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1-29 12:16     标题: 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 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夫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 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报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词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杵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能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

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末学教的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全家聚餐庆贺时,这个小朋友就在餐桌上面抑扬顿挫地大声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在座的大人都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而且话是在获得孝悌颁奖后讲出来的。因而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

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幺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语速和断句的示范请听如何教导儿童读经的音声版MP3)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   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他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谚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电脑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