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教的人生观 [打印本页]

作者: 英姿    时间: 2008-8-9 17:24     标题: 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




作者: 张正邦




   佛教的人生观,一字概括之,即为“苦”,而这个“苦”不仅含有一般意义上的“苦难”、“痛苦”、“忧悲”、“苦恼”,还包含更深的意念,如“缺陷”、“无常”、“空”、“无实”等。佛教认为世间有苦难,但也并不否认人生的乐趣。而且认为众生都可以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乐趣。如家庭伦理之乐,五欲之乐、厌离之乐,色身之乐,心灵之乐等。不过认为这些乐趣都包含在“苦”中,这是因为这些喜乐是无常、变易不居的。而“无常即是苦”。

  佛教认为“苦”之所以生起的根源是“渴爱”。“渴爱”与强烈的贪欲相缠结,无有满足之日,无有止歇之时,使人身心疲于奔命,最终必然导致人生的苦难。“渴爱”引起世间的一切困扰纷争,小到家庭个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与国间的征战,无不由此而引起,一切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根本都在于自私的渴爱。“渴爱”让一个人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日益繁衍、滋长、积聚,这是苦之产生的根源。要使自己从苦难中得到解脱,就必须有“道”可循。“道”是通过一条道德、理性与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体证最终实相、圆满自在、快乐与和平的途径,很有积极意义。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佛教的人生观对我们有何积极的意义?

  佛教的人生观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佛教把人生归结为苦难,但又进一步分析了这些人生的苦难,都是人们自己的无知贪欲招致的。因此,人人都可以克服这些苦难,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节制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有群体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幸福快乐。

  积极的入世态度,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佛教认为众生一体,休戚与共,小我生活在大我之中,因此要求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能自私自利,要达到“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的目的,而提出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口号,表现出了积极的入世态度和牺牲精神,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观应该成为现代人在困难时不消极、不沉沦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佛教为我们提供了符合伦理的理想人格形象,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君子人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仁与不杀生,义与不偷盗,礼与不邪淫,智与不饮酒,信与不妄语,这种理想的人格,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合理的内容值得借鉴。

  佛教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也对我们现代人有着积极的意义。“乐”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心性修养的境界,与实在的物质无关。对于当代人来说,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割裂开来,并专注于灵魂的净化,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不断获得、不断改善物质条件,是现代人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我们应该吸取佛教人生观中积极的因素,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加强,以此来平抑一下都市人躁动不安的心态,缓和一下紧张万分的神经。(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