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律航法师文记—报恩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10-17 08:41
标题:
律航法师文记—报恩
律航法师文记—报恩
律航法师
佛化家庭几个基本条件
佛法与世法,本来分不开的。人世间事事物物,随拈一法,无不是佛法。我佛所说法门虽有八万四千之多,而归纳起来,不外自利利他而已。学佛者若欲实行利他,必须先自家庭佛化做起。今依次说明佛化家庭的好处,及佛化家庭的殊胜,以及佛化家庭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
佛化家庭的好处:中国人互相标榜的为诗书传家、忠孝传家、或耕读之家、积善之家等等,这是表扬他读书、耕田、忠孝、慈善的意思,而佛化家庭正包括了上述的意义。而且全家老少男女们都信仰佛教,具实行佛的教化。佛以清净、慈悲、庄严为教,若全家都为佛所化,便自然成清净家庭、慈悲家庭和庄严家庭了。
佛化家庭的殊胜:佛法虽深广如大海,但能得其一滴,便终身受用不尽。佛以清净、慈悲、庄严为教,全家若能信受奉行,则个人的身语意业清净庄严,必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家庭方面和睦慈悲,相习成风,必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即世法所谓模范家庭了。老少又能茹素念佛、戒杀放生、家风善熏、化行俗美,于是一家清净、一乡一邑悉皆清净,何异人间乐土?但欲达此目的,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佛化家庭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
一、母教:家庭以母亲的感化力,最深最大。父亲多在外边工作,不能常在家内教导儿女。所以人的一切习惯,全在孩提时受母亲的感化,成为第二天性。假定母亲信仰佛法,他的儿女自幼耳濡目染,也沾些佛教的气味。试看回教徒坚守清真教规,不吃猪肉等,多得力于母教。我们若欲佛化家庭,也应该重视母教,劝导妇女们多多学佛。
二、胎教:人性的善恶与胎教很有关系,假定母亲是一个佛教徒,受孕以后,茹素念佛,严持三皈五戒,遵行十善业道。胎儿在胎中禀受慈悲祥和的气氛,出胎之后,性情一定良善。
三、启蒙:一般人对于四岁至七岁的儿女,以为年龄尚小,多不注意教育。那知“教子婴孩”,古有明训。在小孩三岁以后,渐有知识,他的识田如白纸一样,为父母的给他画甚是甚。若把佛法上极浅近的道理和小故事,如助人、放生、不撒谎等类,常常讲给小孩听,再跟着大人们学习拜佛唱念,所谓“少学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不知不觉的一切佛化了。
四、教女:中国人向有重男轻女之风,所以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不免歧视,这是大大的错误观念。盖良善的国民,多成于良善的母教。今日的童女,即是他日的贤妻良母。若不注重女子的幼年教育,则他日安能成为良母?既无良母,安有良民?印光大师常说:“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可谓探源之论。若欲佛化家庭,必须重视女子教育。
五、教材:家人讲解,不必用高深的佛理,专就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演讲的明明白白。再把三皈、五戒、十善业道,不惜回环重复加以说明,务使儿女们人人彻底了解,佛法与自己实有密切关系,遵行则身心快乐,违反则烦恼重重,自然生起信仰来。总之,以理智开导儿女,千万不可以家长身份,强迫教育。所以者何?若不启家人的真信仰,纵暂时形式佛化,日久亦流于虚伪敷衍,不能得到佛法真实利益。
六、行持:佛法真实义意,重在实行。所以佛化家庭的起码行持,必须念佛戒杀。固为佛说念阿弥陀佛一声,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少杀一条生命,即少欠一个命债,少造一次新殃。所以家中设置佛堂,按家庭忙闲状况,随分朝暮课诵。家人最好全体吃素,如不能做到,亦可暂采用三净肉,家中万万不可杀生。
七、禁止恶习和工具:近代家庭以赌博为唯一的消遣,此实为最大的恶习,劳民伤财败品损德,莫此为甚。无论何种赌具,一律禁止,不准入门。
八、提倡佛教的娱乐:人生不可太枯燥,尤其青年,必须予以高尚的娱乐,始可调和其性情。佛教的法器及唱赞,梵呗悠扬,最适宜于精神修养。若请明师教授得法,可以得到无比娱乐。至于现代乐器及运动器具,亦可随力备用。
结论:上来八条虽然简单,但是佛化家庭最基本的条件。若为家长的以身施教,对于佛法具有坚固的信仰,及纯洁的修持,则家人天性相近,自然受其感化。现在世风凉薄,人心卑劣,共业感召,空前浩劫。若不以佛法灌输家庭,潜移默化,由家而国,佛化世界,则将来人类惨祸,实不堪设想。故不揣固陋,略贡要义,尚望各界大德倡导实行。
