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七八)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9-22 20:40     标题: 大乘無量壽經 (一七八)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七八集)


2006/2/21  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同学,请看「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今天我们从上辈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段是讲修因。第一个是『舍家弃欲』,这句非常重要。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习净土有这麽多年,念念希求往生净土,最後能不能如愿以偿?这里面就有问题。前面祖师大德们说过,虽然讲的都有道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融会贯通。古大德说三辈往生,上辈是菩萨,中辈是声闻,凡夫往生只能够在下三品。到善导大师,在传说当中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善导大师的话那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他说得好,「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们凡夫如果遇的缘殊胜,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也可以是实报土的上上品往生!遇缘不同。

  这个话我们听了之後,细心去思惟,合情合理。众生造作恶业太重,尤其是造作五逆十恶,就像《观经》上的阿闍世王。我们从《阿闍世王经》里面得到了讯息,虽然一生造作的是五逆十恶,杀父害母、破和合僧,但是毕竟他还有宿世的善根(过去生中的善根),这一生是被贪欲蒙蔽了,虽有善根不能现前。听提婆达多的教唆,做了许多的坏事,临命终时忏悔,这一念忏悔,功德不可思议。要是照平常这些大德们说的,造作罪业的人临终忏悔往生是下三品,所以阿闍世王如果是下三品往生,我们没有话说,我们都觉得很对;可是世尊告诉我们,阿闍世王往生是上品中生!

  我早年看到这段经文非常惊讶,於是乎才明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两种人:一种是平常依教奉行,积功累德,这是正常的;一种是非常的手段,临终忏悔回头发愿往生。忏悔回头发愿往生,我们想像当中也是有等级不同;忏悔的心有浅深不同,求生的愿有大小不同,诚敬的心有强弱的不同,所以他也有等差,也是有三辈九品。阿闍世王他能到上品中生,这就是古德所讲的「始恶不妨终善」。过去造的是恶业,但是他最後忏悔,改过自新,那是善人,那不是恶人!我们中国谚语也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年轻的时候作恶,为非作歹,一旦回头,大好人,好人当中的好人。所以他上辈往生理所当然。

  从这个地方使我们想到佛在《八大人觉经》上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两句话重要。过去所造的恶你不要去放在心上,为什麽?他现在已经变善,已经回头,你要记他过去的那个恶,错了,不念旧恶。昨天、前天造的恶都不要放在心上,一念悔改,就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憎恶人,造作恶业多端的,对他不要有瞋恚心。对他有瞋恚心,他们没有错,我们自己错了,为什麽?无始劫烦恼习气被他引出来,这是我们自己错误!为什麽佛能做到,菩萨能做到,阿罗汉能做到,真正修行人也能做到,我们为什麽做不到?

  六祖大师说过,他老人家自己修学的经验,他说他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二十四岁接受五祖的衣钵,成为第六代祖,二十四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怎麽成就的?就这一句话,就叫我们能够意识到,「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这就是他那麽样的年轻大彻大悟成就的原因,我们应当要学习。人在这个境界里面,那就是他所说的,他跟五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现在如果遇到五祖,我们所说的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不生烦恼。

  《楞严经》,佛告诉我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里面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好丑在於心」,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从心想生。你心要是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一不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宗门明心见性的大德都是这个说法;心要是不善,极乐世界在面前,你也看不出它一点的好处。所以境随心转,不是心随境转,是境随心转,这个道理要懂,这个道理很深。难得江本胜博士从水实验里面给我们做出科学的证明,那就是境随心转。

  上辈往生,这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要注意到的「舍家弃欲」,舍跟家在佛法都有讲法。我们先说家,佛法里面讲家有四种:有「田宅是家」,是我们一般人,我们一般凡夫观念当中这个家;你有土地,你有房屋,你有田地,你有产业,有妻子儿女、兄弟姐妹,这是个家。第二种家是「烦恼是家」,这个知道的人就不多,几个人知道烦恼是家?第三个是「三界是家」,三界就是六道轮回,你出不去。第四个「生死是家」,你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了三界之後还有生死。生死有两种: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六道凡夫这两种统统有,六道之外分段生死没有了,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一直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次变易生死,他要把最後一品生相无明断掉,变易生死就没有了。

  所以出田宅之家,就是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剃发染衣,出家了。出三界之家是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出生死之家,那是究竟佛果,比等觉还要高一级。出烦恼家,这是通的,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尘沙烦恼断了,证菩萨果;无明烦恼断了,证佛果,这是舍家。

