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0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9-13 11:48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0一)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0一卷)
2000/10/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七面倒数第五行,看「忍力成就」这一段文: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上一次我们讲到此地。黄念祖老居士引用日本古大德在《会疏》里面讲了十种忍,这十种忍是引用《宝云经》里面所说的。这一段文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得用今天的一点时间,把『忍力成就』的意思做一个补充。《宝云经》里面说菩萨所修的法门各说十种,就像《华严经》这一种例子,这里面讲到忍辱也说了十种。这十种所谓的是:内忍、外忍、法忍、随佛教忍、无方所忍、修处处忍、非所为忍、不逼恼忍、悲心忍、誓愿忍,说了这十种。由此可知,我们平常讲个「忍辱波罗蜜」,只是说一个大概而已,实在讲连大概都没有能够说出来,所以「忍」怎麽个修法?可是忍辱是我们修学的关键,《金刚经》上所谓:「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忍耐你就不会有成就。所以佛在经典教导大众修学,没有一个地方不提到「忍」这个字。圣人之所以能成圣,贤人之所以能成贤,菩萨之所以能成菩萨,佛能成佛,没有别的,能忍而已。不能忍,这个世间小事都不能成就,何况是大道!
经上说这十种忍,第一种叫「内忍」。什麽叫做内忍?这是说我们对於物质生活环境,乃至於精神生活,遇到苦难的时候,饥寒交迫的时候,忧悲苦恼的时候,自己要能够忍受,这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乐天知命。像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他这一条做得相当圆满。颜回,我们在书本里面看到记载,他的物质生活非常缺乏,《论语》里面说:「一箪食,一瓢饮。」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一个竹篓来盛饭;喝水没有杯子,瓢。瓢多半是用瓜,在大陆上用葫芦最多,把里面的囊挖掉,做为一个瓢。饮水用瓢,吃饭是竹篓子,贫困到这种程度。夫子很感叹的说:「这个生活要是在别人非常忧虑,可是颜回不然,颜回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改其乐。」他生活得很快乐,这是属於「内忍」。
为什麽他能够忍耐这样困苦的生活?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人一定能忍;第二种是明了大道,这是修行真有成就的人他能忍。我们看看颜回,颜回确实是属於第二类的,在儒家是一个修行证果的人。儒家的果位也有三种,就像佛法里面的果位,有阿罗汉、菩萨、佛,这是三个果位;儒家讲,圣人、贤人、君子,它也是三个果位。颜回最低限度,他是大贤之位,接近圣人的果位,对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他通达、明白了,所以不但能忍,而且过得很快乐。
其次一种,是对於事实真相明白了。像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早年的袁了凡先生,他的生活不富裕,但是能过得去,所谓是小康之家,他能够忍。他为什麽能忍?他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一生的命算定了。你每年有多少收入,一定的;你每年,那个时候年轻读书考试,你考到第几名,也是一定的。以後你的事业,都给你算得很准确。算他五十三岁寿命就尽了,命里面没有儿子、没有儿女。他自己在前些年,依照孔先生给他算的,仔细去核对,一点都不错。每年收入果然如孔先生所说,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也如此,「算了!什麽都不想了,一切命里定的,想也是枉然。」所以他在南京跟云谷法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一个妄念都没有。一个人别说三天三夜,就算你在那里坐三个小时,你看看你有多少妄念?三天不起一个妄念,这是很有功夫的人,云谷禅师赞叹他;「你年龄不算大,禅定功夫值得人敬佩!」他就说:「我不是什麽功夫,我那个命被人算定了,想也是枉然,不如不想就算了。」云谷禅师听了之後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贤,原来你是个凡夫。」所以凡夫之人知道自己的命运,妄念也就没有了;这不是功夫,这是属於忍辱。他能够忍,不是禅定,了凡先生能够忍。这两种人内忍都能够做得到。
