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0-30 21:55
标题: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人生为何要念佛
未 说念佛之前,先来说一下开光。光是与暗相反的。有了黑暗,光明就被赶跑了。光明譬如主人,黑暗譬如盗贼,如果能以光明克服黑暗,盗贼敛迹,主人便可常开智 眼,坐镇灵府,当下也就是佛了。既然如此,佛自有光,何待人开;不过借此方便权宜,开发各人自性本具,迷而不觉的灵光罢了。
要 启发众生自性本具迷而不觉的灵光,最好的方便,还是念佛。念佛念得心地清净,自性灵光便会炯然照露出来。对于佛法没有认识与信念不具的人,总认为念佛没有 什么意思,或属于迷信一类。其实用冷静的头脑来观察,念佛不但有意义,不迷信,而且还是属于极理智的举动。现在且从最浅显的地方,讲明念佛是理智的、不迷 信、有意义的道理。
一、 念佛为治心:
人类在一切动物中是最灵敏的,因他有一颗智慧的心。智慧的心是从好的一面说的,这颗心能扩展到至极圆满,即是佛的真心;但平常一般没有修养的 心,都是不好的,是烦恼不净的妄心。这个妄心,佛经上形容它为「心猿意马」,喜欢做恶为非,不容易控制得住的。从前,从禅理中摸索出来的王阳明,也曾说 过:「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心中之贼,就是由妄心所起的烦恼,如贪、瞋、痴、慢、疑、我见、边见、邪见等等。心海不波,性月朗照,是我们的本来 面目;但有了这些烦恼在心海里兴风作浪,呼风唤雨,就把朗照性天的智月迷隐于阴霾中去了。
观 无量寿经说:「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苦者说清净业。」这清净业,就是指念佛的净业,能医治我们的妄心。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佛者觉 义。觉有二义:一是觉察,时时觉察这心,不为烦恼所侵。如人觉察有贼,时时提防,贼技就无所施展。二是觉悟,觉悟到诸法的真性,则一切在迷惘中所起的我 见、边见、邪见等的俗知俗见都可舍去,回复到心海不波,性月长朗的境地。所以念佛,正是破迷为觉,治妄成真的良好方法,怎可说是迷信呢?除非是自己不懂这 个道理。
人 生的疾病可以说有两种:一是生理上的病,二是心理上的病。生理的病是属于肉体的,世间中西的药物可以医治;心理的病,是烦恼的病,属于精神的,世间的药物 是医治不好的,需要出世的法药来医治。「佛是无上医王」这句话,就是指佛能医治众生的心病。经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须种种法!」 佛法不但能调身,更重调心,道理就在这里。
平 常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这话是从经验中说出来的。烦恼的病,就是心病。从前有个傻瓜行过塔下,忽想起万一塔倒下来,岂不压死许多人?又我若被压死,我 妻将如何?归急问妻。妻谑答:「你死,我当嫁与隔邻的王达。」傻瓜听后,既忧塔倒身死,又忧妻嫁王达,遂得重病,百医难治。后来有个信佛的朋友来看他,他 的妻子告以病的起因。佛友自谓能治。见到傻瓜即说:「你所看见的那个塔,昨晚已倒下来了。」傻瓜听见马上从病榻上爬了起来惊问道:「压死了多少人?」佛友 从容不迫地说:「昨晚正当放工时候,街人都已归去,故只压死一个人。」傻瓜急问:「此人为谁?」答谓:「王达!」傻瓜即刻喜得心花怒放,百病消除。因傻瓜 忧塔倒会压死自己,又忧王达夺妻,现知两事都已发生,自然心病也没有了。这个佛友的假设,就好像佛的方便说法,为的是要治好众生种种的心病。佛法八万四 千,结归唯在一心。自从释尊灵山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就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在理性上着眼;乃至最后在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无非要弟 子们从事相上做制心的工夫,达到大悟心法的理性。制心最好的办法,莫如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念玆在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妄念渐消,即到「是 心是佛,是心作佛」的状态。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我们能于行住坐卧,出入往还,时时把佛放在心头,念到此心净如虚空,了无渣 滓,无相无碍,得大自在,就是念佛所致的实际受用。
二、 念佛能医口:
平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又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口不修,说出来的一定不是好话。每见一张油嘴,掉其三寸不烂之舌,无非是勾 心斗角,搬弄是非。所以佛戒妄语,因人无信不立,妄语即失信于人;戒绮语,花言巧语,不但引人邪思,而且趋于下流;戒两舌,离间他人,最损阴德;戒恶口, 毒言伤人,过于刀剑。然口毒由于心毒,所以先要修心,否则「佛口蛇心」,更要不得。观经说:「若不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 此俱利。」两者的损益,为祸为福,自可三致其意。
