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一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9-14 17:51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一一)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一集)

  

2001/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八面,看「酬因感果」这一段。这一科里面也分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福智」,第二个小段是「感果」。请看经文: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我们先来学习这一段经文。『如是诸善根』,这是指前面经文所说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种种善根。善根是能感,感必有应,这是感应道交的道理。世间人,无论是古今中外,无不希求殊胜的果报。为什麽这果报得不到?中国谚语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一句话很值得我们去反省,为什麽世间会有这麽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再看看这一部经上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华严经》上所说的华藏世界,为什麽那个地方的居民是那麽样的圆满,真正是百分之百做到心想事成,那又是什麽原因?我们从这些地方去思考、去观察,才能学到东西。

  今天早晨居士林在此地发放度岁金,我看到来参加这个盛会的都是一些弱年老人。佛家所谓「生老病死苦」,我们看到老人确确实实很可怜,政府以及民间慈善团体虽然照顾,总不能尽如人意。别人照顾,这是恩德。我们常常要想想,我们看到这些老人,想到我们自己会老,我们老的时候,将来的遭遇,生活艰难的困苦,会不会像他们一样?

  佛法教我们学习,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真正觉悟的人懂得人生就是学习。从小学到老,有没有学完?没有。佛在经典上示现给我们看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天天学习,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大劫。哪一天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了,我们要问:这个时候要不要学习?还要学习,永远没有间断的学习。他已经成佛,一切都圆满了,为什麽还要学习?他要装着学习的样子给那些没有成就的人看,道理在此地。在从前,做父母的每天要做出学习的样子教儿女。教儿女孝顺父母,做父母的人自己要孝顺父母,让儿女看,让他学习。父母在,怎样奉事,要让小孩看到;父母不在了,年节的祭祀、慎终追远,也要教他看,记在心里。做老师的人,同样一个道理,天天要做出学习的样子给学生看。由此可知,学习是永远没有间断的,佛在经典上字字句句都是教我们学习。

  这个地方这是总说,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成就一切善根,从这里学。修善,善还要有根,根能生善法。善的根是什麽?好善之心是根。真正有好善之心,一定就有好善之行。「行」,这是集结功德,集结功德要靠行。善的根,大乘经论上讲得很多、讲得很广,我们将所有经论归纳起来,在经典上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翻译「无上菩提心」,这是善根。这一句话很难懂,如果意思不清楚、不明白,对於我们的学习就会造成困难,所以我们将这一句话用现在人容易懂得的词汇,说之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经典上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学,这个心是佛心,这个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

  经论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所谓是「佛佛道同」。这个「道」就是存心,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一切诸佛同一个心,都是这个心,真心。我们学习,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真心。世间人,不学佛的人我们就不说了,学佛的人很多,他们也常常读经,也常常听讲,听的遍数也多了,为什麽还不肯学?为什麽还改不过来?譬如我们对人不真诚,我们没有用真心待人,我们没有用诚意待人,为什麽?我们仔细思量观察,不外乎是怕吃亏。「别人对我都是虚情假意,我对人真诚,那我不是吃亏了吗?」这一个错误的观念,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学佛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不能证果,连开悟都没有做到。

  所以古人常常教导我们:「吃亏是福。」吃亏不是祸,吃亏是福,这个话很有味道。肯吃亏的人,肯以真心诚意待人接物。他的福在哪里?这个经上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你看到这个经文,听到这个说法,摇摇头:「恐怕靠不住!」你的疑惑没有断掉,唯恐吃亏,因此你的希求就不能兑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不到。原因在哪里?刚才说了,「感应道交」,感是要用真诚心才有感,然後才能得到回应。我们的心不真、不诚,说老实话,这个心不清净、不平等。这样的心,他也有感,感来的是什麽?感来的是灾祸不是福,这正是诸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想不善。我们的言语没有离开世尊所讲的四种口过,言语不善,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细心想一想,反省、检点我们从早到晚这一天所做的事情,实在说,我们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每天晚上反省,将这一天他的善记录下来,恶也记录下来。善,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凡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是为社会众生可以做好样子的,那都是善;如果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模范的,这是恶。每天记录下来做一个比较,看看我们是善多还是恶多,然後再仔细观察,是善的力量大还是恶的力量大,天天在这个地方求改过。所以了凡先生的命运转过来了,福报也自然现前了。命里面没有功名,他得功名。那个时候的功名,考取举人、考取进士,这是功名,现在的话称之为「学位」。他命里头没有学位,他得到学位了;命里面没有儿女,他也得到儿子;命里头短命,他也延长寿命了。他命中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由此可知,命是自己造的,福是自己求的。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应该晓得怎样学习。了凡先生所学习的,还是人天小的果报。我们今天口里说得是不错,是要希求成佛作祖无上的果报,但是我们的行谊连了凡居士都不如,我们的果报能现前吗?