怎样发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
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土译为“觉”。觉又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总而言之,就是发起“成佛”的心。成佛为什么?课诵本上说得很明白:“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其他如大慈大悲呀!自利利他呀!断一切烦恼呀!学一切法门呀!皆是发菩提心的广义和推阐的名句文身。
怎样发菩提心呢?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实贤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发挥得最为详明精微。它的内容大概分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等类,条分缕析,应有尽有,诚为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后,绝无仅有的宏文。但是文内系专对出家人立论,非对一般人士而言,且文体深奥。此次《中国佛教》月刊征文的格例:一、为对四众弟子作劝请。二、要用浅显通俗的语体文。我为符合刊物的意旨,只得另辟途径,来诠发菩提心的意义,然而也不能超越天亲菩萨和实贤大师两位大德的范畴之外,不过文体和措词上稍为不同罢了!试说如次:
一、为了脱生死而发菩提心:我们众生自无量劫来,在六道中轮回生死,生了再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无有了期。驴皮袋,马皮袋,何处不钻?刀山剑树,饿鬼饥虚,谁敢说没有尝过滋味?偶一念及,不寒而栗。今生幸而得了人身,又得闻佛法,还敢不猛发大心?择一个了生脱死最容易、最稳当的净土法门,深信切愿,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不退转,一生成就,乘愿再来,普度众生。
二、为报答亲恩而发菩提心: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教养百端,惟恐不能成人。及至成立,有所建树,而父母已几衰老,甚至椿萱见背。菽水承欢,莫报万一;昊天罔极,徒悲何益!惟有速发大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并以念佛功德,回向法界,求佛加庇,令过去多生多劫的父母,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凡欲报亲恩者,当以发菩提心为第一要义。
三、为普度众生而发菩提心:有人问某法师道:“修行为什么?”答:“为成佛。”又问:“成佛为什么?”答:“为度众生。”学佛不度众生,本师释迦斥为焦芽败种,自了汉,终究不得成佛。所以“菩萨初发心,广度诸众生。”尤其常念地狱苦,发菩提心。若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应;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们众生发心修菩萨道,若不广发大菩提心,则“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怎能圆成佛道呢?
四、为洞彻因果而发菩提心:世出世间一切法,皆不离乎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说:“善恶到头皆有报,只争报早与报迟。”我们既明白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大道理,当然要发大菩提心。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以菩萨大愿为自己本愿,口言佛之言,身行佛之行。于是身口意三业清净,自然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度人还同自度。无量功德,何乐而不为?
上来所说四种发菩提心,明知挂一漏万,未能诠发菩提心义蕴的万分之一,但因为通俗起见,特为列举了生死、报亲恩、度众生、明因果,荦荦诸大端,聊供四众善信作参考。若专务学佛精进,而不注意发菩提心,则不惟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反而堕入魔道,自误误人,万劫不能复得人身,其为害不堪设想。奉劝诸仁者,速发菩提心!
