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0七)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9-13 12:15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0七)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0七集)



2000/1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八面第二行,二十八面第二行: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是「二利行」里面的第三个小段「善护三业」。这一段经文虽然在前面略略的介绍过,但是它是我们修学的根本。学佛、做人,从哪里学起?这一段经文是下手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多用一点时间来研究讨论。我们在最近这半年来,每天早晨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内容就是《无量寿经》这六句经文。由此可知,这六句的意思无尽的深广,读过《十善业道经》的人,自然能够体会得到。

  通常我们说到三业,都是讲的「身、口、意」,都是用这个程序。可是在本经,世尊将「口业」摆在最先,然後才说到「身业」,最後讲到「意业」,这个顺序的颠倒,用意就很深,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了。这六句是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是菩萨修行的三大纲领。总而言之,离不开一个「善」字,「善护」。

  什麽叫菩萨?菩萨修学的纲领,我们要不要学?与我们有什麽关系?这总得要搞清楚。「菩萨」是古印度梵语里面的名词,它的意思古译翻作「大道心众生」。所以菩萨是众生,我们也是众生;他称菩萨,他发了大道心,我们没有发心。发大道心的人,这个人就称之为菩萨。什麽叫「大道心」?世出世间的大道就是成佛、作佛。所以古德常说,常用两句话来解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人就称为菩萨。「下化众生」容易懂,「上求佛道」往往我们就把它疏忽了。菩萨心目当中,他的愿望只有一个,他走的是成佛之道,他不是走其他道。换句话说,菩萨必定是心心念念都在念佛,「念佛成佛」,这跟普通人不一样。

  普通人,即使是念佛的人,我们念佛堂同修很多,在座的诸位都是念佛人。你们是不是菩萨?不是。为什麽不是?进念堂就念佛,出念佛堂就把佛忘掉了。这个不行,常常忘掉。要念念不忘就行。所以我们一般人总是忘不了自己,忘不了自己的烦恼习气,忘不了自己的分别执着,所以不能成为菩萨。我们要想学菩萨,要想作菩萨,一定要记住,净宗法门是菩萨的大道,是菩萨的捷径,希有难逢。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得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是标准的菩萨,我们要牢牢记住,念念不忘,世出世法唯有这个法门殊胜。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错了。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超越,求得究竟殊胜的果德,这就对了,这一次我们到这个人间来就有意义、有价值了。

  善护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意业清净无染。意业要清净了,身业、口业当然就清净了。由此可知,在身、口当中修行,只是在枝叶,没有达到根本,根本是起心动念。可是根本虽然重要,根本难修,所以佛还是教我们从枝叶上下手,这叫方便之门。在佛法里面,诸位晓得,有所谓宗门、教下。宗门(禅宗),禅宗接引的学人都是上上根人,所以他们不找麻烦,直接从根本修,这是禅宗。但是中下根性的人要直接从心地上修,我们做不到。什麽原因?烦恼习气太重,没有法子从根本修。佛也不舍弃我们,没有办法从根本,从枝叶上下手也行,这就所谓是「教下」。除禅宗之外,其他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教下是由浅而深,有次第、有程序,逐渐逐渐的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对我们来讲就很有用处,我们真正能得利益。

  净宗法门好!教我们先从「口业」着手。『不讥他过』这一句是总说;细说,《十善业道经》上给我们讲了四条,第一个「不妄语」。诸位要记住,「圣贤之道,从不妄语始」,从这个开始,真正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己完全是透明的,没有丝毫隐瞒。一般同修说这个不容易,难!难什麽?总有不能跟人家讲的话。为什麽不能跟人讲?那总是过失,换句话说,总是不好意思见人的。要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病根,病根不拔除,你这个病怎麽能治好?

  如何去对治?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过失很多,不妄语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佛家讲的「发露忏悔」,绝不隐瞒自己的过失。可以对人说,欢喜对人说,说了之後不能再犯。再犯,那就错了。不但佛家如是要求,儒家教学也讲「不贰过」,那就是说,过失可以有一次,不能有重复,重复就第二次了。第一次犯的过,这个过不大;第二次犯过,那个过失就严重了;如果说第三次、第四次,永远不断的再犯,那就没救了,这个要懂得。

