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道坚法师:论佛教慈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打印本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8-12-16 22:14
标题:
道坚法师:论佛教慈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论佛教慈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道坚
——以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为例
内容摘要:佛教慈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有佛教慈悲喜舍四无量精神,有出世间善巧方便的智慧,有“以大悲故不舍一切众生”的宏愿。对和谐社会,似泓清泉,洗涤尘寰。通过对佛教慈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不同角度的论述。就佛教慈悲事业本身提出相关的思考,展示佛教慈善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佛教慈善和谐救灾
随着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被广为传唱。佛教界人士从过去统战对象的身份,被正式列入上层建筑行列,并为引导信教群众奔小康,为当今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等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其作用尤为明显。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不仅仅是政治的强硬和军事的力量凸显,或者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勃兴。文化是承载一个民族兴衰的主要元素,文化是一个国度的软实力。而作为中国重要软实力的佛教,与国家民族的勃兴修戚与共,“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若无信德则族丧国倾”。**主席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为佛教慈善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理论空间。世界的和谐需要佛教,国家的兴盛需要佛教。时值历史机遇,佛教需要作为,佛教需要大作为。下面,我将以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为例,试论佛教慈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渊源及现状剖析
1、中国佛教慈善事业渊源
中国佛教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贡献巨大,历史上都有相关记载。据震华法师《僧伽护国史》和其他史实考证,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有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专门用以救济贫穷。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到了隋唐时期的三阶教,无尽藏规模的空前,影响深远。安史之乱后,佛教受到社会的冲击,而慈善基金会的形式却依然在寺院里保存下来,在宋代为“长生库”,在元代为“解典库”,流传到日本叫“无尽会社”。
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自北魏创“僧祗户”始,至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组织。悲田院的名称虽有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即有系统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无为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所等。
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医院—养病坊、疫病坊。南齐时佛教“设六疾馆,以养平民”,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法师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痢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的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养病坊和疫病坊模式则始自隋唐,还流传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医院形态。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还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护生止杀,植树造林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修塔建寺,修桥补路,造船义渡,掘井引水等;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藏经楼),开设义庄(即免费存放尸骨的地方)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
2、中国佛教生存现状略说(以重庆为例)
中国佛教现有一万余所寺院,二十余万出家僧尼,四十余所佛学院,六十余种刊物……看似繁华的表象,掩饰不了外强中干的实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寺院林立,而西北贫困地区,数县则一寺难觅。重庆直辖市的40个县区,有人口3200多万人,佛教信徒100多万人,仅有寺院130多座,平均20余万人拥有一座寺院,30%的寺院破旧不堪,处在边远农村,出家人或务农卫生,活靠旅游为业,在温饱线上挣扎,无法正常开展宗教活动。只有50多所寺院有僧尼住持,其余寺院多处于自然生灭阶段。整个重庆有僧尼600多人,辖区平均每个僧人面对2000余名信教群众,面对近6万名群众。其引导信教群众及社会人士的作用,不做是失职,做了也白做,几乎于两难的困境。