有 些人,天生一张最会讨人便宜的嘴,但讨便宜有时也会失便宜。像苏东坡一次与佛印对坐殿中,问佛印道:「你看我坐态像个什么?」佛印答道:「像一尊佛。你看 我呢?」东坡回答他:「你像一堆牛粪。」因佛印穿着大袍,婆娑于地。佛印知他造口业,默然不语。东坡却得意的笑了,以为自己占了上风,归来告诉苏小妹,说 自己每次与佛印对辩都是输给他,今天却胜了,就把经过说给妹妹听。小妹听了,急忙说:「哥哥!又是你输了!」东坡追问为什么呢?小妹说:「佛印嘴里走出一 尊佛,你的嘴里却痾出一堆屎,你这臭嘴巴,还不是输了吗?」东坡听了,颇有省悟。这便是讨便宜失便宜,自己上了佛印的当,还睡在鼓里摸不到钟。真是聪明一 世,糊涂一时了。
在 佛经里还说到一个人恶口粗言,常被诸天呵责,而鬼神也扫其脚迹,被他踏过的地方,也嫌不净。同是一张嘴巴,如果不讲「无义语」,转过来多讲「有益语」,或 读经,或念佛,那就可消灾灭罪,增福无量。唐朝有一女尼,平日常诵法华经里的「青莲花香,白莲花香」,后世做人,口中常出清香,人见人爱,人见人敬。又如 宋黄岩正等寺的慧观和尚,畜有鸲鹆,常教他念佛不绝。一日立化笼上,所瘗之处,出青莲花。掘开一看,莲花是从鸲鹆的口中长出来的。这便是读经念佛之口,和 诳言咒诅之口,价值不同所在。
三、念佛可离苦:
佛法为脱苦的方便;念佛法门亦是脱苦方便之一法。由于念佛的功用,不但可脱现世苦,也可脱来世苦。
(一) 解脱现世苦
——现世人生的疾苦,有来自物质上的,有来自精神上的。有来自人为的,有来自自然的。衣食住行的不具,是物质给予的痛苦。飞机大砲、原子弹的威 胁,是人造的痛苦。风雨寒暑的剥蚀,是从自然界来的痛苦。还有求不得、冤憎会、爱别离等苦,又是从物质精神以及自然环境种种袭逼而来的痛苦。一个能懂佛 理,了悟人生本来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人,能用一句佛话,自净其意,看破世情,放下万缘,那么无论遇到何种痛苦来袭,自己都能抵挡过去,自己都能排解自 己,无论如何,他的痛苦要比不理解佛法,不肯念佛的人来得少;而且他既能了知人生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同时又能排解自己,安慰自己,抵挡痛苦的来袭, 可见他内蕴的精神,还是很勇敢的,很积极的,和那些向苦难低头的弱者,不敢正视现实,走向消极自杀的道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 解脱来世苦
——佛法说我们的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在没有得到转凡成圣的解脱以前,虚妄业识的生命,无始劫来,就是轮回流转,从未休止的。因此,一个人如抵挡 不住人生各种痛苦的袭击,想去自尽,希图逃避痛苦,那是办不到的,而且这也是愚蠢的作法,不但不能脱苦,反而会更加痛苦。因自尽已是苦,自尽之后过去业报 不己,仍要受苦。佛说人生所受的苦报,都是过去所作的前因招感的,前因未了,你想早点死,想逃避它,可是绝对逃避不了的。唯有自己觉悟反省,忏悔旧业,不 造新殃,才能重创未来的幸福,获得光明的前途。念佛,是念佛的智慧、学问、道德、人格,使自己的心地清净,朝向成佛之路,能够学佛,跳出轮回生死,不受业 识流转的痛苦,得无生忍,入不退地,就是解脱未来痛苦的最好法子。
念佛,是佛教许多法门中的异门方便,一句佛号,简单方便,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可以念。「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佛在楞严经中亲口所说的。
还 有,念佛是修行的捷径。因念佛能「横超娑婆,带业往生」。如虫穿竹筒,从中间的竹节中打横咬出来,不必从尾至顶经过许多的路程。所谓「多障众生念佛观」, 念佛能消多劫业障,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念佛不但可以忏除宿业,去掉障碍,即使去不掉罪障,也可「带业往生」,到净土境地,继续修道,永无退转。如唐张 善和屠牛为业,临终恶相现前,见群牛索命,生大恐怖。其妻教以至心念佛,恶相顿消,见佛来迎。这都是带业往生的明证。古德还说:「余门学道,如蚁子登于高 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都是赞扬念佛法门的简捷、便利,是不无理由的。所以,古来不论是禅、教、律、密的各宗的明眼大匠,多数兼修净业,归心净 土。正所谓「教重自宗,行归净土」。如莲池疏钞说:「禅如永明,以宗门柱石,而上品上生;圆照以独秉单传,而标名莲境。教如僧叡弘辅什师,而莲
华出榻;四 明中兴教观,而西向坐亡。律如灵芝生弘毗尼,而死生安养;清照大阐律学,而说偈西归。」这些行者,都有事实的表现,写来略作佐证而已。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1-4 14:51 编辑
]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0-31 21:49
标题:
续 1
随净土机施念佛号
佛法一乘,本无分别,只因机有利钝,遂使教分顿渐。顿教之机,一闻妙法,当下圆悟,顿起直入,一生成办,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是渐教之机,行布次第,顺序以进,或修或退,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免因难思退,遂有「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之叹!