  舍也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身舍心没有舍,身是个出家样子,心里面还常常挂念着家亲眷属、田地财产,还有牵挂。身你舍了,心没有舍,果报还是要搞六道轮回。第二种心舍身没有舍,心里面确确实实把家舍掉,五欲六尘那种享受也舍掉,心里头没有,身有,他没出家,这是在家学佛。我们这部经,《无量寿经》一开端讲「十六正士」,这十六个菩萨是在家菩萨,没有出家,身没有出家,心出家了。他们是什麽地位?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都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观音、势至、地藏、弥勒、文殊、普贤同等的,等觉菩萨,在家菩萨给你列了十六个。十六是表法的。密宗里头,圆满的数字是十六,所以这部经它里面的内涵,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所以古人讲「《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说得不过分,它把一切佛法统统都包含在其中,所以十六这是密教里表法的意思,在我们这个经上看到了。

  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能!能成菩萨,能成罗汉,能成佛。由此可知,在家跟出家没有差别。差别在什麽地方?差别在形相不一样。形相又代表什麽意思?确实形相有表法的用意在,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便设施。本着你个人的愿望,你想用什麽样的身分?经上佛常常教我们「为人演说」,一定要记住,为人不是为自己。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说是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明白。用出家的身分方便还是在家的身分方便?你要看这个时代的时节因缘,哪种方式方便你就用哪种方式。用在家的方式,在现前这个时代,度化众生有方便;要用出家的方式,对於这个时代正法久住有方便。这两桩事情同等的重要。印光大师以出家身分出现,夏莲居、杨仁山、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以在家身分出现,都是菩萨不是凡夫!

  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的言谈所作,不是普通出家人能够跟他相比的。佛在经上所讲的他都做到了,他是心出身不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确实舍弃了,自己工作非常辛劳,收入也相当可观,过苦行僧的生活。他老人家一生日中一食,我那个时候学他,我学了五年。在我早年,我日中一食五年;一般人讲持午,晚上这一餐断掉,我过去有十五年。以後认识韩馆长,她照顾我,一定要求吃三餐,怕我身体不好,人家会骂她照顾法师不周到,所以为这个原因我才把一餐开做三餐。给诸位说,是一餐的分量。因为过去吃一餐吃三碗饭,现在吃三餐,一餐吃一碗饭,量还是一样的,分三次吃就是。最近我觉得这个还是很麻烦,所以我又把晚餐断掉,非常舒服。我老师一生日中一食,到九十七岁往生,真正欲放下了,这个要觉悟。

  世间所有一切法,佛家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包括这个身体,你都带不走,哪一样是你的?你要为这些东西操心,错了,这些万事万物应当放下。放下是不再为这个事情操心,凡事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不放在心上,就是弃欲。事相上,有这些东西完全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譬如我们在此地建这个道场,不为自己,为大众,为佛法常住在世间,所以这个道场是十方道场,正法道场。如果有私心,这个道场是我的,这是我的家,那你就没有舍家,你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家,你也没有弃欲。这麽一个念头,念佛求往生去不了,没分。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跟净土的缘很深,生生世世都是念佛求生净土,都没成功,到最後还是搞六道轮回,什麽原因?就是我们的家跟欲没有舍弃掉,这个道理要懂。这一生当中还有这种念头,还不肯放下,那麽来生还要搞轮回,不能不在这里多想想。轮回太苦了,这个大时代是释迦牟尼佛的减劫时代,就是这一个小劫有增有减,我们是处在减劫。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出世在世间,那个时候的人寿是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世尊去我们现在三千年,现在人一般的寿命七十岁,减了三十岁。岁数愈少,人的zai 难愈多愈苦,所以往下是更苦。这人不能做了,还不赶快去往生!这叫聪明人,这叫觉悟的人。觉悟人是赶快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务必要满这个大愿,不能再耽误了,过去生生世世统统都耽误了。

  为什麽我们对於极乐世界信心总是不足?愿望总是不恳切?为什麽?贪恋这个世间,这是我们不能往生最大的障碍。只要把这个障碍放下,把这个障碍舍弃掉,我们这一生念佛往生就有把握。所以道场的建立是为佛法建立的,与我不相干,是为大众,供养大众在此地如法修行,这样的念头就对了。什麽时候把这个道场放下?现前就放下,不是等到再过几年,等我老死之後再放下,那时候来不及了,现在就没有这个概念。现前是临时照顾,照顾几年看看有人能够承当就交掉了。

