本就是我执,那么,我们想了苦就好办了,且把这个“我”放下来。

  把这个“我”放下来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

  这就是断除轮回生死根本最无上的妙法,就是利益众生。

  所以,看了千经万论不如利益众生这四个字最真切,最能对治烦恼,利益众生这四个字,千万不要小看,你只要碰到事就要时时思惟,就去如理作意观照自己,把众生放在为主的位置上,以众生的利益为主,以众生的利益为重,你看看你的烦恼还起不起啊?就不起了呀。我们烦恼就是因为“我”的存在,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做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对治烦恼的法。什么是佛法?能够对治我们烦恼的法,那才叫佛法,不能对治烦恼的法,不能称之为佛法。

 这儿顺便谈一谈守戒与犯戒的问题:修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叫你向好的方面修行,你却不愿意向前求进步,偏往不好的方面去做,以为不需别人教,自己就会做。修行这条路,听起来很美丽,并且有数不尽的微妙境界。可是行起来,却又长又遥远,随时随地都会碰上荆棘与虎狼,如果没有大无畏的忍耐精神,是很难走通的。

  就说守戒吧,受戒的人很多,不犯错误的人却很少。戒要守得清净,实在不容易。不守吧,那又何必受呢?尤其出家人,遵守戒律非常重要。

  佛涅槃时说:“以戒为师。”又有句话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该一心守净戒。”

  但怎样守法呢?首先要做到无自私心,一切不为自己打算。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遵守佛弟子应守的规矩和应做的事情。不怕艰难困苦,不应该做的事情都不做,不贪图名闻利养,持守着清净戒律精进修行。假若该做的不做,就是犯戒的行为。

  我们修道的人要随时迴光反照,自己检讨反省、警惕,有过速改,继续坚持戒行。如坐浮囊渡海,若发现浮囊有小洞,便应立刻修补。若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小洞变大洞,浮囊就会因漏而沉了。浮囊沉,生命也跟着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希望大家提高警觉,守持清净的戒行,那么护持戒行的神,也会时刻跟随你左右,保护你平安稳健的走在这修行大道上。


少林寺禅露杂志



图片附件: 400_202c_c175c36b_c175c36b.jpg (2019-9-27 17:00, 55.9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18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4588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8-12-26 15:31

    实在讲,魔难里面最严重的魔难,诸位晓得是谁吗?绝对不是鬼神,决定不是妖怪,最可怕的是人!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记的有一个故事,我还特别把它节录出来。狐仙,这个狐仙很有道行,常常跟一般人在一起应酬,他也能作诗作对,跟一些文人在一块应酬。

  有一天在一起喝酒,有人就问,向这个狐仙请教,他说:“你们最怕的是什么?”狐仙说:“我们最怕的是狐狸。”于是大家就奇怪,“你是狐仙,怎么还会怕狐仙?”

  他说了一番大道理,为什么怕狐仙?他讲的道理是:人最怕的是同行,同行相忌,他来夺命,他来障碍,他来扰乱,他来破坏,是什么?同行的人,他的话讲得有道理。

  与你不同行,他不会来障碍你,为什么?跟他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你要问我的话,你们和尚怕谁?和尚怕和尚,居士怕居士。

  同行他有利益冲突,于是他才想尽方法来障碍你,不就这么一个道理吗?为什么他会来造业、来折磨你?都没有放下自私自利,都没有放下名闻利养。

  所以,障难、魔障从哪里发生的?我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在里头不是外头,里面有魔,外面就造业,我们能把烦恼习气断掉,魔障才真正离开。

柏林禅寺在唐朝出过一个伟大的禅师——赵州从谂禅师,他的舍利塔现在还在这里。赵州禅师有一个话头,成为禅宗修行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就叫“无门关”——现在我们的禅堂就叫“无门关”。

  这个话头来源于这样一个公案:有人问他:“狗子还有佛性吗?”赵州禅师说“无”。就是赵州禅师的这个“无”,成为一个话头。这个话头,从唐朝到宋朝、乃至到元朝,有很多禅人参究,也有很多人在这个“无”下明心见性。

  “无”是什么?宋朝有一位祖师叫无门慧开,专门讲到无门关这个“无”,如果你在那里参“无”,赵州禅师说“无”、“狗子无佛性”,若是观想什么都没有,观想“虚无”,那就错了,那不是参禅,那是观,有点像天台宗的空观,所以“无”不是虚无的“无”。

  “无”在这里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令我们起疑情,疑什么?疑赵州禅师为什么说无?就是疑这个。你也可能猜测,有很多推理,很多经典里面的理解,现在告诉你,所有这些意识活动、猜测、理解、来自于经典里的注解,在这里都用不上,都不算数。你说我知道他为什么说无,一二三四……打叉,不对!