一、对机施教应病与药
佛 教有无量教门,皆随佛陀对机说法,应病与药而来。为何佛陀要「对机施教,应病与药」呢?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八大意说:当时佛陀在恒河行化,有二牛郎赶牛渡 河。其中一个牛郎带着一群牛,事前没有注意视察恒河上下游的水势,也不明白观察何处的水流最缓,容易渡登彼岸,就把所有的牛群赶下水渡河,结果到了中流, 牛只都被急流冲去,溺死河中。另一牛郎赶牛渡河前,先观察上下游的水势,又查明两岸的水流缓急,然后先赶一批过河,试渡成功,再赶第二批第三批过渡,结果 所有的牛只,没有损失,皆安然渡河,到达彼岸。
当 时佛告比丘,说法度生,亦是同样的道理,不先实际观察众生的根性,以及生活情形,也不观察应使他们止于何等理想的生活为最适合,只知盲目的执着一成不变的 教理,去化度众生,则被引度的众生,将在中途失利,无法安稳的到达彼岸。所以说法度生,必须善用智慧,更须善用方便,才可以使众生得到实际的利益。
二、不因请教无问自说
就 以净土法门来说,佛说阿弥陀经,是观察当时有些适应净土的根机,须说净土法门,才能使他们深信因果,舍恶向善,称佛名号,往生莲邦,所以就不因请教,无问 自说,敷扬净土教义,普度念佛众生。又说将来世界到了末劫,众生业重,五浊现前,所以佛经上的文字,都自消失,唯阿弥陀经多留百年,这是给业重众生最后信 佛的机会。过此以后,弥陀经上的文字也都消失净尽,那时再无佛法在世流行,众生皆于业海茫茫,为洪波所汨没了。由上可见净土法门,确与末法众生有缘,适应 智简业重的众生所修学,尽管显密各宗各自弘扬发挥光大,而净土法门的适应性、重要性,还是要为众机所需要,不可忽视「末法众生业重,唯依念佛法门得度」, 这句话最值得深思。
三、三眼普被有教无疑
佛 所教化之法门,各适机宜,有契上根,有契中根,有契下根,随其根性,各适其适;唯净土宗之念佛法门,接引众生,不尚一格,乃是三根普被,万类均霑,不论僧 俗智愚、男女贵贱、家庭寺院、动静闲忙,不分种族,皆可学习,只要自己能一心念佛,执持名号,无不达到由念佛而成佛的目的。
(一)念佛非愚人的事
有 人说:念佛法门只适合愚夫愚妇修学,不适合知识阶层修学。这是不理解念佛真义的人,把念佛法门低估了!他们将所谓的知识阶层看得太高贵而把愚夫愚妇看得太 低贱了!属于知识阶层人物的大论师、大学者修习念佛法门的,撇开中国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不算,如西天的文殊、普贤、势至、天亲、马鸣、龙树等诸大师,皆为 智德高明的知识份子,他们都是提倡念佛,归宗净土的。如文殊有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烦恼,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势至圆通章云:「我本因地,以 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华严普贤菩萨,在善财童子遍参诸善知识证悟后,为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令善财及华藏海众,回 向西方极乐世界,圆满佛果。天亲菩萨撰往生论,开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门,劝修成就,得生安乐国,见彼阿弥陀。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说:「佛法有 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马鸣大乘起信论说:「最胜方便,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退转。」足见念佛法门,不专是属于愚夫愚妇的。
(二)念佛非老年人的事
有 人说:念佛是老年人的事,青年不必学得太早。意思是老年的人,快要离开这个世界,应该及早念佛,将来才可往生西方;年轻人则不必学念佛,早生净土。谁能预 料,世事无常,寿夭不定,大限之期,不论年老年少,一样要去。老的固然要去,少的也一样要去,或甚至死得比老的还要早一点。所谓:「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 多是少年人。」昔贤诗云:「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如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 一个叫做「诿过阎王」的故事,十分有趣。其内容是说昔有一个老人死后被阎王召去审判。因老人在生多作恶事,不修善行,所以阎王就咬牙切齿地呵责他:「为人 在世应多修善,为何你却作恶多端?」老人硬嘴反诘阎王,怪阎王为何不先写信通知他止恶行善,使他好做个准备。阎王谓早已写四封信通知他了。老人问是哪四封 信?阎王说:「有一日你吃饭时,自觉牙齿摇动,有这回事吗?」老人答:「有。」阎王谓这是第一封信。接着,阎王又说:「又有一日,你对着镜子,发现头发忽 有斑白,这是第二封信。你有没有收到呢?」老人点了点头。阎王扫了老人一眼,又继续说道:「接着我又送了两封信给你:几年后的某一天,你发觉面有绉纹,这 就是第三封信。最后,你自觉头痛晕倒,那是第四封信,通知你死讯快到了,你自执迷,不肯检点,反诿过于我,怪我没有寄信给你!」老人至此无言以对。当时旁 边跪审的一个年轻小鬼,忽对阎王提出抗议:「他不理会你那四封信,年老而死,被你呵责,尚有道理,而我则年纪轻轻就死了,为何你不来信先通知我呢?」阎王 道:「我也寄过四封信通知你:一次你从单车上跌倒,一次你从马上跌下,一次你在花园打球晕去,一次你游泳溺水昏迷。四次的讯息,都是警告你虽年轻,也会死 亡的,你不醒觉,却来怪我!」小鬼听了,哑口无言,深悔来不及修善,已赴黄泉。现在各人自己省察,究竟寄来几封信了?赶快修行,莫待老来,被阎王呵责,悔 之晚矣。
(三)念佛非有闲阶级的事
有 人说:念佛是你们闲人的事情,我们工作忙的人,哪有工夫来念佛?这也是推托之词,不足为不念佛的理由,真正有心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什么时候都可以念佛, 身手虽因工作忙,而口却是空着无事,为何不可念佛呢?唐代大诗人白乐天,年到古稀,始悟念佛的好处;作诗云:「我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 畏奔波,何以度身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使忙似箭,不废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怎么生,不达复如何?日暮而途远,此生 已蹉跎,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古德也有用心良苦,咏成行卧二诗,勉人念佛。诗云: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可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旁花随柳休回顾,临水登山莫放过!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如尘累心难断,唯有莲花梦见成,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如梦中忘记念佛,醒时叩头流血,生大惭愧,如此精进,佛无不成。