  我们要想想,我们到底从哪里去学?人要真干!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太多太多了。首先第一桩大事情要求的,人与人怎麽相处,你先把这一桩事情做好。在家庭里面,这是我们生活最小的社会,我们如何跟父母相处?如何跟兄弟姊妹相处?夫妇如何相处?子女如何相处?诸位晓得,这叫大学问。然後推广,如何跟邻居相处?如何跟街坊相处?如何跟你所认识一切亲戚朋友们相处?我们的积功累德,从这个地方才能落实。我们的存心,念念要为别人着想。在家庭里面,起心动念为父母着想。我做儿女的,为父母着想;做先生的,他为妻子着想;做妻子的,为先生着想;做父母的,为儿女着想;他不为自己,他想别人,这里面就有功德了。怎麽是功德?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

  今天许多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常常感慨:这个社会家不像家,国不像国。什麽原因造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搞坏了,只知道为自己想,不知道为对方想,这是错误的根本。所以从一个家庭推广到外面是社会,为社会、为众生、为国家、为世界,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自自然然就露出来了,你的言语、行为不必去学,自然就能够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你的言语行为就是社会大众的榜样,社会大众的模范,我们要从这里下手。学佛先要把人做好,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了,再进一步,我们要跟自然环境把关系处好。环境里面归纳起来,不外乎一切动物、植物、矿物,我们也一样的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他们,依报随着正报转。

  无量宝藏为什麽会自然发应?是众生心行感得的。这个话是真的吗?真的,一点都不错。为什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正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太深了,懂得的人不多,但是它是事实真相。千万不要认为自然环境跟我们人没有关系,那就错了,完全差错了!自然环境是人心变现出来的。心善,环境善好;心恶,环境就不善。这个道理,确实佛经说得比一般书籍说得多,说得好,说得透彻,唯有我们深入经藏,依教奉行,才能够体会得,才能够证验得。

  这些小动物有灵性,我们用真诚的心就能够跟牠沟通,蚊虫蚂蚁都可以沟通的,真诚心。真诚的标准是什麽?诸位看过《了凡四训》,《了凡四训》云谷禅师有说到,他拿画符念咒来做比喻:「一念不生谓之诚。」当中夹杂一个妄念,心就不诚。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画符符灵,念咒咒灵,念佛佛也灵,确实感应道交,当中障碍、阻隔没有了。我们今天画符符不灵,念咒咒也不灵,念佛佛也不灵,什麽原因?夹杂着妄念在里头。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好,「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话说的是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因此,古德才给我们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麽?经太长,要想不夹杂妄念,难!咒比经短,短时间可以控制自己不起妄念;但是咒跟佛号比,咒还是长。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阿弥陀佛」这一句里头决定不夹杂妄念,这一句就灵;我们念十句,十句里头确实不夹杂妄念,这十句佛号就灵。我们提倡的「十念法」道理就在此地,不必教你念得很多,很多一定夹杂了;希望你每天念的次数多、时间短,时间短里头不夹杂,这个功夫就得力了;慢慢的,再把时间加长,这个事情急不得。现在我劝诸位同修一天念九次,你念上三个月、念上半年,你一天念十次、念二十次,这就有进步了。三年之後,你每天能够念上三十次、四十次,你的功夫不断在进步,这不是退步,这是好现象。所以着急不得,世出世间法都没有例外的,「欲速则不达」,要慢慢的来培养。