华岩寺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报岑完好的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寺内收藏了大量珍贵古玩字画及佛教文物。作为华岩寺的僧人,其身份是多重的,如参政议政,为国家献计献策(参议院);政治 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学生);保护古建筑及寺藏族文物,修复、整理、研究及深厚的历史文化(文物保管员兼研究员);传统文化推广,振兴民族精神(国学弘扬者);兴办僧学,教书育人(校长兼教授);引导信教群众,参与社会发展(宗教家);抵御拜金主义等浮躁时风,重兴中华伦理纲常(思想家);寺务管理;组织规划(管理者);慈善救济,实践慈悲精神(慈善家)……
然而,社会上可能尚未意识到一个僧人的多重身份,我们常常遭遇误解、歧视者的眼光。我们不需要什么专家学者或研究员的待遇,但我们寻求这种定位和发展空间。
二、如何发挥中国佛教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华岩寺本身就是佛教慈善道场,成立了相关的十四个以上的弘法利生机构。从成立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以来,一直秉承着倡导华岩家风:“以菩提心为依怙,以修持为核心,以教育为特色,以文化为奇迹,以弘法为本怀,以慈善为方便。”
对于如何发挥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活泼性,结合华岩寺赈灾救济等慈善事业具体事例来进行阐述。
1、以多种方式调动大众的参与积极性
“因缘生法,缘起性空”以各种方式与大众结缘,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管理,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是“志愿者”。这是华岩寺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力的实践证明。
2008年2月2日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启动“这个冬天,我们陪你一起度过——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重庆郊区雪灾紧急救援行动”。
2008年5月28日:重庆华岩寺与重庆市四川商会联合在戴斯大酒店举行抗震救灾慈善拍卖活动新闻发布会。道坚法师为拍卖会赠送书法作品四幅,法物六件。
2008年6月1日:重庆华岩寺举办“心的呼唤,爱的奉献”大型佛教赈灾义演。
2008年6月21日,由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承办的“川渝兄弟情、共建新家园”——5.12特大地震赈灾慈善拍卖晚会在重庆戴斯大酒店举办。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为地震灾区捐出六件工艺品与四件书画进行拍卖,共征集善款近10多万元。
2008年7月,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西政图书馆与《法府书香》编辑部联合发起情系灾区,捐书助学——“爱心书香”教学赠书援助活动。
2008年7月25日 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支教队深入北川陈家坝支教赈灾,首批队员由主要由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高校师生组成,主要多系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支教的对象涉及中学、小学和学前班,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小学语文、英语、历史、歌舞、心理辅导、指导联欢晚会、幼儿的三字经等蒙学教育和童话故事教育等。
上述这些赈灾救灾项目是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主办的。这些活动的组织,社区反馈良好,很多志愿者,参与的群众因此皈依佛门。这样的活动华岩寺组织了很多。对于佛教慈善活动的多样化,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佛门是情修之地,用不着以这种方式扩大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我们所面对的人群。这个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快,变化也快。在如此迅猛变幻的世界中。如何让人们对佛教慈善事业关注,产生信仰,并成为净化社会的一分子,这其中需要诸多善巧。中心是仍然不离菩提心,仍然成为不离“戒定慧”。
这里的多种方式涉及各个方面,华岩寺在慈善方面的相关活动机构是很丰富的。一方面是扩大佛教弘法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善巧方便。法门无量,学佛悲心。
华岩寺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书画展,书画家笔会。为此成立了无尽学社,佛教文化摄影研究会,华岩佛教艺术馆等佛教佛教文化文化弘法机构。即将开放的华岩文物博物馆等。这些看似与慈善救度有点距离,实质法法相资,平等无碍。它们增强了大众对佛门容量的摄入度,同时带动了更多的人走入善法。活动举办中,需要大量的社会义工,社会是最大最有效的资源。义工们来自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在宣传活动的同时,也以主人翁的态度面对一切,改变着自他的认识。在佛门中,增强了后备力量,使更多的年轻一代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诠释和认同佛法。同时,理解并弘扬传统文化。
活泼泼的,不仅仅在个体生命的展现,同时也在机构本身的生气。
另外在公益活动中,开设了助残的华岩手语培训班;2008年4月13日下午,由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倡议发起的以“绿色新公民我们在行动之为尊严弯腰”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在市中区解放碑展开行动。这些活动都生动有力地增强了慈善机构本身的活泼性,自尊自觉中利人利己。