我们现在上不上、下不下。上,构不到圣贤;下,比不上袁了凡。可是我们今天因缘殊胜,遇到圣贤之道。我们今天进到这个讲堂来,是来学道的,是来修道的。学道、修道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忍辱波罗蜜学起。可是忍辱前面还有两个阶段不能不知道。佛最初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放下,教我们能舍。诸位想想,如果不能舍,忍辱就谈不上了。能舍、能放下,这是最初方便,我们从这里下手。看到世间有苦难的人,他需要帮助,我们是欢欢喜喜帮助他,一丝毫的吝啬都没有,能舍。能舍的人自然欢喜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所以作奸犯科永远就断除了。有这个基础,忍辱就容易;没有这个基础,忍辱难。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忍辱波罗蜜重要,可是境界现前就是不能忍,谚语所谓:「看得破,忍不过。」忍不过有什麽法子!其实忍不过是没有看破,果然看破了,那就真的能忍。说看得破、忍不过,那个「看得破」是有问题,决不是真的看破;真看破了,一定能忍。这是属於内忍。
第二种,叫「外忍」。这个「外」我们就晓得,决定是从外面境界上来的,特别是人事上的环境。别人恶言恶语骂詈,在你面前称「骂」,背後骂人叫「詈」;或者是侮辱、毁谤对自己,或者是人家在我们面前,或者在背後,毁谤侮辱我们的父母、兄弟、亲属,乃至於我们的老师、同学,这种种毁谤要能忍,不生瞋恚,决定不会起报复的念头,这一类属於外忍。人为的毁谤甚至於陷害,这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们要想成就,不忍辱不行。不要说是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很好的榜样,诸位读书都知道,韩信受胯下之辱,他那个忍是属於这个地方讲的外忍,这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这些小小的侮辱陷害不加以理会,所以他有大成就。
我们遇到这个情形,行不行?然後再仔细想想,我们有什麽成就?这正是古德所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小一点不如意的事情,都不能够忍受,这种人没有前途,这是肯定的。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前途,从这些地方看相当准确。回过头来我们自己想想,我们遇到外面环境的侮辱,我们能不能忍?我们有多大的耐心?也有人说忍辱是有限度的,对!那个限度是什麽?就是他成就的大小。佛菩萨的忍辱是没有限度的,所以他的成就就太伟大了,没有人能够跟他比。由此可知,世出世法的成就跟忍辱能成正比例。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就欢喜学习,不能忍也得要忍。能修这个因,这是善因,善果自然在後面。
第三种,叫「法忍」。「法」主要的是说佛法,你懂佛法,你也就通世间法。佛法里面特别是大乘经,佛菩萨跟我们说他们亲证的境界,一般人很不容易接受。譬如说,讲个最方便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很多人不能接受;尤其说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个佛国土,这是天文数字,现在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办法突破娑婆世界的范围。娑婆世界有多大?根据我们佛经上讲的,有十亿个银河系。诸位想想,十亿个银河系!我们今天科技算是相当发达,用无线电望远镜,还没有办法突破十亿个银河系。
释迦牟尼佛讲十万亿个大千世界,诸位要知道,一个大千世界就是十亿个银河系,没有办法让人相信。佛说这一类的话,我们能够相信,这叫法忍;我们不怀疑,我们相信佛的话。一般人听了之後,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他没有法忍。这是DA法。世间科学技术发现要跟佛法比,这是小法。但是那些科学家,他没有「佛法忍」,他有「世法忍」,几乎用他全部的时间、全部的精神天天在研究。所以他有发现、他有发明,又何尝不是得力於「忍」的功夫?这个忍就是他有耐心,他能够忍耐,所以他有成就。佛法里面修学,确实佛讲得一点都不错,「一切法得成於忍」。
我们想学佛,头一关要入佛门,说实在话,我们现在没有入门,在佛的大门外。这个门槛是什麽?我执。六道凡夫哪一个人不把身体执着是我?《金刚经》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要破了,这才入佛家的大门。说「我相」大家不太容易体会得到,不但初学你很难体会,老修也不容易体会到,老修行的。我们用现代语来说大家比较好懂,「我执」就是现在人讲的「自私自利」,这个大家好懂。哪个人不自私?自私没有入门。佛的大门就是你要放下自私自利,你才能入佛的大门,里面还有二门、三门,最後才登堂入室。你头一个「自私自利」都不能放下,你就永远在佛门之外,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
佛在经上说我们现前这些大众,见到佛像都知道顶礼三拜;看到这里讲经,都非常欢喜到这儿来听。没有入门,为什麽?还是自私自利。这就是讲,我们跟佛有缘,我们接近佛的气氛,现在人讲「磁场」,这个磁场不错,很好、很舒适,我们到这儿来享受一下,没有契入;换句话说,佛法真实的受用你没得到。真实的受用怎样?跟你讲也讲不清楚,必须你自己契入你才知道。古德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亲自尝到,佛法里面真正的享受、快乐你才会得到。听别人讲、听佛亲自讲,还是隔一层,必须要亲证,亲证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特别是大乘法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我们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自私自利的念头是错误的,肯定是错误的。