  要想功夫得力,首先要懂得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般若经》上教导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对於身心世界、万事万物应当放下。放下不是不做,这一点千万不要误会;不为自己,我们要认真努力做。做什麽?帮助别人。学佛要靠缘分,用现在的话来说,要靠机会;缘分就是机会,我们要替初学的同学们制造机会。这个地方建道场,请法师在这边长年讲经,建念佛堂,都是给同学们制造机会。有没有为自己?没有,这就对了;为初学制造机会,决定不为自己,这就叫行菩萨道,这叫真正放下。

  所以放下的是自己,提起的是别人;帮助别人,这要提起,不能说把帮助别人的事情也放下了,那就错误。凡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只要尽心尽力,这个事情做成功了,圆满,做不成功,也圆满。那是什麽?那是外面的缘分。譬如我们这一次办培训班,在去年与中国佛协,我们签订一个意向书,几乎落实了。中国佛协将同学的名单都寄到居士林来,二十五位同学,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他们不能来,我们的功德圆满了。他们不能来,我们也圆满。他们要真的来了,我们还要认真教上半年、教上一年,教得有成就才圆满。现在这当中有一些障碍,他们不来了。不来,我们不需要费这麽多力气,功德就圆满了,我们的诚意到了。《楞严经》里面所讲的「发意圆成」,我们发这个心,这个意思圆满成就,就是功德圆满了。我们不是不认真努力做,机缘不成熟。世出世间的道理都一样,我们总是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这个社会,绝不考虑自己,这才叫做圆满功德。

  「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两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事事如意」。孔老夫子七十以後入了这个境界,「从心所欲,不踰矩」,也是这个意思,这是感应道交。我们今天也特别提到,所以诸位要记住,那个心非常重要,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这就是大喜大舍,偈颂里头诸位常常念「大喜大舍济含识」,「含识」是一切有情众生,要帮助他们。

  世间人求财富,我们舍财,舍财才能够得财富。如果我们舍财的目的是要求得财富,能不能得?能得,得的不多,就好像你做生意买卖,你赚钱,赚的有限;你舍,一定有得。如果你修布施,为一切众生服务,自己一无所求,你得不得?得到了,得的更大。得多大的福?诸佛菩萨都说不出来,那个福报跟虚空法界相等。为什麽?因为你没有界限。我有求财的念头,这个财是个界限,你所得的不能超过这个界限。你无所求,这个果报殊胜。为什麽?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在佛法里叫「称性」。我们舍一块钱、舍一毛钱,都得称性的大福报,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

  所以我们要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帮助社会大众得到平安,这是修无畏布施。离开一切恐怖,得到安稳,凡是这一类的,都叫做无畏布施。由此可知,道场讲经说法,劝化大众,这三种布施统统具足。财施,道场是财力建筑成就的,你没有财力,这个道场不能成就。我们有这样舒适的道场在一块学习,这个道场是财布施,道场里面种种设施都是属於财布施。我们讲经的人,用我们的劳力在此地讲两个小时,这个身体是内财布施。诸位听众有没有修内财布施?有!你在这个地方坐上两个小时,很认真在这个地方听讲,做这个好样子给别人大家看,也是财布施,内财布施;我们在这里所听的、所看的,这是佛法,这是属於法布施;法的内容是教导我们远离一切灾害,如何趋向吉福,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所以一举三得,都在其中,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一个事实真相。所以到这个地方来听两个小时,你在这里修的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都具足了;自己的心地很清净,无所希求,这个功德福报无有限量。

  为什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事情?从这些事实来观察,我们就能够省悟过来,我们修积功德的时间太短,随顺烦恼习气的时间太长了。一个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七天多少个小时,到这个地方来听经才两个小时;七天才修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随顺烦恼习气,所以不如意事还是常八九。如果每天都能修两个小时,情形就不一样了。我们在想像当中,有个三年五载,你的境界就转变了。

  我们现在这个时间,还是太短了。那要问:为什麽不提供每天讲经的机会,让我们有较长的时间来薰修?我们是提供了,因为你们有分别、有执着,你不肯来。你们分别执着:「净空法师讲经,我来听;别人讲经,不来听。」这怎麽行?每天晚上我们有同学们在此地讲经,也是讲两个小时。你果然真的想修,天天不间断,天天来听经,你一定有所收获。