  你看看民国初年虚云老和尚,禅宗的,你看看老人家的传记,一生修庙、建庙,很难得,建好之後找一个年轻有修行的人,请他来做住持,交给他,再也不过问。一生搞的是建庙、修庙,给我们做了榜样,「舍家弃欲」,老和尚做到了。老和尚不求西方净土,他求弥勒净土,真的往生,他确确实实是在弥勒菩萨大会当中,他修弥勒净土,如愿以偿。将来弥勒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龙华三会,他们是弥勒菩萨的上首弟子,像舍利弗、目犍连这种身分一样。不容易,真放得下!

  印光大师给我们做示现的,他老人家一生不盖庙、也不修庙,专门做印经弘法教学的工作。这两个老人给我们的启示很大,都是舍家弃欲。可是两个人表现的不一样,表现的都有道理,都是为正法久住,都是为利益众生。虚老和尚比较着重在硬体设施,印祖则偏重在实质的教学,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他们为什麽会这麽做?缘不同,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这一生统统是随缘,从来没有意思想建立道场。我学佛的时候,李老师我跟他时间最长,影响也最深,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没有道场、不收出家徒弟、不传戒。在那个时候,这是五十年前,我们那时候想不通他为什麽要这麽做法?而且一生偏重在因果教育,都是很难让人理解。到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看老人家的做法那就太清楚、太明白了,确确实实慈悲到极处!

  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伦理道德的堕落达到谷底,用儒来救世间、用佛来救世间都来不及,唯有用因果来救世间还行。虽然很多人不相信,他听多了、看多了,不得你不信。我们在最近这些年来,遇到这些事情太多太多!前几天山东同修打来个电话,虽然没有看到人,从电话里面听到音声,非常凄惨,那是什麽?灵鬼附身,恶道里面的灵鬼。饿鬼道的、地狱道的、畜生道的,苦不堪言,来求救,求超度。人数之多,不计其数。

  前天晚上半夜,齐居士给我打电话,也说这一桩事情。第一句话跟我说:法师,是真的不是假的,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相信。这些灵鬼聚集在这个地方,这个气氛(我们一般讲磁场)非常不好,阴森森的。人虽然很多,有阴气,晚上开着电灯,电灯都显得灰土土的,不亮。求皈依,我们用电话给他皈依。皈依完之後,要求我给他讲几句话,我讲了十五分钟,劝导这些灵鬼,要放下万缘,要放下分别执着,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们能听进去,欢喜了。皈依完之後,这磁场就好了,气氛就很柔和,没有那麽恐怖,电灯它又亮了,愈来愈亮,当时在的人大家都相信了,这不是假的。我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讲,讲了说你提倡迷信。所以这事,只有亲身遇到的,我才跟你说,你要不是亲自遇到的,我绝对不跟你讲。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绝对不可以说科学没有证明的那都不能相信。科学不是万能,科学的缺陷还很多,不能证明的事情很多很多。

  现在国内、国外都有机缘请我去办学校,我听了很欢喜,我也很赞叹,我会不会去办学校?不会,为什麽?办学校的人太多了,出家人里许许多多法师都办学,我又何必去凑热闹?这个事情有人办,很好,欢喜赞叹。那我要干的是什麽事情?别人不干的事情,也是挺重要的事情,别人不干,那这个事情我们要干,我们有使命、我们有责任、我们有义务不能不做。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教我,我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早年的时候,三十岁,没有出家。李老师告诉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都是佛教徒,为什麽不能学他们?他们是佛学家!与自己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佛学,他们搞佛学,不是学佛。我这才懂得什麽叫佛学、学佛。

  我本来以为佛学跟学佛是一桩事情,他跟我说不是一桩事,两桩事,我就明白了。学佛是要学释迦牟尼佛,净宗学阿弥陀佛。我们供养阿弥陀佛,那是什麽?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我们常常看到他,不要忘记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你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你就要记住,天天看到观音菩萨像,我要学得跟观音菩萨一样,我就是观音菩萨,这叫学菩萨。搞佛学的人那个不一样,他可以把经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自己做不到,自己还是随顺自己的妄想、烦恼、习气过日子,那叫佛学。我这才搞明白了。