你们也许看到我上一次在香港,香港亚视来访问我。何守信先生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法师!世间人常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换句话说,人自私自利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有什麽过失?」他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就制止他,这一句话是错误的,这一句话误导了许许多多众生。人不为己就成佛、成菩萨了,怎麽会天诛地灭?哪有这个道理?人要是专门为己,就天诛地灭。这个话讲错了。
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搞轮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得很多,不是假的。昨天晚上有两位居士跟我在一起吃饭,我们都谈到轮回的事情,许多事情他们一生亲自经历的,决定是真实。前两天,美国一位同修给我寄了两本书来,是美国一个教授用了大概是二、三十年的时间蒐集这些轮回的事实,写出这两本书,举出二十个轮回的例子、实例。这是英文本的,我交给我们同修来翻译。因为中国人有个很不好的毛病,中国老祖宗讲的话不相信,外国人讲的话就相信,外国的月亮圆。现在我们看看外国人讲这个轮回,看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接受?
我们为什麽生生世世搞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被自私自利害了。佛教我们把这个错误观念转过来,起心动念我们为社会想、为众生想,特别要为那些苦难众生想,不要想自己,多想别人,多替别人做事,我们非常快乐。我们全心全力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求果报,果报无比的殊胜,这些例子太明显了。《了凡四训》现在有不少人大力在提倡,马来西亚还用电视剧的方式把它演出来。这个连续剧的录像带送到我这里来,我看过了一遍,大致上还算不错,当然还没有演得尽善尽美。听说他们还需要改进,重新再拍这个记录片。现在这个片子我觉得可以流通,虽然里面还有一些错误,但是有一些人不愿意读书,看电视剧他行,他就能得利益,所以我主张这个片子可以流通。从这里面我们了解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真正通达了,我们忍辱的功夫也就提升。摆在我们眼前例子,非常非常之多,只要诸位同修留意,你看看人不为己,天会不会诛他?地会不会灭他?不会!我们要很仔细的去观察,你就会有心得。
这个地方李木源居士,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来弘法认识了他,好像在第二年、第三年,他就得了癌症。他那些诊断的x光底片三十多张,我都看过,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内脏,几乎每一个部位都扩散到,医生告诉他只有三个月。他是被病逼着不能不放下,无可奈何;不是他甘心情愿放下,是要死了,死了,你还有什麽东西能带得去的?这是放下了万缘,到居士林来作义工,活一天替佛教工作一天,为佛教、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认真努力在做。十年过去了,他的病好了,再去检查,没有了,所以人家说这是奇蹟。人到不为己的时候,天也不诛他,地也不灭他。他要是为自己,十年前就过世,就不在此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大家要细心去观察。
至於有一些事情,做得不能尽满人意的,这个事情很平常。释迦牟尼佛一生在世,做事情也不能叫个个都满意。现在外面说闲话的人很多,「你们收了弥陀村这麽多钱,弥陀村为什麽还不盖?」不是不盖,找不到地。最初隔壁这块地没有谈成。洪恭兰老居士来找他,说他有一块地在杨厝港,我们也去看了,不错,很欢喜,非常可惜,洪老居士那块地租给日本人,租约三十年,人家才用八年,後面还有二十二年,他不肯交出来,我们又没有办法。洪老居士听说是前天往生了,虽然这一桩事情,他献地没有献成,他这个心是善的,他真心想献出来,他不是妄语,他还是会有善的果报。这个事情没有谈成,往後我们在报纸上听到唐城经营失败,关闭了,我们就想,如果把唐城那个地方,我们拿来做弥陀村非常理想,也很认真的谈,谈了有两、三个月,到最後又不能成功。所以李木源逼不得已来跟我说,我们把居士林往上发展。他准备把我们这一层大楼往上再去加两层,我就问他基础行不行?他说在技术上可以做到。这一次他在北京,过几天回来之後,恐怕就要准备要开工了。