  「修行」这一个名词的意思: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妄语」就是头一个错误行为,要把它修正过来。凡夫确实是很难,为什麽那麽困难?凡夫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讲我们本人。我们不能够明了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这叫迷惑。迷惑他才会造业,造业後面就要受果报。佛慈悲,当年在世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他讲的是什麽?无非是宇宙人生真相而已。让我们彻底明了,真正认识自己,明了生活环境真相,这就叫觉悟,这人就开悟了。悟了之後好修,「悟後起修」,悟了之後,改过就非常容易,迷的时候改过就非常困难。由此我们能体会得到,佛为什麽天天教学,天天跟我们在一起来研究讨论,然後让我们彻底把人与人的关系搞清楚,人与一切众生的关系搞清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说老实话,入佛境界不是难事。

  由此可知,研究讨论,我们今天大家在一起,你们听我讲,听讲之後,有不明了的,或者有疑惑的,你们要问。通常我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星期六讲经这一天,我下午不答覆大家问题,星期天就有。可以说从星期天到星期五每天下午,现在订的是六点四十五分到七点四十五分一个小时,我在这地方答覆大家疑问。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我一定会在此地,我不在此地,我们有同学在此地代我答覆。这个答覆叫研究讨论,有疑一定要问,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则疑惑是我们修行重大的障碍。

  为什麽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不妄语?同学们大概就是妄语比从前少了一些,没有从根本拔除,这就是对於教理不够透彻;透彻之後,你就会从根本拔除,完全以诚恳待人接物。别人欺骗我们,我们对他还是真诚,永远不变;自己得利益。我走的是菩萨道,我发的是大道心,这个人是菩萨。「菩萨」这个名词新译,新译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意思也非常好。有情,我们是有情众生,我们的情没有断就叫「有情众生」。但是菩萨是什麽?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觉悟,我们是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要是觉悟,那就作菩萨了。所以他也翻得非常好。总而言之,我们要发大道心,我们要走觉悟的路,绝不欺骗自己,绝不欺诳众生,头一桩大事。

  於是就有不少同学来问我,特别是从事於经商的同学,他说:「在商场上如果不打妄语,就不能赚钱。」这个问题严重了。《璎珞菩萨戒经》里面佛告诉我们:「不漏国税。」我们现在总想办法能少缴一点税,少缴一点税也要合情合理,所谓是走法律的漏洞。他有漏洞可走,行,总不能够说犯法,犯法就错了。所以有一些同学来问我:「这个怎麽办?」我就反问他:「你是要作菩萨,还是要作凡人?」你要作菩萨,有菩萨的作法;作凡人,你是用妄语欺骗的手段,钱是赚到了,果报在三途。不值得!再告诉你,你用种种手段所得到的财富,依旧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里头没有,你用这些手段还是得不到,那不叫冤枉吗?

  决不是说每一个人用不正常手段都发了财,没有这回事!一百个人用不正常的手段,发财的不过一两个,不是个个都发财。从这个地方我们细心去观察,能不能发财,真的是你的命。你命里头有财富,你不用这些非法手段,一样发财;命里头没有,不管你用什麽手段,你都发不了财。这是真理,这是事实,非常可惜世间人不明了,他不懂得。

  财是怎麽发的?佛,不但是佛,古圣先贤都是这麽教我们,这里头有因果,种善因才得善果。所以佛给我们讲,你要想发财,这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麽?财布施。我用财力去帮助别人,你自然就得财富;你帮助别人愈多,你这个因殊胜,你的果报就愈厚。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那是「缘」。你种的有因,「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所以命里头有财富的大富长者,他不管经营哪一种行业,他都发财,他命里有。命里没有的,强求不到。

  所以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要懂理论、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做,决定就得到,真的是有求必应。求财富,得财富;求聪明智慧,得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得健康长寿;古时候求儿女,决定得好儿女。真的是有求必应,它有道理在。你要不懂道理、不懂方法,盲目的去求,这个求不得的,这个得不到的。

  所以要想聪明智慧,一定修法布施;要想健康长寿,一定修无畏布施。总而言之一句话,利益众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益众生、不知道利益社会,那是完全不懂得利益自己。这样的人我们也看得很多,命里有财,发大财的人、亿万财富的人,他生活很苦,一生没享过福。虽然有亿万财富了,他一毛不拔,不肯做一些好事。自己又怕别人害他,还要请多少保镳来保着他。自己很节省,都吃的是粗茶淡饭,一生都没有享受,最後死了,钱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你说这个人活得冤枉不冤枉?真有,而且很多!古今中外都有。

  这个原因就是我们常讲,你有钱是你的福报,用钱是你的智慧。他没有智慧,他不会用钱。有智慧,生生世世富足。发财不是发这一生,生生世世都发,有智慧;没有智慧,发这一生,来生就没有了。所以佛法重视智慧不重视财富,你有智慧必得财富,有财富未必得智慧;这是佛法重视智慧的因。佛法重视觉悟,重视要发心大,我们中国古人常讲「量大福大」。人一定要有大心量,一定要常常想到社会,要想到众生,尤其是想到苦难的众生,我们要怎样帮助他。

