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净空法师讲述) 上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03     标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净空法师讲述) 上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第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华藏图书馆又一次的盛会, 我们四众同修聚集在此地研究观经,善导大师的著述。善导大师是唐朝人,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他老人家对净土宗的贡献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特别是日本与韩国都深受大师的影响。日本许多修净土的道场都命名为善导寺,我们台北也有个善导寺,这个善导寺是日本人所建的,遗留下来的。我们听到这一个寺的名称,就晓得他是专修净宗,而且是依善导大师教诲为中心的净土宗。

在近代中国大陆祖庭,我们几乎都公认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的道场,这是我们最近一代的祖师。印祖所依的是阿弥陀经,尤其特别推崇的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 为什么不依无量寿经,这在过去我们宣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都有详尽的说明。无量寿经虽然是净宗第一经,可是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完善的版本,使这部经留滞,不能流通达一千年之久,一直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出现,大经才有完善的版本。这个本子出来到现在还不到半个世纪,流通几乎已经遍及全世界了。这个是真正令人非常惊异的一桩事情,当然必定是三宝威神的加持,否则一部经流通这么快的速度,这是自古以来,我们都没有见到过的。
无量寿经是净宗的第一经,是净宗的根本经,也可以说它是净土宗的概论,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概论。 对于西方极乐世界面面都说到了、都介绍到了。 小本阿弥陀经它的宗旨是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所以无论莲池、蕅益大师在全经大科都判作信愿行三个大段落。劝信、劝愿、劝我们修行。而观无量寿经也是净宗重要经典之一,我们称为净土三经。

观无量寿经就是第三经,这一部经的内容是给我们说明修净土的理论,说得很详细、很明白,修学的方法。我们同修们大多数采用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出处在那里呢?就在本经。所以本经一开端是教给我们观想念佛,当中又教给我们观像念佛,最后给我们讲的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这个方法也是出在这本经上,除此之外,它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九品因果说得很详细,补充大经三辈往生之不足。由此可知,这部经在净宗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选的本子是善导大师的注解,诸位翻开经本的第一面,大师将本经分为四个部份,也就是本经的四卷,通常称为四帖疏。在第一面的前面有一个印章,这个印章我们放大了,诸位能看得很清楚,这个印章是温哥华一位金石家,陈老居士他给我刻的。这两句话是善导大师对净宗非常有名这个偈语:﹁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两句话是善导大师说的,意思很明显,如来不止是讲释迦牟尼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在九法界里面示现成佛。为什么?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就是给我们讲净土法门,﹁弥陀本愿海﹂就是讲净土法门。由此可知,诸佛度众生出轮回、了生死、成佛道,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这是善导大师的名言,我们把它印在此地,特别提醒诸位同修。善导在历史上记载有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既然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这些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我们应当深信不疑。
四分里面,第一分是玄义分。这一次讲座,我不讲疏,只讲经,不讲疏。要讲这个疏,这个注解时间会很长,这个注解提供诸位同修作参考,我会把大师重要的意思给诸位作简略的报告,这样我们每一会,就是每一次的讲座都会让同修们感到,我们真正得到切身的利益。

这个一开端﹃先劝大众发愿皈三宝﹄,这个皈就是归依,为什么呢?一定要得三宝本愿威神加持,如果没有佛力加持,这个甚深无上的法门,我们怎么会懂呢?说出来诸位怎么会听呢?你会听,听得欢喜,这是佛威神的加持。我们这个道场是长年讲经的道场,换句话说,诸佛菩萨从无间断的加持。所以我没有在的时候,我们家里这些人,每个月的月中都做一次三时系念的法会,这个法会超度在这一个月当中,全世界死难的众生,我们这个意思在此地。很多人告诉我,做得很有感应,我回来告诉家里人,我说不是你们有功夫,你们修行没有什么大的功夫,那那有这么大的感应呢?这个感应是三宝加持道场,在这个道场做超度佛事,感应特别的殊胜。道理明白了,我们就不会傲慢,不会说这是我了不起,不是的,是佛菩萨威神加持,一定要知道,说、听都如是。

所以善导大师一开端就先劝我们大家,你看不是他个人发愿,当然他个人也这样发愿,劝我们大家跟他发同样的愿,求三宝加持。这个偈颂总共有十四首,十四首我们把它念一念,重要的句子跟诸位说明一下。
﹃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这个道俗时众是指现前当时的这些大众,这一句就是说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四众弟子,各人都要发无上心,无上菩提心。因为这个法门是大乘法,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什么叫菩提心呢?底下这几句就是菩提心:

﹃生死甚难厌﹄。你能够厌离,那你真的觉悟了。世间人都贪图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能够看破,想把它舍掉,这是真正觉悟。舍了这个世间呢,求佛法。佛法难闻,你听到;不但听到,你还非常欢喜接受,这个信是欢喜接受。这要不是真正觉悟的人做不到。
﹃共发金刚志﹄,这个金刚是比喻。 发的愿心永远不坏、永远不变,这叫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四流就是三界。三界里面这个欲界,欲是五欲,通常我们归纳起来,财色名食睡这个是欲界的业因。你只要这些东西不断,不管你在家、出家;不管你修学那个法门,你对于财色名食睡这五桩事情还有贪爱,你就离不开欲界,这个叫做欲界流。这个四流,第一个就是你有欲界的业因,你就超越不了欲界。上面还有色界、无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有思惑,有见惑,就是有见思烦恼,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这个要不能断掉,这都不能细说了。见思惑平常讲得很多,有这两样,你就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出不了轮回。何况还有一个无明?所以这个四流是有见思无明。欲就是欲流这个五欲,这四样东西,这四样东西你有了,你就出不了三界。此地告诉我们要把这四样东西断掉,断掉啊!那你就横超三界,就出离六道轮回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啊!说实在话,要靠其他法门来修学,恐怕没有指望。所以唯有净土,求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让我们横出三界;横出三界怎么样呢?不需要断,带业往生,不要断也能走得了,那只有这个法门。愿入弥陀界,我们要发真正的愿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叫真正的愿心?善导大师在本经要给我们说明,我们要特别留意。
﹃皈依合掌礼﹄。皈是回归,依是依靠,合掌是恭敬。这个下面就是教给我们发愿的。﹁世尊我一心﹂,这个讲最重要的就是一心;﹁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这一句讲的是体,讲的是性体;﹁报化等诸佛﹂,这是讲的相,前面是体,这讲的是相,前面是性这是相。性相也可以,体相也可以,这个相里面讲的是正报,报身佛、化身佛。﹁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菩萨是佛的眷属;﹁庄严及变化﹂,这一句是讲的报土。前面是正报,这个地方还是讲的报土跟化佛。变化是化佛、化菩萨。﹁十地三贤海﹂,到这个地方呢,里面包涵十方一切真善知识,皆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真正善知识跟佛一定是同心愿。佛劝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知识跟佛一样,这叫真正善知识。这包括十地三贤海。

佛法里面讲这个一,不是专一,要专一那就不平等了;它是讲的任一,任何一个。在华严里面讲到十玄门里面﹁主伴圆融﹂,那个是主。如果我们说毗卢遮那佛是主,其他都是伴,你们想想要不要打架?现在选举立法院都打架。为什么呢?不平啊!为什么偏偏毗卢遮那佛做主?别的人不能做主啦!那佛法界里也吵翻了天啊!所以佛法是任一,不是专一。毗卢遮即佛为主,所有一切佛菩萨都是伴;阿弥陀佛为主,毗卢遮那佛也是伴;释迦牟尼佛为主,阿弥陀佛也是伴。这个大家平等,没有话说了,任何人都可以做主,乃至于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主。我是主,诸佛菩萨都是我的眷属,都是我的伴,所以,尽虚空夹法界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主、个个都是伴,这大家平等,没有话说。所以主伴圆融,这个主是任一,不是专一。有情身上是这样分的,无情身上也是这样分的,这一个世界为主,其他世界为伴;任何一个世界都可以为主,都可以为伴,这样主伴才圆融,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下面说了:

﹁时劫满未满﹂,这是讲的修行,修行的时劫。通常修行,从凡夫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才圆满了。没有满的呢?那修一个阿僧祇劫、二个阿僧祇劫,在菩萨的地位未满,已满的、未满的都包括在里头。 ﹁智行圆未圆﹂,这个意思跟前面一样。﹁正使尽未尽﹂,这个智行圆未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这个开悟,这个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那个大彻大悟,这个智行悟是圆了,这个小悟、大悟还没有圆。﹁正使尽未尽﹂,这个正使是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有断尽的,有还没有断尽的。还没有断尽的,﹁习气亡未亡﹂。已经断尽烦恼的,可能他还有习气,习气还在。功夫更深一层的,习气也没有了。
﹁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这个证智是指证到佛菩萨的果位,已经成佛,这是证智;未证智,他还没有成佛。像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及等觉正受金刚心,相应一念后,果德涅槃者。净宗里头常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些都是我们归依的对象。 由此可知,这个归依的境界范围很广大,不仅仅是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刚才讲了,乃至于一切善知识,因为它底下讲:﹁正使尽未尽﹂。这个范围包括得太大太大了。我们初发心,我们没尽;初发心,我们的习气还没有亡。所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真善知识就是统统劝人专修净土,专弘净土的,那都是我们的归依处,所以这个境界范围很大。
﹁我等咸归命﹂,这种三皈,我们在其它地方很少见,这是善导大师确实这个心量见解跟别人不一样。与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普度众生的那些接引众生的方法、手段真的相应,真相应! ﹁三佛菩提尊﹂,这个三佛菩提尊就是如来。 要翻成中国意思,三是正,佛是觉,菩提也是觉,就是正觉,正等正觉的意思。 ﹁无碍神通力冥加愿摄受﹂。我们归依的目的是求诸佛如来,以圆满无碍的威神力量,冥冥当中加持我们、摄受我们。 ﹁我等咸归命三乘等贤圣﹂。前面这是求佛力加持,这个地方求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求三乘贤圣加持。 ﹁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这两句是我们求佛菩萨、罗汉加持的条件。我们有什么条件请人家加持,他真的就来加持。有些人求佛菩萨加持,求不到啊!结果是落了一场空。原因在那里?常言说得好:要如理如法。理跟法就在这两句,我们要有佛的悲心,一切心里面特别讲的是大慈悲心。慈悲是佛心,不但要发大悲心,要长时无退者,永远不退转的大慈悲心,就与佛菩萨圣贤心心相应,这个时候有求才会有感应。

﹁请愿遥加备,念念见诸佛﹂,这个念念见诸佛就是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这两句说我们愚痴造业,在六道轮回里面受报。 ﹁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善导大师出生的时代,是释迦牟尼佛末法的开端。末法是一万年,我们现在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善导大师距离我们一千多年,特别示现在末法,与我们的关系就特别的亲切。我们都是末法时期才听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诲。 ﹁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要是最重要的法门,极乐世界往生不退成佛,在一切佛法里面是最重要的法门。 ﹁定散等回向速证无生身﹂,这个定散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方法,修学的方法,这到后面我们会说到。善导大师把这个修行分为定善、散善。 ﹁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这一部经是大乘菩萨藏。菩萨所学的,不但是大乘,而且他属于顿教,顿教一乘。这个一乘法,佛在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我们知道法华是一乘,华严是一乘,这个经也是一乘,而且是一乘顿教,那就非常非常之难得了。顿是快速,即生成就。﹁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这个二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这个二尊是指这两位佛陀。他们的教诲:﹁广开净土门,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我们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也要把这个法门推广,也要把这个法门,尽自己的心力教导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安乐国就是极乐世界,因此我们信愿解行要与佛相应,千万要记住。不能有一点点私心,有一点点私心, 你修学这个净土,这个法门就不相应了!你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了! 像那些地方不相应呢?我们看到这个经本,往往看到本子后面印的版权所有,这就不相应了。为什么呢?就不能平等施一切,就限制住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今天无论是经书,无论是你自己的著作,只要是劝人学佛的,录音带也好、录影带也好,你印上欢迎翻印,功德无量,你的功德就真无量;你是怕人翻印的话,你这一生的时候不能往生。为什么呢?你把佛法限制住了,你跟佛法的心愿不一样。佛是要普度众生,我不度众生,那怎么会一样呢?拿钱来我才度你,不拿钱就不度你,这不是佛的愿望,佛是无条件的普度众生。所以你流通得愈多愈好,流通得愈快速愈好,不要去限制,这个你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这叫平等施一切。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下面它在这个玄义部门分为七段,七段我们也按它的次第来介绍,我们简单概略的介绍,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段在第三面倒数第二行。 ﹃一先标序题者﹄,第一段先介绍序题,他一开头就说真如广大。真如是什么呢?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真的是大。﹁五乘不测其边,十圣莫穷其际﹂,这个说的是真的。五乘菩萨,缘觉、声闻、天人,真正有修、有学、有证的,十圣说得更具体了。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十地都不能很清楚、很圆满的知道。我们怎么能晓得真正究竟、圆满、明白?那是成佛的境界。佛以下不行,所以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这个十圣莫穷其际,这是给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这个真相,我们就是要想明白的,明白慢慢来不要著急。佛是真明白,佛虽然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听了还是不明白,原因在那里呢?我们自己不是那个程度。听虽然是听了,听不懂,不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不要紧,依照这方法修行,渐渐就会明白了,总会有明白的一天。先叫我们在此地建立信心,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

﹁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 这两句话说出来,使我们很安心。蠢蠢之心就是我们凡夫心,诸佛如来所证究竟圆满的境界,我们每一个人统统具足;只是他觉悟,我们迷惑。差别就在此地。我们为什么迷惑呢?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著,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如果我们把妄想、执著去尽了,那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去掉,所以他还不能到究竟圆满;他必须把那一分妄想、执著打掉,他就圆满成佛了。由此可知,烦恼愈多,执著愈多,我们的迷就愈深,苦恼也就愈重,就这么个道理。 ﹃无尘法界﹄,无尘是清净极乐世界。﹃凡圣齐圆﹄,佛菩萨有,我们也有。佛菩萨觉,他有受用;我们迷,虽有,不得受用。

﹃两垢如如﹄,两是两种,垢是污染。什么东西呢?就是妄想、执著这两样东西。 ﹃普该含识﹄,九法界的有情众生统统都有,只是多少程度不一样。像菩萨、阿罗汉他们比较轻一点,染污得轻一点;六道众生这个妄想、执著染污得重一点。所以凡圣统统都有,就是轻重差别不同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因此佛看到我们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永远不觉悟,他老人家很有耐心,在那里等。等到那一天,你差不多可以觉悟了,给你讲了,你相信了,你点头了,他马上就来。这叫什么?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这种感。这个感呢可能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为什么呢?那个自己那个心微微地在动,就是能够接受佛法,能听得进去,我们自己真的不知道。一遇到佛法,听得就生欢喜心,这是你这个善心已经成熟了;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个感应非常非常的快速。

那么佛教我们,这一开端就用三檀四摄,这个文在第四页第五行﹁三檀四摄﹂。﹁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这个两句很重要。佛曾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轮回?你为什么会这么苦?这个东西别人说不出来的,世间人没有能力说出来。科学、哲学、宗教都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不能解释呢?不晓得事实真相。光是推测,推测不是事实, 距离事实甚远啊! 为什么这么苦?今天世界为什么这么乱?我们看到现象,这个现象是果报。是果,果必有因。你前面种了因,后面那有不结果报的道理?你要好的果报,你要种好因;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善恶果报,丝亳不爽。

檀是布施,佛给我们讲三种布施,这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就是说明我们长劫轮回的苦因, 你不肯布施嘛!换一句话说,你不肯帮助别人嘛! 这一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位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他来问我,我就告诉他,你相不相信佛法,他说我相信,相信就很容易了。他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你没有福报啊!你从前做的生意小,伙计都听话,你的福报小啊!你只有那么大的福报,现在你的生意做大了,做大了要大福报,你的福报没有那么大啦!所以底下人不听话啦,就这么个道理。那怎么办呢?修福。怎么个修福呢?佛教给我们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真正能修三种布施,你是与众生结善缘,你对众生有恩惠啊!众生与你有恩惠,他就是报恩来的,这个报恩来的,那有不听话呢?这个不听话的,你跟他没有恩惠。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不但是家庭里面父子、兄弟,你在这个商店里面,老板跟伙计也是这四种关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的伙计都听话的时候,都尽心尽力替你做的时候,报恩来的,你对他有恩;他来撤你台,来给你捣蛋,把你生意搞垮,报怨来的。唯独佛法把这个道理分析真的清楚、真的明瞭。你要你的生意发达,将来能发大财,赶紧大布施。

还有一个同修告诉我,他说奇怪,有一天我坐车,车上的人告诉我,因为我们走到汶莱大使馆,汶莱是很小的国家,人口只有二十五万人,比我们台北市差远了。二十五万人这么一个小国家是世界上首富,最有钱的国家,回教国家。他富有从那来的?石油太丰富了,产油。他就跟我讲,全世界的凡是回教国家都产油,都有钱,都富有。他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啊?我说什么原因呢?佛讲的布施啊!回教的教义,他是硬性规定,回教徒每年这个收入一定要拿出十分之一来布施,他全国都布施,整个教徒们都布施,他怎么没有福报呢?当然有福报嘛!但是他们的布施只有财布施,他没有法布施,没有无畏布施;所以他虽然很富,他生活还不是很快乐、很圆满,还有很多麻烦在。佛教给我们究竟圆满幸福的生活,是要三种布施统统要修。他听我这个话听懂了,他明白了,他发心真正要做。他说我从那里下手呢?他经营的是电子工业。我说就用你自己经营的这个项目吧,你可以把佛经,可以把这些讲记做成电脑磁片,可以把这个录音的、录影的做成CD 片。 你不要收钱,送给你的顾客;除了送给你的顾客之外,你能送给全世界,这个学佛的团体机构,或者是个人,你尽量的送,不要怕的时候你送光。你今天送光了,明天连本带利的都加上,决定有的,自自然然源源不断而来,你决定不要害怕。我们常讲舍得,你能舍,后头才得,不舍,后头就不得,就完了。财源要像水一样会流的,这流出去,那就流进来,不要叫它成为死水,死水就完了。何况财,要知道五家共有,不是你的。你为什么不拿来做好事?不拿来普遍利益众生呢?你能这样做,你将来的商品,在世界任何地方,你开展览作秀的时候,人家来看一定欢喜你的,你的东西不如人家,人家也欢喜你的,买你的。为什么呢?他跟你有缘嘛!就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多少人想不通,冤枉不冤枉啊!

他这次跟我去旅行,到了马来西亚看到每个地方,同修们非常热烈的欢迎,布施的啊!我们的经书、录音带免费,那个地方要,那个地方赶快送去。所以无论到什么地方,欢迎的人非常之多,热烈的亲切招待。我说你做生意像我这样多好呢?你的生意就发达了!你就发大财了!俗话说:不怕货比货,只怕不识货。这个话还不太可靠啊!缘份最重要啊!一定要与广大众生有缘,有善缘、有好缘,不要结恶缘。

今天一切法里头最善的无量寿经,最善的净宗法门,这一点我们在这十年当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观察到。自古以来任何法门经论的弘扬都很难推广,唯独无量寿经。我们提倡无量寿经才十年,八二年开始,一九八二年开始,十年这个法门能够弘遍全世界,为许许多多同修爱好欢迎,这就说出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菩萨护持的法门,一切诸佛弘扬的法门。得不到佛菩萨威神加持,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这是我们看到的。我们这个弘扬的速度面这么大的时候,自古以来查历史找不到,这个绝对不是我们个人的德行。我没有德行,我也不会说,在讲台上你们听到我好像说的是头头是道,我想是佛菩萨加持的。我下台就不会说话了,我见人没什么话好说的。这个是佛力加持的,不是佛力加持,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财施、法施,我们做这个CD片,做这个录音带、录影带我们要花钱,钱是财布施。内容是法布施啊!人听了之后精神振奋,他一切都不恐怖了,无畏布施啊!一桩事情三檀圆满,这个真是难得啦!真正不容易!

﹁四摄齐收﹂,摄是接引众生的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是布施。第一个布施,布施跟众生结恩惠、结好缘,他才会听。然后下面是:爱语利行同事。佛菩萨接引众生的四个方法。 我们只要把三檀四摄学会了,你这一生真的是自在幸福,你会被一切大众接受,会被一切大众欢迎,你在这个世间无往而不利。上有佛菩萨保佑你,下有一切众生爱护你、拥护你,你怎么不幸福?你怎么不快乐呢?这到那里去学呢?佛法里头才有。离开佛法学不到,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这一大段,诸位能够把三檀四摄学会了,今天第一座你就很得受用,你就晓得佛门里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知道怎么求,我知道怎么修,这个是学佛的基础、根本法。世间人先不满足他世间的需求,他还要学什么佛法?一定是先满足现前的幸福快乐,然后我们会想到长远的,我将来的幸福快乐,我建立在那里?我们看这个大师的开示,第五页第二行最后一句: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 这段故事必须到经文里面才看到。现在我们不浪费时间,简单的说,要考量我们将来。将来一般人讲死后,有些人,不明瞭的人,认为人怎么样呢?人的一生,生不平等;有人生在富贵家庭,有人生在贫穷家庭。出生不平等,生下来之后,在这一生当中也不平等。最平等是什么?死了最平等。看错了啊!死了更不平等。有的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有的下地狱受罪,怎么会平等呢?所以要知道,生不平等,活了不平等,死了更不平等,这是事实的真相。聪明人、觉悟的人,他就会想到,我在世间这个时间短暂。时间短那无所谓,将来死后时间长,那可重要,那个苦乐比现在这个苦乐要紧得多了!我们要想到真正的幸福!永恒的幸福!

韦提希夫人在这一会里面,他亲身所经历的、亲身所感受的,以及他要求佛对他的帮助。佛叫他在十方世界自己选择,他选择的是西方世界极乐净土。他这个选择,实在讲,也是代替我们选择;因为我们所受的苦难,所历的境界,跟她没有什么差别。她觉悟了,我们今天也觉悟了,她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相信一定选择得很正确,连释迦牟尼佛也赞叹她选对了!选对了怎么个去法呢?他提出两句的请求:﹁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两句话很重要。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说:一切法自心想生。换句话说,就是求佛教我要怎样思想才能够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师在前面跟我们讲这个法门是大乘最重要的法门。落实到实际修行功夫来讲,就是本经讲的定、散二善。定善是什么呢?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这是属于定善。这是我们真正修学的功夫。那么他这里讲的散善跟平常我们讲的正助双修的意思不同,他这个定、散二善都是正行,不是助行,这个要知道的。假如我们把它看做定善是正行,散善是助行,那我们就看错了。它定、散都属于正行,因此这个定、散两种方法,无论修学那一种方法都能往生。修定善能往生的,修散善的,也能往生的,定、散都修那当然更好,都是决定得生。

他这个简单的注解,在这个第五面第六行﹁定散二门,定即息虑以凝心。﹂就是一心不乱。这一句佛号念到功夫真正得力的时候,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这属于定善。﹁散即废恶以修善﹂,这个散善在此,善导大师在本经里面给我们指出来的,净业三福属于散善,九品因果属于散善。可见得它真的这个散善也是正行,不是我们通常讲的助行。
﹁回斯二行﹂,回是回向,将这两种行门回向求愿往生,这个法门容易。因为这个定、散二善人人能修,人人能得,不像其它法门,其它法门难啊!这个法门就容易,叫易行道。 这个底下解释这个弘愿。 ﹁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我们听了这一句话啊,这心就安啦!我们为什么会往生?阿弥陀佛本愿在摄受。我们靠这个。自己要具备的功夫,要用前面定散这个意思来讲呢,简单来说:一心念佛,断恶修善。一心念佛是定善,断恶修善是散善。你只要记住这两句话,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我在讲席当中讲得很多,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都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恶;所以真正修行人,不要求自利,念念利益众生,这就对了。自己前面你真的要是把它统统搞清楚了,你愈舍愈多,你财布施,纵然整个世界经济萧条,你有福报,你的衣食财用不会缺乏的。为什么呢?有福嘛!所以说,福报是真正这个世间法的主宰,不是聪明,不是智慧,不是谋略,不是这个东西。福报啊!
你们看三国的时候,刘备的儿子刘禅,大家晓得无能,智慧能力都不足。他有福报,诸葛亮替他当奴才,你看他多有福报,有福还愁什么呢?不愁。 福是第一。 福报从那里来?断恶修善。断恶是什么?断自私自利。一定要念念当中利益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去做,你这个福德就不可思议。这个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阿弥陀佛一定加持你,他这个力量做增上缘,所以你决定得生净土。

底下又说:﹁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闚,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 前面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这后面是我们不能理解;不但我们不能理解,三贤十圣菩萨他们也不能理解。何况我们?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所以﹁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这个话说得好。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派我们去,那一边阿弥陀佛在欢迎,赶快来...,这还不成功吗?世尊叫我们去,就是教我们信愿行。我们今天明白了,信愿怎么行呢?一心念佛断恶修善,简单明瞭啊!只要能这样做法,那边阿弥陀佛就非常欢迎,念念光明注照你,那有不去的道理呢?