  我过去讲过很多,你们听年轻法师讲经的功德,比听我讲经的功德大。我不是说假话,我句句都讲的真话。大在哪里?你们在培养年轻人;年轻人像个菩提树树苗,还没长成,你每天来听经,是来给他浇水,给他灌溉,让他有信心。看到这麽多人来听:「大概我讲得还不错。」他信心增长了,他更认真努力去学习。如果在讲台上看到没有几个人:「恐怕我不行!」信心没有了。你想想看,这个功德多大!这是我们帮助一个讲经的法师,成就讲经的法师。我们要拥护他,要帮助他,怎麽帮助?来听他讲经。而且一定要他天天有进步,他要没有进步,我下一次就不来听了,这个对他是个压力,不能不认真努力去准备。为什麽?讲得不好,听众不来了。你们诸位想想,这样来听经,你们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具足了。积功累德到哪里去做?到居士林来听经就行了。

  理、事我们都要通达,都要明了,能够协助一个年轻法师成为将来讲经的大德,这个功德太大了!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都不需要念阿弥陀佛,只要想往生,就去了。为什麽?功德太大了,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你。我说的话都是真的。有许多同学曾经见过韩馆长,韩馆长一生护法,她没有时间念经,她也没有早晚课。她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但是她一心一意护持佛法,帮助年轻人,成就大家学习,弘法利生,她走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她。可见得佛不辜负众生,而是众生辜负了佛陀。所以我们对於什麽叫「善根」,要认识清楚,辨别清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然後在今生、後世,此界、他方,都能够得到事事如意,像经上所说「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决不是贪求宝藏,无量宝藏即使现前了,也是利益一切众生,决不是自己享受,这个道理要懂。

  「舍得」,我们得到的立刻要舍,这个功德才圆满;得到不肯舍,又起了贪心,那就堕落,就往下堕落了。「舍得」第二个意思,是把得到的也要舍掉,你才能得大自在,才能够得大圆满。这一段完全是讲的感应。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就是感。世间有许多人求佛菩萨、求神明,也很诚心的去祷告、去供养,没有感应。什麽原因?你有心,你没有行。一定要有断恶修善之行,以真诚的心行才能够得到感应。你没有行只有心,你只有一半,还缺少一半,感应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

     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这讲的「感果」。前面说修因,修因就得果报。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我们所看到的豪门贵族,都是过去生中修积的善因,他才感得的果报。享受果报的时候,如果不知道继续修因,果报享尽了,还是要堕落。因此,世出世间的圣贤,无不重视後天的教育,後天的教育可以弥补前世修为之不足,也能够防范来世的堕落。

  我们说到教育,教育比什麽都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前面的三种是人间的福报,宗教教育帮助你提升,从人道提升到天道,佛家说天有二十八层,分为三类: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宗教教育帮助你不断向上提升。而佛教的教育更是不可思议,它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得到究竟圆满。佛法在世间,成就世间,绝不危坏世间,决定没有,它能够成就世间。

  这个地方举几个例子。从这些例子里面,我们能够举一反三,知道世间一切得福、得吉利之人,都是有善根的,都是有善业的,所感的殊胜果报。第一个举『长者』。「长者」,在古印度对於他的年岁、年龄长,他有德行,他有学问,他有地位,他有财富,这些条件统统都具足,这才能称为长者,长者是对於这一类人的尊称。《法华玄赞》里面有几句话解释「长者」里面的含义。第一个是「心平性直」。心平等,这一条很重要,平等心;下面说的性情直爽,这就是讲的真诚,决不是以委屈待人接物,是以真诚待人接物。「语实行敦」,言语诚实,离四种语过,行为笃实。年龄,也要有相当的年龄。他有财富,有地位,有名称,这个名称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具足这些条件,称为长者。这些果报都是过去生中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成就的。他修,他得到了,不修怎麽能得到?