2、中国佛教慈善事业要符合国情、关注自身发展
要让大众认识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首先必须正其心。目前,中国面临社会发展的多种机遇。这种机遇也同样摆在佛教慈善面前。既然佛教慈善是在社会之中,而且是为大众大开方便之门的。那就应当观察和适应大众所需,善加引导。目前的社会多种意识形态并存,人们形成自我的观念,不肯轻易地认同其他观念。要让各种不同意意识形态的人认识佛教的伟大。就要充分让其体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胸。不仅如此,博大精深,浩瀚的佛教文化艺术更为几千年传承的佛教精神做了强大的支撑。这些都是和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1)中国佛教慈善事业要善用其心
中国的国情是百分之六九十的人都处于平民阶层,人口众多。欧美国家的慈善事业发展,体制已经非常完备了,而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佛教慈善事业历来虽有传承,但并未普及社会。在欧美国家,劳动力资源是非常欠缺的。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如何调动大众资源,尊重其作为人的慈悲善行。要求我们自身修行必须精进不辍。
人心难得而易失。处处都在教导我们善用其心。处处教导学佛悲心。
5.12汶川大地震中,华岩寺接受总现金资助335万元,接受总捐助物资41万元,目前总支出213万元。这些善款主要用于赈灾的各种慈善事业,支援灾区等。我们很认真地善用每一笔资金。中国佛网都有相关报道。
为了让大众参与认识佛教慈善事业,华岩寺还举办了集宣传娱乐于一体的佛教音乐晚会。晚会演出参与者有佛学院师生,华岩寺文教基金会支助对象,四众弟子等。音乐晚会以直观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动感染了很多人,大家对佛教顿生好感,非常愿意参与进来,成为其中的一员工而佛学院师生,也在参与中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感悟到更多真实。“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也是让我们认识自己与社会的一种良好的互动。
(2)中国佛教慈善事业要紧密团结协作
慈善事业本身就是团结合作的生存形式,加强相互间的协作交流,这十分重要。2008年6月21日:由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承办的“川渝兄弟情、共建新家园”——5.12特大地震赈灾慈善拍卖晚会在重庆戴斯大酒店举办为举办此次拍卖会,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周到细致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同各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创了佛教慈善事业的新形式,密切联系了佛教和社会大众的关系。让大众在共同的事业中体会到奉献的价值。重庆市泰鼎拍卖有限责任公司还将拍卖佣金105,480元全部通过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捐献给灾区。慈善事业要做好,必须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进每个人的心里。寻求社会各个机构的理解协作,在场地,各种需要的物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中进行慈善事业,本身就是善巧方便的慈悲。
据中国佛网报道:
2008年5月15日,江西庐山东林寺通过重庆华岩寺华岩文教基金会向灾区捐资三十万赈灾,让“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慈悲精神切实发扬在赈灾前线。
2008年6月1日:重庆华岩寺举办“心的互换,爱的奉献”大型佛教赈灾义演。在义演过程中,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台湾生命电视台台长海涛法师现场捐款60万元,北京东尚服装有限公司捐款150万元。本次义演活动共募集资金300余万元,将全部由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用于救灾及灾区重建项目。
2008年6月2日:台湾生命电视台台长海涛法师、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在北川中为死难师生祈祷,并看望被产县擂鼓镇圆通寺,海涛法师资助5万元,帮助寺院恢复重建。是日下午,海涛法师、道坚法师听取了绵阳市佛教协会会长常明法师等人的佛教受灾情况,了解到绵阳地区47座寺院被毁,佛教信徒受灾无数,但大家仍然参与地方社会救援,为灾民煮粥施药,海涛法师、道坚法师当即各捐款20万元,支持佛教界的恢复重建工作。
重庆华岩寺于2008年10月21日—27日启建为期七天的冥阳两利水陆法会,本次法会恭请了台湾生命电视台台长海涛法师、宁波宝庆寺方丈朗宇法师、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一起为此次洒净熏堂仪式主法。重庆佛学院全体师生、重庆华岩寺全体僧众于七永日念佛、诵经、礼忏,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祝愿檀越信施消灾延寿、阖家如意、吉祥平安;荐拨各人历代先祖、昭穆宗亲、债主孤魂等众往生极乐。
团结协作,佛子共携手。这是佛教慈善事业的弘扬佛法的强大力量,对社会的影响也是良好巨大的。佛教慈善喜舍的光芒深入人心。天下佛子本一家。
中国目前在世界中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也正在努力建设发展中。这些多巨大的zai 难加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除了大家努力各尽所能,努力不懈地奋斗之外,没有更好的形式能够帮助我们自己。“人心齐,泰山移。”凝聚人心,凝聚大众的力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佛教慈善事业的明天才会是希望的明天。
中国政府提出“和谐”社会,这与佛教精神是一致的。庄严祥和的佛陀永远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所以我们也要同心协力,和谐社会,和谐人类,和谐整个世界。慈善的精神:大慈能与众生乐,大悲能拔众生苦。善在佛门的解释就是清静之义。慈善也即安详清静。让人心安详清静,让社会安详清静!