  今天世界上苦难众生多,他为什麽受苦受难?前生没修福,这一生又不知道修福,这个苦难就不能避免了。靠一些慈善团体来救济,救济发不了财;靠人救济,你的生活依旧不自在,所以最重要是教育。你看看中国外国大圣大贤,他们都选择教学。释迦牟尼佛,大圣,他的出身好,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继承王位,他放弃了。我们想一想,他为什麽要放弃王位?用政治的手段来为众生造福,那不是更好吗?话是说得不错,一个国家贤明善良的领导者,确确实实能够造福这一个国家,但是不能造福全世界。所以他舍弃王位、放弃政治,他去教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去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干这个事情,走出国界,他的教学范围不是一个国家,全世界的,只要愿意跟他学,他都乐意的教导,而且不收学费,义务的教学,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觉悟,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永恒的解决。

  我们再仔细观察,全世界许许多多宗教的创始人,都是有大智慧、大福德,他们也都选择这一个行业,搞多元的社会教育。我们冷静观察,这的确是一个希有难得、非常伟大的工作,能够自己刻苦,教化众生,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这三句话他做得很圆满,『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他完全做到了,他做到之後,再来教导我们。

  口业第二个,「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过失很重,就看你挑拨的这些事相以及它的影响。小而言之,是挑拨两个人不合;在甲的面前,说乙怎麽怎麽不好,在乙的面前,说甲对你怎麽怎麽不好,这两个人就不合了。大的是非,挑拨两个国家不合;两个国家不合,就发生战争了。所以他造作罪业的轻重,要看两舌造作的业因。这里面还有更严重的,是破坏僧团、破坏教学,挑拨让学生不信任老师,老师对学生有疑惑,这个罪过比挑拨两个国家战争的罪还要重。

  为什麽原因?佛常说,两国交战死亡的人很多,你是杀别人的生命,伤害别人生命;你在教学场合当中挑拨,你是断众生的慧命。断慧命的罪比断生命重得太多太多了。什麽原因?生命容易得到,慧命很难遇到。开经偈里面常讲:「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好不容易有个机会遇到了,你这一挑拨把他破坏了,信心丧失了,你说你这个罪多重!你杀人一个生命,也许他来生又得人身,所以得人身比遇佛法容易。一个人有机会学佛,你把他破坏了,这个罪重。这个罪业,佛在经上讲,堕阿鼻地狱。人往往为了眼前一点小利,或者是眼前一点愤恨,造这样重的罪业,他不知道。他要知道这个後果的严重,我相信他再也不敢造作。如何了解业因果报的可怖?一定还是要讲经说法,要把道理、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他真的懂得了、真的体会到了。

  我们在最近这半年多来,我们曾经听到许多的讯息。我相信那不是造谣,也决定不是宣传迷信。我也曾经让同修们,你们要认真发心,把这些事情资料写出来,做为我们内部参考资料,不向外流通。最近很多鬼神附身,叙说地狱道、饿鬼道,我们科学里面讲,这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也仰慕大乘佛法,也希求往生极乐世界,他们也在听经,他们也在念佛。我不只听一个人说的,很多人告诉我。我相信这些人不是无缘无故造谣来骗我,骗我总是有企图,我什麽也不能给他,我相信他不是骗我,这些都是真的。

  我们自己道场陈光别老居士往生之後,我们念佛堂杜美璇居士,老林长的冤亲债主附身,这是大家亲眼看到的。那麽多人看见的,这决定不是假的。类似这些事情,其他地方也常常有发生。所以现在我们晓得,鬼神在念佛的很多,在读《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很多。人有毁谤不相信,鬼都在念,鬼都相信。这些毁谤的人、造谣生事的人,连鬼都不如。由此可知,他将来到哪里去?他鬼道都去不了,鬼都比他好。所以两舌的业决定不能造,纵然我们听到别人毁谤,我们也不能够传语。人家来对我们说,某个人对某个人怎样,我们听了之後立刻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尚且不能放,何况口里头的言语?这样好,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善业,都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觉明妙行菩萨劝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个教诲好。