  我们过去生中没有修,这个不要紧,现在知道了,认真努力去修,果报也能现前。当然闻法修行愈早愈好,如果太晚了,你所修积的功德可能这一生得不到,要到来生感应才能现前。如果你闻法学佛在三十岁之前,你能够认真努力,你这一生就会得到,我们讲果报通三世,现报。「现报」是这一生修,这一生能够得到享受。如果四十、五十才闻法,才开始修,果报可能在来世。但是这一生当中有「花报」,也就是我们这一生的晚年,生活一定也能够改善,决定是有好处的,来生得果报。

  第二是『居士』。「居士」,在中国一般讲在家修行的通称,居家学道之士。《法华玄赞十》里面也有两句话,对这个称呼加以解释:人能够守道,能够自得其乐,能够清心寡欲,积功累德,这是真正称居士。而不是只着重在形象上,没有真正去修行,这是我们要懂得的。「居士」跟「长者」也有相通的处所,所以说长者也称为居士,我们称为「大居士」、称「老居士」,那个意思跟「长者」就相近,这在中国一般称呼里面。

  下面说的『豪姓尊贵』,这四个字也是说两桩事情。「豪姓」是讲贵族。过去帝王时代,家族对於一个人的身分影响很大。像释迦牟尼佛,他的家族是帝王,他的身分是王子,这就是出身於「豪姓」。「尊贵」是指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这都是指做官的,高官厚爵,他有爵位、有官位,这称之为尊贵。尊贵下面又举了几个例子,举的是尊贵当中最显着的,『刹利国王』,「刹利」是豪姓,「国王」是尊贵。古印度阶级观念很深,一直到现在都受到影响。这是印度四个阶级里面的第二种,他们阶级最高的是「婆罗门」。

  在新加坡,兴都教就是古时候的婆罗门。宗教领袖,宗教里面的传教师,婆罗门教的传教师,宗教里面的修行人,这些人社会地位是最高的。由此可知,古印度跟我们中国相似,崇敬圣贤。帝王虽然高,我们对圣贤的尊重往往超过帝王。在中国孔子、孟子、老子,这些大圣,民间的崇敬超过历代帝王。古印度对於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非常尊敬。第二才是国王,国王是贵族,国家的领导人,所以称为刹帝利;刹帝利是王族,国王、大臣多半属於这一个族姓。「国王」容易懂,这是一国的君王,称之为国王。

  在世尊出现的那个时代,跟中国春秋时代相同,国家没有统一,社会属於部落的形态,也就是小国林立。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那个时候中国的幅员北面到黄河流域,南面到珠江流域,这个地区称之为中原。有多少国家?古书记载有「八百诸侯」,在周朝时候。八百诸侯是八百多个国家。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大国方圆百里,能够有一百里的这种疆土就称之为大国。像新加坡这个地区,在古时候是大国。小国三十里、五十里。所以现在在中国看到许多县市,古时候的小国。在印度也是如此,印度当时释迦牟尼佛的父亲,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是属於这一个种姓的,称之为刹帝利。

  底下讲的『转轮圣帝』,佛经里面有时候称为「转轮王」、「转轮圣王」,或者称为「轮王」,都是这个意思。这是人道不是天道,人道里面福报最大的。佛在经上说,轮王有四种,佛用金、银、铜、铁,用这四个字来做比喻,比喻他们福报的大小。最小的「铁轮王」,铁轮王统辖一个洲,经上讲的南赡部洲,这一个州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地球。我们地球上有没有出现过轮王?在现代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还没有出现有一个人统一整个地球的;如果什麽时候出现一个人统一整个地球,这个人是铁轮王。如果是「铜轮王」,那就是统治两个星球,两个星球以上的。「银轮王」,统辖的范围更大了。「金轮王」,佛在经上讲,他统治的是四大部洲,用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大概是一个太阳系;能够统治一个太阳系的王,这称之为金轮王。

  所以,在近代有很多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始终没有办法证实。很多人讲的飞碟,我听到「飞碟」这个名词,就想到轮王。他为什麽叫轮王?他有「轮宝」。佛经上讲他有轮宝。他们这些人福报太大了,宝太多了,宝说不尽,轮宝是其中最殊胜的。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他乘这个轮宝,能够在一昼夜之间,就能够巡回太阳系。所以我们想到飞碟是轮,这是他的交通工具,他乘这个交通工具巡察他所管辖的范围,能在一昼夜的时候,他就统统都看到。应该是这麽回事情,释迦牟尼佛讲的轮宝,大概就是讲的飞碟。

