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教的人生观 [打印本页]

作者: 英姿    时间: 2008-10-31 10:36     标题: 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尽,思考不尽的问题。站在人道的本位,多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增加对人生真谛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

    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已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浑浑噩噩的活;有一知半解的活;有如盲人摸象,自持己见的活;也有参透一切究竟的活。就如佛祖释迦牟尼,菩提树下证悟了宇宙的真理以及人生的意义。那么说到此,佛教是如何看待“人生”这个难于给出答案的问题呢? 对于人生的本质与现象,佛教认为有四点:

一、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这句话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但比起佛家对于人生体验的速度,则相差甚远。在四十二章经中说,佛陀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察到人的生命只在于一呼一吸之间,所谓「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世间生灭的无常,无我、苦空,只在转瞬在。可能有人会说:人生一世几十年,这时间也不短了。其实这个长短概念与整个宇宙的时间相比,那是微乎其微,转眼即逝的,所以佛家提倡精进勇猛,不可浪费生命的有限时间。

二、人生是多苦的 人类共同的心理,都是贪生怕死,爱乐厌苦,但事实上,人类虽有快乐,但更痛苦居多。所谓的快乐往往都是短暂易逝或可望而不可及。人生到底有多少痛苦? 佛陀说人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即是:由苦事而成生的苦恼;由乐事而去生的苦恼;由世事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又是:一是生苦,二是老苦,三是病苦,四是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是怨憎会苦,七是求不得苦,八是五蕴炽盛苦,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这八苦,无论是谁都难免要受此煎熬。除上面几种苦外,人还有五欲之苦,五欲又分内外两种:外五欲是眼贪好色,耳闻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求之不得,烦恼既多,苦闷尤甚;内五欲则是饥思食渴的食欲,贪图金钱的财欲,希求美艳的色欲,爱好赞誉的名欲,贪图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上述不同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自然会生烦恼与痛苦。而这种种痛苦,又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实,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多乐少。

三、人生是来还债的 还债的人生,也是佛教因缘法的重要内容,是说明现实的人生,是来偿还过去的业债,也可以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这里所指的因果不只是一世二世,而是多世的积累,透过累世不断不绝地继续,又产生更多的善因善果或恶因恶果。也就是说: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恶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恶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从三世因果来看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依存着各种关系,来相互还债了缘的。

四、人生是可以解脱的 人生虽然是短促、多苦的,又是因果受报还债的,正所谓「桎梏的人生」,「束缚的人生」,但是学佛是可以追求更高境界的「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脱的人生唯一出路。人生的缺陷很多,使我们的肉体与精神都受着两重的磨折,不得自在,由此还会不断生出种种的苦恼与困惑。所以学佛的目的是使人生离苦得乐,达到出离、解脱。痛苦源于自身,身为诸苦之本,众祸之源,怎样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就要做到一通达无我,二舍离爱取,三竖立正见。人生多苦而需要离苦,由离苦而得真自在、解脱,参透这其中的道理与因果,便知人生最高的归趣是什么。理解了佛教人生观,也就不会再混混噩噩,著执世间无常假象,醉生梦死或是自寻烦恼。 其实佛教所提倡的人生,并非是人们习惯思维中,约定俗成的“厌世”与“看破红尘”。

    佛教的人生观,是有别于常人执我的观念与想法,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高度、另一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诠释人生的本质与现象,它直指人心,而不做“表面功夫”,它是唯一一个可以完整、准确描述清析,关于人生真谛的学说。一言以蔽之: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活法去生活;我们是否可以换种思维去审视、剖析自我与人类?谁说,佛教是消极的?也许只有真正走入这个境界的人才会明了其中的滋味,当然,一切随缘了,确实不是谁都可以“换心换脑”再活一把的,但是不要停止思考,因为有惑而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觉悟,所以回到文章的开始......多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增加对人生真谛的理解,那本来就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