  那你也就懂得我为什麽不去办学校,学校是搞什麽?搞佛学。我今天要搞的,要搞学佛。学校,你看有很多人希望我去办个孔子大学,那是什麽?儒学。我今天想做的,做一个孔子书院,规模很小,人数不多,学儒;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学孔子、学孟子。如果这个时代能够再出十个、二十个孔子、孟子,天下太平,这个重要!我也是在搞教育,跟大家搞的不一样。

  佛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佛,无论是学儒、学佛,第一个条件,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弟子规》要是做不到,你连个好人的资格都没有。你看佛经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这个条件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我们今天为什麽做不到?没有弟子规,从小就没有受到好的教学,原因在此地。我们真正要回头,这是真修忏悔法,回头是岸,回头学《弟子规》,务必把弟子规学好,我们这个团体自自然然就是六和敬的团体。「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这两条就是建立在弟子规、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没有十善业道、没有弟子规,这两条就落空,落空了後面四条就没有了。虽然是身同住,口有诤,意不能同悦,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各人有各人的烦恼习气,和不了。

  所以和睦的基础,在我们本经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三宝!我们的心要觉、要正、要净,经题上的清净,就是清净心;平等,正知正见;觉,这就心安。只要把经题做到,这经题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就是弟子规、就是十善业,我们不能不重视。如果不在这上下功夫,你是搞佛学,你不是学佛,这是我从李老师那里学来的。搞佛学,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老师讲的,该怎麽轮回还是怎麽轮回,没有办法。但是学佛那就不一样,学佛一定不离开戒定慧,这叫学佛,你决定得受用!受用不在六道,在六道那就错了;在四圣法界,在诸佛报土,这是真实的受用。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七八集)


2006/2/21  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上辈往生」的第一段,我们把经文再念一遍: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黄老居士注解里面引用古德说的话,我们在此地可以念一念,「古大德讲,上上品须四地至七地之菩萨,上中品须初地至四地之菩萨,余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达」,就是所能够达到的,「若如是者,则弥陀大愿之无上,西方莲国之独妙,持名法门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胜,皆成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的话,就是完全落空了,这是跟净宗经论典籍实在讲不符合。

  下面一段,这讲善导大师的话,这说得好,「古说之非,幸得唐善导大师,广引经论,力破旧说」。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就说得好,他讲「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看《观经》的定善,「总是佛去世後」,佛不在世间,「五浊凡夫」,这个世界五浊恶世诸位都知道,五浊凡夫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些人,「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个有异就是不同,遇缘不同,所以才有三辈九品的差别。

  底下就说得更清楚,「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这就说得很清楚。「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这就是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我们要相信二祖所说的话。善导大师是净宗二祖,初祖是慧远大师,二祖是善导。传说当中,善导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是唐朝时候人,那个时候日本跟韩国派遣许多的高僧到中国来留学,修净土的几乎都是善导的学生,所以善导在中国好像不甚流行,可是在日本很流行,到处看到善导寺。一看善导寺,你就晓得这是净宗法门的,专修净土的。

  善导大师的雕像、塑像在日本寺庙里面很多很多!还有石雕的,石雕的都把它供奉在露天,寺庙里面是木雕的,还有彩画的。我们看到日本的祖堂,中国这些祖师塑像、画像统统供奉在里面,让我们看到之後肃然起敬。对於祖师的尊重、供奉,超过中国人太多!中国寺庙里面供佛菩萨的像很普遍,供祖师的像不多。这个道理要懂,人不孝顺父母,会去孝顺老师,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学佛不敬自己的祖师,不敬自己的师长、祖师,你说敬佛菩萨,也是假的,为什麽?这里头有个远近差别。佛菩萨距离我们远,祖师、老师距离我们近,我们学习的利益从哪里得来的?从老师得来的,不是从佛菩萨。佛菩萨代代相传,传到我们老师,老师教给我的,至少启蒙都靠老师。