居士林底下那个旧大殿旁边,就是靠我们现在的厨房,那个地方好像有个三角形一块地,把那一块地盖成七层楼,将来居士林就盖满了。他说七层楼大概可以能够有三百多个房间,三、四百个房间。将来这个地方住众,也能够容纳几百个人,我想五、六百个人是可以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共修。这是逼不得已,没有办法找到地皮。这个事情一定要做,决定没有私心,这个钱决定不是自己去用掉的,没有这个道理的。如果他要有私心,把十方的供养要装在自己荷包里面去,那就天诛地灭了。所以大家仔细观察,很多的例子都在我们周边,我们仔细去观察就明了。
我本身也是个例子,我过去讲经也多次跟大家说过。我在年轻的时候,看相算命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这过年我都七十五岁了。什麽原因?明了之後把自私自利放下,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教化众生的。念念为这个世间苦难的人,老人、病人、穷困之人,我们常常放在心上,常常寻求机会帮助他们。特别是人在晚年,现在这个社会,孝顺的儿女几乎找不到了,晚年很苦。纵然你有财富,你的精神生活很苦,没有人照顾。何况这个世间苦人多、贫困的人多,我们要怎样去帮助他?不但要安定这些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提升这些人的精神生活,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这一些都是属於「法忍」。
第四、「随佛教忍」。随是随顺,教是教诲;如何随顺佛陀的教诲。这就如同世间求学一样,诸位想想,我们小时候上小学,你没有六年忍耐的功夫,你小学就毕不了业;初中、高中合起来又是六年,大学要跟研究所合起来还是个六年。你要没有这十八年,如果拿博士学位要二十年,你没有二十年的忍耐功夫,你的学业怎麽能完成?佛法里面的求学超过世间,世间求学,学校教育二十年还有个年限,佛法里头求学没有年限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般佛经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你能不能受得了?你说:「这个时间太长了,算了,我不学了。」那你就放弃了。你要真正有耐心,不怕经历长劫的时间,认真努力的学习。这里头最重要的,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教导我们的,有时候他不会给我们说明,我们觉得他很没有道理。很没有道理怎麽样?要随顺;不随顺,我们的学业就不能够成就。
我在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听说有这麽一个大智慧、大修行的人,心里很仰慕,到台中去拜他作老师。还有两位介绍人,一位是出家的忏云法师,一位是在家的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跟他同年,很好的同参道友,这两位大德介绍我到台中。一见面他就开出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当时听起来觉得不合道理。「第一个条件,你到台中来跟我学,从今天起,只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我之外,其他的任何法师大德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你看看这是什麽条件!「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你看文字,」就是看书,「无论看佛书、世间书,没有经过我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是你过去学的几年,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他说:「你能不能接受?你能接受,我就收你;不能接受,你就到别的地方去。」
我们当时听了这个话,确实感觉得很茫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怎麽这个老师这麽跋扈,这麽自大,只可以听他的,不可以听别人的?但是想一想,既然来了,而且有两位大德特别给我介绍的,我就接受了。接受之後,他老人家说话的语气,就和蔼得多了,跟我讲:「五年,我这个条件只守五年。」还有期限的,当时不知道怎麽回事情。这个是什麽?这个要「随佛教忍」。如果当时我们不能忍耐,听到这个话好像条件太苛刻,我们就离开了,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究竟是什麽道理?我们也不敢问,问了他也不会讲。一直到什麽时候才搞清楚?我十年前到新加坡来讲经,遇到演培法师,才搞清楚。其实演培法师也不清楚,我清楚了。他跟我谈学佛的故事,他是从小出家作小沙弥,十几岁就出家作小沙弥,人很聪明,也很顽皮。演培法师的顽皮,大概新加坡人很多人都知道。为什麽?他有个老师在此地,广洽法师。演培法师非常顽皮,广洽法师打过他。怎麽打法?叫他去洗澡,洗澡衣服不就脱了吗?广洽法师把他的衣服都拿走,然後拿着竹鞭到浴室里去打,所以是非常顽皮。聪明!早年他在观宗寺亲近谛闲老和尚,他说谛闲老和尚教他也是这三条。於是我听了之後才恍然大悟,这三条不是李炳南老居士的,也不是谛闲法师的,是佛门里祖祖相传的。这叫什麽?这叫「师承」,祖祖相传,我们这才懂得,三个条件完全相同。但是演培法师不服,溜掉了,偷偷的逃出去了;他逃到厦门,厦门那个时候,太虚法师在那里办佛学院,他就到那个佛学院去念书。他说他跟谛老法师大概只有一年,一年就逃掉了。可惜!我那时候替他可惜,他要不离开谛闲老法师,他的成就不是这一生我们所看见的,那成就不得了!