四、作业受报带业往生
经中有说业力之盛颇为可惊:(一)虚空非大,业力为大;沧海非深,业力为深;须弥非高,业力为高。(二)业由自造,非神所造。(三)神造万物,业力造神。
三 界众生,无始以来,由于惑业苦三道轮回,不得解脱。惑是烦恼,由烦恼造业,由造业而受苦报,是因果必然的道理。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 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业有黑业与白业,黑业是由身口意三业所造染 污的恶业,白业则是指身口意清净所造的净业。或白业是出世的无漏业,黑业是世间的罪业。若造世间污染的恶业,必须忏悔,才能清净,不忏悔罪益深。如无忏悔 之心,或时间、寿命不够,难以忏悔,那么是自力不足,只有仰仗佛力——他力加被,带业往生,渡到彼岸,不再退转娑婆,在乐土作下品的凡夫,慢慢从事忏悔, 以求上升而至上品,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圆证佛果。此即弥陀愿中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我成佛时,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 觉。唯除五逆十恶,毁谤正法。」
但 是近来也有人怀疑,经中无带业往生明文,欲把「带业往生」改为「消业往生」,以合其意,已闹出大笑话来。因业有善业与恶业,恶业可消,善业即净业,善业如 消,势必无佛道可成了。曾经也有人以「依义不依语」来破斥其不当。盖经中虽无其语,却有其义,况待消了业障往生,那么往来西方之人应一律平等,何以净土要 分九品四土呢?既然有品位高下,国土粗妙,那么对于带业往生的道理,岂可妄加推FAN!这或许是因学者修行各有所偏,入主出奴,而有是己非他的想法。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1-1 17:00
标题:
续 2
五、造业必报,因果不爽
在 中国东汉时代,东方的波斯古国,甚为强盛,尝有安世高等高僧来华弘教,颇受欢迎。安世高法师曾经多世修行,能通宿命。有一世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 家修道,得宿命通,自知前世欠人命债,必须偿还。那债主就在中国洛阳,于是航海东来;既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处,忽见一少年迎面而来,身佩钢刀,怒气冲 冲,不发一言,一刀便将法师杀掉。法师死后神识悠然,又飘回安息国,投胎为二世太子。及至年长,又出家修道,省识宿命,知前世曾到洛阳,偿还少年的命债; 而今观察,仍有一命债未还清,债主也在洛阳。于是再来洛阳,恰巧又至前世杀他的人家借宿,其人不知,便允许他借住,款待晚餐。席上僧问:「你还认识我 吗?」答以「不识。」僧又告诉他:「我即是前世某年、某月、某日,行过洛阳郊外,为你所杀的那个和尚呀!」那人听了大惊失色,心想此事无第三者知道,这僧 必是鬼来索命,急起身,欲遁逃。僧即止之曰:「你不必害怕,我是人,不是鬼。我前世被你所杀,是为了要偿还命债,故被杀后即回安息国投胎,做二世太子。这 次再来洛阳,也是为偿还宿世命债而来。我明日会被人打死,特来你处相求,请你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与官方,说我之死,是为还他宿世的命债,请官不必治其 误杀之罪。」说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那人随后。在僧的前面,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因绳断落地,后头之柴亦即随堕,其扁担向后大力反弹, 适中僧头顶,脑浆迸出,当场毙命。乡人即为官府所擒,讯明定罪。其人见此事与昨晚僧言相符,遂拿出僧的遗嘱,代求官厅勿治乡人之罪,免再累命债,冤冤相 报,无有了期。官闻高僧因果不昧,即释乡人,其事大白。而僧偿命后,再回安息投胎为第三世太子,出家成功,就是后来的安世高法师。
安 世高法师累世高僧,能知宿命,而命债难逃,尚受其苦,足证作业必受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如到时间,一定受报。然安世高法 师如修净土的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便可以超过许多业劫了。可是带业往生,不可思议,自古至今,怀疑者不知几多。昔有梵达王,曾问那先比丘:「念佛之人 可以带业往生,此事殊难取信!.」那先比丘答说:「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沈。」又说:「若置大石于大船上,载运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比丘说:「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沈;念佛之人,使弥陀大愿船力接引,故得带业往生,其疑可断矣。」
六、能消业障可转凡心
佛 陀初成道时,便在华严经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妄缘,起惑造业,诸罪丛生,若不忏悔,无由解脱。忏悔的方法很 多,有律仪忏、作法忏、无生忏,或事忏和理忏,或念佛忏、礼拜忏、持咒忏、诵经忏,都是可以的。而念佛忏,最简单、方便,行住坐卧,出入往还,都可以念 佛。所以释尊慈悲,开启念佛法门,使人多称佛号,消除业愆。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万亿劫生死重罪」,譬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可见念佛之力量,不可思 议。
净土法门丛谈
一、净土法门的重要性