﹁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这一个大段落可以说就是大师给我们说的,讲经的因缘,能够提醒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明白这一部经典、法门的重要。生无上欢喜心来修行,真正发心,一定是尽形寿归依,我们这一生都依靠这个法门。舍此秽身,这个舍很重要,我们的身都肯舍,何况身外之物呢?那一样不能舍呢?舍是因,得是果,愈是舍,愈得的多;愈得的多,愈要舍。不要说得多了就不舍,那就坏了。为什么呢?那你所得的用完了,就又没有了。就像水一样,你永远让他流通,永远没有止境,这个好啊!不要把它堵起来,不要障碍它。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在这个乱世五浊恶世当中,我们一定会得到个人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社会它动乱,我和谐,天下它大乱,我太平,这才真正显示出福报。
,我们就介绍经题。刚才说过善导大师重要的开示,我一定会提出来,大家自己能够看得懂的,我们统统省略掉。这样我们进度可以能够提前,进度快一点。因为现在在全界各个地区,如果这个经讲得太长了,大家都不太愿意接受。现在人耐心不够,希望这东西愈短愈好,愈简单愈好,因此我们的长经要短讲,深经要浅讲,这是接引大众的根性。有深入的,到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讨论大师的著述。我们准备第二次或第三次,我们详细来讨论,这一次我们略说我们今天把这一段跟诸位介绍出来,使我们学习这部经典,先有了一个基础。从下一次。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04

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卷

请掀开经本第六页,看这个下面的页续第六页第四行,这一段是解释经题。 ﹁第二次释名者﹂,这个名就是经名,解释经名。﹁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注得很详细。我们这一次印的这个经本,印得很多,同学们有需要的话,可以从柜台上,请一本带回家去。平常在家里可以看、可以读。讲经的时候来听,能够看得明白的,我们都不说了,省一点事情。要跟诸位说的大概就是此地注解里头没有注到的,必需要跟诸位报告。

这个地方的佛,跟无量寿经那个佛说,阿弥陀经也是佛说,净土三经,经题前面都有一个佛说。这个佛不仅仅是指释迦牟尼佛,单单是指释迦牟尼佛,跟其它一切大乘经没有什么两样。这个说的意思非常之广泛,是一切诸佛都说,所以这个佛说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不说净土三经的。这个意思诸位要特别的记住,换句话说,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要说这一部经,都喜欢说这一部经,实在是因为这个经、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普度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如果遇到这个法门统统都能得度;不但能得度,而且是平等得度,这个法门就不可思议。所以一切佛必定要说,佛不跟众生说这个法门,他慈悲就不圆满。

第二个﹁说﹁这个字,在第七面第一行第一个字,﹁说者﹂,这个﹁说﹂,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最好,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有说过的,这个说法也是专对净宗经论,这个净土三经而说的。他老人家说是﹁众生成佛机熟,为说此法令一切众生一生究竟成就故。﹂这个是要解里面解释这个﹁说﹂字,这个说得太好、太圆满了。是众生成佛的机会到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一生,现在成佛的机会来了。这个因缘真的稀有,真的难逢。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那里会能碰到这个机会呢?碰到一个证须陀洹的机会就不得了了,证阿罗汉的机会,那还得了吗?那一个人敢想成佛。我们没有想成佛,也不敢想成佛;但是成佛的机会到了。你要能把握这个机会呢,那就恭禧你,你这一生圆成佛道了。唯有机会到了,佛说这个法门才管用,才真正帮上忙。佛要不说这个法门,我们机会到了,成不了佛,我们机会没有到,佛给我们说这个法门,我们不相信,他也就白说了。必定是机感相应,所以这个说是畅佛本怀,这个说有喜悦的意思,非常非常欢喜说这个法门。这个意思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了,看到佛说这个法门,那种欢喜真正是非常非常的稀有。

阿难尊者一生跟佛做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这一天这么样的欢喜。这是为众生说这个法门,众生接受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他一生当中必定圆满成就。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不是任何法门能够相比的,这个是佛说的意思,这个意思,善导大师注解里面没有。我把他补充出来。
下面说什么呢?说无量寿。无量寿这个注解,在第七面第三行。无量寿是中文的意思,梵语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翻成中国意思,世尊自己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翻为无量寿、无量光。其实这个无量是一切众生,当人圆满的自性,无量是指的这个。不仅仅是无量的寿命,这个无量是真的无量,绝对不是有量的无量,是真实的无量。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随拈一法都是无量,一切无量里面,我们要问:那一桩事情最要紧呢?寿命。

假如说,你今天有无量的财富、无量的珍宝、无量的眷属,你没寿命,那这个无量不就全都落空了。所以一切无量当中最要紧的一个就是要有寿命。有寿命这一切无量,你才能享受得到;假如没有寿命,确实这个世界一切无量无边与你都不相干啊!所以经典的翻译,一切无量当中,为什么翻做成无量寿,道理在此。所以诸位记住,绝对不是一个单纯寿命无量;假如单纯一个寿命无量,我们没有无量的财富,寿命虽然长还要受贫穷之苦,那个日子很难过。所以是一切无量当中,是以这个寿命来做一个代表,它也是一切无量当中最重要的一种。

经里面给我们说,西方世界依报、正报无量的庄严,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小本经里面虽然说得少,但是莲池大师注解说得详细,蕅益大师也介绍得很明白,本经说得也很多。依报正报一切无量,都是我们自己性德的流露。话说回来了,我们是凡夫,没有见性;我们虽有性德,性德是隐而不彰。彰就是明显,隐藏起来没有露出来。我们虽然没有露出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他老人家修德圆满,性德圆满显露。我们到那里去享他的福;虽然享他的福,他的福就是我们自己称性之福。在享他福报当中,在西方极乐世界断烦恼、破无明,证圆满的自性。这一个度化众生圆成佛道的方法,确实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比起极乐世界都要逊色,没有像西方世界这么圆满,这个是无量寿的意思。这一段的解释,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了,我就不必多说了。

下面呢﹁观﹂这一个字在第十面,诸位翻到第十面第四行第二个字,﹁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观﹂,平常我们讲的观照,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把这个修行功夫分为三等,这是第三等,叫观照。什么叫观照呢?此地大师给我们说的这几句开示非常重要。是净信心,关键在这三个字。净信心就跟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是能照,实相是所照。
我们今天没有观照的功夫,你问为什么没有呢?心不清净。因此参禅不能开悟;不但不能开悟,这个心实在讲太粗了!妄想执著太重了!连禅定都得不到,学教,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说大开圆解,能够将经教的真实意义体会个一分两分都不容易;不但不能体会,还有不少同修听的时候,把意思听错了。他听我讲,我再问他,他回来讲跟我讲的意思完全相反。 他怎么会听错呢?曲解了。 这些事情中国、外国,我常常都遇到。从前我还不太容易相信,听东西会把意思听错了,果然真有。这是什么?这是心太乱了,太复杂了。可见的清净心非常重要。

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的净信心,信什么呢?心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方法、所说的境界、所说的因果完全不怀疑,统统都能够接受,依教奉行这就叫净信。手在此地意思,心净信了,我们身一定做到。手是代表我们,心到,手就到,我们真的能把它做到。下面是个比喻: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处世、待人、接物,我们有智慧,我们用理性,不用感情,这叫观照。如果日常生活当中还动感情,你的照就没有了,这个观照就没有了。诸位要晓得,观照就是理性处世、待人、接物,一切事,理智做主,不用感情,这叫观照。这样子你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初步得力,你在生活里面过失就少了。所有一切过失都发生在情执里面,你能够舍掉情执,用智慧、用理性、用客观,那就不一样了。减少许许多多的过失,这是我们常讲的断恶修善,到真正功夫得力,这断恶修善才真谈得上,否则的话,你断恶修善全是感情边上事情,善未必是真善。

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就叫照住,这个观照第二层就是照住。这个照住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得禅定,得定。烦恼纵然是有,它也不起作用。这个照住在我们净土宗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 在禅宗里面得禅定,得到禅定,这个就是照住。 最上层的功夫呢?叫照见。你看你们读心经,心经中国人都会念。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它照见了。照见是最上乘的功夫。在我们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在禅宗里面叫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那是照见。 由此可知,禅宗里面讲观照、照住、照见三个层次;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功夫成片,这个功夫成片跟观照的意思一样。讲事一心、讲理一心。其实所证入的境界是相同的,名称不相同,所以这是讲的功夫。本经教给我们这个观,这个观就是修行的方法。世尊在此地给我们讲了十六种,所以这个经也称做十六观经。十六观里面大别来分,分为三大类: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三种念佛。那一种属于观照?那一种是照住?那一种是照见呢?跟诸位说,任何一种里面都有浅深不同。

我们用持名,我们在初学的时候,功夫还没有得力,那什么都谈不上。功夫得力了,这个得力是什么样子呢?是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面只有佛。就像此地讲的,心里面所想的、所念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忆是心里想、口里念,这个佛境界很广。就像大本无量寿经所说的,我们想阿弥陀佛,他在因地的发心求学,修行证果,发愿广度众生。我们常常想他,不知不觉自己就跟他一样。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想阿弥陀佛,想久了,你就变成阿弥陀佛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想到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依正庄严要记住,正报里面报的,从初发心修行证果,一直到广度众生都叫正报。依报里面种种设施,提供十方大众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这样美好的一个环境,这都属于依报。庄严是主要讲的是这些,这个我们要懂。换句话说,说依正庄严就是依正庄严四个字全部的无量寿经,乃至于我们说全部的净宗经论,这四个字都包括尽了。我们心里想的是这个,我们期望的是这个,我们念的是这个。把这个世间一切尘劳烦恼不知不觉的都离开了。那为什么?不想它了嘛!不想它,自自然然它就远离了。这个时候,这个境界才叫做观照,也就是我们讲的功夫得力、功夫成片。成片是这个意思,是这个境界。
有这样的功夫,给诸位说这决定得生,生西方极乐世界。生那一土呢?凡圣同居土。这个品位不高,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功夫更进一层,你念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真的断了。从断证功夫上来讲,他跟阿罗汉、辟支佛是平等的,但是从智慧功德上来说,那阿罗汉、辟支佛望尘莫及啊!他不能比啊!这个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功夫再上一层,这是理一心不乱,那就照见了。跟心经上的境界完全相同,照见五蕴皆空,世法、佛法都了不可得,这个是见到法身,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净土。可见得,你用观想、用观像、用持名,任何一种念佛方法,功夫都是由浅而深,都能成就。
末后是个﹁经﹂字,这一个字,在我们讲堂里面常讲,每一部经都要说,这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前面佛说观无量寿佛,这是别题。﹁经﹁这个字是通题,但是大师在此地有几句说得很好,我们把它念一念。在第十面倒数第四行,倒数第四行从二句看起,第一句看起也行。 ﹁能令修趣之者﹂,修是修行,趣是趣向。就是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必藉教行之缘因﹂,这个藉就是借,要依靠教,教在此地就是讲的是经典、教科书。经典就是佛对我们的教科书。行,我们必须依照佛的教导去奉行。这个缘因,乘愿往生。乘谁的愿呢?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弥陀四十八愿帮助我们太大太大了!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彼无为之法乐﹂,这句不好懂。我们说得简单通俗一点,证得性德流露出来果报之乐,性德流露出来的,那就是依正庄严了。﹁既生彼国,更无所畏﹂。到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一切恐布、颠倒、妄想都没有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不安,一个人从生到死可以说是每一天都有忧虑,都不能安稳。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如是,生在其他世界也不例外。我们这个人间没有一天安稳的,活在恐惧之中。那么其他的呢?天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没有例外的。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他方诸佛国土也都差不多,那里去找一个安稳处呢?找不到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就真的找到了。尽虚空夹法界,唯独这一个安稳处是我们可以得到的,诸佛的报土是安稳处;但是你要不是证到大菩萨的果位,你得不到。像我们这样生死凡夫,烦恼没有能力断,想找一个安稳地方,到那里去找啊?所以尽虚空夹法界,只有这一个地方,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这一处,唯独这一处,再没有第二处了。怎么知道再没有第二处呢?查遍大藏经,佛没有说还有第二处,这是我们一定要珍惜的。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离一切畏惧恐怖。

﹁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这是说明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证果容易,修行证果之高超,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是大师在此地,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说的这几句,我们很受用,听了很受用。再看下面第三段,第十一页第三行。 ﹁辩释宗旨﹂,辩是辩别,释是解释。什么叫宗?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必须要明瞭,要真正能掌握,我们修什么?假如有人问你们:你们是修净土宗的,念阿弥陀佛的,那你们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修的是什么呢?一定要知道。如果这个我们都说不出来,那就不能怪人家说我们是迷信,说我们是盲修瞎练,修什么不知道,这个怎么能说得过去呢?此地大师以很简单的这个句子,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一面第五行。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是把我们修学的宗旨指出来了。观佛三昧,从第一日观一直到第十五,都是属于观佛三昧,第十六观是念佛。十六观所说的是持名念佛,所以念佛三昧为宗,也就是刚才讲了: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 ﹁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我们念佛的目的在那里呢?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修行的宗旨。在古德判教,这个判教的意思,是判别这一部经论、这个课程应该在什么时候,排在那一个学年,那一个学期来教授,是这个意思。
佛法里面有分小乘,有分大乘。它到底是属于小乘还是大乘,有渐教、有顿教、有圆教,它是属于那一个教?这个几几乎乎是所有古大德都公认的。这一本经典是属于菩萨藏,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是大乘佛法当中的顿教。为什么?它一生成就,不需要多生多劫的修学。它是一生圆满成就,它是顿超,不是渐修。这是第三段的意思。

第四段呢﹁辩说人差别者﹂。这个经谁说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经有五种人说。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佛法是很符合现代所讲的民主科学的精神,它不ZHUAN制,它不武断。佛说的称之为经,别人说的行不行呢?别人说的也行。只要说的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方法境界是正确的,佛都承认。你说的跟我的没有两样,是一样的,我这个称为经,你那个也可以称为经。所以经有五种人说。第一个是佛说;第二个是圣弟子所说,或学生所说;第三个不是佛弟子,天仙所说的,鬼神所说的;第五个是变化人所说的。虽然是五种人说,除佛以外,那四种人说的,必须要得佛的印证,也就是佛点头,没错,这个就可以称为经;如果没有得到佛的印证,那就不能算数。佛当年在世,请佛印证不难,现在佛不在世了。那怎么办呢?佛给我们讲了一个原则,小乘经有三个原则,叫三法印。与这三原则相应不违背,佛都承认,这是佛经,跟我说的没有两样,这个大乘法里面有一法印。这个法印,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印很重视,政府发布公告的时候一定要盖上大印,这个公告的内容是不是譬如说台北市政府的,是不是市长自己写的,没有关系,只要那个印盖上,那就是市长所颁布的。佛法也是如此,符合三法印,就等于是佛颁布的经典,我们可以信受奉行。

三法印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无常,第二个是无我,第三个是涅槃。这是小乘经所说的,绝对不能违背这三个原则,大乘佛法里头只有一法印叫实相,诸法实相。所以大乘法印比小乘法印讲得更合理了,可以说完全没有争执。 实相是什么?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佛说的是事实真相,你说的也是事实真相,那怎么不是经呢?那跟佛讲的没有两样。所以大乘经所说的是诸法实相。我们这是大乘经,这个里面所说的句句话都是真实的,决定没有虚妄,都是说的事实真相。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五段。第五段是给我们拣别定、散两门,这个是本经教给我们修行的重点。什么是定善?什么是散善?善导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很清楚,希望同修们多多的看几遍。 在这一段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要特别提醒大家。 第一个,这一个法门,什么人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人可以修学?当然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事情。想想我有没有资格接受,我有没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佷明白,他的解答在第十二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那些人不能接受这个法门呢?不能够修学这个法门呢?第一个是诽谤佛法的人,第二个是不相信的人,第三个是具有八难之人。这个八难只要有一个就是障碍,这个是八种。八难,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里面包含著三恶道,三恶道修学这个法门很困难,它的业障烦恼太重了。包括有长寿天,长寿天它没有机会听到这个佛法,佛前、佛后,这个世间没有这个法门,他遇不到。世智辩聪、聋、盲、瘖□,这个都是属于八难。他们障碍比一般人多,接受比一般人困难;但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在谤法与无信。这一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了它。
我们信佛,真信了吗?这个常常说啊,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这一万个念佛的人,真的能往生也不过三、五个。你要问什么原因呢?不信啊!那三、五往生的,他为什么能往生?他信啊!他不谤法,难啊!我们说这个是非说长短,批评道场,批评四众。四众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常常在一块聊天,不知不觉的就是非长短,这叫谤法。几个不谤法的呢?有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问他什么都不知道?那个人不谤法?所以往往他们修行能预知时至,站著走、坐著走。为什么?她不谤法,她真信。我们有意无意当中都在谤法,不知道、不觉得,还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六祖常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六根接触的都是世间过失,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在评论。诸位要晓得这个对于往生是很大的障碍,还有这种念头,还有这种行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真正想往生的人,善导大师这一句要特别牢牢的记住,决定不能轻易看过。

谤法与无信,我没有谤法,我也信,我不是无信 。那是你自己的标准,不是祖师大德的标准,不是一个公正客观的标准,是你自己订的标准。那个不行,必须要有很公正客观的标准,这个才行,可见得非常非常不容易,很难做到! 这是说明不得往生的。 那些人能往生呢?大师告诉我们的,这段文在第十三面第一行从最后一个字看起。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这是告诉我们,决定得生的人,决定得生的关键在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才行。还有杂念,还有妄想,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那就不是一心,这就不能往生。所以要真正求往生,这真正求往生非常重要。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面这个生死轮回的状况,我们不知道。想想这一生,从我们出生一直到今天,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心里头有没有平静过?有没有真正得到安乐过?纵然得到了,你能够保持几时?刹那流转。这个刹那流转就是眼前的轮回,轮回里头又有轮回,苦不堪言。没有机会出离,没有能力出离,今天遇到这个机缘,这个机缘是无量劫无量劫当中难得才碰到一次。我们这一生有幸碰到了,碰到了,要不知道,不知道这个利害得失,把这个机会当面错过,那实在讲是太可惜了。你下一次再遇到这个机缘,不知道到那一劫、那一生去了。这个是实话。遇到了,佛教给我们,放下万缘,我们就真的放下了,这才叫信佛。真放下了。为什么呢?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缘都是六道轮回的缘。你不放下,你就离不开六道轮回,必须把这个统统放下,我将三界六道舍掉了。这个佛七里面,主七师常常说的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警策人的,不要把这一句话当口号来看,这话是真话。要一心,一心信,一丝毫都不怀疑。乐是爱好,这个乐就是愿,信愿。我喜欢西方极乐世界,我喜欢阿弥陀佛,念念希望我能早一天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乐。求愿往生,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就是此地的﹁一心信乐求愿往生﹂这八个字。你具不具足,你真有这八个字,那你是决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

底下讲:上尽一形。这一形是尽形寿。我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念一天佛,我这一生决定依靠这个法门,依靠到底,决定不改变,这就对了!不要想看到参禅的人,又想去参参禅;看到学密的人,又想去念咒;看到学戒律的人,又想持戒。那你的麻烦就大了!不是其它的法门不好,任何一个法门都好,专就好,杂就不好。不能修杂了,不能修乱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尽形寿,一生就修这一个法门,决定不改变,决定不动摇。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社会上,在中国、外国都有,有提倡禅净双修,还有人标榜禅净密三修,难啊!实实在在是难啊!三不如一,一心称念,这是上等的机会。你早年遇到这个法门,你这一生修学,下收十念。下是什么?是缘份极少的,下等的缘份。他在一生当中没有遇到这个法门,到临命终时才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时候他善根现前了。他遇到了就能信,他就能愿也行,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当然那个功夫就少了,他念得少了,功夫念得少了。念得少为什么能往生呢?他那个时候念的那个心专、心恳切,那个力量效果比我们平常念佛的效率要大;因为我们平常这个心没有他那么恳切、没有他那么专。所以他念得虽然少,有力量,我们念得多,是散乱心,心力不集中,所以念得虽然多,还不如他念得少。可见得功夫浅深不同,乘佛愿力,这种发心、发愿、修持都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加持你,你一定得生。

这一段里面特别要紧的就是那一种人能生?那一种人不能生?我们必须要清楚。底下大师在这个文里面告诉我们,定善与散善。他说得佷清楚。在第十四页第五行。 ﹁三福九品,名为散善﹂。大家从第四行看起,答曰底下:﹁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他这一共有十六段,有十六观。前面的十三观是定善,三福九品是散善,就是十四、十五这两章里面是讲得是九品,这个是属于散善。底下为我们说明定善与散善的差别在那里。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定散都属于正行,不是助行。不是说定善是正行,散善是助行,如果我们这样看的时候,这不是善导大师的意思。他这两种都是属于正行,可以说是正中之正,正中之助,这样讲法可以,都属于正行。经文里面有说,这是韦提希夫人提出来的: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韦提希夫人向释迦牟尼佛祈请修学的方法。思惟正受都是属于定善,思惟是思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刚才跟诸位说过,一定要记住。依正庄严这四个字,包括西方极乐世界的全体,包括阿弥陀佛从最初发心到成佛证果以后,建立西方世界普度众生都在四个字里面。这个不可以疏忽的,不要看到这四个字﹁依正庄严﹂,正报身相很好,很漂亮,依报环境佷好,那就错了!那你这个看得太窄小了,太窄小了!要从他发心起,发心修行求学统统都包括在里头。

正受呢?这就是修定,所以他这个解释正受,在第十五面第一行,我们从前面第十四面最后一句念起:﹁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由此可知这个几句话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就是正受,无量寿经虽然讲,没有讲一心不乱,只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那个一心称念,虽然不是明显的讲一心不乱,意思统统都有了,只是程度上有浅深不同而已,也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功夫浅深不同。所以这个一向专念,那就是一心,一心专一个方向,专注在这个方向,这样的称念才有用处,所以这才是三昧相应。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正受,就是心地真正得到安稳,真正得到平静。这个平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这才平静,这个是念佛三昧现前,在本经经文上非常明显。韦提希夫人所祈请的,确实都是属于定善。散善没有人请,而是佛无问自说,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因为韦提希夫人没有祈请三福,也没有祈请九品。三福九品是佛在此地自己说出来的。

下面有一大段,这个第六大段,这段很长,也非常重要。对我们同学来说,因为我们道场,多年来都是专门宣讲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因此大家信心可以说是相当坚定。如果是初学,或者是曾经涉猎过其他的经论。 俗话说:,先入为主。听了很多人的意见,再听听佛在这个经上讲,免不了起了疑问、起了疑惑,这个疑是修行很大的障碍,这个很重的烦恼。贪瞋痴慢疑叫根本烦恼。我们要建立信心,一定要断疑生信。古德看我们这一部经,确实不免有看错的地方。所以善导大师在此地,开示里头劝我们要相信佛的话,菩萨所说的,如果与佛讲的有出入,我们都不要听。何况菩萨以下的?这一个提醒非常重要。这个话他在此地说过两遍,就是重说,那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开示。这是和会经论相违,特别给我们断疑建立信心。这个疑问从那里来的呢?就是古来的那些祖师大德说的,都是很有声望的,在历史上很有地位的那些大德,他们把经说错了。这个麻烦大了,善导大师为我们一一来辨别,指出他们错在那里;而且大师也是引经据典,不敢说我自己说。自己也许我说错了呢?举出经典来作证明。

这个里头有六段,第一段里面,在第十六面倒数第三行:﹁言诸师解者﹂。这个从前有一些法师们对这个观无量寿经的解释,解释这个三辈,﹁上辈三人﹂。我们把它念一念:﹁言上上者﹂,这个上辈里头,上辈上上、上中、上下就这个三等。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这个地位就高了。﹁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这些人是因为看到经上有这个句子,他就判定这个上上品往生者是四地到七地菩萨,他们往生的,才会到那个地方,就证无生法忍。上中呢﹁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这个都是登地的大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从这个地方判断,他们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这个上辈下品的﹁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换句话说,从古大德来看,上三品是三贤十圣去往生的,那我们凡夫没份了。再看中三辈。﹁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证了四果了,那当然三果才会证四果上,所以断定这个中品上生的,是三果圣人回小向大去往生的。﹁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须陀洹是小乘初果。﹁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换句话说,它是中三品,是小乘圣者从初果向到三果圣人,这些人回小向大,求愿往生去的。这就说明上辈、中辈,凡夫没份。下辈三人是大乘始学凡夫,这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个三品,随过轻重。这个过就是罪过,每个人造的业障不同,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

到这一句这个是诸师所说的,从前一般法师所说的。后面这一句,这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未必然也。他不同意那些人的说法。为什么不同意呢?他有道理。所以在第二段:﹁即以道理来破者﹂。 这个来说个道理说明, 绝对不是大乘菩萨、小乘圣者,不是的。这第二段﹁即以道理来破﹂,我们看第十八面第一行﹁上言﹂,这个﹁上言﹂是前面讲的诸师所说的:﹁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这个才是上品上生的。下面大师就告诉我们:﹁如华严经说﹂,这是用华严经来解释:﹁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这个分段就是六道轮回这个身没有这个苦。

﹁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满﹂。这个须臾就是刹那之间,他就能够分身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有这样大的神通能力。 ﹁更忧何事﹂,他还有什么忧虑的?还要藉著韦提希夫人祈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这回事,这讲不通。﹁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这是古大德把这个文看错了。我们要晓得,他在这一大篇里面,将这个上三品、中三品,根据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一条一条都把它揭露出来,说明古德看法不能成立。怎么才是正确的呢?他在结论上就为我们开导了。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看第一行第二句看起。
这个是他老人家下的结论:﹁然诸佛大悲于苦者﹂。苦者是指谁呢?六道众生。六道里面最苦的是人道以下,人苦、饿鬼、畜生、地狱苦,这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特别怜悯六道当中最苦的这些众生。﹁心偏愍念,常没众生﹂,这个六道里头,头出头没,生在三善道就好比头伸出来,像人掉在水里面,头伸出来呼吸一些空气,栽一个跟斗就栽到水底下去,就得去灌水受苦了。三善道就是水面,三恶道是水底,头出头没。﹁愍念常没﹂,常常堕落到三恶道这些众生。﹁是以劝归净土﹂,所以开这个法门,这才是正理,这是先从道理上来驳斥古大德看法错了。

我们心才安,信心才坚定,不至于受古人说法的影响,古大德讲这些话的人,跟诸位说都可以说是有修有证;有修有证尚且把它看错了。现在这些人如果不深入经藏细心体究,错误决定不免,那个麻烦就大了,要负因果责任。下面一段再从九品,经文里面反对批驳他们,希望我们把这一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04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三卷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面第五行,前面曾经说到,古大德对于本经有些偏差的看法。这些看法呢对于后来的修学人,会有一定不良的影响。善导大师在此地,一条一条为我们列举出来,指出错误的所在,使我们真正能够明瞭,佛度众生的苦心。

前面一段是从道理上来说,说明他们确确实实是疏忽了,错解了经义。今天第三段重举九品,以这个经义来观察,也很明显看出这个见解的错误。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这个是古德这样说法。

下面呢,这就是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的: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那不是讲的四地至七地,他是讲三种众生。那三众生呢?底下就说得很明白了。这是本经佛说的:一者但能持戒修慈。这是一种众生;另一种,不能持戒修慈。这个持戒做不到,但能读诵大乘。第三,不能持戒读经。这个连读经的能力也没有,唯能念佛法僧等,那就是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不要四地菩萨,不要四地以上,这个我们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这个都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这个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此文证﹂,我们用经文来作证明。﹁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得判同上圣也。﹂这就是说明上品上生是凡夫,不是圣人。古大德说四地到七地,我们就没份。善导大师根据经文给我们指出来,我们欢喜,为什么呢?我们人人都有份。不要说是下品,上上品我们也有份,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能生上上品,诸位要晓得。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品位高下完全在持名功夫之浅深,功夫浅深怎么说呢?我们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功夫浅;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深;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那就是上品上生。可见得读诵也好,持名也好,完全在功夫,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不是随便讲,不是感情用事,推FAN古大德的说法。人家引经据典,句句话都有根据,根据佛所说的,所以他的这几句好啊!

看这个法门,净土三经,九品往生是佛去世后。佛去世,佛入般涅槃以后,这个入般涅槃,大家听了不好懂,说佛去世后好懂,我们很容易明白。大乘根性的人,这个大乘是心量广大,不仅为自己,也要为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心,这是属于大乘上品的凡夫,不是圣人。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大乘上品凡夫呢?只要问问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为众生著想。我们得到佛法的好处了,如何把这么好的法门,尽心尽力的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力量,也是大乘凡夫。力量是要靠福报,没有那个福报不行;但是他有心,有心,我尽心尽力的去做,虽然做得很少,做得很有限,那功德是圆满的。为什么圆满?已经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可见得佛法里头修圆满功德,人人都做得到,不一定我做多少多少好事,这功德才圆满,不见得!随著个人福报的差别,只要尽心尽力,统统都是圆满功德。

底下反过来说。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看一段就行了。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这是讲的大菩萨们,登了地的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这是反过来,对这个说明上上品,四地到七地菩萨还要藉著一天到七天念佛的功夫,还要藉著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才能成就,没有必要。由此显示出,确确实实是为凡夫,凡夫有份。

底下是讲上中品,上中品古德讲是初地以上,到四地菩萨,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佛在本经里面说不必受持大乘,不必就是不一定。你能够受持大乘当然好,受是什么?受是接受,持呢是我要把它做到。这个大乘,譬如我们现在读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大乘。我们每天读诵,能明白经典里面的意思,把经典的教训运用在生活当中,这叫受持。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教训,我都把它做到,这叫受持大乘。那么上中品的人,受持不受持没有关系,这个不必受持大乘。那怎么样呢?
底下说:要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文在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二行﹁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那这就行了。这个比前面更容易、更简单了。这那里要初地到四地的菩萨呢?这明明是我们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话虽然这么说,怕的是大家又在这里发生误会。﹁深信因果﹂,我们对于因果大概总有几分信心,若说深信呢?恐怕就未必了。为什么呢?深信一定会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们没有做到,就是还信的不深。
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为什么说我们信的不深呢?是我们把事实真相迷惑了。怎么迷的呢?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想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这个就不是深信。如果深信的人呢?那佛跟我们讲的,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身都不是真的。我身外之物那一样是真的?我们要问了:身心世界里头,什么东西是真的呢?佛告诉我们:因果是真的。我们得的这个身体是果报,这个身体容色健康,这是属于正报;我们生活的享受,一生的遭遇,那叫依报。一饮一酌莫非前定,这是事实,谁都没有办法超越。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就超越了。怎么超越了呢?晓得这个身不是我。起心动念再没有这个自私自利了。业力就没有了。业力从那来的?业力从我来的。所以阿罗汉证得了无生,阿罗汉破了人我执,不再以为这个身是我了,不再以为念头是自心了。所以业力就不能转他,超越业力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了。只要有我,你就没有办法超越轮回,道理在此地。所以大乘极善上品凡夫,他们的思想、见解跟一般人不同;虽然他不是圣人。不要说他不是菩萨,连小乘须陀洹他也比不上。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所以在断烦恼上,比不上须陀洹,但是在见解上,他跟菩萨没有两样,跟大乘菩萨没有两样。大乘菩萨对事实真相瞭解,深信因果,他也瞭解事实真相,也深信因果,但是烦恼一品也没断,但是念头一转,起心动念为众生、为佛法。你要问他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虽然果位不高,是凡夫,但是他的境界,他的思想行为,类似大乘菩萨,他有这个见解。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为弘扬佛法,起心动念弘扬佛法,就跟诸佛菩萨相同了,这叫大乘极善。所以福慧的增长,那种广大快速都不可思议。随著他的见解、心量、作为在那里扩充,在那里扩大,深信因果。
譬如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讲的物质享受,这是果报,从那里来的呢?财布施得来的。你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发大财,前生修的财布施多,今生得的财富多;前生法布施多,这一生聪明智慧;前生无畏布施多,这一生得健康长寿。这是因果。三种布施是因,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你要深信,你会拼命去做。为什么呢?我想得这个果报。原来这个果报是这么得来的,这叫深信。他就真干了。不谤大乘。
佛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所讲的方法就不一样,随机说法,没有一定的法可说。只要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都是正法。我们应当要赞叹,不应该有门户之见。我修净土,他修禅,我就毁谤禅,赞叹我净土,自赞毁他。学禅的人,禅第一,其他的法门都不行,这个叫做互相毁谤,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互相毁谤,对于佛法的弘传有很大的伤害,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听这个人毁谤净土,那个人毁谤禅,算了都不好,我都不学了,我都不要了!所以会断绝许许多多众生在这一生学佛的机缘。把人家的法缘断掉了,这个要负责任。所以不可以毁谤大乘,对于大乘佛法我们都赞叹、都赞扬。以此善根回愿往生,这个样到自己临命终时,佛也来接引。

我们翻过来看二十二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以此文证﹂,这一段也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我们用这一段文来证明。﹁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这是比上品上生的,上品上生是大乘极善的凡夫,这个稍为次一点,他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比前面次一等。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再看上品下生的,上品下生呢?古德说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种性就是我们平常讲:三贤位的菩萨。这个登地是圣人,三贤十圣,这都了不起的菩萨,这是古大德的看法,可是佛在观经上不是这么说的。观经上讲:亦信因果。说实在话,前面那个上品中生﹁深信﹂,我们看到深信的人不多。﹁亦信﹂,我们看到很多。他也相信,相信深度不够;换一句话说,他也懂得修福,不是全心投注在修福,不是的。附带做一点,这叫做亦信因果,但是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唯此一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也发了无上心,无上心就是决心在这一生当中,求生极乐世界,知道这个人间很苦,不愿意来生再搞六道轮回,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个就是上品下生,修学的样子。