  第三种,「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表情很难看。这个有,我常常遇到。我在香港讲经,这一次从中国大陆来香港听经、看我的同修有一百多人,来自各个地方的。很不容易到香港,香港入境也很难拿到,他们很热诚的到这个地方来。我们只有四天的法会,看到我了,一个个都争到前面来。有的送供养,有的跟我照个相,当然大家都希望往前面挤。我们的护法看到就很不高兴,那个面孔就很难看:「不要这样…!」好大的声音,我听到好难过,怎麽可以这样待人?这是什麽?这是恶口。

  所以在这种场合之下,我们总要设身处地替人家想:假如我是他,我希望别人怎麽对我?我应当怎样对人?拥挤的现象不能有,劝导!和颜爱语,不可以大声的么喝,不可以板起面孔那麽难看。教人家一看,将来人家回到中国去:「净空法师旁边的人都像罗刹一样,都很恐怖。」这成什麽话!这多难听!总要教他们回去之後:「法师旁边、身边都是菩萨。」你们就好了。所以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修行就在这里修,要把这个态度改过来。

  所以修行从哪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行。从这些地方看到什麽?看到修行功夫。决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记住!佛在经上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要教人生烦恼,这个重要!这是机会教育,大家搞成习惯了,都不知道。秩序是要维护,还是要和颜爱语。末後一句,「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这里面范围非常非常之广。口业也是略说四类的过失。

  身业,「不失律仪」。「律」是法律;「仪」,我们现在讲的「风度」。那个「律」就是规矩,决定不违背规矩,决定时时刻刻保持住自己的风度,这里面的范围也非常之广。「律仪」,在佛经里面讲到「三聚净戒」,也就是说,佛讲的规矩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文字记载的,像戒经、戒法,通常我们讲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这是属於「律仪戒」。这个戒条里面有规矩,也有讲到风度的地方;大概讲规矩比较少,讲日常生活的威仪讲得多。

  虽然是文字记载的,我们要记住,佛说的是三千年前古印度当时的那些生活规范。现在已经隔了三千年,这个地方是新加坡,不是北印度,因此我们要体会到佛讲律仪的精神之所在,不能够用这些条文,它跟我们不能够相应。也就是说,不能适应我们现前这种生活方式,所以精神可以不变,条文是要修订的。在中国唐朝时候,大家都晓得「百丈立清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是什麽?就是律仪戒的本土化,律仪戒的现代化,它才能适合於现代人,适合於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所以戒律的精神永远不变,戒律里面所记载的事是可以修订的。

  只有四个根本戒确实超越时空,永恒不变,古今中外都承认这是善法。第一个「不杀生」,这一条古今中外人都承认不杀生是善;第二个「不偷盗」,第三个「不妄语」,第四个「不邪淫」。这四条古今中外人都承认,你就不必更改它,其他的戒条都可以随着时代修订;精神不变,作法可以改变。这四条叫「根本戒」,也有把「不饮酒」也加上去,也称为根本戒,这个都可以。其他的都必须要因时、因地,知道自己应当怎样作法。

  还有不成文的,不成文就是戒律上没有的,佛只讲原则,没有具体说出来的,譬如说「摄善法戒」。这个意思是教我们修一切善法,这就是戒律。什麽叫做善?什麽叫做恶?标准一定要清楚。真正的标准,利益社会是善,利益众生是善,利益自己就是不善。利益自己就是自私自利,这是错了。所以善恶的标准搞清楚,只要是利益众生的。所以有人问我,刚才答案还没说出来,他漏税、逃税,想多赚一点钱。我就跟他讲:「中国历史上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永明延寿大师,没有出家之前,他是国家税务机构里面的出纳。他常常就偷盗国税,偷盗国家的钱他去放生。」我说:「你们偷盗都能学到永明延寿那一种心,那种心去偷盗,有功德没有罪。」

  过去在中国历代的帝王都学佛,绝大多数都是皈依三宝的三宝弟子,所以国家懂得修福。偶尔有不懂得修福的这些国家领导人,你偷盗国家的钱财替国家修福,这好事情。绝不是为自己享受,如果为自己享受,这个罪过就很严重。像永明延寿大师,他盗国库的公款去放生,这修福,为国家修福。被发现了之後,要不要接受刑罚?要接受。接受刑罚绝不逃避,这是正确的。所以事情发了之後,判了死刑,那个时候死刑,杀头!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就吩咐执法的人员把他送到法场杀头,看一看他害不害怕:「他如果害怕,就把他杀掉算了;他如果不害怕,教他回来见我。」