——本文曾刊于《中国佛教》第二卷第十期——
释尊如何报答亲恩
报答亲恩,名为孝道。在古代的人,百行以孝为先,天经地义,绝无疑议。不料近代欧风东渐,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观点,不免有了变化,竟有狂妄之徒,创“非孝”之说。殊不知孝道为人类独具之理性,亦是人类特有之需要,此中包括了精微广大的道理。因此之故,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莫不以孝亲为至德要道。但是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差异:实因儒家所谓孝道,有迹象可寻;而释氏所谓孝道,专致力于根本,在迹象上则简略。有迹象可寻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根本者晦而难明。何以故?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规,所谓之孝道;立身行道,扬名声显父母,谓之为大孝。推极而论,“战阵无勇,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的发挥。所以《礼记》〈祭义〉上说:“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论孝至此,在世间法上,可谓既至且尽,无以复加了。然而儒家所谓孝道,皆显于耳目之间,人人所易见,若以佛法衡之,未免“美哉犹有憾”。佛教唯我出家的四众,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现生之父母,并报答无量劫来多生之父母,以及四生六道中之一切父母。又不仅于父母生前者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海,常住正觉。所以印光大师说:“释氏之道,晦而难明也。”本师释迦牟尼佛报答亲恩之事,更为渊深久远,不可思议。仅就经藏中尝闻的事实,略述如下:
释尊成佛以后,先度他的父亲净饭王,恐其父王对佛法不信仰,特派优婆离尊者到王宫,腾身虚空,显现种种神通;天龙八部示现种种庄严供养,以折服人间因王富贵之俗念,使其安心皈依三宝。释尊又以般若圣智,阐明世间苦、空、无常的至理。最后劝导父王和一切释姓王族,均修行净土法门,深信切愿,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此次法会,父王以下立时得法眼净,证果位者甚多。
复次,释尊为报答母恩,上升忉利天宫,为摩耶夫人宣讲《地藏本愿经》,共九十日,全经十三品,详说三世因果,六道苦空,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统万类而靡遗,亘古今而无尽。所以佛教门徒皆以此经为报答亲恩的唯一孝经。
上来释尊报答现生父母的恩德,可谓“养其大体”最胜义之孝了。然当时印度外道党徒,某梵志,见阿难托钵乞食时,心怀嫉妒,毁佛法象,大肆讥讽,扬言:“汝师瞿昙,实是恶人,适生一七,其母命终,岂非恶人耶?逾出宫城,父王苦恼,生狂痴心,迷闷躄地,以水洒面,七日方能醒悟:‘云何今日失我所生?’举声大哭,悲泪而言:‘国是汝有,吾唯有汝一子,云何舍我入于深山?’汝师瞿昙,不知恩分而不顾,遂前而去,是故当知是不孝。”阿难闻已,心生惭愧,乞食已,还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孝养父母耶?”释尊预知此事重大,熙怡微笑,从其面门,放五色光,遍照十方世界。诸大菩萨,齐来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敬请释尊广演《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意谓:“过去阿僧祇劫,波罗奥国王,为奸臣罗侯弒纂,并杀其二子。其第三子封国边陲,将见逼杀。遂携夫人及太子须阇提,仓猝逃往邻国,误入歧途,绝粮难行,追兵将至,意欲杀妻而食,父子前进,太子悲哀恳父零割己身。三人且食且行,将到邻国,太子身肉已尽,请父挖剔骨缝,得肉食之。子倒路傍,父至邻国,国王闻之,大为感动,立遣四兵,护王复国。中途见其太子身体形容,端正倍常,方知其至孝圣德,感动帝释,默加护佑,得复其国,立须阐提太子为王。”佛告阿难:“尔时父王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耶夫人是;尔时须阇提太子者,今则我释迦如来是。”由是一段故事,可见释尊在过去世已为一切众生故,难行苦行,孝养父母,身体血肉,供养父母。如是释尊报答亲恩之坚苦卓绝,岂为一般凡夫外道所能了解吗?后来世人每见出家四众,割爱离亲,舍家就师,辄随己意见,肆其谤言,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殊不知儒家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若释氏辞亲出家,岂非不愿父母之奉养吗?绝不是的。观释尊亲定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以后,兄弟或故,亲无依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宗颐禅师因母无依,迎养于方丈东室,劝其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又长安道丕禅师,父殁王事,年荒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旋赴霍山战场,收聚白骨,数日后,父骨从群骨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父骨而归葬。然则为释尊弟子的出家四众,究如何尽其孝道呢?父母若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为亲至诚回向,令其永出五浊,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未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已将孝亲之道于世间法广展至出世间法了。若再将行孝的对象扩而充之,则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宏愿尽未来际,其大孝遍诸有情,亲生父母自在其中。若以世孝互相较量,虽在小的迹象上好像不无欠缺,但约根本上来说,就可谓独能行其至大之孝。惜乎!世人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是故释尊如何报答亲恩,应作如是观。
——本文曾刊于《中国佛教》第二卷第八期——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