我们读了这个文,真的,对于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心确实增长了,晓得我们上上品、上中品难,上品下生对我们来讲不算困难,很有希望,这是真话。所以这是善导大师对于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
从这一段文证来证明,这个文在二十二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这个迎候就是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你,那个场面不一样。怎么场面不一样呢?这边底下说得很清楚。

在第二十三面第四行第二句:﹁上上去时﹂,就是上上品往生的人,佛,这个佛是阿弥陀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所以你自己往生就晓得自己的品位。如果你往生的时候,看到满虚空统统都是佛来了,上品上生,统统是诸佛来迎接你。如果看到阿弥陀佛与千佛来接引你,这个数量就少了,一千尊佛来接引你,这是上品中生。如果阿弥陀佛来的时候,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的是五百尊佛,这是上品下生。所以往生的时候,来欢迎你的场面不一样。场面愈大愈殊胜,那你的品位就愈高。所以我们希望五百尊佛来欢迎,这是真的。我们同修人人有份,要希望有千佛来迎接,那还得努力点。这个讲上辈往生。

﹁次对中辈三人﹂,这个经文在第二十三面,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看起:﹁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就是中辈上品,﹁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是佛在本经说的,换句话说,从佛在观经上讲的这个意思,这个上三品是大乘凡夫,这个中三品是小乘凡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大乘凡夫心量是开放的,小乘凡夫心量是保守的,对这个戒律斤斤两两的在计较,要怎么样去受持,完全著相。大乘凡夫比较开放,不斤斤计较事相,这有显著的差别。下辈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造很重罪业的人,这种人临终遇善知识劝导他,他马上能够回头念佛求往生。这才真正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统统是为凡夫说的,这是讲持戒的,也就是我们常讲持戒念佛。戒律很清净很谨严,不造过失,这样的人往生是中品上生。

所以大师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在二十四面第一行:﹁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持小乘戒这个凡夫,念佛回向求生净土,一生持戒非常清净。﹂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戒律精严,往生的品位不及前面的人呢?诸位要知道,戒律清严完全是自利,没有利他的功德。你的心量还是小,念念求自利,没有把心量放开来,利益一切众生,功德利益不一样,在这个地方。

所以大慈菩萨说得好,那个龙舒净土里面,劝我们修净土,我印了单张,印了十万张,在柜台上。龙舒居士劝人念佛,他里面引用大慈菩萨的偈子,如果我们能劝两个人念佛,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够劝到十几个人,念佛往生,那你就是真菩萨了;你能够劝一万个人,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这个功德比个人修持戒律精严,不知道要大多少。你利益多少人,你帮助多少人成佛了,所以宣传一切大乘佛法功德都无量。一切大乘法中,唯独净土这个法门最契合现代人的根机。什么叫最契合现代人根机呢?现代人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落空。这就是说得真实的利益,其他大乘法门修学不见得能成就,这是真话。为什么呢?一切法门都必须要断惑才能证真,这个惑是烦恼。要说起断烦恼,那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烦恼不能断乾净,你就决定出不了轮回。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断烦恼之后才能超越,没有能力断烦恼,修学一切大乘法门,只是阿赖耶里面多种一些大乘种子而已,这一生不能发芽,不能开花结果。唯独这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就开花结果,圆满成就。由此可知,你宣传这个法门,推荐这个法门,那功德跟一切其他大乘法不能相比。所以专修专弘无边的利益,这个利益真相,佛在大经上所说的,除了诸佛明瞭清楚之外,九界众生都不能够完全明白,这功德有多大。我们今天自己来做,做了自己不知道;但是有个迹象能看出来,你愈做愈欢喜,这个一定有利益。那没有利益,你怎么会愈做愈欢喜呢?真做的人,愈做愈欢喜,愈做愈快乐,愈做身体愈健康,这是花报。眼前的果报,愈做愈顺利,家庭幸福,事业顺利,这个是现前的感应。像这种感应,我们这些年来在海内外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为什么呢?有这么多好处在嘛!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了。

中品中生,大师在此地举出本经所讲的,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受持一日一夜戒是什么呢?八关斋戒。本经大师对于八关斋戒的受授,受持讲得很清楚,等到讲的时候,我特别会跟诸位介绍。一日一夜,这时间短,但是这个一日一夜,心非常猛利,所以我们在国外有看到一些同修,他们平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修行,连读经念佛,甚至早晚十念都没有时间。忙到这个程度,他怎么修法呢?他每一个月修一天,或者修两天,利用假期。就像我们打佛七一样,念佛念一天一夜,或者念两天两夜,一个月修一次,这是属于这一种的,与观经里面讲的中品中生相应。这是受环境的逼迫不得已,善导大师说,这是佛去世之后小善凡夫。这个经文在二十四面,第四行最后三个字念起:

﹁佛去世后,小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这个佛的愿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与第十八愿相应,所以他必定得生。
这个底下说:﹁若论小圣去亦无妨﹂,如果说是小乘人回小向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讲得通。﹁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这个话说得非常肯定,说这个观经,观经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同一类的经,佛是为凡夫说的,与大小乘圣人不相干,与他们不相干。佛是九品三辈,是度一切凡夫的。
底下中品下生的人,那一类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呢?经云,在二十四面倒数第二行:﹁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彿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这一类这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原来这个人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得修行;但是,是世间的善人,世间的好人、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友,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这样往生的。中品下生。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中品下生以上是善人,没有造罪业的,没有造罪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三品呢?就是造罪业的人。我们看看古德怎么个说法,这段文在二十五面第四行,我们看最末了这一句:﹁次对下辈三人者﹂,这个下辈三人就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个下三品,﹁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这是古来大德的看法,这个看法错了。他这个看法是大乘始学凡夫,那就是前面,从上上品到中下品,那就对了,就没错了。绝对不是大乘始学凡夫,善导大师在此也是引本经来做证。他引的经文,就在这一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从第三个字看起:
﹁如下上文说﹂,下品上生经文是这样说法:﹁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这个就造的罪业轻一些,为什么呢?五逆罪他没有造,谤法的罪没有造。这个五逆谤法是最重的罪,这个罪是堕地狱的;换句话说,他这个堕地狱的罪没有造。但是饿鬼畜生的罪业,他造了,换句话说,下三品的人如果不能往生,决定堕三恶道。这个一类不堕地狱,但是堕饿鬼、堕畜生道是这样的人。﹁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所以这是造恶业的众生。

我们再继续看下面:﹁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冷静观察现代的社会,实实在在这是总说现代社会的现象。我们起心动念都在那边造恶业,真的还没有谤法,还没有造五逆罪,除这个重罪没有造,其他的罪真的都有,都常常在犯;虽然犯了,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就有救了。虽然掉在水里,遇到船,手里抓到船,命可以保得住了。
﹁下中者﹂,我们再往底下看:﹁下品中生者,此人先受佛戒﹂,这个先受佛戒,无论是在家出家,我们受了戒。受了戒以后怎么样呢?受戒不持戒,破了戒。﹁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什么叫不净说法呢?说法贪图名闻利养,这个叫不净说法,意思就是说心不清净,名利没有放下。说法是利益众生的,如果我在这里说法,先跟大家谈价钱,我跟你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这就是不净说法。与不净说法意义相同的,我们写书。譬如善导大师作这个观无量寿经疏,虽然不是他口说的,这个文章是他写的。假如他写这个疏,后头有版权所有,那就是不净说法。为什么呢?他要贪图利益,如果他不要版权,欢迎翻印功德无量,那他就是清净说法。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现代科技发达,除了书本之外。从前只有这个书本,现在有录音带,有录影带,有电脑磁片。假如他也要有版权,有著作权,那就统统属于不净说法,这个罪过非常之重。不净说法这个都是地狱罪业,不是好事情,你所得的利益只是眼前。你能得几何的利益?实在讲那个利益太少太少了。你能够把眼前这个小利舍掉,普遍去布施,你跟许许多多的众生结了善缘,这个利益不晓得有多大,你没有办法估计。前面我曾经说过,纵然经商,我印经,我做录音带,随著我的顾客,我都赠送,你与这些广大的顾客都结了法缘。他跟你有缘,你的商品,他就喜欢买;纵然你的货色不如别人的,但是他看到你喜欢。为什么?跟你有缘嘛!人家东西比你好,他跟他没有缘嘛!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菩萨商人跟普通商人不一样,菩萨应化在各行各业,他懂得如何在他事业里面弘法利生,如在他事业里面普度有缘,这个不一样。这个利益大了,那个不是小利益。一般商人一心只为自己那点小利在斤斤计较,那是非常有限的。过去生中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多少富贵人家保不了两三代,甚至于自己晚年都保不住。原因在那里呢?他这一生把福报享尽了,没有了。这一生没有再种福,布施是种福、修福、种福、积福,那你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要明白这个道理。

﹁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这是讲他地狱相现前,造这些罪业的时候,必定堕地狱。大师在此地,字句很简单,但是每一句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在临终地狱相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我们知道这一类往生的人,也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所以古大德都公认四十八愿,十八愿第一,道理在此地。极重的罪业,极苦的众生,遇到了都能得度。

我们再看下下品,那个罪业就是极重极重的,没有比这个更重。二十六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第二句:﹁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是恶业造全了。五逆里面,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破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十恶就是杀盗淫妄,妄语,恶口两舌,贪瞋痴慢统统都有,样样具足,这个是决定堕阿鼻地狱。﹁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我们俗话常讲,堕落在阿鼻地狱永不翻身,这是指这一类的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极恶的罪业都能度,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我们在讲大经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西方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个确实是有的。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四土,三辈九品是平等的,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一切经典里面没有这个说法,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也没有这个现象,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特别。他那里是平等的世界,虽然你品位很低,下下品,但是你的依正受用跟上上品没有两样,受了同等的待遇。所以这个法门真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凡圣,如果不是得佛威神加持,他不可能理解。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此人若不遇善﹂,就是他要不遇到善知识,必定下沈,沈沦到无间地狱,他一定下沈。﹁由终遇善﹂,由于他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了。﹁七宝来迎﹂,临终的时候,佛来迎接他。
下面这是大师的总结:﹁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个话讲得真有道理,我们今天遇到的缘好,所以我们就有机会上三品往生,遇缘不同。有人没有这个缘份,没有这个机会,临命终时才遇到,那都很幸运。有多少人临命终时遇不到,没有跟他讲,没人提醒,那他这一生就空过了。大师这个说法才真正符合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本意。这些经文,我相信同修们都很熟悉。为什么呢?你们看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他几乎把观经善导大师的注解,重要的全部影印在这个里面,为我们证明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确确实实是佛对我们说的。九品,从上上品我们都有份,真正肯干,肯努力真的都有份。

我们下面这几行,我们把它念下去:﹁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就是大乘,发大乘心的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小乘根性的凡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上品的是心量思想开放的这一类凡夫,中三品的是思想比较保守谨慎,专求自利的这种凡夫,下三品是恶凡夫,无恶不作的凡夫,是这个,统统是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藉善,藉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所以下三品的人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发菩提心,见了佛才发菩提心。不是这个地方发心去往生的,这个地方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诸位说,是中品下生以上的人,不是下三品。下三品的是没有发菩提心,临终的时候,听到这一句佛号就接受、就相信,这样子去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这个心就发起来了。这是佛力加持,使他自性开显,菩提心出现,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不可以这样说法。若作此见,这就是古大德这种见解。﹁自失误他,为害兹甚﹂,这个两句评语评得好。古大德这种见解,我们自己失了很大的利益,也耽误了别人,这个害处很大。﹁今以一一出文显证﹂,出是举出经文,明显的给我们证明。﹁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实在讲,这是善导大师出现在世间,善导大师为我们写这个注解,真正意思就在此地。

下面这一大段,就是第四大段,第四大段是给我们举出证据。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第四出文显证者。﹁出﹂是举出,﹁文﹂是经文,明显的来证明。﹁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这是假设的一个问答,问得好。是你老人家自己意思推想的,还是真正有经典作证据,如果说是你想当然耳,那不行啊!那人家不能够生信。一定要有佛在经上明显的说过,那你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承认,我们可以相信。

大师在底下说这些话不是我的意思,确确实实有经典作证明。那一部经典呢?就是观无量寿经,就是本经。他在本经里面举出十条,为我们证明。佛确确实实说这个法门是为凡夫,不是为大小圣人、菩萨跟阿罗汉,不是为他们。这个十条,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翻开第三十面,我们看大师作的结论。三十面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上来虽有,十句不同﹂,他举了十条,证明是佛的意思,是佛说的。在头一天,我跟诸位说过这个经典、这个法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所以我跟大家讲佛说,那个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佛。因为没有一尊佛不说这个法门,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一切众生快速成佛的方法,只有这个方法。他怎么不说呢?所以善导大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那个如来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不是指某一尊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六道里面。为什么呢?唯说弥陀本愿海,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一桩事情,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发愿往生,就为这桩事情,不为别的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瞭的,一定要知道的。这个举出十句,我们看这个文。

﹁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常﹂是常常,﹁没﹂是什么?没是堕落三恶道。佛给我们讲这个法门,是为了常常会堕落在三恶道,就是造作罪业的这些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大圣是菩萨,小圣是声闻、阿罗汉,与他们不相干,确确实实是为常没众生,我们就是属于常没众生。所以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大罪业是没造,五逆十恶没造,小罪业是天天都不断;换一句话说,纵然不堕地狱,饿鬼、畜生是决定都有份的。我们中国人常讲:人死了就做鬼。有道理,虽然鬼是六道之一。为什么人死了不做人呢?人死了不升天呢?人死了一定做鬼呢?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做鬼。所以人死了做鬼很有道理,这个是讲得通的。这就是造的罪业很多,而且很广很深,三恶道是决定不能避免的。佛这个法门真正度我们,我们遇到这个法门决定得度。

底下第五大段:﹁会通别时意者﹂。在这一段里面,因为前面一段,善导大师给我们证明的都是本经,都是观无量寿经。假如我们再问:观无量寿经以外,佛在其他经上有没有这个说法呢?这一段善导大师引用净宗以外其他的经论,佛也是这个说法,那我们就深信不疑了。所以在这段里面,他举往生论,他举的华严经,他也举的法华经,所以他举的经论很多。我们平常最熟悉的阿弥陀经,他老人家也举了。我们把他所举的重要的经文,我们念一段。

大家翻开第三十二面第五行。我们看他举的阿弥陀经,这是我们很熟悉的。﹁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这是阿弥陀经后面还有这么一段经文:﹁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夹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个是阿弥陀经的经题,经题他只讲了一半,上面一半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所以你看看这个经题就真正不得了。 阿弥陀经它的宗旨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持名求生净土。这个经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个经不可思议功德,佛号不可思议功德,发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人,不可思议功德。什么人称赞?一切诸佛称赞的,不是普通人称赞的。普通一个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我们还未必肯相信;一尊两尊佛称赞这个不可思议功德,我们也不能完全肯定。十方世界所以一切诸佛一个都不漏,个个都是异口同声这样称赞,经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受持这个经执持名号的人,统统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没有一尊佛不护念你,一切诸佛都护念了,护法龙天那有不保护的道理。我们一天到晚求佛菩萨保佑,怎么个求法?你想求,诸佛未必护念你,护法神未必保护你。你能这样做,就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

大家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你才会知道,我为什么把所有一切大乘经统统舍掉了,这些年来我专弘五经一论。所有一切大乘经,连华严法华我都丢掉了。你要问为什么?就刚才讲的,我现在深信因果。从前为什么还讲那些大经大论呢?那个时候信不深,现在深信了,我当然取最好的,所以其次的全都不要了。有人弘扬,有人去讲,让他们去讲去吧,好像我们做生意买卖,从前不识货,好的、坏的掺杂在一起,统统都要。现在识货了,光要最好的,次一等的不要了,统统不要了。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特别是三经,净土三经,一切法门里头真真实实是不可思议功德。这个不是我说的,诸佛说的,遇到的人很多;虽然很多,跟我从前一样。虽遇到了,不识货;虽遇到了,也不起作用。那一天遇到,你真正识货了,那就管用了。真识货的时候,死心塌地专攻、专修、专弘。我们弘扬劝人,我就介绍这个经,介绍这个法门,其他法门我不介绍了。为什么呢?那是二等、三等、四等的,一生未必能得利益。这是第一等的法门,一生当中决定得利益。无论什么人,你是善人、是恶人统统得利益;纵然造极重罪业的人,还是得最殊胜的利益。这实在不可思议。
后面我们再看大师一段苦切的劝勉。这段文在三十三面第四行,从后面这一段看起,第四行的后半段:﹁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导大师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他有非常高的地位,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史书上记载他老人家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你看他这个语气﹁仰愿﹂,恭敬到了极处。对谁恭敬?对我们。真正是慈母对爱子用心之苦切,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一些,诚恳到了极处,用的是﹁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一切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善自思量﹂,你要好好的想想,﹁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宁可以我遇到伤害。什么伤害?我相信佛的话,这是假设佛讲错了,我也相信,也不怀疑,将错就错,就错到底,要有这种信心。﹁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不要相信菩萨的话,等觉菩萨,什么样的菩萨。他说还有法门比这个念佛往生的还要好,还要殊胜!我不相信。他说他的,我不相信,我还是专信释迦牟尼佛的话,阿弥陀佛的话,尤其净土这个三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就是说我相信一切诸佛所说的话,我不相信菩萨;菩萨都不相信了,什么罗汉?什么今天什么善知识了?那当然我就更不相信了。这样才能往生,才能得救。﹁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如果你要执著菩萨所说的,执著一切这个大德们所说的,他们讲的这个念佛法门不是究竟法门,不是最好的法门。你相信了,那你自己失掉了,你自己误了;不但误了,你还误别人。这几句要紧,太要紧太要紧了!我们只相信佛的话,佛以外的,一切菩萨以下所说的与这个法门不相应,我们统统都不相信,我们这一生才决定得生。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07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四卷

请掀开经本三十五面,倒数第四行﹁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这个在净宗修学确实是一个问题。大师在此地为我们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到底二乘种性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在这一段里面,尤其有几段开示非常重要。

第一个是在第三十八面,世尊告诉须菩提尊者说:一切法皆是化。这句话在三十八面,倒数第三行。这就是凡是现象都是自性变化所生的,六凡法界如是,四圣法界也不例外。我们要问: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化?是化。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一真法界是不是化呢?也是化。
诸位要知道,能化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的真性,常讲的我们自己的真心,正如同我们晚上睡觉作梦一样,梦中所有的境界,无论是好的境界,还是恶境界,到梦醒之后,我们都晓得,原来是梦境。梦从那里来的呢?梦是我们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不是外面有东西变现到梦境里,没有这回事情。是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这是我们由于梦境很短,很容易醒过来,对这个现象,我们瞭解比较清楚一点。但是现前这个世界,再扩展到整个宇宙,再往外扩大,像佛经里面所讲的:无尽的世界、无尽的众生从那里来的呢?还是自性变化出来的。

所以金刚经上,佛说一句很有名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因为它是变化所生,它不是永恒存在的。这个变化所生的相,在我们感触当中好像它确实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存在,殊不知这是我们的错觉。实际的状况是什么呢?实际状况是这种变化的相续。这是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叫相续相。前面变的这个现象,跟后面变的这个现象相似,一个一个相似,这个继续起来,我们就觉得这个现象存在了,是这么一回事。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电影影幕上所现的这个现象一样,那是一张一张底片在那里交替时候的相续相。所以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所有这些变化的,它的性质就是有生灭。

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佛家讲的有情众生,就像现在人讲的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就看出它是生灭相;植物有生住异灭,它也是在变化。植物的变化,我们观察更容易明显。像这个春夏秋冬四季,它的变化非常的显著。矿物有成住坏空,在这三种物质里面,矿物的观察时间比较长一点。现在用考古的方法,确确实实证明了所谓桑海沧田,地形也有变化。现代科技发达了,我们用高倍的望远镜看到太空当中的星球,有新生的,有爆炸毁灭掉的,这是世界的成住坏空。佛给我们说了一个总的现象,它是生灭相,那我们就要问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生灭相?华严经上所说的,毗卢遮那佛的净土。华藏世界是不是一个生灭相?经上肯定的告诉我们,不是的。为什么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现象?一个有生灭,一个没有生灭。这道理在那里?佛是很讲理的人,他不随便说话的。

现象之生,凡真有性就会有相,性是能变,相是所变,有能必有所,就如同有因必有果。我们六道凡夫用的是生灭心,所以现的这个相就是生灭相,生灭相是变幻无常。佛的境界,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心是真心。真心是什么呢?真心是不生不灭。我们凡夫用的是妄心,这个妄心是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我们用的确确实实是生灭心,所以变出来的现象是生灭的现象。诸佛菩萨变现的现象,它是不生不灭的现象,就是这个道理。

生灭现象是自性变现的,不生不灭的这个境界,也是自性变现的,统统是化。所以这个化里面就有净土,就有秽土,有法性土,有法相土。真心变的叫法性土,生灭心变的叫法相土,统统是化。如果我们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参透了,就恍然大悟,佛所讲的话没错。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说诸法平等没有高下呢?统统是自性变现。决定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所以说一切法毕竟性空。这个性就是它的本体,一切法决定没有它的自体,乃至于经典里面所讲的,菩提涅槃亦复如是,那怎么不平等呢?生佛平等。西方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平等,理上平等,事上平等,作用上也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虽然是平等的这个现象,可是我们感受不相同。为什么会有感受不相同呢?这个里面是迷悟有别。悟了的时候,他感受是清净的,净土、秽土都是清净的。如果不悟,也就是迷了自性,那这个感受就有苦乐之分了,就大大的不相同了。这些都是佛菩萨讲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当中的纲要为我们说出,我们明白了,佛还是要学;不但要学,要认真的学。为什么呢?唯独认真的修学,我们才能够证得诸法实相,跟诸佛菩萨一样,才能够证得圆满的觉悟。这佛经里面讲的圆觉,圆满的觉悟,圆觉之后,这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

所以佛说经有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随著我们境界而说,随众生的常识,随众生的理解来说,这个我们很容易懂。一说我们就明瞭,就很容易接受。一个是随他的见解而说,因此有许许多多的开示,我们听了不懂,好像与我们的常识完全相违背,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也没有办法接受。但是佛那个说法是说的真话,随顺我们的说法,也不能说是假话,诸位细细体会里面这个意思,这才是真正佛没有妄语。无论是随俗谛说随真谛说,都是真实不虚。

我们要从这个里面细心去体会,迷悟程度不相同,境界层次不相等,佛要教化这许许多多众生,以我们世间人的观察,那真是苦口婆心。他也有不思议的善巧方便,用现在的话来说,教学的方法手段无量无边,只有一个目标,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证得实相,这是佛教化众生的宗旨目标。

可是在众生这一方面来说,可以说是无始劫以来就迷惑颠倒。这个迷,经上常讲的迷倒,迷惑颠倒,是愈陷愈深。像掉在泥里面去的时候,愈陷愈深,不会说陷下去,他会爬上来,这个很困难很不容易。我们无始劫以来,迷惑在六道里面,一世比一世严重,麻烦在这个地方。所以佛纵然有圆满的智慧,有不思议的善巧方便,我们依然不能得度。不是说佛的智慧不圆满,不是说佛的方法不好。我们自己有业障,业障太深太重了,对于佛的开示,我们很难体会。就是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往往把佛的意思错会了,尤其是佛不在世,留下来的这个经典,我们看错意思,想错了。连个问的机会都没有,佛在世,我们有过错还可以问问,佛不在世,连问的地方都没有,这个就是业障深重。对于诸佛所证的究竟圆满的境界,我们要想得到,要想契入,实在是很难。

像这个华严经末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个不思议解脱境界是什么呢?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入是什么意思呢?入是完全明白了,完全觉悟了。那就是悟,那就是入!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证得,你证到了。这个是佛法教学最终的目标。佛教化众生究竟圆满之能事,假如我们不能契入这个境界,佛对众生的教化就失败了;虽然教,达不到这个水准,达不到目标,这个教育就失败了。当然佛对于那些法身大士没有问题,好教。对于这个大乘纯善的众生也好教,对于我们这些人难教。我们这些是什么人呢?前面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读过,善导大师给我们开示得很明白。所以诸位要记住,前面讲九品,上三品是大乘极善之人。大乘极善的人,我跟诸位报告过,大乘心量大、见解广,心量大见解广,起心动念都能为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著想,这就是大乘极善。念念想众生的真实利益,这种人好教。中三品的人,是小乘根性,也是善人,小善。什么叫小善呢?小善的时候,虽然很善,他的思想见解不广,他很保守。我们中国人常讲择善固执,他有这种固执的劲,所以他这个戒律持得很严。持戒精严,这是一种择善固执。那个大乘人不一样,大乘极善,虽然他的境界不是菩萨境界,他很接近,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是属于这一类型。这上三品,中三品都是善人,不造罪业。我们是那一种人呢?我们是下三品的,造罪业的。罪业造的有轻重不同,如果造五逆十恶,那就是下下品往生,造的罪业轻一点的呢?这就是下上品,下中品的,我们是属于造罪业的众生。这一类众生难度,难度居然有人得度,这什么原因呢?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造善、造恶与环境关系很大。俗话常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生活环境有关系,这就是善导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的遇缘不同,我们遇的是善缘,这个成就就很顺利了;遇的缘要不善,我们多少会受他的影响。很明显的,像我们学佛,如果我们学佛运气很好,一般人讲运气,运气很好,一开端就遇到好老师,好同参道友,那这个学佛就一帆风顺了,就进步非常的快速。假如一开端遇的不是真正善知识,把我们引入歧途叉路,这个麻烦就大了。从那个里面再回来很困难,难在那里呢?难在先入为主。这是我们要很慎重,知道先入为主这个道理,这一桩事实的重要。

所以儿童读书,启蒙的老师决定他一生,现在一般不太注重这个。古时候,家长对于自己儿女上学,第一个老师,他非常慎重。这第一个老师,他的选择,学问不重要。教小朋友嘛!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学问,德行最重要。就是要小孩跟著老师的时候,在德行上的薰陶,让他从小把这个根扎下去,先入为主,这个很重要。我们学佛法也是如此,我们接触佛法,这第一个老师,那是关键的人物。今天善知识少,学佛一开头就真遇到善知识,那个运气未免太好了。很少人能遇到,纵然遇到了,你对这个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呢?如果没有信心,那就当面错过了,这就非常可惜。所以这桩事情仔细说来还在一个缘字。你跟这个善知识有没有缘份,关键在缘。没有缘份,虽然跟他几天,听听他的东西,也听不出什么味道来,再听听别人的,那个人说得也不错,听得愈多学得愈杂,这个头脑就复杂了。妄想就多了,分别执著也多了,对于自己修学造成了困难,造成了障碍。不知道佛法修学与世间法的修学不一样。

佛法修什么呢?佛法修定。这个诸位要知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佛法的目的是开智慧。没有智慧,你不能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从那里来?从禅定当中得来。所以佛法修学不是别的,它是修定的。在净土法门里面就是修清净心,无量寿经在经题上讲得很明白,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清净平等觉,就修这个。弥陀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清净平等都是定的别名,我们是修这个。所以最怕这个头脑里面搞得太复杂了,太麻烦了,这个要不得。真正把这些问题肯定,认清楚了,我跟诸位同修说,很难很难。

我这个马上过年了,过了年六十七岁了。我二十六岁学佛,到今天我才真搞明白、才搞清楚。所以我常讲,从前讲的经都不作数。为什么呢?没搞清楚啊!搞清楚之后是个什么现象呢?这所有经书统统不要了。以前我很喜欢经书,现在我看到经书都摇头,才知道印光大师那个念佛堂里头只有一本阿弥陀经,了不起啊!我们比不上他。为什么呢?他心真的清净了。你念这么多经书就不如念几本书那么样的专,那么样的精。念几本书不如念一本书,真正做到专精。再往里面专门深入下去呢?最后就是一句名号。那一卷经也不要了,确实如此。
为什么念佛堂里还要念一卷阿弥陀经呢?这一卷阿弥陀经是定心的。这个心里面不定,有妄念嘛!一部经念下来,妄念没有了,然后佛号提起,那个佛号才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呢?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才起相应的作用,所以这一卷经,通常三遍往生咒,或者是七遍往生咒,这个目的就是定心的,都是把妄想念掉,以清净心来念这一句佛号,也就是大经所说的:﹁一向专念﹂,﹁一心专念﹂,就是这个意思。这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采取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推崇阿弥陀佛接引的方法,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功德能够教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往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佛度众生这个愿才圆满。佛对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教化才不至于落空,这真正了不起,这就是一切法门到最后,统统归到念佛法门。
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佛门也常讲殊途同归,统统归到净土,统统归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那有二乘种不生的呢?那个二乘种不生,实在讲是过份的执著,不肯接受这个法门,那就没法子了。只要他不坚持,对这个法门能够生欢喜心,这是这个意思。因此十方小乘众生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发愿求生,决定没有妨碍,统统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个过去生中的习气很重,小乘的习气很重,绝不是一下就能够改过来的。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他还证阿罗汉果,然后回小向大,他那个速度很快,证得阿罗汉果,摇身一变就是菩萨。他的速度快,一变成菩萨,就是经上所说的,阿鞞跋致永不退转。所以这些事与理我们都明瞭,才不至于产生疑惑,疑会造成修学的障碍,这是这一段的大意。文同修们自己去看。

再看第四十二页,倒数第二行,第七段,大师在这段里面要告诉我们,韦提希夫人听了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他得的什么好处?得益分齐。分是一分一分,齐是等齐。他所得的利益,在菩萨阶级里面是跟那一类的菩萨平等,等齐。这个文是这个意思,字面上是这个解释。四十二页倒数第二行,我们从最后一句看起:问曰,韦提既言得忍,未审何时得忍,出在何文。韦提希夫人说,他得无生法忍,什么时候得的?那一段经文里面,说出这一桩事情?