  永明师上了法场,一丝毫恐惧的心都没有,甘愿接受国法的制裁,欢喜接受。那个监斩官就问他:「你为什麽不害怕?」他说:「我以一条命,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我值得!我有什麽好怕的?」监斩官把这个话报告皇帝,皇帝召见。召见就问他,赦了他的罪,问他:「你有什麽愿望?」他是愿望,跟皇帝讲:「我希望能出家。」「好。」所以皇帝成就他出家,做他的大护法,成为一代祖师。所以像他那一种心偷盗,行!没有问题。你要不是这一种心偷盗,偷盗是为自利,那你这个罪过就重。所以这个偷盗是利益国家、利益众生,宁愿舍自己的身命,在所不惜。由此可知,就是一个公、一个私。一切为公,就是善的;一切为私,那就是错的。

  现在我们在新加坡每天读《华严经》,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华严经》。《华严》的境界太大了,常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入华严境界才能够体会到什麽叫「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今天所思考的,我们要利益众生,决不是利益佛教徒,当然佛教徒都包括在其中,我们要利益所有不同宗教的信仰者。也不是单单想利益我们这一个地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们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突破界限,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一律平等的利益,这是华严境界。用什麽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最殊胜、最究竟、最圆满的还是教学。所以教育比什麽都重要!教育是帮助人破迷开悟,悟了之後,他自自然然就断恶修善,不要劝的。我们今天讲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我这一次离开我们道场时间比较久一点,好像有两次两个星期六,我没有在这边讲经。第一个星期六我是到澳洲去了。澳洲给我一个永久居留,叫我去报到,所以我到澳洲去报到。拿到这个签证非常难得,我也很感激,是澳洲移民部长给我的。所以我去报到之前,首先去看看部长。他同时也是澳洲多元文化部的部长,他是两个部。我们总算是很投缘。去年我在布里斯本讲经,他来拜访我,很难得,当时我送他一部《大藏经》,《龙藏》。以後他把这一部藏经送到国会图书馆,在坎培拉。我去图书馆参观,看到这个经在里面。所以今年他亲自批准,给我这一个永久居留,非常欢迎我到澳洲去住,帮助他推动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很感激。所以澳洲的缘非常殊胜。

  然後我就回到布里斯本,我们那边有个道场。我又到图文巴,给诸位同修说,我买了一个教堂,天主教的教堂。这个教堂买了之後,教堂建筑得相当新,年代不久,很新的一个教堂,完全保持教堂的原来样子,连里面的门窗玻璃,他们天主教画的那些绘画都不要更动。为什麽?纪念他们,尊重他们。里面将来我们会做一个摄影棚,我们在那个地方也组织了一个机构向政府立案,「多元文化社教中心」。所以我不用寺庙。实在讲,大乘佛法就是多元文化社教中心。这个教堂里面有十字架,有个耶稣、玛利亚的像,我们就把这个里面东西拆除,乾乾净净,用银幕。我里面也不供佛像,这是我到那里去想的。

  同修们问我,他说:「法师,你将来讲经的佛像?」我说:「一讲经,佛像就出现了;不讲经的时候,佛像就没有了。用什麽?我们用投影,现在电视幕後的投影。」所以我是蒐集世界上所有好的佛像,我们把它作成幻灯片,用幻灯片来投影。造一尊佛像,诸位想想看,花多少钱!人家造好了,我们去照一下,我们就拿来了,这个便宜。所以我们佛像统统没有,世界上所有各地佛像都在我们这里。我们讲《华严经》,毘卢遮那佛就出现了;我们讲《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就出现了。所以後面用银幕、用投影。

  将来别的宗教到我们这里讲经,ji 督教讲经,耶稣出现了,天主教讲经,玛利亚出现了,这个好。所以不讲经的时候,什麽都没有,乾乾净净,一尘不染;一讲经的时候,诸佛都现全身,诸神也现全身,这个好,这个不要花什麽本钱,统统都来了。所以是完全一个很新构想的一个道场。现在是澳洲许许多多的人民都欢喜学佛,好现象。我在那边还是语言不通,不通有不通的好处,省事;要通的话,我会累死了。所以你要晓得,这有好处,不是没有好处的。

  我们这一边的培训班,我想了,将来我们的培训班,培训班有个英语班,英语班搬到澳洲去,在澳洲办,接引澳洲当地的同修们。华语班我们继续在新加坡办。英语班现在大概有十个人的样子,将来他们到澳洲去。那里面设备完全是全新的,完全是个新的概念,将来诸位同修有机会到澳洲去,可以到我们那边去参学,到那边去看看。我们将来这个多元文化的社教中心设一个主任,主任我想请悟琳法师去当主任,你们英语班都到那边去。所以这是讲到「摄善法戒」,那就是善法。所以说善是利益众生的,特别是对於现前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时代,我们应当要这样作法。

