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9-23 22:29     标题: 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

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





我们平日在身、口、意的三业上,不知造了多少的罪业: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盗、淫,口说所造的如妄言、两舌、绮语、恶口,心想所造的如贪、嗔、痴。这些身、口、意行为上所造的恶事,称为十恶,也就是十种过失。


自古以来许多大德撰写的许多忏悔偈文,无非是劝世人去除三业上的过失。例如梁朝简文帝曾作过“六根忏悔文”,为眼、耳、鼻、舌、身、意忏悔;梁武帝也作过“摩诃般若忏悔文”和“金刚忏悔文”。对声韵学有很大贡献的文士沈约,也作过忏悔文;陈文帝作了“《妙法莲华经》忏悔文”;宝志禅师作过“梁皇宝忏”;悟达国师作过“慈悲三昧水忏”。各朝各代文士君主的类似作品不计其数,可知不仅出家人要修忏悔,一国之主要行忏悔,甚至全国人民都要忏悔,能够这样,这个国家的人民道德必然高尚,社会风气更会和谐。


佛教徒怎样从行为上忏悔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下面四种行为上,成就自己的惭耻正觉:



1.说好话来忏悔: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抱着慈悲喜舍的心情,以好话去赞美,这就是忏悔。经上说:“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为人好口齿,既能助长他人善根,又能增益自己德行,何必吝啬呢?


2.捐善款来忏悔: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驱伏贪爱,又可以惠施众生,也是一种忏悔。


3.勤劳服务来忏悔:发心为大家服务,来忏悔自己的罪业。 《法句经》上说:“履行仁慈,博爱济众,有十二誉,福常随身。”这种忏悔方式也是种福田。


4.成就他人来忏悔:多为别人着想,多成就他人好事,例如为撮合别人的美满姻缘,“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又如别人做生意,我多光顾去买东西,让他多赚钱。表面看来是帮别人,可是功德会回向,常常也是帮助自己。像我向别人买罗汉鞋,他的一双鞋只要卖一百五十元,但我却给他两百元。他觉得奇怪,问我说:“大师,别人买我的鞋,我一双卖一百五十元,他还嫌贵,要跟我讨价还价;您不但不嫌贵,反而添到每双两百元,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就说;“你一双鞋子卖一百五十元,赚钱不多,品质无法改良,穿鞋的人也吃亏,万一因为周转不灵倒闭了,我们想买罗汉鞋穿,就再也买不到了。现在我用两百元买一双鞋,是赞助你赚钱,你可以改良品质,扩大生意网,使天下人有罗汉鞋穿,天下人受福报呀!”


所以有时候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我们只要感到亏欠别人太多,时时惭愧忏悔,时时想去报答别人,自然能获得很大的法喜。这种由心地上的忏悔转化成为无上的乐善好施,依经上的记载,可以有五种福报: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喜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



  至于心理上的忏悔,在《摩诃止观》里,也提到五种忏悔方法:


1.忏悔:就是常常诵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来消除深重的罪业,获得内心清净的生命。


2.劝请:比如说话得罪了人,做事冒犯了人,应该主动地去请他指教,邀他叙餐,礼请他参加各种活动。请大家来做功德、做好事,劝导社会大众共同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也是忏悔法门。


3.随喜:别人欢欢喜喜说话时,我们欢欢喜喜地聆听,为他助兴;别人高高兴兴做事时,我们高高兴兴随缘参与,不忘给予赞美,给予鼓舞,这种随口的赞叹,就是随口的欢喜。此外,还有随手助人,广结善缘,是随手的欢喜;随耳听话,欣赏同情,是随耳的欢喜;随眼注视,关怀慈爱,是随眼的欢喜;随心赞同,同感同受,是随心的欢喜。这种种随喜都是功德,每天欢喜快乐,就是忏悔。但是一般人常常忽视欢喜的忏悔,和别人相处时,愁容满面,眼泪汪汪,把烦恼传染给别人,影响大家的情绪。为了个人的不乐,增加了大家的忧虑苦恼,实在罪过!因此,我们要自己欢喜,也给大家欢喜,这就是忏悔。


4.回向:我们自己做的功德,不敢自己独享,回向给大家共同享受,回自向他,就是心念上的好忏悔。例如,我们现在点一盏光明灯供养菩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在点这盏灯时,心中发愿,愿普天下的人们都能照到,都能蒙受佛的光明,这是多么好的愿心!布施一块钱,虽然只是小小一块钱,但是布施的时候发愿,将这布施的功德,能解决天下人的苦恼,这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的忏悔,是多么大的力量!有些人对于回向偈,只是口中唱唱而已,实际上,还须要身体力行,真正付诸实践的。


5.发愿:在寺院里,出家人早晚功课,常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忏悔,就是为了永拔生死根本,不再有贪嗔愚痴苦恼的祸患。过去胜鬟夫人在佛陀授记后,曾经恭敬发十大愿,成为佛教中发愿的师范。这十大愿的前五愿,就是最具体的心理忏悔法门: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色身,乃外众具,不起嫉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道惺心。



曾经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人。其中有一个小沙弥,也来参加应供。阿育王就为难了,因为在印度,即使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见到出家人,也要五体投地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了许多**师之后,面对这样幼小的小沙弥,实在无法下拜,但是不顶礼呢,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责备。在左右为难之下,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没有人的地方,勉强屈身向他顶礼,嘱咐他说:“我是一国之主,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个小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喔!”


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钵,突然纵身一跃,跳进了钵中,随着钵缘游走;又跳出钵外,向阿育王一笑。这样进进出出、出出进进地,神通无碍,把个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惊:“这个小沙弥真是神通广大呀!”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十说:“大王,刚才这件事情,您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啊!”说得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唉,我的心地不够光明虔诚,木该轻视小沙弥!”从此阿育王对于一切出家人,不分老少贤愚,都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我们要时时忏悔身口意的罪业,从行为与心理上痛改前非。罪业在事相上虽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却是没有的。经上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罪业如霜雪,本无自性,不过是一时的沾染滞缚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阳光去观照它,自然能够融化。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罪想,就是真心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业自然不忏自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义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与深浅的层次,但是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为自己忏悔,即是为他人忏悔;为他人忏悔,也就是为自己忏悔,自己与一切众生是不能分开的。


普交禅师修忏的公案,可以作为我们的镜子:


有一位信徒问普交禅师:“修忏悔法门是为自己忏悔,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是为自己忏悔,自己的罪性从何而来?若是为他人忏懈,他人非我,我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筛思索良久,无法回答,便四处云游参访,寻求解答。一日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就“啊”的大叫了一声,普交禅师不明就里,正要开白表明来意,泐潭的禅杖已迎头挥了过来,普交莫名其妙,只有暂时避开。


过了几天,泐潭找到普交,对他说:“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普交惊疑未定,一声惊诧“啊?”还来不及说话,泐潭又“啊”的大叫了一声,回音在普交的胸腔中震荡不绝,宛如普交自己的发声。普交禅师一刹那间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着他已悟,十分高兴,执着他的手追问:“你会佛法吗?”四目相投之下,谱交禅师也笑着“啊”的叫了一声,把泐潭的手甩开去。泐潭知道普交已经洞明“人我一如,自他无二”的忏悔法门,当下也哈哈大笑起来。


   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

早日觅刹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