底下答曰,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开示的,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这个经是十六观,就是有十六大段,第七段里面,第七观。经云,这是引用经典里面这段话,说明它的出处。﹁佛告韦提,佛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左右,时韦提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这是讲得利益。

他的运好,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可以请佛亲自来为他开示,感应真正不可思议,使他真正见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这种见佛就楞严经上讲的,现前见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属于现前见佛。佛灭度之后,现前见佛这个事情有没有呢?有。可是愈来愈少了。我们在高僧传里面、在居士传里面见到过,现代少了。刚才说过愈来愈少了,现前见,像韦提希夫人,这是感应所见,这不是定中,不是梦中,真的在现前见的。另外有在定中见佛的,再其次的有在梦中见佛的,这都是瑞相,都是好相。为什么我们现在见不到了?不是佛不愿意让我们见。如果佛还有个念头,我不愿意跟你往来,那佛就变成凡夫了。为什么呢?他有分别有执著。诸位要知道,佛的心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佛在那里呢?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障碍在我们自己这一边,他那一边没有障碍。什么障碍呢?还不是妄想执著。我们的妄想太多了,分别执著太厉害了,所以将见佛的这个缘份障碍住了。由此可知真正用功的人,真正用功的人没有别的,他妄想少了,分别执著少了,于是乎缘成熟了,现前见佛的机会就多了。

如果我们知道这一桩事实,我们见佛这个机会不会比韦提希夫人差了,不会比他差。所以要认真努力修学。从那里下手呢?从断恶修善下手,从舍弃自私自利,念念都想众生的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利益,就是帮助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唯有念佛往生,是真实的利益,其他都不是真实利益。为什么呢?其他的纵然极善,也是人天有漏的福报,福享完了还要堕落,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好事;真正的好事是要帮助人,劝导人念佛往生。我们有这个心,有这个愿,又能够尽心尽力努力去做,这就跟十方一切诸佛度众生的大愿相应了。所以应当以这个法门,广泛推荐、介绍给别人,这是极善,这是真善。有这个善心善行,妄想执著自然就少了,因为妄想执著的来源、根源都是自私。念念想自己,这个毛病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方法是帮助你把病根拔除,不要想自己。可是有很多人,真的是想不开,听的时候都点头,点完了就忘掉了,还是要想自己。自己还要多赚一点钱,将来日子过得舒服一点,还在想这些。

佛在经上讲的:财为五家共有。还没有到时候,还不相信。为什么不把它散掉呢?为什么不把它做好事?这个好事就是刚才讲的,用它来推荐、介绍净宗法门。多做这些,钱用光了,明天没饭吃了怎么办呢?明天自然有人送来,不要著急,不要操心,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世间人难信,不容易。这﹁信﹂之一字是非常之难,所以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个清净信心非常非常不容易培养,必须对于这个事实因果真正透彻了,他才能够做得到。这一桩事情也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么样深的道理确实很难体会,很不容易懂。没有懂就肯听话照做,那是大善根,这个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得到的。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他说如来这诸佛如来,他不是一尊佛,﹁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这段文在四十三页最后一行下半段:﹁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他此地讲的有异方便,跟我刚才讲的原则上完全相同,就是心清净。心地清净了,你就能见到佛,佛就现前。清净心的修法可以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都是修清净心的方法。在此地他所举出来的:﹁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也。﹂第十三是观像念佛,就是想佛像。在这十三观里面,这一条比较上容易,比较容易。你家里供养的佛像,你常常想这尊佛像。所以我们供佛原则呢?供自己非常喜欢的佛像,你会常常想他,常常将这个佛像印在心里面,你因为想佛就不想别的了。把其他的妄想就断掉了,这个就是特别的一个方便法门。用这个法门把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打掉,使我们的心达到清净。

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欲使众生,于此观门,一一得成,见彼妙事﹂,这个妙事就是见佛、见菩萨,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正报是佛菩萨,依报是宝池、莲花、行树,这些都是属于依报,会见到这些事情。刚才说了,有现前见到的,有定中见到的,有梦中见到的;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见到之后如同不见,你的心还是清净的。假如见到之后,一欢喜了,完了,清净心失掉了。喜怒哀乐、爱物欲都是烦恼,你才晓得佛菩萨很慈悲。为什么不现像给你看?一现像,你烦恼就来了,烦恼已经够多了,断都断不掉,佛菩萨怎么忍心给你添烦恼呢?所以不现相给你看,你心地清净,一切境界都不能够染污你了,佛现相给你看。

想当年慧远大师,远公大师在净宗修学的方式上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庐山建念佛堂,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这点要注意。同修是固定的,不是来来去去的,志同道合,这些人在一起共修,所以他能够成就。所以净宗后来的道场几乎都是以庐山道场为榜样,就是到了民国初年,我们净宗最后一个道场,印光大师的灵岩山寺,真正成就的也都是发心常住在道场里,不是来来去去的。来来去去的人有,那是挂单参学的,不是常住在里面的。大师慈悲也帮助别人,让你到这里看看道场的形式,这个课程的安排,用功的方式。希望你在这里观摩,然后到别的地方去建立类似的道场,所以他是准许别人来参学的。真正修行的,常住在这个道场里,这才能成就;不是常住,不是天天不断的薰修,成就很难。为什么呢?众生习气太深了,三天不念佛就俗不可耐了,这是真的。面上就没有光彩,常常念佛人,相貌会转变,体质也会转变,愈念容光愈殊胜,愈念身体愈强壮。在佛法里面讲是感应,在科学里面讲完全讲得通。为什么?心地清净,完全恢复了正常,所有一切疾病、忧虑、衰老的因素都是妄想执著。所以中国一个老话说:忧能使人老。这个忧患的人很容易衰老,心地清净,没有忧愁,没有牵挂,这种人不容易衰老,这是现在科学的说法。无论从那里讲都能够讲得通。所以净宗这个法门,特别是诸佛菩萨对于修学的加持,使他能够得到现前的利益;现前的利益不仅是见佛、见菩萨、见瑞相。像我刚才讲的,改变我们的体质,远离烦恼忧患,身心清安自在,烦恼少了,智慧就增长,这些都是现前真实的利益。

这个玄义的部份,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第二个部份,再看第四十五页第二卷是本经的序分义。同修们都清楚,我们讲的佛经也讲了很多,读了也很多,古德的注解也看得很多。通常一般经都开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善导大师在这本经的注解里面,他老人家开了四分,就是正宗分里面,他开了二分,四分第一个是序分,第二是正宗分,第三是得益分,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一分原本是正宗分的,特别强调这一点,这是增长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真实发愿,求生净土。晓得这个利益,现前当来决定得到,这个法门不落空,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利得益分。末后流通分,这是本经的四分,四分起止,注解里面都有交待,我们也不多说了。经文依据善导大师所分的段落,全经总共有三十三段,我们依照这个段落来跟诸位介绍。

第一段﹁如是我闻﹂,在第四十七页。这一段文字最少,只有四个字,这是序分里面的证信序。 世尊在世的时候为众生讲经说法都是用的言语。所谓是音声做教体,没有写文字,没有写出书本来流传。这个经本怎么来的呢?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老师过去所教的东西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写成书本,流传于后世,经本是这么来的。当年负责整理的这个人就是世尊的侍者阿难,因为他是佛的侍者,一天到晚跟著佛,不离开佛的身边。不像其他的弟子,其他弟子不一定天天跟佛生活在一起,因此佛有些地方说法的,有些人还没有听到的。像我们看到经里面所讲的这些列入的大众,人数多少不一样。有些人听到,有些人没听到,唯独阿难,他是什么场合他都参与,所以他听得最完整。大家推他出来做整理经典的负责人,这句话是他说的。﹁如是我闻﹂,我就是阿难自称,如是就指这部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说明不是传闻,传闻恐怕有错误,这是亲自听闻的,所以说如是我闻。

大师在此地特别为我们说明,他说得也不很深。这个如是我闻,说得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这一句的注解,份量篇幅很大,有几十页之多,解释这四个字。那是真正喜欢深入经藏的人可以去读去,一般特别是初学没有这个必要,初学的人是愈简单愈好,愈容易愈好,愈亲切愈好。所以如是也可以说,这是善导大师讲的:如众生意,随心所乐。这个说法说得非常之好,佛的经典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如果佛说的,大家听了不欢喜,掉头而去了,佛度众生的手段就完全失败了。必须要叫听众听了这一次,第二次是不得不来听,那他的教学手段成功了。这就是佛所讲的,都是众生喜欢听的话,是众生最需要的开导。因为佛的开导能叫听者当下就得利益,他怎么不来?他当然要来。所以说是随众生的爱好,随众生的需要而说的,这叫如是。所以这个如是,如众生心,如众生的爱好,如众生的所需,或者是如众生之所求。佛所说的,正好达到听众他们的愿望,所以这才非常喜欢听。

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所说的真叫千差万别。为什么说这么多?为什么有这些差别?因为众生的心不一样,众生的爱好不一样,众生的需要不一样。所以佛说种种不同的经教,适合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这一点我们要明瞭,也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呢?我们完全瞭解了、明白了,才知道我们学佛不需要所有经都要念,不需要。我们真正想在佛法上有成就,一个法门就成功了。那你要问,那一个法门?那一个法门你自己知道。我刚才说过,你喜欢的,你需要的,你很想的,很有受用的,这个法门就对了嘛!所以在这个大藏经里面选择经教,什么是标准呢?自己是标准。因此,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这个是决定我们选择法门的第一个条件。有人喜欢我要发财,别的我都不要,有没有这个经典?有。保证你发财,这一点不假,有些人想到发财还要死,这个死太苦了,我想不死行不行?行。有教你不死的方法,随你需要,最聪明的人,根性最利的人,是这些你们所求的都是鸡毛蒜皮,都是点点滴滴、枝枝叶叶,这个福德不圆满。我们要求究竟圆满的智慧福德,那就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今天这个法门就是究竟圆满的法门,世出世间凡圣所求的、所希望的,统统在这个经典里面;换句话说,叫你什么都圆圆满满得到。因此诸佛如来介绍众生的法门,统统推荐这一部经,道理在此地。佛是希望你们得究竟圆满法,而不是希望你们在圆满法里面,得一个几种法门,一种、二种法门,这不是佛的愿望。
我在讲这个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讲﹁如是我闻﹂,也说得相当详细。就本宗的说法,善导大师的这个解释非常契机,也不违背理论,契机契理。那么我们看到莲池、蕅益大师的说法呢?对于契理的方面说得多,契机也包含在其中,我们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非常的圆满。

就本宗来讲,﹁如﹂还是依本经的说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在讲大经,我用这两句话,这两句话都是出在观无量寿经,都出在这个经上。说明﹁如是﹂这两个字,﹁如﹂字的意思就是没有两样。前面说过,净土、秽土、佛法界、众生法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都是变化所生的,统统是化土。平等...,无二无别,这是﹁如﹂的意思。 所以十法界皆﹁如﹂,无有一法不﹁如﹂。诸位要入到这个境界了,这个境界叫做平等法界,平等法界也叫做一真法界。这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境界,这是真的。为什么呢?他们没有变异,十法界变化太大了,它变动的。就好像什么呢?佛经里常常用水来作比喻。佛法界的水,水是平静的、静止的;众生法界的水是起波浪的,大风大浪。虽然同是水,它这个浪没有停过,所以它的变化太大了,刹那刹那在变化。那个平静的水没有变化,它平的,没有变化。佛心平,佛的境界没有变化。我们这个心不平,所以我们的境界是有很大的变化,十法界都是变化。六凡法界变化大,四圣法界变化小,小风小浪;六道的法界,六凡是大风大浪,是这么一回事情。

到了佛与大菩萨的境界,它那个水是平静的、不动的、静止的,那就叫一真法界。所以无论它是平静,无论它是大风大浪,皆是﹁如﹂。都是水,都是自性变现之﹁如﹂,﹁如﹂是指这个意思。
如果真正懂得万法皆如,我们的心在法界里面得平等了,处世待人接物,决定没有高下,没有是非、人我,也没有善恶苦乐,都没有了,心清净了,心平等了。没有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有是非、人我,有种种不平,这个因是从这里起的。

所以我们讲迷、悟。迷什么呢?迷了如是。悟什么呢?悟了如是。迷悟不二,迷跟悟就是﹁如是﹂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什么?就是说﹁如是﹂两个字。不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离不开这一句,这一句就两个字,就是﹁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也是这两个字,所以佛经的集结,就把这两个字放在前面。如果人家问你:佛经那么多,讲的是什么?﹁如是﹂就解答了。一点都不错,确确实实﹁如是﹂。

我解释这个﹁是﹂,用这个经里面的第二句﹁是心作佛﹂。十法界都是是心作的,是心作佛,是心作菩萨,是心作缘觉,是心作声闻。我们现在是心作人;贪心重的人,将来是心作鬼;愚痴颠倒,是心作畜生;瞋恚心重,是心作地狱。十法界都是是心所作,究竟圆满大彻大悟是佛的境界。我们今天晓得十法界都是是心所作,我们今天要是心作佛。你想能成佛吗?当然能成。为什么呢?成佛不要求人嘛!诸位要晓得,一切事求人难,这个事情不求人,求自己,只要你自己肯作佛,你就决定作佛;你不肯作佛,那就没法子。我肯作佛,那用什么方法让我在这一生当中圆圆满满真的作佛的呢?净土五经一论就是提供你作佛的方法。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的愿望一定可以达到。阿难亲自听说的,就听说这个法门。今天把他所听说的介绍给我们,推荐给我们。所以前面冠上这四个字,四个字是阿难亲自听到,今天传给我们,介绍给我们,推荐给我们。我们也要像阿难一样,自己得到之后,也要如是我闻的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大众,这样代代相传,使佛法长住在世间,不至于断绝,这样才能报佛恩!报阿难之恩,报历代祖师代代承传之恩。 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08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五卷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八面最后一行﹁二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从这里看起,这个善导大师,将本经三分的分法,序分经文相当之长,总共分为七个段落,在四卷经里面,这个四帖疏这四卷,占了第二卷全卷的经文,三卷四卷才是正宗分,他分的段落非常清楚,我们在经文里面,能够看的出来,现在我们看第一段。

在四十九面最后一行,我们将经文念一念,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这个是发起序里面的第一段,也是全经分段的第二段,整个经,这个段落是属于第二段,在序分里面这是发起序的第一段,前面如是我闻是属于证信序,一般经典里面,我们看到证信序是六种成就,他老人家把证信序里面六种成就只取了二成就,如是我闻信成就,闻成就,从时处以下,他统统放在发起序,我们细细想想他老人家分的,是另有一个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这一部经发起的因缘跟一切经不相同,所以时间处所不列在证信,这是一个特殊的因缘。

这一段,善导大师在注子里面,给我们列的叫化前序,这个化是教化,这个教化还没有展开之前,换句话说,也就是常说的教起因缘,一时这是时间,什么时间呢,是佛说这部经的时间,年月日没有说出来,只用了一个一时,一时所谓是机感相应的时候,也是我们常讲的,机缘成熟的时候,如果这个缘不成熟,一切事情不能成就,一定要等机缘成熟,佛教化众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晓得,无论是出世间法,或者是世间法,善事或者是恶事,无论什么事情,关键都在一个缘,缘熟了这个事就成就了,此地是说佛教化众生之事,那是我们世间一切善事一切恶事,都是那个缘成熟了,世间一桩善事,善缘成熟了,世间发生一桩恶事,恶缘成熟了,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总在一个缘,这个缘也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机会,这佛法讲机缘,它成熟了必定要发生事故,必定它有个果报现前,这是说佛说这部经的这个机缘成熟的时候,像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一会,也遇到了这部经典,我们在这里研究讨论,这也是我们大众现前机缘成熟,所以用一时,这个意思非常的圆满,如果用年月日时,那过去就不再来了,未来的决定不能现前出现,一时是活活泼泼,正是所谓感应道交之时,善导大师这个注,注的很好,注的意思也非常的圆满,可以提供我们作参考,也能够使我们在他老人家开示当中,体会如来说法的真实利益。

从大师第二个解释,﹁又言一时者﹂,这第二个解释,这一段意思里面来观察,所谓的缘呢,都在众生这一边,不在佛那一边,佛是怎么呢,你看这里说的,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这个意思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佛摄受众生,佛教化众生的时候,在佛那边讲没有时间的限制,所以这个时节因缘实在是在我们自己这一边,这怎么说呢,简单的讲就是觉迷,觉与迷再说的明白一点,就是需要不需要,如果我们感觉的很需要了,这个机缘就成熟了,如果我们感觉得还不需要,那这个缘就不成熟,可见得,诸佛菩萨应机说法,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什么时候感,什么时候就有应,这个感应道交叫做一时,这个说法说的非常的圆满,这个一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份,也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就是现前这个时候。

讲到处所,这是佛在,这个佛就不必特别介绍了,这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说一个在,这是一切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的,一般世间人,假如我们要见面,或许问你,你住在那里,我说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对于佛不能说住,为什么不能说住呢,佛是无所住,所以只有问在那里,在古时候帝王的时代,这个做帝王的人,那个国就是他的家,国就是家,四海之内无非王土,这是他统治的就是他的家,皇帝不能说住在那里,这个国家都是他的,你说他住在那里,所以叫行在,他现在行在什么地方,不可以说他住在那里,我们一般人除皇帝之外可以说你住在那里,这做皇帝的时候不可以说住在那里,行在那个地方,佛他的活动空间,比世间帝王大的多了,帝王活动的空间是一个国土,佛证得了法性,这个法性土就是,佛活动的空间,法性土有多大呢,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法性土,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他明心见性了,由此可知,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都是佛的教化区,都是佛教众生的场所,那你说佛住在那里呢,所以不可以说佛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只能说佛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佛是无所不在,那个地方有求,那个地方就现身,像这个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千处有求千处应,那个千是形容多,不是数字,他可以同时现身,可以同时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处所现身,为什么能同时现身处处现身呢,法性遍一切处,这也显示出见性与不见性的差别,也叫我们真正体会到,明心见性的重要,佛法教学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是说的处所,这是在我们这个世间,讲这一部经的处所,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灵山,佛在这个地方讲了许多的大经,法华经在这个地方讲的,无量寿经也在这个地方讲的,观经也在这个城市,灵鹫山佛有一个道场,善导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明了,山中的道场,是教化出家的大众,都市里面的道场,是教化在家的信众,可见得佛在那个时候,这个道场有建立在山林,有建立在都市,都市里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宣传佛教教育,帮助社会大众,修学觉悟的教育,这个佛陀教育,佛陀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智慧的教育,觉悟的教育,在社会里面是推行这个,山林当中是培养师资的,出家人,人家一看到出家人称法师,就好像师范学校一样,他必须要深入,必须要解行相应,要一心专注,把这个世缘统统舍弃掉,好像念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一样,这个学校建立在山林,不在闹区,跟这个社会远离,使得他身心清净,能够专心的求学,但是推展到社会,那一定要建立在都市,人愈多的地方愈好,为什么,大家来求学方便,这种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社会教育,所以佛教在这个都市,市区里面推行的是社会教育,是属于成人教育,是属于补习的教育,是这一类。

这个山林里面那是学校,那是佛教正规的教育,这些从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已经把这个型态,给我们显示出很清楚,清楚的显示出了,这一段是在五十一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游王城聚落,为化在俗之众,王城就是首都,国王住的城市,这是首都,就代表著城市,聚落是代表著乡镇,这个都是人烟稠密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教化是以在俗就是在家同修为目标,游耆山等处,为化出家之众,在山林里面建道场,这是培养师资的,所以这个道场性质就不相同了。

佛陀当年教学,实在讲在那个时代,三千年前,这个世界上人口少,生活非常单纯,因此这个教学不像现在有这样复杂的组织,这许许多多机构的设施,那个时候没有,世尊教学,跟我们孔老夫子教学方式是相同的,用现在人说,就是私人,类似中国从前的私塾,私塾是私人办的教学场所,场所小,规模也小,人数也不多,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这个私人教学,这个场面确实是相当之大,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团体相当可观,下面告诉我们在家跟出家,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在家没有离开五欲,这个五欲,财色名食睡,这是在家人所追求的,所希望得到的,因此佛对于在家人的教育,必须要满足他的欲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间佛法。

在五乘佛法里面呢,人天乘的佛法,假如我们世间人,这个欲望要不能叫我们满足,佛的智慧德能,就会让我们怀疑,世间人的希望不大,很小,这种小的心愿都不能满足,要说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那个大目标,那不就更渺茫了吗,所谓说现前的幸福得不到,说来生有幸福可以得到,这个法很难叫人相信,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化,是叫你现前就得到幸福,现前就得到自在,你对于这个老师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我一定跟他学,然后再把你的心量扩大,把你的愿望向上提升,世间都得到了,世间人最后都要死这个问题大了,到那个时候你害怕不害怕呢,再问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死呢,你的愿望就往上提高了,你的眼光也愈来愈大了,所以他教学的方法,是非常之巧妙,我们佛经里面称为善巧方便,他真的有方法,这个出家人比在家觉悟要深一点。

这个底下说了,又出家者,亡身舍命,断欲归真,心若金刚,等同圆镜,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若非,这个底下讲的时候,那就要求环境了,因为世间人,说实在话,不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出家人目标不相同,真正觉悟,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他真正觉悟,觉悟了什么呢,觉悟了生死可怕,觉悟到轮回可怕,要怎样才能够了生死,超越轮回,这叫真正觉悟,如果对于这点没有认识,还是醉生梦死,还是糊里糊涂过日子,这个是迷人,这个人没觉悟,觉悟之后,他就晓得这个世间五欲六尘。

这个经上常讲五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个地狱,不一定就是指六道里头的那个地狱道,不一定指这个,这个地狱是指什么呢,是泛指六道,你只要有这五样东西在,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换句话说,它这个六道为什么不说人天五条根,它说地狱五条根,六道为什么用地狱来做代表呢,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想一想,一个人要不超越六道,在六道里面住的时间最久,是在那一道,地狱道,这一点不假,怎么晓得在地狱道住的最久呢,因为你造的恶业最多,恶习气最重,不知不觉就造了重罪,造了自己还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习气太重,这是实在的,诸位要读一读戒经,或者读楞严经,你看楞严里面,把这个六道讲的很清楚,这个经文的篇幅很大,尤其是地狱这一道,说得特别详细,因此用地狱来代表六道,是很有道理的,这个真正觉悟的人,他一心一意想出离六道,要想真正出离六道,要把六道的业因给断掉,所以叫亡身舍命,勇猛精进拚命努力的去学习,要把这个舍掉,他的心他的志愿非常坚固,决定没有退转,他希望同佛菩萨一样,这里面就含了报恩的意思在,我们纵然觉悟了,觉悟也未必能出去,我们超越六道一定要靠佛力帮助,要靠佛菩萨帮助,佛菩萨说实实在在话,所有一切大乘经论,这些无量的法门,无不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方法很多,方法虽然多,有些方法不适合我们自己的根性,换句话说,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程度都达不到,那些方法对我们来讲就不起作用,纵然努力依照那个方法修一生,到最后还是不得力,所有一切法门当中,唯独这个念佛法门,这个法门特别,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从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这个法门统统可以得度,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法门,它奇妙在什么地方,所有的法门都要断烦恼,才能够出离六道,刚才讲的财色名食睡五条,有一条你没断那你就出不去,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净宗法门你一条都不断都没有关系,都能够往生,这往生当然就出离了,那我们就有办法了,就有指望了,要叫我们把这个断掉很难,事上断掉了,心里还有念头没用,出不去,要紧是心里念头都没有了,那才能出离三界。

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难,净宗法门不必了,叫带业往生,这个带业往生,前些年在我们台湾,甚至于在国际上也闹了一场风波,因为有人提出来,这个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大藏经上没有,这不是佛说的,消业往生有,在经典里面找到了,带业往生没有,确实震撼了世界,震撼了所有念佛求生净土的人,起了个很大的风波,诸位一定要知道,佛虽然说法四十九年,于一切法说出来的,是大海之一滴,没有说出来的就像大海一样太多太多了,何况佛所说的法,许许多多讲的是原理原则,不是一条一条事情跟你讲,那个太啰嗦了,不错,带业往生是祖师说的,祖师有没有说错呢,没有说错,为什么没有说错呢,佛经上有这个意思,那就对了,所以世尊灭度之前,就知道末法众生,大家对佛经看了,各人有各人的意见要吵架的,所以他老人家老早就交待了,教我们什么呢,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要依经典做依据,经典怎么依靠呢,依义不依语,要依经典讲的意思,不必斤斤计较文字,找带业往生,斤斤计较文字嘛,教我们要依意思,依意思对了就行了,不必在言语文字上去计较,可见得人家早有先见之明,早已经把这个平伏动乱的方法都已经交待好了,还是我们愚痴,没有能体会到佛的真实义。

有一年我到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这是我们这边同修很多人都很熟悉的,这个老居士对台湾大专学生学佛是非常有贡献的,大专学生学佛运动是他发起的,他在台大成立第一个学佛社,晨曦社是他帮助它成立的,以后办这个慧炬,这个慧炬社是他办的,这个老先生年岁很大了,大概有八十多岁,我在洛杉矶碰到他,他在飞机场迎接我,下了飞机,我们俩个坐在车上,他就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法师,现在有人提倡这个带业不能往生,那我不就完了,说的非常悲哀,我这一生念佛没指望了,带业不能往生没指望了,我听了他的话,我就安慰他,我说老居士,不能往生就算了,不要去了,他听我的话讲得很奇怪,他问为什么呢,我说如果不能带业的话,我说你想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大,只有阿弥陀佛孤单一个人,你去干什么,他说怎么了,我就问他,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对不对,他说对呀,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他有没有带业,他一想想对呀,他是带了一点业等觉菩萨还带业,不带业就阿弥陀佛一个人你去干什么,我把他说得很开心说的笑了,他说那人家在经典上,确实找不到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我就问他,我说那么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这个有,这是我们经上就讲这四土三辈九品,如果不带业,那来的三辈九品,不带业是平等的,三辈九品是怎么来的,是带业多少不同而分的,带得多的品位就低,带得少的品位就高,那这不就说明带业往生,他点头了,这安心了,可以往生了难啊,那么大年岁学佛一辈子,听了人家一两句话就迷惑了,可见得不容易,我到纽约沈家祯居士也是拿这么个同样问题来问我,可见得影响的确是很大,但是佛跟我们讲的,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遵从世尊的四依法,这问题全都解决了。

因此这个出家人不但自己有强烈的愿心,在这一生当中要出三界,不但要出三界,要悕求佛地,证得阿罗汉果菩萨果位我不满足,我要圆满成佛,要想在一生当中,这个业障习气又断不掉,还想有这样殊胜的成就,只有一个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稳稳当当,决定可以帮助你得到,能满足你的愿望,不会教你失望,只有这个法门,没有第二个法门,这是我们真正觉悟了,你选择这个经典,这净土三经现在是五经了,选择净宗经典修行,换句话说,你是彻底觉悟的人,你要不是彻底觉悟的人,你不会死心塌地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选定了,其它统统舍掉了,为什么要舍掉了,不舍掉就夹杂,夹杂了你的功夫就不纯,换句话说,能不能往生是未知数,那是打个问号,如果是精诚专注,你往生是决定往生,现在我们是不是决定去呢,决定去有决定去的修法,这个不可以不知道的,决定修法那要专修。