  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前年纳丹总统就讲过。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他非常欢喜,拉着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一听他这个话,他内行他不是外行。所以我们的形式是崭新的,古老的形式我们一定要有所改变,迎合新的时代潮流。现在我们特别要重视电视,尤其是卫星传播,我们要重视。为什麽?将来必定走向这条路。所以我现在是绝不主张盖大庙,盖大庙那个钱都埋在地下,很可惜!不起作用。现在一定要做卫星发射台。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有一个卫星频道,我们自己有发射台,把讯号打到卫星,二十四小时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收听,都可以看到,那就真正叫道场。这个理想非常可能在澳洲实现。这是讲到「摄善法戒」。

  第三类叫「摄众生戒」,摄众生戒也叫做「饶益有情戒」。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利益的、有好处的,我们一定要做。所以「摄善法」跟「饶益有情」,我们在底下一个世纪,明年,二00一年才是大世纪真正的交接,真正的千禧年了,希望在下一个千禧年当中,佛教要走向高科技的弘法。现代我听说,我也想像到,电视机已经做成很小的放在手掌心里头,大概三年之後就很普遍了,电视机放在口袋里,放在手掌心里。所以卫星传播就非常重要,网路的传播跟卫星的传播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讲经说法、把佛法教学送到每一个人手掌当中,不一定要聚集在一个讲堂。讲堂里面讲经的时代,慢慢会淘汰掉了、会没有了,高科技取代了。

  今天讲堂讲经还有这麽多人来听,只有新加坡。香港听经的人数,大概只有我们这里的一半。不过到美国,能够有三十个人听经,那就法缘殊胜了。所以演培法师到纽约去讲了一个星期,再也不去了。什麽原因?在新加坡讲经,他还有几百人听,到那个地方三、四十个人,大家都对他非常赞叹:「法师,你的法缘殊胜,今天来了这麽多人听经。」他一听,他说身上冷汗都冒出来,「这里不能住,不能住!」所以赶紧回来。在外国的情形是这个样子,相当不容易。所以一定要走向这个时代的前端,把佛陀这样美好的教学,我们要尽心尽力为大众传播。这是「三聚净戒」里面的精神,我们要懂得,我们这样作法是持戒。

  最後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意」是根本,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起心动念」。凡夫起心动念总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这三种都是污染,而且是严重的污染。它的粗相就是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都是在起心动念之处。佛告诉我们,这个想法、作法错了,真的错了!错在哪里?对我们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必须很冷静的去观察,你才真正体会到佛教诲是真实的,佛菩萨对我们是真正爱护。这个爱护超过父母、超过师长,没有人能够相比。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健康长寿、自在快乐,这是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希求的,都希望能得到。为什麽得不到?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不懂得养生之道。佛告诉我们,人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是精神与物质集合而成的一个现象,佛家讲是有色法、有心法,色心二法。「色」是物质,我们身体是物质、肉身;除了这个肉身之外,还有一个灵性。这个「灵性」是心法,不是物质。如果你真正懂得了,物质的身体有生老病死,灵性没有生老病死;灵性是真正的自己,物质不是真正自己。你果然明白了,佛家讲人不死,是灵性不死,所以他才会投胎,他才会到极乐世界,他才会生天。这是常说的。

  如果再给你说真话,灵性也不是真常的。到底什麽是真正的主宰?真正的主宰,佛家讲的「法性」。那个灵性,一般人讲「灵魂」,现在的学术叫「灵性」,佛经里面叫「神识」,印度教里面叫「神我」,那个真的,它决定不跟这个身体生灭。说这个大家容易懂,容易体会到。如果讲到「法性」就难懂了,那是更高一层。这是其他宗教没有说到的,大乘佛法说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那个「灵性」还有来去,它没有生灭,它有来去;「法性」没有来去,所以更高了,没有生灭,没有来去。两个部分,它不是一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有密切的关联。这是佛法说到的,都是从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是根源。大乘佛法法相唯识对於这个现相就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所以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大乘佛法里面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来源。讲得好!讲得透彻!很可惜西洋这些科学家、宗教家没有接触到大乘佛法。

  体会到这一层,人才肯真正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个东西放下了。知道什麽?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追求,求真的,永恒不变是真的;凡是有生灭、凡是有变化的,这是假的,假的应当放下。你能够放下,你的烦恼就没有了,忧虑就没有了,牵挂也没有了,你就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对於这个色身、身体的修养就如法了。你这个身体自自然然健康长寿,你不会生病。所以讲养生之道,佛法也是世界第一。他懂得事实真相,他懂得这些道理。