所以亲近善知识如果没有耐心的话,那怎麽行!不过我比他幸运,因为他那个时候才十几岁不懂事,我要是在十几岁碰到李炳老,可能也像他一样跑掉了。我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三十岁了,儒家讲「三十而立」,毕竟理智能够降伏感情。所以我没有跑,我还很认真学习。学习依照老师这个规矩去学,半年之後就有显着的效果,我才懂得这个方法好,实在是高。为什麽?只听老师一个人讲经,其他都不能听,等於说是闲杂音声的缘断掉;我们接触的佛法比较纯、比较专,趋向这个方向,不像从前那麽杂乱。看书,老师没有同意的都不准看,半年下来精纯,得到一点受用,烦恼轻、智慧长。
所以古大德教学,我们才想到,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用这个方法不准你看、不准你随便听,以这个来约束你,让你的心从杂乱转趋精纯,长时间这样薰习,不知不觉走入禅定。禅定不是盘腿面壁才算禅定;「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所以古人用的这个方法确实是高明,我们深受其利,不知不觉得利益。老师限定我五年,我五年还不到,大概在第四年我就跟老师说:「这方法好,我愿意做十年。」老师笑笑。的确,像我们这种中等根性的人,十年下来我们的根才真正紮稳,没有十年,我们的根不够深。所以老师要求五年,这是什麽?看看我们还能够接受;如果他说十年,也许我们就怀疑、就不学了,太长了。十年是什麽?一定要自己发心,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再延长五年。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有,我们在古人传记里面看到的,有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开智慧,才能够展开经卷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经过这个严格训练,怎麽能成功?这个要很大的忍耐功夫。
第五叫「无方所忍」。这个经上说的例子也很好,它说有人白天可以忍,晚上不能忍;有人晚上能够忍,白天不能忍;有人在这个地方可以忍,换一个环境就不能忍;还有在大威德长者面前能忍,在同辈或者在不如自己这些大众面前,他就不能忍。这一类叫「无方所」。所以佛教菩萨一切时、一切处所、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统统都要忍。忍耐,决定没有范围,决定没有边际。对大威德长者或者是真正有修有证的得道的高僧,我们要忍,对一个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人,我们也要忍。
忍的表现在哪里?普贤行里面的「礼敬诸佛」。唯有从忍辱,我们的平等心才能够现前。我们对佛菩萨那一分敬心,对待一切众生也是这一分敬心,决定没有差等;如果有差等,「忍」这个字就没有了。平等的恭敬,平等的赞叹,平等的供养,这是大道。佛道是平等道,不平等就不是佛。我们跟佛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佛的真平等,以真诚心、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欺骗我,我决不能欺骗别人;别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别人。为什麽?心地不平等的人,他在迷位,他没有觉悟。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觉,我们在学觉。学觉,佛是觉悟的好样子,要向佛陀学习,我们才会有成就。要学得像佛,佛没有一样不能够忍耐,这叫做「无方所忍」。
第六,「修处处忍」。这个经里头也有一个例子,说有人对父母能忍,对他的老师也能忍,对他的夫妻家亲眷属他能够忍,但是外面人他就不能忍。佛说菩萨仁者不是这个样子,就如同对父母边那一种耐心,那个忍耐的耐心,对於旃陀罗也要有同样的忍耐。「旃陀罗」是梵语,古印度最卑贱的一个族群,现在我们讲「奴隶」,这是最卑贱的,佛举了这个例子。我们对待奴隶那个忍耐,也像对父母一样,这佛法讲的平等,这叫做「修处处忍」。由此可知,这个「处处忍」是在人事环境里面。「无方所忍」是主要在一切空间、一切时间,是属於外面境界的一个耐心;「处处」是对於人事环境上的忍耐。
第七种,「非所为忍」。经上有这个说法:「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亲友故生忍。」我们看了这些经文就懂得,这是说什麽?忍耐是有条件的,有条件就是有所为的。「非所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无条件的,这是菩萨应当修的。凡是里头附带条件的,那不是真正的忍辱,是你有企图,是你有目的在此地,这不是佛陀教导的;佛陀教诲是没有企图、没有目的。我们忍耐不是想得什麽好的果报,所谓是一般人讲:「小忍得小成就,大忍得大成就」。我希望将来有成就,而来修忍辱波罗蜜,你还是有所为的。有所为,就是佛家讲的有为法,有为法最高的成就不过是在相似位中,也算是不容易了,在相似位中;真实位没有分。这个道理,我们愈想是愈有理。