  这四种王都有这种交通工具,确实,如果在这个地球上要没有一个快速的飞行工具的话,如何能够统辖这个星球?必须也能够在二十四小时,能够飞行整个星球,你所管辖这个范围。要是银轮王,统辖两、三个星球以上,这个交通工具我们现代的科技还做不到。现在我们这个科技能够飞行到月球,还不能飞行到其他的行星,还有相当的难度。如果飞碟是真的,我们相信飞碟大概是金轮圣王的轮宝,银轮圣王的轮宝,他们到这个地方来视察,来看看这边的环境,这很有可能,所以这是称之为「转轮圣帝」。因此我们晓得,凡是乘坐飞行工具的,我们今天讲「外星人」,乘坐飞行工具到我们这个地球上来访问的,都是属於人道,不是属於天道。为什麽?天道哪有这麽麻烦!还要搞什麽工具!天道有神通,不需要这些飞行工具。

  『六欲天主』,这是欲界天。欲界天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上面是忉利天,佛在经上讲,这两种天叫「地居天」,它还依大地居住。我们要问,佛说他们居在须弥山,须弥山在哪里?须弥山绝对不是在这个地球。黄念祖老居士说得很好,他在《大经解》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来探讨这一桩事情。须弥山不在地球上,而地球跟太阳系是围绕着须弥山转的。从这个说法,我们中国古时候天文学家讲的黄道,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围绕着银河系转,须弥山是不是在银河系的中心?这个现在科学还没有办法探讨到这个境界。黄老居士他的看法,须弥山应当是银河系的中心,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星球,四王天跟忉利天他们应该住在那个地方。过去有一些人说须弥山是我们地球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的山顶就是忉利天之所在,须弥山的当中就是四王天之所在。现在我们探险家、登山家,不断登到最高峰,也没有看到四大天王,也没有看到忉利天主。但是天跟人是不同维次空间,我们就很难讲了。

  我们这个地球确确实实是凡圣同居土,我们凡人见不到圣人,圣人也不跟我们凡人接触。最明显的例子,法照法师,唐朝时候人,朝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的道场,大圣竹林寺,这个历史上有很详细的记载。悟达国师在四川参访迦诺迦尊者,阿罗汉的道场,《慈悲三昧水忏》里面说得很明白。不同维次的空间,不是有特殊的缘分见不到,不能说没有,也不能一定说有。大乘经论上告诉我们:「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个话说得是有道理的,这个话里头有很深的义理,我们决定不可以把这些话称之为释迦牟尼佛模棱两可的话,那就错了,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是要我们真正用功,契入这个境界才知道。

  另外像饿鬼道、地狱道,跟我们都是不同维次空间的。我们这个地球上有,确实有饿鬼道,也确实有地狱道,中国典籍里面记载得很多。近代西方人也通过许许多多科学的实验,证实有鬼道、有地狱道的存在,我们看过不少西方的报导。这是说什麽?说不同维次空间。至於佛在经上讲的二十八层天,欲界六层,色界一共有十八天,分成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非常特殊,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三禅可以称为三层,而四禅至少也有三层,可能还会更多。四禅普通的天有三层,另外有一个外道天,无想天,这是跟一般不相同的。除这个之外,还有五不还天,这个决定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可能是五个不同维次的空间。由此可知,天道也很复杂。这是讲到欲界的六层天。

  『乃至梵王』,梵王是色界天,这就把欲界、色界统统都包括了。无色界此地不说了,为什麽?他没有形相,所以一般就不讲了,我们用现代的话说,只有灵;一般人讲心灵,只有灵存在,他没有身体。色界天有身体,他没有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没有。如果还有财色名食睡的念头,纵然很淡薄,那都是没有离开欲,没有离开五欲。色界天没有这个概念了,也没有这些行为,称之为色界。无色界连身体都不要了,这是我们讲的三界里面真正高级的凡夫,福报大。

  所以,欲要是不断,你就生不到色界。由此可知,财色名食睡五欲,五大类的欲望,这个欲望要是贪着,你决定出不了欲界,你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修成大福报,最高也只能做到欲界的天王,享这个大福报,色界没有分。色界要怎麽样?这五种欲断掉。断,不是从行为上断,是从心里上断,心极清净,没有这五种染污。这五种都是染污,有这五种,心就不清净,这个离开了,心才得清净。清净心,我们把这个水平降到最低,「天心」,色界天的人心。