  告诉你,用意识在这条路上走,不可能找到答案,就算你以为找到了,它也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既然解决不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它有什么用呢?所以可以直白地说,你费尽心思猜测、理解,甚至找寻经典里的注解,都白费功夫。

  你说我参这个“无”,不知道从何下手,那就对了,参它就是要让你感觉到不知从何下手;有的人参“无”,说心里感到很闷,对了,就是要让你感到闷;有的人说,我参“无”完全用不上功,对了,就是要那种完全用不上功,但又能不放弃,不断地在心里提起话头,提起“无”的话头。

  在这种参究里,支持我们不断地提话头的“什么”,实际上是信。这里的信有很多层:首先我们信赵州禅师,他说“无”,绝对不是随便说的;

  其次我们信自己的心,除了分别、妄想,除了理论、注解,无量劫以来我们生死轮回就是靠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佛学里有“识”,“分别心”,我们相信,我们的内心除了这个识以外,还有一条路。当我们不断地提“无”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识的活动,会逐渐地削弱,妄想、分别会越来越少。

  关于这个“无”,古人有很多比喻,这个“无”就像铁钉,现在要你用嘴巴去嚼它,后果是什么?后果可能是你的牙齿全部嚼烂掉,如果你坚持嚼的话。“无”就像一个铁钉,在我们的心里不断地被咀嚼,就会把我们无量劫以来平时特别活跃的分别心那个牙齿嚼烂掉,让它起不了作用。

  它就是要让你无路可走、无理可申、无话可说,把你堵在这里,被堵在这里,你还能不放弃,而且越闷、越堵,你越勇猛,越坚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个锻炼的过程。

  这个锻炼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刚开始也许是烦闷的、茫然无序的,但是就像嚼铁钉,慢慢地你会从茫然无序、烦闷、没有滋味中,嚼出一些滋味来。这个时候有点像什么?

  有点像一湾水,很浑,有很多泥巴、杂质,这个话头就像是往水里扔一个东西,扔进去以后,在一个阶段这个水会更浑,比以前还浑,比不参禅的时候妄想还要多。

  但是越过这个阶段之后,这个浑的东西就会沉淀下去,变清,清归清,浊归浊,清浊就分判了,到这个时候,你才觉得,啊!这里面大有文章啊!你的心就不肯轻易放弃了。所以这个方法很绝,是要逼我们悬崖撒手,头撞南墙,舍身跳黄河,逼拶我们。

  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个习性,就是一定要在理路、意识上得到点什么,所以众生最大的贪在这里。最大的贪不一定是贪吃、贪衣服,不是贪财、色、食、睡,我认为,众生无量劫与生俱来的最大的贪是名。我讲贪名的时候,你们想的是什么?想当住持,大和尚,会长,这是一个很肤浅的理解。

  名是名相。所有的名相是怎么建立的?是由分别心建立的。所以众生的分别心就像一个贪婪的野兽,要你不断地给它喂食,喂什么?它吃的那个食料是什么?就是这些名啊!这个好,那个坏,就那些判断。这个野兽在那里张开血盆大口,要你不断地喂这些名言、名相。

  其实云水行脚的师父的行脚体验,对修行非常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特别能观照心念。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寺院,我们马上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要搞清楚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人是什么?这个是住持,这个是知客,这些反应来自于不安全感,不安稳,进而产生各种分别——名。

  所以众生最大的也是最难断的贪,实际上是这个名,分别心这个野兽,现在我不给它喜欢吃的东西了,它不是喜欢吃山珍海味吗?现在我扔给它砖头瓦块、木头、铁钉。我让你吃!在我们不断地扔砖头、瓦块、木头的情况下,这个分别心野兽的胃口、贪就会歇下来。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