我们要学诸佛菩萨,这些菩萨叫法身大士,他们是无所为而为。虽然为一切苦难众生,心里着不着相?如果要着相了,他又变成有所为而为。为一切众生示现榜样,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就是这个样子,给我们做好样子,他是来表演的。这个世间,像演艺人员,他上舞台表演,他是要拿报酬的,如果没有一份很高的报酬,他就不去表演了。佛菩萨在九法界示现表演,表演得非常逼真,他不要报酬,名闻利养统统不要,心地清净,痕迹都不落,这叫做「无所为而为之」,这就是「非所为忍」的意思。确实这个境界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换句话说,六道凡夫不可能。不但六道不可能,四圣法界也做不到,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通的佛果都还不能做到。谁做到了?法身大士做到。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世间果然能做到,你就是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你距离法身大士很近了,这是第七种。
第八种,「不逼恼忍」。这一条是我们想像佛教给我们这些戒律,依最基本的五戒十善。我们五戒十善为什麽修不好?不能忍,没有忍辱的功夫。如果有「不逼恼忍」,逼是逼迫,恼是恼害众生,不逼恼忍,你的戒跟善就清净了,五戒十善你能够修得圆满。十善里面不杀生,不杀生里面包括不恼害众生;不偷盗,决定不能存一念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如果有一念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叫盗心,你虽然没有盗的行为,你的盗心动了。小乘虽然不犯戒,大乘已经犯戒了;起心动念之处。由此可知,到下面不妄语、不两舌,乃至於不贪、不瞋,没有一条不是恼害众生;不但逼恼众生,实在讲,是逼恼自己。我们冷静去思惟,细心去观察,害自己,自害害人。根本的原因,不能忍辱,不能忍。能忍,十善业不难修,自自然然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不仅是五戒,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诲,都能够遵守而不违背,它的根就是在这条「不逼恼忍」。
第九句是「悲心忍」。这个意思更深,这是大慈大悲,悲心忍。净业三福最後一条,头一句教我们「发菩提心」。什麽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菩提心落实,表现在事相上,就是无条件的爱心,爱一切众生胜过自己,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个心显示不出来,菩提心没有发,发菩提心不是在嘴皮上的。我们从经论当中理解佛所说的,菩提心的体是真诚,《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什麽叫真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众生,这真诚。这两句话说得容易,你能够体会就很难,就不容易;你能够做到,那就更难。真诚心的自受用,佛学的名词叫「深心」。深心大家也不好懂,我们要把它意思说出来,「好善好德」。这个「好」是爱好,好善好德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大慈大悲,真诚心落实在事相上,如是如是。我们自己没有一个好善好德,对别人没有一个无条件的爱心,就是你没有「悲心忍」,你的菩提心发不起来。
最後一条叫「誓愿忍」。这一条难,你所发的愿要兑现;你要没有忍辱的功夫,你发的愿不会兑现的。最明显的,四弘誓愿,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有没有在佛菩萨面前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早晚课天天都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一条都不能兑现。什麽原因?没有「誓愿忍」。
我们看看经上讲的这十种忍,说实在的话,一即是十,十即是一,你要果然有一条具足,十条统统具足;一条没有,那个九条也没有。这才真正体会得《金刚般若经》给我们讲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我们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这麽久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消息渺茫,毫无讯息。问你:「有没有把握?」「不行,没有把握。」为什麽从前人修个三年五载就真有把握,我们今天搞了三、五十年还是没有把握。原因在哪里?没有忍耐的功夫。这才知道忍耐是多麽的重要!可是「忍力成就」之前,在本经也给我们说了一些先决的条件,头一句:『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都要忍耐。贪图享乐,不能吃苦,这个人没有忍辱;换句话说,他没有成就,即使有成就,也很有限。这八个字很重要,我们决定不能够看轻。