  由此可知,这些东西不是好东西。我们在这个人间需不需要?需要;事上需要,心上不能要,《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上随缘,这个没有妨碍,心里头不能着,心里头有丝毫贪着,就成了妨碍,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特别是诸佛菩萨的示现,示现不一定示现出家,《华严经》上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从他们行业上看,他们五欲六尘享受很自在、很圆满,心里头丝毫没有执着,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菩萨示现的,为我们证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由此可知,我们的障碍到底出在哪里?出在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生生世世修学佛法不能成就,就被这个害了。原因找到了,要把原因消除。

  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到底用什麽态度才正确?佛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意思就是告诉我们,随缘而不攀缘就正确了。「随缘」是恒顺众生。什麽叫「攀缘」?心里面起分别、执着就是攀缘,特别是执着。为什麽你会生分别、执着?你不晓得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怎麽会有障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没有障碍,执着就成障碍。我们怎样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真功夫。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执着没有了,放下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四圣法界是从分别里面变现出来的;妄想没有了,你就圆成佛道,一真法界里四十一个菩萨果位,《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差别没有了,那个差别是妄想里面建立的。我们要明白这个总纲领、总原则,然後才知道从哪里下手,怎麽个修法。末後这一段说得好:

     【於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这是「多生成就」。这一段「上供」诸佛,底下一段「下化」众生。你看看此地,他们这个善根,累积善根叫「积功累德」,永远没有中断;作长者他不中断,作居士也不中断,乃至作国王、转轮圣王,作天王他还是不中断,永远在学习,永远在提升,这个难得!他何以能有这样殊胜的机缘?佛在《金刚经》上跟我们说过,诸佛菩萨从无间断的护念一切众生,特别是修行人。我们要问:诸佛菩萨从来没有间断护持一切众生,为什麽现在不护持我?

  上一次我到马来西亚,好像是在怡保,遇到一位小乘法师,他非常感叹的来跟我说:「佛说了,要度尽众生他才成佛。他都没有把我度成佛,他怎麽成佛了?」原因在哪里?不是佛不护念我,不是佛不照顾我,是我不听话,过在我这边,不在他那边。他没有过失,他常常给我们机会,我们的机会就在眼前,就在周边。我们怎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怪佛菩萨,你说这个罪过多大!

  如果我们诚心诚意,真的想学,真的好学,你才知道这个机缘处处都是,真像古人所讲的「左右逢源」。所以,我们的病根在什麽?不肯好学,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佛菩萨在不在我们周边?在,在也无可奈何。所以我们也要学习这一段经文,『於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我们要问,这个「诸佛所」,诸佛所在哪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万佛名经》、《三千佛名经》里面,佛都给我们介绍了。当然,三世佛无量无边,世尊也称说不尽,只不过是举几个例子而已;举例而言,佛一说,就说了一万二千多尊佛名。

  可是诸位要知道,最重要的是未来佛。谁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是不是以对佛的这一份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对於现前情与无情,是不是尊重供养?经文精义在此,这是我们学习的处所。佛在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是我们自己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对於一切众生不尊重,就是对佛不尊重;我们对於一切众生吝啬,就是对佛不供养。我们知道尊重供养是大福,我们要想修福到哪里去修?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供养。

  「未曾间断」,这一句话重要,永远不能够间断。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之所以能够一生圆成佛道,他真正得力就这三句。「於诸佛所」,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五十三位诸佛,他告诉我们什麽?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事,就是诸佛所。从早到晚你看到一切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那是诸佛,这里面这些人,说实话,三世诸佛具足。这其中有过去佛、有现在佛应化来的,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不是过去、现在诸佛示现的,那统统都是未来佛。我们怎麽会懂得?每天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不高兴,天天跟诸佛吵架,天天跟诸佛闹蹩扭,这怎麽行!哪一生哪一世你才能学成功?你要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没有别的,所有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我们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尊重供养」;「未曾间断」,事上有间断,心上没有间断。对於一切人事物,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永远不间断,我们这一生决定圆成佛道。

  末後说『如是功德,说不能尽』。佛在此地给我们也只是举例而言,我们要深深体会佛说的义趣,要能体会得到,要能把它变成我们自己思想言行,我们这一生才有殊胜的成就,才真正能够消除业障,消除zai 难,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契入无碍的法界,这是真正吉祥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要从这个地方修因。下面的经文,如何将自己修积的功德,与一切大众共享,这是底下讲「下化」。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