在从前古时候,刚才说过人口少,交通不发达,科技通信还没有发明,见闻不广,就是说你认识的人知道的事情很少,你的烦恼也少,妄想也少,心容易清净,尤其是到深山里面去修行,你在山上住,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大概总得十天半个月才知道,为什么呢,得山下有人上山来他才会告诉你,这那一天山下发生什么事情,你才听到一个新闻,你不可能马上就知道的,心清净,天天天下太平,天天没事,容易得清净心,现在人没有这个福报了,为什么呢,扰乱你的太多了,谁来扰乱呢,魔来扰乱,魔是来折磨你,谁来折磨你呢,每天那个报纸来折磨你,杂志来折磨你,广播来折磨你,电视来折磨你,你这一看天下什么都知道了,知事多时烦恼多,要断烦恼都断不了,天天烦恼在增长,你的清净心一天一天在退失,真是心乱如麻,这怎么修法,太难了,现在到山上去修行也不行了,为什么呢寺庙都成了观光旅游的胜地,你看看那个寺庙规模大,你随时去看游览车几十辆,里面忙忙碌碌一塌糊涂闹市啊,所以现在修行找不到地方,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要明白的,在现在这个社会,找一个道场来修行不容易,成就非常困难,道场不是没有,有,变质了,变成游览观光的道场,不是一个修行道场,因此在这一个时代出家,一定要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换句话说,要用现代的这个社会,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清净道场,这就对了,所以我常常说,建道场不要建成那个宫殿式的样子,为什么呢,那个样子一建筑观光旅游的人马上就来了,那是观光旅游的标志了,你不叫他来,那个样子摆在那里人自然就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是以教学为中心的,从前建立那种方式,有它的道理,古代的老百姓心目当中,最敬仰的是国王,是皇帝是国王心中当中最尊敬的,有几个人一生,能到京城里面去看看皇宫呢,那就很有福气了,见不到,没有机会,佛教是帝王从国外礼请回来的,法师都是帝王师,帝王对于出家弘法的法师非常尊敬,称为国师,所以佛的道场可以建立宫殿式的,这个不犯法的,一般人家里盖房子宫殿式的那要杀头,那不得了,所以佛的道场可以建成宫殿式的,这个宫殿式的建筑分布到全国每一个角落,一般老百姓都能够瞻仰,都能生欢喜心,这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是在那个时代。
现在这个时代过去了,这个性质改变了,现在我们看到这个都变成观光旅游了,你看北京故宫现在是旅游的重点了,所有寺庙也都成观光的重点,观光旅游的重点,我们再要建这个方式,岂不是又是一个观光旅游重点了,现在道场应该怎么建立呢,应该和现在一般学校机关这个方式一样,我们建立这样的道场,人家看到不会进来的,他看到那是一个学校,那是人家办公的机关,他不会进来的,我们在里面就平安了,才可以安心养道,就像我们这个小道场,我们外面招牌都没有,你们知道的人进来,不知道的人不晓得,我们这个楼上还有什么佛教图书馆,不晓得,不知道,我们这才很安静,所以一定有现代化,一定有本土化,这个佛教教育才能够普遍的推行,远离闹区这是一个大原则,所以学校一定要建立在环境很宁静,不妨碍这个教学,佛教道场的建立选择场地,建筑第一个考虑也是这个问题,要宁静不妨碍教学不妨碍修行,要懂得这个意思。
下面呢,这个注子我想同修们自己看看能懂,在五十四面有一段开示很重要,大家翻开来,这一段我先跟诸位略略的报告一下,佛当年在世,所收的这些学生,特别是他的常随众,几乎百分之八十,他们从前是学外道的,以后遇到了佛,对于佛的教学很佩服,跟佛学习,感佛的恩德,作佛的常随众就是不离开佛,佛到那里他们跟到那里,是这一批学生,这一段就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外道,在五十四面,第三行从第二句看,﹁就佛解者﹂,这是就佛的观点来看,此诸外道,邪风久扇,非是一生,虽入真门,气习由在,故使如来知觉,不令外化,畏损众生,正见根芽,恶业增长,此世后生,不收果实,为此因缘,摄令自近,不听外益,这个一段话里面意思非常深远,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实实在在说,释迦牟尼佛这些弟子,都是古佛与大菩萨来示现的,他所示现的,也是有很深远教育的用心,示现我们一般世间人邪知邪见,这个邪知邪见,如何真正能够回头,他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我们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跟那些人是一类的,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都是错误的,习气是无量劫来的根深蒂固,一生当中能转得来不容易,因此我们就明白了,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一万个人学佛的人,难得有三五个成就的,我们要问这个原因在那里,你要对佛的这些常随众,这个事实真明瞭了,这个答案就得到了,是他们的习气太深,虽然接触佛法,但是没有能够远离五欲六尘,没能离开,因此这个外面的缘,时时冲激自己,不知不觉就被外缘诱huo了,所以不能成就,要怎样才能成就呢,要时时刻刻不离佛,这就能成就了,所以他们示现的一生跟著释迦牟尼佛,时时刻刻不离开,这样才能成就,这里说了,邪风久扇,久是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这些恶习气,贪瞋痴慢这些习气,不是一生,所以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这一生学的,与生俱来的。

虽入真门,虽然是遇到佛法了,遇到真正的佛法了,习气还在,习气断不了,假如不跟佛必定受外面境界诱huo,因此佛知道,佛明瞭,教这些学生跟著自己不要离开,不准他到外面去教化众生,为什么不可以教化众生呢,因为他有坏习气在,有恶习气,对于佛所说的法,不一定完全正确的理解,有的时候,听的时候会听错了会想错了,没有听懂,自己想错了,把佛的意思想错了,这样跟人家讲经说法不是把人家领到邪路去了,那个罪过就无量了,所以决定不让他出去弘法,也就是说这个学生还没出师,还没有毕业还不够资格教人,这是佛把他留在身边不准他出去,这个是就佛这一边的说法,这是老师真正爱护学生,真正希望成就学生,不让学生离开。

现在问题来了,释迦牟尼佛灭度离开这个世界了,岂不是把我们这些人遗弃掉了吗,佛的慈悲心何在呢,我们的恶习气,比起他们那批人,不晓得要重多少,我们今天要不能长时间跟在佛的身边,成就真的是难,那佛不在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要多想想,佛留的遗教在,实在说,佛在天天跟在他身边没用,跟在他身边围绕著佛,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有什么用处呢?,没有用处,真正跟在佛身边没有离开佛一步是依教奉行,你说最简单的,佛教给我们老实念佛,我们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就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佛,你比这些人跟的还紧,你怎么会出问题呢,不会呀,佛是教我们心跟他,行为跟他,不是教我们身体跟他,身体跟他没用处,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了,原来亲近佛不难,人人都有份,佛就在我们身旁,经典是佛的教诲,每天读诵,时时读诵,就是听佛对我们教诲,我们依教奉行,就是跟在佛的身边,习气再重,外面诱huo也不能干扰我们,这样修行决定成就。

那么其次,我们要报佛的深恩,第一是要依教奉行,认真的修学,这个最认真最踏实无过于老实念佛,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最重要,其次,我们要报佛恩,我们要报父母恩,要报师长恩,要报众生恩,上报四重恩,怎么个报法呢,宣扬佛教,弘法利生,那这个地方讲了,佛当年身边这些大阿罗汉,佛都不放心,怕他们出去乱说,把人教坏了,这要背因果,我们的德行学问比他们差远了,我们出去弘法利生那就更不保险了,那怎么办呢,这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你讲经说法,你所讲的果然是如来真实义吗,开经偈里面,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讲的是如来真实义吗,如果不是那问题就严重了,我们要怎样弘法利生呢,句句都是如来真实义,那你才叫是真正报恩者,我们怎么讲法呢,说老实话,所有一切大乘经典我们都不会讲,都会把它讲错,唯独净土经典我们会讲,决定不会讲错,怎么知道不会讲错呢,因为句句话都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这就不错了,这方向目标正确,没有把你导歪嘛,我给你导的都是这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指导的方向,这那里会错误呢,所以最方便的弘法利生见到人阿弥陀佛,这就是度众生,这就是弘法,决定不错,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我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我的智慧德能虽然不如佛,我劝化众生的方法,跟诸佛如来完全一样,这还有错误吗,所以懂得这个原理,我们就很放心的去做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的这些学生,听世尊讲经讲得多了,头脑也乱掉了,到外面弘法利生未必劝人念佛,所以佛不放心,不准出去,如果大家都到外面去劝人念佛了,那佛一定说你们赶快出去,不必天天跟我,这个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们明白了,唯有弘扬净土劝人念佛,这个是正确的,这个是如来真实义,这是没有错误的,要记住,决定不能掺杂东西在这个里面,掺杂一点又怕出错了,永明大师行,他是大善知识,他可以掺杂一点禅,说有禅有净土,我们不能掺,他掺不错我们一掺就错了,为什么他掺不错呢,因为他能够观察那个时代的根机,掺这点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没有能力观机,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德能,因此一点都掺不得,这就决定没有过失,所以禅也不要掺,密也不要掺,教也不要掺,什么都不要掺,就像大势至菩萨一样,大势至菩萨非常之单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借任何法门来掺杂,单单纯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就对了,在末法时期我们也可以,把如来家业承担过来,如来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可以把这个家业担负起来,这是这个地方的这一点意思我们一定要晓得,确实除这个法门之外,走其它的法门,纵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免不了有过失,不过那时过失小,少就是了,还是有所不免。

由此可知,这个事情真难,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叫易行道,不但我们自己修行容易,我们依这个法门弘扬度化,帮助别人也容易,不会发生过失,这个就是不是深入体会佛法的人不知道,我们中国俗话常讲,初生之犊不畏虎,他不知道害怕,他说得还头头是道,还得意洋洋,我过去也干过,幸好归到这个法门,要不归到这个法门的时候,真是可怕过去做的太可怕了,胡说八道,所以事实真相明瞭之后才晓得,所有法门里头只有这个法门没有过失,其它法门就是彻悟了都还免不了有过失。

这一段末后,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声闻众少,菩萨众多,这是属于大乘佛法,菩萨众的上首是文殊师利菩萨,只举了一个人,在五十五页第四行最后一句,为我们解释菩萨众,这个菩萨众里面虽然这个文很短,善导大师也把它分成七段,这个七段我不要细说,在这个经文里面,从倒数第四行起,一共有十行文字,这个十行文字诸位同修一看就知道,是无量寿经上的文字,赞叹菩萨的德行的,所以这个也不必说了,可见得祖师注经字字都是有依据的,绝对不是自己随便说的,这一段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都有详细的解释非常重要,应当效法,应当向这些菩萨们学习,净宗的经典,最重要的是三经,后来祖师大德给我们加上两部,魏源居士为我们加上了普贤行愿品,印光祖师为我们加入大势至圆通章,成为净土五经,我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我也想找个经加上去,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没得加,这个五种已经圆满了,确确实实圆满了,真的找不到一丝毫的缺陷。

净宗经典不多,份量很少,对现代人修学就非常方便,有很多人,对于佛教很羡慕,但是他不敢学,问他为什么呢,佛教的经典太多了我一看都害怕,一看到大藏经本都害怕,把他吓倒了,所以跑到ji 督教去,为什么你去呢,ji 督教就一本嘛,原来他选择,他是选择简单选择少的,我们就告诉他,佛教经典不多,比ji 督教那个还少,ji 督教厚厚的那一本,密密麻麻的看得眼睛都看花了,我们佛教的时候,你看净土五经印出来薄薄的一小本,全都在里头啦,这个事实他不知道,他要知道这个事实一定选择这个经本,他也不至于去选择ji 督教的新旧约去了,由此可知,现代人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喜欢简单,也都喜欢容易,愈是简单愈是容易的,最契现代人的根机,所以无量寿经上说,法灭尽经上也这么说,将来佛法在这个世界统统灭尽了,无量寿经最后灭,灭尽之后无量寿经在这个世界,还能够再延长一百年,原因在那里,简单明瞭,现在我们中文无量寿经总共有九种本子,这九种本子我们都把它看一看,然后大家来选择,现在民主投票,你们想一想看,那一种本子可以留到最后,我们用投票的方式就行了,现在九种本子我们都印出来了,诸位同修都看到了,实实在在说,九种本子里面最好的本子,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这个本子确实是集五种古译之大成,这个古译本里面精要的东西统统都在里面,而且字字句句都是原文,他没有加一个字,没有更动一个字,这是他对于我们大众负责任,真正负责,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会集本,我们今天得到了,这是佛法当中无上的珍宝,我们要重视它,要认真来学习。

假如我们的工作非常忙碌,没有时间来读诵来研究,那怎么办,至少要抽一点时间出来,把这个经文里面最重要的部份,每一天至少要念一遍,我们现在也把这一部份编入课诵本里面,我们的课诵本还没有印出来,正在印刷之中,还没印出来,我们把四十八愿,就是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当做早课,将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个六品经里面所开示的都是教我们断恶修善,都是劝我们积功累德,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创造我们美好幸福的命运,命运自己可以创造,幸福确确实实可以求得,视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准备功夫,为什么说准备功夫,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上善之人,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善到那里去给人家格格不入,阿弥陀佛欢迎我们,那些大众不欢迎,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依照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修行,修成上善的品格,到那地方去跟那边的同修才能够相处,所以这个这两段文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列入晚课,这个课诵本印出来之后,希望的时候将来也能够普遍到全世界,希望净宗同修都能依照这个课诵本修学,决定得利益,此地菩萨众多,就是说明这一个法门是大乘法门,这个法门是度根熟众生的,根熟不仅是一般的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是这一生当中成佛机缘成熟了,这个是此经此法门所接引度化的对象,我们更应当珍惜不思议的机缘,这是化前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底下这一段就是本经真正的发起因缘,这个发起因缘要跟现代我们这个社会来观察,的确很相似很类似,在过去像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少,现在这种事情很多了,几乎常常在这个报纸新闻里面都能够发现是愈来愈多了,社会也愈来愈乱。这个法门愈来愈是大众的需要,而且真的是迫切的需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其它大乘佛法统统舍弃掉了,就是这个法门是迫切需要的法门。 其它法门虽然好,不能救急,这个法门救急。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09

观无量寿经疏 第六卷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六面,倒数第三行。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我们从这里看起。这是本经,我们就全经段落来说,是第三段,全经第三段。善导大师将这一段文判作﹁禁父缘﹂。在这个注解五十七面,倒数第三行。诸位能看得出来,这个就是这一段的小标题。这个里面总共有七个小段落,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这个第一段里面就是﹁尔时王舍大城﹂,先把这个事情发生的处所给我们说出来。这一桩事情是在王舍城发生的,世尊这个时候也正好在王舍城,这个城外就是灵鹫山。讲经说法,现在这些地方在印度都变成了佛教胜地,旅游的胜地了。发生什么事情呢?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呢就是发生了一次政变。这个政变非常严重,是儿子要夺父亲的权位,发生这么一个事情。这个事情观起来看,一个是这个国家的变故,因为这是太子篡夺王位,又属于一个家庭的悲剧,所以这等于说是双重的苦难。这就是比一般这个事变确实要严重得多。这个政变的人就是阿阇世,我们从这一部经里面看到阿阇世王,他所造作的行为就是佛经上讲的五逆十恶,几乎他全都造了。他为什么会造这样重的罪?造这样的恶事?诸位要知道,他必有因缘。世间无论是善,这个是善是恶,从果上我们要追究它的原因,从因行,我们要能够想到未来的果报,这才能把这一桩事情真正的搞清楚、搞明白。这一个王子,﹁阿阇世王子,随顺调达恶友之教﹂,如果从表面上来看呢,这是交友不慎,交一些坏朋友。这个坏朋友鼓励他政变,夺取王位。这一段事情,善导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把这个前因后果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

在第一段,他这个注解也分为七个段落,第一段给我们介绍王舍城名称的来由,这个大家自己看就晓得。第二段里面就说明这个政变的前因后果。﹁阿阇世﹂是梵语,梵语这个﹁阿﹂翻作﹁无﹂。你看这个阿弥陀佛,﹁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翻作这个﹁无量寿无量光﹂,阿阇世呢,这个﹁阇世﹂是翻作﹁冤家﹂,就是这个人是报怨而来的,不是报恩来的,这是报怨来的。

﹁未生怨﹂,没有生,没有出生跟父母已经就有冤仇了,叫未生怨。这个注解里面都有。这是什么个原因呢?原来这个老王是国王,频婆娑罗王年岁已经很大了,没有儿子,没有生儿女。这个心里常常想到将来王位继承的问题,所以到处去求神拜佛,想求一个儿子。有一个,这是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算命看相的一个专家,这个人很有能力,给这个国王相命,告诉国王。他说你命里头有儿子,就是有一个仙人,现在在山上修行,将来他死了以后,到你家来投胎,做你的儿子。这个国王听到了很欢喜,这个儿子前生是个修仙的,修道的人,这个非常难得。于是就照著这个指示,他就到山上去找这个仙人,就派人去找,真的找到了。这个仙人修行很不错,他有神通,他对未来的事情,他知道。这个国王派人来传达国王的意思,说是三年之后,你死了之后到王宫里面去投胎。那个仙人点点头,他说还有三年,这预知时至,他知道这三年以后的事情,不是现在。这国王等儿子等得太著急了,心太焦急了。三年等不及,要求这仙人赶快来投胎;换句话说,你赶快死就是了。仙人不同意,不同意。这国王说,既然你是命里头做我的儿子,我是国王,你无论是修行人,也在我管辖之下。他就派人把这个仙人杀掉,这叫结了冤仇了。这个杀了之后,这个仙人就投胎,投到他家里做了王子,就是这个阿阇世王,是这么一个因缘。本来是个好因缘,结果搞成一个冤家对头了。
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四种缘,这四种缘非常深的时候,就成一家人,如果是疏远一点,那就是亲戚朋友。这比较疏远,如果没有缘份,你见面的时候决定不会打招呼的,不会留意的。你在街上走路,人家跟你点头笑一笑,前生都有缘份,都有个善缘;素来不认识的人,也瞪你一眼,那前生有恶缘。这个缘呢,这个缘很小,没有太大的伤害,过去就算了。像这种恩怨结得深,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给我们说,这个父子四缘,所谓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别的,没别的事情;若不是这四种关系,绝对遇不到。世间人迷失了事实真相,在恩怨里面必然又要加深,说实在的,这个恩会变成怨,怨不会变成恩。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为什么说三界通苦?乐会变成苦,苦可不会变成乐。这个是事实真相,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了的人,决定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

那我们善缘要不要结呢?善缘最好也不要结。人在一块好,好过头就变成冤家对头了,所以善缘也不好。所以佛教给我们结法缘,法缘是清净的,这个是佛法出世间的大圣人教给我们。世间圣贤人教给我们,人与人相处,所谓是君子相交淡如水,这个交往才能够长久,才不会变质。凡是好过头会变质,坏过头也变质,一定要保持平淡。

现在这些恩怨已经变成一家人,那怎么办?这问题严重啦!真的,不学佛的人严重,非常严重,这个恩恩怨怨,报来报去,没完没了,真可怕!生生世世纠缠不清,苦不堪言。你修行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就是有这些人缠著你,找你的麻烦,障碍你。这个总合起来讲,这叫魔障,就是这些人来障碍你。学佛的人明白了,事实真相完全瞭解,无论是恩是怨,是讨债是还债,我们把这些统统放下。劝他学佛,把所有这一些有关系的人,我们统统从今天起都把它改成法缘,把世间这个人情的眷属都变成法眷属,这样就好。
可是在这个地方,这个法眷属也有了问题。什么问题呢?调达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他跟释迦牟尼佛是两重关系,在世法里面讲,他们是堂兄弟;在出世法里面讲,他们是师生关系,是法眷属。法眷属里面还牵著有这个亲属的关系在里面,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阿阇世叛逆了父母,提婆达多背师叛道,结果是世间眷属跟法眷属都出了问题。

现在这个世间儿女不孝顺,徒弟诽谤老师,不认识老师,有什么好奇怪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所以要晓得一点都不奇怪。这个地方实实在在,这些人叫现身说法来教导我们,对于顺境、逆境都不要放在心里,这个道业才能成就。﹁障缘﹂,就是障碍的这些因缘,才能够舍离。善导大师,这个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诸位自己去看,我们就不多说。

﹁提婆达多﹂,在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这些人我们不能把他看轻了,他是大权示现。换句话说,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这出戏里面有扮演正面的这些角色,也有扮演负面的那些角色;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知道一切法都是从缘生,诸法从缘生,佛法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缘,佛就不会讲经说法,众生就听不到佛法,根本没有开悟的机会。佛为我们说法,正反两面都要说。那些是善,那些是恶,那些是善果,那些是恶报。什么因缘引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法呢!由这些善的弟子们向世尊请示佛法,佛给他讲善法;由那些恶弟子造作许许多多罪业,引导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恶因恶果。这我们就对事实真相,面面都明白了,面面都听到了。因此佛在教化众生,这些弟子们所表演的,没有一个不是在教众生的,就是连这个阿阇世王也不例外。佛当年出家弟子、在家弟子,都是诸佛菩萨化现的,演这一场大戏来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个里面,真正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表演的呢?使我们在这个里面学习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世、待人、接物?如何断恶修善?怎样修因证果?看这些就应当明白了。

我们中国古人常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阿阇世,这个就是阿阇世他投胎,他是个仙人。不要说仙人,七地以下的菩萨投胎都有隔阴之迷,那仙人更不必说了。这一投胎,前生的事情忘掉了。所以这个小孩生下来,长大之后还是很听话,还是很孝顺,他并没有记得过去生中的仇恨,今生一定要来报复!没有。那个是因,因是埋藏在那里的,没有发现。它必须要由缘来发现,缘是属于这一世的,因是过去生中所种的。从这个地方,也使我们警觉到,诸位在家同修都有儿女,儿女的教育,儿女的交友,不能不慎重。他要交到好的朋友,他会向上;交到坏的朋友,他就往下走了。所以这是不能不留意的。

提婆达多心胸窄狭,嫉妒、瞋恚心很重,虽然是佛弟子,但是他对于佛,心里面并不是真正的佩服。他认为释迦牟尼佛能作佛,我也可以作佛,见到释迦牟尼佛,有许许多多的人恭敬供养。他看到很难过,处心积虑想把释迦牟尼佛害死。他向大众宣布:我成佛了,将释迦牟尼佛的地位取而代之。当然这个人也相当聪明,虽然聪明,诸位要晓得,佛当年说法不容易,印度在那个时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要用现在话来说呢,就是文化学术水准最高的地区,什么样人才都有。佛经里面讲的九十六种外道,用现在的话来说,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你在这里讲经说法,这些人常常来要跟你辩论的,世尊证得圆满的智慧,得事无碍辩才,所以把这一些人都能够降服,见到佛,都心服口服。提婆达多还没有这个能力,天天在打妄想,尤其是想学神通,处心积虑想学神通。佛当然不教他,心术不正,他要学会了,会做坏事。他向其他的同学请求,同学都是阿罗汉以上的,都有宿命通,都有他心通。提婆达多起心动念 // 他们都知道,没有人教他。最后找到阿难,阿难证初果,有天眼通、天耳通,没有他心通,不晓得提婆达多的用心,何况提婆达多又是他的哥哥,他们是亲兄弟。这个找到是不能不教,于是阿难就传授给他,教他学这个神通。学得能够飞行变化,能够身上出水出火,这些奇奇怪怪的像魔术一样的,他学会了这一套。于是有一天呢,这个阿阇王子出城去游玩的时候,遇到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机会来了,就跟他现神通。阿阇世王子从来没见过,看到这样稀奇,佩服得了不起,这下交上朋友了。提婆达多就教唆他,你,他说:从前你的父亲,你的母亲是怎么样?说他过去生中的因缘。你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爱你,不是真正爱护你,说了许许多多的坏话挑拨,他真的就相信。对于这个父母才起报复这个念头。他挑唆的,劝他,你把你父王的位置夺了之后,你做新王,我把释迦牟尼佛害死,我做新佛,这么新王、新佛来统治这个世间,岂不是大快乐的事情。这二个人商量怎么干法?提婆达多怎么害佛呢?

释迦牟尼佛住在灵山,每一天都要到城里面来乞食。灵鹫山距离这个王舍城五里路,从山上下来,到大城乞食,托鈟之后再回去。他就知道释迦牟尼佛每一天要走那些地方,有一个地方是一个悬崖。他就在山顶上,用一块大石头放在那里,等释迦牟尼佛从底下走过,将石头推下去压他。佛的福报大,没有人能够害佛的。这个石头推下去了,佛有护法神,这个护法神用金刚杵挡住这个石头,把这个石头就打碎了,打碎了,破片碰到佛的脚,佛这个脚流了一点血,这叫出佛身血,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是恶意害佛,害佛到出佛身血,这个都是阿鼻地狱罪业。这两个人合在一起,杀父害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统统都干了。五逆十恶,这个是堕地狱罪业。提婆达多堕地狱了,生生陷于地狱,但是因为他这种恶行,引发释迦牟尼佛说出许许多多恶因、恶报这些经典,这功德很大,使我们深受其利,功德很大。所以他堕在地狱,有人问释迦牟尼佛,提婆达多在地狱情形怎么样?释迦牟尼佛说,他地狱里头那个享受就跟天宫一样很快乐,确实是堕在地狱。他堕的地狱跟别人堕的地狱不同。为什么呢?他能够就是这个等于说祈请,祈请了许许多多利益一切众生的经论,因此他有福。他造作恶业该堕地狱,但是他的福太大了!到了地狱还享福,你想想这个福报多大,真正不可思议!请法的这个福德,流通佛法的福德,弘扬佛法的福德非常非常大。那要不是他这个示现,我们也不知道。

阿阇世王到临命终的时候才后悔,才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大藏经里头有一部阿阇世王经,这就是释迦牟尼讲他的因果。我们世间人所谓的三世因果,释迦牟尼佛讲他,他到最后念佛,生到西方净土,临终一念、十念,给我们证实了,造五逆十恶罪,这个就是地狱的众生。这一句阿弥陀佛,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统统得度,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那我们再要问了,阿阇王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下下品往生呢?不是的。世尊给我们说,他是上品中生,不可思议!所以佛为我们说出往生是两种人。第一种人是积功累德,依教修行,从信愿行这样往生的。像我们现在这种人,念佛求生净土。另外一种人呢?是极恶之人临终忏悔往生的。他往生的这个品位,是看他忏悔的力量。由此可知,阿阇世王他临终是真心忏悔。我们中国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坏透了,他转过来是最好的人,他是这样转过来的,所以品位很高。这也就是警惕我们,我们不要轻视这个社会上,作恶、作奸犯科的这些人,不可以轻视他。为什么呢?也许他在临终的时候,一下忏悔往生,品位还在我们上面,我们还不如他。 所以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对一切人才能用平等心,才能用清净心,瞭解事实真相,否则一般人那怎么能平呢?那怎么能清净呢?不能平等,不能清净,是你不晓得事实真相。你晓得事实真相,自自然然心地清净、平等。

世尊弟子当中,戒经里面讲,六群比丘中都是不听话的学生,挺顽皮得不得了,什么坏事都干。这个三藏里面,律藏就是他们做一个坏事,释迦牟尼佛制定一条戒律,所以这个戒律就是他们引起来的。没有他们这些人,这戒律三藏就缺了一藏。这几个唱戏的时候,他唱的是大奸,唱丑角,他的功劳也不小,没有他也不行。所以孔夫子跟我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必是必定,语气非常肯定。三个人什么呢?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心。这三个人,善人是我的老师,他的善行我要效法,我要跟他学习;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他可以提醒我。我有没有他那个恶行,有,马上改过自新。他也是我的老师,然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所有的弟子,这些佛菩萨大权示现,统统是帮助佛,教化众生的,全都是众生的善知识,这是真因。
那我们现在在经上看这一段的事情,这一段事情这是世间事,世间事给我们很大很大的启示,说明这个世间的苦,真苦啊!他所示现的这个世间确有其事。尤其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这些,这些事件的,就太多太多了。

看底下经文。这是因为阿阇世王子接受这个提婆达多的挑唆,这是发动政变。﹁收执父王频婆娑罗﹂,﹁频婆娑罗﹂是他父亲的名号,﹁收执﹂就把他抓起来,把他关在这个,当然那个时候没有把他送到监牢狱,没把他送到监牢,就是幽禁在宫中。把他的这个外面的就是缘统统给它断绝。﹁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在深宫里面。﹁制诸群臣,一不得往﹂,一切人都不准接近。这个目的,因为他毕竟是父亲,如果把他杀害了的时候,这个恶名也不好,他总是不愿意落这个恶名。用这种方法把他父亲给饿死,不给你饮食,所有一切人都不给你接近,用这种方法来对付他,来对付他父亲。﹁国太夫人,名韦提希﹂,这是他的母亲,皇后。﹁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这个□台湾叫面茶,就是这个东西,我们大陆上叫□面,叫□面,台湾叫面茶。﹁用涂其身﹂,她把身上洗乾净,这个涂在身上。﹁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别人禁止﹂,不能见国王,这个皇后去见国王,这个守卫的人不敢阻拦,当然不准带东西去。她这个涂在身上,葡萄桨装在这个璎珞的里面,这个样子带进去了。国王这才得到饮食,才能够延续生命。﹁尔时大王,食□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国王被幽禁在宫中,等于坐牢一样,实际上就是坐牢,牢房比一般囚犯的牢房舒服一点而已。这是苦不堪言,得到皇后的帮助,这是偷偷的送了饮食来,能够维持生命。在这个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人生之苦,过去做国王那里晓得苦?遭这个难才知道。遭这么大的变故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苦痛,于是乎向世尊求救。他平素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世尊高高在上,不敢惊动他老人家。所以求什么?求他能派学生来帮助我就好了。他希望派谁呢?希望能派目犍连,目连尊者。目连跟他是亲戚,也出家了,这个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求佛派目连尊者来给他授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它的内容是出家戒,是特别为在家人修学的。这个在家人仰慕出家,而不能出家,那怎么办呢?我出家一天,这可以,这是出家一天的戒律。出家一天的这个八关斋戒的授受,有效的时间就是二十四小时,这一天一夜,过了就没有效了。如果要再受呢?要重新。所以有人呢是每一天都授八关斋戒,连续受很多天,这可以的。一定要天天授,八关斋戒如果没有法师给你授,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可以授,照著这个条文的时候,自己发愿受持。所以这个戒律,像五戒,这个八戒,这个八关斋戒、菩萨戒都可以自己在佛像面前发愿求授,都能得戒的。唯独出家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许可自己授的,一定要由这个大僧,就是出家的这个比丘、比丘尼,五个人以上,至少是五个人,在一般状况一定要十个人。所以三师七证,要十个人传,你才能够得戒,不可以自己授的。如果好像在边地法师很少,或者有这个特别的时机因缘,五位法师传也可以;五位法师以下的不可以,不能够传这个大戒。这是常识,我们都应该知道。如果有法师,请法师来授当然更好,没有,自己在佛菩萨面前、佛像面前来授,都是一样可以得戒的。这个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现在国王没事情,也不要理朝政,所以可以专心持戒、听经了。他在这个幽闭,在宫中反而得到了一个好的这个修行环境。目连每一天去给他授戒,给他授八关斋戒。世尊当然对这个事情很清楚、很明白,特别派遣说法第一的弟子,富楼那是说法第一,派他去给频婆娑罗王说法。