  养心要清净,「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心是清净的,它本来就是清净的,你要叫心不清净,那就错了,你不懂得养心。我们现在一些人,心里面一天到晚许许多多牵肠挂肚的事情挂在心上,你说糟糕不糟糕!心是「空」的,偏偏一大堆东西装在里头变成「有」了。所以佛家表法用「圆」来表法,这很有道理。圆就能显出这两个意思。圆一定有心,有圆心,圆心在哪里?找不到。现代人都念过书,至少几何学粗浅的概念都懂得,都知道圆的定义。圆心是抽象的概念,它决定有,但是你决定找不到,所以它是空的,空不是「无」,空是「有」,因为圆是依圆心而成的。

  圆是代表「心法」,心要清净,心要空虚,心里头不能有东西。不能有的,我们偏偏叫它有,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麻烦大了,你的心坏了。心坏了,身就受连累。为什麽?心主宰这个身,现在人讲的「心理健康」,心理要是不健康,这个身体多病;心理要是健康,这个身决定不会生病。佛在经上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两句总要记住。所以心不能不清净。

  心要清净,一定要明理。头一个,不能有自私自利,《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不染污。要达到真正清净,那是「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的心地清净了。我们常讲「万缘放下」,万缘放下是讲心里头放下。身就是物质,身要动。圆最大的功用就是旋转,它动;它要不动,它就不起作用了。我们今天讲社会进步,社会是什麽带动它进步?圆带动的。你们看看,所有一切机械不都是在那里天天转动吗?轮带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轮要是不动了,车也不动了,你就没有办法到此地来了,所以它一定要动。我们晓得身是圆,圆周,身要活动。身要不动了,身就坏掉了,生锈了就坏掉了,你身体就有麻烦了。所以你看看名词里头「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活了,不动就死了,所以活一定要动。问你做什麽活动?活就要动。身要动,心不能动。心要清净,你这个身虽活动也清净,它也不污染。所以养心要定,养心要净,养身要动。

  「动」里面最殊胜的、最有意义的,为众生服务,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干。有同修问我,他说:「法师,你常常到处去走,坐飞机飞来飞去,累不累?」我跟他讲不累,我说:「我也可以教你一个不累的方法,你要学会了,一天忙到晚不累。」「什麽方法?」「把身心放轻松,你就不累了。」整个放轻松就不会累,紧张就累,人不可以紧张。紧张的时候,一身都不自在,身心负担很重。心里头空空洞洞什麽都没有,身体放轻松,他怎麽会累?这不会累,你就会很自在。一般人他为什麽会累?患得患失,得失心看得很重,这个很累,这个生活很苦。所以身心都放轻松,生活愈简单愈好。

  饮食不能多,最好能够养成一个好习惯,三餐饭之外不吃零食。而三餐的量也不能太多,我们通常讲吃饭吃个七分、八分饱,足够了。不能吃得太饱,吃得太饱容易生病,那是不卫生的。饮食愈简单愈好,活动的量愈多愈好。诸位要知道,活动消耗能量并不多。消耗能量最多的是什麽?妄想、杂念。这个东西消耗能量在比例上讲,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妄念,心地很清净,没有自私,念念都为众生服务,你消耗的能量不多。所以一天有人吃一餐够了,吃两餐也够了,吃三餐分量就很少,决定不要吃得太多,这是养生之道。

  决定不造恶业,恶业带来烦恼,带来忧虑,带来不安。为什麽不安?人不喜欢你,跟你结冤仇,鬼也不喜欢你,佛菩萨也跟你距离远了,你身心都不得安稳。人一定要知道断恶修善,你能够断恶,这些冤家、魔王外道就慢慢跟你距离远了;你行善,诸佛护念,善神、善人天天跟你接近。这个好!断恶修善要从「起心动念处」做起,不但恶的言语没有了,恶的行为没有,恶的念头都不能生。这比什麽都重要!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念佛肯定往生。

  如果还是造作恶业,心地还是不善,纵然天天念佛,古大德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什麽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多,那个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这个不善的人跑到那个地方去,就是去了,跟人家也格格不入,不是一类。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念佛基本的条件是修善,「十善业道」是无量法门共同的基础,这个在「净业三福」里头不是讲得很清楚?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是这个根本,都是这麽一个基础。基础根本不修,或者修不好,你要想把个法门修成就,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今天许许多多修学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几十年下来,功夫不得力。什麽原因?基础疏忽掉了。我们要想真正成就,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德能,不能不在基础上下功夫。过去疏忽了,那是无知。今天听清楚、听明白了,就要在这里下功夫,从今天起,从头干起。昨天不算,从今天起,从头干起,决定有救。要是再疏忽,那就没有法子了。