三、中国佛教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008年5月12日12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地震中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对于佛教界来说,救灾护生更是义不容辞的事。而佛教慈善是发自内心的真正清静的行为,是大悲实践的志愿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菩萨大悲忘我的精神去付出。
重庆华岩寺动员一切志愿灾区。其中我们看见无量悲心在发光。大众虔诚捐赠的善款表达了他们对佛教的无量恭敬,对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的信任和支持。华岩寺救灾物资能够及时筹集、及时到达灾区,是无数颗真诚的心汇集。
华岩寺在救灾中发挥了自己所能的最大力量。救助所到之处编辑大部分受灾地区,一直奋斗到抗震救灾重灾区最前沿。就救灾救助对象的类型来分,统计如下:
支助受灾民众:金额:141万元。
捐赠批次:12批。
捐赠物资:药品、篷布及其他生活用品、餐具、大米、面粉、蔬菜、盐等生活急需品。
支助寺院建设:金额:200万元(捐赠给绵阳佛协)
金额:10万元(捐赠给约8个寺院)
金额:1万元(捐赠给重庆佛协)
支助灾区学校建设:金额:9万元(2008年10月亲赴灾区捐赠)
金额:3.3万元(捐赠给西南政法大学《法府书香》救助灾区)
支助受灾区域:金额:5万元(捐赠给北川陈家坝政府)
金额:8千元(捐赠给阿坝小金县居民)
为灾区筹集资金活动经费款项:金额:9.5万元
重庆华岩寺举办佛教赈灾义演等活动。
除了经济实物的支持外,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还从细节上真实关心灾区人们。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以小见大。佛教慈善的关键在于温暖人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据“中国佛网”报道:
2008年5月13日,重庆华岩寺道坚法师组织成立“五人救助队”奔赴绵阳、北川、安县、平武等重灾区。
2008年5月14日,重庆华岩寺道坚法师组织“20人医疗救援队”,带着八方余元的药品,奔赴灾区,被称为现代的僧伽救护队,绵阳救灾指挥办公室安排救护队在北川县擂鼓镇抢救伤病员,疏散灾民。
2008年5月16日:道坚法师带着第三医疗救援队8人,及华岩文教基金会第一批价值20余万元的赈灾物资,亲自赶赴灾区参与医疗救援。
2008年5月20日:经深入考察,各受灾区物资紧缺,大量灾民无法及时安置,应平武县政府要求,华岩文教基金会紧急采购篷布及其他生活用品启运灾区。
2008年5月22日:华岩寺连夜紧急运送特制中药防疫口罩到绵阳(此口罩有去尸臭,防瘟疫的特殊功效,深受前线解放军战士的欢迎),道坚法师带领部分救援队员,为安县、北川县重灾区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送去特制防疫口罩,慰问前线救灾队员。不顾疲劳,赶到受灾严重的绵竹汉旺镇和什邡县,深入第一线,慰问解放军战士,赠送特制防疫口罩。
2008年5月23日:应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重庆华岩寺与重庆医药博物馆联合赶制第二批防疫口罩,并紧急运往灾区。
2008年5月24日:为支援灾民重建家园,重庆华岩寺紧急筹备数千套餐具(包括锅碗瓢盆等),运往安县、北川等地。道坚法师得知灾民紧缺盐巴,及时采购10吨盐,一车食用油等物资,紧急运往灾区第一线。
2008年5月25日:重庆华岩寺采购10吨大米、面粉、盐等生活急需品,送往北川县受灾最严重的陈家坝乡。
2005年5月27日:应绵阳市救灾指挥中心要求,为支援灾区重建,道坚法师紧急组织10万只粮袋送达灾区第一线,帮助灾民生产自救,抢收夏粮。
2008年6月14日: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组织第九批批救灾物资运往北川县陈家坝。6月13日道坚法师得知灾民很久没有吃到蔬菜了,及时在重庆、绵阳采购蔬菜、食用油等共计3卡车的物资,紧急运往灾区第一线。
2008年7月 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西政图书馆与《法府书香》编辑部联合发起情系灾区,捐书救学—“爱心书香”教学赠书救援活动。
2008年7月25日 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支教队深入北川陈家坝支教赈灾,首批队员由主要由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的高校师生组成,主要多系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支教的对象涉及中学、小学和学前班,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小学语文、英语、历史、歌舞、心理辅导、指导联欢晚会、幼儿的三字经等蒙学教育和童话故事教育等。
2008年10月12日 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捐赠的400床棉被紧急运往灾区第一线,经华岩义工之手亲自送给灾民。
慈善的根本是大悲心,平等无二,心佛与众生平等无差别。坚持行善,坚持修行,坚持以菩提心为依怙。以戒定慧力,摄受众生。以大悲愿不舍一切众生。这样就能坚持发挥中国佛教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总 结
本文就重庆华岩寺在赈灾救灾相关筹备救助情况进行论述,分析了目前中国佛教慈善事业所面临的国情。从重庆华岩寺赈灾救灾一系列活动中积极思考,展示佛教慈善事业大慈大悲的救度精神。提出思考:佛教慈善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从不同层面展示佛教慈善精神所渗透的力度和广度,从而完整地体现了佛教慈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文/道坚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