在这个一段里面,要跟诸位同修报告的就是这个八关斋戒,这是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我们在家同修不能常常授,最好能一个月有一次。授过菩萨戒的人,菩萨戒里面,大家晓得有六斋日,有十斋日,那是相当精进的修行。这个六斋日就是一个月有六天,授六天的八关斋。如果更精进的,授十天八关斋,那相当精进。假如我们一个月当中,十天、六天不能授,授一天都很好,这个一定要知道。这六斋日并不是我这六天吃素,那就完全错了。这个八关斋跟吃素不相干,斋不是素,一定要搞清楚。斋是什么意思呢?斋是过中不食叫斋。佛陀当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鈟,托鈟是慈悲为本,决定不要给人家找麻烦。所以托鈟的时候,他吃什么,他就给我吃什么,不必要单独给出家人预备什么饭菜来供养他,那岂不叫找人家麻烦了吗?那就不慈悲。所以你们家吃什么,就供养什么,这个诸位要知道。

现在南洋这个小乘国家,泰国、斯里兰卡、锡兰依然还是托鈟制度。人家给他肉,就吃肉,给他鱼就吃,给他什么就吃什么。他没有分别,没有选择。全世界佛教徒吃素食的只有中国。现在交通发达,每一个世界都可以去观光旅游。你去看看,到外面去,人家看到我们中国出家人吃素,奇怪,为什么不吃肉呢?我们看到他们那些和尚怎么会吃肉,很奇怪?彼此都奇怪。你要搞清楚了,就不奇怪。中国这个出家、在家,这个素食不是释迦牟尼佛定的,释迦牟尼佛没有强迫要求我们素食。中国这个素食呢?是梁武帝提倡出来的。梁武帝是我们佛门大护法,所以这个素食运动发生得很晚。梁武帝以前,这个出家在家人都不是素食的。他是因为读楞伽经,楞伽经里面讲得很透彻,还有楞严经里面也讲得很明白。菩萨心地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他读到这个文很感动,于是自己发愿吃常素,这个大护法吃常素,所以就是劝导这个佛门里面,这样搞起一个素食运动。这个历史差不多将近有一千年了,或者现在学佛不吃素,那个罪过可就大了,其实不然,不要把它搞错;但是素食对于健康有一定的好处,实在讲,还是值得提倡的。

八关斋戒这段文在七十二面,诸位翻开七十二面,要明瞭这是这个戒律,是出家的戒律。所以戒律很严,最重要的关键在斋。斋就是过中不食,一定要坚守斋戒,一共有八条,戒八条,斋是一条。在七十二面第四行,从第三个字看起:﹁佛子从今旦﹂,﹁旦﹂是早晨,从今天早晨,﹁至明旦﹂,到明天早晨。﹁一天一夜,一日一夜,如诸佛不杀生,能持否,答言能持﹂。要像佛一样,一天一夜不杀生,要严格的做到,要真正的做到,蚊虫、蚂蚁都不能杀。这是第一条,不杀生。第二呢,﹁又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偷盗﹂,下面都仿照这个例子,把这个文省掉了。第二是不偷盗;第三是不行淫;第四是不妄语;第五是不饮酒;第六是不得香粉涂身,不得歌□唱伎,及往观听;第八呢,是不得上高广大床。这个八条,这个八条能够完全做到,跟出家人的生活完全相同,时间是一天一夜,这个八条叫戒。我们一看就晓得。
前面是五戒。五戒在家是不邪淫,不邪淫。出家人是不淫,不行淫,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其他的这个四条,在家跟出家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后面这个三条,那是专门指在家人的,出家人没有。这就是脂粉涂身,这个脂粉包括现在用香水这些东西,甚至于香皂都不可以,香皂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不得歌□,也不能去观听。为什么呢?这个斋是修清净心。这些决定扰乱你清净心的,妨碍你清净心的,所以统统要远离。不得上高广大床,这个高广大床睡在那里,容易犯邪思,胡思乱想,所以这才禁止。

所以此上八是戒非斋,这是八条戒,跟出家人相同,不得过中食,此一是斋非戒。中是什么呢?日中。日中每一天时间不一样,每一个地区也不一样,这时差,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时差,每一个地区不一样,每一天的时间也不一样,每一天大概是相差是四分钟,每一天相差的时间不相同,这个最好呢。现在方便了,现在如果授持八关斋戒,要很严格的话,最好用天文日历,在天文台可以买得到。

我过去,我们图书馆成立的时候那个前几年,那天文台每一年还寄天文日历给我,现在跟他也不往来,也没有了。这个天文日历,你一样,今天元月二号,几点几分几秒日中,那就很准确。过了这个日中之后就不能吃东西了;吃东西呢,斋就破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持午,这个持午讲不通,午是午时,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都是午时。所以过午不食,过了一点钟后不吃,那这个斋早就破掉了,所以这个斋还是过中不食。那么有些人到晚上的时候,饿得心里发慌,想喝一点浆汤,行不行呢?戒经上讲,只要有沈淀的就破斋了。果汁会沈淀,这个豆浆也会沈淀,牛奶也会沈淀,吃这个统统破掉,不如吃饭。还有人说吃水果,那也破了,这都错误了。佛给我们说吃什么不破呢?蜂蜜。这个蜜糖,你把它搅匀不会沈淀,糖水这个没有沈淀的,不会沈淀的,这个可以。凡是有沈淀的都不行,统统破斋。晚上要再吃一点水果呢?那更完了,那就完全错误。这是过中就不能吃,到什么时候才能吃呢?到第二天的早晨才可以。所以八关斋对于斋非常重视。当然戒呢也不能够马虎,斋跟戒都要守得很清净,这是过一天出家人的生活。

这个八关斋戒,﹁此等诸戒,皆引诸佛为证﹂。所以它每一句里面都是﹁如诸佛不杀生,如诸佛不偷盗,如诸佛不行淫,如诸佛不妄语﹂,句句都是用佛来做我们修学的标准,它不是用菩萨,它不是用阿罗汉,完全以佛为标准。﹁何以故,唯佛与佛正习俱尽﹂。﹁正﹂是烦恼,﹁习﹂是习气,佛烦恼习气统统断尽了,佛以下的虽然断了,没断乾净。等觉菩萨还有一品身相无名存在,可见得不是真正断乾净,所以我们一定要用佛作标准,求佛作证明。

在七十三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此戒用心起行,极是细急﹂,这个要注意到的。所以八关斋戒虽然只是一天一夜,功德很大。这一天一夜完全是以佛的标准来让我们学习,所以它确实有很大的功德。它的行微细,行很急,因为它在一天一夜,它要完成。﹁又此戒佛说有八种胜法,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所得功德,超过人天二乘境界﹂,这是一句为我们说明八关斋戒的利益。超过人天那不必说,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为什么也能超过他呢?因为你这是佛的标准,声闻缘觉用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这是完全用佛来作标准。

我们知道这个八戒,这个斋戒的功德利益,我们要不要去修呢?当然能修更好,可是每一个人因缘不相同。你要在你家里面修,你的家人,惹了一家人的麻烦、一家人的嫌弃、一家人的谤法,这就不好了。所以你学佛,一定要一家人欢欢喜喜,家人都能赞叹三宝,你这一家人与佛有缘,一家有福。一个人学佛,惹得一家人都不高兴、一家人诽谤。他们这些人诽谤佛,造很重的罪业。谁叫他造的?你叫他造的呀!你这样的修学,能往生得了吗?你能出得了三界吗?你要出去,那些人扯腿,抱著你,你去不了。因此一定要有善巧方便,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很清净的道场,那个地方举行这个八关斋戒,离开家到那个地方,参加一天一夜,这个很好,家人不至于反对。在家里面修的时候有困难,会有障缘,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这个斋跟这个素食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这个不是一桩事情。斋的目的是求心地清净,这个出家人晚上不吃东西,我们世间法,这个中国古人对于养生之道非常注重。我们读历史,古代汉朝以前,人的寿命活一百岁是很平常的,一百二、三十岁,一百五、六十岁的人都不少。为什么呢?他知道养生。现在的人,实在讲,糟蹋自己的生命,不知道保养身体。保养身体,饮食最重要,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饮食、说话要小心谨慎,古德教给我们,早晨要吃得好,这个好,就是营养要高,著重在营养;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少。晚上少,睡眠就好,所以这个出家修行人,晚上不吃东西。为什么呢?他打坐入定容易。这是那个时候的修学环境,现在不一样。如果我们现在还要学从前那个样子,过午不食,恐怕过不了几天就要进医院。我见过,不过不是多数就是,少数人。对于持午很坚持,他晚上不吃东西,可是中午怎么个吃法呢?把三顿,一顿就吃下去。吓死人!所以那些持午的人呢统统都有肠胃病,肠胃坏了。他晚上是不是真不吃东西呢?我仔细观察又不是的。他晚上还要吃牛奶、还要吃麦片、还吃水果,不过就是不吃饭、不吃面、面包就是了。这又何苦来呢?万万学不得,不要把自己的身体糟蹋掉了。身体常常多病的人,还要找许多人来照顾你、侍候你,找别人也麻烦,那个罪过就更大了。所以这一桩事情一定要量力而为,不是求好看的。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碍于面子,不可以的。从前人能做到,是从前他身心清净,没有这么复杂的环境,也没有这么多的事务,所以他一餐足够。我们现代人,无论在家、出家,从早到晚要应付许许多多的人事,你身体这个体力不够,你怎么会不得病?这一定要得病的。必须要使自己的体力要足够,饮食是能量的补充,饮食到这个肠胃就变化成能量。身体是一部机器,这个机器的活动,要靠这个能量来推动,它需要这么多能量,你补充不够,决定就出麻烦,人就生病。每一个人体质不相同,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需要能量多少并不一样,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念上。所以你要想饮食少,你妄想少,你饮食自然就少了,它需要的少了。这个妄念很多,拼命把这个能源给它减少,那不出毛病才怪?所以这些事与理我们都要明瞭,然后才知道我们应该如何来调理自己的饮食。

过去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他劝人学佛,劝人归依,他不劝人吃素,不劝人持午,不劝人受戒。第三桩事情老师不劝人,这个三桩事情是你自己发心的,不可以劝的。你自己觉得你能够做到,尝试尝试看,很好!尝试著。这精神体力很正常,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就可以保持。所以最好从饮食慢慢少,这个吃的东西简单,愈简单愈好,愈少愈好,心地要愈清净愈好。把这个妄想烦恼统统放下,身心清净,这就是正常,这个就是符合于斋的定义了。所以斋是清净心,是修清净心的,这个饮食少,是帮助你心地清净,这个要知道。

佛教传到中国来,小乘佛法虽然传到中国来,也相当完整。我们大藏经里面,小乘经相当完全,跟现在南传的巴利文的经典,它比我们多,大概只多五、六十种。总共有两、三千种,它只多五、六十种,可见得我们经典是相当完全的。但是小乘在唐朝初期兴盛了很短的一个时期,以后就没落了,现在没人说了。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当然第一个,中国人是属于大乘根性,这是主要的一个因素。其次的呢?中国有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基础,这个基础足足以代替小乘。所以中国从前学佛,几乎都是儒家、道家的基础,都念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都念这些东西,然后再进入大乘佛法。所以有这个基础,不需要小乘,小乘在中国这样的没落了。

大乘佛法呢?特别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是禅宗。禅宗修行的方法是打坐、跑香。它这个方法也是调身的,你身体不健康,没有办法修行的。坐固然是修定,但是坐久了的时候,人要不行,一定要活动活动,活动什么?运动。他跑步,这跑香就是我们现在跑步,他运动,真正用功,这个吃饱了的话不行。吃饱了昏沈,容易打瞌睡,如果肚子是空的呢?他心里发慌,心定不下来,所以禅宗里面的饮食是少吃多餐;他不但是吃三餐饭,还有三、四道点心,它每一餐吃一点点,让你一天到晚保持不饥不饱,这个用功才方便,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这些地方,我们都要明瞭,都要懂得,重要的是要功夫得力。佛讲的这些,这是三千年前,那一个时代的人很契机,在我们今天用这个方法未必契机。

就是我们念佛人来讲,这个念佛,真正如法的佛七,这个佛七是七天七夜,我们这个原则跟禅堂里是差不多的。我们有止静、有绕佛,我们不跑就是了。我们绕像散步一样,那也是活动,我们用拜佛,拜佛呢也是非常好的运动。我们拜佛、绕佛、止静,这三种方法调身,因此饮食一道也是少吃多餐,保持不饱不饥,念佛堂这个功夫才真正得力。这个吃饱了的时候,一止静坐下来就打瞌睡了,就昏沈了;这个肚子空空的时候,他这个七上八下的,心定不下来。所以说是禅堂跟念佛堂都采取的这一种方式,所以这是常识,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常识也是根据我们生理来定的。

佛法,佛给我们说的是原理原则,佛制定的这个目标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任何手段都是好的,都是属于善巧方便,不一定要用一个方法,一成不变。这个方法甲可以用,乙用了未必得力,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每一个时代这个生活方式不一样,意识形态不一样,大家的业缘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学佛要知道。这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特别佛的四依法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就是情执,所以佛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不能错会了意思。
我们再看末后一段文,在五十七面:﹁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这个频婆娑罗王被他儿子关了三七二十一天,没饿死,他因为天天有东西吃,天天授这个八关斋戒,天天还听富楼那给他讲经说法,所以他这个身体不但不坏,一天比一天健康,一天比一天快乐。他又和悦,悦是喜悦,法喜充满,他精神很愉快。这是说的这一段。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09

观无量寿经疏 第七卷

请掀开经本七十五面第五行。
看这个经文,﹁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个前面我们看到,阿阇王子夺取政权,将他父亲禁闭在深宫里面。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已经三七二十一天了。那么在他想呢,一个人这么长久的时间没有饮食,大概也差不多快死掉了,当然不好意思问死,毕竟是他的父亲。所以这个语气缓和一点,问他这个守卫的,这个他的父王现在还在不在,用这种口吻。这个守门人就老老实实的回报,时守门人白言,大王,
﹁国太夫人。身涂□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这个皇后一次两次,人家不知道。天天这个样子,总是会被发现的。所以他这个秘密被这些守卫的人都知道。知道,毕竟这个国王没有下命令禁止他母亲去看他,没有下这个禁令,所以还是随她往来。这个沙门目连跟富楼那,他们是乘著神通,从空中往来的。这些禁卫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虽然其他的人,跟这个国王确实是隔绝了。但是这三个人天天往来,没有办法禁止他,阿阇王子听了这个话非常生气,知道他的父王还没死,还活著在那个地方,还有这么多人常常天天去安慰他,去接近他。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述说阿阇世王,以恶心对待他的父亲。这个也是大逆不道。今天这段文,接著迁怒于母亲,要加害于他母亲。再看他以恶心对待出家人,目连跟这个富楼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都是证得阿罗汉的。这不是凡夫,圣人,这是从迹相上来说。从应化的迹相上来说,如果从根本上讲呢,世尊给我们说了,他们都是古佛再来,比菩萨地位还高。所以古佛倒驾慈航,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个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里面含著很深的意思。我们不要说是佛,佛在世,这么多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从哪里来的?古今中外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遇到一个传人就非常幸运,那有这么多好学生,太多太多了,真是希有。

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在一生当中传法。这个得法人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六祖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法师。传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一个。这空前绝后,非常不可思议。六祖才传四十几个人。释迦牟尼佛,我们看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因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弟子是诸佛大菩萨再来,拥护释迦牟尼佛,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那么在教化当中,佛只能有一个,老师只能有一个。那些人不能统统都来以老师的身份出现,那这个教学就破坏了。那用什么身份呢?都用作佛的学生的身份,来帮助佛弘法。众生,多灾多难,迷惑颠倒,许许多多要紧的问题,问不出来也不会问。他们假装著代问,把我们要想问的,统统代我们问出来。在这个一问一答当中,我们在旁边听了,明白了,开悟了,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这一些弟子们都是圣人,都是大圣来应化的。阿阇世王这一种举止,就是五逆罪都造了,造得非常之重,这个后面这一句就是破和合僧,这是要想害他的母亲。

﹁时有一臣。名日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是遇到两个大臣,劝阻阿阇王子不可以害母亲。这个父母之恩,母亲的恩最重。为什么呢?这个婴儿时时刻刻需要母亲照顾,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离开了他生命就有危险。所以三年哺乳之恩,从生下来到三岁,一天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这个恩德太大。所以杀父亲,这两个人说,还听说有。但是杀母亲没听说过,这个过失太严重了,这是大逆不孝。我们中国古代在教育里头可以说是,中心的思想就是孝道。教什么呢?教孝。帝王以什么来治理国家呢,以孝治天下。他就是一个行孝尽孝的一个好榜样。所以古礼之中虽然有五礼,祭礼摆在第一位,祭祀祖先。其他的礼节,皇帝可以派大臣代表,唯独祭礼不能够派代表,要亲自斋戒沐浴主持祭典。在从前这个主祭的人,在祭典的前三天要斋戒。那个斋戒是怎么个斋法呢,就像我们佛门闭关的情形差不多,这三天叫斋供。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一切人也不接近。不接近,就像闭三天关一样。那个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像护关的,有人照顾。那么他三天做什么呢?三天把所有念头放下来,想念被祭的这个人,如果是祭祖先,就想念他的祖先,跟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一样。 观想...,想三天三夜,就把他想来了,祭神如神在,他真的有感应道交,在祭祀的时候,感觉到他的祖先到这个地方来接受他的祭祀,这俗话讲,诚则灵,斋戒沐浴是修诚敬之心,不是草草率率,随随便便做个样子就行了,那就不灵了,那一种祭祀,孔老夫子不愿意看的,为什么呢?有形式,没有内容,这个内容是真诚,所以要三天的斋戒,确实他有感应,那么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一尊佛不孝父母,没有一尊菩萨不敬师长的。

本经在后面有明文教给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在基础上要修三福。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你在佛法里决定没有成就。即使有成就,那是外表的,表面的。表面做得再好看,天花乱坠,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换句话说,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明白,所以有人问,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这不孝父母罪过已经很重了,再杀害父母那还得了,这个造的是阿鼻地狱之罪,所以这两个大臣义正严词,这个言语非常之严肃,给阿阇王讲,自古以来听说有王子贪图王位,父亲是国王,他要夺他的位置,这杀害父亲,有,篡位的,母亲并没有干涉政权,与你夺取政权没有关系,没听说杀害母亲的,换句话说,你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开端,这还得了嘛。

“污刹利种”,这刹利在印度是属于王族,印度自古以来阶级制度非常之严,刹利是贵族,皇族,婆罗门,这是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知识份子,这个知识份子的阶级,这个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其余这两种比较上是地位低一点的,一个是从事于商业的,一个是农民,这个是在印度古代社会里面没有地位的,就是我们一般称农奴,奴隶,这个刹地利是贵族,你这种行为染污了这个贵族,这个在刹地利就是重大的污点,“臣不忍闻”,我们不忍心听到这个事情,不忍心看到这个事情,“是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奴隶,这个是奴隶的行为,不懂得,不明理,这样的人才做得出来,那有这是知识份子贵族,受过好教育的人,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呢,国王今天执意要害母亲,这些臣子都愿意离开,不愿意再跟他,所以这两个人说完之后,因为国王手上拿的剑要杀害母亲,他们用按著剑,一面说一面就退出了,就要离开了。

下面是。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是他的弟弟。也是非常聪明有智慧。阿阇世不怕别的,这个杀父害母他不怕,毕竟有一桩事情令他害怕,怕什么呢?众叛亲离,这个底下人都走掉了都散掉了,那他这王位就保不住。他怕这个,所以就很惊怖,以要求的口吻,你们难道不再跟我了,不再帮助我了吗?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这两个人再郑重的劝告他,只要你不加害于母亲,我们可以跟你,如果加害于母亲的话,我们不愿意跟你,我们愿意离开,舍弃这个国家。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这话说是还算是不错,实际上他考量他本身的利益,所以不杀他的母亲了,不杀她,敕语内官,这个内官就是宦官,我们中国人讲太监,宦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把他母亲幽禁起来,跟他父亲一样,把她幽禁起来,不准她跟外面人接触,禁母缘,这一段事真是自古以来非常不幸,尤其是发生在宫廷里面,这个宫廷争权夺利,古今中外,可以说都没有例外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在现实社会里面,我们也时有所闻,现在所讲的权利斗争,甚至于不择任何手段,国王与夫人遭这么大的变故,这种变故他在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的,即使读历史,观察这个现前许许多多权利斗争,毕竟没有临到自己身上就很难体会,这一次是自己亲身遭遇到,所以体会就非常深刻,知道佛讲的,我们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没有好留念的,所以人在大苦难当中往往惊觉回头了,这肯真正肯回头,真正要求佛指导他,出离苦恼的方法。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国王,夫人,跟佛过去平常往来很密切,也常常听佛讲经说法,自己没遭过苦难,这个听了是耳边风,没在意,换句话说,听是听了,也护持佛法,实在讲,不得受用,现在遭了苦难,这个时候心情不一样了,求学的态度也不一样。
我们看底下一段,在八十六面,八十六面第三行。﹁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这是这个王后夫人,被她儿子囚禁。这虽然是没有把她杀掉,这把她关起来了,关起来之后,她非常忧愁,她的忧愁可以说相当的复杂,当然最叫她忧愁的是她的丈夫,这个国王,从今天起没有人跟他偷偷的送东西去了,换句话说,他决定活不了多久,这个是她最牵挂,最忧愁的地方,可是被禁在深宫当中无可奈何。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我们看这一段,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这才想到释迦牟尼佛在城外,在门者门阇耆崛山,就是我们中国人翻作灵山,他住在这个地方,就向著这个方向礼拜,祝祷,在过去,佛不能亲来的时候,也常常派阿难来问候国王夫人,现在他遭这样的大难,想想世尊威德很重,不敢要求佛亲自来,来慰问,只希望佛能够派目犍连,派阿难给我见见面,这就很满足了,心里这样子祝祷,向著这个灵山礼拜,未举头顷,这个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她面前了。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崛山没,于王宫出,这一段是□说佛早就知道她这些事情,这个时候派了目连尊者阿难尊者,而释迦牟尼佛自己以神变的方式出现在皇宫,出现在宫中,佛到那个地方去,这必定是大事因缘,为什么呢,小事不会惊动佛本人的,这佛一去了,那些护法神统统都跟佛到皇宫里去了,这些护法神知道佛到那里去一定讲经说法,这个机会难得,要亲自去听,所以,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两天华,持用供养,这个境界也非常的壮观,这是□述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这时候夫人见到佛来了,自绝璎珞。﹂
她这个虽然被禁闭的时候,她的穿著还像平常一样,身上还配带著璎珞,见到佛之后,惭愧心是倍增,所以把这个璎珞都解开了,﹁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提出这两个问题,我过去生中到底造什么罪业,生这么一个儿子,大逆不道的恶子,这又想想,释迦牟尼佛,你到底是什么因缘,跟提婆达多做了眷属呢,世尊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这个提婆达多是阿难胞兄亲兄弟,他跟阿难是同胞兄弟,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呢,因缘非常复杂,佛通常跟我们讲四缘,那只是从纲领上来说的,如果要细说的话,因缘非常非常的复杂,这个善导大师的注子,诸位自己可以看,大概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他注得很详细,这都是□说□述事的,诸位容易看得懂。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在九十四面,倒数第二行。﹁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韦提希夫人虽然跟释迦牟尼佛,这是请问释迦牟尼佛,她跟她儿子过去究竟是个什么因缘,佛跟提婆达多又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毕竟这还不是她问题的中心,她问题的中心是她真正觉悟到,这个世间充满了罪业,不愿意在这个世间再住下去了,这是她真实的觉悟,所以紧接著向佛要求,求佛告诉她,这个广大的虚空世界,有没有清净的国土,那个地方的人无忧无恼,我想找这个地方,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愿意往生,我不愿意再住在这个阎浮提,阎浮提是我们这个世界,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住,这个世界是浊恶之世,世尊常常提到的五浊恶世,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把她自己心里面的愿求都说出来,那么这一种心愿,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心愿,确确实实在这个世间受过许多苦难折磨的人,都醒过来了,都觉悟了,虽然觉悟了,这个话再要遇不到佛也问不出来,虽然觉悟了,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叫真苦。

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社会,跟韦提希夫人说的这个话很相应,在那个时候,浊恶比我们现在轻得太多太多,不要说很远,前清的时代,距离我们不过二百年的光景,那个时候民风还相当的纯朴,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也是真实的,就是前清的事情,有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儿子害了父亲,这个是大逆不道,当时这个大事,这报到朝廷去,朝廷降职的处分是这个地方的县令,撤职查办,从前这个地方作官的不像现在,现在是民主,老百姓是主,从前那个作官叫父母官,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作官的,他三个身份,君是领导人,是个地方上的领导人,是老百姓的父母,是老百姓的老师,你要教导他,你还要养育他,所以这个地方官的责任非常之重,出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这个官怎么做的,所以撤职查办,这个县长上面呢,是省长,在清朝叫巡抚,巡抚记过,受连带的处分,这个处分还不够,从前这个城市都有城墙,这个皇帝下命令,这个地方的城墙撤掉一个角,表示什么呢,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坏人,是你们这一个地一个县的耻辱,这样严重。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报纸广播里面,世界各地大逆不道的人很多,愈来愈多,好像也不是新闻,所以今天社会风气跟从前不能相比了,不但跟古时候不能相比,跟三十年前就大大不一样,现代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实在是可怜,不要看这个物质生活比从前是富足多了,精神生活非常苦闷,最大的这个痛苦,没有安全感,三十年前的人没有想过社会安全的问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脑子里头没这东西,真的是天下太平,现在没有安全感,这个没有安全感就是整个社会重大的动乱,造恶的人太多太多,造作地狱的罪业,这是造五逆十恶,这是地狱罪业,饿鬼的罪业,这是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贪瞋痴的人盈满,什么是愚痴呢?什么是愚痴呢?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颠倒了,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这怎么得了,中国自古以来,古圣先贤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呢,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佛法里面讲呢,这是正知正见,儒佛教育的宗旨就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智慧,智慧破愚痴,一个人有智慧不愚痴,贪瞋自然就降温了,就减低了。

现在人呢,对于古圣先贤这个教育,不要了,这还得了吗,从前的文学艺术,陶冶人的感情,它都有一个标准,总不会离开这个标准太多,现在我们把这个标准舍弃掉了,这个不得了,这个演变必然是天下大乱,所以多不善聚,聚,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团体,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善的少,不善的多,这就是社会世间动乱的根源,古时候教学,它的功能就是防范,防微杜渐,治理国家第一桩大事就是把教育办好,你看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老百姓,把教育办好是第一桩大事情,为了要达到思无邪,正知正见的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儒家用的伦常,这是手段,伦,教我们什么呢,教我们明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五伦,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一定要明瞭,我们在这个家庭,或者在社会,我们是什么身份,应当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人人都能尽到本份,社会是和谐的,天下是太平的,知道这些关系,知道关系怎么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呢,不可能,这个是教育,就是第一个把关系搞清楚,佛法里面也非常重视伦理的关系,其次呢就是道德,这个道德是基本的道德叫常道,叫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什么叫做仁呢,仁,这一个字在中国文字里面叫会意,两个人,想到自己也就想到别人,这个叫仁,推己及人,我喜欢,想到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这叫仁,义是什么,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现在所讲的奉献,不要求报酬,每一个人在自己本份里头,要做你义务的工作,父慈子孝,这是义务,礼是礼节,人与人往来,一定要有礼,礼比法好,这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不是法治,礼治好,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礼尚往来,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理智,不要感情冲动,处世待人接物,头脑要冷静,要理性,不要感情冲动,信与人一定要守信,人无信则不立,就是你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讲信用,这个五条是做人的基本德行,所以叫五常,常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的,你这个五条要是做不到,那就不叫人,所以人与禽兽有什么分别呢,禽兽没有这五德,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这五种德行,这个五德具足。