在 佛法中,有很多教人学佛的法门,念佛法门,是许多法门中的一种。说到念佛,必先想到净土,因念佛的目标,在求生净土。本来佛法在中国,各宗佛法都有修持的 方法,但却以禅宗与净土宗最为流行。这原因在于禅学的思想,鞭辟入里,深邃幽玄,是中国佛法的精髓所在,深合乎国人的「大乘根性」,大家都喜参究向上一 着,禅宗的思想,遂因此大行其道;而净土思想的流行,是因念佛法门简单、通俗,又切实用,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时候都可以念,便于记忆,且厌繁喜简,避难就 易,亦为人之通性,「虽大乘根性」的中国人,也一样喜欢「一句弥陀,早了生死」,故净土宗在中国,也特别兴盛,尤其是在晚唐时,禅净两宗的思想,都很发 达。宋后,则因理学突起,禅学反见衰退;而净土宗则因念佛法门方便简捷,所以不但发达,而且普遍。到今日,中国最流行的佛法,仍是净土宗,禅宗则空有其 名,无多踏实了。
佛 法在中国虽有各宗各派多方面的发展,但现在在普通社会一般人的心目中,谈到佛法,终是不离净土,不离念佛,几乎以净土念佛来代表了全部的佛法。虽然在各宗 经论中都有谈到净土,而且十方世界也都有净土,但现在由一般流行的情形看来,好像唯有西方才有极乐净土,而十方净土皆被忽略了。「净土」二字彷彿成了净土 宗的专有名词。然而,就只这「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两句口号,在中国千余年来,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深入民间,流传得如此广泛,如此普遍,也是极不 容易的事!试看近代各国的革命家,往往费了几十年的人力物力,经过几许的艰辛困苦,才创成一二句口号,并把自己所要喊的几个口号,透过大家的心理建立起 来。而现在这句「阿弥陀佛」,一千多年来,不曾经过革命流血的战争,从慈悲和平中,透过了一般大众的心理,深入民间,喊得如此响亮而且普遍,其潜在的势 力,也至足惊人而不可忽视了。
为 什么净土宗仅凭这一句佛号,就能生如许的力量呢?这原因说来也很简单:一、因净土佛国是学佛者共同的理想目标;二、因持名念佛的方法,通俗方便,妇孺能 解。有此两个原因,故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如春风偃草,天下披靡;但利之所在,弊亦丛生,因念一句佛号即可成佛,未免太过容易了,人人唯此是趋,唯此是 务,就把那博大精微的三藏教典,束之高阁,置诸脑后,研究佛法的艰辛工作,人人不肯过问,于是净土宗普遍地流行,而教理义解即晦涩闇昧起来了。因此就有许 多人批评起净土宗来,呵骂念佛的人是在「坐以待毙」。其实真正净土宗的教理,也不是仅仅叫人持一句名号,一切都可不理,一切都能成就那么简单的。我们知 道,念佛除了「持名念佛」,还有「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观想念佛是凭多闻薰习的智解之力,观想净土的依正庄严。如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观法等,都是 全用智力运想的工夫。实相念佛,则是直观诸法实相之理性,所谓「若欲观心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指明心见 性后更进一层的修证。这两种念佛,稍难理解,工夫更为深细,所谓「众生心粗,观行深细,不易相应」,非一般普通人皆能了解,所以一般的净土行者,都舍之而 不用,于是持名念佛,就因便利初机而特别盛行了。
复 次,在般舟三昧经中所讲的念佛法门,是说念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即可见到十方诸佛,故观想西方无量寿佛的境界,也就成为观见十方无量诸佛的前方便,且其 所讲的念佛,是「念佛三昧」,即是把念佛之念,系心一处,和依正庄严的净境打成一片,所谓「心一境性」。到此心一境性的田地,便可获得念佛三昧的禅定。在 禅定中能与佛相见,和佛相语,能获得种种禅悦法乐。其修法,先观想佛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即等前面说的观想念佛。其次再观一切法如其 性,本来不坏,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即从实相观而至于无相观,入于毕竟空中。念佛观佛而到此种境界,可谓登峰造极,无所不览,无所不包,同 时亦是览无所览,包无所包的了。这种工夫,非深究佛法,于佛法深有修养的上根利智之人,岂能做到?故古德大师如晋之慧远,隋之昙鸾、道绰,唐之善导、怀 感、迦才、慈愍、宋之永明,明末清初之莲池、紫柏、憨山、蕅益、石琦,民国之印光等,皆深达教理,而行宗净土,非谓念佛求生净土,即不需要研究教理。由是 可知净土法门之深奥,亦为佛法之精要所在,非三言两语所可轻忽。故释尊初成正觉时,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至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受文殊 师利之教训,遍参善知识,初见德云长老,一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后来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到了普贤菩萨处,普贤即以威神之力,使善财所证与之相等, 亦与诸佛相等,并为善财及华藏海众,广演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所谓「法身大士,悉愿往生,阿鼻罪人,尚预末品。」西方如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皆 发愿赞扬。此土如远公智者,善导永明,皆发愿往生,故印光大师叹净土法门为「教海之南针,禅宗之北极,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河沙妙义,无不还归此法 界」,亦知其渊源有自了。
念 佛法门既有观想念、实相念,或念佛三昧,可以被上根利智之机;复有持名念(包括十大愿王),可以被中下钝根之人;故在中国,谓之「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且其与其他法门如参禅及教观等,皆不相违背,故蕅益大师尝以念佛法门来融合其他法门,曾着「念佛即禅观论」以发明此理。他说:「吾人现在一念心性,虽昏迷 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 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可见执药成病,触处成滞,如能观通,便头头是道了。