  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纠正我们错误的观念。错在哪里?过去错在不平等。我到中国,有一些朋友跟我说,他说:「到一个地方跟法师见面,要有对等的身分。」我听了摇摇头,我说:「我上与天神往来,下面与饿鬼、畜生、地狱也一样往来,一律平等!」我说:「我不是对等,我是平等,跟哪个都平等。对等就不平等了,这是学佛!」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过去在世,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当时印度十六大国王跟佛常常往来,上跟国王平等;下面,释迦牟尼佛常常跟乞丐也往来。释迦牟尼佛是平等对待,不是对等的对待,平等对待。不但对於人类平等对待,连畜生也平等对待,这是佛。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清净的,对等的心决定不清净。为什麽?他有高下。所以一切要平等。

  对一切法,要学佛无取无舍,这才叫做随缘,永远保持无取无舍。「无取」是决定不执着,才真正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缘来了不拒绝,缘不成熟决定不着急。古圣先贤说得好,所谓「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好!这叫随缘。「进」是什麽?有机会。有机会,你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机会,就好好修自己。我们这一生守住这个原则。所以我常常教人,我们这一生当中不攀缘,一生当中不化缘,绝对不问人要一分钱。钱从哪里来的?他自己送来的。送来得多,多做;送来得少,少做;不送来,就阿弥陀佛,最好了。为什麽?没有事,可以不要做,独善其身。

  所以有缘,我们就不能够贪图个人的享受,全心全力为大家服务;没有缘分,安安稳稳自己修行,自己真正享受。所以要懂得这个原则,要落实这个原则。无论在个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守住这些原则,才真正能达到「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事情做成功了,不居功,众生有福,他们享福;做不成功,我也没有过失,众生没有福。我们自己一定是尽心尽力,这样去做,就是佛经上讲的「圆满」,不但是你一切作为是圆满的,「行行圆满」。佛在楞严会上讲的,讲得更好,「念念圆满」。这是成就功德,这个功德就是定慧。定慧天天增长,烦恼、习气天天减轻,这是好事情,这才是修学的真实功德。

  一定要懂得「於一切法无取无舍」,你才真正保持着平静。於一切法当中决定没有爱憎,没有说「这个喜欢,那个讨厌」,不可以!你有爱憎的念头,你的心就不清净。所以讲到「修行」,修行怎麽个修法?就在这些地方修。对人、对事、对物,「这个人我看到他喜欢,那个人看到讨厌」,这就糟了、坏了。这个人要不要见面?要见,天天要见。喜欢那个人,心地很平静;讨厌那个人,心地也很平。讨厌的人就不讨厌了。喜欢的人不能说不喜欢,不喜欢不可以,是不是?讨厌的人慢慢也喜欢了,这样就好,你的慈悲心就现前,慈悲是性德,自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就流露出来了。

  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这个「反省」就是佛家讲的「忏悔」。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去磕头,不是这个意思。是在一切人事物当中,喜欢的,这里面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厌恶的,也要用智慧;都要把一切人事物看平等,同样的慈悲,平等的对待,我们就入佛境界。

  十法界里面讲因行,佛法界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这一句话我们总要记住。「六度心是菩萨」,用平等心落实在六度当中,那就是如来示现菩萨身,「应以菩萨身而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决定是平等的。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当中,他的根源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永恒不变。平等心落实在四谛法里面,那就是示现声闻身。平等心落实在四无量心、十善业道里面,这是天人身。总而言之,不离平等,这是佛菩萨的示现;离开平等,就不是佛菩萨。同样一个道理,以平等心落实在畜生、饿鬼、地狱,要记住「平等心」。这个境界不太好体会,你慢慢去想,想不通,多念大乘经,念多了,你慢慢就会体会到。度恶道众生,在哪一道,有哪一道的方法,有哪一道的形式,那是不同的,平等心决定是相同的。这个「平等心」就是这里所说的「清净无染」,所以清净无染是佛心。有这一句,你再看前面,善护口业、善护身业,那是佛的言语,佛的行为,所以这是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界。上面这三段都是讲法藏菩萨庄严清净自心的德行,自己成就,然後才能帮助别人,才能成就众生。下一段经文就是「成就众生」,「现生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