儒家这五条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没有会商一下,彼此相距这样远的距离,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居然相同,这是我们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出儒佛教育的重要性,与儒佛教育对于世道人心的真实贡献,确确实实有利,今天社会一般人不要了,舍弃了,我们还是要遵守,那怎么要问呢,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呢,人家都不要了,我们还为什么还遵守呢,这是常道,这是真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人还有来生。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告诉我们,人身是怎么得来的,是前世五戒修得好,这一生得人身,换句话说,原来伦常五戒是在六道里面,得人道的真正业因,我们把这个舍弃掉了,拼命去发展贪瞋痴,那佛给我们讲得清楚,贪饿鬼道,那就是来生希望到鬼道里去了,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纵情在贪瞋痴就是修三恶道。

所以韦提希夫人在此地说了,她说这个话,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来看,非常非常的明显,在那个时候,她说这个话,如果我们听了,都觉得她讲得太过分了,没有严重到现在这个地步,现在确确实实造作贪瞋痴的人太多太多了,中国外国,到处这个小圈圈小团体,不善聚的也太多了,韦提希夫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么高的警觉,这是非常的难得,现代人生起这种警觉,这个倒不难,在那个社会里头,那个时代有这个警觉心,真的是不容易,下面这是她提出的要求,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平素听佛讲经,讲得很多,一定知道在这个法界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其中也有清净国土,像释迦牟尼佛这种秽土当然很多,不在少处,但是也有清净国土,那么她今天想求了,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先要忏悔自己的业障,那么我们要问,她到底有些什么业障,我们能不能想得到,能不能体会得到,她的儿子今天做出这样的恶事。
儿子一定不小了,如果在孩童不会做这个事情,儿子长大,做出这样的事情,换句话说,你怎么教的呢,固然过去生中有业因,这一生当中是缘,因遇不到缘,不会结果,教育就是改善缘的手段,善因,我给你善缘,结善果,恶因,我转变你那个恶缘,使恶缘断掉了,纵有恶因也不会结恶果,像西方世界,这带业往生去,那边没有恶缘,虽然带的有恶因,它恶因不会结果,没有恶缘,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恶缘呢,阿弥陀佛的教育办得好,没有别的,教育办得好,这是真的,阿弥陀佛对于学生照顾得周到,无时无刻不在身边,那也许诸位同学要问,这往生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人怎么照顾得过来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他分身变化,可以说是每一个往生的人,他都变化一个身来照顾你,所以你是天天跟西方三圣接近,观音势至,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离开,这个才没有恶缘。

那么她的忏悔,这是忏悔里头,主要的一个业因,那么由这里我们也联想到,在以往释迦牟尼佛常讲经说法没认真听,没有认真修行,这个是罪过,今天这个果报现前,还不是平常没有认真学佛,假如平素认真学佛,不会发生这个事情,听是听经,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决定现前得利益,所以这是她的事情仔细想一想,就是我们本身的事情,不过她的问题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还没有到这个严重程度,确确实实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学佛当中跟她所犯的毛病差不多,这个是要真正忏悔,这个忏悔就是从今天起要发真实心,认真接受佛的教诲,认真的去奉行,做佛的真实弟子,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是向佛祈求可以往生的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她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她愿意去往生。

佛日,日是赞叹之词,在这个,我们这个世间太阳的光明最大,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光明,称为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个观就是修学,我要用什么方法修学,才能够生到清净的处所,那么她都把她的愿求都说出来了,释迦牟尼佛也非常非常的难得,佛没有介绍她一个地方,没有指定她一个地方,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佛放光,这个光明是从眉间,眉间就从白毫放的,佛的这个眉间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很长,但是它是旋转卷在一起,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珠珠一样,不是珠,两根白毫,从这个地方放光,其光金色,在光明当中,金色光是最殊胜的,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这是这个光,光是先照,照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然后这个光回来,聚集在佛的顶上,形状像须弥山一样,这个光现在这个佛顶,十方诸佛国土都在这个光中出现了,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这个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水晶在佛经里面称玻璃,这个玻璃发明很晚,所以这个凡是经上看到的玻璃都是水晶,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韦提希想求一个好地方去往生,佛就把十方诸佛的国土,统统展现在她的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这个方法好,佛不主动介绍,让她自己看。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她在诸佛国土里面,这个一一国土都看清楚了,都看明白了,最后她选定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她自己选的,实在讲呢,她也是代我们大家选的,选择的非常正确,因为这个地方是十方一切诸佛,为众生宣传的一个地方,当然她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诸佛国土虽然微妙,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呢,这是先决条件,韦提希夫人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很清楚,她一定看到,实在讲这种选择在我们想像也不难,为什么呢,你看到的时候,这个地方去的人太多,很多很多人去,世界确实是好,看看去的人有菩萨,也有造罪业的人,那想想我还有份,假如看到那个国土去往生的人都是菩萨、阿罗汉,一个凡夫也没有看到,自己想想,这个我还不够那个身份还去不了,所以从许许多多的方面,能够观察到这个地方实在是好,而且我们凡夫去的人很多,跟我们同样身份的人,同样有业障的人,同样有罪业的人,他们能去,当然我们也能去,何况这个地方,比起诸佛净土也不差,这个就是在我们推想当中,我们选择一定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这些是什么,非常现实的问题,选择纵然好的地方自己去不了,那也是枉然,那就不容易了。

下面呢,这倒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请教,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两句就是求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极乐世界看到了,我也选定了,怎么去法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请翻开一百零一面,看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我们看善导大师在此地对我们的开示,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我们先看这一段,思惟跟正受都是这个法门里头,重要的修学方法,实在讲呢,也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说的,忆佛念佛,是一个意思,在这个楞严经里面讲的是,忆佛念佛,在这个此地就是讲的,思惟正受,这个定前方便,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前方便就是准备的功夫,修学的基础,为什么呢,假如没有得念佛三昧就不能往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念佛三昧里面包括我们平常所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统统叫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里头,功夫浅深不相同,这是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思想忆念彼国依正庄严,把其他的念头统统舍掉,统统放下,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就叫功夫成片,有这个功夫就决定得生,发愿求生西方世界就决定得生。

这个功夫,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人人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你愿不愿意做,不像其他法门,提出修行那个方法,有些我们确实做不到的,这个就是,换句话说,把你平常心里面这一些思想忆念的,统统换成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最具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经,读经是什么呢,读经就是思想忆念依正庄严,读就是忆念,忆念就是读诵,所以诸位不要是一面念著经,一面去想那就错了,读诵就是忆念,假如说读诵放下来,专门去想,那就是观想念佛,但是观想念佛一定要依这个十六观经,这个想法,佛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如果不是依照十六观的方法去想呢,那都是邪思惟,那你全想错了,因此我们用读诵持名的方法,那个效果跟此地讲的这个思想忆念,意思完全相同,而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用这个方法打掉,初学的人,特别是知识份子,一定要从读诵下手,读诵不但能修定,同时能开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了,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读经读久了会开慧,但是不能打妄想,你就一直读,依是依报,正是正报,正报里面有教主的庄严,有同参道友的庄严,我们讲主伴,所以是两种庄严。

依报是我们修行的环境,环境里面也有两种,一种是人事,一种是物质,物质的庄严是样样都不缺乏,这是物质庄严,人事的庄严就是前面讲的,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你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这个是你人事环境的庄严,所以说是依报正报两种庄严,常常萦回在我们自己心中,自自然然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再看底下正受,正受是得定,正受就叫三昧,梵语叫三昧,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叫正受,也翻作禅定,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所以我跟大家同学说,你读经的时候不要去想它,你想什么,这个念头很粗,不容易成就三昧,我读,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想它,你这个觉观慢慢就细,慢慢细的时候,容易成就念佛三昧,也就是我平常讲的,容易达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呢,就是一心不乱,这个都叫正受,都叫做三昧。

到觉想俱亡,觉是能,想是所,能所都逐渐逐渐离开了,这个心真正达到清净平等,虽然还不敢讲是真实的清净平等,但是与真实,真正的那个清净平等相应了,相似了,这个境界非常好,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前境就是讲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逐渐逐渐感觉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在眼前,到这个时候,你自己对于往生是充满了信心,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自在,非常快乐,法喜充满,这是我们现前可以得到的,所以人,为什么人说能预知时至,能够不生病的往生,道理统统在此地,你为什么还有病苦呢,你的妄想没有断乾净,原因在此地。
自古以来,许多法师大德,临终还有病苦,你们问,他为什么呢,我们看到的也有很多在家居士的时候,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的,那些法师们度众生的悲悯心还存在,那也不行,他还有众生可度,我能度那是我所度的,这个念头都不行,都要把它丢得乾乾净净,真的要做到度而无度,无度而度,那才行,事上可以做,心里面不能留痕迹,这一点非常重要,心里头还有一点痕迹,没有把它去掉,那就是,走一样能走,也能往生,还要留一点那个病的样子在,不能那么痛快,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10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八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一面,一百零一面最后一行﹃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大段,在科判里面,这科判在一百零三面第一行,这是科判里面是第六大段,就散善显行缘,这一段就是本经的,定散二善,这一段是讲的是散善,经文分五个小段,我们刚才念的是第一个小段。
前面,这个韦提希夫人,见到了十方诸佛的刹土,这个是仰仗世尊特别的加持,也是她的机缘成熟了,展现出十方的佛土,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请求世尊教给她,修往生的方法,这个尔时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世尊微笑了,这个微笑是表示非常的欢喜,欢喜她选择得正确,没有选错,欢喜呢,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如果要去请求,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个法门,他必定就是说这个法门,这法门他没有说,这个夫人选中了,因此非常欢喜。

在这个时候佛放光,这个不是常光,是从口,这个光从口出,无色光,从口出,这个光放出来呢,照著频婆娑罗国王的头顶,我们晓得国王也是被幽禁在七重的内室里头,前面我们看过了,国王现在的际遇是夫人最关心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没有答覆,韦提希夫人之前,先放光照这个国王,这就是对于韦提希夫人的安慰,这佛是面面俱到,国王虽然幽禁在深宫里面,这个佛光没有障碍,佛光一照,在这个韦提希宫里面也见到国王了,好像我们今天讲这个透视了,彼此能看见,当然频婆娑罗王也见释迦牟尼佛了,见到非常欢喜,头面作礼,礼拜释迦牟尼佛,他没有大心,没有求出离三界了生死,没有发这个愿心,所以这个佛光照注,也帮助了他证得了小乘三果,小乘三果也算是很不错了,夫人的心量大,不愿意住这个娑婆世界,要找一个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地方,这个心量大,所以每一个人的求愿,佛都满他的愿,佛都满他的愿,你发大乘心,满你大乘愿,你发的小乘心,满你小乘愿,统统满愿,这个叫作圆满功德。

这是说明频婆娑罗王证得了斯陀含果,这个阿那含果,尔时世尊,告韦提希,这转过来就答覆,韦提希夫人的请求了,这一段经文在本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段,这个观经两段经文非常重要,后面上品上生章,在此地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三福,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修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开始,我们果然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修行,就决定往生,这佛就叫著韦提希夫人﹃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凡夫佛说甚深的道理境界,我们很难体会,因此佛在说法里头,说了许许多多的比喻,我们从比喻里面能够体会到佛所讲的真实义,这个是说法的一种方便,也是说法的一种方法,她见到阿弥陀佛国土了,也发愿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佛就问她,你知不知道,阿弥陀佛去的距离我们这个地方不远 ,弥陀经上讲,十万亿佛国土,十万亿佛国土确实不远,到后面我再给诸位来介绍,下面这就提出这个要紧的方法。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这是教课的方法,净业一定能够成就,这一段善导大师给我们开示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老人家开示的在一百零五面,我们看这一段文,一百零五面第四行,我们把这一段注解念一念,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文,正明,正是明白的告诉韦提希夫人,许说,言阿弥陀佛不远者,正明标境以住心,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是修行的纲领。

境是境界,西方极乐世界,住心,就叫我们的心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叫住心呢,实在讲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有净土,你心里头真有了,心里有了就是常常放在心里,而不会把它忘记掉,不会把它失掉,是你心里头真有了,你心里面有净土,你就决定得生净土,这个很重要,有许多人天天念佛,心里头没有净土,心里面还有些什么东西呢,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有这些东西在,如果这个东西一现前呢,这佛就不要学了马上就走了,可见得他心里头没有净土,心里面真有净土,其他的东西统统放下,统统都舍掉了,这叫真的有净土了,这就叫住心,这个是能不能往生,就是决定在这一句里头,这一句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一个意思,真信切愿,就是住心,就有了,所以永明说有净土,善导说住心,澫益大师讲信愿,这三个人讲的言语不同,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一个意思,可见得它非常重要。

这一句里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分齐不远,这里说出来了,从此此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过十万亿刹,这十万亿佛刹,即是弥陀之国,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十万亿个佛国土能说不远吗,下面说了,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这一念就到了,这能算远吗,所以确实不远,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特别是在华严经里,华严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念劫圆融,这个十玄门里头所讲的,这个地方给我们讨论的,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时空在佛法里面说都叫做,不相应行法,我想学佛的同修,要稍稍涉及到唯识法相,唯识法相入门最浅的东西是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作的,天亲菩萨作这部论,目的是接引修学大乘的同修,它是根据瑜伽师地论所作的,瑜伽师地论将一切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还是太多了,六百六十法对于初学人来讲,还是相当烦琐,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归纳成一百条,那么百法里面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心法,第二愿是心所法,第三类是色法,第四类是不相应行法,第五类是无为法,一共分成这五大类。

时间空间是属于第四大类,叫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绝非事实,不是事实,我们今天讲空间讲十方,我们就讲四方,譬如说我们是以台北市为中心,基隆在我们的北方,新竹在我们的南方,假如我们以高雄为中心,那新竹就变成北方了,那就不是南方了,可见得这个方位不是真的,没有一定的标准,时时刻刻在变化,不是真的,同样一个道理,时间亦复如是,这个时间是一个假的抽象的,过去人还不太容易认识清楚,现在方便,现在大家常常出国旅行都晓得时差,我们这里是白天,在美国是晚上,我们是晚上它是白天,那你说中午,我的中午午时,纽约晚上巳时,在这一个地球上,时间就没有一定了,离开地球之外,那就更不相同了,如果我们拿月亮来说,月亮自转一周,就是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正好是一个月,在月球上一天一昼夜是我们地球上一个月,每一个星球都不相同,所以佛给我们讲,时间空间是我们抽象观念当中产生的东西,没有事实,因此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就是长时间可以变成短时,短时间也可以变成长时,可以变成无量劫,这个我们一下也想不通,也不能体会,我想我们同修不少从前在学校念国文,念过黄粱梦,那个黄粱梦里面所描绘的,岂是不是几十年的时间变成几秒钟,那作梦时间只有几秒钟,他在梦境里面,真的就感受过了几十年,醒过来黄粱还没熟,黄粱是什么,高粱米,小米,那个小米煮东西很容易烂,很容易化,还没有煮熟,他梦醒了,已经在梦中过了几十年了,说明了时间确确实实是可以浓缩,可以展开的,这些在华严上是不思议的境界。

因此从事相上来说,西方世界距离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佛国土,事实上讲呢,一念即到,这个一念,不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尽虚空□法界统统到,我们再问,这一念到底是多长时间,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现在用科学仪器测量不出来,佛在经上常常说,那是粗说,那不是细说,粗说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叫一念,如果你要是明白体会到这个事实,这一念就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再一念就回来,咱们就这么算法,这一秒钟,可以西方极乐世界十万八千次的来回,它哪里算远呢,很近是不是,一秒钟可以往返十万八千次,所以它就不远了。

这个是事实,你要问为什么呢,虚空法界是我们心性变现的,所以一念,必定是涵盖圆满的心性,那哪有不到的道理,所以西方世界真的不远一念就到,这个第三个意思,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这一句我们要注意了,如果没有这一句,这个法门是世尊专门对韦提希夫人说的,她能得利益,我们则未必得利益,因为有这一句那就行了,未来世,这未来世,我们现在对佛来讲,是佛当时的未来世,有缘众生,这个有缘很重要,什么叫有缘呢,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就叫有缘,你对于净土法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你真的相信,真的想去,真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你就是有缘的众生,有缘众生,这个缘要加强,当然没有缘,给你讲的你不相信,你不会接受,给你一说,你很喜欢听,你还会点头,这就证明你有缘,你不反对,你可以接受这个法门,缘要加强,怎么加强呢,要注心观念,这个就是把这个缘加强,定境相应,这个定境相应,是讲功夫的成就,也就是我们常讲,一心不乱,这相应就是一心不乱,成就成就,行人自然常见,这个常见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极乐世界,你在现前就能见到,这个常见是指的这个,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这里面含著这三层意思,所以佛说阿弥陀佛的国土距离我们不远,我们把这个经文底下一段再念下去,我们才好讲话。

一百零二面,第四行最后一句,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这一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看佛讲这一句话的语气,也非常的肯定,使我们看了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再看善导大师的开示,一百零五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言汝当系念,这个以下说明了,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这是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凡是凡夫,六道凡夫,我们生在现前这个社会,读大师这一段开示,感触尤其是深,惑是迷惑,障是业障,我们确确实实迷惑,业障深重,什么是业障呢,我要把这个迷惑跟业障,简简单单给诸位报告出来,迷惑就是心不定,妄想多,这个妄想是什么,自己也不晓得,就是这个妄念一个一个接一个,永远不停止的,这是惑,业是我们错误的造作,我们对佛法,对世法,对人对事对物,想错,看错了,做错了,得的许多苦果,这个不善的果报,这就是业障,这两种都深,这个深字是贯彻两个字,迷惑也深,业障也深,这个是大师在此地一语把我们病根说破了,心多散动,这个散是不集中,我们常讲,我们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动是定不下来,这是大病,有这种现象,无论修学那一种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

我在讲席里,常常给同学们报告,佛法的修学无论大乘小乘,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你要问它修的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修定,统统是修定,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修定的方法无量无边,修定的门径无量无边,统是修定,这个心多散动,你就定不下来,定不下来就没成就,不但是禅宗著重定,那一个法门不著重定,我们念佛著重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所以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只要是佛法,决定都是修定,戒定慧三无漏学,它是以定为枢纽,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现在有这么多毛病在,这就障碍我们得定,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这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那没有这回事情,总要收敛一点,这个收敛也有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只要它不散不动了,这就行了,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了,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了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接受了,有这么个条件就行了,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要断掉。
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他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念佛的人占的便宜太大太大,依照佛经的说法,这个修定真正得定,定有浅深等级不同,在我们六道里面,这个定功分八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这八个等级,不能出三界,到第八定,那个入定的时间,经上说八万大劫,他入定在定中能够住八万大劫,出不了三界,必须再往上提升一层到第九定,第九定是阿罗汉所证的,他住在这里,像这个四禅八定,前面讲的频婆娑罗王,证得阿那含果,那他的境界是四禅八定的境界,不是第九定,四禅八定的境界,世间禅定没出世间,可见得难,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个我们放心了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呢,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了,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这个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了,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也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致于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美好的一个机会错过了,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我们修行为什么不能得定?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烦恼,妄想,习气,就止不住,这个原因在那里,此地给我们说明了,若不顿舍攀缘,原因就在攀缘心,大师在此地教我们,你只要把攀缘心放下,你念佛二三十分就很容易拿到了,这是六七十分不容易拿到,二三十分很容易拿到的,要把攀缘心舍掉,这个攀缘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不但世间的缘我们不攀,我们放下,出世间的缘也放下了,这是说你真正想往生,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你就得要这样做法,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广学多闻,为什么广学多闻呢,没找到门路,什么门路呢,一生当中决定超越轮回,圆成佛道的门路没找到,他几时一找到了,他就统统放下了。

像莲池大师,我们看莲池大师的传记,那也是个了不起的人,通宗通教,什么都修,什么都学,他找到这一条门路了放下了,不但世法放下了,佛法也放下,他老人家说的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反省,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三藏十二部放下了,不要了,八万四千行饶于别人行,这些修行的方法,让你们去修,他自己怎么样呢,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成功了,这就叫顿舍攀缘。
再看蕅益大师,再看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看到这些人,还不觉悟,那就迷障太深,都麻木不仁,所以真正想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一定要懂得顿舍攀缘,因为你要不能够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这个净境是什么呢,清净心,换一句话说,你的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诸位要知道,心净则土净,自己真的得清净心,你才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才能够感应到西方净土的现前,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心不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了,这个境界是魔境,你没这个功夫都现前了,这不是好境界,境界一定与自己修持的功力相等,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个境界不相等的话,绝对不是好境界,那魔变现来欺骗你,所以这个修清净心是太重要太重要。

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这个就是佛教给我们修学净土的方法,修学净土的纲领,我们怎么样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经上,安在一个佛名号上,所以这一部经,净土五经都可以选择,五经都是指归净土的,你喜欢那一部经,专持这一部经,这个太重要了,你说五经都好,我五经都持,是好,心散乱力量不能集中,这个不可以不知道,五经偶而读一读可以,意思都瞭解了,我只选择里面的一种,持一部就可以了,执持名号,这个名号六字,四字都一样都好,一直念下去,我们的心安了,我们的行住了,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就是安住在一部经,一个名号永远不变,永远不动了,你的心当然就定了,我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这个心不定,还有同修写信给我,他要修净土法门,告诉我,他很有野心,住就不野,野就不住,那那里能成就呢,不能成就,这野心是狂妄愚痴,大概这个野心在学佛的人,最有野心的时候不外乎两个,一个就想通宗通教,什么都要学,另外一个就做佛官,做佛教会理事长,那是野心做佛官,不外乎就这两种,这两种心都不定。
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你能够依照祖师教给你的方法,这就是净业成就了,换一句话说,你决定依照这个方法,虽然现在功夫还没有成就,就可以给你讲,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因为你虽然还没有开步走,你这个路对的,方向正确的一点不错,只要走去一定就到达,你没找错路,是决定得生,底下大师特别告诉我们,亦令未来世的众生,这一句话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包括尽了,由此可知,这一个法门,这个经典,不仅仅是为了韦提希夫人一个人而说,她不过是一个引子,是引发释迦牟尼佛为一切大众宣说这一个法门,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经典里面,世尊给我们开定散二善,定善就是经里面讲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散善就是讲这一段,三福以及后面,第十四观。

第十五观讲的,九品因果,这是属于散善,这个一百零六面,倒数第四行,我们看大师这一段开示,从第二个字看起,机有二种,这个机就是众生的根机,也就是众生的根性有两种,一种是定,一种是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假如佛只用这个定善,来接引十方众生,定善接引十方众生就不能普遍,这个尽就不完全的意思,你只能接引一部分,不能够圆满的接引,为什么呢,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够往生,换句话说,它跟大乘其他法门没有两样,这个法门就不能算为第一法门,好在它除了定善之外,它还有散善,我们把它念下去,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这一句话就好,佛给我们开了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叫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得度了,所以诸位想想看,定善讲修定,我们对于修定来说呢,实在讲没有把握,真的没有把握,不要说是出世间的禅定,就是世间四禅八定,不要多了,初禅,最起码的初禅,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初禅不过是升到色界天而已,我们都没有能力,初禅要什么条件呢,我们讲得最初一点,色界不是欲界,必须把欲断掉了,才能到色界,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心里头确实没有这个念头,这五欲念头确实没有了,这才能够升初禅天,假如你修定修得不错,可以在那里盘盘腿面壁,一个星期不出定,两个星期不出定,如果你对于财色名食睡,念头还有一点放不下,换句话说,初禅没份,你才晓得这个事情是真难,这不是假难,事上放下不行,要不动心不动念头才行,就明瞭完全用定善没有几个人能往生。

这个散善就方便,能令三途地狱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下面就给我们说出,修行的具体方法,请看经文,一百零二面,第五行从最后一句看起,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段经文,每一个字都不能够疏忽,尤其是最后一句,三世是过去一切诸佛,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那我们要问了,一切诸佛修行成佛,依那一个法门呢,绝对不是统统依净土法门,统统依净土法门,佛何必说那么多经典呢,一切诸佛修行所依的,那是无量的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成佛,依无量法门,这无量法门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个三条,是所有一切法门共同的基础。
换句话说,你学教也好,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你念佛也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好像盖房子,这是打地基,地基是一样的,地基上面盖房子,你想盖什么样子就盖什么样子,想盖多高就多高,地基是相同的,没有两样,这是真正的基础,所以初学的人常问我,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他一听了就觉得奇怪,这孝顺父母那是佛法呢,这经上明明讲的,第一个孝养父母,你不从这里学起,你从那里学起,奉事师长,这个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法是教育,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他会尊敬师长,没有那回事情的,那如果说不孝父母,会去巴结师长,那一定是居心叵测,别有企图,为什么呢,违反了人情,不顺人情的,所以是一定是先从孝顺父母,父母对于自己恩德最大,这个其次才是老师,一个人能够一生能够成就,要靠父母,要靠师长,所以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父母老师的恩第一大,这个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佛在此地也不例外,直截了当的告诉韦提希夫人,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一定先从三福下手,从这里修起,为什么从这里修起,末后就说了,这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瞭,要深深牢牢的记住,要认真把佛这一段的教训,彻底把它做到,这样才行,才能够成就。

三福第一福四句,第二福是小乘福,是声闻缘觉,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报,所以这个三条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好像盖房子一样,三层楼,第三层一定包含下面两层,第一层不一定包括上面两层,这就是说明了,你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了,还想成佛吗,没有这回事情,学佛要从学做人开头,这个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这个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作参考,我们这个注解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这个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得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么呢,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了,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个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于这一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何以说它不深刻呢,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呢,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了,你会勇猛精进,为什么呢,出家,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么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也非常之广,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怎样能叫父母快乐呢,那里这个因素就很多了。

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了,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了,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才明瞭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那有那么简单,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了,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然后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全部,真的。

中国这个孝字,这个字就造得好,在我们中国这个造字,造字是有六个原则叫六书,它这个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现在世间人讲,现在有所谓代沟,代沟是什么呢,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叫尽孝,所以这个孝字,真正做到圆满了,做到究竟了,给诸位说,在十法界里头只有一个人,成佛才能做到,为什么呢,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名没有破尽,那就是孝道还有一个缺陷,还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孝道做到圆圆满满是成佛,所以我们出家,在家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道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是尽孝,何况俗语说,一子成佛九族升天,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么个道理呢,是因为他的儿孙当中,有一个作佛的,他儿孙作佛,他作不了佛,为什么呢,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福报不能分给你,不,这个功德不能分给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给你,佛有福报,一听说那一尊佛的父母,那还得了吗,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这个便宜,所以纵然堕落在恶道,这个恶道里头,阎罗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恶道,请他到天上去享福去了。

这个天到那一层天呢,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是什么,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没有功夫,你只有福报,只有福报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刚才讲的未到定,他虽然定没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较上要清净,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没有功夫,凭福报是到忉利天,我们俗话讲沾光,是这么一回事情,可见得我们世法里头人情关系,在六道里头都有,六道里头都有人情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处世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这一个范围包括得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一个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个什么,就说一个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都不能出这一个字的范围,所有一切经教法门是这一个字圆满的相状,把它摆在第一,第一句叫,大根大本,从这里下手到最后还是圆满孝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始终不离孝道,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要把老师所教导的,我们统统做到,事是承事,老师对我们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对于老师的孝敬,也跟对父母一样,现在这些观念淡泊了,事相也见不到了,从前这个学生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诲,父母忧虑,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师的要不能把学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没有尽到孝道,现在跟大家讲这些事情,这讲故事,从前是这样,现在没有了。

我这个年龄还沾了一个边,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我记得我念过四个月的私垫,以后就改成小学了,才有学校的设立,早年没有学校,六十年前,我那个私塾是我一个亲戚的祠堂,大概学生有二三十个人,一个老先生教学,我父亲送我上学的那一天,带了很多的礼物,就是供养老师的,进了学校见了老师,先到礼堂,礼堂里面供奉著,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供了一个牌位,在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行最敬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著在后面,先拜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坐,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老师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你知道这个礼节多隆重,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恭敬,不认真教导这个学生,怎么对得起人,他真的对不起人,他会受良心责备,家长诚心诚意用最恭敬的心情,把这儿女付托给你,所以管教就很严格,小孩不听话,有时候被老师打,被老师处罚,回家去了,打的时候哭哭啼啼,回家去了,家长知道,第二天买了礼物去谢谢老师,现在还得了现在按铃告状了,从前教育跟现在不一样,真正得到老师教育的恩德,小学教育里头著重在德行,因为知识没有开,培养德行,是以这个为主,我们今天教育里面讲的四育,这个是德育,在小学这个时代培养,这个知识那必须是要年龄大了之后,差不多十三、四岁以后,知识渐渐开了才讲学,才研究讨论,所以从前这个小学呢,大概六七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就是背书,老师督促在那里看著,这个书,每一天所上的书,要念一百遍,要念两百遍,前面所教过的温习一遍,今天所教的要念一两百遍,这样念熟了之后,一生都不会忘记,到以后用处就很多了,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能够在这个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付一切事物的时候会得到启示,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个做法,这叫师道,尊师重道,老师不是叫你这么尊敬,一定要你这么尊敬我,不是的,是你自己对于道业学业看得重,你才这样做,你因为看得重,别人在旁边帮助你辅导你,不敢掉以轻心,掉以轻心对不起你,你自己对老师不尊重,换句话说,对你的学业道业不尊重,无所谓,老师对你也就不要太认真了,为什么呢,你根本就不需要,何必认真去指导你,我跟大家讲讲这从前的事,现在看不到了。