念 佛既不碍参禅,亦不妨教观,故中国古来的大德,很多念佛的,亦听教参禅,很多参禅听教的,亦多念佛,所谓「禅净双修,解行并进」,这是大家耳边听熟了的 话,在这话中,可以知道禅净的工夫,是有互相关联性的,因参禅是究此一念心性,教观是达此一念心性,念佛是忆持此一念心性,透过这互相关联的共通性,而终 至熔治于一炉。故听教参禅又念佛的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不是于修习禅净有过真实的工夫,这些话是不很容易说 得出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念佛的净土法门,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学习此法门的人,要慎重将事,不可轻视;同时不懂此法门的人,也要体察净土的真义所在,不可随便批评!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1-2 21:50
标题:
续 3
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愿,都是他自己要摄取佛国,庄严佛国的清净之行。在每愿中都愿他的国土如何庄严微妙,国土众生的福德、智慧、辩才、神力等如何超胜,若 不达目的,誓「不取正觉」,以此誓愿坚固之心,来保证念佛求生的人,绝能遂愿所成,达到目的。其中有三愿,是比较重要而值得注意的。如第十八愿云:「设我 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 十八愿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为本愿之中心愿王。故善导大师尝说:「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为最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称名念佛所 以家喻户晓,妇孺能知,缘故就在此愿。因此愿中说到不但昼夜念佛,长期念佛可以往生净土,只要信愿具足,乃至少到只念佛十声,也可往生净土,所以求生净土 的人,多数舍难就易,专称佛名。但在此需要留意的,是造五逆罪诽谤正法的人,是虽十念乃至百念,也难以往生。阿闍世王问五逆经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 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弒父、弒母、害阿罗汉、斗乱僧众、起恶意于如来所。」造此五逆重罪,若不忏悔,则为佛法所弃,所以不能 往生。毁谤佛法,自灭善种,善法不生,自难得救。可知念佛的人,须先心地光明,三业清净,平时常念做人的道理,常修人生应修的善行,善的基础稳定,再加以 念佛,自然能仗佛力加庇,助之往生,不然,仅是口头念念,不要说只念十声,就算念得再多,也难以往生的。又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在 此愿中,并没有说到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西方,十方国土的众生,只要能「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便能往生极乐。因此我们更知道,学佛 的人只要三业清净,修诸善行,做诸善事,发愿回向,都可以往生净土,不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净土。普贤菩萨教人修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请法等十 大愿行,便可以导归极乐,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这里还须注意的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是不能生净土的。故观经中说明求生净土三个基本条件之一是:「发 菩提心,深信因果。」弥陀经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观经玄义云:「同发菩提心,往生极乐国。」曾有人问过我:有人说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资格度人, 只希望自己快点生西方去就算了。这样的人能不能生西方呢?我的答覆即根据此愿,说要生净土,必须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必难生净土。故世亲菩萨的净土论也 说「二乘种不生」,因极乐世界是一乘佛土。如弥陀经说:生其国者,皆是「阿鞞跋致」菩萨。故发菩提心,也是念佛往生的根本条件。若说自己现在没有能力度 人,那么发心往生净土再来度人,又何尝不是发菩提心!又发菩提心,是修行成佛的正因,不但求生净土的人要发菩提心,依佛法修一切法门,都要发菩提心,故诸 大乘经中说:不发菩提心,修一切行,皆成魔业。那么,想求生净土,需要发足菩提心,才能稳当,不至于走错了路。又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 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从此愿看来,求生净土,更不是很简单的念一句佛就算数,需要「植众德本」。在这「植众德本」里面,无疑的是包括了须修人天的五乘共行、声闻的三乘共行、菩萨 的大乘不共行。凡是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的一切德行,都要修习。故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需要广修善行,作诸善事,始得往生。而且 还要把自己所作的善行功德,来「至心回向」,即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含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意,同时也即是包括「发菩提心」在内,若不发菩提心,哪 里肯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人呢?这更可证知发菩提心,是求生极乐净土必备的条件。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我 讲阿弥陀经时,有说过该经是以「极乐的依正庄严为体,往生不退为宗,信愿持名为用。」此信愿持名就是修行净土的资粮。修行净土要具备三资粮,如我们要旅行 远方,必先储备充分的旅费和粮食,才能达到旅行的目的;不然,旅费不足,粮食欠缺,终致半途而废,徒劳往返。学佛的人也是如此,要发心旅行佛国净土或十方 世界,必先具备资粮,才可以长途跋涉,遨游自在。那么遨游净土,要预备些什么资粮呢?简单地说,就是坚信、切愿、力行三种资粮。这三种资粮,念佛必备,如 鼎三足,缺一不成。慈照大师说过:「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行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 「得生与否,乃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视行持之深浅。」今综净土诸书所载,略示信念之建立,为修净土行的先决条件。