  中国在过去对於蒙师的尊重,超过任何时代的老师。所以中国从前科举时代,考中进士、考中状元,回到家乡,第一个是祭祖先,报祖宗之德,报父母之恩;第二个去拜老师,拜什麽老师?启蒙的老师,总是不忘根本。启蒙的老师可能还是个穷秀才,穷秀才教出状元郎,这是他一生无上的荣耀,光荣要归於他。你说中国从前人心地多麽厚道,社会风气善良淳朴,有它的道理在,人知道知恩报恩;现在这个社会很麻烦,不知道恩德,忘恩负义。我们常常听到也常常见到,现在儿女不知道尊敬父母,不要说孝顺了,对父母不知道恭敬。对父母已经不恭敬,他在社会上会对人恭敬吗?不可能!已经养成习惯了。人与人当中没有礼敬,这个社会就乱了。

  今天我们要想化解冲突,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从哪里做起?礼敬。普贤行愿头一条,「礼敬诸佛」,这一句可以安定社会,可以化解冲突。我们要很认真努力做,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作诸佛菩萨,我们那个恭敬心才能生得起来。我这个话是方便说,而事实一切众生真的是诸佛菩萨。这话不是我说的,《华严经》上说的、《圆觉经》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为什麽不是佛?现在迷了自性,迷了自性还是佛,不能说迷了自性就不是佛。好像一个人喝酒,酒醉了,发酒疯了,你不能说他不是人;他是一个醉人,可以这样讲法,他是个醉人,他没有清醒。现在我们这些人是糊涂佛,没觉悟,迷了自性的佛,迷了自性的菩萨,用这个心态来看就对了。我们对人自然就能生起恭敬心。「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第四个是「忏悔业障」,十愿里头只要这四愿做到,你就是菩萨圆满功德。你说这个多麽重要!

  善导大师讲大凡夫、小凡夫,这个大小怎麽分法?心量,大心凡夫、小心量凡夫。小心量凡夫起心动念为自己、为家庭,这小心量;出家人,为我这个团体,为我的道场,为我的寺庙,为我的常住,那个「我」没有去掉。再稍微大一点,为我的宗派,我们净土宗,这就不行,心量太小。为整个佛法,整个佛法包括什麽?整个佛法是包括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所有宗教包括在其中,所有的族类包括在其中,所有的万物包括在其中,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整个佛法。你有这麽大的心量,这叫大心凡夫。

  大心凡夫是《华严经》的当机者,没有这麽大的心量不能学《华严》,虽学《华严》,你不能契入,你不懂得《华严》的意思。不懂还罢了,学了之後一定怀疑,疑虑重重,佛怎麽会这麽说法?一怀疑你就造罪业,麻烦就大!所以对於小心量的人不能讲大经,怕他造罪业,怕他堕恶道。这不是佛不慈悲,佛教化众生,随心应量。你看《楞严经》上讲得多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小根器的人不说DA法,大根器的人不说小法,大根器的人,说小法他不满意。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随顺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性,慈悲到极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自己是什麽样的心量?实在讲,法随着我们心量变,我们心量大,这个法就变大,心量小,法就变小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法没有大小,随着你的心量在变化,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正,没有一法不正,邪法也正;心不正,正法也不正,也邪了。心善,世间没有一个人不是善人;心不善,世间没有一个人是好人。人没有善恶,法没有大小,随着众生念头在转变。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然後才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学、应该怎麽修,自己才能成就。往生西方世界三辈九品亦复如是,这是善导大师讲得太好!

  後面有一段话很重要,「净宗乃最极圆顿之教」。这是真的,你学过《华严》、学过《法华》,学过《楞严》,你就明白了。「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圆解圆修,则与常人日劫相倍」,这个话就是说,圆人修行一天等於平常人修行一劫,「故能一生功圆,迳登上品也」。在这一生当中圆满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要大心量的人,圆修圆证。这个话是祖师说的,这个修行的殊胜没有法子想像。我们平常人修一劫,还得了,一劫多长时间!他修一天等於我们凡夫修一劫,你能相信吗?这是不是一个形容,是不是一个比喻,还是真的事实?净宗这些祖师决定不是凡人。近代的印光大师,许多人都知道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我问过日本人有没有这个说法?日本人说有,韩国人也说有,他们都不怀疑。善导、永明延寿都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既然是佛说的,佛决定没有妄语。

  修行虽然在时间上是一样的,课程上没有两样,诵经、念佛、拜忏,效果不一样。大家在一块共修,譬如像印祖所说的,我们修行人最好不超过二十人,二十个人在一起共修,那个果德,从果上来讲,每个人所得到的不一样,差别很大。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总在用心不同。还是文殊菩萨讲得好,「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圆人修一天等於常人修一劫,那是胜妙功德!第一个,人家心量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的心目当中对所有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我们应当要学。大心量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的真心,小心量是我们迷了,迷了之後,把这个心量变得愈来愈小,变得只有自己没有别人,错了,大错特错!