可是诸位细细想一想,如果在今天要想自己道业学业的真正有成就,恐怕还是这个老路子有效果,这个新的教学法,我没有看到多大的效果,还是老方法有效,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1-8 16:10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九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二面,第六行一百零二面第六行,这个三福第一条,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前面这个讲到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有两句话非常重要,在一百零八面第二行,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这个两句话非常重要,后面他续说一则公案,这个是出在佛经上的,从这一段公案我们就真正瞭解,这个父母之恩非常非常大,这一段文希望同修们自己好好的去看。

第二句奉事师长,我们的身体得之于父母,人与其它动物不一样,就是受过教育,如果讲聪明智慧,这个动物里面也有聪明智慧很高的,甚至于它的智商不亚于人类,那么它跟人类不相同的,它没有受教育,虽然有与人类同样的智商,但是没有受过教育,依然是在畜生道,教育是开发智慧的,得自于老师,所以师长恩德,自古以来是跟父母相同的,特别是在古礼上,我们看得很清楚,古礼里面最重的礼是丧礼,这个父母过世守孝三年,那么老师要过世的话,要心丧三年,就是不穿孝服,除了不穿孝服之外,跟父母之丧是相等的,只是没有孝服,由这个地方能看到,古时候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另外一个从称名上也能够明显的看出来,古代只有童子可以称名,叫他名字,可以称名,成年就不可以,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就是戴帽子,童子不戴帽子,女子十六岁成年,十六岁行冠礼,就是梳头了,梳头了,成年不可以叫她名字,不可称名,男子他二十岁生日在行冠礼戴上帽子,表示他成年了,这一天他的平辈这个名,是出生之后父母起的,父母起的,在童子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称,成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同辈你的兄弟,同学朋友这一天送你一个字,所以中国有名有字,字我们讲别号送一个字,从今天起大家都称字不称名,不称名,这即使是祖父母,伯叔父母,都称字不称名,如果以后你在朝廷作官,见到皇帝了,皇帝也称你字不称名,这是对你的尊敬,那么什么人称名呢,你的父母,所以成年之后,你的名只有父母两人称,祖父母跟你是隔一代,对你要客气尊重不称,皇帝也不称名,除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可以称你名的,永远称你名的老师,你就晓得老师跟父母的地位完全平等,那要称你名成年之后称你名是骂你,皇帝要称你名的时候,你就犯罪,要判刑的,不像现在,现在一见面连名带姓都称,时代不相同,时代不一样,这个是我们从这个地方晓得。

这个古时候师徒如父子,这个大师在此地这个解释虽然不多,但是这个涵意非常非常之深,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顶天立地,是要父母跟师长密切配合,才能把他教成人,这个恩德从这个地方来的,诸位如果不晓得,老师那有那么大的恩德,你会怀疑,老师教学生教孝,这个父母对儿女这个话说不出来,我是你父母,你要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些话从第三者来讲,那谁给谁的责任,谁给谁教,老师教老师教的,老师自己也不能说,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老师你要尊敬我,这话也说不出口,但是父母教子女要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回家要孝顺父母,是两个人彼此合作来教,这样才能够把一个人教成功,现在的教育就不谈了,这从前这个教学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古时候教育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古时候教育著重于德行,著重于启发智慧,著重在这些,不像现在教育,跟现在这个教育方式不一样,师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给儿女选择一个好老师,启蒙的老师,关系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启蒙的老师非常重要,这个老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德行,不在乎他的学问,重要是他的德行,因为教小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学门,那个时候学生是跟老师生活在一起。

换句话说,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这个一直到现在,大家都晓得,小孩模仿大人,这个老师就是小孩模仿的榜样,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少成若天性,他小时候有一个好的典型,好的模样,他在那里模仿学习,将来就跟天性是一样的,所以重视老师的品德修养,老师教学的重点是有二个,一个是教你做人,这就是德行的基本教育,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让你从小就有这概念,你知道父子关系,你知道兄弟的关系,你知道朋友的关系,然后才知道什么样身份应该尽什么的义务,从小训练这些观念,至于读书老师只负责教句读,教你念书,只教你念,没有讲解,所以这个不会错误的,只叫你背诵,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破,古时候的书没有句点的,念的时候要圈,老师替你圈,圈这个句子,没有圈错,字没有念错,这个就行了,老师督促你一天念一百遍,念二百遍,为什么念这么多遍数呢,这个里面有很深的道理,这个小孩是同样的,如果没有东西约束他,他也会胡思乱想,他想著去玩也胡思乱想,他那个头脑不休息不停止的,由此可知,中国从前教学跟佛法教学都著重在定,定功是从小就要培养,由定才能生智慧,换句话说,尽可能把他的妄想,减低到最低的限度,这叫做读书,读书就不会打妄想,打妄想书一定就念错,用这个方法来训练他,每天念三个小时,念四个小时,那就是在修定,在我们佛门里面,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诵三学是一次完成的训练,非常重要,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把主要的经典,全部都背过了,而且都背得很熟,这是小学教育,小学这个受了几年教育,虽然年岁很小,他一举一动都很稳重,都像一个大人一样,学得非常稳重,现在人看的时候也许看的不太习惯,现在人看小孩应该活活泼泼,乱蹦乱跳的,古时候不可以,要斯斯文文,一举一动都要有礼节,从前是这样的训练法,小学上面没有中学,就是大学。

古时候叫太学,这是国家办的,只有小学,然后就进太学了,小学里面所训练的,是根本智这个是佛门的术语,根本智是什么呢,根本智是无知,这是训练心地清净,不希望你有知,但是到太学呢,那个地方就是有讲学了,开讲,从前是光念背,到太学这是开讲,讲完之后有研究讨论,所以那个教学方法不一样,那是我们佛门讲的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先学无知,然后才能达到无所不知,那个学起来很快,为什么呢,听老师讲一个道理,他能够联想会贯通,从前背诵许许多多的经典,他能够引证他能够有悟处,所以容易开悟,道理在这个地方,佛法对于老师更是重视。

诸位看语录,语录大家看的少,尤其是我们念佛的人,看看六祖坛经,坛经也是语录的一种,后人对它特别尊敬称它为经,实际上却是六祖大师的语录,我们可以从这个坛经里面看到,古代的教学,可以能体会到古代的师承,佛门无论大乘小乘,决定不可能这个没有师承,而能够成就的,这个情形自古以来没见到的,坛经上有个比喻,无师自通,那只有在什么情形之下呢,威音王之前,威音王以后,无师自通的都叫天魔外道,那个威音王是什么时候人呢,佛在经上里说,是久远劫之前,换一句话说,简单讲这个无师自通,佛法里是不可能,是讲不通的,纵然自己是再来人,那是诸佛菩萨示现再来的,也要示现寻师访道,给后学的人做一个榜样,也不可以示现无师自通,不可以这样说法,不可以示现这样子。

像永嘉大师,那是个再来人,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确确实实开悟了遇到玄策禅师,玄策是六祖的学生,他跟这个玄策两个论道,玄策佩服的五体投地,就劝他一定要找一个善知识印证,这是师承,永嘉很客气他说你给我印证就可以了,玄策说我的份量不够,在佛门里面这个地位,身份份量不够,那我去找谁呢,那我介绍我的老师,六祖大师,在这个南方开辟道场,弘法利生,你去亲近他,介绍他到曹溪去参访六祖,他到曹溪见到六祖把自己来意说明,六祖立刻就给他印证,这一印证就是老师,就是他的学生,就是六祖的学生,他印证之后,他马上就要走,六祖就说了,为什么去的这么快呢,留一天吧,他在曹溪住了一晚,所以叫一宿觉,这是永嘉大师是亲近六祖大师,就是亲近老师只一天,就在曹溪住一晚,所以这个是这是讲师承,他要没有六祖给他印证,换一句话说,他所悟的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没有人敢说,六祖给他一印证,这就是证明他这个见解思想,所说的完全正确,也就这是俗话常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印证,这是大恩大德,使你的心真正得到自在,断疑生信,必须要这样的大善知识,才能够把你疑根破除,帮助你信心清净,这个是老师的功德,必须敬重尊师重道,尊师你像这个永嘉,千里迢迢到那里去请教,请老师印证一下是为了重道,为了对自己道业的尊重,对老师的礼敬。

第三句,慈心不杀,接著下面一句,修十善业,这个不杀是十善业里的第一条,第一条里不杀生,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身三善业,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十善业,十善业里头最重要的是不杀生,所以把不杀这一条特别提出来,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小乘佛法都是建立在慈悲心上,尤其是大乘佛法,叫大慈大悲,这个慈悲称之为大,就是平等的慈悲,离开一切分别执著的慈悲,这个叫大慈大悲,因为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贪生怕死的,因此这个杀害众生,是恶行里面最大的,不但是现恶,更麻烦的是被你杀害的众生,它有怨恨心,它有冤仇,这个冤仇不容易消失的,换一句话说,将来一有机会它就要来报复,冤冤相报,这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们今天无论在世法或者是学佛,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事情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是冤家债主来障碍,冤家债主怎么来的,是过去跟人家结的这些缘,杀业,所以非常非常的可怕,这是佛在所有一切经典里面,都教给我们不可以杀生,说明杀生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对自己带来决定的不利,但是世间人的观念,不是这样想法的,许多世间人,认为这个动物是应该给我吃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对于世间人,或者对于初学佛的人,劝他不杀生他未必能接受,劝他要不吃肉,那他会提出严重的抗议,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我们劝人,要有善巧方便,你要是跟他说,你杀它,将来它杀你,你吃它将来它吃你,这个冤冤相报,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掉过头还说你迷信。

但是现在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他最重视,对于青春长驻那他更注意更重要的,我们不妨从这里下手,肉食现在科学也证实,许许多多的疾病是从肉食里头来的,我们中国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有道理啊,确实百分之八九十的病因,都是从饮食来的,素食的人这个得疾病的机会就减少了很多很多,素食确确实实带给了人类的健康长寿,现在这些呢,都被科学证明了,逐渐逐渐大家都觉悟了,所以现在外国有许多吃长素的,他不是学佛的,他为什么吃长素呢,为了身体健康,这个就很有道理,世间人著重于卫生,这个在全世界已经普遍的,被大家公认的饮食要讲求卫生,卫是保卫,生是生理,保卫生理的,所以要吃新鲜的,要吃乾净的,那么人除了生理之外,还有情绪,大家有没有想到呢,这个饮食可以影响情绪,我们佛门里头知道,yi si  lan教回教他懂的,所以他们的饮食不但是著重于卫生,还要加一个卫性,保卫好的情绪,凡是性情不好的这些动物,他不吃,他要选择性情非常温驯的牛羊,他们牛羊是肉食是主食,这他比一般人要高明,佛法这个饮食是最高明的,为什么呢,植物里面也有性情不好的,诸位都晓得学佛的人不吃五辛,五辛是蔬菜,不是动物,为什么不吃呢,辛它能够防害性情,楞严里面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
佛讲的五辛有五种,在从前中国这个地区只有四种,现在呢统统都有了,五种都具足了,第一个是□,第二个是蒜,第三个就是小蒜的焦头小蒜,第四种薤菜,第五是兴渠从前中国没有,现在有了就是洋葱,所以现在这五种是统统都有了,佛告诉我们,这五样东西生吃容易动肝火,它刺激肝火容易发脾气,动瞋恚心,熟吃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因为这个原因不可以吃,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个佛门道场,决定不吃这个东西,这个在家同修,你们家里面吃素食,家里头还有没有信佛的,常常拿这些东西当做佐料,佐料来用的,取它的味道,这些东西都不用了,这个菜是一点味道都没有,很难下咽,换一句话说,算了我还是吃肉吧,诸位想想看,我们如果叫他放弃肉食吃蔬菜,这些东西配起佐料的,可以的,所以一定要晓得通权达便,何况这些东西,这个学佛要明理,佛叫我们活活泼泼的学,绝对不叫我们死在句下,这个死在句下这个就错了,不可以死在句下,这些东西吃到要相当程度才起作用,你们吃大蒜,吃了就发脾气吗,吃几粒,吃个两三瓣,辣的不得了就吃不下啦,那会发脾气,不会的啦,那要怎么吃法呢,像山东人吃花生米一样,山东人吃大蒜瓣,吃花生米一样,一餐吃那么一大碗,那是有问题,他的量,他要达到那个量,就像酒一样要超过你的量他才会醉,你份量太少了不起作用,所以这个是,你配佐料,在菜里面配佐料,这个没有关系,跟这个料酒同样的道理,酒是五戒里头之一,比这个五辛那还重要,你吃五辛不算破戒,你喝酒是破戒,但是酒佛为什么制定有酒戒呢,酒醉了乱性,会破其他的戒,是因为这缘故,才制定酒为重戒之一,是这道理,但是它的开缘特别多,你在生病的时候,像我们中国中药,有很多药是用酒作药引的,可以用,这个不算破戒,叫开戒,这个开缘,这个年岁大的,即使是出家人,七十岁以上,体力衰退血液循环不好,酒能够帮助血液循环,所以对于老年人有开缘。

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也常走一些寺庙,但是我不是走很多寺庙,台北市有两三家,我常常走的,我就见到一个老和尚,因为我常常中午晚上,在庙里面吃饭,老和尚都喝一杯酒,那个时候我就很奇怪,酒是五戒里头不饮酒,是不是,为什么老和尚每一天吃饭喝一杯酒,也不敢问,一直到以后,到台中遇到李老师,谈到这个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才提起来,李老师就跟我说这是开缘,年岁大了帮助血液循环,他当药用,我就明瞭,原来喝酒那个老和尚也七十多岁了,快到八十岁了,这个我晓得,那么还有那个穿皮衣服,像我们现在一般穿这个,羊毛衣,那是剪下来织的没有杀生,但是皮袍皮革的时候,那是杀生,那个穿皮袍,那就跟吃肉是一样的意思,但是他也有开缘,年岁太大了,这个绵不能保暖的时候,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一定要皮才能够保暖,在这种情形之下呢,可以开缘可见得佛所为我们制定的这些,都是很合乎人情的,在某种情形之下非用不可的时候可以用,能够不用的时候最好不用,在必须要用的话可以用,所以这个菜里面用料酒,这个酒不会醉的,这个是不会醉人,这个可以用,像这些常识我们明白了,知道佛制戒,他的真正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他防范的是些什么,我们在生活,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圆融了,就能够自在了,就不会死在戒条之下,不过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如果是贪吃那这就错了,是为身体的健康,营养的必须的摄取统统叫开缘,那么肉食,这个在家同修最好能够记住不杀生,这就是佛在戒经里常常讲的三净肉,五净肉那两种,我们今天讲求是卫生,纵然有也不会要的,那个五净肉后头两种,一个是自己死的,一个是鸟残,就是野兽吃剩下来的,这个我们现在看到都不卫生,这个决定不会要的,但是决定不杀生,你到市场去买冷冻的,他这个确实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叫三净肉,这是在不得已之下,就遵守这样的教戒,能够不吃呢,当然是最好,当然最好素食里头养份,也确确实实够用,何况心愈清净,你的能量消耗就越少,不需要太多的这个热能,这个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消耗在妄想上,所以妄念多烦恼多,那你这个消耗就多了,消耗多,当然你要有足够能量补充,如果补充不足,这身体就会生病,这都是一些常识,世法佛法都讲求。

十善业第二个是不偷盗,不杀得长寿,所以不杀生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爱护动物的寿命,也延长自己的寿命,不盗得大富,这个富是讲财富,不盗是得大富,这些话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的,这个经过去我们也印的很多,也讲过很多遍,老同修还能够记得,这个经文里面这些话,这个盗叫不予取,没有得到主人同意,你就拿到了这都叫盗,这个盗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一条戒很不容易持,但是这个地方是讲善,他没有讲戒,善跟戒不一样,不相同,善是得人天福报,修这十善得人天福报,如果持戒的话,戒是得定的,持戒的目标是得定的,修善的目标是得福报的,所以这个项目虽然相同,他这个目标不一样,果报不相同,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因为这个五戒前面的五条,跟这个十善前面五条,完全相同,但是善跟戒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要记住,这个偷盗是损福。人在一生当中无论是个人,家庭乃至于踏进社会,领导大众都需要福报,没有福报,什么事都不能成功,有福报的人做起来很顺利,没有福报的人去做,就处处都是障碍,我们修福都来不及了,怎么能把自己的福报毁掉呢,偷盗就是毁自己的福报,这个不是一个聪明智慧人所做的。

十善第三个是不邪淫,这是讲在家的同修,有正当的夫妻,这个不算邪淫,夫妻之外的统统算邪淫,这个过失非常之重,十善刚才讲了,是得这个人天福报,十条都是修福你才修到圆满的福报,如果有欠缺,你的福德就不圆满,后面四条是口业,不妄语,不欺骗人,不两舌,是决不挑拨是非,两舌是拨弄是非,恶口是说话粗鲁容易伤人,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叫口四种过失,犯这四种过失,在社会上就得不到大众对你的信任,我们中国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了,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信用就不能生存,不能立足于社会,中国社会从前非常守信,超过外国人哪,外国人两个人办事,要签约要订合同,有这个文字作凭据啊,中国古时候没有就是一句话,不需要这些手续,但是现在的社会不行了,从前中国人非常守信,认为这个欺骗人,那是莫大耻辱,外国像美国,完全是法治的国家,信用摆在第一位,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他这个人民一般生活的,最重要的就是贷款你没有信用的话,你就借不到钱,你借不到钱的话,那你生活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那个信用卡,真叫有信用,没有信用的时候,在国外生存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信用看作比什么都重要,比财富重要,没有钱没有关系,没有信用就不得了,这个口业,所得的是社会大众对你的信任。
意三业呢,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在果德上讲呢,你会得到心地清净平安自在,因为什么呢,这三样东西叫根本烦恼,你这个东西没有了,烦恼断掉了,烦恼断掉,当然心安理得,所以这是人天之福,我们在人天这两道当中,要想得圆满的福报,你只修这四句就行了,你一定可以得到,佛专门为我们讲解的十善,有一部经叫十善业道经,那十善业道经呢,这是本经,三福末后这一句,修十善业的详细说明,这是三福,第一福。
第二这个就是讲的,小乘的福报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诸位同修在这个地方,必须细心去体认学佛不容易,学佛有成就更不容易,原因在那里呢,因为佛法建立在人天福德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讲受三皈,三皈是建在前面孝亲,尊师,慈心,十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这些没有,三皈纵然给你受了,假的不是真的,你所受的是形式样子,真正三皈有没有,没有,为什么没有呢,你没有基础,我给你一杯甘露你用手捧著不行,你拿不到,你一定拿个杯子来盛,前面这个人天福报,就是盛甘露的杯子,所以你没有,没有你就得不到,这是许许多多的人,不明瞭而疏忽掉了,所以虽然发心学佛,学了多少年,都没有成就,依旧是茫然啦,原因在那里呢,都在这几句上,受是接受,持是接受之后要保持,永远不能失掉,三皈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是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方针,换一句话说,我们这学佛了,有人来问我,你学的是什么,我们总要能答的出来,你学什么,你修什么,三皈就是我们所修学的,三皈诸位知道是佛法僧,什么叫佛,什么叫法,什么叫僧,你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还罢了,这当中产生了误会,那个麻烦就大了。

佛是什么,佛像,坐那里的佛,法是什么经典,僧是出家人,那这个完了,这俗话常讲,泥萨过河自身难保,你要依靠他,那怎么能靠得住,泥塑木雕的佛靠不住,经典也靠不住,过去大陆红卫兵那个时代,所有经典都烧光了,自身不保他怎么能保佑你呢,所以一定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的三皈,这个授就是传授,就是教给我们,是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不是外面的三宝,是自性里面的三宝,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在印度称内明,佛法是向心性里面求的,不是向外求,向外求的变成外道了,这个外道在佛法的定义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六祖大师说的好,他老人家唯恐授受三皈,怕大家误会,所以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这样说法,怕大家误会,因为佛法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他说这个这三句话的意思,所以他老人家传授三皈,他叫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个觉正净,这个觉正净,我们听起来不会误会,然后他老人家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正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这个意思,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你今天学佛学佛是什么,佛是觉的意思,我今天开始要学觉悟了,我不再迷惑了,学佛是这个意思,现在许许多多人对于学佛这两个字没搞清楚,没搞清楚,他不学佛,不肯学佛,反对学佛,那如果你换一句话讲的时候,你要不要觉悟了,觉悟听不懂,你要不要明白呢,那不明白不就糊涂了,他要明白他要觉悟,那就对了,你学明白学觉悟就是学佛,印度话叫佛,我们中国话叫觉悟,所以从糊涂,从迷惑,从颠倒回过头来,这叫回归,回过头来依靠觉悟,依靠明瞭,这叫皈依佛,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个意思,清清楚楚的了,那一个人敢说不学佛,他要敢说不学佛,岂不被别人笑话吗,这佛法那有迷信,都是在里头产生了许多的误会没搞清楚。

法正知正见,简单的讲,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你的思想见解没错这叫法,佛教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靠正确的想法看法,这叫皈依法,第三这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个叫皈依僧,学佛从那里学起呢,佛教给我们就从这学起,你修什么呢,修觉正净,这个就是佛教导我们的,觉正净修到圆满了就叫佛,你开始学,开始学这就是在大乘法里面讲,这就是菩萨了,初发心的菩萨修到圆满了,菩萨圆满就成佛了,所以佛法无论大乘小乘修什么,修觉正净,这个不可以不知道,那你用什么方法修呢,方法就很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这许许多多方法,修什么,统统修的是觉正净,所以佛门里才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方法虽然不一样,所修的方向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修觉正净,那有差别啊,没有差别,那我们念佛的人用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修觉正净,宗门里面用参究的方法修觉正净,教下用读诵大乘的方法,修觉正净,密宗里面用持咒三密相应的方法,还是修觉正净没有两样,是一样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那里会错,老师把佛法的,最高的修学指导方针,传授给我们了,我们要保持,这叫受持,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换一句话说,我们念念都是向觉正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这就是佛的意思,这个才叫受持三皈,这是诸位一定要懂的。

所以三皈总而言之,佛是觉而不迷,法就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佛法里修的,就是修这个东西,那我们现在要问了,什么样的标准才叫觉呢,我几时才真正觉悟呢,这问题就来了,觉正净这三个字要互相解释,什么时候你觉了呢,你心正心清净就觉了,什么时候我心正呢,你心清净,心觉悟了就正,什么时候我心清净呢,那你觉悟了心正了就清净了,一而三,三而一,换一句话说觉正净这三个字,你只要得到一个那两个都得到了,因此在修学方法上,古大德就不会三个一起修了,修一个,一个成功了统统成功了,好像我们这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可以进来,觉正净三个门,无论从那个门进来,都一样,你就全都得到了,所以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里面,禅宗、性宗走觉门,他专门修这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宗门是从觉门进来的,教下除了禅宗之外,都叫教下,偏重在经典上的修学,像天台贤首,三论法相,这些都是重视经典的,这叫正门用经典来修正我们知见,我们怎么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有错误呢,拿佛经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一样,那我们的知见就是正,正确的,如果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那我们一定是错的,根据经典修正过来。

所以教下这觉正净三门它走正门,觉门要天赋,这叫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没份,你去参禅参一辈子也不会开悟,所以中下根性没有份,这个教下的方法真的,中下人都有份,它好像爬楼梯一样,爬一级就升一层,但是这个路太长了,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很麻烦要很长的时间,这个觉门快速,是顿超顿门,教下是渐门是渐渐往上修,顿渐两种根基,如果这两门都入不进去,你这个觉门吧,我们程度不够业障太重,走教下时间太长,我们寿命太短,这怎么办呢,还有一个门净门可以走,净土宗跟密宗这两宗是走净门,净门上是修清净心,实在讲,这个三门比较起来修清净心,比较容易,在清净心上下功夫,心清净了知见自然就正,自然就觉悟了,就开悟了,所以这个三皈依就变成了,大乘所有宗派入道之三门,这个一定要晓得,走一个门就行了,就能成功不必要禅净双修。

禅密净三修,那说起来很好听,进不来的,你要不相信,我们这个佛堂有两个门,你同时走两门进来,你走进来看看,进不来的,一定是一个门进来,双修到最最后还是舍掉一门,从一门进,三个一起修到最后舍掉两门,从一门进,他要不肯放弃,他决定进不来,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三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授受三皈,这个法师是代表僧团,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传授给你,你从今之后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我一生遵守这个方针,遵守这个方向,我认真来修学,这叫接受三皈,这个才真正受三皈,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那个誓词念几遍,你就皈依了,那叫装模作样,那不是真的,假如你们没有真的,去遵守这目标方向去修学,你那个三皈是骗人的,骗自己,骗大众又骗佛菩萨,这个不能不清楚,所以这个受三皈不如法,就是造罪业,变这个大妄语了,那三宝这个自性三宝非常重要。

自性三宝外面有住持三宝,这个住持三宝,我们要尊敬,为什么要尊敬呢,因为没有住持三宝,这个佛法就不能常住在这个世间了,佛法弘扬,佛法承传需要住持三宝,我们对住持三宝要尊敬要护持,佛灭度佛不在世间了,这个住持的佛宝就是佛像,我们前面这尊佛像是铸造的,就是金属铸造的,后面这个木雕的,或者泥塑的,或者是彩画的,我们见到佛菩萨形象,要把它看作真正佛菩萨在,以这样恭敬心来对它,见到佛像,已经受过三皈依的人,立刻就要联想到,我要皈依觉,所以佛像有一个好处,好处大了,大在那里呢,时时刻刻提醒你,你见不到佛像忘掉了,他又迷惑颠倒了,一见到佛像,我发过誓我要觉而不迷,这马上就提醒,所以这个住持三宝最大的德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法宝是经典,无论是什么经典,一看到经典,我要自性正,我皈依正,见到出家人穿著出家人衣服,你也不必去想他,是持戒,破戒,是好出家人,不好,不要去想,这个打妄想,那你就有罪过了,一见到出家人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棈净一尘不染,他是提醒我的,他是提示我的,这就是我的善知识,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住持三宝,拥护住持三宝,我们供养住持三宝,这个供养就是家里面陈设,你家里的有佛像,有经典,有菩萨像,菩萨像,菩萨是僧,这个我们供养西方三圣,家里有本弥陀经,三宝具足,你每一天一看到这个,就要想到,我曾经已经发誓了,我要学佛,我要修觉正净,这个是我们对待住持三宝的态度。

万万不可以,我皈依这个法师了,这个法师是我的皈依师,那一个不是,我对待我的皈依师要好,那个我不要理他,你这个叫皈依迷,不是皈依觉,你这个思想是邪知邪见,是污染,是染污,你所皈依的是迷邪染,你没有皈依觉正净,唯恐自己迷邪染还不够深,还要再加深一层,所以后来的果报,不是到极乐世界,是到阿鼻地狱,这个我在传授三皈,都跟大家讲明白了,讲清楚了,你们再要错想了,责任是你们自己负,我不负,我不受这连带的责任,我话讲清楚了,你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的,我只是佛法这个修学纲领方针传授给你,你应该依照这个修学才对,所以这个是同修们,一定要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三皈误会了,不是在今天,其来已久,我们看到五戒相经笺要,这个本子我看我们现在印的也不少在流通,是近代弘一大师编的,弘一大师对于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里面所引用的大概都是澫益大师,蕅益大师明朝末年人,对于戒律也下了很大的苦心,所以才在当时,人家称他做律师,他对戒律很研究,那么他在三皈里面就讲了很清楚,可见得在那个时候,这差不多距离,我们将近五百年,大家受三皈观念都错了,都皈依某一个师父,已经不是皈依三宝了,都搞错了,所以他在这个经里头给我们纠正,印光大师老人家非常慈悲,你看在这个上海息灾法会开示里面,最后一天讲这个,传授这个三皈五戒,他三皈那段文后面,也讲的清清楚楚,我给大家授三皈,我是僧团里的代表,并不是皈依我某一个人,都讲的清楚,很可惜,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时候,这一段都删掉了,这不知道是什么人删掉,如果诸位找原本,原本上有,这个香港曾经印过一次,是照原本印的,那个本子后头有,我在台湾看到有好几种本子,这一段删掉了,真的,这真正善知识讲的清清楚楚,给你传授三皈的时候,我们就像你们入党一样,我们是资深的党员来给监视,给你做证明,不是皈依我,这个的一定要搞清楚,如果这个观念错误了,罪过很大,什么罪过,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破坏僧团的制度,这还得了,所以这个罪过堕阿鼻地狱的,这个经典讲到这里受持三皈,特别把这一点重要的意思,要介绍大家,这个出家人跟在家人,传授三皈要清楚要明瞭,我是做证明的,我发给诸位同修的皈依证,后头注明是三皈证明阿阇黎,我是给你们做证明的,阿阇黎就是我们普通讲的老师,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印度话叫阿阇黎。

底下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这个戒是戒律,戒律范围包括很多,不仅仅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这些戒律,我们要遵守,我们要明瞭,要遵守,现在世间法里面,佛所没有讲到的,没有讲到意思都圆满包含的,国家的宪法,法律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这些全都是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一句话说持戒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就是守法,要培养成守法的观念,要认真去做到,不犯威仪,这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风度,礼节礼貌,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当然这个这个礼节,古今中外都不一样,我们是现代人,要遵守现代人的礼节,我们打交道的是现代人,不是古人,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明瞭,才懂得什么叫不犯威仪,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