一、信资粮
信可断疑,能生智解。大小乘经教皆重信仰和愿行,而以净土宗所说的三资粮,最为显着。唯识宗说的十一善心所,亦以信为首。智论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则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 仰净土之信,是要深信,信的程度要深。不是普通一般人「人云亦云」的盲从之信、泛泛之信。因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一切世间的难信之法,故需要 深信,也最重视建立坚固不拔的信心,无信心就无从入道。因此大乘佛教说菩萨修行,自凡夫到佛果,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而以十信为先导。现在净土三资粮,也 以信居愿之首,实在是有原因的。马鸣大师着「大乘起信论」,王日休撰「龙舒净土文」,都注重起信,为学佛修净业的要件。玆据弥陀要解,略标六种信仰。
(一) 信自力
——甲、信自性清净,即信自己的心性,不是虚妄心,是真如心,亦即实相之心。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落时间性,超出空间性,而是本来具足的佛 性,能生万法,一切众生和诸佛,都从此自性心所现,惜妄惑所障,不能显现,若借念佛之心一念破妄,本具佛性,便可自然显现。如六祖闻金刚经悟道破妄,即 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乙、信自心造物,即信自力能造一切,十 界苦乐皆由心造。唯意识闻法修净,则能净化身心与器界。
(二) 信他力
——甲、他与己同,他即是他人、其他的众生。既信自己具有佛性,由念佛破妄,可以显现净土,可以净化身心,那么应信他人和自己一样具有佛性,只要有 信心,也可从念佛而得实现,达到成功。乙、信他力成就,他力即指佛力,自己能念佛用功,又能切愿力行,再仗佛力加被,二力交融,亦能净化身心和世界,达到 由念佛生净土的目标。
(三) 信因
——即信因果轮回三世相续,善因善报,恶因恶果的道理。如我们信现在以念佛之因,将来必得往生之果。如樵夫一称「南无佛」,吓跑老虎,种下种子,多劫 后为人遇到释迦佛法,出家名周梨槃特,虽然生性愚钝,结果悟道。就以一念之善因,得遇佛法而成道,何况多修福德善根之人,自然更易成道了。是知由因生果, 果感于因,因果循环,毫厘无爽。
(四)信果
——果是指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的菩提智果和涅槃福果。信修念佛三昧,可生福智庄严之果,在净土会上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五)信事
——信此念佛的心,包含太虚,无穷无尽,则依此心所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无量无数。而知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外,必定实有其事,决不同庄周寓言,陶渊明之桃花源,摩尔之乌托邦,柏拉图之理想国。
(六) 信理
——这是信极乐世界虽远在十万亿佛土外,而实不出吾人现前一念的心里所现的幻影,则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庄严、主伴重重无尽,都是我们心中的境界,如楞严 所说十方虚空,微尘国土,都是我们妙明心中物,或所现的影像。这样观想,便可全事即理、觉妄成真,达到事理不二,真妄一如。念佛到此,可念到由理事无碍而 至事事无碍的境界。
除 此之外,更要深信佛陀是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必无妄语;深信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愿力所成,必有事实,而非理想;深信六方诸佛,同声赞叹净土法 门,为末世津梁,历代圣贤,弘扬此一捷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此其不信,尚有何待!深信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为众生起惑造业的共业之所招 感;净业学者,如能深信不疑,诚心念佛,以清净三业,由净化身心而净化世界,必能化地狱的刀山剑树,为极乐的琼楼宝林,转五浊恶世,为五清之净土,从如是 善因,必得如是善果,至理不移,毋须怀疑,执妄迷真,自失大利!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8-11-3 21:49
标题:
续 4
二、愿资粮
愿 即志愿,人无志愿则趋向无方,定无成功之日,有志愿则心神专注,独立不摇;中途不折之气,孟子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愿是目标,对净土有了深 信,便要发愿,有了切愿,才不觉得信的空洞,而这愿对佛法讲,是需要深切的,才会和佛法相应;对自己讲,是须要悲切的,因多生来流浪生死,道业难成,都因 愿力发得不够深切和悲切,所以没有达到成功的目标。现在把求生净土的切愿,略标十种来讲:
(一)愿永断轮回
——不求享受世间,未来福报。
(二)愿横超三界
——不乐天神地祗,有漏果报。
(三)愿普度众生
——不图一身乐利,独善其身。
(四)愿早生安养
——不贪恋浊世五欲之乐,全滞败坏故。
(五) 愿不负己灵
——己灵,是指自己本来具足灵明觉性,此觉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为迷昧不觉,久为客尘烦恼所障,结业所缠,不得解脱!而今何幸,既得人身, 生于人道,又闻弥陀圣号,本愿功德,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故宜生大欢喜;亦应生大惭愧,以多生误入轮回不得出脱,今应发起深信切愿,「尽此一报身,同生极 乐国」,亲近弥陀,闻法悟道,不应一错再错。所谓「佛在此心头,时人向外求,迷真每逐妄,错过几千秋!」如此观察,才会发起悲切的愿力,替自己找个安心立 命的地方!