  修学大乘、修学净土,第一要紧的就是要把心量拓开。念念,今天我们讲人要有世界观,这个话是正确的,起心动念要为整个世界人去着想,这才像个菩萨。不是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都市,不是的;为整个世界,特别是苦难众生。要有这个心量,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特别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法界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是弥陀法界,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一切众生是弥陀弘愿普度的对象。我们的心要像阿弥陀佛,我们的愿要像阿弥陀佛,我们的行要像阿弥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但往生,就跟大师所说的一样,你决定是实报土上品往生。我们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为什麽?那是我们的真性,是我们的本性、真心,不是从外头来的,只要把这个迷惑破除。

  所以我是多次在国际会议里面做报告,劝导从事於世界和平工作的这些专家学者要拓开心量,要肯定人性本善。这是中国儒家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要肯定,世间决定没有恶人,恶人是什麽?没有受到好教育,他被外面环境教坏了,要懂得这个道理,他的本性是善的。要相信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这个恭敬、称赞、供养、自己的忏悔才真正能起作用。还看到众生这麽苦、这麽难,还在迷惑,我们忏悔我自己做得不够,没有能够感动他们。他们为什麽不能回头?为什麽还迷惑颠倒?不能怪责他们,怪责我自己做得不够。这个样子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德能相好,才能更深的感动这些迷惑颠倒的佛菩萨,这就叫发大乘心。

  大乘心是什麽?我们也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我用真诚心对他;别人对我虚情假意,我对他也虚情假意,那就错了。他在迷,我在觉,我要帮助他破迷皈依觉,我就不能对他虚情假意,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处事待人接物。他有变化,我没有变化,始终如一,我们这是走大乘的路,走大心凡夫的道路,心地清净决定不受染污。染污是什麽?烦恼习气。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能把这个统统放下,清净心现前,心就清净了。

  对待别人要谦虚,没有丝毫傲慢,平等心现前。平等心现前就是法相宗里面所讲的,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心净,心平,心安」。首先我们自己要获得,这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我们讲恢复。心清净、心平等、心安定,本来就是这样的!迷了之後才失掉,这叫性德。真诚是性体,这是性德。对待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表现在我们生活上,用现在的话来说,亲切、关怀、爱护、合作,这是慈悲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对人如是,对物也如是,对环境也如是,这就是现在所讲的地球的生态平衡。你对地球上所有一切的万物,你自然产生了爱心,你不会轻易破坏生态平衡。对於一株小草、一棵小树,你都有很大的爱心,何况对动物、何况对一切人?统统是我们自性本有的性德,不是从外头来的。诸佛菩萨有,阿罗汉有,祖师大德都有,我们为什麽没有?迷失了自性,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佛法的教学、圣贤的教学没有别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性德而已。所以诸佛如来普度一切众生,而他自己没这个念头,你看《金刚经》上说的「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他没度一个,为什麽说没度一个?他所得到的统是他自性本有的。佛没有法子说自性里头没有的佛能给他一点东西,没这个道理,全是自性所有,我们总得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多做一些好事,做好事,应该的;做不好的事,不应该的。果然能把佛陀的教诲我们都落实、都做到了,功德利益无量无边。我们世间人常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这是什麽?这是性理,本性、道理就是这个样子,佛经上称为「法尔如是」。一切众生心想、所求的,全是性德里面圆满具足。财富圆满具足,智慧圆满具足,德能圆满具足,我们今天讲福报也是圆满具足。所以佛法叫内学,你要从内心、从心性里面去求,不要从外面,外面求不到。