佛当年在世,快要离开人世间的时候,学生们很多向佛请教:「你老人家在世,我们都是跟你,依你为老师;你老人家不在世了,我们要依谁为老师?」大家都知道,佛说:「以戒为师。」可是佛还有一句话我们疏忽了;「以苦为师」。就是这两句,「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是以苦为师。生活过得苦一点,好!为什麽?对这个人间没有贪恋,容易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容易。如果你的生活过得太富裕,你觉得这个世间不错,极乐世界光听说没看见,那不能作数,还是这儿好,对这个世间有贪恋,这对於自己有很大很大的伤害,好不容易遇到这个机会,错过了。应该怎麽办?佛菩萨做种种示现教导我们,如果我们自己有福报,应当把这个福报布施给那些没有福报的众生,给他们去享,自己不要去享。自己有福报享福,人家说:「这不是天经地义吗?」在修道人来说,你错了,你有福享福就害了你,那个福就是魔,障碍你的道业。你要是一转过来,把你的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这是真正智慧,远离一切魔障,你真正超越了。
所以古时候的大德,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他的确是富贵人家出身的,是王子的身分,古时候所谓的是「富有四海,贵为天子」,这样的身分,把自己富贵舍弃,出家去修苦行。为什麽?这样作法是正确的,享受人间富贵是错误的。你要晓得,那个富贵不是一生修得来的,多生多劫修的富贵,享福的念头一起来,迷了,享受人间帝王的福报,迷了。这个福报舍弃掉,更大的福报起来了,作佛了。
诸位同学你冷静去想想,在咱们中国清朝时代的帝王,福报最大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的福报绝对不是十世所修的,十世修不到;几十世所修的福报,一生就享尽了。释迦牟尼佛的福报也是几十世所修的,他不享了,不享就更大的福报出现,成佛了。这两个人你仔细去比较一下,还是愿意作皇帝,还是愿意去作佛?也许一般人想到作皇帝好,作佛天天到外面托钵,过那麽苦的生活。可是你要晓得,作皇帝还要搞六道轮回。乾隆算是一个好皇帝,一生当中有没有造罪业?不能避免。你去看看他一生的历史就知道了,也冤枉杀了不少人。所以作皇帝怎麽样比,都比不了佛。佛多麽自在,所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得大自在的生活,这是帝王享受不到的。这就是迷跟悟了。
破迷开悟的关键在忍耐,什麽都要忍。真正能够忍耐,然後才懂得『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决定不会有一个念头去为自己。我们修行,修行也不是为自己,为众生。我们自己,常言说得好,我们修学苦行,断恶修善,是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破迷开悟,也不是为自己;转凡成圣,还不是为自己。怎麽知道不为自己?佛在经上说的,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哪里为自己?由此可知,示现在这个人间是为众生,转恶为善也是为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没有一样不是为众生;「专求白法,惠利群生」。这个地方讲的群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不是局限这个地区,也不是讲的这个地球,范围太小了。大乘经上常说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们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末後这一句赞叹:『志愿无倦』,「志愿」不是别的志愿,是普贤十愿。真修,不是每天念念就算了。课诵本将普贤十愿列入课诵的经文,每天都在读诵,天天要念,念完了就完了,它不起作用。第一愿「礼敬诸佛」,你天天念,你对人是不是有礼敬?没有做到,念一辈子都做不到。第一条做不到,後面全都没有了。六度十愿都有次第的,後後胜於前前;换句话说,没有前面这一条,绝对没有後面一条。像盖房子一样,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一层一层往上盖的。没有礼敬决定就不会有赞叹,就不可能有供养;没有布施,持戒忍辱就谈不上。