(六) 愿离苦得乐
——苦与乐是相对的,净土与秽土也是相对的。娑婆秽土,众苦逼迫,极乐净土,但受诸乐。娑婆的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 苦。五趣流转,苦已受够,而做人除受生老病死的身苦外,更受日常生活逼迫之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人间的快乐,暂有还无,即六欲诸天以至三禅最乐,终久 败坏,故曰坏苦。四禅以上,常在定中,看来虽似苦乐双亡,而仍不免行阴迁流,未离心念上随眠烦恼的起伏,犹是生灭无常,天报既尽,还要下堕。故永嘉证道歌 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 前道士吕纯阳参黄龙禅师,先是隐身在钟楼下听经,被黄龙禅师发觉,在法座当众宣布:「有人盗法!」吕祖听了。立即站出来说:「壶中自有长生术,囊里常存不 死方。」意思是说:我是自己已有长生之术,何须要盗听你的佛法?黄龙呵他为「守尸鬼」!吕听了不服气,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三千」,这又是 何种境界?禅师谓:「纵经八万劫,犹自落空亡!」吕在言下省悟,乃弃道入佛,有诗为证:「弃却瓢壶碎却琴,于今不炼釜中金;自从得见黄龙后,始悔当年错用 心!」有相用心,执(我)情未除,不了三界内的苦苦、行苦和坏苦,纵若守尸千年,仍不免作「空亡外道」。所以智者有悟,当机立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 是吕岩其人。诸天耽乐,终不免轮回生死;何况诸仙工夫不如诸天,又岂能例外!所谓「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唯有念佛,才是究竟了生脱死的方 法。
(七) 愿往生不退
——生天福尽,是会退堕的;而念佛生西,是永不退堕的,故阿弥陀经说:「其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非仙家的「守尸鬼」可以相比。所 以念佛之人,必须发愿往生,才可不退,因此土众生,罪业重,障碍多,修行如逆水行舟,难进易退,如无坚强的愿力,维持信行,则百千人中,难得一二成功。放 眼以观今日之学佛者,多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去西天。这便是学者因环境恶劣,障道缘多,道心不固,即遭魔邪;或受魔转,始勤终怠;或遇外 道,改途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地,顿忘前修。故修行者多,成功者少,足见此土恶世,修行十分不易,如非宿根深厚,知见正确,则遇逆缘,前功 尽废,即遇顺缘,亦会逐物流转,甚可太息。经谓十信菩萨,虽发大心修行,亦会旋进旋退,如空飞毛,随风而转。修十信位,须经万劫,信心满后,善根成熟,方 登初住,得位不退。而修念佛法门,但得往生,即可圆证位、行、念的三不退。故宜愿求净土,往生不退,以免再落尘寰,旷劫难回!
(八) 愿莲花化生亲见弥陀
——念佛的人,必须发大胜愿亲见弥陀,才不虚此生。法华经谓:「诸佛出世,如优钵罗花,甚难值遇」,我们生在末世,未亲见佛,颇使人有 「佛在世时我沈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之感慨!不过佛虽未遇,幸获人身,得闻佛法,所以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要发菩 提心,发愿念佛,亲见弥陀,位登上品,金台接引,方可往生。
宋 天台山僧怀玉,精修净业,历经年所,一日忽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亲来接引往生。怀玉忽思吾一生精进念佛,志在金台接引,亲见金身,今以银台, 与吾愿违,故不愿生,佛即隐去。怀玉自知功行不够,益加精进。三七日后,亲见弥陀手执金台来迎,于是喜曰:「吾愿足矣」,遂合掌坐化,空中天乐,不鼓自 鸣,众人闻之,皆大欢喜。其皈依徒天台太守,感而作颂:「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这是念佛往生的现实故事, 可以加强吾人念佛向往净土的信心。
三、行资粮
学佛贵乎实行,唯实行才能达到念佛的目标。行是力行,由深信切愿,然后力行,这便是净土的三资粮,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力 行的行,约有二种:(一)事行;(二)理行。
事行属于事相,即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玆,无有间断。行 住坐卧,不离于佛,专念去妄,使心如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空,湛然不动,可以成就念佛三昧。至此境地,诚如寒山诗所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 比伦,教我如何说!」或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彻悟云:执持名号,拳拳服膺,牢持于心而不忘。稍或一念间断,即非执持;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念念相续, 无杂无间,是真精进。
理 行,是属于理性的,即此念佛之心,不住于有,不落于空,无住而住,住于中道之理性中,悟知此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无有心能念佛,能所双 泯,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了无所着。古德云:「忽然念起弥陀佛,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念,岂知无念亦为多。」到此境界,一片 空灵,理性自现。
在「净土三要述义」,也把念佛之行分正行与助行。正行有八种念法:
(一) 摄心念,一切处摄念不忘,纵昏昧亦系而寝,不隔念、不异念;(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淫妹所在,燐途火窟,必往不怯;(三)深心念,如海深广,必穷其 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四)观想念,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利心、官宦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 我是非心念佛;(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竖,五内裂,如忆少背父母,及多慧亡儿;(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八)一 切念,见闻觉知,及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如此念佛,方谓净念。如此念佛,便是出世无上妙法,然许多人念佛,未易得到净念功夫,不外有十种阻碍:(一) 信之不笃,(二)行之不勇,(三)发愿不切,(四)悠悠默念,(五)心缘世事,(六)爱憎不除,(七)旁及外籍,(八)耽着吟咏,(九)闲讲杂话,(十) 无一心不乱之静功,无立意克期取证,有以致之。
念 佛的助行,分净德、净戒、净忏、净观、净处、净侣六种。(一)净德:是念佛行人于修正行外,随时随地要加修善行福德,回西方以作资粮。(二)净戒:一切净 法以戒为依,所以佛将涅槃时,告诸弟子以戒为师。观经修三福中于「具诸戒行,不犯威仪」,列为上品资粮。(三)净忏: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 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有内忏、外忏、事忏、理忏等忏法)。(四)净观:念佛之外,以观心之法,磨练心地令之清净。有 不净观、对治观、惭愧观、慈悲观等观法,以净其心。(五)净处:念佛在出尘,宜厌恶处,而择善处,方适用功;故繁华喧闹处、歌楼酒肆处、恩爱缠缚处、义解 门名处等皆当远离。(六)净侣:真机非友不发、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两轮,去一则蹶。山林闲适、严持戒律、智慧深广、谦卑忍辱等友,皆宜亲近;反之恶友,皆 当远离,以免损害道意。
------全文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