  我们再看《大经解》底下的一段文。「现就本经」,现在就从本经来看,「兼采余论,以明三辈往生,实为凡夫,兼及圣人」。这个理念要有,这是非常正确的理念。阿弥陀佛在遍法界虚空界开念佛法门普度众生,为谁?为凡夫。不是为像前面所讲的四地到七地、初地到四地,不是,那是圣人!那些菩萨是在华藏世界的,文殊、普贤这两位上首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那麽一回事情。极乐世界上的三贤十地,那个三贤都是圣人,初住菩萨都已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四十一位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四十一位佛。诸位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他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而净宗法门,实在讲,度我们六道里面的凡夫,六道包括地狱道。我们要问地狱道有没有往生的?有,我听说。地狱道怎麽能往生?善导大师的话,总在遇缘不同。佛菩萨到不到地狱道度众?到!不能说不到,地狱道里头也有善根很深厚的,为什麽会堕地狱?一时迷惑,造下滔天大罪,五逆十恶,这才堕到地狱。堕地狱之後他就忏悔,他就後悔,他就知道他错了。所以地狱道,什麽时候能出地狱道?不一定,什麽时候忏悔什麽时候就出来了。不懂得忏悔,坚固执着自己还是对的,那个地狱苦就有得受了,哪一天忏悔,哪一天知道我错了,他就出来了。众生造再大的恶业,只要一忏悔就回头了,回头是岸!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黄老居士引用本经第七品「必成正觉」,这里有一首偈说,「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前面四句普令成佛,说明大愿之由。阿弥陀佛为什麽发这个愿?「欲令一切长夜冥昧之众生」,这就是讲堕落在六道轮回跟三恶道这些众生,「离诸忧悲苦恼,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善根,一切众生本有,迷了,所以佛度众生,念念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怎麽帮助他?你要晓得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迷了,他所有一切的造作就产生错误,造业受报;觉悟之後,他就回头了,他就能离苦。所以帮助众生离苦是目的,用什麽手段?要帮他破迷开悟,破迷开悟这就是教育。

  所以佛教真的是教育,教你了解事实真相,《般若经》讲的「诸法实相」。你要是明了诸法实相,这就叫觉悟;你不了解诸法实相,你就迷惑。迷惑你就生妄想,你所想的、你所看的、所说、所做无不是错误,统统错了,跟事实真相完全不相符,扭曲了实相。把实相扭曲之後它就变,变成什麽?变成六道、变成三途。六道三途的本来面目就是实相,就是这个迷惑颠倒的凡夫把它扭曲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後空空无大千」。这个大千就是六道世界,没有!觉悟的人心目当中都没有,迷人有。迷人在做恶梦,觉悟的人帮助他,把他唤醒过来,就这麽回事情。这就是佛陀教育,这就是世间所谓的宗教教育,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四十八愿的目的确确实实是为罪苦众生,不是为别的。

  接着看底下这个偈颂,有四句偈,「明普济之法」,普是普遍,济,用现在的话来说,协助、帮助。用什麽方法?「众生闻名,来生我刹。此诸众生,亦即长夜忧恼中之群生」。这个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这科判里面,小科是「普令成佛」。所以我说中国自古以来,教育在形式上可以说为四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从前学校教育是私塾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在从前儒不是宗教,讲宗教只有佛跟道。实在自古以来,儒释道称为三家,也称为三教,但不是宗教,都是属於教育,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宗教」,这个名词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外来语,中国佛教称宗教跟现在宗教的意义完全不相同。中国佛教里头有分宗门、教下这两个派系,所以合起来称宗教,宗门、教下。因为他们教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宗门就是禅宗,禅宗教学先悟後修,不开悟你没有办法修,悟後起修;教下跟这个相反,是先学再悟,所以它两个教学方法完全不相同。先悟後修,那是天才的学生,不是普通人,叫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按部就班,就像念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按部就班上来的。先悟後学的那个不一样,那个他没有层次,没有等级的,所以一悟一切悟,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过去有成就的是有,少数人,不是多数人,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方法简单,闻名俱生。所以善导讲得好,「三辈九品,总是为佛去世後,五浊凡夫也」,说得太好了。我们从祖师的教诲增长信心,对这个法门决定不再有疑惑,死心塌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成就。成就,品位的高下在自己的功德,修学的功德。修学功德是什麽?我也把它讲清楚,拓开心量。心量愈大品位愈高,心量愈小品位愈低,就这麽个道理。心量要是很小,不能容人,决定不能往生,这要知道。不能够原谅别人,不能够包容别人,就决定不能往生净土,为什麽?生到净土,净土人可多!这个人看不顺眼、那个人看不顺眼,你到极乐世界天天去打架,天天跟人吵嘴,哪有这种道理。这样的人阿弥陀佛怎麽会来接引你?阿弥陀佛是有智慧、有神通的,他不会接错人,不会找一个捣乱的人去扰乱西方极乐世界,这点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淘汰尽,自己往生才有把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