圣人的教诲他有次第的、有层次的,我们不能够错乱。普贤的弘愿每一愿末後都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所以菩萨的愿也无穷尽。末後说得更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完全落实了。现在落实在我们身上是个什麽样子?这个最重要。我自己一定想到,我现在是什麽身分?我现在干的是哪个行业?人贵自知之明,人要不自知,他就是个糊涂人,糊涂人就是凡夫。人有自知之明,这个人觉悟了,是明白人,明白人叫菩萨,转凡成圣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的身分,是出家的身分;我们从事的行业,是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学。我们从事这个行业,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把这个行业做好?像菩萨所说的,「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从事上说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是从心上讲的。这就是世间人常常说的敬业,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我们这个「敬」,如何用在「业」上?用在业上,生活、工作行为,敬业,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把这一桩事情做好。我们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总题目把所有一切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业,全都包括在其中了,那是总说。别说,我们现在是出家身分,我们从事教学这个行业,我每天是不是很认真努力去读诵经典,这是自行,是上求佛道。我所读的、我所理解的、我所学到的,是不是落实在我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做到了,有人来问,我也说清楚了,我也说明白了。
「意」就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属於意业,念念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三桩事情我们都要做,但是三桩事情里有一个重点,重点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因为我们这个工作是教学,教学是帮助人破迷开悟,其他的是附带的。这是我们主要的,主修跟助修要分得清楚。这一切的一切,全都属於「忍力成就」。我们不能够不明了,不能不清楚,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佛家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在经上讲的理很深,事也讲得很多,在六道轮回当中,得人身非常非常难得,这个机率太少了。佛说的话我们能相信吗?只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然後就会觉得佛的话可以相信。
佛给我们讲,得人身具备的条件是五戒十善。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一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十恶多、还是十善多?冷静去想一想就晓得,我们恶的念头多过善的念头,恶的言语多过善的言语,恶的行为多过善的行为,那这好了,人身就得不到了。要得人身,确实善决定多过恶,十分里七、八分是善,二、三分是恶,无论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有这样一个比例,那你就很宽心了,来生还能够保住人身。如果说,我的善跟恶是一半一半,非常不保险,总要到七、八成,这才靠得住,不至於失人身。我们从这个地方冷静去观察思惟,就晓得佛所讲的话有道理,值得我们相信。
得人身,佛说人得人身可贵。可贵在哪里?可贵在开悟,可贵在超越六道轮回。要想开悟、要想超越六道轮回,那就只有佛法。闻佛法的机会不多,新加坡得人身的将近四百万人,几个人闻到佛法?不成比例。得人身者闻法是大幸;如果得人身而不能闻佛法,依旧起心动念都在造恶业,这个人身有什麽可贵?转眼之间三途去了,这不可贵。我们现在确实值得庆幸,我们得人身、闻佛法,实在是不容易。我们这一生有没有能力超越三界?有没有能力过佛菩萨智慧的生活?那就完全看自己的「忍力成就」。学佛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而且这个耐心,一天都不能放松。我们来到这个世间,这一生当中,什麽是我第一大事?学佛是第一大事,才能有成就,这要没有相当的忍力,不会成功的。
初学的时候,往往是日以继夜。过去在台中跟老师学讲经,那个时候年轻有体力,每天晚上三点钟睡觉没有问题,第二天照样工作。所以干什麽都要年少才容易成就,中年以上难了,体力不行了;纵然有愿心,体力不许可。三天三夜不睡觉,你还有精神吗?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三天三夜不睡觉完全正常,什麽工作照办,绝对没有疲倦的状况,有体力,可是现在就不行了。所以必须要把握着机缘,要把握时间,决定要有个成就,一切都要靠忍耐。这一段经文,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